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苏轼对亡妻凄婉的爱情及相思之情;3.鉴赏词中的表现手法,体悟感受词作里传达出的情感美、艺术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资料】1.苏轼和王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文学上的三苏指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22岁中进士,入世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等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詹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
十六岁时,与当时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二人两情相悦,相敬如宾,恩爱有加。
然而,十年之后,王弗不幸早逝。
苏轼悲痛欲绝,久久不能忘记,独自一人的生活十分孤独难熬。
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
她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见识的告诫和嘱咐。
所以,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王弗的去世,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苏轼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正是由于与妻子情深意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长久。
2.本词写作背景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3.苏轼的三个妻子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诗歌鉴赏力能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
教学重点: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的特点。
教学难点: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读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教学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
江淹在《别赋》中曾说过“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柳永在《雨霖铃》中也曾讲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让人伤感的话题,尤其是对相爱的人来说,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片相思佳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豪放词人——苏轼。
背景介绍:(课件)公元1055年,19岁的苏轼与年方16的王弗结婚了。
王弗,四川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以这样说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总体把握(一)听课文朗诵,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二)课文分析1、标题是”记梦”,作者开篇是否写“梦”了?为了开门见山,上片的内容可否删除?明确: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及教案《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正文: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题解: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三、背景: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不幸的是王弗在她二十七岁时于汴京(今开封)去世,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于故里四川眉州。
在这首词词中苏轼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四、内容分析:上片、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相隔的夫妻,互相摇念,却无半点消息,可想而知作者凄哀至极的心境。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茫茫”二字,表面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传达出作者无边的凄清和空虚的情怀。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夫妻日夜思念,却杳无音讯。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作者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夫妻二人生前感情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也时时地在脑际闪现,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远隔千里。
千里之外,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孤坟,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仕途坎坷、潦倒失意之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一﹑整体设计思路说明。
本课是苏教版选修课程中“‘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一章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本章节一共选入了苏轼的四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分别想从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不同的层面介绍苏轼对宋词的创新和贡献。
从而让大家了解一个全面而完整的苏轼。
苏轼的词强调词的主体性,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也是苏轼的一项创新:即以悼亡题材入词。
对于悼亡这一题材来说,苏轼的这一创新,不仅没有冲淡悼亡词的庄重,反而增加了词作的抒情色彩,《江城子》一篇质朴而庄重,感情蕴藉深厚,感人至深。
在苏轼之前,只有悼亡诗没有悼亡词,苏轼之后,涌现了很多悼念亡妻的绝佳词作。
教师将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使学生快速的进入相应的情境,结合多媒体图片介绍本课相关背景,使学生了解王弗其人以及她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其次运用朗读教学的方式展开,使学生充分地了解文本。
再次教师抓住关键字具体分析,充分地拓展文本的内涵。
最后,拓展延伸,提一下悼亡词,布置作业,总结全文。
二、教育背景分析。
对本首有关苏轼王弗彼此恩爱情深流传千古的词,我们不能不熟悉。
这首词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多么深奥的语义。
在朴素的文字下却蕴含着无比的深情。
对于苏轼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不深刻。
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个多情的苏东坡。
三、教学目标分析:⑴知识和能力: ①了解词作背景,结合注释诵读全词。
②能记住一两个苏轼和王弗之间的小故事,并能有一些自己的感慨。
⑵过程和方法:①从语言入手,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初步把握和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②能够感知苏轼对王弗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深沉思念。
对苏轼形象的理解除豪放外更添多情的特征。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够受到感染和启迪。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学习目标1、根据课下注释读懂词的含义,并背诵本词。
2、诵读体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提高感知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
3、学习积累,鉴赏词作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体会苏轼的深情,感受悼亡词的真挚。
学习重点诵读体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提高感知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
学习难点学习积累,鉴赏词作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体会苏轼的深情,感受悼亡词的真挚。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朗读鉴赏,通过比较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用案人自我创新一、情景导入苏轼,我们高一学过了他的散文赋名篇《赤壁赋》,领略了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洒脱、达观;学过了他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了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与旷达。
这两篇佳作让我们更多的懂得了他的“豪放”,而他内心深处的“婉约多情”则是我们不熟知的。
苏轼,千古第一风流人物,我们应该对他有更多的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他,去感受他的“十年生死”之梦。
二、感知诗词:古诗词诵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重点词语:思量:想念,相思。
千里孤坟:孤坟远在千里之外。
话:谈论、叙说。
纵使:即使。
应不识:(你)应该也认不出(我)来:助气助词,无义。
小轩窗,正梳妆: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顾:看。
料想每年的明月之夜,你在那短松冈上,都会因思念我而柔肠寸断吧。
料得:料想。
肠断: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2、译文:十年来,我们阴阳两隔,彼此茫然不相知。
虽然我没有刻意去想你,可心中自然难以忘怀。
你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我难过时也)没有地方诉说心中的悲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①生死相隔,深情难忘。
这首悼亡词一开篇便抒发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
生死,是一种隔;妻子葬于千里外的故乡,是一种隔;岁月沧桑,即使相逢也认不出,又是一种隔;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还是一种隔。
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
②诵读这首词,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人生经历,了解诗歌背景。
2.理清诗词的线索脉络,分清内容层次。
3.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
鉴赏表现手法,理解情感。
情景导入他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他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放,他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味苏轼的这份柔情,感受他对亡妻的深情。
环节一:知人论世1.走近苏轼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
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2.苏轼的重要经历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四十四岁时谪往黄州;五十八岁谪往惠州;六十一岁谪往海南儋州。
3.后世的评价苏轼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并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既积极进取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4.写作背景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学习目标】1.读懂词的含义,学习表现手法。
2.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悼亡词的真挚。
3.鉴赏词作里表现出的情感美、艺术美。
【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dān]州。
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等。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苏辛”苏轼辛弃疾书—“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文—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思】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从那些字眼看出来的?2..本词题目为“记梦”,整篇词都在描写梦中的情景吗?试分别找出梦前,梦中梦后的诗句。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表达了什么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议】1.“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表达了什么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2.“不思量,自难忘”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十年”一句有什么关系?联系苏轼生平,思考本句中的“凄凉”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4.本词有哪些艺术特色?【检】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主讲人:张玉教学目标: 1. 了解写这首诗的背景。
2. 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3学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
(豪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题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
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品读与探讨:1、内容讲解(1)“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主讲人:张玉教学目标: 1. 了解写这首诗的背景。
2. 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3学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
(豪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题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
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品读与探讨:1、内容讲解(1)“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
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
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
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小结: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不也同样吗?“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这十年间,诗人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思念。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爱妻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因此格外感人。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颓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妻子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
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总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教学预设: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
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小结:梦中这五句,才入题“记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
“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总结: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
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小结:梦后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
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总结:梦后——此爱绵绵无绝期(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四、总结1、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五、艺术特色(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
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六、拓展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2、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2、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1).虚幻世界和梦境。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想象和回忆。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七、结束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
“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