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以下是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首先,“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前三十年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变化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了新的文学形态和运作机制,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机构和体制对作家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十七年文学”时期,作家们被归入了体制,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于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虽然“十七年文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艺术性上的简陋,但它仍然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柳青、赵树理、周立波等作家的作品,对于在商业化和全球化时代成长的作家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学经验和价值。
综上所述,“十七年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它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学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一)概述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
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1956年毛泽东提出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其影响下,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1、1953年在北京召开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六、小说创作流派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
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以下特点:
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要求,使得文学创作具有一般的政治思想属性。
“艺术性第二”作为政治性的辅助要素,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经典具有相应的艺术优势和特长。
在这一时期,主流文学作品被推崇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从思想内容来看,作品能够体现坚定的阶级立场和崇高的思想性,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精神的弘扬、正面人物的塑造,因而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从艺术角度来看,作品必有过硬的艺术技巧,是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的产物。
然而,在当时很多批评家看来,这些符合创作规范的主流作品,也并非没有瑕疵和局限。
例如,审美性要素的“过度”追求,容易造成作品比例失衡,进而对作品的整体思想倾向产生一定影响。
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解读和评价,需要考虑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读者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同时也宣告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而新时期中国文学又是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学”为主潮。
建国后十七年即1949——1966年的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在:(一)题材领域日益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文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文革以前同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学相比,历史题材、农村生活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城市工矿题材等无疑都得到了较大的开拓,尤其是在革命斗争、农场生活题材方面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如:梁斌的红旗谱》、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吴强的《红日》、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
少数民族方面的有:蒙古族玛拉沁夫的《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茫茫的草原》(上部)、扎拉嘎胡的《春到草原》,黎族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等。
城市工矿方面的有:艾芜的《夜归》《百炼钢铁》,杜鹏程的《工地之夜》等。
(二)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
新中国成立时,作家队伍大致由三部分人构成。
第一部分来自延安和解放区的作家。
如:丁玲、赵树理、柳青、周立波、周而复、沙汀、欧阳胜、孙犁、萧军等。
第二部分是来自“国统区”的作家,有矛盾、巴金、叶圣陶、冰心、沈从文、张天翼、艾芜、路翔等。
第三部分则是新起的作家,新中国成立后,这“三大队伍”的会师促进了作家队伍的迅速壮大,而新起作家的不断涌现又促使作家队伍的日益壮大。
(三)人物形象的日益丰富。
在就文学的艺术舞台上,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占着统治地位,而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直接继承并发扬新民主主义时期工农兵群体的多样性又促使人物形象的日益多样化。
(四)创作方法日益多样。
建国后,作家们在继承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古典浪漫主义的传统又在发扬“五四”以来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吸收西方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因素。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1949年到1966年建国后期到文革前期的文学。
有句诗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句话放到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有很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文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较为纪实,真实反映革命斗争和生活。
例如“干预生活”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尤其在贯彻落实“双百方针”的氛围里,政治和文化形式逐渐趋于宽松,这种创作潮流也被发扬了起来。
这一时期的文章,塑造了较为真实和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真实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还有,例如革命历史小说,承担了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冯雪峰在评价《保卫延安》时说:“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题材,它们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就会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然而,时代的特性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让这些文学的创作都标上了时代的痕迹。
所以,这个时期文学的局限性就体现在政治性有意无意地凌驾在文学性之上。
有人说,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充当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模式化写作的痕迹较重,过多受政治的影响和束缚,导致较为缺乏艺术性,很难凸显崇高的艺术价值。
同样例如“干预生活”小说,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问题。
由于作家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入一个更深刻、更丰富的层面。
艺术形式较为单一和狭隘。
也有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出现,超越了社会现实。
在题材方面,也是畸形发展的,只有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较为繁荣,其它题材则较为萧条。
十七年小说定

荷花淀派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 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 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 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 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 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结局:1957年孙犁病倒,从维熙被错划为 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辑工作, 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其特定含义仅限于十七年小说创作。
?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 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 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 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等。
总体特征:单一。(题材,风格,写作方式等)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第二节 农村小说
一、概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 最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创作兴盛的原因: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 重视。农村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强调政治运动 和斗争;作家立场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 致。
成绩: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 “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 烽、西戎等)、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 等)、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代表 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 《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论十七年革命自传文学心理描写的得与失

命事 业积劳成 疾而亡 。“ 我”痛苦万 分 ,“ 多 日子 ,我 都不 能习惯这种 生活环 境” 好 ,直 到 “ 我找到张 浩 同
d i 1 . 6/i n 642 4 . 0 . . 8 o. 03 9 .s.17 -3 62 90 0 9 js 0 42
论 十 七年 革 命 自传 文 学 心 理 描 写 的得 与失
吴秀梅
摘
要 :十七年革命 自 传文学 虽然记录艰 苦的革命 ,却散发 出强烈的乐观和明 朗气氛,在 当时发生过积极作用 。与
志提 出要求 : 给我 工作 !” ’这结果 显然是经 历 了痛 苦 、徘徊 和长 时间 的思考而 作 出的决定 。但作者 并 没有 写 出她痛 苦 、彷 徨 、思考 的心理 历程 ,只 是简单 地道 出 了结果 。
文本 中还 有许 多复 杂 的矛 盾心理作 者都没 有展 开描述 ,只 简单呈给 了读 者一个 表象 的世 界 。探 究其
此 同时其 心理描写以 自 传文 学的审美原则看则有得有失 ,有 欠缺也有 突破 ,其 突破是难 能可贵的。 关键词 :十七年革命 自传文学;心理描写 ;得 失
中 图分 类 号 :14 0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36 (0 9 40 0 .3 6 42 4 2 0 )0 .1 60
后来 的形势 又危 急 ,欧 阳梅 生不得 不离家 去 乡下躲避 ,这 里有段 陶承 的心理 描 写 :“ 我看着他 的背 影 ,心里 一 阵难 过 。以前 ,我并不 了解他工 作的意义 。仅仅 几天之 间,我 就懂 了:革 命还有这 么多困难 !
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十七年文学是指1976年至1984年间在中国大陆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一系列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
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
1. 反映社会变革:十七年文学是在中国大陆进行改革开放的重
要时期创作的,的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各个方面,如思想、文化、经济等。
这些作品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了真实的反映,成为了解当时中国的重要窗口。
2. 塑造人物形象:十七年文学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
这些人物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代表性,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代表形象,具有深远
的影响。
3. 推动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和进步。
这些作品不仅为当时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素材,同时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4. 传承中华文化:十七年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发扬,在作品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传承和弘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十七年文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下,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对当时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同时也为后来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素材,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1949年到1966年建国后期到文革前期的文学。
有句诗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句话放到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有很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文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较为纪实,真实反映革命斗争和生活。
例如“干预生活”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尤其在贯彻落实“双百方针”的氛围里,政治和文化形式逐渐趋于宽松,这种创作潮流也被发扬了起来。
这一时期的文章,塑造了较为真实和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真实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还有,例如革命历史小说,承担了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冯雪峰在评价《保卫延安》时说:“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题材,它们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就会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然而,时代的特性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让这些文学的创作都标上了时代的痕迹。
所以,这个时期文学的局限性就体现在政治性有意无意地凌驾在文学性之上。
有人说,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充当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模式化写作的痕迹较重,过多受政治的影响和束缚,导致较为缺乏艺术性,很难凸显崇高的艺术价值。
同样例如“干预生活”小说,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问题。
由于作家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入一个更深刻、更丰富的层面。
艺术形式较为单一和狭隘。
也有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出现,超越了社会现实。
在题材方面,也是畸形发展的,只有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较为繁荣,其它题材则较为萧条。
并且在60年代,“左”倾思潮的急剧膨胀给文学的创作带来了严重的干扰,批判了一些不该批判的作家和作品。
事实上,无论怎样,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具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也要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和局限,让文学艺术茁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