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练习题

合集下载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习题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习题

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初二物理第1章试题及答案

初二物理第1章试题及答案

初二物理第1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科学?A. 物质结构B. 物质运动规律C. 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D. 物质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2.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A. 光的传播B. 电的产生C. 植物的生长D. 力的作用3. 物理学中,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A.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 改变物体的形状C. 改变物体的颜色D. 以上都是4. 以下哪个物体的重力最大?A. 一个苹果B. 一个篮球C. 一头大象D. 一个鸡蛋5.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什么有关?A. 质量B. 体积C. 形状D. 颜色6. 以下哪个公式表示重力的计算?A. G = mgB. F = maC. v = atD. P = IV7. 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哪个方向?A. 向上B. 向下C. 向左D. 向右8. 以下哪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A. 正在上升的气球B. 正在下落的苹果C. 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D. 正在跑步的人9. 平衡状态指的是什么?A. 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B. 物体加速运动C. 物体减速运动D. 物体做曲线运动10. 以下哪个选项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A. 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 物体在受到平衡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 物体在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D. 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不会改变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物理学是一门以________为基础,以________为手段的自然科学。

12.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________,具有________和方向。

13.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__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4.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________来计算。

15. 重力的方向在任何情况下都是________。

16.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________定律。

17.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合力为________。

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 第二章知识点汇总及习题册(含答案)

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 第二章知识点汇总及习题册(含答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 长度单位及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µm 、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 与c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又如要知道nm 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知识点3.测量结果的记录 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

其中数字部分由准确值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

测量结果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知识点4.实验误差(1)误差与错误:首先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造成的,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的最大区别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消除。

(2)误差产生的原因3种:测量仪器不够精密、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的人为因素。

精选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精选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精选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精选-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作者: ————————————————————————————————日期: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固态必须先变成液态才能再变成气态B. 在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必须要用酒精灯加热?C. 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会放热 D.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既不吸热也不放热2. 把新鲜蔬菜快速冷冻后放到低温真空环境中,蔬菜很快就变干燥了,这样既能长期保存又能保持原有的营养和味道.在加工过程中,蔬菜中的水先凝固,然后( )A. 汽化 B. 液化 C.凝华 D. 升华3.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在地球上的循环.对以下自然现象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熔化B.夏季的清晨,河面上飘起淡淡的白雾﹣汽化C.深秋时节,树叶、瓦片上出现白霜﹣凝固D.寒冷的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升华4.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表示水循环的一部分,图中标着X、Y和Z的地方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阶段是蒸发,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B. X阶段是蒸腾,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C. X 阶段是凝结,Y阶段是蒸发,Z阶段是凝固 D. X阶段是降水,Y阶段是蒸腾,Z阶段是凝结5. 毛泽东诗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了冬季中华大地的北国风光,图中与“雪”的形成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 冰冻的衣服变干 B. 深秋大雾弥漫?C. 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D. 铁水浇铸成零件6.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薄雾飘渺?C.秋天霜打枝头D. 冬天冰雕渐小7.图中水的凝固图象是()A. B. C. D.8.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6 ℃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就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A. 36.6℃B. 39.6℃C. 3 ℃D.76.2℃9.如图所示是王浩同学用相同的加热器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根据测量结果描绘的图象,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分别为C甲、C乙)()A. C甲>C乙,其中甲是晶体 B. C甲<="">C. C甲>C乙, 其中乙是晶体D. C甲<C乙, 其中乙是晶体10.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晶体的是( )A. 冰、水、水蒸气B. 铜、固态水银、石墨C. 玻璃、沥青、石蜡 D.萘、松香、海波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热量,所以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最终熔化成液体B.人类发明了各种机械,使用机械的目的是为了省些力或省些功C. 利用平面镜可以成像,也可以控制光的传播路径D. 一段导体的电阻与它两端的电压有关,电压越大,电阻越大12.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到晒得发烫的柏油马路上时,刚巧来了辆洒水车,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A. 洒水车中的水经过爆晒,温度很高B. 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了更多的热量C. 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大,身上的汗较难蒸发D. 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带到了人的身上二、填空题13.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沸腾。

初二物理-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练习题

初二物理-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练习题

运动的快慢1、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 B.s C.s D.s2、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在下图中分别作出的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A .B .C .D.3、某校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B.0~2s内,小车处于静止状态C.2s~5s内,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5s~7s内,小车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4、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路程越短,运动的时间越长B.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C.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小D.速度的大小不受路程和时间的影响5、水中游动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快的猎豹,1s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过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A.猎豹最大B.褐海燕最大C.旗鱼最大D.三者一样大!6、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l0m,则这个物体在6s内的速度是()m/s s s s7、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A.3:1 B.3:4 C.5:3 D.4:38、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相同时间内,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9、小明家距学校,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m/s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车扎带他只好停下来,补胎用了5min,接着又以6m/s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A.s B.5m/s C.s D.h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计算下列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保留整数):(1)K50次列车由建始到宜昌东需要多长时间(2)K50次列车由建始驶往巴东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3)中途K50次列车以36km/h的速度,用了3min完全穿过长度为1600m的一个隧道,求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加例题加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加例题加练习题(含答案)

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

2、相互作用力: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他施加了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两个力称为一对相互作用力。

这两个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例1: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B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C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一定会产生力D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例2: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力的作用,同时脚也感到痛。

这一现象说明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 的,使脚感到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例3:一个穿着旱冰鞋的同学站在墙边用力推墙的时候,他自己会向后滑动。

在这期间,这位同学对墙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

但同学向后滑动,由于运动状态的改变,说明该同学也受到了墙给他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4:如图中的甲、乙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甲表示力能使物体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图乙表示力能使物体的_________发生改变.例5:在跳板跳水运动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是改变了跳板的______________,后者主要是改变了运动员的____________________。

例6: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力产生的效果的是( )A. 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了B. 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C. 锯条被压弯了D. 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行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例7:(1)用较大的力和较小的力拉同一根橡皮筋,发现橡皮筋发生形变的程度不同。

说明:力的作用效与 有关(2)分别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拧螺母,发现顺时针将螺母拧紧,逆时针将螺母拧松。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有关;(3)如下图,分别从A 、B 两处推门,会发现A 处更容易把门推开。

初二上物理第一章要点+练习题

初二上物理第一章要点+练习题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

6km/h。

人步行速度约1。

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Ⅰ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Ⅰ实验中数据的记录: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1. 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根据物理学的基本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参量,而加速度则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在初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研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的答案:题目1:一个从静止开始的物体以恒定的加速度3 m/s²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求它在5秒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v = u + at,其中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0,加速度a=3 m/s²,时间t=5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v = 0 + 3 × 5 = 15 m/s。

题目2:一辆汽车在道路上以2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10秒后它的位置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位移公式s = ut,其中s是位移,u是速度,t 是时间。

给定速度u=25 m/s,时间t=10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s = 25 ×10 = 250 m。

题目3:一个物体的速度从10 m/s增加到20 m/s,经过2秒的时间,求它的加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a = (v - u) / t,其中a是加速度,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10 m/s,末速度v=20 m/s,时间t=2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a = (20 - 10) / 2 = 5 m/s²。

2. 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重要的原理,它指出在一个系统内,所有物体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中涉及到动量守恒定律的答案:题目1:一辆质量为1000 kg的小轿车以20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和一辆质量为1500 kg的卡车以15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车结合在一起,求结合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前的总动量等于碰撞后的总动量。

小轿车的动量为mv1,卡车的动量为mv2,碰撞后的总动量为(m1 +m2)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测量机械运动一、测量的初步知识1、根据日常经验估测常见物理量例如:小明的身高是1.72m;新铅笔的长度是1.8dm;教室的长度是850cm;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075mm;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m/s;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

2、长度的测量(1)正确使用刻度尺,应该做到“三看”、“五会”。

“三看”:量程、零刻度线、分度值。

“五会”:会选:先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会放: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放正。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与尺面。

会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数据的记录是真实值+估计值+单位。

(2)特殊测量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①用积累法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径、纸张厚度;②用平移法测量硬币、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③用替代法测量地图上的铁路长度、圆的周长。

④用滚轮法测量较长的路程。

3、时间的测量停表的读数:小表盘的读数(读出整分)+大表盘的读数(秒)= 分秒4、误差(1)误差的理解: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搞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侧脸供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机械运动1、利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解释生活的物理情景。

(1)相对性: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相对所选参照物而言的。

(2)参照物: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3)判断方法: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利用频闪照相判断物体的运动特点。

(1)频闪照片有两个隐藏信息:①频闪照片中相邻的两个图像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②两个相邻的像之间的长度是运动物体在一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

(2)方法归纳:根据物体像间隔的个数可以求出物体运动的时间,间隔个数越多说明运动时间就越长。

间隔越大说明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

3、理解s-t图像和v-t图像的物理意义,并用其解决简单的运动问题。

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图像中可以获取的信息:①该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它说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②该图像的总左边表示路程,横坐标表示运动时间,利用任意一组对应的时间和路程值,可求出该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

③可以通过图像得到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④可以通过图像得到该物体某段路程需要的时间。

⑤如果是两条图线在同一个图中,可以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

⑥如果某段时间内图线是水平的,就说明这段时间内物体是静止的。

另外,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它是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由图线可以直接得到物体的速度,同一物体的s-t图像和v-t图像形状不同。

4、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速度公式:v=s/t 变形可得:s=vt t=s/v(2)测量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重点难点一、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三、对机械运动的理解四、特殊运动题型中的隐藏条件※易错点一、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一、估测1、2.4m=__________km=__________mm=____________nm;1m/s=__________km/h。

2、火车的速度是72km/h,合_________m/s;自行车的速度是5m/s,合_________km/h,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________。

3、某同学测得一物体的长大约是24.58cm,则他测得的准确值和估计值分别是[ ]A、24cm和0.58cmB、24.5cm和8cmC、24.5cm和0.8cmD、24.5cm和0.08cm4、长度为1.75×105μm的物体可能是[ ]A、一个人的身高B、一支铅笔的长C、一座楼房的高D、一页纸的厚度5、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oC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6、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二、误差1、某同学测得一物体的长大约是24.58cm,则他测得的准确值和估计值分别是[ ]A、24cm和0.58cmB、24.5cm和8cmC、24.5cm和0.8cmD、24.5cm和0.08cm2、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用受潮后的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A.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大B.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C.测量值没有误差D.测量值将是错误的三、运动的相对性1、歌曲唱道“小小竹排江中游”,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的,“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是以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2、出租车奔驰在街道上,车内有乘客和司机,相对于车来说,司机和乘客都是________的;相对于路边站立的小孩来说,司机和乘客都是________的;相对于司机来说,乘客是_______的,车是_________的。

3、长征三号火箭运载同步卫星升空,此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的,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的,当卫星脱离火箭绕地球运转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的,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的.4、小红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当天虽无风,但小红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以小红为参照物,空气是向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向行驶.5、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其中“舟行”是以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为参照物.6、平时所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为参照物.我国发射的风云二号通讯卫星相对是静止的.相对于是运动的.人们常说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自转着,“公转”是以为参照物,自转又是以为参照物.7、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歼击机加油的过程中,若以为参照物,他们都是运动的,若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歼击机是的.8、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东快速行驶,一个人在人行道上也向东行走,如以汽车为参照物,这个人的运动状态是()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C.处于静止D.不能确定9、下列所举的事例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

月球绕着地球转动B。

鱼在水里游动C。

学生在操场上跳绳D。

太阳光射到地球上10、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A。

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是静止的B。

月亮躲进云层里,是以地面为参照物C。

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D。

坐在行驶的车上的人,相对于车站是静止的1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一江春水向东流B.星光闪闪C.海水奔腾D.春风拂面12、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13、2011年11月9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火卫一”探测器捆绑发射。

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萤火一号”是静止的()A.地球B.“火卫一”探测器C.太阳D.火星14、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A.船舱B.河水C.迎面驶来的船D.河岸上的树木四、频闪1、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1/1000秒的不同位置。

根据底片可以判断球运动时间长,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第1题图第2题图2、“频闪照相”常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下图是某小球运动时每隔0.1s的频闪照片,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

由图可知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是 cm,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cm/s。

3、如图所示,是香香同学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可能做匀速运动的是()五、s-t图像和v-t图像1、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2、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图3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图33、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4、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像如图中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A、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C、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D、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5、(2012玉林)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8s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6、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7、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经过5s,甲乙两车相距 m。

六、测量和计算1、如图是直尺和直角三角板配合测圆柱体直径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2、某同学用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37 cm,5.36 cm,5.36 cm,则木块的长度应记作()A、5.36 cmB、5.363 cmC、5.3633 cmD、5.36333 cm3、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C.羚羊、汽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汽车4、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速度之比为()A、9∶4B、4∶9C、1∶1D、3∶2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根据v=s/t可知,运动的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B、根据v=s/t可知,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速度越大C 、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运动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小D、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速度越大6、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

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7、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45m的路程时用了30s的时间,那么它前15s内的速度为()A 0.5m/sB 1.5m/sC 2m/sD 3m/s8、试判断下列哪一个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A、正在起动的汽车B、在平直的轨道匀速行驶的列车C、被抛出去的石块D、从高处自由落下的石块9、一列队伍长50米,行进速度2.5m/s,经过一座100m的涵洞,当队伍全部穿过涵洞时,总共需要()A 60sB 40sC 50sD 80s10、某自动扶梯用20s可将站立于梯上的人送上楼,扶梯不动时走上去要30s,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去需要时间()A、50sB、10sC、12sD、20s11、如图6停表的读数是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