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期货机制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

农产品的期货市场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发展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模式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模式。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了解两国在这一领域的不同之处,并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市场规模比较中美两国在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其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模和交易量较大,涵盖了大量的农产品品种,包括谷物、糖、棉花、肉类等。

而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相对来说还比较年轻,市场规模和交易量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大豆、棉花等几个品种上。

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模和种类要远远超过中国,在这一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市场监管机制比较中美两国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监管机制上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相对来说更加成熟和规范,监管机构较为完善,包括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期货业监管局(NFA)等,在期货市场的交易、结算等方面都有着清晰的规定和严格的监管。

而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监管还比较初级,监管体系相对不够完善,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中国在这方面需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监管工作,保障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市场参与主体比较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参与主体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参与主体较为多元化,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贸易商、投资者等各类机构和个人,市场参与热度较高。

而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参与主体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大型农产品企业和投资机构,个人投资者参与较少,市场的活跃度相对较低。

中国需要通过鼓励更多的参与主体进入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和活跃度。

四、市场风险管理比较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关于中美期货市场主力合约差异性分析

关于中美期货市场主力合约差异性分析

关于中美期货市场主力合约差异性分析中美期货市场主力合约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性。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合约设计、市场参与者、交易机制和市场规模。

首先,中美期货市场的主力合约在合约设计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期货市场,主力合约主要是以农产品、金属和能源等商品为基础,如豆粕、铜和原油。

而在美国期货市场,主力合约多样化,包括金融产品如标普500指数期货、原油期货以及农产品如玉米期货和大豆期货等。

其次,中美期货市场的主力合约在市场参与者上存在差异。

中国期货市场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户等参与,大多数是实物交割的农产品合约。

相比之下,美国期货市场更加开放和多样化,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参与,包括大型金融机构、对冲基金和散户投资者等。

再次,中美期货市场的主力合约在交易机制上存在差异。

中国期货市场主要采用集中竞价交易方式,每天只有一个交易时间段。

而美国期货市场采用电子交易系统,可以随时进行交易,使得市场更加活跃和高效。

最后,中美期货市场的主力合约在市场规模上存在差异。

美国期货市场规模庞大,成交量大,是全球最大的期货市场之一。

而中国期货市场相对较小,还处于发展阶段,但随着近年来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的改革,其市场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综上所述,中美期货市场的主力合约在合约设计、市场参与者、交易机制和市场规模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这些差异性反映了两个国家在期货市场发展和监管方面的不同现状和特点。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中美期货市场有望在合作与竞争中互相促进,实现更好的发展。

中美期货市场主力合约的差异性还可以从交易履约、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交易履约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国期货市场,主力合约通常采用实物交割的方式,即期货合约到期时,交易双方需要实际交割现货商品。

这种交割方式保证了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紧密关联,并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

而在美国期货市场,主力合约更多采用现金结算的方式,即期货合约到期时,交易双方只需进行差额清算,不需要实际交割现货商品。

中外期货市场创新的模式比较与借鉴

中外期货市场创新的模式比较与借鉴

中外期货市场创新的模式比较与借鉴近年来,期货市场的创新模式在中外市场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不同的市场都在努力寻求创新,以促进市场发展和提高交易活跃度。

本文将就中外期货市场的创新模式进行比较与借鉴。

首先,中外期货市场创新模式中一大不同是运用大数据技术。

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金融机构广泛运用大数据技术来进行市场研究和预测,并根据这些数据做出投资决策。

这种利用大数据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和准确性。

而在国内期货市场,尽管也有些机构开始使用大数据,但整体运用比较滞后。

中期所和上期所等在数据监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中期所和上期所等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加强对大数据的利用,在提高市场效率和交易准确性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其次,中外期货市场创新模式差异主要体现在市场参与者的多样性上。

在发达国家,期货市场的参与者非常多样化,包括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期货公司等。

而在中国,市场参与者相对较少,且以金融机构为主导。

为了促进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国内期货市场可以向国外借鉴,在吸引更多参与者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例如,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来参与中国期货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活跃度。

另外,中外期货市场创新模式在产品创新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国外,期货市场的产品种类非常丰富,包括金融期货、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等。

而在中国,目前期货市场的产品主要以商品期货为主,金融期货和股指期货的种类相对较少。

在产品创新方面,中国期货市场可以向国外学习,尝试开发更多类型的期货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例如,可以考虑推出更多衍生品期货,如期权和期货组合等。

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市场的投资选择,还能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最后,中外期货市场创新模式在监管方面的差异也很明显。

在国外,期货市场的监管非常严格,监管机构会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严格审查,并进行市场风险的预警和防范。

而在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相对较为宽松,监管措施和力度相对较低。

期货市场的国内外发展和比较

期货市场的国内外发展和比较

期货市场的国内外发展和比较期货是一种衍生品交易形式,它允许投资者通过合约买卖标的资产在未来特定时间以预定价格进行交割。

期货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和风险管理工具。

本文将探讨期货市场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一、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88年,当时中国在上海、大连和郑州分别成立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期货市场不断壮大。

现如今,中国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业务最全面的期货市场之一。

1. 交易品种丰富国内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非常丰富,包括农产品、金属、化工品、能源等多个领域。

例如,豆粕、铜、原油等都是备受瞩目的交易品种。

这种多样化使得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合理投资,降低了投资风险。

2. 市场监管健全国内期货市场建立了严格的监管制度,监管机构对期货市场的交易、结算、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

中国期货监控中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机构对市场进行监测,维护了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3. 投资者参与程度高随着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投资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到期货市场中。

他们通过期货市场实现了资本的增值和风险的分散,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二、国外期货市场的发展国外期货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起源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等一些传统的期货交易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国外期货市场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

1. 主要期货市场国外期货市场中最著名的当属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ME Group),其交易品种涵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外汇等多个领域。

此外,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等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期货交易所。

2. 节奏快速、规模庞大国外期货市场的交易节奏通常较快,交易量和规模也非常庞大。

交易者可以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并进行有效的交易。

期货交易的国内外市场比较

期货交易的国内外市场比较

期货交易的国内外市场比较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期货交易市场成为各国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一部分。

期货交易作为一种衍生金融工具,提供了一种降低风险、实现投资者避险、套期保值、投机和高杠杆交易等目的的手段。

本文将对国内外期货交易市场进行比较,分析其特点、制度和发展状况。

一、国内期货交易市场概述国内期货交易市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期货市场之一。

目前,中国期货市场主要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CFFEX)、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和郑州商品交易所(CZCE)等为主要交易所。

国内期货市场的特点之一是品种丰富。

中国的期货市场涵盖了农产品、有色金属、能源化工、金融衍生品等多个领域。

在农产品方面,如豆粕、白糖、棉花等品种是相对较为活跃的合约。

而在金融衍生品方面,股指期货等合约也颇受投资者关注。

此外,中国的期货市场在投资者结构上有一定的特点。

相对于国外市场,中国期货市场中散户投资者占据较高比例,这也导致了市场的波动性较大。

二、国外期货交易市场概述国外期货交易市场相较于国内市场,历史更为悠久,发展较为成熟。

主要的国际期货交易所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等。

各国期货交易市场的特点在于其主导品种的不同。

比如美国的期货市场以股指期货和商品期货为主,英国的期货市场主要以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为主,日本的期货市场以黄金期货和工业品期货为主。

国外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较为多元化,不仅有散户投资者,还有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

机构投资者在国外期货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这也使得市场流动性更为稳定。

三、国内外期货交易市场的制度比较在期货交易市场中,市场的制度安排十分重要,对于市场活力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内外期货交易市场的制度体系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是交易时间的差异。

中国的期货交易时间一般为工作日的上午9点至下午3点,而国外市场的交易时间更加灵活,有些市场的交易甚至可以持续至深夜。

中外股指期货市场法律规制比较分析

中外股指期货市场法律规制比较分析
目 前 我 国 的 医 疗 护 理 人 员 几 乎 全 部 集 中在 医 院 , 学 的 专 业 和 课 程 都 是 针 对 所
准 和项 目 () 立长 期护理 上 岗制度 , 4建 从 事 长期护理 的人 员必须通 过 一定 的考核 , 获 得国 家认可 的护理资格 证 书才能 上 岗。 并 且要 竞争上 岗。( ) 5 护理人 员 的学 习和
至 面 临 亏 损 的 危 险 。这 一 系 列 的 问 题 让 保
险公 司对 开展 此类保 险持谨 慎 态度 , 进展
缓慢。
的责任心 和荣誉感 , 障这个 群体 的稳定 保
性 。 采 取 优 惠 政 策 , 励 甚 至 奖 励 优 秀 的 鼓
因此 , 政府 也应 当给 予保 险公 司积极 的 信 号 。 如 将 商 业 长 期 护 理 险 纳 入 中央 比 或者地 方政府 的政策 体 系 中来 , 并且 采取 切 实 可行 的措 施 , 朗 保 险 公 司 开 办 商 业 明
险 的 盈 利 前 景 、 强 其 信 心 。 可 以制 定 相 增 关 的 税 收 优 惠 政 策 , 比如 对 保 险 公 司 、 险 金 所 得 实 施 保
病 人住 院、 门诊 治疗 的护理 , 而对 于老 年 人 的护理 , 几乎是 空 白。我 国的 医学和 则 医疗 护理 方 面 的教 育 日益 陷入 专 业 细化
工 作 待 遇 应 该 得 到 保 障 , 时 实 行 奖 优 惩 同 劣 的方 式, 进严 出 , 严 留住 人 才 、 化 人 才 强
控制、 费率厘定 等方 面存在 障碍 。二 是 由 于 投 保 规 模 比 较 小 , 据 大 数 法 则 , 务 根 业 量的不足 使保 险公 司的 业务风 险加 大 , 甚

国内期货与国外期货的比较

国内期货与国外期货的比较

国内期货与国外期货的比较第一篇:国内期货与国外期货的比较国内期货市场投资环境分析我国期货市场从1988年初开始,经历了孕育、试点、整顿、规范发展等阶段。

经过24年从无到有的发展,我国的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等基本功能得到了正常发挥,并在指导现货生产、消费与流通,促进现货市场流通秩序建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日益明显,服务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

现如今,我国的期货市场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在缩小。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在全球影响越来越大,铜、玉米、大豆、小麦等期货价格,日益成为影响国际价格的重要因素。

在成功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系统风险挑战后,中国期货业发展已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步入快速发展期。

然而,尽管发展迅速,发展潜力也不可估量,我国的期货市场与国际成熟的期货市场也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特别是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暴露了如下一些重大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对期货市场在虚拟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

期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能直接创造财富,它是通过自身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功能间接创造财富。

期货并非实体,而实际上只是一种工具,是某一实实在在的产品通过它放大财富正负效应。

它相对资本市场的其它产品的虚拟程度高、财富正负效应高,与此同时也会随之带来巨大的风险。

第二、期货经营机构量多、质差。

2009年,全国共有164家期货公司。

其中,代理交易额前20名的公司占市场份额45.01%,前60名占79.24%;保证金前20名占市场份额43.78%,前60名占76.55%;手续费收入前20名占市场份额41.6%、前60名占75.3%;利润前20名占市场份额55.22%,前60名占91.35%。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轻易得出2009年,期货市场前60名的公司,占据了市场近80%的份额。

与此同时,2009年整个市场的利润是17亿元,而后104家公司的利润份额在17亿元的占比仅仅只达到1.4705亿元。

中外期货市场创新的模式比较与借鉴

中外期货市场创新的模式比较与借鉴

中外期货市场创新的模式比较与借鉴【摘要】期货市场创新机制有以美英为代表的先发达国家的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后发达国家的模式。

中国期货市场创新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缺乏产权基础、缺乏制度基础和缺乏动力基础的咨询题,解决的出路在于中国期货市场创新必须走市场化道路。

【Abstract】The futures market innovation mechanism has take the American England as the representative first the developed country pattern and take Japan as representative's after developed country pattern. The C hina futures market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y com pare, exists lacks the property right foundation, the deficient system found ation and lacks the power foundation the question, the solution outlet lies in the China futures market innovation to have to walk the market path.【关键词】期货市场创新机制模式比较一、中外期货市场创新机制的模式比较1.以美英为代表的先发达国家的模式。

其特点是:(1)制度创新的环境是市场经济。

当时的私人期货交易所制度确保谷物商是独立产权主体,在猛烈的现货竞争中,规避价格风险以寻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内在要求。

当时的市场体系较发达且存在猛烈竞争。

(2)制度创新供给者和需求者是统一的。

谷物商正是出于规避自身现货交易风险才实施创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一)问题提出2010年,中国上海、大连和郑州三个期货交易所全年成交量达到136389万手,成交额为71.914万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87.24%和75.52%,成交额继2009年后再次大幅度超过全国gdp总额。

中国商品期货交易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但是,从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的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一些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影响大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从327国债到708天然胶,从105绿豆到209大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风险事件。

业界人士从期货市场体系、期货市场效率、期货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试图破解风险事件接踵而至之迷,但迄今为止仍未找到准确答案。

事实上,导致我国期货市场风险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市场体系、市场效率、投资环境方面,而存在于期货市场的机制性缺陷。

(二)研究意义理论上,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制度安排,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对于处于制度创新阶段的中国期货市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首先,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有更深刻和更广泛的解释力。

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家意识、社会习惯、文化等因素都发挥过作用,特别是国家意志导致了中国期货市场强制性变迁的发展路径。

主流经济学排除了政府意志在市场形成中的作用,无法解释中国期货市场形成和发展。

其次,规范和发展是今后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两大主题,制度建设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和规范的关键。

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构成和制度变迁的研究,无疑对于加强中国期货市场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中,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

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依赖其市场机制的合理性,完善的期货市场机制,有助于中国培育一大批成熟的市场主体,有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前瞻性预测和及时调控,有助于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并争取大宗商品的全球定价权。

因此,研究中国期货市场制度问题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基本思路本文首先采用系统性规范性研究框架,通过与美国期货市场、香港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比较制度分析,指出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种种制度性缺陷,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对策。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分析方法:(l)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这是最基本的、贯穿本文整体的分析方法。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与中国转轨经济结合,对中国的经济现实进行解释。

(3)比较研究与归纳法相结合。

将中国、美国期货市场发展进行对比,总结出中国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新方案。

3.本文的创新之处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以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从制度环境、制度变迁的需求与供给、制度变迁的方式、制度成本-收益、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非正式制度因素、基于博弈论的演化风险等多角度详细分析我国期货市场的制度性缺陷,从理论上寻找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制度层面针对期货市场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中外期货市场机制的比较诺思认为,制度环境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制度规则,是决定制度安排的基础制度。

一个制度的产生离不开它所处的制度环境,也可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内生于该国的经济政治环境,而不是外生于该国的经济政治环境,因此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期货管理体系必然也带着这一特征。

(一)中外期货市场制度的比较1.宏观经济状况的比较在开办期货交易时,中国内地与美国、香港存在较大的差异,美国、香港比内地的条件更成熟。

主要表现在:首先,宏观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和我国香港都处于自由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条件包括私人企业制度、统一的大市场、市场价格机制。

没有私人企业制度,制度创新过程就会缺乏强烈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创新主体;没有统一的大市场和市场价格机制,一方面,价格信号失真,另一方面期货价格无法正常形成,其结果是期货市场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19世纪中期的美国经济和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都已经很高。

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中国总体上仍然处于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期货市场具有新兴和转轨双重特征;其次,农业发展和交通发达程度等开办基础存在较大差异。

虽然中国内地和美国一样首先推出的都是农产品期货,但是开办条件不同直接导致后来不同的发展模式。

美国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主要农产品产量水平都大大高于中国开展期货交易时的水平,粮食运营条件也比中国更加优越。

香港地区首先推出的是工业产品,这与70年代的香港作为亚洲贸易转运港和制造业发达的现货大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2.微观产权基础的比较美国和香港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环境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时的私人企业制度确保谷物商和财团是独立产权主体,在激烈的现货竞争中,存在规避价格风险以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

在美国和香港模式中,其企业是作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存在。

即企业无论是私人业主制的私有产权,还是公司制的法人产权制均为产权明晰的交易主体,其在现货交易中才可能有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才能成为期货市场的直接需求者一一套期保值者。

这样,确保期货市场拥有众多参与者。

在试点当初,我国内地多数国企仍为国营体制,且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制度改革尚未推开,国企为政府的附属物,产权不明晰,使其在现货交易中既无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要求,也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益的内在动力,所以当时许多大中型国企不能成为期货市场真正的套期保值者,更不可能主动成为制度创新的供给者。

因当时国企在总数及规模上均占我国企业总数的大头,国企不能成为套期保值者,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当时是在缺乏期货市场运行的重要主体一一套期保值者的条件下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的期货理论表明:期货市场重要的运行主体是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足够的套期保值交易是期货市场顺利运行的保证,如套期保值交易不足,投机交易规模过大,期货市场就会混乱无序,产生泡沫经济。

(二)制度变迁需求与供给的比较需求供给分析不仅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也是制度分析的主要工具。

当制度变迁的需求因为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宪法秩序、技术和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变化而出现时,制度设计的成本、现有知识的积累、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宪法秩序、现存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等影响供给的诸多因素对制度变迁起重要作用。

1.需求比较在美国和香港模式中,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出现制度不均衡的因素,制度不均衡诱发了制度变迁。

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小麦价格季节性的巨大波动,使深受其害的市场交易主体一一谷物商和农民意识到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香港财团也同样地在经营活动中深受原材料和产品价格波动所害,开始寻找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萌发了制度创新的需求。

美国期货市场制度创新供给者一一谷物商正是迫于自身现货交易风险的规避才实施创新,交易所是作为盈利性的会员组织成立,宗旨是提供交易服务。

香港期货市场创新供给者是香港政府,香港的期货市场是在借鉴原发型期货市场如美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先立法、后建市的思路创立,香港期货市场是迫于制度需求者的强烈要求应运而生的。

在我国内地模式中,市场制度创新的需求者是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供给者也是政府,确切地讲是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

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的需求者逐步由政府转向投资者,但到目前为止,制度创新的需求者仍然是政府,政府替代厂商成为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主体,使期货市场的制度安排成为了一种可资厂商利用的公共服务措施.中国期货市场是在既无法规又无条例的情况下,首先从部门和地方开始并用行政审批的办法搞起来的。

郑州市场制度供给者是政府机构,而不是最基本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一一农户和厂商。

政府之所以要进行制度创新,其目标在于希望通过期货市场的制度安排来回避粮食价格大起大落的风险。

政府目标同时就构成了政府偏好,直接关系到后来期货市场具体制度安排。

2.供给比较在美国模式中,谷物商和农户形成了制度变迁的行动集团,建立了制度创新的组织一一商业协会,由此推动着制度创新。

行动集团在制度创新过程中进行了菜单选择,先从谷物现货市场逐步诱生出谷物的远期合约市场,并沿此轨迹,最终发展成期货市场。

在美国期货市场创新过程中,当时谷物交易市场上的所有行为主体都是与改变制度有直接利益的个人,他们共同发动、参与和实施了这场制度变迁,是美国期货市场变迁的供给者。

而在香港模式中,香港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供给主体在当地财团的推动下统一主导制度创新,在期货市场运行之前就先立法,推出两个在后来看来有些过细的《条例》,提供充分的法律供给。

在美国期货市场发展过程中,拥有独立产权的企业以会员身份创立交易所,提供交易制度服务,提供自律管理,随后政府则供给期货法律规范及外部监管,提供他律,而香港期货市场则是在外部的他律规范下提供内部的自律,最终目的确保交易所真正成为提供交易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切实维护三公原则,这是交易所规范运作,发挥基本功能的组织基础。

我国模式说明,与美国和香港模式不同,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唯一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且供给行为不规范。

(1)未及时提供期货法律规范。

从试点到目前为止十多年时间里尚未颁布统一的《期货交易法》等最基本的期货法律法规,因缺乏期货交易的基本法律规范的有效供给,使我国期货市场一开始便无规可循,交易所盲目设立也顺理成章。

(2)我国期货市场试点未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实施试点,而由地方政府和部门取而代之,其盲目争设众多宗旨为盈利的交易所。

在缺乏套期保值者的现实条件下,交易所为增加交易量获利,只有设法吸引投机者加盟,引致严重的过度投机。

(3)制度供给主体不统一。

美国设立独立的政府监管机构一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进行专业的统一监管,而我国期货市场迄今依然处于不同监管部门分割监管的格局中,证监会、税务局、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都想通过对期货市场的影响来满足自身的权力欲望或经济利益,使市场经常处于剧烈波动的无序状态。

对一个有机整体分而治之的监管方式是缺乏系统性思维的体现,它以原始思维的简单方式把局部等同于整体。

(4)制度供给者在期货市场中具有多重身份。

期货参与的主体大部分是国家控股,期货商大多数是国家所有,流入市场的资金,除了中小散户的投资外几乎都是国有资金。

于是政府监管的重点必然偏向维护国有经济的利益,对国有机构违法的处理力度不够,非国家经济和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中原始思维容许同一实体在同一时间存在于多个地方的特征则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