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样本

合集下载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输血科的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

2. 输血科(血库)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和管理工作。

三、血液管理1. 血液来源必须合法,不得非法自采自用血液。

2. 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工作,并作好相应记录。

3. 血液的储存和运输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血液质量。

4. 血液的发放应严格按照临床用血申请单进行,确保用血安全。

四、临床用血管理1. 执业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使用血液,提倡成分输血。

2. 受血者或家属必须知情同意,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输血。

3. 执业医师认真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并由主治执业医师审核签字后,向输血科(血库)申请备血。

4. 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标本收集、处理、检测及输血前检查工作。

5. 输血科(血库)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包括ABO正反定型、Rh血型)和交叉配血工作,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6. 输血前由两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做好七查、八对、九不用”工作。

七查”指:查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献血者条形码号;献血者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及效期;储存条件;输血器材质量。

八对”指: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住院号;床号;药物过敏史;输血史;输血前检查结果;输血治疗同意书。

九不用”指:未进行输血前检查的血液;未进行交叉配血的血液;未进行血型鉴定的血液;未进行储存、运输条件检查的血液;未进行有效期检查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器材质量检查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前知情同意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后监测的血液;其他不符合输血安全要求的血液。

五、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1. 输血科(血库)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血液质量。

2. 输血科(血库)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内部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引言概述: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输血过程中,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从而保障受血者的健康。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框架,本文将继续深入探讨该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正文内容: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1. 确定适当的机构设置:建议在医疗机构内设立专门的输血质量管理部门或委员会,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和执行输血质量管理相关的政策和程序。

2. 合理的人员配备:确保相关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输血专业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他们应接受系统的培训和考核,以保证其胜任相应的工作职责。

二、质量控制流程1. 采血和筛查环节:建立合理的采血程序和筛查标准,确保采血过程的安全和血液质量的合格。

包括采集血样的方法、采样时的标本标签和记录、输血前的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等。

2. 血液储存和保存:确保输血产物的质量在储存过程中不受损害,包括适当的温度控制、保存容器的选择和标识等。

3. 交接和输血操作:建立明确的交接程序,确保输血前后的操作过程准确无误,包括记录患者信息、核对血液类型和数量、验证身份等。

4.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对输血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追踪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预防。

5. 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定期进行输血质量的自我评估,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核,以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三、质量管理的监督和评估1. 监督:建立监督机构对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进行监督,包括定期的检查和审查,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 评估:建立定期的评估机制,对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

评估内容包括质量指标的达标情况、不良事件的处理和预防措施、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等。

四、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1. 风险评估和预警:建立与输血相关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包括患者与受血者的匹配风险、供血者的健康状况、输血过程中潜在的感染风险等。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范本(5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范本(5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范本1.确定输血后,有资质的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配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2)核对血袋标签。

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输血(检测)记录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确认1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严格执行“三查九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臵是否完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

(2)让患者自述姓名,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

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①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中心医院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体系SOP

中心医院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体系SOP

南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指导书(第二版)编辑:徐学新责任编辑:胡松2016年 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目录第一部分样本管理类作业指导书1.患者准备及原始标本识别 (1)2.临床医生的指导 (1)3.申请单的填写、处理及保存 (2)4.输血相容性检测标本采集容器及必须添加剂、采集类型和量 (2)5.标本采集方法 (3)6.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3)7.安全处置 (4)8.血液标本的运送 (6)9.输血相容性检测标本的接收与拒收的标准 (6)10.血液标本的保存 (7)11.附加检验项目及时间限制 (7)12.因分析失败而需要再检验标本的处理 (7)13.医疗废物的处理 (8)14.已检标本的处理存放 (8)15.输血科离心机标准操作程序 (8)第二部分试验方法类作业指导书1.试管法鉴定ABO血型标准操作规程 (10)2.试管法鉴定RhD血型标准操作规程 (17)3.微柱凝胶卡式法鉴定ABO正反血型及RhD血型标准操作规程 (20)4.盐水法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26)5.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29)6.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32)7.新生儿溶血病(HDN)血型血清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37)8.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标准操作规程 (48)9.孕妇血清中红细胞血型抗体效价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52)10.冷自身抗体的鉴定 (55)11.温自身抗体的鉴定 (57)12.毛细管离心分离新老红细胞技术 (60)13.酶处理细胞的制备 (61)14.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 (63)15.输血科室间质评标准操作规程 (67)16.室内质控操作流程(简易版) (70)17.输血科试剂质量管理操作规程(试剂质控) (78)附质控品使用说明书 (85)18.手工抗人球蛋白试验操作规程 (104)19.Rh血型分型 (试管法)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11)20.ABO及Rh血型抗体效价测定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17)21.吸收-放散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24)22.RhD血型确证试验(卡式抗人球法)标准操作规程 (129)23.可溶性血型物质的测定 (134)24.A1和A2亚型鉴定 (137)25.B亚型鉴定 (139)26.全自动血型配血分析仪作业指导书 (140)27.手工卡式操作规程(简易版) (149)28.储存式自身输血操作规程 (156)29.输血相容性实验操作规程 (164)30.输血科全自动血型分析仪使用要点(优化版) (175)附:异常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 (176)第三部分仪器类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1.4℃贮血冷藏冰箱(SANYO)操作规程 (194)2.-30℃储血冰箱(SANYO)操作规程 (195)3.试剂(标本)冰箱操作规程 (196)4.血型血清学专用(台式KUBOTA KA-2200)离心机操作规程 (196)5.高速式离心机操作规1976.毛细管离心机标准操作规1987.显微镜(OLYMPUS CH30)操作规程 (201)8.电热恒温箱(HH.W21.600型)操作规程 (201)9.冰冻血浆解冻仪(PH-1型)操作规程操作规程 (202)10.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XHZ-ⅢA型)操作规程 (204)11.生物安全柜操作规20512.自动高频热合机操作规20613.血液加温器使用原则及操作规20714.PX-T型低温血液操作台操作规20815.血栓弹力图操作规20916.TD2-24血型卡离心机操作规22317.德国Germany WAECO 半导体血液运输箱使用流程 (225)18.冷链系统概22719.老肯牌空气消毒机使用说22820.免疫微柱孵育器操作规231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临床实验室开展日常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所有参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过程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操作行为指南。

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

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
并有工作人员的全名签字。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方法
• 自上而下: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 册→程序文件→规程类文件→相关表单
• 自下而上:规程类文件→程序文件→质量 手册
• 从中间向上下:程序文件→质量手册和规 程类文件→相关表单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步骤
• 成立编写小组:院领导参与,能代表各相关部门, 有管理经验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所要求的硬件 • 深入理解GB/T 19001-2008 Idt 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参考文件
• (一)参照标准
• GB/T 19001-2008 Idt ISO 9001:2008《质量 管理体系 要求》
• GB/T 19000-2008 idt ISO 9000:2005《质量 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培训
•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完成并经过拟任质量 负责人审核后,应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分组(根据人 员类别或岗位)培训,使所有相关人员熟知以下内容:
• 临床输血适应性法规 • 本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的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 • 各职能部门及科室在临床输血质条件
• 人才:专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医生素质 • 环境:适宜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环境——包括临
床输血过程所涉及的场所、设施、人员及其质量意 识
• 设备: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必要的设备——如血 液的贮存设备、运输设备、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设 备等。
• 技术:能开展必要的技术项目以保证临床输血质 量——如抗球蛋白技术(输血相容性检测经常使用 的试验方法,证实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必须的试 验)、血型抗体检测技术等
输血科(血库)基本规章制度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1. 引言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输血科的工作流程,提高输血质量,确保患者安全而制定的。

本文档旨在阐述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2. 管理组织2.1 医院输血科组织架构•医院输血科设立一个负责输血工作的科室,设立专职或兼职医务人员。

•输血科设有科长,由医院领导任命,负责科室的管理和组织工作。

•输血科的医务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岗位职责分工,确保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应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与评估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科室主任和相关专家组成。

3. 质量管理制度3.1 质量方针和目标•医院输血科应制定质量方针,明确对输血工作质量的要求。

•输血科的质量目标应根据院内外相关要求进行设定,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3.2 工作流程•输血科应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包括献血者筛选、血液检测、血型鉴定、血品储存和输血过程等环节。

•工作流程要注重标准化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3 人员培训•输血科应制定人员培训计划,确保医务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输血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训练、安全意识的培养等。

3.4 设备管理•输血科应进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并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和检验。

•设备使用前应进行验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5 质量监测•输血科应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对输血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内容包括输血病例的追踪、输入错误的发现和纠正等。

3.6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输血科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登记和统计。

•不良事件发生后要及时报告和处理,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7 文件和记录管理•输血科应建立文件和记录管理制度,确保相关的文档和记录完整可靠。

•文件和记录要按要求进行分类、归档和保存。

4. 质量管理评估4.1 内部评估•输血科应定期进行内部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人员培训的效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

输血品质管理制度

输血品质管理制度

输血品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我院输血品质管理工作,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与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管理要求,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涉及输血工作的部门、人员,包含临床科室、输血科、护理部、试验室等各相关部门和人员。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第三条质量管理原则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医院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3.强化团队协作,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责任和职责。

4.不绝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5.不绝改善和创新,实现输血管理的连续改进。

第四条质量管理体系要求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含质量目标、质量指标和质量管理流程等。

2.定期开展质量管理评估和内部审核,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矫正和改进措施。

3.建立健全的文档掌控制度,确保相关文件和记录的正常使用和保管。

4.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质量意识。

5.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

第三章输血操作管理第五条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输血前,医务人员应核查患者信息,包含患者身份、血型、抗体筛查等。

2.输血前,医务人员应核查输血所需的血制品,包含血袋、血液类型和血品质量等。

3.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对输血设备进行检验和清洁,确保其正常运作。

4.输血前,医务人员应进行清洁消毒,确保输血环境无菌。

第六条输血操作流程1.输血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输血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2.输血时,医务人员应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包含手套、口罩等。

3.输血时,医务人员应依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输血操作,确保血液的正确输入。

4.输血时,医务人员应紧密察看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第七条输血品质掌控1.输血品质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性。

2.医务人员应认真核对输血血型和配对信息,确保输血的血型全都性。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xx年xx月xx日•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概述•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目•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策略•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案例录01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概述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方面。

定义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严格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涵盖了从献血者筛选到血液制品使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特点定义与特点1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23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降低输血过程中的风险,保障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保障输血安全通过实施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能够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有效性,提高输血效果。

提高输血效果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实现血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避免浪费。

促进血液资源合理利用起源与发展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输血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历史与发展国际标准与法规目前,国际上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和法规,如《国际献血法》等,各国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法规。

发展趋势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02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血液采集严格筛选献血者01确保献血者符合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和年龄要求,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以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02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招募献血者,提高献血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与联系,提高献血者的保留率。

血液采集过程的管理03确保血液采集过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对采集的血液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筛查,以保障输血安全。

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血液储存设施,确保血液在储存期间不受到污染和变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程序 输血科为了保证组织结构按预定要求正常进行, 除了要进行纵横向的协调设计外,程序或管理标准的设计也非常 必要。程序性文件是输血科人员工作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明确规 定与某一程序文件对应的工作由哪个部门去做,是谁去做,怎样 做,使用何种设备,需要何种环境条件下去做等等。程序有管理性 的和技术的两种,一般所说的程序性文件都是指管理性的,即质 量体系文件(输血科多为各项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岗位责 任制等)。技术性程序一般指作业指导书(或称操作规程或规 定)。质量体系程序一般都要形成文件,其内容一般包括目的、职 责、工作流程、引用文件和所使用的记录、表格等。建立程序 文件时,应实事求是,必须能客观反映本输血科的现实和整体素 质。程序性文件应使输血科全体人员都能明白和了解。程序性文件 输血科的全体人员都有约束力,任何涉及某一工作领域的人员均 不能违反相应的程序[4].
2.3、过程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例如在输血科进行的每 一项标本的检查或分析的过程就是一组相互关联的与实施检测有 关的资源、活动和影响。资源包括检测人员、仪器(包括试剂)、 程序(包括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手册)、检测方法等[5].影响量 是指由环境引起的,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检测过程的输 入是被测样品,在一个测量过程中,一般由检测人员根据选定的 方法、标准合格的试剂、校准的仪器和经过溯源的标准进行分析, 检测过程的输出为向临床发出的检验报告。我们用测量结果和其不 确定度是否符合预先的要求來衡量测量过程的质量。根据过程的大 小不同,一个过程可能包含多个纵向(直接)过程,逐步或同时 完成这些过程后才能完成一个过程。在输血科日常工作中,每一项 检验报告和血液安全用于临床都要经过这几个程序:血液的入库; 血液的库存;医生申请检验或者输血项目;标本釆集与运送;标 本编号;标本接收与登记;检测;记录;发出报告;实验数据和 血液及其制品准确安全地运用于临床。
2输血科全面质量体系的构成
按照质量体系的概念,由组织结构、程序、过程、资源和 培训五部分组成。
2.1组织结构即输血科质量控制小组,科主任担任组长,业 务骨干及重要室组负责人任组员。输血科组织结构的本质是本科职 工的分工协作关系,目的是为了实现质量方针、目标、内涵在职、 责、权方面的结构系统。组织结构对输血科所有从事对质量有影 响人员明确规定其责任、权限的关系,从整体的角度正确处理输 血科上下级和同级之间职权关系,把质量职权合理分配到各个层 次及部分,明确规定不同部分、不同人员的个体职权,建立起集 中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的质量职权结构(制定每个岗位职 责范围)。
这些过程集合形成质控的全部过程。上一过程的质量控制完成 即作为下一过程的输入,下一过程得到上一过程的输入结果,经 过质量控制再将结果输入给它的下一过程。如此传递,并涉及到过 程相关的横向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检验报告和血液出库全过程。 在临床输血中,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分析前质量控制、分 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三个过 程,第一是医生能否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为了明确诊断 和治疗,从安全有效的角度选择最直接、最合理、最有效、最 经济的临床项目或项目组织进行申请;第二是标本在采集过程、 保存与运送方向的质量控制措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确保 进行血液学试验标本的唯一性,才能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如果 医护人员把标本弄错或者标本出现诸如溶血等因素,那么在标本 还没有检测前,己经就有了使实验结果不准确的因素;第三,血 液质量的控制,血液及制品从血站到输血科入库前这个过程要严 格监控,若血液及制品已经污染、溶血,或者血型弄错等数据性 错误,就会直接导致最恶劣的后果。分析中的质量控制要涉及到人 员素质、仪器校准、量值溯源、方法选择、试剂匹配和血液的 库存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需要输血科有完整的质量体系和标准 化、规范化管理为基础。分析后质量控制涉及到实验结果的再分 析,再确认,保证合格报告和安全合格的血液发出,同时要保证 实验结果及血液发给临床后,医生和护士能正确用于诊断和治疗。 这就需要输血科经常地与临床科室进行信息交流和学术往來,而 且及时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调整。能够看出,在这个全过程中,只 有保证每个过程输出的质量要求,就会保证整个结果的质量。因此, 在检验报告形成和血液及制品发往临床的全过程中,任何一个小 过程或相关过程输岀质量都会影响过程的最终输出结果。因此要对 所有质量活动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即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对建立健全输血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
输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输血科也是一个新兴的科室。实践 证明,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 是医院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临床输血技术的发展, 医院输血科越來越重要,可是由于其成立时间短、底子薄,或者 由过去的血库改建而成,其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临床的医疗需要, 特别是三级医院,医院的规模都较大,临床用血量也大,对输血 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在输血科的建设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尤为重要。现有的输血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血站的,涉及到医 院输血科的很少,即使有也只是片面的不成系统的,或者各自为 政的(1)。根据输血科及临床输血的发展情况,必须建立健全输 血科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但是血液质量的 保证,也是临床输血安全的保证;不但是提高临床输血水平的关 键,也是输血科管理的需要,更是实际工作和输血科发展壮大的 需要。输血科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必将对患者的救治效果、 医院医疗质量、提高输血工作者自身医疗水平、避免医疗事故 及减少医疗纠纷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输血科全面的 质量管理体系乃当务之急。
1输血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对于输血科而言,其主要任务是为临床提供合格、安全的血 液及血液制品,以及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血 型、交叉配血等),以满足临床需要,其最终成果主要体现在发 出的检测报告和血液制品上。能否向临床提供高质量(准确、可 靠、及时)的化验报告,以及安全可靠的血液制品,得到患者和 临床的信赖与认可,是输血科建设的核心问题。为保证血液安全, 医院输血科应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输血科内部及临床输血 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为了保证整个流程的质量要求,仅仅靠 对标本、试验试剂和血液及制品本身的质量控制是不够的。因为 影响最终安全输血的因素很多,诸如医护人员对项目的了解、标 本采取过程各环节控制、仪器设备和仪器设施是否符合实验要求、 量质溯源、样品管理、检验方法、人员素质、科室环境、试 剂和血液质量等等多种因素,为了保证血液及其制品和实验报告 的质量,必须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控制[2].控制范围应涉及标本、 标本检验和血液及其制品的全过程,也就是以体系的概念去分析、 研究上述质量形成中各项要素(包括直接的与间接的因素)的互 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整体优化的要求处理好各项质量活 动的协调和配合。输血科必须掌握质量体系的运行规律,及时分析 解决体系运行中岀现的问题,并注意解决在内外环境变化时体系 的适应性问题,使质量体系有效的运行。换言之,按系统学的原理 建立起一个质量控制体系,使对可能影响输血安全的各种因素和 环节进行全面控制、管理,使血液及其制品始终保持可靠,并最 终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