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二下学期第一章物理知识点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一、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1.速度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它可以用任何一种度量表示,例如公里/小时、米/秒、英尺/秒等。
速度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经历的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来表示。
2.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加速的程度。
它可以用任何一种度量表示,例如米/秒²、公里/小时²、英尺/秒²等。
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速度的量,可以用公式a=Δv/Δt来表示。
二、物体的直线运动1.物体的直线运动当物体沿着一条直线移动时,称为物体的直线运动。
当一个物体的直线运动是沿着一条定方向的时候,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当一个物体沿着一条定方向,但是它的速度不断变化的时候,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2.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当我们对某个物体的直线运动进行研究时,可以先画出速度-时间图来更加直观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沿着一条直线,那么它的速度-时间图是一条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保持不变的速度;而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时,速度-时间图是一条斜线,斜率的大小就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
三、物体的平面运动1.物体的平面运动当物体沿着一个平面移动时,称为物体的平面运动。
如果物体沿着一条曲线运动,它的运动轨迹就可以分解成很多段直线段和圆弧段组成,这种运动也是平面运动。
2.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一种沿着一条圆周方向移动,该圆周路线的物体的运动。
圆周运动有匀速圆周运动和匀加速圆周运动两种。
匀速圆周运动就是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而匀加速圆周运动就是物体的速度持续加快,自转速度不断增加。
第二章力的作用一、力的定义力是一种能量,它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能力。
它可以作用在一个或多个物体上,使物体产生变形或变动的作用。
力可以表示为向量,可以用F表示。
二、力的量1.力的大小力的大小与物体弯曲变形的程度有关,可以用牛顿(N)来表示。
2.力的方向力的方向是指力作用点指向物体移动方向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作用方向正确时,物体就会发生变形或发生运动。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三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三篇】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积极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肝益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灵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质点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星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球体运动方向是否淡化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声誉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白线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彼此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热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篇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位移时发生形变,不应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纹路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塑性,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弹簧秤的使用(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时钟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探测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圆周面垂直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个数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难的量,投资思路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策略。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1. 物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和现象的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它主要研究物质的运动、变形和能与运动之间的相互转化。
1.2 研究方法物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理论分析法和数学方法等。
2. 机械的基本概念2.1 机械的基本物理量机械学研究的是物体受到的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机械学的基本物理量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和质量等。
2.2 机械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可以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来描述。
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表示。
2.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后的运动规律。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 = ma,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外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2.4 质量和重力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性质,决定了物体对力的反应能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处位置无关。
3. 运动的描述和测量3.1 位移和位移图像位移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变化。
位移图像是描述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可以通过位移-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来表示。
3.2 速度和速度图像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位移。
速度的大小可以通过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
速度图像是描述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可以通过速度-时间图来表示。
3.3 加速度和加速度图像加速度是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
加速度的大小可以通过速度的变化率来计算。
加速度图像是描述物体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可以通过加速度-时间图来表示。
3.4 运动的简图运动的简图是一种用简单直观的方法描述运动规律的图形。
在简图中,时间位于横坐标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位于纵坐标轴。
4. 物体的平抛运动4.1 平抛运动的特点物体的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有初速度的情况下,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的作用进行的运动。
平抛运动的特点是水平速度始终保持不变,竖直方向上的速度逐渐减小。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最新整理)

第一章一.声音是什么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
都可以作为声源。
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
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
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
(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4.噪声的控制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1)控制噪声在声源。
(2)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
频率高于20000Hz 的称为超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
第二章物态变化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1.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的存在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重要知识点知识点一:物质的物理属性【要点精讲】(一)物体的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来表示。
2.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1000mg=1g,1000g=1kg,1000kg=1t。
3.属性: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4.测量工具:托盘天平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如果指针偏向左侧,则应向右侧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指针偏向右侧,则应向左侧调节平衡螺母。
(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先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然后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的质量之和就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事项:(1)我们在使用天平进行称量时,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大于天平的称量范围;(2)取放物体、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时动作要轻缓,不要使天平发生剧烈的振动;(3)取放砝码和拨动游码应用镊子;(4)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能用手摸,也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1.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实验原理:一个金属回形针的质量m 等于多个相同回形针的总质量除以回形针的个数,即m =m 总/个数。
2.测量烧杯中水的质量实验原理:m 水=m 烧杯+水-m 烧杯实验步骤:(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3)将烧杯放在左盘,称量出烧杯的质量为m 1;(4)把水倒入烧杯内,称量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2;(5)则水的质量为m 2-m 1。
(三)物质的密度1.实验探究:某种物质的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反映了这种物质特有的性质。
2.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XX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XX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苏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声音是什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3.不同物体的传声效果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的速度(固>液>气)。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5.声音是一种波(科学上用类比法研究声波),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6.声波是具有能量的(声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
7.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由表格知,影响声速的因素有介质和温度。
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单位是分贝,用字母表示为dB)2.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3.影响人听到响度的因素:○1声源振幅的大小○2距离声源远近4.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5.音调的影响因素:振动的频率。
6.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但闻是赫兹,用字母表示为Hz)。
7.一般情况下,声源质量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
8.声音的品质叫做音品(音色)。
9.音色的影响因素:声源本身的材料、结构、发生方式等。
本节注意点:○1响度小,声源振幅不一定小,还可能与距离声源远近有关;○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变,音调不变;○3听音调可以判断机器是否损坏,瓷器是否完好、瓜果是否成熟;○4一部分乐器是空气柱振动而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乐音与噪音1.从生活角度来说,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做噪音。
2.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波形有规律的声音叫做乐音;波形杂乱无章的声音叫做噪音。
3.噪声来源:○1工业噪声○2交通噪声○3生活噪声4.噪声的危害:噪声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还会损害人的听力,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5.控制噪声的途径:○1声源处○2传播途中○3人耳处6.控制噪声的方法:○1消声○2吸声○3隔声人耳听不到的声音1.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叫做可听声(即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导语】学会整合知识点。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会让你的⼤脑、思维条理清醒,⽅便记忆、温习、掌握。
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
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下⾯是为您整理的《初⼆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苏教版》,仅供⼤家参考。
初⼆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苏教版篇⼀ 1、⽐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热容,简称⽐热。
⽤符号c表⽰⽐热容。
2、⽐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度,符号是J/(kg·℃)。
3、⽐热容的物理意义 (1)⽐热容是通过⽐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2)⽔的⽐热容是4.2×103J/(kg·℃)。
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温度升⾼(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4、⽐热容 (1)⽐热容是物质的⼀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的⽐热。
(2)从⽐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的⽐热容。
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的温度变化要⼩些。
⽔的这个特征对⽓候的影响,很⼤。
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天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温度升⾼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
所以⼀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内陆地区温度变化⼤。
在⼀年之中,夏季内陆⽐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沿海寒冷。
(3)⽔⽐热容⼤的特点,在⽣产⽣活中也经常利⽤。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作时要发热,通常要⽤循环流动的⽔来冷却。
冬季也常⽤热⽔取暖。
5、说明 (1)⽐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所以某种物质的⽐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状态下,⽐热是⼀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热容随之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质量
l.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3)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4)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测量:用天平
(1)构造:托盘天平由横梁、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托盘、平衡螺母构成,每架天平配制一盒砝码。
盒中每个砝码上都标明了质量大小,以“克”为单位,用符号“g”表示。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3)砝码要轻拿轻放;
(4)调整平衡后不得移动天平的位置,也不得移动平衡螺母
(5)判断天平平衡不一定要等指针停下来,左右匀速摆动也是平衡。
3、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
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
(如邮票、大头针等m= m总/n)
4、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
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5、使用天平的有关问题
1、若游码未回零——使测量结果偏大
2、若左码右物——m物=m码-m游
3、若砝码磨损——使测量值偏大;砝码锈蚀——使测量值偏小
六、物体质量的测量
1、固体的质量
2、液体的质量
3、细小物体的质量——累积法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成正比)
不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2.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公式:ρ=m/V。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
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g/cm3),读做克每立方厘米。
换算关系:1g/cm3=1x103kg/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5)混合物质的密度应由其混合物质的总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决定,而不是等于构成这种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密度的算术平均值。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m3、dm3(L)、cm3(mL)、mm3。
(2)换算关系:1m3=103dm3;1dm3=103cm3;lcm3=103mm3;1L=1dm3;1mL=1 cm3。
(3)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刻度尺
(4)测量体积的方法
①对形状规则的固体:可用刻度尺测出其尺寸,求出其体积。
②对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使用量筒或量杯采用“溢水法”测体积。
若固体不沉于液体中,可用“针压法”——用针把固体压入量筒浸没入水中,或“沉锤法”——用金属块或石块拴住被测固体一起浸没入量筒的液体中测出其体积。
(5)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要认清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小格代表多少cm3(毫升)?
②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凹底凸顶)。
2.密度的测量
(1)原理:ρ=m/V
(2)方法:测出物体质量m和物体体积V,然后利用公式ρ=m/V计算得到ρ。
(3)密度测量的几种常见方法
①测沉于水中固体(如石块)的密度
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石块、水、细线。
步骤: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倒适量的水入量筒中,记录水面的刻度V1;用细线拴住石块浸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此时水面的刻度V2;用公式ρ=m/(V2–V1)算出密度。
(适量水的含义是:水不能太少,要使石块能浸没;水也不能太多,当石块浸没时水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甚至溢出。
)
②测量不沉于水的固体(如木块)的密度
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木块、铁块、水、细线。
步骤:用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m;倒适量的水入量筒中,用细线拴住铁块浸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水面的刻度V1;将木块取出,用细线把木块与铁块拴在一起全部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此时水面的刻度V2;用公式ρ=m/(V2–V1)算出密度。
注意:在测固体的密度时,在实验的步骤安排上,都是先测物体的质量再用排法测体积。
如若倒过来,则会造成固体因先沾到液体而使得质量难以准确测量。
③测量液体(如盐水)的密度
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步骤: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将烧杯中的盐水倒一部分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
液面的刻度V;用天平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2;用公式ρ=(m1–m2)/V算出密度。
四、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
(2)计算不能直接称量的庞大物体的质量,m=ρV。
(3)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的较大物体的体积,V=m/ρ。
(4)判断物体是否是实心或空心。
判断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利用密度进行比较;利用质量进行比较;利用体积进行比较。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
如:0-4℃的水“热缩冷胀”,
4℃的水密度最大。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