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分类报告

脊椎动物分类报告
脊椎动物分类报告

南京林业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生态学班级学号姓名日期

实验七脊椎动物分类

一、观察脊椎动物各类群标本,掌握其基本特征。

二、观察鸟类、哺乳动物代表动物,认识其主要生态类群。

三、作业:

1、举出5种代表鸟类,说明特征及分布

2、举出5种哺乳动物,说明特征及分布

脊椎动物试题

1.具有脊椎柱的一类动物是( ) A.鱿鱼、鲤鱼、章鱼、鲸 B.鲫鱼、章鱼、鲸、龟 C.海蜇、海葵、带鱼、鱿鱼 D.鸡、鲫鱼、龟、鲸鱼 2.以下几种提法不正确的是( ) A.脊柱是头骨、躯干骨和尾骨的主轴。 B.脊柱有支持作用,也是运动的支架。 C.脊柱有保护脊髓和内脏的作用。 D.脊柱为身体长得比较高大准备了条件 3.我国淡水的四大家鱼是( ) A.鳙鱼、草鱼、鲫鱼、鲤鱼 B.鳙鱼、鲢鱼、青鱼、草鱼 C.鲢鱼、草鱼、青鱼、鲫鱼 D.草鱼、青鱼、鲤鱼、鲫鱼 4.鳕鱼在春季向北方游,深秋向南方游,这叫( ) A.生殖洄游 B.索饵洄游 C.季节洄游 5.鲫鱼的呼吸器官是( ) A.身体的体壁 B.鳃 C.鳃裂 D.外鳃 6.鲫鱼的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 A.口腔 B.食道 C.肠 D.肝胰脏 7.鲫鱼体内形成尿的器官是( ) A.脾脏 B.肝脏 C.肠 D.肾脏 8.混合放养的科学道理是( ) A.便于管理 B.经济效益高 C.不同鱼种放养在一起互不干扰 D.各种鱼种栖息的水层和食性不同 9.冬眠状态的青蛙呼吸器官是( ) A.靠鳃呼吸 B.靠肺呼吸 C.靠皮肤呼吸 D.停止呼吸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栖纲动物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B.两栖纲动物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一般用肺呼吸。 C.皮肤裸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D.心脏有二心房二心室,体温恒定。 11.青蛙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由( )排出体外。 A.肛门 B.胞肛 C.尿道开口 D.泄殖腔孔 12.雄蛙体内输送精子的结构是( )

A.精巢 B.输精管 C.脂肪体 D.输尿管 1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蛙和鱼的眼相同,都有眼脸。 B.蛙眼对静止的目标视而不见。 C.蛙眼对活动物体有反应,所以能捕捉运动的昆虫。 D.蛙的感觉器官比鱼复杂、发达、与陆地生活相适应。 14.完成变态发育的一组动物有( ) A.蝗虫、密蜂、蝴蝶、蟾蜍 B.蟾蜍、青蛙、蚊子、苍蝇 C.青蛙、蚂蚁、蟋蟀、晴蜒 D.蟾蜍、青蛙、大鲵、蝾螈 15.下列除哪项处,其余都说明家鸽的外形与飞行相适应( ) A.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 B.全身被有羽毛(除喙和足)。 C.躯干呈缍形。 D.前肢转化为翼,有几排大型的正羽。 16.家鸽的胸廊是由( ) A.脊柱、肋骨 B.脊柱、肋骨和胸骨。 C.肋骨和胸骨 D.胸部的脊椎骨、肋骨和胸骨。 17.家鸽飞翔时,完成呼吸作用主要依靠( ) A.两翼的煽动 B.气囊的扩大和缩小 C.胸骨和肋骨的运动 D.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18.鸟的卵细胞的结构是( ) A.卵壳、卵白和卵黄 B.卵黄、卵黄膜和胚盘 C.卵黄、胚盘和卵带 D.卵黄、卵白和卵壳膜 19.啄木鸟与啄食害虫相适应的特点是( ) A.足有三趾、趾端有钩爪 B.啄长而且坚硬 C.舌细长,前端有短钩,舌上有粘液。 D.尾羽羽干刚硬有弹性,末端尖如针棘。 20.猫头鹰和大山雀啄的特点分别是( ) A.直而坚硬;坚而钩曲 B.短而直;扁而阔,边缘有锯齿 C.坚而钩曲;直而坚硬 D.坚而钩曲,短而直 21.下列哪一组是恒温动物( ) A.野鸭、杨子鳄、青蛙、蛇 B.家鸽、野鸭、田鼠、鲸鱼 C.蟾蜍、蜥蜴、家鸽、家兔 D.大鲵、龟、野鸭、黑猩猩

1.园林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第一讲园林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唐岱(教授)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kmtd@https://www.360docs.net/doc/355059782.html, 绪论 ?植物识别方法: 1、植物学知识(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 2、实践经验(看、摸、嗅、尝、比)。 ?需掌握的植物学知识——植物外部形态学知识。 ?主要参考书: ?1、植物学(形态学部分); ?2、园林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园林树木学(分类学部分) 一、植物的种和品种 1.种的概念与特征 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是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一定自然分布区的植物群(种群)。 同种个体间有相同的遗传性状,都能彼此传粉交配产生后代。不同的种个体则一般不能传粉交配产生种子,即杂交产生后代(在植物中人工和自然杂交,特别人工杂交常有发生)。 2.品种 品种(Cultivar,缩写成cv.)是栽培植物的基本分类单位。 (1)品种概念 品种是人工为一专门目的而选择,具有一致而稳定的明显区别特征,而且采取适当的方式繁殖后,这些区别特征仍能保持下来的一个栽培植物分类单位。园艺栽培的往往是品种而不是种。 (2)品种的一般属性 品种不存在于野生植物中,是人们通过人工育种方法所获得的栽培植物的性状一致的经济植物类型。作为生产资料,凡栽培越久,分布越广,经济价值越高的植物,品种就越多。例如现代月季、菊花理论上有上万个品种。 二、园林植物分类方法 1.分类的必要性与基本方法 (1)必要性: ?从研究和认识、生产和消费的角度,都需要对纷繁复杂的园林、园艺植物进行归纳分类。研究、识别、繁育、应用植物的基础。 ?统一概念,避免植物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混乱。 ?便于国际交流和行业内交流 (2)植物分类基本方法:总体上,植物分类方法有两个基本体系。一是植物学分类法,二是实用分类法。 2、植物学分类法 (1)植物分类法与植物分类系统概念与特征 植物学分类法:又称自然分类法,是根据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植物分类系统: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等级单位组成的植物分类系统。(2)分类的方法 植物分类学家以种作为分类基本单位和分类的起点,根据相似程度大小和亲缘关系远近。集合相近的“种”于一属。将特征类似的“属”集合为一“科”。将类似的“科”集合为一“目”。类似的 1

脊椎动物教案

《脊椎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熟练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猜想、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和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根据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 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这五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1、复习有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内容,提问; 2、讲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由动物进化的趋势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3、鱼:体型特征,靠什么游泳,用鳃呼吸,鳃中密布毛细血管,可以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怎样进行气体交换?(学生讲解) 4、两栖动物:青蛙为例,幼体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

在陆地上,靠肺呼吸。虽然青蛙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不能离水源太远,因为青蛙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无法满足对氧气的需求,需要借助于湿润的皮肤来辅助呼吸。 5、爬行动物:以蜥蜴为例,它的一生都生活在陆地上,是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那蜥蜴有哪些适于陆地上生活的原因?(学生讲解)正是因为蜥蜴具有这些特点,才使其生殖和发育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水,能终身生活在陆地上。课本上还列举了哪些爬行动物?变色龙、恐龙等都是爬行动物。 6、鸟类:鸟的种类很多,而且绝大多数鸟类善于飞行,那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有哪些?(学生讲解)重点讲解:鸟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气囊能辅助呼吸,使鸟类进行双重强吸。但是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鸟的结构完善,能保持高而恒定的体温,属于恒温动物有;动物维持恒定体温的意义(学生讲解)变温动物包括哪些? 7、乳哺动物的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千差万别,举例:猕猴、大象、鲸。哺乳动物的特征哪些?哺乳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家兔分门齿和齿臼,门齿切断、臼齿磨碎食物。狼除了门齿臼齿还有犬齿,可以用来撕咬食物。 【教学反思】 经过这次活动的锻炼,深刻意识到自身的稚嫩和不成熟。下一步我要在语言的使用,教材的挖掘以及课堂节奏的掌控等方面锤炼自己,从而获得进步和成长。

啮齿动物分类学

啮齿动物分类学 Rodent taxonomy 第七章现代啮齿目动物的分类 第一节啮齿目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啮齿目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支。其种类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类的总和。啮齿动物在进化上获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首先是应归于个体较小。小的个体,就可去开辟、适应大动物所不适宜的环境,从而建立大的种群。其次是繁殖力强。强大的繁殖力,意味着其具有广阔的生活区域和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啮齿动物不但在陆上生活,空中、水中也有他们的成员。空中有滑翔的鼯鼠,水中有水鼠平。此外还有荒漠中的跳鼠,森林中的睡鼠,洞穴中的鼢鼠,以及扰乱人类几万年的小家鼠。从赤道到极地,甚至高山、海岛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 一、啮齿动物的起源 啮齿类的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的问题。 (一)北美起源说 副鼠(Paramys atavus)化石发现在55 Ma前北美最晚古新世地层中。它很像大松鼠,脚上有爪,会爬树,还有一条长尾巴,用以保持身体平衡。门齿像把大凿子,后面有5个颊齿。以副鼠为样板,推测啮齿类起源于古新世的灵长类。 (二)中亚起源说 近年在我国发现的新材料证实,啮齿类应当起源于中亚。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的东方晓鼠是啮齿类的祖先类型,内蒙古的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的啮齿类。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安徽潜山县古新世中晚期(距今60 Ma前)地层中发现了东方晓鼠的化石,它有一对大门齿,退化的颊齿,以及门齿和颊齿两种不同位置咬合机能的雏型,与啮齿类很相似(图7-2)。经过我国科学家多方研究考证,确认东方晓鼠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的动物,现在大多数

学者肯定东方晓鼠与啮齿动物起源的关系。近年在湖南衡东县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钟健鼠的完整头骨,更加证实了这种论断。当然,晓鼠不可能是啮齿类的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啮齿类动物可能起源于晓鼠类的近亲。 二、啮齿动物进化 鼠类和兔类是哺乳动物中演化十分成功的类群,但它们的大多数对人类的发展有害无益。如果人类不珍惜、不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那也许若干年之后地球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些动物的繁殖力大得惊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特别的强。 (一)牙齿进化与地层时代划分 牙齿是研究啮齿类进化的主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和地层对比的可靠证据。啮齿类的进化速度很快,反映在牙齿构造上的变化也快,这是鉴定、划分地层的有利条件。例如,最早的仓鼠类化石发现或起源于我国距今37 Ma前的晚始新世地层中,到距今10 Ma前的中新世晚期,在这20多Ma的时间中,仓鼠类已经历了三次大的替代。每一代各有自己的构造特征,且有许多化石代表,为划分地层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进化愈快,构造特征变异愈快,地层划分就可能越细、越精确。一种叫模鼠的田鼠类,在不到3 Ma的时间里,牙齿从有根到无根,齿面的纹饰也逐渐变化。如果在地层里找到哪种模鼠,就可以推断该地层的时代了。 (二)啮齿动物的进化 根据牙齿、咬肌结构啮齿目动物大体分成4大类:始啮类(如今仅在北美残留一种—山河狸)、松鼠类(包括松鼠和河狸)、鼠类(家鼠、仓鼠和跳鼠)和豚鼠类(豚鼠和水豚)。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认为,南美豚鼠与其他啮齿类的相似性低于它与灵长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相似性,因此认为南美豚鼠不是啮齿类,从而对传统的啮齿类概念提出挑战。 始啮类繁盛在古近纪,到渐新世地球骤冷时基本上灭绝了。大间断后一些现生的科出现了,如河狸、松鼠、跳鼠和南美豚鼠等。仓鼠科动物是最庞大的,它包括仓鼠、鼠和田鼠等几大类(亚科)。最原始的是仓鼠,它发现于近40 Ma前的始新世,繁盛在渐新世和中新世;当15 Ma前时它的后裔—鼠类出现后就逐渐被取代了。现鼠亚科约有120属,近530种,而仓鼠亚科仅有7属18种了。田鼠亚科是仓鼠的另一支后裔,它出现在距今约5 Ma前。

中国动物分类代码 第1部分:脊椎动物-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中国动物分类代码第1部分:脊椎动物》修订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020年6月

国家标准《中国动物分类代码 - 脊椎动物》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GB/T 15628.1《中国动物分类代码脊椎动物》国家标准修订项目,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多家单位,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5年第2批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151611-T-469。 2、修订目的 国家标准GB/T 15628.1-2009《中国动物分类代码脊椎动物》(以下简称《代码》)规定了在我国自然分布的脊椎动物各分类阶元(纲、目、科、属和种)的代码,自2009年颁布实施以来,促进了脊椎动物名称和分类系统的规范化管理,以及系统编目、名称检索、数据交换等方面的应用。 随着动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界对动物进化和分类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动物分类系统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自《代码》2009年修订版发布以来,根据科学界的共识,脊椎动物的五个主要类群的分类系统都有一些变化,同时,不断有新的物种被发现,并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 因此,本次标准的修订,需要根据新的动物分类系统进行代码设置,并对新发现的物种赋予代码。 3、标准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在我国自然分布的脊椎动物各分类阶元,包括各个纲、目、科、属和种,的标准分类代码,共涉及8纲、95目、546科、2523属和8092种脊椎动物。 代码采用了6层次16位的编码,动物分类学中的纲、目、科、属、种及亚种都留有单独的层次编码,直接对应于生物学上的实体,有明确的实际意义,便于根据分类学阶元查找和编码。 代码表在纲级的排列顺序为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其余各级阶元(目、科、属、种)在各自阶元内均按拉丁字母的顺序编排,其排列顺序不代表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顺序。 4、修订过程 GB/T 15628.1《中国动物分类代码脊椎动物》国家标准修订项目于2015年立项,并成

脊椎动物分类学讲义

脊椎动物分类学讲义 第一章动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一、分类的基本单位 1.种的概念 (1)物种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人为的分类单位 (2)物种是以种群形式存在,占有一定的分布区,要求一定的居住场所(生活条件) (3)异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包括地理上、形态上及生态上的隔离。其中最主要的是地理隔离。 2.种的标准 上述物种的概念,使我们得出物种区分的三个标准 (1)形态学的标准:两物种之间有稳定的形态差异,不能存在中间特点的个体(2)地理学的标准: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分布区,两个相近种的分布区可以互相重叠,也可以彼此分开或接近。但不可能在两者之间找到过渡类型的个体,如果有,则不是种,而是亚种。 (3)生殖隔离 二、分类的等级 主要为:纲、目、科、属、种。必要时还可以补充一些等级。 界 Kingdom 门 Phylum 亚门 Subphylum 纲 Class 亚纲 Subclass 总目 Superorder 目 Order 亚目 Suborder 总科 Superfamily 科 Family 亚科 Subfamily 族 Tribe 属 Genus 亚属 Subgenus 种 Species 亚种 Subspecies 三、动物的命名 双名法(binominal nomenclature): 用希腊文或拉丁文之名词第一格单数作为属名,而其形容词作为种名,两个词代表一个物种的名称,即所谓学名(林奈创立)。书写时一般用斜体,属名第一字母为大写。

三名法:亚种采用三名法,在种名之后加亚种名。 四、新种的确立及描述 确定新种时,同时要选择模式标本,即新种描述所确定的标本,并妥善保存。(1)正模标本(holotype): (2)副模标本(paratype): (3)综模标本(syntype): (4)选模标本(lectotype): (5)补模标本(neotype): 描述新种的文章必须注明模式标本的保存地点及模式的种类,一般保存地点不能移动,以便别人核对。 五、学名的废除 优先律原则 第二章鱼类的分类 一、头索动物亚门 第1目:文昌鱼目 体矛形而小(<8cm),细长,鱼形动物。无偶鳍、无肢带。大部分时间钻在沙内。分布于热带鱼温带海域。全世界有两个科,我国产一个科,文昌鱼科。 二、无颌总纲 盲鳗纲 第2目:盲鳗目 口几乎是端位,无口漏斗,口呈孔状,口周具1-2对口须。外鼻孔开口于吻端,由特殊的吻软骨支持,舌肉质颇发达,其上有强大的栉状牙,以刮食料。眼萎缩埋于皮下,无眼肌,亦无眼神经。外鳃孔圆形,1-15对,鳃囊5-15对。均为海产,栖息于温带及亚热带水域。 头甲形纲 6个化石目,另有七鳃鳗目 第3目:七鳃鳗目 体无鳞,鳗形。骨骼为软骨。无偶鳍,无肩带、腰带。鳃囊7对,分别开口于体外。单个鼻孔开于头的背面。无口须,口周缘有短穗状突,口呈漏斗吸盘状,内有许多角质齿。成体眼发达。鼻囊与口腔不通。背鳍2个,偶有1个。肛门开口于体长3/4处。尾鳍原尾形。 三、软骨鱼纲 内骨骼为软骨,体常被盾鳞或光滑无鳞。 第1亚纲:全头鱼亚纲 体延长,向后细小,头侧扁。上颌与脑颅愈合。两个目,一个为化石的福鲨总目,另一个是全头鱼总目。 第4目:银鲛目 头侧扁,口腹位。吻钝或延长成扁叶状。 第2亚纲:板鳃鱼亚纲

脊椎动物的肾脏有三种主要类型

脊椎动物的肾脏有三种主要类型:前肾、中肾和后肾。 脊椎动物在胚胎时期都有前肾,但只有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时期前肾才有作用。前肾的位置靠近体腔的前段,由许多肾小管组成。肾小管的一端开口于体腔,开口处膨大成漏斗状,这就是肾口,可以直接从体腔内收集代谢废物。在肾口附近还有由毛细血管形成的血管球,它们利用滤过血液的方式把血液中的废物送入肾小管,肾小管的另一端与一个总的管道相连,这就是前肾导管,末端通到体外。 鱼类和两栖类成体以中肾执行排泄功能。中肾位于前肾的后方,其肾小管一般不能与体腔相通,靠近肾口附近的肾小管外凸成为小支,小支末端膨大内陷成为双层的囊状结构,叫肾小囊(包曼氏囊),把毛细血管球包入其中,形成肾小体,它与肾小管一起形成肾单位。尿液由中肾管排出。 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成体的后肾位于体腔后段。后肾的肾小管末端形成典型的肾小体,肾口已完全消失。肾单位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时,除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其中对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废物,如尿素、尿酸以及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尿液汇入肾盂,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有的脊椎动物如鸟类无膀胱),再排出体外。 肾脏是由中胚层的中节(mesomere)形成的生肾节(nephrotome)组成的。在无羊膜动物,肾脏的发生要连续经过前肾(胚胎期)和背肾(成体)两个阶段;在羊膜动物则需经历3个阶段,即前肾、中肾和后肾阶段(图10-59)。这3个阶段的肾脏在发生顺序、所在位置和结构特点等方面均不相同。 脊椎动物的肾脏总共可分为全肾、前肾、中肾、背肾和后肾5种类型(图10-60)。(一)全肾(holonephros)或称原肾(archinephros)从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上的研究资料推断,最早期的脊椎动物肾脏是由沿体腔全长并按体节排列的肾单位组成的。每一肾小管的一端以带有纤毛的漏斗形开口,即肾口(nephrostome),开口于体腔,另一端汇入原肾管,原肾管的后端通向体外。体腔液中的代谢废物即由肾口汇入原肾管,最后排出体外。这种理论上的最原始肾脏称为全肾或原肾。在现代生存的动物中,仅盲鳗幼体和蚓螈幼体中具有全肾。 (二)前肾(pronephros)(图10-61)(表10-6)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都要经历前肾的阶段,但只有某些圆口类及少数硬骨鱼在成体时,仍保留残存的前肾,称为头肾,其位置相当于全肾的前部。 前肾位于体腔前端背中线两侧,呈小管状分节排列,这些小管称前肾小管(pronephrictubules)。各类脊椎动物中,前肾小管的数目并不多,例如蛙为3个,位于Ⅱ、Ⅲ、Ⅳ体节处;鸡是12个,由第Ⅴ体节开始;人的胚胎是7个,位于Ⅶ到XIII体节处。每一前肾小管的一端开口于体腔,开口处呈漏斗状,其上有纤毛,称肾口(nephrostome),小管的另一端汇入一总的导管,称前肾管(pronephric duct),末端通入泄殖腔。在肾口的附近有血管丛形成的血管球(glomerulus),它们以过滤的方式将血液中所含的代谢废物排入体腔中,借助于肾口处纤毛的摆动,将体腔中的废物收集入肾小管中,再经前肾管由泄殖腔排出体外。这种一端开口于体腔,一端通体外的前肾小管,和无脊椎动物中环节动物的肾管是相近似的。 (三)中肾(mesonephros)和背肾(opithonephros)(图10-61)(表10-6)中肾,或称吴氏体(Wolffian body),是指羊膜类胚胎时期在前肾之后依次出现

(整理)动物分类及特征-无脊椎动物.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第一章动物分类及特征(上)——无脊椎动物 (一)选择题(1-47为单项选择;48-54为不定项选择) 1.扁形动物的肌肉层来源于 A 外胚层 B 中胚层 C 内胚层 D 中胶层 2.具有辐射对称体型的动物是 A 草履虫 B 涡虫 C 蚯蚓 D 水母 3.原生动物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A 排除代谢废物 B 调节水分 C 气体交换 D 吸收营养 4.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A 沼螺 B 钉螺 C 隔扁螺 D 椎实螺 5.腔肠动物的刺细胞产生于 A 内胚层 B 外胚层 C 外和内胚层 D 中胶层 6.下列属于血液传染病的是 A 血吸虫病 B 丝虫病 C 绦虫病 D 钩虫病 7.人体感染血吸虫的虫态是 A 受精卵 B 子孢蚴 C 尾蚴 D 囊蚴 8.人体往往是通过哪种途径感染钩虫病的? A 皮肤接触疫水 B 蚊子吸血传播 C 随饮食吃进了钩虫的虫卵 D 赤手赤脚下地干活 9.下列动物通常以孤雌生殖繁殖后代的是 A 水螅 B 绦虫 C 轮虫 D 蚯蚓 10.雌体不以交配、受精即可繁殖后代的生殖方式称为 A 幼体生殖 B 孤雌生殖 C 有性生殖 D 无性生殖 11.海葵和寄居虾(蟹)的生活关系属于 A 互惠共生 B 共栖 C 寄生 D 寄居 12.线形动物表现出比扁形动物高等的特征是 A 具角质膜、有原体腔、出现了肛门 B 有原体腔、雌雄异体、出现了肛门 C 具角质层、厌氧呼吸、雌雄异体 D 有原体腔、厌氧呼吸、雌雄异体 13.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高级的特征是 A 两侧对称,三胚层,出现细胞外消化 B 有皮肌囊结构,出现中胚层,有完全消化管 C 两侧对称,出现中胚层,有器官系统分化 D 有皮肌囊结构,三胚体内充满间质 14.下列动物不属于瓣鳃纲的是 A 酸酱贝 B 竹蛏 C 江瑶 D 贻贝 15.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点是 A 有分节的附肢 B 身体异律分节明显 C 具有外骨骼 D 链状神经系统

根茎结构比较、无脊椎和脊椎动物分类比较表

根和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比较表 比较初生结构(表皮、皮层、初生维管组织)次生结构(周皮、次生维管组织) 根(吸收/固着/支持/合成/储藏/繁殖)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壁薄,角质层无,有根毛) 皮层(外皮层与表皮细胞同,内皮层具凯氏带,通道 细胞) 中柱鞘---一层薄壁细胞,具潜在分生能力 维初生木质部侧根 管独立成束,相间排列,外始式 柱发育 初生韧皮部 髓(有或无)----薄壁细胞 外:木栓层(死细胞) 木栓形成层周皮 内:栓内层(活细胞) 次生韧皮部(内始式)次木与次韧相对排列 维内 管维管形成层维管射线(木射线,韧皮射线) 柱外 次生木质部(外始式)次木为主 茎(输导/支持/储藏/繁殖) 双 子 叶 表皮:单层活细胞,无叶绿体,有角质层,气孔 皮层:薄壁组织为主(近表皮有叶绿体,水生---通气 组织,有的内皮层(淀粉鞘)) 原韧合 (无限)初韧(外始式)后韧生 维维管束后木成 管(外韧)初木(内始式)原木束 柱髓薄壁细胞 髓射线 硬树皮(旧周皮+新周皮的木栓层死组织) 木栓形成层树皮 (维管形成层外)软树皮(木栓形成层到形成层活组织) 外:次韧(比例小) 纺锤状平周轴向次边材、心材 形原始细胞分裂生组织内:次木(居多)早材、晚材(年轮) 成韧皮射线 层射线原平周径向薄(维管辐射条状----横切面 始细胞分裂壁组织射线)木射线纺锤状--------切向面 长方形--------纵切面 单 子 叶 表皮:排列整齐,长细胞和短细胞(栓质,硅质) 基本组织:薄壁为主(竹类为厚壁组织;机械组织特 别发达,原生木质部腔隙为薄壁细胞填充) 维维管束鞘(厚壁组织) 管(有限)初韧(外始式:原韧,后韧) 柱维管束初木(内始式:后木,原木)V形 (外韧)星散排列 外:少量薄壁组织 龙血树→形成层→内:维管束、基本组织 (维管束外的薄壁组织) 平周 初生增粗生长(初生增厚分生组织茎加粗 (玉米、甘蔗、高梁、香蕉、棕榈)分裂 裸排列与双子叶同,但木质部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胞,有的皮层具树脂道,无木纤维和韧皮纤维 贮藏营养

脊椎动物分类学提纲

脊椎动物分类学复习提纲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兽纲:蜂猴(所有种)、熊猴、台湾猴、豚尾猴、叶猴(所有种)、金丝猴(所有种)、臂猿(所有种)、马来熊、大熊猫、紫貂、貂熊、熊狸、云豹、豹、虎、雪豹、儒艮、白鳍豚、中华白海豚、亚洲象、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马、野骆驼、鼷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高鼻羚羊、扭角羚、台湾鬣羚、赤斑羚、塔尔羊、北山羊、河狸 鸟纲:短尾信天翁、白腹军舰鸟、白鹳、黑鹳、朱鹮、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拟兀鹫、胡兀鹫、细嘴松鸡、斑尾榛鸡、雉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黄腹角雉、灰腹角雉、虹雉(所有种)、褐马鸡、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赤颈鹤、鸨(所有种)、遗鸥 爬行纲:四爪陆龟、鼋、鳄蜥、巨蜥、蟒、扬子鳄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兽纲:短尾猴、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棕熊(包括马熊)、石貂、水獭(所有种)、小爪水獭、斑林狸、小灵猫、大灵猫、草原斑猫、荒漠猫、丛林猫、猞猁、兔狲、金猫、渔猫、其他鲸类、麝(所有种)、河麂、马鹿(包括白臀鹿)、水鹿、驼鹿、黄羊、藏原羊、鹅喉羚、鬣羚、斑羚、岩羊、盘羊、海南兔、雪兔、塔里木兔、巨松鼠 鸟纲:角、赤颈、鹈鹕(所有种)、鲣鸟(所有种)、海鸬鹚、黑颈鸬鹚、黄嘴白鹭、岩鹭、海南虎斑(开鸟)、小苇(开鸟)、彩鹳、彩鹮、白琵鹭、黑脸琵鹭、红胸黑雁、白额雁、天鹅(所有种)、鸳鸯、其他鹰类、隼科(所有种)、黑琴鸡、柳雷鸟、岩雷鸟、镰翅鸟、花尾榛鸡、雪鸡(所有种)、血雉、红腹角雉、藏马鸡、蓝马鸡、黑鹇、白鹇、原鸡、勺鸡、白冠长尾雉、锦鸡(所有种)、灰鹤、沙丘鹤、白枕鹤、蓑羽鹤、长脚秧鸡、姬田鸡、棕背田鸡、花田鸡、铜翅水雉、小杓鹬、小青脚鹬、灰燕鸻、小鸥、黑浮鸥、黄嘴河燕鸥、黑嘴端凤头燕鸥、黑腹沙鸡、绿鸠(所有种)、黑颏果鸠、皇鸠(所有种)、斑尾林鸽、鹃鸠(所有种)、鹦鹉科(所有种)、鸦鹃(所有种)、灰喉针尾雨燕、凤头雨燕、橙胸咬鹃、蓝耳翠鸟、鹳嘴翠鸟、黑胸蜂虎、绿喉蜂虎、犀鸟科、白腹黑啄木鸟、阔嘴鸟科(所有种)、八色鸫科(所有种) 爬行纲:地龟、三线闭壳龟、云南闭壳龟、凹甲陆龟、蠵龟、绿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棱皮龟、山瑞鳖、大壁虎、大鲵、细痣疣螈、镇海疣螈、贵州疣螈、大凉疣螈、细瘰疣螈、虎纹蛙 (一)鸟纲 1、平胸总目几个目的区别特征及分布区的差别

1244.常见动物《脊椎动物》教案

第一册第2章观察生物 第2节常见动物《脊椎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熟练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猜想、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和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根据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想: (一)、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及心理、生理特点。初一的学生虽对动物世界感兴趣,喜欢表现自我;但好动,注意力易分散。通过前面的学习虽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但要完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还有一段距离。 (二)、教学方法:自主参与的活动教学为主,鼓励、启发、讲练结合为辅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模式教学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注意力易分散的弱点,达到以“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感悟”的教学。 (三)、学法: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给学生快速检索脊椎动物的方法——利用检索表。并能将此法迁移到后面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习及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三、教材分析 结构和地位:脊椎动物属于常见动物部分,而常见动物部分的学习需3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进行”的分类思想。 本节课进一步熟悉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学习相关的简单的检索表。体会“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的分类策略。这些分类方法和思想为后面学习理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植物的分类及其他领域的分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观察描述的脊椎动物特征大多在器官水平上,为后面学习生物体构造的层次性,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埋下伏笔。 主线:五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理解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四、教学流程图 复习铺垫本节课所需知识―>猜动物游戏(加深对复习内容的理解及体会逐级分类的思想)―>逐级分类思想的体现——学习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知识的迁移应用小结―>课堂延伸―>课后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提问:五大类脊椎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

脊椎动物学辅导提纲

脊椎动物学辅导提纲 重点:比较的方法,横向(各系统器官)和纵向(系统进化顺序) 考纲 9、半索动物门 半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及其主要特征。 10、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尾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海鞘的形态结构特征。 头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文昌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典型代表七鳃鳗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态习性。 鱼纲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鲫鱼的形态结构特征,从体形和皮肤及八大系统入手复习,掌握各系统的主要结构特点。软骨鱼和硬骨鱼的主要特征。鱼类的洄游。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青蛙的形态结构特征,蚓螈目、蝾螈目、蛙形目的代表动物。爬行纲的主要特征,羊膜卵及其在进化上的意义。爬行类动物身体结构特征。喙头目、龟鳖目、晰蜴目、蛇目、鳄目的代表动物。 鸟纲的主要特征,恒温及其进化意义,鸟纲动物的躯体结构。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徒。哺乳纲的主要特征。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哺乳动物的躯体结构特征。原兽亚纲、后兽亚纲和真兽亚纲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动物。真兽亚纲常见动物的分类要求到目。 脊椎动物的进化与分类(略)动物地理(略)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 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 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 棘皮动物一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一一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一一水生的鱼类 ――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 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 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 尾部脊索一一消失,尾被吸收 背神经管一一实心神经节咽鳃裂一一数目增加 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 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 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 三,脊椎动物各胚层的分化 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

动物分类与图片

动物的分类 爬行类动物、飞禽类动物、哺乳类动物、昆虫类动物、家禽类动物、鱼类动物、食肉类动物。爬行类动物: 蛇蜥蜴 蛇蜥蜴壁虎、龟、鳖、鳄鱼等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比两栖类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环境。身体已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颈部较发达,可以灵活转动,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发挥头部眼等感觉器官的功能。骨骼发达,对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和增强运动能力都提供了条件。用肺呼吸,心脏由两心耳和分隔不完全的两心室构成,逐步向把动脉血和静脉血分隔开的方向进化。大脑结构比两栖类有了进一步发展,感觉器官也增加了复杂程度,功能增强。在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卵的结构和胚胎发育也出现一些变化,卵外包着坚硬的石灰质外壳,能防止卵内水分的蒸发,同时是体内受精,摆脱了生殖发育中受精时对水的依赖;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和羊水,胚胎可以在羊水中发育,既可防止干燥,又能避免机械损伤。爬行动物在中生代很繁盛,几乎遍布全球,恐龙就是当时的代表。以后由于气候和地壳的变动,绝大多数种类灭绝。现存种类约5000多种,常见的有蜥蜴、蛇、龟、鳖、鳄鱼等。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Amniota)。是一支从古两栖类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分化出来产羊膜卵的类群,它们不但继承了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性,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适应陆地生活和繁殖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爬行类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同时古爬行类还是鸟、兽等更高等的恒温羊膜动物的演化原祖,因此,本纲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爬行纲在地质史的中生代曾盛极一时,种类和数量极其繁多,在中生代的末期出现衰退。现存种类只包括鳄、龟、蜥蜴和蛇等动物。其中个体最大的是产于亚洲东南部的网蟒(Python reticulatus),全长可达9.9m,而最小的蜥蜴为斑点圆趾虎(Sphaerodactylus argus),全长却只有36mm。除南极地区外,分布几乎遍及全球而尤以南半球的种类更为繁多,能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草原、荒漠。海洋和内陆水域等

脊椎动物学各纲主要特征复习总表

脊椎动物学各纲主要形态、结构、特征复习总表 代表动物体形、 分部 皮肤及衍生物特点骨骼系统肌肉 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 系统 感觉 器官 生殖 系统 分类 (纲、 特征) 适应 性特 征鳞 片、 角质 化 皮肤 腺 作 用 头 骨 中 轴 骨 肩 带、 腰带 消化 道 消 化 腺 呼吸 方式 呼吸 器官 结构 循 环 模 式 心 脏 结 构 血 管 特 点 肾脏 结构 排 泄 物 尾索动物门柄 海 鞘 像一 把茶 壶 身体 外面 有一 层厚 厚的 被囊 环形 括约 肌 由 口、 咽、 食 道、 胃、 肠、 肛门 组成 内 柱 鳃呼 吸 成对 的鳃 裂 开 管 式 循 环, 可 逆 纺 锤 形, 外 包 围 心 膜 尿泡 (小 肾 囊, 具有 排泄 机能 的细 胞) 尿 酸 结 晶 神经系统 和感觉器 官都退化 雌雄 同体 异体 受精 3纲逆行 变态 头索动物门文 昌 鱼 分节, 无分 化明 显的 头、脑 和感 表皮,单层柱状上 皮;真皮,结缔组 织呈冻胶状 尚无骨质的 骨骼。 脊索为中轴骨 是支持身体的 主要结构 分节 现象 明 显。 肌肉 呈 口、 咽、 肠、 肛 门。 被 肝 盲 囊 同上闭 管 式 循 环。 无 心 脏 但 具 能 搏 动 的 肾管背神 经 管。 前端 内腔 略微 脑眼 和 眼点 雌雄 异体 脊索、 背神 经管 和咽 鳃裂 终生

官,仍属于无头类“〈” 形 动、 滤食 腹 大 动 脉 膨 大, 称为 脑泡 存在 仅头 索纲 鳃裂 客 圆口纲七 鳃 鳗 体呈 鳗形, 尾部 侧扁, 分头、 躯干、 尾 皮肤裸露无鳞,富 含粘液腺,体表粘 滑 为软骨,无硬 骨,脊索终身保 留,出现了保护 脑和感觉器官 的头骨(原始, 尚未形成顶部) 分节 明 显, 排列 成倒 下是 M形 无上 下 颌, 肠内 有螺 旋瓣 鳃呼 吸 呼吸 管,具 有支 持鳃 囊的 鳃笼 由 一 心 房, 一 心 室, 静 脉 窦 组 成 五步 脑: 大、 间、 中、 小、 延 脑, 无任 何脑 弯曲 鱼纲 两栖

脊椎动物的进化(讲义)

脊椎动物的进化 Evolution of Vertebrates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同时面向动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生。 本课程将脊椎动物的进化置于地质历史的框架中予以介绍,重点介绍一些高阶元类群(如脊椎动物、四足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早期进化历史以及最新研究进展。本课程主要让学生认识脊椎动物进化的基本格局,并了解脊椎动物重要类群起源、灭绝与辐射的环境控制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研究工作积累知识。 内容提要: 第一章引言 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研究史,化石概念,地质时代,地质时代中脊椎动物发展的顺序,分类学基本知识 第二章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无颌脊椎动物的进化 脊索动物,最早的脊椎动物,“戴盔披甲”的甲胄鱼类 第三章有颌类的起源与早期进化 有颌类四大类群(棘鱼纲、盾皮鱼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辐鳍鱼类的进化 第四章从水到陆 四足动物起源假说与化石证据,脊椎动物登陆的环境背景 第五章早期陆生脊椎动物群 两栖类的进化,爬行动物的起源与早期进化 第六章恐龙起源、进化与灭绝(徐星) 恐龙的近亲——翼龙,恐龙家族(蜥臀类与鸟臀类),温血恐龙,恐龙灭绝假说 第七章鸟类起源与进化(周忠和) 带“毛”恐龙与鸟类起源,羽毛与鸟类飞行起源,鸟类早期进化 第八章哺乳动物的起源与早期进化(王元青) 似哺乳爬行动物、哺乳型动物与哺乳动物的起源,中生代哺乳动物的进化 第九章新生代哺乳动物的辐射与环境背景(邓涛) 古新世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环境变迁,新生代大陆与有袋类的历史 第十章哺乳动物重要类群的起源与进化(邓涛) 马的进化,偶蹄类的进化,长鼻类(象)的进化,重返海洋的鲸类,灵长类的起 源与早期进化 主要参考书 (1) E. H. 科尔伯特,《脊椎动物进化——各时代脊椎动物的历史》,地质出版社(周明镇、刘后一、周本雄译,1976) (2) 李传夔、王原主编,《史前生物历程》,2002,北京教育出版社。 (3) M. J. Benton,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nd edition, 1997, Chapman & Hall, London. (4) R. L. Carroll,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Evolution, 1987, W.H. Freeman. (5) R. L. Carroll, Pattern and Process of Vertebrate Evolution, 199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各类脊椎动物骨骼的比较

脊椎动物骨骼的比较 目的要求 通过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骨骼标本的比较观察,了解各纲骨骼系统的异同及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演化规律。 实验材料 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整装及零散的骨骼标本,如鲤鱼、青蛙或蟾蜍、蜥蜴、家鸡、兔的骨骼标本,用于骨骼系统比较观察。 实验观察 一、脊柱、肋骨 1、硬骨鱼类的脊柱、肋骨: 脊柱已全部骨化、形成身体强有力的支柱,但它的分化程度很低仅分化为躯干椎和尾椎。每一个椎体的前后两面都向内凹,称为双凹椎体。在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空隙还有脊索的存留。躯干椎和尾椎相同的部分有椎体、髓弓和髓棘,尾椎在椎体的腹面有脉弓和脉棘,躯干椎的腹面连接有单头式的肋骨。肋骨按体节排列,一端与椎骨相关节,另一端游离。 2、两栖类的脊柱、肋骨 脊柱除一般的增加坚固程度外,脊柱开始分区,椎体大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支持力加强且椎间关节较灵活。两栖类的脊柱分化为颈、躯、荐、尾4区,比鱼类多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胸部因两栖类肋骨不发达,并不成为明显的区域。有尾两栖类尾椎明显,但在无尾类只是一块尾杆骨。 肋骨很短,不与胸骨相连,对呼吸也不起任何作用。有尾类的肋骨属双头式,即典型四足类肋骨的样式,肋骨以二头与脊椎骨形成关节:一头称肋骨小头,与椎体相连;另一头称肋骨结节,与横突相接。无尾类的肋骨为单头式。 3、爬行类的脊柱、肋骨 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和尾5个区域。椎体大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颈椎数目比两栖类增多。前两个颈椎分化为寰椎及枢椎。枢椎向前伸出的齿突实际上是寰椎的椎体。寰椎本身已无椎体,腹侧具关节面与头骨的枕髁相关节。羊膜动物出现的寰椎-枢椎组合显然是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保证头部能以齿突作为回转轴进行仰俯及左右转动,使头部的感觉器官获得更充分的利用。 胸椎极其明显,与肋骨、胸骨相接成为胸廓。荐椎的数目也加多,最少是两块,有宽阔的横突与腰带相连。后肢承受体重的能力比两栖类有所增强。 4、鸟类的脊柱、肋骨 鸟类脊柱的分区与爬行类相同,但由于适应飞翔生活变异较大。颈长,颈椎8~25块,椎体呈马鞍型,颈部关节极为灵活。胸椎3~10块,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和前面几个尾椎完全愈合成一个整体,称综荐骨。后肢的腰带和综荐骨相接,形成甚为坚固的腰荐部。显然,鸟类颈椎的高度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腰荐部活动的不足。 鸟类脊柱的5个区域全具肋骨。颈椎的肋骨大多以两头与椎骨愈合,故在中间形成一孔,椎动脉由此穿过。每一胸椎各具一对肋骨伸至胸骨。肋骨的背端部,称椎肋,和胸椎相连;肋骨的腹端部,称胸肋,和胸骨相连。鸟的椎肋与胸肋都是硬骨,两者之间有关节。椎肋大部具向后伸出的钩状突,搭在后一肋骨上,以增强胸廓的坚固性。腰、荐、尾椎的肋骨皆愈合在综荐骨之中。 5、哺乳类的脊柱、肋骨 脊柱分化为明显的5个区域。椎体属于双平型,两椎体间有弹性的椎间盘相隔。颈椎的数目恒为7块,共同的特点是:椎弓短而扁平,棘突低矮,全无肋骨相连。胸椎9~25块,共同的特点是:棘突甚发达,强有力的举头肌肉就附着在棘突的垂直面上,各胸椎全与肋骨相连,横突短小,前、后关节突扁而小,彼此很靠近。腰惟一般为4~7块,共同的特点是:椎体粗,棘突宽大,横突长,伸向外侧前方,无肋骨附着。荐椎数目变化较大,荐椎的特点是:棘突较低矮,椎体及突起等部全愈合为一整块,称荐骨。荐骨是后肢腰带与躯干连接的部分,前面1一2块荐椎两侧突出成翼,荐骨翼与髂骨翼形成荐髂关节。通过荐部,后肢可推动躯干,并承当体重。尾椎由3~50块。一般来说,尾椎数目和尾长度成正比。 哺乳类的椎肋段是硬骨,而腹肋段为软骨,这是和鸟类不同之处。颈椎、腰椎和尾椎缺少肋骨。第一荐椎具膨大的翼,为横突及肋骨愈合而成。直接和胸骨相连的肋骨称真肋;间接连胸骨,即连接到前面的肋软骨上再连到胸骨上者,称假肋;肋骨末端游离者,称浮肋。每一肋骨分为椎端、肋骨体与胸骨端3部。椎端具肋骨头、肋骨颈和肋骨结节。肋骨头与相邻两椎体间形成关节,肋骨结节和横突形成关节。肋骨头与肋骨结节之间的较细部称肋骨颈。 二、胸骨和胸廓 1、鱼类没有胸骨。从两栖类开始有胸骨出现,但无足目和有尾目中的一些种类也不具胸骨。有尾两栖类中具有胸骨者,也只是一块简单的软骨板。无尾两栖类开始有较发达的胸骨。蛙的胸骨包括位于上乌喙骨前方的肩胸骨和位于上乌喙骨后方的胸骨体及剑胸骨。蟾蜍缺前方的肩胸骨。两栖类尚无明显的肋骨,故胸骨不与脊柱相连,而仅和肩带相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