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子龙词作中的悲情意象

合集下载

山花子·春愁_陈子龙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山花子·春愁_陈子龙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山花子·春愁_陈子龙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山花子·春愁_陈子龙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山花子·春愁明代陈子龙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

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

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译文在薄薄的迷雾中,杨柳依依,杏花飘落,五更的钟声响起。

寂静凄凉景阳殿上的月儿照着残花。

五彩的遗衣化作了蝴蝶,连金丝缕也销蚀殆尽,早已失去帝王家的气象。

昔日的皇官,玉宇琼楼早已朽蚀一空,剥落的画粉飞飞扬扬,留下萧瑟悲凉之景。

只有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

注释杏花零落:唐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宋秦观《画堂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五更钟: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景阳宫:即景阳殿,是南朝陈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带。

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为彩蝶的故事。

《罗浮志》载:“仙蝶为仙人彩衣所化,大如盘而五色。

”鉴赏陈子龙的词婉丽风流,独具神韵,无论叙私情,还是言国事,都“以浓艳之笔,传凄婉之神”(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这首《山花子》词就是一首凄丽悲婉的佳作。

词题为“春恨”,但非关春情,也非关春光,而是以眼前的春色为契机,发抒悲怀故国的一腔遗恨。

上片从残春的景象入笔,自然引发一脉凄婉的伤逝情愫。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清的.钟声,酿造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

这是残春的景象,令人仆恓惶惆怅。

五更钟,用语本于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这里暗用宋朝灭亡的旧典。

《宋史·五行志》载,宋初有“寒在五更头”的民谣,“五更”谐音“五庚”,预兆宋朝的国祚在第五个庚申之后终止。

宋太祖立国于公元960年(建降元年庚申),到公园1259(理宗开庆元年)正好为五个庚申。

果然,二十年后,宋朝就宣告灭亡。

如今,这五更的钟声响起,不啻如一声声家破国亡的丧音,敲打着词人忧伤的心灵。

虞美人立春陈子龙最后两句理解

虞美人立春陈子龙最后两句理解

虞美人立春陈子龙最后两句理解
陈子龙的《虞美人·立春》是一首寄意绵邈、凄恻的词,词中将人、花、月统一在和谐的意境中,写来婉转入妙。

词的上片写人兼写花,以花衬人。

起句“枝头残雪余寒透”借写花创造气氛,暗示时令。

“枝头残雪”是冬梅。

“残雪”既形容梅花,又给人以寒意,故下接“余寒透”。

在“新年都未有芳华”的早春季节,余寒未退,百卉尚在冬眠中未醒,只有梅花迎寒而开,冰肌玉骨,卓然特立。

次句紧承起句,将人物推出画面。

然而,人们首先看到的,并不是画面中的全人,而是用特技摄下的人影与花阴叠合的镜头,以虚写实,意象动荡迷离。

而着一“瘦”字,人与花同一清瘦,互相衬映,又为人物正式出场带来了特定的感情气氛,使人们立刻想到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人影花阴瘦”盖从漱玉词化来,不过,易安是将“人”与“黄花”相比照,借状写人物外形显示心灵奥秘,此句则用虚笔将人与花同一清瘦。

至于陈子龙《虞美人·立春》最后两句“瘦影自怜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这是借用了汤显祖的《紫钗记》中的唱词。

词中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水中徘徊,于是感慨万千。

词中人的影子在水里徘徊,他需要别人的爱怜,同时也要去爱怜别人。

这是一种相互关爱、相互扶持的人生态度。

词中人的这种自怜和怜人都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陈子龙《山花子愁》原文、译文及赏析(附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陈子龙《山花子愁》原文、译文及赏析(附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陈子龙《山花子愁》原文、译文及赏析(附作者简介)陈子龙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

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

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译文】在薄薄的迷雾中,杨柳依依,杏花飘落,五更的钟声响起。

寂静凄凉景阳殿上的月儿照着残花。

五彩的遗衣化作了蝴蝶,连金丝缕也销蚀殆尽,早已失去帝王家的气象。

昔日的皇官,玉宇琼楼早已朽蚀一空,剥落的画粉飞飞扬扬,留下萧瑟悲凉之景。

只有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

【注释】[1]杏花零落:唐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宋秦观《画堂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2]五更钟: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3]景阳宫:即景阳殿,是南朝陈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带。

[4]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为彩蝶的故事。

《罗浮志》载:“仙蝶为仙人彩衣所化,大如盘而五色。

”【创作背景】明朝灭亡,作者感叹故国的覆亡,沉思亡明的教训。

一是亡国亡家的君主,二是图谋恢复的志士。

昔日繁华景象不复返。

作者来到景阳宫前,看到萧瑟的宫殿,看景生情,写下了《山花子·春愁》这首诗。

【作品鉴赏】陈子龙的词婉丽风流,独具神韵,无论叙私情,还是言国事,都“以浓艳之笔,传凄婉之神”(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这首《山花子》词就是一首凄丽悲婉的佳作。

词题为“春恨”,但非关春情,也非关春光,而是以眼前的春色为契机,发抒悲怀故国的一腔遗恨。

上片从残春的景象入笔,自然引发一脉凄婉的伤逝情愫。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清的钟声,酿造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

这是残春的景象,令人仆恓惶惆怅。

五更钟,用语本于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这里暗用宋朝灭亡的旧典。

《宋史·五行志》载,宋初有“寒在五更头”的民谣,“五更”谐音“五庚”,预兆宋朝的国祚在第五个庚申之后终止。

陈子龙《九日登一览楼》原文译文赏析

陈子龙《九日登一览楼》原文译文赏析

陈子龙《九日登一览楼》原文|译文|赏析《九日登一览楼》是明代诗人陈子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虚实结合,诗风豪放激昂,体现出诗人壮志难酬、壮心不已的慷慨与悲凉。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九日登一览楼》原文明代:陈子龙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译文及注释译文高楼上我借酒抒怀,遥望云水相隔的那一方。

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雾气,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

双飞的日月显得那么的神采奕奕,破碎的山河等待着补天的女娲。

我白白学了屠龙的本领,如今却束手无策,可是我的宝剑却在跳跃,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

注释一览楼:位于作者家乡松江城内。

危:高。

樽(zūn)酒:杯酒,此指代借酒抒怀。

蒹(jiān)葭(jiā):原意指芦苇,《诗经》中有《蒹葭》一篇,此指代思念南明政权。

云麓(lù):云山之意。

青海: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诗词中常用来代称边地。

青海雾:以西北青海之雾代指满清势力已占领了半个江山。

赤城:山名,位于今浙江天台县西北,又称“烧山”、“消山”,此代指扶明抗清之决心。

屠龙:比喻有本领,有绝技,代指身怀绝艺而无用武之处。

赏析该作一开始,以赋笔展示了诗人的登高赋诗。

这里的“蒹葭”出自《诗经·蒹葭》,诗人借此透露出他对“潇湘一涯”的深深怀念。

至于“云麓”、“岸峰”,则以优美的笔调,工整而又对仗地写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感观。

乍一看它是顺“南望”而展开,其实在它的背后,包含着一层更深的含义。

从历史上看,自从南京弘光倾覆之后,明“唐王”在黄道周、郑成功父子的拥戴下,于福州继皇帝位,改元隆武。

明“鲁王”在张国维等的拥戴下,也在浙江绍兴“监国”。

在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这也就是诗的颈联所说的“双飞日月”。

显然,诗人“南望”而浮现在眼前的,更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对隐藏在海雾、丹崖背后的那两个抗清政府的深深眷恋。

陈子龙《浣溪沙·杨花》诗词赏析

陈子龙《浣溪沙·杨花》诗词赏析

陈子龙《浣溪沙·杨花》诗词赏析浣溪沙·杨花明代:陈子龙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

怜他飘泊奈他飞。

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

天涯心事少人知。

译文在高高的专门送别的章台旁缭乱飞舞,在重重的帘幕前的春天阳光中翻腾,可怜啊,它这样无境止地飘泊,但又有怎样的办法不让它飞扬。

在淡淡的日光中慢慢飘摇洒落于花丛阴影下,又被温熙的和风吹拂到华美的高楼的西边,如那在天涯飘泊流离的旅人一样,它的心事少有人知道。

注释百尺章台:典出韩翔的爱情故事,详情参见韩掬《章台柳》及妻柳氏《杨柳枝》(本书第十二辑)的注释。

“章台”,原系汉长安的街道名,多设歌楼*馆,遍植杨柳,唐宋诗词中却成了秦楼楚馆的代名词,吟咏中常用之。

重重帘幕:喻指陈柳婚姻中的重重障碍。

“春晖”,指春光。

玉楼:华丽的楼房;亦指仙人居处。

天涯心事:相隔天涯,彼此间的情意。

赏析上片“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是对柳如是处于名*生活的写照。

这里明写杨柳,暗喻柳如是之姓,语意双关。

“百尺”,指柳如是当时居住高楼,名望甚高,难以攀折。

“撩乱飞”,有思绪撩乱纷纷之意。

“重重帘幕”,指柳氏所居之深宅大院,甚为豪华。

“弄春晖”,指舞弄着“春色”,正在走红。

整个两句,描写柳如是当时在*女界的名望、地位及其豪华生活。

对这位功名未就、生活拮据的年少书生陈子龙来说,自然既存爱慕之心,又有怜惜之意。

遂有“怜他漂泊奈他飞”的感慨。

柳如是幼年即为周道登玩弄于股掌之上,年十五流落风尘,漂泊的命运犹如杨花柳絮,引起陈子龙的怜惜与同情;加以对柳如是深情相爱,但因为自己生计尚不富裕,家有嫡妻把持,无法将柳如是救出水火,结为鸾风,在这无奈之中,只有像杨花一样,任他随风飘荡了。

下片“淡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这里将柳如是的未来生涯,继续比作杨花柳絮,作动态的描述加以警告。

此处“淡日”,指暗淡的日子。

“软风”,指柔和的微风。

就是说,不须要强劲的风,即可轻轻地将花下的絮球吹到楼边墙角,了它残生。

陈子龙

陈子龙

陈子龙爱情词浅析宜春学院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姓名:指导老师:摘要:陈子龙(1608—1647),字人中,卧子,号轶符,晚年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

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他的词在意境方面分别表现出了情韵生动、浑融自然、含蓄婉约等特征和风貌。

这些风貌大大提升并增强了其词的内涵及价值,使得其词在明代词坛上熠熠生辉。

关键词:陈子龙词爱情意象词风一、爱情词作分类陈子龙24首爱情词,收录在《江蓠槛》中的有16首,即《玉蝴蝶·美人》、《浣溪沙·五更》、《踏莎行·寄书》、《浣溪沙·杨花》、《南乡子·冬闺》、《南乡子·春寒》、《青玉案·春暮》、《木兰花令·寒食》、《少年游·春情》、《菩萨蛮·春雨》、《桃源忆故人·南楼雨暮》、《探春令·上元雨》、《醉落魄·春闺风雨》、《蝶恋花·春晓》、《虞美人·咏镜》、《满庭芳·和少游送别》;见于《湘真阁存稿》的有7首,即:《浣溪沙·闺情》、《踏莎行·春寒》、《南乡子·春闺》、《浪淘沙·春恨》、《双调望江南·感旧》、《醉落魄·春闺风雨》、《菩萨蛮·春晓》;另有1首《乳燕飞·琼树红云漉》,仅见于《陈忠裕公全集》。

陈子龙为柳如是所作词可谓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为柳如是所作的词在他们感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类别。

(一)恋情词崇祯五年(1632年),陈子龙与柳如是已结识,但当时陈子龙的好友宋徵舆与柳如是来往密切,陈子龙也已娶,其妻为一治家有方的能妇,所以,陈子龙当时对柳如是也不敢有他念,但爱慕之心却仍在内心盘桓,所以,在他为柳如是而作的24首爱情词中,有2首充溢这对柳如是的倾慕爱恋,如:《乳飞燕》词绘其天真烂漫、情窦初开却又含娇之情,全词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爱意。

陈子龙《山花子春愁》原文、译文及赏析附作者简介

陈子龙《山花子春愁》原文、译文及赏析附作者简介

陈子龙《山花子春愁》原文、译文及赏析附作者简介山花子春愁陈子龙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

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

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在薄薄的迷雾中,杨柳依依,杏花飘落,五更的钟声响起。

寂静凄凉景阳殿上的月儿照着残花。

五彩的遗衣化作了蝴蝶,连金丝缕也销蚀殆尽,早已失去帝王家的气象。

昔日的皇官,玉宇琼楼早已朽蚀一空,剥落的画粉飞飞扬扬,留下萧瑟悲凉之景。

只有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

[1] 杏花零落:唐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宋秦观《画堂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2] 五更钟: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3] 景阳宫:即景阳殿,是南朝陈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带。

[4] 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为彩蝶的故事。

《罗浮志》载:“仙蝶为仙人彩衣所化,大如盘而五色。

”明朝灭亡,作者感叹故国的覆亡,沉思亡明的教训。

一是亡国亡家的君主,二是图谋恢复的志士。

昔日繁华景象不复返。

作者来到景阳宫前,看到萧瑟的宫殿,看景生情,写下了《山花子春愁》这首诗。

陈子龙的词婉丽风流,独具神韵,无论叙私情,还是言国事,都“以浓艳之笔,传凄婉之神”(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这首《山花子》词就是一首凄丽悲婉的佳作。

词题为“春恨”,但非关春情,也非关春光,而是以眼前的春色为契机,发抒悲怀故国的一腔遗恨。

上片从残春的景象入笔,自然引发一脉凄婉的伤逝情愫。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清的钟声,酿造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

这是残春的景象,令人仆?J 惶惆怅。

五更钟,用语本于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这里暗用宋朝灭亡的旧典。

《宋史五行志》载,宋初有“寒在五更头”的民谣,“五更”谐音“五庚”,预兆宋朝的国祚在第五个庚申之后终止。

宋太祖立国于公元960 年(建降元年庚申),到公园1259 (理宗开庆元年)正好为五个庚申。

陈子龙《秋日杂感》赏析

陈子龙《秋日杂感》赏析

陈子龙《秋日杂感》赏析《秋日杂感》是明末抗清将领陈子龙的诗作。

此诗沉郁顿挫,哀惋动人。

开篇两句将悲秋的主体形象置于海雾江云的迷蒙境界中,蕴涵充塞天地的无尽愁思。

颔联写诗人心中的愁结所在。

诗人坚信清兵肆掠只是暂时现象,终有一天会光复河山。

然而,面对现实,又不禁忧从中来。

"无地埋忧"之慨,让人为之动情。

颈联追念吴昜等义士,也为那些落魄的明廷故臣而感忧伤。

尾联在清兵饮马五湖,难觅放舟之处的叹息声中,表达故国沦丧、容身无所之慨。

秋日杂感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1]鉴赏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在吴三桂的叛卖导引下,清兵入关占领北京。

次年,清兵铁蹄直踏江南,甫建数月的南京弘光朝旋即破败。

东南数省陷入血水纷飞的苦难岁月。

此诗作于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题传云:"客吴中作。

"吴州即苏州。

陈子龙在苏、松一带联结江南各地抗清武装,英勇御敌。

兵燹之余,作下《秋日杂感》十首,形象地描写了清兵入侵给江南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怀念故国,哀悼死难志士的沉痛心情,体现了他不屈不挠,图谋复国的远大志向,沉郁悲愤,壮怀激烈,读之令人黯然泪下,此为其中之二。

作者写作此组诗时,苏、松已沦于敌寇铁蹄之下。

吴中进士吴昜起兵抗清,江南各地军民奋勇抗击者亦不在少数。

然先后皆为清兵所败。

当此形势危难之时,陈子龙也有途穷之感,曾着僧服,改名易姓,辗转吴中,待时抗清。

诗人的悲愤情感和爱国情操,在此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首联描写亡国后作者悲苦和沉重的心境。

"悲秋",典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天本就为一个万物凋零、令人生悲的季节,更兼作者此时面对着满日疮痍、民不聊生的华夏大地。

无怪于其内心之愤是行吟坐啸了,一个"独"字,可有两方面理解:一是作者概叹自己身世孤独,一是抗清斗争处于最严峻时期,随着遍地烽火被清军一一扑灭,诗人胸中流涌的难觅同道之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陈子龙词作中的悲情意象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将词创作的最高境界定义为“境”的营造,并进一步将“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

借用王氏理论考察明末词人陈子龙的词作可以发现,作为云间派的执牛耳者,陈子龙的词作中对于意境的营造首要依托的是意象的使用。

所谓境由象生,意象的研究对于理解词人所造之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简单介绍陈子龙其人其词的基础上,选取陈词中占重要地位的黄昏、雨、春三个意象,在分析这三类意象在诗词中发挥的作用的同时透视陈子龙的词学观以及陈子龙在这些意象和境界中所透露出的个人性情与家国忧患意识。

关键词:陈子龙词;意象;个人性情;忧患意识On Advocates for the tragic image of the wordAbstract:Wang Guowei in the "Human Words" will be the highest level of creative word is defined as "terri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the word "State" into "There's my territory", and two "Selfless." Theoretical study Borrow Wang Chen Zilong late Ming Ci Ci can be found as clouds dominate the field camp, Advocates for the words to create the mood of the foremost rely on the use of imagery. By the so-called biological or environmental, the paper briefly Advocates base their works on words, select the submissions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ening, the rain, the spring of the three image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 played by these three types of imagery in poetry at the same time Advocates of the word science perspective view and Advocates in the realm of these images and revealing personal temperament and the sense of home and country.Keywords: Advocates word; imagery; personal temperament; sense of urgency目录1 引言 (1)2 陈子龙其人其词 (1)3 陈子龙词作中的悲情意象分析 (3)3.1 “黄昏”意象分析 (3)3.2 苦“雨”落“花”意象分析 (4)3.3 残“春”意象分析 (6)4 陈子龙词作中的悲情探源 (8)4.1 推崇南唐北宋的词史观 (8)4.1 重视“寄托”的词学观 (9)5 结语 (9)参考文献 (11)1 引言王国维有言:“词以意境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阁,自有名句”1。

“意境”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核心概念。

意境的营造在于物与我的交流和融合。

词作中的“物我合一”可以将词人主观的情感或者隐去或者彰显,但总是营造出一种“境”,这种“境”在西方文论中更像是“氛围”的概念。

但是明显古代文论中的“境”更加具有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变相体现。

而词作中意境的营造并不是靠华丽的辞藻或者精致的结构形式,而是靠“意象”的使用。

意象与意境相似,也是中国传统文论中基本概念和范畴。

对“意象”重要性的论述古来有之:王弼在其专著《周易略例·明象》中说“象生于意”,“尽意莫若象”,论述了象征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颇有点后来发生的“言意之辩”的味道。

白居易认为:“诗有内外意。

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针诲之类是也。

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

”将诗词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分为内外两类,视角更加广阔,考察更为细致。

而西方文论则将“意象”定义为“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体”2,其实是殊途同归。

本文意在分析陈子龙词作中的悲情意象,并选取了黄昏、雨、花、春天等四种意象,将之分为黄昏日暮、苦雨落花、春意尽残三类,从意象的分析出发,来论述陈子龙在其词作中所赋予的丰富情感。

通过独特的意象的选取,将自身的思想内容或者心理情感添加到意象的塑造中,通过意象在意义、情感等维度上的辐射作用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气息,借此完成词作中“境界”的营造。

在这个过程中,连接意象和意境的纽带就是情感,中国传统文人无一不是抒情的高手,他们总是将情感的挥发和感染作为意境的形成动力之一。

笔者认为作为明末词坛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经历的巨大政治和人生转变的词人,其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路历程的表达,心理情绪的转变导致审美风格的变化,所以将其人生经历的独特性作为本文论述的大背景,通过三类意象的分析来揭示其“悲情”的情绪内容是本文的基本写作思路。

2 陈子龙其人其词众所周知,“词”这一文体鼎盛时期是宋朝,自有“唐诗宋词”相提并论。

而明朝一直被治词史者当做是词发展过程中的低潮期。

“元明之词不足道”3然而,历史总是非理性而无法妄自揣摩的,词在明朝经历了近百年的低潮蛰伏期之后,1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川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2004年版,第119页。

3居然在明朝气势将尽之时迎来爆发之日。

文学作为一种形而上层面的文化和文明,它与所处的历史阶段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文学安身立命所依靠的更多的是文学非历史性的、永恒的、普泛的价值。

明末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词人对家国的忧患之感以及对大好江山无法常在,汉家天下为蛮夷所得的民族情绪的集中爆发。

这种伤感而得天独厚的时代条件使得明末的词作除了婉约轻柔、情感摇曳之外更增添了一股家国不能常在的沧桑忧患之情。

无论从词的创作成就还是从词作中所表达的时代情感的典型性来看,陈子龙都是明末词坛毋庸置疑的执牛耳者。

诸多词学研究者对陈子龙在明末词史乃至整个词史中的地位和意义都有过论及:谭其在《复堂词话》中将陈子龙作词之才直接与唐人相并列,称“卧子(陈子龙字)直接唐人,为天才”,“重光后身惟卧子足以当之”;况周颐在其《蕙风词话》中将陈子龙词作的审美风格归结为“含婀娜于刚健,有风骚之遗则。

”而吴梅在其专著《词学通论》中更是将陈子龙的词学渊源上溯至《风骚时代》:“上接风骚,得依声之正则”。

陈子龙(1608—1647),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轶符,晚年号大樽。

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祖上世代务农,故有文献记为“称素封”。

陈子龙的父亲陈所闻也曾考取功名,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得中进士,官至刑、工两部郎。

陈子龙少年时代即聪颖过人,六岁开始入学堂接受启蒙教育,自幼对儒家经典以及历史书籍文献兴趣浓厚,尤其善于文章诗句的精工雕琢,在少年时期就打下了良好的诗词创作基础。

天启三年(1623),十六岁的陈子龙参加童子试,一鸣惊人,高居第二。

天启六年(1626),陈子龙奉命候补松江府学生员。

崇祯十年(1637),终于考取功名,得中进士。

此后被委任为绍兴推官,在经历“许都之乱”后,因平乱有功而升兵科给事中。

然而因为明王朝气数已尽,加之陈子龙宁死不愿二朝为臣,无法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明亡之后,陈子龙坚持拥护明朝,甚至带兵反清复明,终于兵陷南京,虽然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同仇敌忾,开展抗清活动,然而历史浩浩汤汤,人力终究无法挽住时代前进的巨轮。

终于兵败被俘,陈子龙报国之志已然无法实现,心生绝望之下,自投太湖,以命殉国。

清乾隆四十一年(1752),追谥“忠裕”。

陈子龙的词作主要被辑录在两个集子中:一是《江蓠槛》,另一个是《湘真阁存稿》。

《江蓠槛》被《幽兰草》的三卷之一(其余两卷是《仿佛楼》和《凤想楼》分别是李雯和宋徽舆,三人合称“云间三子”),主要收录的是陈子龙青年时期的作品,表达的大多是一些名士风流,所咏所赞的多是青年人时期永恒的主题:青春与爱情,当然,古典文人自古有伤春惜春之传统,对美好事物的咏赞总是伴随着美好事物终将消去的哀伤和迟暮之情,陈子龙也不例外,在对青春爱情毫无保留的进行礼赞的同时,《江蓠槛》中的一些词作也流露出英雄迟暮之感,这为之后的国家忧患意识和英雄沦落的主题创作做了早期的铺垫。

到了后期的《湘真阁存稿》,因为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政治风云和家国易主等重大人生变革,此时期的词作虽然一如既往地继承了前期词作风流婉约明丽的云间派风格,但是已经明显地使用了“香草美人”的隐喻笔法,将亡国之恨与家国不再的沧桑忧患之感暗藏在婉约明丽之下,形成更加复杂而混沌的审美感受。

坦白来说,其后期的词作更加凄怆邈远,从前期的芳华美梦到后期的香草美人,这样的审美风格的转变历程同时也是陈子龙从名士到战士的转变历程。

任何情感丰沛的词作都应该是词人情感人生的写照。

作为云间派的代表人物,陈子龙的词作更是一种心路历程的记录。

所以,笔者以为前文所论陈子龙人生历程的变化并不是赘述,因为从陈子龙前后期人生的变化以及审美风格的转变入手,分析陈词中的意象内涵必然是切当而准确的。

3 陈子龙词作中的悲情意象分析3.1 “黄昏”意象分析中国传统诗词中对于黄昏、日暮等相似意象的使用可谓历史悠久。

“黄昏”的意象在具体的使用中有很多衍生的意象词:斜阳、落日、残阳、夕阳、岁暮、旦夕等。

根据对《四部丛刊本》所辑录的诗词作品的粗略统计,涉及对黄昏、日暮等意象的描写有1200处之多。

这种现象当然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时代等原因,黄昏、日暮等所传达的那种颓废之感,凋零之感让中国传统文人对之爱不释手。

这虽然不像西方“世纪末”情绪那样蕴含着复杂的理性思考和危机感,但同样让人产生身世浮萍,英雄迟暮之感。

陈子龙的词作中常常使用“黄昏”的意象。

且看这首《蝶恋花·春日》,词中使用了黄昏、花、雨等传统意象,借此营造出一种岁月沧桑不等人,国家河山尚未恢复,而词人依然老去,一种壮志未酬身将死的寂寥和悲怆之情从词作中流泻而出。

兹录如下:蝶恋花·春日雨外黄昏花外晓,催得流年,有恨何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