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分类报告

合集下载

脊椎动物的分类

脊椎动物的分类

成体
用肺呼吸 没有尾 有强健的四肢 水陆两栖
两栖类
青蛙有哪些形态结构与 水陆两栖相适应?
1、青蛙的皮肤能分泌大量的 粘液,因而经常保持湿润。 2、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青蛙 有不同的体色。 3、青蛙的后肢比前肢发达。 趾(指)间有蹼。 4、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 5、成体生活在陆地,也可生 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 肤呼吸。 6、青蛙是变温动物,在环境 低于70C时进入冬眠。
臀鳍 腹鳍
完成表格
名称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生活方式 水生 水陆两栖 陆生 陆生 陆生
受精方式 体外 体外 体内 体内 体内
呼吸器官 鳃 鳃肺皮肤 肺
肺肺
体温是否恒 不恒定 定 体表被什么 鳞片 繁殖方式 卵生
不恒定
裸露 卵生
不恒定 恒定
角质鳞片 或甲
羽毛
卵生 卵生
恒定
毛 胎生
体外长有毛皮,胎生, 用母乳哺育幼儿
青蛙的身体表面没有鳞片,皮肤裸露在外面,能够分泌 黏液,
眼睑
鼻孔(呼吸的通道)
鼓 膜(听觉器官) 后肢发达 具有五趾 趾间有蹼
两栖类
青蛙的发育
蟾蜍
蝾螈
大鲵(娃娃鱼)
脊椎动物.两栖动物
两栖 类
幼体 身体似鱼 用鳃呼吸 有尾 没有四肢 生活在水中
爬行类的共同特征
1、皮肤上有鳞片或甲 2、卵外包着坚硬的卵壳 3、用肺呼吸 4、变温动物,需冬眠 5、幼体发育摆脱了水环境,
成为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鸟类(麻雀、鸽、鸡、鸭)
鸟的前肢变成了翼,适 应于飞翔活动,用肺呼 吸,体内受精,卵生, 卵外有坚硬的外壳保护 ,卵靠亲鸟的体温进行 孵化,并有亲鸟担任育 雏任务,大大提高了成 活率,鸟的体温恒定, 不需冬眠,体表有羽毛 。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
鸟类,异凹型(马鞍型); 哺乳类,双平型。 鸟类愈合荐骨、尾综骨;
2、带骨 肩带 单一软骨棒
一组坚硬骨骼
腰带 单一软骨棒
一对无名骨
一组坚硬骨骼
腰带由游离
与荐椎相连;
爬行类、哺乳类为封闭式骨盆,鸟类为开放式骨盆。
3、附肢
水生动物偶鳍
五趾型附肢(四足动物)有很大差异,但基本构造一致。
表现:整个结构逐步复杂,机能逐步完善。
十、感官 1、嗅觉器官 圆口类:单个外鼻孔,嗅囊。
鱼类:1对外鼻孔,嗅囊一对。 两栖类:出现内鼻孔,出现犁鼻器。 爬行类:内鼻孔,犁鼻器发达,出现鼻甲。 鸟 类:鼻腔不发达。 哺乳类:非常发达,鼻甲不发达。 2、视觉器官 1)防干燥附属器:圆口类、鱼类:无泪腺,无活动上下眼睑。
两栖类:瞬膜腺,具活动下眼睑。 爬行类:出现泪腺。 兽 类: 泪腺发达。
鸟胃:分腺胃、肌胃。
兽:单胃、复胃。
3、肠
草食类杂食ຫໍສະໝຸດ 肉食长较短
短。
分化 不明显
较明显
明显(爬行类出现盲肠)。
槽生齿。
五、呼吸系统
1、呼吸氧的面积逐渐扩大。
两栖类:薄壁囊; 爬行类:内腔蜂窝状。 鸟类:海绵体,网状管状系统,气囊协助; 兽类:支气管树,肺泡。
2、呼吸方式: 两栖类:咽式呼吸,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 爬行类:胸腹式呼吸,通过肋间肌的收缩完成呼吸 鸟类:静止时,胸腹式呼吸 ;飞翔时,气囊帮助,双重呼吸 兽类:胸腹式呼吸,膈肌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作用
3)呼吸道和消化道逐渐趋于分开: ①两栖类的呼吸通道和食物通道在口咽腔处形成交叉。 ②爬行类,形成了次生颚,到哺乳类,软颚出现内鼻孔再后移,呼 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4、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声器渐趋完善。

脊椎动物分类学实习报告

脊椎动物分类学实习报告

脊椎动物分类学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我对脊椎动物分类学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本次实习选择了我国脊椎动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分类学研究。

实习目的是了解脊椎动物的分类特征、识别关键和掌握分类方法,同时培养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二、实习内容及方法1. 实习内容(1)收集脊椎动物标本:通过野外调查、捕捉和采集,收集各类脊椎动物标本,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分类学特征观察:对收集到的标本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形态特征,掌握分类学关键。

(3)分类学研究:根据形态学特征,对实习所收集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学研究,确定各类群的分类地位。

(4)实习成果整理:整理实习过程中所收集的标本和资料,撰写实习报告。

2. 实习方法(1)野外调查:在实习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寻找脊椎动物的栖息地,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2)标本采集:采用捕捉、采集等方法,获取各类脊椎动物标本。

(3)形态学观察:利用显微镜、放大镜等工具,对脊椎动物标本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记录各类群的特征。

(4)分类学研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实习所收集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学研究,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

三、实习成果及分析通过本次实习,我共收集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标本共计100余种。

通过对这些标本的形态学观察,我掌握了各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如鱼类的鳞片、两栖类的皮肤、爬行类的鳞片、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发等。

在分类学研究方面,我根据所收集的标本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实习地区的脊椎动物进行了初步分类。

结果显示,实习地区脊椎动物种类丰富,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多个类群。

其中,鱼类标本主要包括鲤形目、鲈形目等;两栖类标本主要包括无尾目、有尾目等;爬行类标本主要包括蛇亚目、龟鳖亚目等;鸟类标本主要包括雀形目、雁形目等;哺乳类标本主要包括灵长目、哺乳目等。

脊椎动物学总结

脊椎动物学总结

(二)动脉
由多

原始种类:胚胎期一般具6对动脉弓。 软骨鱼:5对鳃A; 硬骨鱼;4对鳃A。 4体A弓 4体A弓 4右体A弓 4左体A弓 5 / / / 6肺皮A 6肺A 6肺A 6肺A
无尾两栖类:第3对动脉弓为颈总A 爬行类: 鸟类: 兽类: (三)静脉 3颈总A 3颈总A 3颈总A
1、“Y”形大静脉系代替了“H”形主静脉系。 2、肝门V 稳定 3、肾门V 退化 消失
4、静脉主干愈益集中。
七、排泄系统 前肾 系统发生上: 无羊膜类胚胎期 中肾 无羊膜类成体 羊膜类胚期 较后 中部 肾小管数多 无肾口 无 建立血管联系 后肾 羊膜类成体
个体发生: 最早 位置: 体腔前部 结构特点: 肾小管少 肾口开口体腔: 有肾口 体腔联系: 体腔联系
最后 后部 肾小管数量极多 无肾口 仅与血管联系
椎骨雏形
鱼类:2分区
躯、尾椎
双凹型
两栖类:4分区
颈、躯干、荐、尾椎;双凹、前凹、后凹
羊膜动物:5分区—— 颈、胸、腰、荐、尾椎,出现胸廓 椎骨类型: 爬行类,大多前凹;鸟类,异凹型;哺乳类,双平型。 鸟类愈合荐骨、尾综骨;哺乳类,荐骨。
2、带骨
肩带 腰带
单一软骨棒 单一软骨棒
一组坚硬骨骼 一对无名骨 一组坚硬骨骼
十、感官 1、嗅觉器官
圆口类:单个外鼻孔,嗅囊。 鱼类:1对外鼻孔,嗅囊一对。 两栖类:内鼻孔,出现犁鼻器。 爬行类:内鼻孔,出现犁鼻器,出现鼻甲。 鸟类:鼻腔不发达。 哺乳类:非常发达,鼻甲不发达。
2、视觉器官 1)防干燥附属器:圆口类、鱼类:无泪腺,无活动上下眼睑。 两栖类:瞬膜腺,具活动下眼睑。 爬行类:出现泪腺。 兽类:泪腺发达。
腰带由游离
与荐椎相连;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第一节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一、皮肤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

(一)结构:为多层细胞,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表皮复层上皮,来源于外胚层。

真皮致密结缔,来源于中胚层。

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及皮肤腺。

(二)机能:多样1. 保护作用:避免损伤,防水蒸发,防御理化刺激,防止微生物侵袭。

2. 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3. 分泌、调节体温、排泄。

4. 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三)皮肤的衍生物皮肤腺: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

骨质外骨骼: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

皮肤衍生物表皮和真皮共(四)各个类群:1. 化石无颌类(甲胄鱼类):身体包被大块的骨甲。

2. 现代无颌类(圆口类):皮肤裸露无鳞。

富含单细胞粘液腺,泌粘液,使身体粘滑。

皮肤衍生物:口漏斗和舌的角质齿。

3. 鱼类:水生特征:富粘液腺。

表皮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真皮较薄,与肌肉紧密相接。

内有色素细胞。

皮肤衍生物粘液腺、色素细胞和鳞片: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

4. 两栖类:水陆过渡特征:皮肤裸露。

表皮:轻微角质化,防止水分蒸发。

开始出现蜕皮现象。

真皮:较薄,有大量多细胞粘液腺,保持皮肤湿润。

皮下淋巴间隙发达。

5. 爬行类:真正陆生特征: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表皮:角质层厚,具角质鳞,防止水分蒸发;蜕皮更明显。

指(趾)端具爪。

真皮:较薄,少数种类具真皮骨板。

6. 鸟类适应飞翔特征:薄、松、软、干。

表、真皮:均薄而柔软。

除尾脂腺外,无其它皮肤腺,皮肤干燥。

表皮衍生物羽、角质鳞、喙鞘、距、爪以及尾脂腺等,无真皮衍生物。

7. 哺乳动物适应陆生:厚而坚韧,皮肤腺异常发达。

真皮非常发达,皮下脂肪厚。

表皮角质衍生物毛、爪、蹄、指甲、角质鳞、洞角等。

多细胞皮肤腺异常发达: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

二、骨骼系统内骨骼为活物质,分为软骨和硬骨。

脊椎动物分类学-图文

脊椎动物分类学-图文

脊椎动物分类学-图文爬行类龟鳖目:鳖科、棱皮龟科、海龟科、平胸龟科、龟科1.2.3.4.1.相同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四肢背腹甲的相连方式:鳖科(结缔组织),海龟科(韧带)、平胸龟科(韧带)、龟科(骨缝、韧带)2.头是否能缩入壳中:可以缩入壳中(鳖科、龟科、陆龟科)不能缩入壳中(棱皮龟科、海龟科、平胸龟科)3.头背:覆皮肤(鳖科、棱皮龟科、龟科),覆角质盾片(海龟科、平胸龟科、陆龟科)区别特征1.鳖科:两颚被肉质软唇,吻形成管状吻突,边缘结缔组织形成裙边,体表覆以革质皮肤2.棱皮龟科:体表被有革质皮肤、背有7纵棱、四肢桨状3.海龟科:体型宽扁,近心型,四肢桨状,具下缘盾4.平胸龟科:有下缘盾,颚呈强钩曲状,颞部被骨片覆盖5.龟科:无下缘盾6.陆龟科:头顶具对称大鳞,四肢粗壮具爪蜥蜴目:鬣蜥科、壁虎科、石子龙科、蜥蜴科、双足蜥科、蛇蜥科、巨蜥科、鳄蜥科1.2.3.1.相同特征:可明显区分头、颈、躯干、尾四肢发达具5趾,具爪体表布有覆瓦状角质鳞对比特征:眼睑:有眼睑(鬣蜥科、石子龙科、蜥蜴科、鳄蜥科、巨蜥科),无眼睑(壁虎科(除睑虎外)2.尾:不易断(鬣蜥科、鳄蜥科、巨蜥科),易断(壁虎科、石子龙科、蜥蜴科、蛇蜥科)3.舌:先端完整或有缺刻、分叉(鬣蜥科)、先端完整(双足蜥科)、先端分叉或有深缺刻(蛇蜥科)、先端分叉(鳄蜥科、巨蜥科)4.头顶的大鳞:有对称排列的大鳞(石子龙科、蜥蜴科、双足蜥科),头顶无对称大鳞(鬣蜥科、壁虎科、巨蜥科)5.1.2.3.4.5.瞳孔:除壁虎科部分种类,都为圆形区别特征鬣蜥科:体表有覆瓦状排列的鳞片,起棱;部分种类有鬣鳞双足蜥蜴科:周身为覆瓦状排列的圆鳞,眼隐于眼鳞下,无耳孔,无前肢,雄性有一鳍状后肢6.蛇蜥科:体型似蛇,四肢消失或退化,体侧有纵沟,眼小能活动,躯干、尾7.鳄蜥科:体被覆瓦状排列的粒鳞,杂有起棱大鳞,尾背侧有两行显著的鳞脊8.巨蜥科:背鳞粒状,腹鳞四边形蛇目:盲蛇科、蟒科、钝尾蛇科、闪鳞蛇科、瘰鳞蛇科、游蛇科、眼镜蛇科、海蛇科、蝰科、蝮科相同特征:身体上细长有角质鳞对比特征:1.背腹鳞分化程度:腹鳞不发达(盲蛇科、蟒科、瘰鳞蛇科、海蛇科),腹鳞发达(闪鳞蛇科、游蛇科、眼镜蛇科、蝰科、腹科)2.牙:前沟牙(眼镜蛇科、海蛇科、蝰科、腹科),后沟牙(游蛇亚科:林蛇、瘦蛇、金花蛇、花条蛇、紫砂蛇,水游蛇亚科)区别特征:1.盲蛇科:小型蛇类,似蚯蚓,口小位于头端腹面,眼小,隐于半透明眼睑下,通身被圆鳞2.蟒科:有爪状后肢残余3.盾尾蛇科:头小背腹扁平4.闪鳞蛇科:蛇体鳞片在太阳下闪耀光泽5.瘰鳞蛇科:头背面被小鳞,通身被小鳞,无腹鳞6.游蛇科:头背有对称大鳞,腹鳞横展宽大,上和不能竖立7.眼镜蛇科:有眼镜状斑纹8.海蛇科:体后部及尾侧扁,鼻孔开口于吻背,有可开关的瓣膜,绝大多数卵胎生,生活于海中,均为毒蛇9.蝰科:头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10.蝮科:头大三角,鼻眼间有颊窝水生蛇各科相同及区别特征:瘰鳞蛇科、水游蛇亚科、海蛇科相同:尾短侧扁不同:水游蛇亚科腹鳞发达瘰鳞蛇科无沟牙海蛇科鼻孔开口于吻背,有可开关的瓣膜,绝大多数卵胎生,生活于海中,均为毒蛇两栖类1.犁骨齿着生于犁腭骨上的细齿,其齿列位置、形状和长短对于有尾目分类有重要意义2.肩带固胸型:主要特征是上喙软骨极小,其外侧与前喙软骨和喙骨相连,左右上喙软骨在腹中线紧密连接而不重叠,有的种类甚至合并成1条窄小的上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软骨左右交错活动。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上,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
(7)排泄 鱼类的肾脏属于中肾。肾脏除了有泌尿的功能之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调节体内的水分,使之保持 恒定。 (8)神经和感觉 脑虽有明显的五部,但大脑所占的比例还 很小,且硬骨鱼类的大脑背面还只是上皮组织,没有神经细 胞;鱼的晶状体呈圆球形,没有弹性,其曲度又不能改变, 只能靠晶体后方的镰状突起来调节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距离, 所以鱼类是近视的;大多数鱼类没有眼睑,因此鱼眼经常张 开,不能关闭;鱼类只有内耳。 (9)生殖 鱼类的生殖器官主要由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两部分 组成,生殖腺一般都成对,左右对称。都是雌、雄异体,体 外受精,体外发育。
卵生或卵胎生。产羊膜卵。
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和某些种类的幼体期有鳃 裂,成体时消失或变为其它结构。
附.其它特征
1.密闭的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 2.如果心脏存在,总是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3.大多数脊索动物血液具有红细胞,其中的血红蛋
白是高效能氧的运载者。 4.尾部如存在总是在肛门后方,即“肛后尾”。 5.骨骼为来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 6. 两侧对称身体分节的后口动物。 7. 身体有三个胚层,体腔为次生体腔。
(2)鳍的种类及功能 鱼类的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偶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各
一对;另一类是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 偶鳍的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改变运动方向和拨水划行的
作用。背鳍和臀鳍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鱼左右倾斜和摇摆。尾 鳍有推进平衡和转向的作用。尾鳍类型有原形尾、歪形屋和 正形尾等三种。
(3)侧线的结构与功能 侧线鳞有规律地排列形成一条线纹就叫侧线。鱼类的侧线器
官是重要的感觉装置,能感受低频振动,判断水流及周围环境情 况。

脊椎动物分五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鲨鱼

脊椎动物分五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鲨鱼

蚯 蚓
水 蛭
沙 蚕
1、你知道蚯蚓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作用吗?
2、你知道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吗?
3、你知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吗?
三、兔
有野兔和家兔之分,属于哺乳动物。
大家听说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吧?那兔子 又怎么会撞到树上呢?
(一)兔的形态特征 兔子没有犬齿,这 与它们吃植物的生 活习性相适应 兔子的前肢比后 肢要短,有利跳 跃,不利于俯冲。
• • • • • • •
2、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 1、疏松土壤 2、提高肥力 3、药用 4、营养价值高 5、帮助处理生活垃圾 6、吸收重金属,可监测环境重金属含量的多少
• 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 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 转向方便。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刚
“好静又好动的小 兽”,有人称“最 迷人的野兽”。
婴 猴
倭狨轰动了欧 美国家,长期 被誉为“最高 贵的动物”。


倭狨是世界上最小的猴,生活在南美洲 亚马孙河上游的热带雨林里,这种迷你猴的 外貌和行为都像松鼠,不过其行速之快,松 鼠是望尘莫及的。所以,当地人又叫它“超 松鼠”、“松鼠猴”、“鸟猴”。 倭狨的个头小,最小的体长只有12厘米 多一点,体重约60克,还没有松鼠大;大的 体长约15厘米,体重在120-130克之间。不过 它的尾巴很长,一般可达20厘米左右。这种 小猴最喜欢吃昆虫,如果长期不吃,便会缩 短寿命,因而又有“食虫猴”之称。
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
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

深层潮湿的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 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 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 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鹃
多数种类为灰褐或褐色,但少数种类有明显的赤褐色或白色斑,金鹃全身大部分或部分为有光辉的翠绿色。有些热带杜鹃的背和翅蓝色,有强烈的彩虹光泽。
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
2、举出5种哺乳动物,说明特征及分布
哺乳动物
特征
分布
东北虎
猫科亚种;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
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
大象
哺乳纲,长鼻目,象科;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圆柱,膝关节不能自由屈曲;鼻长几与体长相等,呈圆筒状,伸屈自如;鼻孔开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状突起,能拣拾细物;上颌具1对发达门齿,终生生长。
亚洲象主要产于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非洲象则广泛分布于整个非洲大陆。
大熊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
南京林业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生态学班级学号பைடு நூலகம்名日期
实验七脊椎动物分类
一、观察脊椎动物各类群标本,掌握其基本特征。
二、观察鸟类、哺乳动物代表动物,认识其主要生态类群。
三、作业:
1、举出5种代表鸟类,说明特征及分布
鸟类
特征
分布
鹦鹉
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鹦鹉的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坚果。
中国东北部
鲸鱼
体形同鱼类十分相似,体形均呈流线型,适于游泳。具有胎生、哺乳、恒温和用肺呼吸等特点,与鱼类完全不同,因此属于哺乳动物。
全球各海域均分布
河马
脚有四趾,主要是水栖的哺乳动物,有特别大的头和嘴,光滑无毛的特别厚的皮肤,短的四肢
河马生活在乌干达、苏丹、刚果北部、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和南非、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和赞比亚。有少数生活在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
热带,亚热带森林
鸵鸟
平胸总目;翼退化,胸骨无龙骨突起,体型大,适于奔走
限在南半球,见于非洲、美洲和澳州南部
乌鸦
体长400~490毫米;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两色,黑羽具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远长于尾;嘴、腿及脚纯黑色。
全球各地
麻雀
嘴短而强健,呈圆锥形,稍向下弯;初级飞羽9枚,外缘具两道淡色横斑。
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也广布于亚欧大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