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特z征

合集下载

Eu_III_Gd_III_HTTA_POA_Phen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

Eu_III_Gd_III_HTTA_POA_Phen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

摘 要:合成一系列关于Eu(III)/Gd(III)与α-噻酚甲酰三氟丙酮(HTTA)、对甲氧基苯甲酸(POA)和邻菲罗啉
( P h e n ) 的配合物,并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与扫描电镜对这些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的组
成为 Eu Gd (POA)(TTA) Phen (x = 0~1)。配合物 Eu(POA)(TTA) Phen 的荧光激发光谱并不是配合物 Eu(TTA) Phen
16.15 16.50 16.75 16.79
16.42 16.62 16.67 16.72
46.76 46.72 46.63 46.64 46.50 46.59 46.43 46.54
2.45 2.43 2.42 2.36
2.51 2.50 2.50 2.49
3.08 3.01 2.97 2.94
配合物 Eu(POA)(TTA)2Phen 的合成 首先把 Eu2O3 溶 于热的盐酸,蒸发至近干后用乙醇稀释配成0.1 mol/L乙 醇溶液。HTTA、POA 与 Phen 按 2∶1∶1 的物质的量之
比分别配成乙醇溶液。随后,把 EuCl3 与 HTTA 按 1∶2 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并调节 pH 值至 5.5,水浴加热, 搅拌、回流40 min。然后,根据化学式Eu(POA)(TTA)2Phen 的物质的量组成比,把 Phen 与 POA 滴加到反应混合液 中,调节 pH 值至 6.5,将混合液转入高压釜中,130 ℃ 高温下反应 8 h 后取出冷却,过滤桔黄色沉淀并用乙醇 与蒸馏水洗涤两次,用乙醇重结晶提纯即得到产品。
配合物
Rare earth Exp. Calc.



Exp. Calc. Exp. Calc. Exp. Calc.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原理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原理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原理稀土配合物是一类由稀土离子与有机配体形成的化合物。

它们在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在发光领域中的应用。

稀土配合物不仅被用作荧光材料以增强光的亮度和色彩,还被应用于光电器件和生物成像中。

要了解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原理,首先需要理解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和能量跃迁过程。

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与一般的过渡金属离子有所不同。

在稀土系列中,由于电子的内层排布方式,稀土离子在外层电子排布上与其他元素有明显差异。

稀土离子的电子配置使其有多个能级,这些能级之间的距离较小,从而导致稀土配合物在可见光区域和近红外区域发射光。

稀土配合物发光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激发和自发发射。

首先是激发步骤。

当稀土配合物暴露在外部光源下时,其能级结构中的电子可以通过吸收光子的能量而被激发到高能级。

只有当光子的能量与稀土离子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相等或接近时,才能有效地激发电子。

因此,外部光源的波长对于激发电子起到关键作用。

常见的激发光源包括紫外线灯、激光器和白炽灯等。

其次是自发发射步骤。

在激发过程中,被激发到高能级的电子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回到其最稳定的、低能级状态。

这个过程中,电子会释放出能量,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

这就是稀土配合物所发出的荧光或磷光。

不同的稀土元素具有不同的电子能级,因此具有不同的发光波长和颜色。

稀土配合物发光的机理主要包括基态吸收-激发态发射、电荷转移过程和能量转移过程。

首先,基态吸收-激发态发射是最常见的发光机制。

当稀土配合物吸收光能时,电子从基态吸收到激发态,然后自发地返回基态并发射荧光或磷光。

这种机制广泛应用于许多稀土配合物中,如氧化物、硝酸盐和有机配合物等。

其次,电荷转移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发光机制。

在某些配合物中,有机配体与稀土离子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将电子从有机配体转移到稀土离子上。

这种电荷转移过程在有效的配位环境下可以实现,从而激发稀土离子发射光。

最后,能量转移过程也可以导致稀土配合物发光。

2,2,2-胺三乙酰-吡啶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荧光性质

2,2,2-胺三乙酰-吡啶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荧光性质

e r h i n n h i o a t sa d t erc mp e e ,a t io a i a d 2, , - mi e ti c t lp rd n n s6 c mp e e t a ee rh n — o lx s rp d l g n , 2 2 a n r a e y- y i i e a d i o lx swi r r a t i l t h ta e r y t e ie .Th o mu a a d p o e te ft e e l a d a d c mp e e r h r ce ie y e e n a n l - r t sa e s n h sz d e f r l n r p ri so h s i n n o lx sa e c a a t rz d b lme t l a y g a ss I s e t a mo a o d ci iy H- i ,R p cr , lr c n u tv t , NM R p c r t e ma n l ssa d lm i e c n e s e t a Re u t h w h tn w s e ta,h r l a y i n u n s e c p c r. s lss o t a e a
体 对 Tb 。 的敏 化 作 用较 强 。
关 键 词 三脚架 稀土 荧光 中 图分 类 号 ; 643 0 1,
S n h ss, y t e i Cha a t r z to a d Fl o e c n o e te f 2, 2 a i r r c e i a i n n u r s e t Pr p r i so 2, - m ne t i Ac t lpy i i n t r r h Co p e e e y — r d ne a d I s Ra e Ea t m l x s GAO i o g . Jh n YANG a l W U n in Tin i . n te c o dn tn eain ewe ntio a ia d n h lo e cn r p riso a e t d h o r iaig r lt sb t e rp d ll n sa d t efu r se tp o e t frr o g e

稀土铕、β-二酮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发光性能测定实验设计

稀土铕、β-二酮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发光性能测定实验设计

稀土铕、β-二酮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发光性能测定一、学习目的1、学习并了解稀土配合物的性质和功能.2、了解稀土元素发光原理,学习分析荧光谱图3、学习使用分子荧光光谱仪测试所得产物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等荧光性质。

4、学习使用红外光谱仪测试所得产物的成键情况和基团信息。

二、实验原理稀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与镧系的15个元素密切相关的元素-钇(Y)和钪(Sc)共17种元素,称为稀土元素。

20世纪40年代,Weissman发现用近紫外光可以激发某些具有共振结构的有机配体的稀土配合物产生较强的荧光,其后相继发现了其他一些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配合物:目前,稀土放光材料以及广泛地应用于分子荧光免疫分析、结构探针、防伪标签、生物传感器、农用薄膜和器件显示灯领域。

稀土配合物发光主要由中心·离子的f-f跃迁所引起的,具有光色纯度高、发光效率高和修饰配体不影响发光颜色等优点,在分析化学、生物学、超薄膜、有机电致发光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采用液相均相法制两种稀土铕、β-二酮配合物。

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激发、发射光谱对其荧光性质进行研究。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类型和发光性能都与稀土离子的4f电子结构及其跃迁密切相关。

4f电子受s5p°的屏蔽,它们的能级受外界的影响较小,但由于自旋耦合常数较大,能引起J能级的分裂。

不同稀土离子中4f电子的最低激发态能缴和基态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不同,致使它们在发光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别。

稀土离子的4f电子跃迁主要有f跃迁和f-d跃迁。

属于f-f禁阻跃迁的三价稀土离子在紫外光区的吸收系数很小,发光效率低。

β_二酮配体在紫外光区有较强的吸收,而且能有效地将激发态能量通过无辐射跃迁转移给稀土离子的发射态,从而敏化稀土离子的发光,弥补了稀土离子发光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系数很小的缺陷,此即为“Antena效应”。

二氧六环参与配位的稀土配合物的制备和荧光性能研究

二氧六环参与配位的稀土配合物的制备和荧光性能研究
12 稀 土 氧 化 物 制 备 及 药 品 试 剂 . 9 . 的 E 2 99 uOa溶 于 稀 盐 酸 中 ,缓 慢 蒸 发 析 出 结 晶
我们发现二氧六环小分子可以作 为一种合适 的第二 配体 参与稀土/ 哌酸 配合物 ,形 成稳定 的稀 土/ 吡 吡哌酸/ 二氧六
收稿 日期 :2 1—51 。 订 日期 :2 1—82 0 00 —0 修 000 —0
*通 讯 联 系人 emaltlk @ fx i cr - i dp u o mal o : . n
emalcrl@ 1 6 cr - i ynh 2 .o : n
78 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第 3 卷 1
E C。 6 O, 滤 出 晶体 并 放 置 于 干燥 器 中干 燥 备 用 。在 u 1・ Hz 抽
的配合物通过与单独使用吡哌酸作为配体 的配合物 E ( P s T ( P 。对 比, 现二氧六环 对稀土 配 u P A) 和 b P A) 发
合物 的荧光具有 明显 的增强效果 ,尤其 是对 T 3 b 所形成的稀土 配合 物 , 光增强非常显著 。二 氧六环 的参 荧
与 配 位 , 替 了原 来 的水 分 子 , 样 就 会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减 少 了 热 振 动 所造 成 的 能 量损 失 ,从 而增 强荧 光 。 代 这 所
17 0c 0 m 的红 外光 谱 图 。 图 中可 以看 到 ,P A 通 过 与 稀 从 P
F g 2 FI R s e t a o P i. ' p cr fP A,Tb P A) I (P 3
文献标识码 : A D I 1 . 9 4ji n 10 —53 2 1 )30 2 —5 O : 03 6/.s . 0 00 9 {0 10 —7 70 s

新型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初探

新型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初探
9 6
维普资讯
荧 光 效果 最强 。 关 键 词 : 土 , 唑啉 酮 , 夫碱 稀 吡 席
中 图分 类 号 : 6 43 O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6 3- 2 ( 0 )2 09 - 3 17 - 8 32 80 — 0 6 0 4 0
稀 土配合 物发光 性能 的研究 是化 学 、物理 学及 生 物学学 科 的交叉 领 域之一 .具有 重 要 的理论 研 究 意义及 应用 研究 价值 。 由于 稀土离 子 本身 的独特 结
荧 光兼 有稀 土离子 发光 强度 高 、颜 色纯 正和、 荧光 效率 高 、 易溶 于有机
材 料 的优点 。 人们 探索 新 的发光 能 源 、 为 发光 材料 提 供 了新 思 路[ ] 中吡唑啉 酮及 席夫 碱 因其 独特 的 1 。其 - 3 结构和 良好的金属络合能力 , 成为人们研究 的热点 。 本文在 前人研 究 的基础上 新合 成 出一种 吡唑 啉酮席 夫碱 及 其 四种 稀 土 配合 物 。 为此 类 研 究 提供 基 础 数 据
未经 校正 ) 上 海 ) ( 。 1 】 苯 基 一 一 基 一 一 甲 酰 基 一 唑 啉 酮 一 . 2 一 3 苯 4 苯 吡 5 ( B P 的合 成 PB ) 在 1 0 mL的 回流装 置 中 .将 00 o l 苯基一 5 .1 m l 一
构 和性 质, 得稀 土离 子在 与 配 体 配合 后 , 使 所发 出 的
冷 却后 将 反应 物 倒 入 到盛 有 4 L 1 o L盐 酸 0m 2m l /
1 试 剂与 仪器 . 1 1 苯 基一 一 一 3 苯基一 吡唑啉酮 一 5按 文献嘲 的方法合 成及纯 化 : 甲酰氯 ( R. 海 同方精 细化 工有 限公 苯 A 上

稀土铈-对甲基苯甲酸-2,2-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能

稀土铈-对甲基苯甲酸-2,2-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能
谱 线很 窄, 主发 射峰 为 C 3 e 的 4 F 跃 迁 , 有 很 高 的 荧光 强度 , 究 表 明合 成 的新 型稀 土 配 合 物 是 D 一 6 具 研

种 良好 的 发 光 材 料 。 关键词 : 土; 稀 配合 物 ; 光光 谱 荧 中 圈分 类 号 : 6 4 1 T 3 57 O 4. ; Q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80 1 (0 8 0—0 10 10 —5 1 2 0 )200 —3
维普资讯
科 研 开 发
S N &E N 0 工技0r2~ C TH L Y EC8I:Y I E C O GI H IL6s 3 E N 科 , (T 化 MA1) C 2 ,UR 0N 1 )
稀 土 铈 一 甲 基 苯 甲酸 一 ,一 吡 啶 配 合 物 对 2 2联 的合 成 、 征 及 荧 光 性 能 * 表
叫 氧化铈 ) 99622 ( 一9.9、,一 / 联吡啶: 化学纯; 对 2 结 果 与 讨 论
收 稿 日期 :0 80-6 2 0- 1 0 作者简介 : 笪祖 林 ( 9 2 )男 , 苏丹 徒 人 . 苏 大 学 化 17 一 , 江 江 工学 院讲师 . 主要从 事功能配合物的研究工作 。 * *通 讯 联 系人 。 * 基 金 项 目: 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07407 ) 20 0 2 9 3 ;江 苏 省 博 士 后 科 研 资 助 计 划 项 目 (6 2 3 B ; 苏 大 学 高 级 人 才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6D 1 0 0 0 7 )江 0J G0 5
笪祖 林 , 王 星 , 聪 明 , 平立 , 冬 亚 , 杨 王 杨 邱凤 仙 一
( 苏 大 学 化 学 化 工学 院 , 苏 镇 江 2 2 1) 江 江 10 3

均苯三甲酸铽掺杂(钇、钆)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质

均苯三甲酸铽掺杂(钇、钆)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质

Vai E Ⅲ元素分 析仪 ( 国 Eena 公司 ) T R 80 r l o 德 l tr e ,F I -9 0红 外光谱仪 ( 日本岛 津公 司) ,TG 7型热 重分 析仪 ( 国 P A- 美 E
公司) Hi c i -50荧光分光光度计 ( , t h F4 0 a 日本 日立公司) 。 1 2 配合物 的合成 . 按一定 的化学计量 比称取一定质量 的反 应物 , 放人 内衬
的特征绿色荧光 。
Y, d 。 过元 素分 析 、红外 光谱 等 确定 了配合 物 的组 G)通
成, 研究 了它们 的荧光光谱 , 讨论 了掺 杂离子 的含量对 荧光
光谱的影响。
l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1 1 试剂和仪器 .
Y 3 G 2 , bC 纯度 为 9 . 5 , 自北京化学 2 , d T 4 b( 0 03 9 9 %) 购 试剂公司 ;1 3 5均苯 三 甲酸 ( B ) A. 级 ,AC S , ,- H3 TC ( R RO
中图分类号 : 6 4 3 O 1 .
引 言
稀土光致 发光 配合物是 一类具有 独特性 能 的发光材料 ,
6 O,Y 1 6 O, C3・6 O,由稀 土氧化 物溶 于适 H2 C3・ H2 Gd l H2 量的稀盐酸 ( 中 Tb0 其 4 溶 于稀 盐 酸时 需加 入适 量 的双 氧
维普资讯
第 2 卷 , 1 期 7 第 O
200 7年 10月

S e to c p n p c rlAn lss p cr so ya d S eta ay i







V12 ,o1,p0329 o 7N .0p29—07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特征
王彦飞刘宇韬胡婧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院应化1302班1502130220)
摘要:稀土光致发光配合物是一类具有独特性能的发光材料,具有荧光单色性好,发光强度高等优点。

本实验采用络合法,在常温条件下,EuCl3与C6H5COOH按1:3的比例反应生成Eu(C6H5COO)3二元配合物,按n(Eu3+):n(苯甲酸):n(phen)=1:3:1摩尔比例反应生成苯甲酸-邻菲咯啉-铕三元配合物。

在260nm的紫外光激发下测定其荧光光谱。

通过分析两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知: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大于二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可用引入第二配体的方法来提高Eu3+的发光强度。

关键词:苯甲酸铕;邻菲啰啉;荧光光谱;发光强度;稀土配合物;
前言:聚稀土元素是指周期表中ⅢB族,21号元素钪(Sc)、39号元素钇(Y)和57~71的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共17个元素。

由于稀土离子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使其与适当的有机配体配合后发出的荧光兼有稀土离子发光强度高,颜色纯和激发能量低,荧光效率高等优点。

稀土光致发光配合物是一类具有独特性能的发光材料,它的荧光单色性好,发光强度高,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地Golodkova LN等人已经研制出了保温大棚膜的稀土光转换剂。

它能吸收97%的200-450nm的紫外光,并能将其转换为500-750nm的红橙光。

稀土离子Sm(Ⅲ)、Eu(Ⅲ)、Tb(Ⅲ)和Dy(Ⅲ)发射线状光谱,属于4f 层电子跃迁发射,但都较微弱。

但是当它们与含芳环的有机配位体形成二元或三元配合物时,受激发的配位体的能量可能转移给金属离子,然后由激发态的金属离子返回基态而发出强的荧光,例如稀土芳香族有机羧酸配合物就是一类性能良好的发光材料。

近代以来,稀土有机配合物由于具有发光强度高和稳定性较好的优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试验以苯甲酸、邻菲啰啉为配体,研究了铕的二元、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和荧光性能。

1实验材料
主要仪器:DF-101S集热试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郑州长盛公司);SHB-ⅢA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盛实验仪器有限公司);F-2500荧光分光光度计;烘箱。

主要试剂:邻菲罗啉(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36%-38%的盐酸,氢氧化钠,苯甲酸钠,邻菲啰啉(phen),pH试纸,无水乙醇。

2实验方案
2.1实验原理
(1)Eu(Ⅲ)配合物的制备
Eu2O3与盐酸反应生成EuCl3,加热蒸去多余的水分即可得到EuCl3的浓溶液。

EuCl3与C6H5COOH可以按1:3的比例反应生成Eu(C6H5COO)3二元配合物。

在Eu(C6H5COO)3中滴
加邻菲罗啉,可生成苯甲酸—邻菲罗啉—铕三元配合物。

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的配位反应如下:
Eu2O3+6HCl→6EuCl3+3H2O;
EuCl3+3C6H5COOH→Eu(C6H5COO)3+3HCl;
Eu(C6H5COO)3+phen→Eu(C6H5COO)3phen;
(2)测定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度
稀土离子Eu(Ⅲ)发射线状光谱,属于4f层电子跃迁发射,但都较微弱。

但是当它们与含芳环的有机配位体形成二元或三元配合物时,受激发的配位体的能量可能转移给金属离子,然后由激发态的金属离子返回基态而发出强的荧光。

以波长295nm的紫外光作激发光源,研究了Eu(C6H5COO)3与Eu(C6H5COO)3phen的荧光光谱。

并比较各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峰位及其归属和相对强度。

2.2实验步骤
2.2.1苯甲酸铕的制备
将0.18g Eu2O3溶于7mL盐酸配成0.1mol/L的EuCl3水溶液。

称取0.72g苯甲酸钠,于50mL容量瓶中定容,配成0.1mol/L的溶液。

按n(Eu3+):n(苯甲酸)=1:3(摩尔比)取样,在搅拌下,逐渐滴入0.1mol/L的EuCl3溶液中,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的pH值为6.0~6.5,保持温度在80℃左右,不断搅拌,溶液中逐渐析出沉淀。

继续搅拌2~3h,静置,冷却至室温,过滤,分别用水和95%乙醇洗至无Cl-离子,置于烘箱中,于110℃下干燥,得粉末
样品。

2.2.2苯甲酸-邻菲咯啉-铕三元配合物的制备
按n(Eu3+):n(苯甲酸):n(phen)=1:3:1(摩尔比)取适量的配比溶于乙醇中,在搅拌下加入EuCl3的水溶液,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为6.0~6.5,保持温度在80℃左右,不断搅拌,溶液中逐渐析出沉淀。

继续搅拌2~3h,静置,冷却至室温,过滤,分别用水和95%乙醇洗涤数次,置于烘箱中烘干。

得粉末样品。

2.2.3荧光性能测试
测试苯甲酸铕及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对比它们的荧光强度,分析配体的协同效应对荧光峰值的位置及强度的影响。

3结果讨论
3.1荧光光谱分析
以波长为260nm的紫外光作为激发光源,分别测定了苯甲酸铕和苯甲酸-邻菲罗啉-铕三元配合物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通过试验测定,确定了不同荧光光谱中的峰位置及其强
度,分析了配合物的协同效应对有机配合物荧光性质的影响。

试验测定结果如下:
图1苯甲酸铕的发射光谱图由图1可知,在260nm 的紫外光作为激发光源下,苯甲酸铕在593nm ,615nm 分别有尖锐的峰出现,说明稀土离子从配体接受能量后被激发,然后激发态返回到能量较低的能态时能够发出可见光。

图2苯甲酸铕的激发光谱图由图1得知苯甲酸铕在615nm 时有最大的发射光谱峰值。

在图2中可知,在615nm 的光源测定下,苯甲酸铕配合物在304nm
处存在唯一的激发峰值。

Wavelength
(nm )
Wavelength
(nm )
图3苯甲酸—邻菲罗啉—铕的发射光谱图由图3可知,在260nm 的紫外光作为激发光源下,苯甲酸—邻菲罗啉—铕三元配合物在593nm ,615nm 分别有尖锐的峰出现,这与苯甲酸铕的发射峰基本上一样,但该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远远高于苯甲酸铕的荧光强度,这说明第二配体的引入起到了协同作用,使发光强度大大增加。

图4苯甲酸—邻菲罗啉—铕的激发光谱图根据图3我们使用615nm 作为光源测定下,苯甲酸—邻菲罗啉—铕三元配合物的激发光谱图却产生了溢出的现象,原因可能是激发强度超出了仪器的接收范围。

但由曲线趋势可知,苯甲酸-邻菲罗啉-铕三元配体与苯甲酸铕相比的激发峰位置更大,在近紫外区有较强的吸收带(290~350nm)和较强的激发,形成配合物后能将它们所吸收的能量传递给稀土离子,导致配合物的吸收波长红移,摩尔吸光度增大。

3.2实验结果讨论
(1)由图1和图3可知,配合物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基本不变,
但荧光强度却随配Wavelength
(nm )
Wavelength
(nm )
合物的类型和结构而有很大的改变,并且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一般比二元配合物的强,说明配合物主要以配体吸收能量并将能量传递给Eu(Ⅲ),而由Eu(Ⅲ)发射特征荧光光谱。

同时,第二配体的引入,扩大了π-电子的离域范围和平面的刚性,这种结构有利于配体对能量的吸收和传递,从而增强了荧光强度。

(2)由荧光光谱表明:苯甲酸铕和苯甲酸—邻菲罗啉—铕三元配合物在200~400nm 区域内均有强烈吸收,两种配合物均可发出铕的特征红色荧光,且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大于二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说明可用引入第二配体的方法来提高Eu3+的发光强度。

(3)由图2、图4分析可知,三元配合物基本上有二个以上的吸收峰,它们既包含了第一配体的特征吸收,又包含了第二配体的特征吸收,并且这几个吸收峰的峰位相近。

苯甲酸-邻菲罗啉-铕三元配合物是两种配体的混合配合物,其吸收强度较大,保持了π-π*跃迁的特征。

4结论
以苯甲酸钠和邻菲罗啉为配体,合成了苯甲酸铕和苯甲酸-邻菲罗啉-铕三元配合物,其在295nm紫外光激发下均发出红色荧光,对其进行了荧光光谱的测定。

荧光光谱表明:这2种配合物均可发出铕的特征红色荧光,且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大于二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表明可用引入第二配体的方法来提高Eu3+的发光强度。

通过本实验可以得知:铕与芳香族有机羧酸和邻菲罗啉形成的二元三元配合物具有较优良的发光性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5参考文献
[1]舒万艮.铕-芳香族有机羧酸-邻菲罗啉配合物的合成和荧光性能的研究[J]稀有金属
2002-04-01
[2]舒万艮.稀土硼酸盐荧光粉开发研究进展[J]稀土2002-06-01
[3]舒万艮.稀土光转换剂研究进展[J]稀土2000-02-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