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企业文化智慧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虽然它主要探讨的是哲学和宗教问题,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启示。
以下是一些启示:
1. 无为而治:《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即领导者不应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要给他们自由和空间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这种领导风格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
2. 以人为本: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
在企业管理中,这可以理解为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人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人为本,而不是只看重效益和利润。
3. 和谐共生:《道德经》中提倡“和而不同”,主张在差异中寻找和谐。
在企业管理中,这意味着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通过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实现团队的和谐共生。
4. 谦逊低调:老子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这意味着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以身作则,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5. 持续学习:《道德经》中强调“学无止境”,主张持续学习和自
我提升。
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的来说,《道德经》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现代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从《道德经》中读出的更好的企业管理状态

从《道德经》中读出的更好的企业管理状态从《道德经》中读出的更好的企业管理状态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讲:“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从《道德经》中读出的更好的企业管理状态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从《道德经》中读出的更好的企业管理状态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水的这些特点就像是“道”。
我们看不见道,但我们看得见水,知道水的特性,就应该能悟道。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
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为之。
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老子弘扬水的精神,其实也是在宣扬一种领导哲学。
“处众人之所恶”,自愿退居“下游”,包容一切,一位优秀且伟大的企业家,就要有这种低调务实的精神。
“居下地”高位向下,且行为底调,这是当前的企业家们最应该要有的.精神。
那些行为高调并且被众多“光环效应”所包围的领导者,往往失败于掌握太多大权,沉迷于下属的赞美,从而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结果都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2013年5月马云辞去CEO。
他常说,阿里集团要做102年的企业,百年老店必然面临新老交接,只有打造出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淡化个人色彩,用制度管人管事,平缓过渡,才能使企业在没有英雄时也可以运转正常并不断发展壮大。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曾说过:“如果一家存活了10年的公司的CEO一天都不能离开,是非常危险的。
”可见,优秀的领导者都会适时的选择“退居”,这不仅表现为企业在治理上质的飞跃,更是企业真正能达到基业长青的一大制度保障。
老子进一步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道德经62】优秀的企业文化:拯救企业于危机,成就企业于不凡

【道德经62】优秀的企业文化:拯救企业于危机,成就企业于不凡第五十四章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最敬佩的奶奶去世十余年了,她的一生命运多舛,没读过书,却深明大义,且能说惯道,方圆十里谁家有个争吵打斗,化不开的结,都把她请去讲和,修补关系,最后双方往往能化解心结握手言和。
她一生对佛虔诚,深信佛义,因此充满对天地之间万物的敬畏。
我小小年纪受她影响挺深,总觉得自己有佛缘,直到她去世,成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念头方才开始变淡——毕竟那时只是受影响,并不理解佛理,自主意志也不坚定。
学生时代一手文章在班上总是出彩的,因此会出现有人抄袭的情况。
这让我很生气,回家讲给奶奶听,奶奶一句话就让我从此不再介怀:“没关系,别人抄袭的是你这一篇表面文章,抄不到你脑子里的海量才华。
”这一生里,时刻谨记奶奶的诸多教诲。
她去世的时候觉得悲痛是因为失去亲人,等遇到难解世事时才凄惶地发现,我失去的不仅是一位亲人,还有一位睿智的人生导师。
我似乎也踩着奶奶的多舛命运线,从童年到现在,经历了比同龄人更多的浪涛击打。
但始终初心不改,心怀善念,那些生活磨练反而让我更具包容心和更强的意志力。
以前想法狂妄,希望以自己的文章中的正能量去影响全世界。
出发点是好的,但后来渐渐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自己没有足够优秀和卓越,就算想法再正确,说的话是没有份量和影响力的。
因此,孟子就曾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意思是不得志(没有影响力)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有影响力)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别人自然而然会跟在你后面去做。
你主动去影响他人和他人受你所影响,看似意思差不多,但主语不一样,能动力不一样,效果也完全不一样。
因此,我在前天文章中说,“我所做的一切,只为自己的行为和人生负责”。
《道德经》对企业家的启示“上善若水”的三重境界,七项修炼

《道德经》对企业家的启示“上善若水”的三重境界,七项修炼中国的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普遍使用的是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而西方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本质,是优先考虑生产管理的成本和效益,乎视了员工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极限,使得企业对员工没有亲和为,员工不热爱工作岗位,员工对企业没有忠诚度,由此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稳定性和极端事件,埋下了隐患,随时有可能危胁着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最典型的如前几年的富士康事件,员工以跳楼自杀的方式,来抗议企业对自己的冷漠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同时,中国企业家也存在着决策力不高,领导力不完美,执行力不强等问题。
因此,如何摆脱单纯依靠西方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思路,探索能把员工和企业有机融合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利于企业稳健发展,做强做大并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就成了企业家急需的思考与探索的问题《道德经》是老子留给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璀璨夺目,光耀古今。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老子还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
他的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方面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越来越受到举世瞩目。
近些年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研究《道德经》的热潮,充分显示出老子学说的意境高深,内涵深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是寻找解决天地万物问题和难题的宝库。
让我们走进“众妙之门”,从《道德经》的智慧海洋中寻找有助于企业家提升决策维度,提升竞争力,提高领导力,提高执行力的智慧,师古用今,以供企业家慧鉴。
本文以“上善若水”为例,探讨《道德经》对企业家的有益启示。
上善若水语出《道德经》第八章,原文是这样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流传最广的名句,但同时流行的还有解读的片面。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1、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一智慧用到管理之中就是指管理者应顺应趋势,不任意妄为,要踏实发展,不朝令夕改,想一出是一出,这样才能“无为而治”。
2、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这句话是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这里讲的“不争”,不是放弃所有,而是阐明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这个智慧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告诉管理者要有广阔的胸襟,不要过度以个人为中心,不要太斤斤计较于自身的利益得失,为下属多创造机会,多站在下属的角度上思考,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忠诚。
3、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说“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因而才能不断在旧的基础上取得新成就。
这是老子'物壮则老'的思想的体现,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会逐渐走向衰弱。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不盈”强调的是企业发展不能过于求快,应当控制发展的程度,如果一昧求规模求壮大,很多弊端还没有解决就发展到顶峰,而这些弊端没有趁着发展的时候解决,等到从顶峰走下坡路,这些弊端显露再解决就失去了先机,只有尽量保持在不至于满盈的状态,这样才能在事物破败消亡之前有足够的空间解决问题,从容创新,使之脱胎换骨,继续发展。
4、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应该合理调味,掌握火候,并且不乱搅动。
对于管理者来说,老子'烹小鲜'的智慧强调的是做事要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当将会影响到事态的发展,处理事情不分轻重,更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凃。
《老子道德经》企业篇

《老子道德经》企业篇记得,1992年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东方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与会的有美国、欧洲、日本等全世界的著名儒学家、汉学家和世界知名的企业家。
会上我有一段发言:什么叫企业?《说文解字》说:“企者,举踵也”。
是说人类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带着贪欲的企图来到人世间,由于业力驱使,不自主的提起脚后跟,身体往前倾斜,产生行为。
《说文解字》又说:“业”,大版之言。
企业就是人类脚后跟提起来,往前倾斜,产生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用大版文字记载它的时候,“业”就立起来了。
但《说文解字》又说功业的“业”通罪孽的“孽”。
是说我们行为多是以为社会建立功业的愿望开始的。
最后究竟是作的“功业”还是“罪孽”。
未盖棺前,尚未可逆料。
故中文里“企业”的“企”既是“止人之处”,又谓“人之止也”。
从这个概念上看,何止我们这些经济工作者的经营者在企业中,在座各位专家,你们的脚后跟不是也一样提起来了吗?不都在“企业”范畴吗?故凡把脚后跟提起来,正在或将继续产生“企业行为”的同仁们真是不可不警醒。
看看《老子道德经》企业篇吧。
(一)“企业”总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则败之,执则失之。
我有三宝,宝而执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二)“企业家”总说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悔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尤希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三)“企业家”主角受国之垢,为社稷主。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果。
而侯王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和邪,故能成其和。
贵以身为天下者。
乃可寄于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托于天下。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内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四)“企业家”配角以道佐人主者,不可兵强天下,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荒年。
道德经的企业文化智慧

老子告诉世人:天下无形万物的背后有人类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本源规律,这一本源总则又分为各层次的细则。
有形的一切都在无形的法则掌控之中。
实际上我们日常商业经营也是无中生有,世间的所有上市公司都源于创始人头脑中的想法、思路、思想风暴。
无形的道像气一样无所不入,像水一样无所不适。
这就是《道德经》通篇的核心主旨:宇宙间一切有形的万物都源于无形的“道”能量的运行,正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谈到现代商业管理自然也离不开这一宇宙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企业治理的成就归根于企业一代代领导者的企业使命、企业文化。
韦尔奇的管理也是从无形开始的。
上任伊始,韦尔奇就提出数一数二的战略愿景。
他说:“我们要能够洞察到那些真正有前途的行业并加入其中,要在自己进入的每一个行业里做到数一数二的位置——无论是在精干、高效,还是成本控制、全球化经营方面。
不这样,20世纪80年代的公司将不会再出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必须做到数一数二,因为如果我们对一项业务的长期竞争力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终将有一天业务会陷入困境,这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韦尔奇认为GE的各项业务都要力争在市场占有率、在竞争力上达到业界数一数二,否则就要处理掉。
追求数一数二,这正是GE的新战略愿景。
在此后的20年里,这一愿景就像一面旗帜,指引GE从当年的美国十强之一,变成世界第一;从当年的大而有些僵化的“超级油轮”,变成最具活力的企业——“会跳舞的大象”。
在此基础上,韦尔奇强调要确立面对现实的经营态度。
他提出要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计划,而不是按照希望的去做。
这对于克服大公司的骄傲自满和忽视现实的经营态度极为重要。
他同时提出追求卓越的口号,要求各个企业都要追求卓越的经营目标。
韦尔奇喜欢造就一种充满激情的氛围,使员工为追求高质量和出色的工作成就而自豪,使他们愿意并敢于尝试新事物。
追求卓越的理念就是为下属设定看似高不可及的目标,以此激发员工的潜能。
《道德经》对企业家的启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企业家具有重要的
启示。
1、讲究“谦虚”:企业家应该谦虚,不要自大,不要自以为是,要学会接受批评,不断改
进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2、讲究“恒心”:企业家应该有恒心,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才能取得
成功。
3、讲究“智慧”:企业家应该有智慧,要学会分析问题,把握机会,做出正确的决定,才
能取得成功。
4、讲究“节制”:企业家应该节制,不要放纵自己,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才
能取得成功。
5、讲究“尊重”:企业家应该尊重他人,不要轻视别人,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取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企业文化
道德经的企业文化智慧
老子告诉世人:天下无形万物的背后有人类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本源规律,这一本源总则又分为各层次的细则。
有形的一切都在无形的法则掌控之中。
实际上我们日常商业经营也是无中生有,世间的所有上市公司都源于创始人头脑中的想法、思路、思想风暴。
无形的道像气一样无所不入,像水一样无所不适。
这就是《道德经》通篇的核心主旨:宇宙间一切有形的万物都源于无形的“道”能量的运行,正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谈到现代商业管理自然也离不开这一宇宙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企业治理的成就归根于企业一代代领导者的企业使命、企业文化。
韦尔奇的管理也是从无形开始的。
上任伊始,韦尔奇就提出数一数二的战略愿景。
他说:“我们要能够洞察到那些真正有前途的行业并加入其中,要在自己进入的每一个行业里做到数一数二的位置——无论是在精干、高效,还是成本控制、全球化经营方面。
不这样,20世纪80年代的公司将不会再出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必须做到数一数二,因为如果我们对一项业务的长期竞争力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终将有一天业务会陷入困境,这只不
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韦尔奇认为GE的各项业务都要力争在市场占有率、在竞争力上达到业界数一数二,否则就要处理掉。
追求数一数二,这正是GE的新战略愿景。
在此后的20年里,这一愿景就像一面旗帜,指引GE从当年的美国十强之一,变成世界第一;从当年的大而有些僵化的“超级油轮”,变成最具活力的企业——“会跳舞的大象”。
在此基础上,韦尔奇强调要确立面对现实的经营态度。
他提出要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安排,而不是按照希望的去做。
这对于克服大公司的骄傲自满和忽视现实的经营态度极为重要。
他同时提出追求卓越的口号,要求各个企业都要追求卓越的经营目标。
韦尔奇喜欢造就一种充满激情的氛围,使员工为追求高质量和出色的工作成就而自豪,使他们愿意并敢于尝试新事物。
追求卓越的理念就是为下属设定看似高不可及的目标,以此激发员工的潜能。
韦尔奇上任以后所做的都是围绕着无形的理念下功夫,从而奠定了GE飞速发展的基础。
21世纪以来,企业文化这个主题已经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乃至被人们称为企业管理的“文化学派”。
企业文化被当做“宝”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本身就需要一个精神,这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事。
好的企业文化的确能为企业带来好的收益,比如方太集团提出“产品、厂品、人品”的文化精髓,贯彻得非常好,在企业内部树立了很好的情感形象。
但是,企业文化不是点金石,文化的根本在于效应而不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