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虽然它主要探讨的是哲学和宗教问题,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启示。
以下是一些启示:
1. 无为而治:《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即领导者不应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要给他们自由和空间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这种领导风格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
2. 以人为本: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
在企业管理中,这可以理解为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人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人为本,而不是只看重效益和利润。
3. 和谐共生:《道德经》中提倡“和而不同”,主张在差异中寻找和谐。
在企业管理中,这意味着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通过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实现团队的和谐共生。
4. 谦逊低调:老子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这意味着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以身作则,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5. 持续学习:《道德经》中强调“学无止境”,主张持续学习和自
我提升。
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的来说,《道德经》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现代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道德经里的十种人生智慧

道德经里的十种人生智慧
《道德经》这本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
它里面
包含了许多人生智慧,其中十种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指南。
第一种是无为而治,意思是要像自然一样随缘而不强求,不要做
过多的干预,相信事情会顺其自然。
第二种是淡泊名利,意思是要保持内心清净,不为名利所动,追
求更高尚的价值。
第三种是心中有道,把内心和外界联系起来,遵守道德的根本,
保持正直的心态和品行。
第四种是保持适度,又称“至简至真”,不要过度追求,而要保
持适度的行为和态度。
第五种是坚守中庸,保持平衡,不偏不倚,处理事情要注重平衡。
第六种是改变自己,勇敢面对自我,不断地改变自己,向更好的
方向发展。
第七种是保持谦卑,不要自大,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轻易妄自
菲薄。
第八种是尊重他人,要尊重别人的思想、情感和权利,不伤害别
人的利益,保持友好的关系。
第九种是注重沟通,善于与别人沟通交流,不要随意猜测和假扮别人的行为和状态。
第十种是积极进取,要不断自我超越和完善自己,追求无尽的进步和发展。
这十种人生智慧,是《道德经》给我们的指引,它们可以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更好更美的人生。
道德经的十条法则

道德经的十条法则
1. 无为而治:不要过度干涉事物的运作,更好的方式是让它自然发展,从中获得最佳结果。
2. 善行无名:为了不扰乱世间的平衡,不应该表现出太多的优越感和功绩。
3. 无私无欲:不要为了个人的利益去破坏社会的公正,并不追求物质的贪婪和名利的虚荣。
4. 保持谦逊:与人交往时,应保持谦虚和诚实,不要莫名其妙地感到自己超越了别人。
5. 不抱怨别人:不要为别人的错误或行为而感到不满,相反地,应该保持宽容和关怀。
6. 无欺无诈:真诚和正直是道德行为的本质特征,人们应该以此为中心来行动。
7. 不强迫别人:不要用强制的方式来主宰别人,相反地,应该从以身作则这一角度来影响别人。
8. 掌控自己:不能经常挨饿的道德贪图过度的物质享受,也不能让欲望控制自己的行动。
9. 与一切和谐:所有的存在都应该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人们应该以达到这个目标为中心来行动。
10. 不断发展:无论何时,人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便
越来越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道德经十个重要关键点

道德经十个重要关键点
1.道-道德经中的“道”指的是一种无形的自然法则,是万物之源,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智慧和准则。
2. 无为而治 - 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人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扰乱。
3. 无欲则刚 - 道德经中提出了“无欲则刚”的思想,强调了内心的坚定和不动摇,而不是外在的硬实力。
4. 感恩 - 道德经中强调了感恩的重要性,教导人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的事物,懂得感恩,以此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5. 谦虚 - 道德经中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反对骄傲自大,使人们学会谦虚、宽容、包容和理解。
6. 自然 - 道德经中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教导人们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珍爱自然,维护自然。
7. 无私 - 道德经中强调了无私的重要性,教导人们不要追求个人私利,而是应该更多地考虑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
8. 知足 - 道德经中强调了知足的重要性,教导人们应该学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要贪心,更不要过度追求物质。
9. 爱 - 道德经中强调了爱的重要性,教导人们应该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大自然、爱生命。
10. 安宁 - 道德经中强调了安宁的重要性,教导人们应该学会
安宁、平和、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困难。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1、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一智慧用到管理之中就是指管理者应顺应趋势,不任意妄为,要踏实发展,不朝令夕改,想一出是一出,这样才能“无为而治”。
2、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这句话是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这里讲的“不争”,不是放弃所有,而是阐明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这个智慧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告诉管理者要有广阔的胸襟,不要过度以个人为中心,不要太斤斤计较于自身的利益得失,为下属多创造机会,多站在下属的角度上思考,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忠诚。
3、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说“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因而才能不断在旧的基础上取得新成就。
这是老子'物壮则老'的思想的体现,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会逐渐走向衰弱。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不盈”强调的是企业发展不能过于求快,应当控制发展的程度,如果一昧求规模求壮大,很多弊端还没有解决就发展到顶峰,而这些弊端没有趁着发展的时候解决,等到从顶峰走下坡路,这些弊端显露再解决就失去了先机,只有尽量保持在不至于满盈的状态,这样才能在事物破败消亡之前有足够的空间解决问题,从容创新,使之脱胎换骨,继续发展。
4、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应该合理调味,掌握火候,并且不乱搅动。
对于管理者来说,老子'烹小鲜'的智慧强调的是做事要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当将会影响到事态的发展,处理事情不分轻重,更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凃。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如能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 清净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 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 成器长。 (第67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 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 道,为而不争。 (第81章)
(第11章)
3、无为不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37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 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 不治。 (第3章)
(第64章)
案例一:
有一次,国内某著名出版社的负责人,希望该出版 社在出版界的某一领域占据支配地位,于是决定以相当可 观的价格购买一家比较小的出版社。该负责人急于推行这 一购买活动以确保出版社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给手 下施加压力,让他们在没有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之前就仓 促上阵,他说道:“我们以后能清楚那些细节。” 然而,他手下的快速行动忽略了一个不能忽略的细节 。数以千计的顾客订购了这家出版社的产品,出版社订单 在握,这很好;账单及时开出,这也很好。但是只有20% 的客户支付了货款,不知是什么原因,有人忘记了检查货 款回收率。这件事情不是被有意隐瞒的,而是被淹没在其 他大量琐碎的财务细节中,这样,非但不能使整个战略产 生预期效果,而且其造成的损失妨碍了出版社几年内的其 他投资。 【简单不等于容易,管理更要注重细节】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 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 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的智慧无为而治,是指在管理中不过度干预,不强求,以自然的方式引导员工发挥潜力。
这种管理方式不是不管不顾,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支持。
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不要过度干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古代的王朝,许多都是因为过度干预而导致灭亡。
二)顺势而为的智慧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在管理中,要根据员工的特点和能力,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分配,让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要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和方向,以适应变化的形势。
三)以德治人的智慧道德经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注重道德建设,以德治人。
只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让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同时,也要注重员工的人文关怀,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爱,从而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四)不争之智慧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以柔克刚,不要过于争斗和竞争。
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企业氛围。
同时,也要注重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互相研究和借鉴,以共同发展。
三、领导者的修养智慧一)谦虚的智慧道德经中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XXX无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过于自信和自大。
只有谦虚才能更好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
二)以身作则的智慧道德经中说:“民之所好,施之以器,民之所恶,毋以剌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中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
只有领导者自己做到了,才能更好地要求员工做到。
同时,也要注重细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道德经中最经典的哲理句子

道德经中最经典的哲理句子
1. 道可道,非常道。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4.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5. 功成而弗居,不美而名成。
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7.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而能长生。
8.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9.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0. 无为而无不为。
1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4. 形玉抱珠,虽欲数之不可胜数。
15.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16.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17. 谨言厉色,而穷于骨。
18. 刚弱相共天道也,不言自然者,善之尚也;言之过愚不及智者也。
19. 见素抱朴,少思多虑。
20.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2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2. 默而识之,安而不失。
23. 为无为,事无事。
24.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5.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7. 抽象勿争,安静旁观。
28. 知止之所以不殆,人莫象之而不将兮,恍恍兮其若婴儿之未学兮。
29.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30.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比如Google最近的净利润增比往年同期成倍地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测。
但是,Google并不强迫企业员工追求盈利或者市场占有率,反而是不断创新网络服务模式,竭尽全力为客户提供使用的方便性。
尽管Google需要盈利,但它没有钻到钱眼中强求赢利而忽视用户的利益,正是符合百姓本性的这种企业责任感,使它的它经营顺理成章,充分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同时也就奠定了公司获得丰厚利润的坚实基础。
Google利润大增迎来滚滚财源,而客户都认为本来应当如此,没有丝毫受到商家盘剥的感觉,因此它完成了企业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
相反的是,当前我国的医疗、教育事业,许多业中人以追逐私利为目标,不当利用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垄断地位强制人们支付高额的医药和教育费用,当他们“功成事遂”之时,百姓皆谓我受害。
致使医疗和教育竟然成了当今国民最为不满的行业,成了众矢之的。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
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人们应该还记得,当年的郑州商战,亚细亚商场的王遂舟总经理挑起了如火如荼的血腥“商战”。
面对亚细亚凶猛的拼死竞争,郑州紫百、郑百、商城、商业、华联的老总们只好扯起了'联谊’大旗来抵挡对方的疯狂进攻。
但是这种'疯狂’争夺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谁也没有胜出。
相反,誓言“不打价格战,只打价值战”的海尔公司,它不拼死争夺,反而在竞争中胜出。
就在价格战杀得血流如海的当年,海尔不为所动,潜心开发了“小小神童”洗衣机、“双动力”高端洗衣机等一系列产品,迅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小小神童”洗衣机市场占有率一直在98%以上,海尔双动力高端洗衣机,市场占有率达60%。
“小小神童”洗衣机一直稳稳地占有市场,没有被其它企业仿造。
因为海尔人用26项专利将生产这款产品的技术方案完整地保护起来。
海尔还将仿生***用到了“双动力”上,使双动力高端洗衣机的销售步入佳境,市场销量呈直线上升。
“小小神童”洗衣机和海尔双动力高端洗衣机在市场上的成功是海尔长期重视创新,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的必然结果。
还有报道说,孟女士想把家中用了5年的海尔热水器清洗一下,就拨通了海尔服务电话。
5分钟后,海尔服务中心的赵师傅就来到孟女士家。
赵师傅很快热水器修好了,又细心检查连接电路,发现电路有问题,马上又修好了电路。
按服务承诺,电路是不在服务范围之内,但赵师傅说:“今天既然我们海尔来了,在能力范围内,就一定让您用上安全的热水器。
”赵师傅诚挚的服务让孟女士感受到“海尔,真诚到永远”的真谛。
科学方便的产品,真诚周到的服务,符合众人的天性,被人们所喜爱。
海尔之胜也自然。
海尔这种与客户和谐,为民造福,与同业合作的不争的行为符合人类之本性,是人性化的运营,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所以必然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
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
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
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比如夏华电子公司,在电视机市场日渐满盈的趋势中,能够清醒地不过度着力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加速显像管电视机市场的衰亡。
而是及早着力于采用第7代液晶屏的液晶电视的研究开发,建立了一个拥有近800人的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该中心和美国硅谷研发机构、欧盟研发机构合作开发的新芯片技术——“微晶神画”技术大大提升了夏华液晶电视的画质,并及早上市。
由于第7代液晶屏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高分辨率、急速反应时间的特点,目前市场上,7代屏液晶已成为市场的首选和主流,厦华液晶电视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使得厦华液晶电视赢得不少消费者的喜爱,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机市场满盈、日趋衰亡的不利状态,创造了新的顾客和新的市场空间,从而创造了“蔽而新成”的可继续发展的全新局面。
这就是所谓的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使企业不至于不陷入危险的境地的哲理。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
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败莫大于不自知。
”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
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
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
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
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
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
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空谈许多时髦的管理大理论无益于企业的有效管理。
只有实践第一,不断探求现实可行的路才是实现企业大治的法宝。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比如人的很多行为被习惯所左右,习惯性的操作也是最为稳定、高质量的操作。
因此,生产线上的操作者,要使他们的操作最稳定,质量最高,就必须顺其自然,精选操作者操作中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效果最佳的动作,通过研究分析,加以简化,形成操作标准,并且因势利导,在反复的训练中使操作工形成最佳的操作习惯。
此后,操作者依照习惯进行操作,就必然能得到做好的效果。
而无须过度的监督控制。
同样在企业管理层,也需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对符合规律、效果好的管理行为加以肯定、激励,引导出良好的管理职业习惯。
依靠这种良好的管理职业习惯,企业必然能够管理得很好,而无须强制。
进一步说,人的更多的行为受文化习俗的影响。
因此,注意企业所处社会环境的文化习俗,企业领导者和企业中间层坚持优秀的文化,与员工互动,因势利导,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也能够起到无须强制,而依靠企业文化规范行为的效果。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
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
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
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
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
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这个道理,***同志说得透彻,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
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
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
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事实证明空话连篇,“讲大道理”不断,只能引来一片混乱和穷困。
不讲空理,不搞争论,而是见诸于行动,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努力寻找正确的道路,才是走向富强的路。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
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
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游伯龙教授说:“我们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不论是想法、作法、判断、反应会渐渐固定下来。
而在不知不觉中,主宰我们的言行举止。
这些想法、作法、判断及反应的综合范围,就是习惯领域(Habitual Domains 简称HD )。
这有点像是孙悟空的金箍、乌龟的乌龟壳,始终跟着我们,习惯领域对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有莫大的影响。
若是我们能体悟到习惯正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每天的思维、反应;我们可以藉由一些训练,让自己跳脱出来,就可以拥有海阔天空。
”也就是说,习惯领域是人生长的原有规律。
管理者不厌其烦地强制员工注意生产安全,但是安全事故还是不断,犹如拔苗助长,不但无益,反而灾祸不断。
其实,管理者无须强制,只要顺从人原本的规律性,扶助员工形成安全操作的良好职业习惯,这样员工依照习惯领域的自然而然的规律而运作,就必然会工作得很完美,而不产生意外的安全事故。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
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
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领导者一旦有了权势,往往把自己当做救世主,认为是自己给了员工许多恩惠,期待人们顶礼膜拜,感恩载德。
好似自己当了“官”就突然聪明绝顶了,什么事都懂了,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好为人师”的本能,到处乱指挥乱滋事,往往把一个原本好端端的企业搞得乱哄哄的,一点也不尊重事物原本的规律性和发展的阶段性,处理事情不看火候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得乱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