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

突发高热 头、眼、关节痛 乏力
实验室检测: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恶心呕吐
皮疹出血
6
皮疹
初期为多形性皮疹 病程3-6天出现 &
1周后转为出血性皮疹。 特征性皮疹: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
发生融合;中间有少量正常皮肤, 称为皮岛。
出血
约25-50 %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 束臂实验阳性; 常见:牙龈鼻腔出血、结膜出血、皮下出血; 少见:呕血或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
毒核酸等 排除其他诊断
诊断分类
疑似诊断:有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及体征, WBC或PLT减少等&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IgM抗体阳性。
实验室确诊:疑似或临床诊断+ 急性期 NS1 /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恢复期IgM抗体 4倍以上升高等。
重症登革热诊断标准
一、 符合典型登革热的症状、体征 二、 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重症病例的临床预警指征
退热后病情恶化; 严重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明显出血倾向; 肝肿大>2cm; 少尿等
重症实验室预警指征
血小板快速下降(小于50×109/L; 红细胞比容升高(HCT>20%);
常见并发症
中毒性肝炎; 急性心肌炎; 二重感染; 输液过量; 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精神异常; 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红细胞压积等;
对症治疗
1.退热:物理降温为主;高热用扑热息痛, 慎用阿司匹林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汤或果汁,慎用碳 酸饮料;
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处理& 门诊及急诊病人,应每天观察病情、口服
补液量和液体丢失量、尿量及出血、血常规 等。发现症状无改善或热退后恶化、明显出 血、少尿、气短等应立即住院。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2)分离出寨卡病毒。 •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
,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 • 3.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滴眼
,每日4次。
(三)中医药治疗。
• 本病属中医“瘟疫·疫疹”范畴,可参照“疫疹”辨证论治。
•
1.邪犯卫表证。
•
症状:皮疹、发热、恶风寒、咽痛、肌肉骨节疼痛,或见肌肤疹点隐约,或头颈皮肤
一、病原学
•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 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 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 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传播途径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 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一线及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 种进行病毒分离。
关于印发广东省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疾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等6个监测方案的通知

粤卫办〔2011〕50号关于印发广东省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疾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等6个监测方案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传染病监测工作,预防控制传染病流行,我厅组织修订了《广东省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疾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等6个监测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我厅于2005年印发的《广东省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粤卫〔2005〕62号)中相应传染病原监测方案同时废止。
实施过程中如遇问题,请迳向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映。
附件:1.广东省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疾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2.广东省人间狂犬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3.广东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4.广东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5.广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2011年版)6.广东省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监测方案(2011年版)二〇一一年九月二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附件1广东省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2011年版)一、背景感染性腹泻是当今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每年发病在10亿人次以上。
感染性腹泻也是我国急性传染病中发病数最多、流行面最广、影响群众生活生产的一组疾病。
广东省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霍乱等感染性腹泻监测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感染性腹泻监测工作也需要不断完善以满足对防控工作的更高要求。
鉴于感染性腹泻病原复杂多样,单一腹泻病原的监测体系已难以适应当前防控工作的需要,为系统了解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态势、病原特点等,我省组织专家在《广东省霍乱监测方案(试行)》(2005年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腹泻症状监测的内容和要求,通过扩大病原学监测项目,将霍乱弧菌、志贺氏菌、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一并纳入监测体系,形成以霍乱、细菌性痢疾、轮状病毒感染和诺如病毒感染为重点的感染性腹泻疾病综合监测方案。
7-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置

第二部分:输入性病例处置--初步调查
发病和就诊经过
患者于8月20日22时许出现头疼,21日1时许出现发热症状,21日早上至衢
州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21日晚上患者症状加重,自觉体温升高,全
身出现皮疹,服用感冒药未见好转,到高家镇卫生院测体温39.2℃。22日
早上再次前往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转至衢州市人民医院浮石分院,
1952年,首次在非洲坦桑尼亚分离到CHIK病毒(人、蚊)。
据WHO报道,近年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和流行
。2006年,法属留尼旺岛的发病数高达27万人;印度当年报告的疑似病例
超过139万。2008-2009年,泰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报告了基孔肯
雅热疫情;2010年,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均有基孔肯雅热疫情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一部分:基孔肯雅热概述--病原学
虫媒病毒
披膜病毒科
黄病毒科
甲病毒属
风疹病毒属
基孔肯雅病毒
另有27中可引起 皮疹和脑炎的病毒
黄病毒属
丙肝病毒属
登革病毒
黄病毒、其他多种 脑炎病毒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对一个新发传染病, • 应当做哪些方面的思考?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一部分:基孔肯雅热概述--流行病学
预警区:根据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等传染源 或媒介活动情况,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划定的 可能存在疫情扩散风险的区域。通常以核心区周 围的半径500米区域作为疫情处置的预警区。农 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必要时或以行政 村甚至乡、镇划为预警区。在城市一般以疫点周 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预警区。
问题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十大步骤?
公卫执业医师考点 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公卫执业医师考点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公卫执业医师考点: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为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基孔肯雅热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追溯可能的传染源和感染地点,掌握病例在病毒血症期的活动情况;(二)掌握疫情三间分布,确定涉及的范围;(三)了解周围环境的媒介伊蚊密度,评估传播风险。
(一)个案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根本情况、发病前旅行史和暴露史、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发病后逗留地点、共同暴露者情况等,详见“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表1)。
1. 临床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医生及病人、病人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
核实与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是否相符。
2.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调查病例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7天内的活动情况。
确定感染地点,判断该病例为输入性还是本地感染,明确疫情可能扩散的范围。
(二)病例搜索。
1.输入性病例:应详细追查旅行史,在与其共同出境的人员中搜索可疑病例。
假设病例病毒血症期在境内活动,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搜索可疑病例。
所有可疑病例均需采血送实验室检测。
2.本地感染:在核心区开展入户调查,搜索病例;通过查找当地医疗机构处方、门诊日志等方式,调查近期发热病例情况。
(三)环境因素调查。
详细收集疫点及预警区的自然生态、人口与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环境与卫生设施、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与疾病发生和传播相关的信息,分析当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传播。
(四)蚊媒调查与评估。
发生疫情时,在核心区和预警区开展蚊媒密度调查。
调查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核心区每3天一次,预警区每周一次,以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和媒介控制效果。
(一)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评估传播风险,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蚊媒控制措施的建议。
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

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
CHIKV的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
病毒基因组编码顺序为5’-NS1-NS2-NS3-NS4-C-E3-E2-E1-3’。
通过病毒部分E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将基孔肯雅病毒可分为3个组;第1组包含了全部西非的分离株,第2组是亚洲分离株,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构成了第3组。
CHIKV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病变,并可感染除人外的灵长类、乳鼠等动物。
一、标本的采集和保存(一)血清。
急性期血清:无菌采集静脉血2~5ml(非抗凝血),一般情况下,发病后2日内血清可用于病毒分离,发病后5日内血清可用于CHIKV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恢复期血清:静脉血2~5ml(非抗凝血),无菌采集,与急性期血清间隔时间为2~3周。
采血后,低温保存并尽快运送至实验室分离血清,以便及时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
不能及时检测的血清可置于-70℃保存,尽量避免反复冻融。
(二)伊蚊。
在本病暴发或流行期间,采集家庭内或外环境中伊蚊成蚊、幼虫,用于病原学检测。
二、标本的运输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CHIKV的危害程度属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血清和伊蚊标本应采用A类包装(编号:UN 2814),干冰运输。
三、实验室特异性检测方法目前,基孔肯雅热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3种: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病毒分离应在BSL-3级实验室中进行,灭活血清、伊蚊冻存标本的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可在BSL-2级实验室中。
(一)血清学检测方法。
1.特异性IgM检测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法有:IgM捕获ELISA法(MacELISA)、间接ELISA法和IgM捕获法胶体金标记(或其他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等。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方案(2019版)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方案(2019年版)一、背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等均为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三者有类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发热、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皮疹、乏力为主要特征,一旦出现疫情,易造成广泛传播。
近年来,广东省每年都有输入及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生。
2010年,东莞市报告国内首起基孔肯雅热本地感染暴发疫情;2016-2017年,南美暴发寨卡病毒病疫情,我省出现输入病例。
目前,这些蚊媒传染病已成为威胁我省居民健康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及时发现我区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病例,掌握流行趋势,开展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措施,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掌握XX区登革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的流行型别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三、监测工作1.监测内容健康人群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抗体IgG检测。
2.监测点设置1XX区XX镇卫生院、XX区XX镇卫生院。
3.监测数量全区共240份,2间医疗机构各120份。
4.监测时间今年11-12月。
5.监测方法(1)标本采集国家固定监测点每个点选取2个街道/镇,每个街道/镇选取1家综合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作为监测医院,共2家。
每家监测医院采集120份健康人血清,分3个年龄组(0~、15~、60~)采集,每组40人份。
(2)标本检测、上送及信息报送选点的两间镇卫生院采集标本后,填写“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血清学监测表”(附件10),冷冻保存,并在采集工作完成后一周内将标本上送至地市疾控机构,地市疾控机构接收到标本后在一周内上送省疾控中心,由省疾控中心组织地市疾控机构人员集中开展实验室检测,并将标本信息和实验室结果通过“广东省急性传染病监测信息平台系统”上报。
四、职责与分工(一)XX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协调组织本辖区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及寨卡病毒病的监2。
基孔肯雅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是引起基孔肯雅热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毒,主要是受感染的动物和患者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非洲曼蚊(Mansonia africana)、非洲伊蚊(Aedes africana)、棕翅曼蚊(Mansonia fuscopennata)等吸血传播给人类[1]。
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Togavirus)甲病毒属(Alphavirus),其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2]。
其中包膜蛋白E1对其抗原性和分类学有重要意义,通过病毒E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将CHIKV分为3个组:第1组包含了全部西非的分离株,第2组是亚洲分离株,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构成了第3组[3-5]。
基孔肯雅热首先发现于坦桑尼亚,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与生态环境、人类的易感性、蚊虫的带病毒状态、适宜蚊虫繁殖的条件、蚊虫传播病毒的能力,人口的流动等多种因素相关联,并且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为该病由流行区向非流行区传播创造了条件[6]。
基孔肯雅热在中国也被发现[7-8],并多次在非洲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和印度等地暴发流行[9]。
该病最初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疲劳、恶心、发疹及严重的关节炎[10],这些临床特征与登革热和疟疾相似,且传播媒介与登革热雷同,因此,许多基孔肯雅热被误诊为登革热病毒感染[11]。
因此迫切需要准确特异检测CHIKV的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GenBank上新公布的基孔肯雅基因组序列分析比对,在E1基因保守区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灵敏特异的基孔肯雅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检测方法。
·论著·基孔肯雅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杨宇,白琳,胡健萍,姚李四,魏莲,杨志红,王静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卫生检疫研究所,北京100123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基孔肯雅病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
CHIKV的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
病毒基因组编码顺序为5’-NS1-NS2-NS3-NS4-C-E3-E2-E1-3’。
通过病毒部分E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将基孔肯雅病毒可分为3个组;第1组包含了全部西非的分离株,第2组是亚洲分离株,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构成了第3组。
CHIKV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病变,并可感染除人外的灵长类、乳鼠等动物。
一、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一)血清。
急性期血清:无菌采集静脉血2~5ml(非抗凝血),一般情况下,发病后2日内血清可用于病毒分离,发病后5日内血清可用于CHIKV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恢复期血清:静脉血2~5ml(非抗凝血),无菌采集,与急性期血清间隔时间为2~3周。
采血后,低温保存并尽快运送至实验室分离血清,以便及时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
不能及时检测的血清可置于-70℃保存,尽量避免反复冻融。
(二)伊蚊。
在本病暴发或流行期间,采集家庭内或外环境中伊蚊成蚊、幼虫,用于病原学检测。
二、标本的运输
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CHIKV的危害程度属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血清和伊蚊标本应采用A类包装(编号:UN 2814),干冰运输。
三、实验室特异性检测方法
目前,基孔肯雅热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3种: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病毒分离应在BSL-3级实验室中进行,灭活血清、伊蚊冻存标本的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可在BSL-2级实验室中。
(一)血清学检测方法。
1.特异性IgM检测
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法有:IgM捕获ELISA法(MacELISA)、间接ELISA法和IgM捕获法胶体金标记(或其他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等。
一般情况下,IgM抗体发病后1天开始出现,发病后5天多数患者呈阳性。
2.特异性IgG检测(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
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法有:间接ELISA法、免疫荧光法和胶体金标记(或其他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等。
一般情况下,IgG抗体发病后2天开始出现,发病后5天多数患者呈阳性。
3.意义
(1)IgM阳性结果,表明患者新近CHIKV感染,用于基孔肯雅热早期诊断。
(2)IgG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CHIKV感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
(二)病原学检测方法。
1.方法
(1)CHIKV核酸检测
可采用RT-PCR和Real-time PCR等核酸扩增的方法检测。
一般发病后4日内在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冻存伊蚊标本也可进行CHIKV核酸检测。
(2)病毒分离
采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或其他敏感细胞进行。
一般情况下,用于病毒分离的血清标本应在发病2日内采集。
冻存伊蚊标本也可进行CHIKV分离。
2.意义
患者血清中分离到CHIKV和/或排除PCR污染后,扩增到特异性条带、测序后可确诊CHIKV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