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开始于那个朝代

合集下载

郡县制

郡县制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文名郡县制特点类似于行政区划来源《逸周书作雒》形成春秋战国目录1简介2历史沿革3来历4秦朝时期5汉朝时期6作用7全面推行8特点影响1简介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西周时县大於郡,《逸周书作雒》:“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哀四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春秋时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管理而置县和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

後来晋又在国内置郡。

由国君任免地方官,这制度使分散的权力层层集归中央,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

至战国时代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采用,逐渐减少分封於贵族的地区。

秦国郡县制秦国郡县制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武公越过陇山,锋镝直指占据今甘谷的冀戎,平定后,以族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行政管理机构——冀县。

这是中华县制之肇始。

而秦代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

秦始皇统一天下後,曾出现过应否置郡的争论。

当时不少大臣,特别是李斯的上司王绾,认为原楚国、燕国、齐国等地的领土都远离秦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予世袭的诸侯名份,惟身为廷尉的李斯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他大胆地反驳道,周制订的这个政策已经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

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所以结论三氯异氰尿酸片剂是“置诸侯不便”。

[1] 他力排众议建议实行郡县制,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

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

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至汉代仍承袭这个制度,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自此成为日後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直到唐朝,才被道路制所取代。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中国各朝代的行政区划设置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典型朝代的行政区划设置:1. 秦朝: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个郡和9个道。

每个郡都有驻军,各个都尉分管各地。

汉初继承了秦的制度。

西汉时期增设了州作为监察区,但并不直接管理民政事务。

东汉开始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行政区划形式-州、郡的出现与县数的增多,同时也导致了地方行政机构重叠的现象频繁出现。

此外还出现了不同的民族和城池屯壁等特殊地理环境下的特别行政区划单位。

这一时期的政区特点主要表现在等级层次混乱、数目多少不一以及名称频繁更替等方面。

3. 隋唐时期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了州、县二级制。

同时唐朝还设立了一些特别的行政区划如都护府、都督府等,这些地区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4.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权割据等原因,行政区划体系也相对复杂,同一地区往往存在多个政权交替管辖的情况。

5. 宋朝改州为路,形成了州县二级制向路三级制的转变。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行政区划单元如羁縻州、御辽监场、榷场等。

6. 元朝实行的是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大区,并设立了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

除了行省之外,还有宣慰司、安抚司、元帅府等特殊区域和机构。

7. 明朝基本上延续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边疆地区设立了各种特区或实行特别管理政策,如奴儿干都司、哈密卫等。

8. 清朝在内地实行的是省区二级制,同时在西藏等地设立了噶厦等特殊行政区划单位。

总的来说,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悠久,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设置和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各个朝代地方制度

各个朝代地方制度

各个朝代地方制度摘要:各个朝代地方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从秦朝的郡县制度到现代的地市县乡村制度,中国的地方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朝代的地方制度入手,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统一王朝。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使得朝廷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度。

根据郡县制度,全国被划分为36个郡和282个县。

郡的最高领导是太守,县的最高领导是县令。

郡县制度有效地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但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行政负担。

第二部分:隋唐的州县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

为了更好地统治广袤的疆域,隋朝实行了州县制度。

根据州县制度,全国被划分为州和县,州的最高领导是州刺史,县的最高领导是县令。

州县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部分:宋代的路制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

为了应对北方边境的敌对势力,宋朝实行了路制。

根据路制,全国被划分为路和州县,路的最高领导是路官,州县的最高领导是知州。

路制有效地增强了对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保障了国家的安全稳定。

第四部分:明清的府州县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时期。

明朝时期实行了府州县制度,清朝延续并改进了明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根据府州县制度,全国被划分为府、州和县。

府的最高领导是府尹,州的最高领导是知府,县的最高领导是知县。

府州县制度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政府提供了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工具。

结论:各个朝代地方制度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方面。

从秦朝的郡县制度到现代的地市县乡村制度,中国的地方制度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这些地方制度的发展与变革,不仅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进程,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个朝代的地方制度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和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郡县制的内容

郡县制的内容

郡县制的内容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种,它是指由中央政府从建立后,根据战略和经济上的考虑,将国土按照一定的规模划分为一定的行政区域,并在这些行政区域中设置有上级行政机构,以统治和管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其他方面的活动。

中国古代的郡县制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已经出现,当时的郡县制是以“郡”为中心,以“县”为基本单位的。

郡是最大的行政单位,是中央政府的具体代表,负责地方的宗教、行政、经济和军事管理;县是郡的一个分支,负责管理郡内的每一个乡镇,实行中央政府的政策,维护郡的社会政治秩序。

郡县制有着许多优点,它划分了国家的地理区域,使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活动得到有效的管理,也让人们能够获得公平的司法;它规定了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有效地维护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权力;它还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和地方,使每一个社区都能建立自己的精神文化,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经济。

然而,郡县制也有着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由于政府官员腐败,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地方政府管理混乱,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

更重要的是,郡县制的行政区划不能很好地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地理环境,使得中央政府的政策得不到有效的
实施。

中国古代的郡县制,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它也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发展和中国文化发展贡献了很大。

中国郡县制

中国郡县制

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世卿世禄制被官僚制取代,地方组织出现县制和郡制。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直至汉朝,郡县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分封制不同,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

随着各个时期外界环境的变迁,郡县制进行细微调整,历经了道县制、路县制、行省制,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郡县制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有利于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2000多年的郡县制,对中国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源于(论文网) 原文链接:/jingji/0R3M6252010.html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在中国的今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制,对全国资源的调度,特别是在处理全国范围内大事件上显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如奥运、抗震,但在吹响城市化号角、逐步民主化的今天,郡县制也走入了困境。

1.监督体制失效,不利于城市和谐发展。

郡县制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县以上的各级政府都不直接执行法律,他们属于监督性政府。

只有县级政府才直接服务民众,与民众直接发生关系。

中央政府的法律和政策都是通过县政府来具体实行的,如此大的权力必然需要完整的监督体制,虽然郡县制设计了一套监督体制,但在许多方面难以落实。

这样一套自上而下的权力控制体制容易致使相邻两级政府相互庇护,因为它们政绩考核也是自上而下的,上级政府不与民众发生关系是不能形成政绩,它的政绩是下级政府政绩的综合。

他们的关系本来应是监督和被监督,但现在成为利益共同体,上下级政府相互庇护,这必然滋生腐败,政府滥用权力,不利于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2.城市“掠夺”乡镇,“城乡统筹”走入困境。

中国现阶段“市”行政体系混合在一起,其下一级政府是县。

在城市建设用地紧缺的局面下,中国新一轮“圈地运动”兴起,一些市政府将目光转移到用地宽松的农村,并赋予其“城乡统筹”的美名,而城乡统筹演化为城市掠夺乡村。

唐朝地方的管理措施

唐朝地方的管理措施

唐朝地方的管理措施1. 概述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朝代,其疆域辽阔,地方政权管理成为了重要的管理问题。

为了有效管理各地,唐朝采取了一系列地方管理措施,包括郡县制、科举制度、土地调查和赋税制度等。

2. 郡县制唐朝通过实施郡县制来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郡县制是指将全国划分为一级行政区域,郡设在大城市,县则设在小城镇。

郡县制着重强调地方政府的功能和责任,包括治安维护、税收征收、土地管理等。

郡县制的实施有效地整合了各地资源和人才,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

3. 科举制度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以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最早在隋朝开始,唐朝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并且将其发展为全面的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不论出身,只看才能。

这也为各地方政府提供了合格的人才,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

4. 土地调查为了有效管理土地资源,唐朝实施了土地调查制度。

土地调查包括了对土地面积、农作物种植情况、农民人口数量等的详细调查。

这些调查数据有助于政府了解各地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一步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和发展规划。

土地调查也为征税提供了依据,确保政府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

5. 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是唐朝地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实行了统一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赋役和赋税。

其中,赋役是指农民为国家或当地政府提供的劳动力,如修筑城墙、打造器械等;赋税是指农民按照一定比例向政府缴纳的物质和货币。

通过赋税制度,唐朝政府能够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为地方管理提供了经济支持。

6. 教育系统为了培养合格的官员和各地的管理人才,唐朝建立了府学和州学教育系统。

府学和州学分别设于府城和州城,为地方政府培养人才。

这些教育机构提供多种课程,包括经史子集、礼乐诗文、法律条令等。

通过教育系统,唐朝地方政府能够培养更多有才干的官员,提高地方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7. 官员考核制度为了确保地方官员的廉洁和能力,唐朝建立了官员考核制度。

郡县制的主要内容

郡县制的主要内容

郡县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的郡县制是汉代以前的行政区划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统一体系。

它以国家为核心,以郡县为基本单位,形成以国家为中心,以县为中心,以郡为中心,以乡为中心的行政组织结构。

郡县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郡县制的内容1、行政管辖权郡县制的核心内容是行政管辖权,指的是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

它把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划分为国家、郡、县三级,并在其中划分乡镇,形成一个中央统治的行政结构。

2、经济管理郡县制度不仅是一种行政管理体系,而且是一种经济管理体系。

它把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划分为国家、郡、县、乡镇四级,在每一级行政区域内制定出关于税收、财政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对地方政府进行分层管理,形成一个地方经济管理体系。

3、社会控制郡县制度不仅赋予国家官员行政管理权力,还赋予他们社会控制权。

它规定政府官员要控制和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对社会的管理。

二、郡县制对中国古代发展的重要性1、促进中央集权郡县制度把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划分为三级,形成了以国家为中心,以郡县为基本单位的集权政府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从而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郡县制度把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划分为四级,在每一级行政区域内制定出关于税收、财政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政府对地方经济活动进行监管和管理,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促进社会治理郡县制度赋予政府官员社会控制权,使他们能够控制和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对社会的管理,有利于社会治理,从而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郡县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
中国各朝代的行政区划设置有所不同,以下是部分朝代的行政区划简介:
1. 秦朝: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废除诸侯,设立郡县,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

2. 汉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州—郡—县的行政区划制度。

汉朝时共有十三州,各州辖大约三到五个郡。

汉朝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行政区划制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3.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分别设立了各自的州、郡、县等行政区划。

4. 唐朝: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行政区划也发生了变化。

在州的基础上增设了道,道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并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5. 宋朝:宋朝时期,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州的基础上增设了府、军、监等单位,并将路作为行政区的名称开始使用。

6. 元朝:元朝时期,实施了行省制,这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元朝共设立了10个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四级。

7. 明朝:明朝时期,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取消了路的行政区划级别,只保留了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

8. 清朝:清朝时期,行政区划较为复杂。

在府、州、县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厅的行政区划级别。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各朝代的行政区划设置和演变较为复杂,如有兴趣可查阅历史书籍进行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郡县制开始于那个朝代?
郡县制只是秦朝开始实行的政治制度。

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

战国后期各国几乎都已行郡县制了,只不过各国郡县的规划都仅是在本国内进行,有些郡还是几个国家共有,如上党郡还是秦、赵、韩三国交错控制。

只是秦统一全国后,才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并在四方开疆拓土,共设置了三十六个郡。

秦在商鞅变法前奉行《周礼》,行的是合乎《周礼》的分封制,即秦王把秦国各土地以“封邑”的名义分封给其兄弟子侄及有重大功勋的战将重臣。

这些受封分的人称为“卿大夫”,卿大夫对于秦王,尤如诸侯对于周天子的关系。

自秦孝公商变法后,“因军功受爵”就取消了分封制,所以这也是引起秦国众臣敌视商鞅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此时起,秦就改分封行郡县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