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车辆动力系统仿真及控制技术实验室简介
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动力及控制技术设计_毕业设计论文

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动力及控制技术设计_毕业设计论文一、内容概述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概述了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关键参数,包括电池组、电机、电控系统等主要部件的选择与配置。
对不同类型的动力系统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旨在选择最优设计方案以实现电动汽车的高效、稳定和可靠运行。
电池管理技术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涉及电池的充电与放电特性分析,电池的容量及寿命评估等方面。
本文重点研究如何提升电池的储能性能和安全性能,降低电池成本,以实现电动汽车的可持续发展。
电机控制技术着重探讨电机的性能优化和效率提升方法,包括电机的控制策略、调节方式以及控制算法等。
还将对电机控制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实现电机的高效、精确控制。
智能化能量管理策略是本论文的另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通过对电动汽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优化管理,实现电动汽车的能量利用效率最大化。
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电动汽车的自动驾驶和智能导航等功能。
1. 背景介绍:阐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背景,电动汽车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在当前社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然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大势所趋。
面对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的双重压力,新能源汽车作为绿色、低碳、高效的交通方式,正日益受到全球各国的重视和推动。
尤其是电动汽车,由于其零排放、高效率的特性,已然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领军角色。
发展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燃油汽车的排放问题日益凸显,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消耗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转向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它的发展不仅是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人类社会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电动汽车的重要性: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电动汽车具有零排放的特点,它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电动汽车的能效高,能源利用率远高于传统燃油汽车。
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交通工具的重要中心

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交通工具的重要中心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交通工具的重要中心实验室简介实验室名称:新型交通工具研究中心地点:某市科技园区创立时间:20XX年引言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推动新型交通工具的研究和创新,我们在某市科技园区设立了新型交通工具研究中心。
本文将为您介绍我们实验室的背景、研究方向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
背景新型交通工具研究中心成立于20XX年,是该园区的重要科研机构之一。
我们汇聚了一批优秀的研究团队和技术人才,致力于推动交通工具的创新发展。
在科技园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拥有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实验室,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研究方向1. 新能源交通工具在当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下,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致力于开发和改进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电池技术、动力系统以及充电设施。
通过多年的研发和实验,我们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为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智能交通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交通系统正逐渐改变着我们对交通的认识和管理。
我们的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关技术,包括车载通信、智能导航以及交通数据分析等方面。
我们的目标是提高道路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并为传统交通工具的智能化改造提供支持。
3. 高速磁悬浮交通工具高速磁悬浮交通工具是未来交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我们致力于研究磁悬浮交通工具的轨道设计、磁浮系统、列车控制等方面的技术。
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测试,我们不断提升磁悬浮交通工具的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
重要成果1. 新能源交通工具方面,我们成功研发了一款高性能锂电池,其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均远超传统电池。
该电池已应用于多款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2. 在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交通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大数据处理和智能预测,实现了交通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化。
该方法在某市的交通管理中心得到了成功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交通拥堵缓解效果。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交通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追捧。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因此,对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设计及仿真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设计原则、关键技术及仿真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将介绍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当前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我们将详细讨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电池技术、电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并分析这些技术如何影响动力系统的性能。
我们将介绍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仿真方法,包括建模、仿真和优化等步骤,并通过实例展示仿真技术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和优化中的应用。
本文期望能够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设计者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发展,为实现可持续交通和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二、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基础知识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组件,决定了车辆的性能表现和行驶效率。
了解和掌握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基础知识,对于研究和设计高性能的电动汽车至关重要。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主要由电池组、电机、控制器和传动系统等部分组成。
电池组作为动力源,为电机提供直流电能。
电机则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行驶。
控制器则负责调节电机的运行状态,以满足车辆加速、减速和制动等需求。
传动系统则负责将电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上,使车辆得以行驶。
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中,电池组的性能直接影响到车辆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
目前常见的电池类型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和燃料电池等。
其中,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较低的自放电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中。
电机作为电动汽车的驱动核心,其性能对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新型车辆动力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新型车辆动力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型车辆动力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也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领域,涉及到了诸多的技术和科学,包括电力、控制技术、车辆工程等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新型车辆动力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一、新型车辆动力系统的种类及优势新型车辆动力系统的种类繁多,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等。
这些新型车辆动力系统相比于传统的燃油动力系统,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新型车辆动力系统实现了从传统燃油向新型绿色能源的转型,是环保型汽车。
在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新型车辆动力系统具有能效高、噪音小、排放少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性能和品质。
在提高汽车节能环保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二、新型车辆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新型车辆动力系统正朝着更加智能、高效的方向不断发展。
首先,新型车辆正在不断拓展电动技术应用的范围,并加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现有电动汽车推广和应用的重要问题确立为智能互联化,将车、能源、交通、城市等全面互联,旨在提高电动汽车的操纵感和驾驶性能,建立有利于新能源汽车铺装全球市场的实时互联网络。
再者,新型车辆的动力系统逐渐向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方向趋近,推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尽管增量仍然很小,但在碳氢燃料和其他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下,燃料电池车前景确是越来越明朗,是实现电气化与多能发电技术完美结合的一种新型车辆动力系统。
三、新型车辆动力系统的应用前景新型车辆的应用前景不仅仅在未来,而是正在逐步展现在我们面前。
目前,许多汽车生产商已经研发出了多款新型车型,如特斯拉、BYD、比亚迪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车辆动力系统的生产成本会降低,性能会不断提升,开销以及驾驶所需的能量费用会降低,应用前景必然更广阔,将取代传统磨损大,污染大的燃油汽车,加速现有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和国家绿色低碳的号召。
汽车动力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技术研究

汽车动力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技术研究一、引言汽车动力系统是指为车辆提供能量及驱动力的全部设备和设施。
作为汽车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传动系统和动力控制技术是汽车动力系统必不可少的核心技术。
与传统的内燃机动力系统不同,现代汽车动力系统已经逐渐由单一的传动方式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为汽车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性能提供了更多的技术路线和选择。
本文将从传动和控制两个方面来探讨汽车动力系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二、传动技术的发展1. 传统传动和新型传播的对比在传统的汽车动力系统中,传动装置主要由离合器、变速器和传动轴组成。
这样的传动方式在操作上比较简单,易于维护和维修,但它的应用范围有限,只适用于一些低功率和小型化的汽车型号,同时还存在着能效低下、重量大、抖振问题等问题。
相比之下,新型汽车动力系统则采用了更为先进和多样化的传动方式。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直接驱动电机的方式,它既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能效,同时也能实现更加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控制系统。
例如,浙江吉利汽车Venus全新纯电动车型的动力系统就采用了电动机的直接驱动方式,约束了对传动轴和传动装置的需求,使汽车的整车质量大大降低,同时也带来了更加灵活、舒适和优秀的驾乘体验。
2. 混合动力车的传动技术混合动力车是一种将电动技术与传统内燃机结合使用的新型动力系统。
在混合动力车中,发动机通过发电机生产电能,再通过电池储能传递给电动机,使车辆达到更高的效率和能耗。
在这样的系统中,传输装置设计与控制系统是动力传动中的两个关键技术。
目前较为常见的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包括行星式齿轮箱、电磁离合器、连续可变传动装置等。
此外,为了确保车辆能够自动切换发动机和电动机的模式,还需要用到更为智能化的控制算法和系统。
三、控制技术的发展1. 动力控制系统的影响动力控制系统(Power Control System,PCS)是指控制动力系统输出功率的一种电子控制系统。
在汽车动力系统中,PCS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电子控制方式来优化发动机动力输出,从而实现低油耗、强扭矩、快响应、平顺变速等功能。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吉大)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吉大)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拟更名为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9 年国家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6 年12 月通过国家验收,自1997 年1 月对外开放。
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吉林大学,主管部门为教育部。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车—环境闭环系统的仿真与控制”,主要探讨汽车、人与环境的建模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着重研究汽车设计过程中的主动措施,控制整车及其总成部件的特性,从而提高人—车—环境闭环系统的安全、舒适、低公害和节能等整体效益。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已拥有较好的试验条件及经验丰富的科教和技术队伍,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5 个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 )人- 车闭环系统的仿真与控制。
该方向从事驾驶员、乘员与行人行为特性建模与仿真,人与汽车之间的关系,汽车整车性能的闭环评价方法,汽车仿真设计方法等研究工作;(2 )汽车系统的仿真与控制。
该方向应用振动分析理论、多体动力学理论、有限元分析理论,计算机仿真以及实验测试技术,着重研究汽车系统及其总成部件的建模、仿真及先进的汽车底盘总成控制机理;(3 )汽车地面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该方向从事轮胎特性、地面和道路交通环境特性建模与仿真等应用基础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4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仿真与控制。
该方向研究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液力传动、CVT 传动、混合动力传动、电力(电动和燃料电池)传动和牵引力控制等在汽车上应用的关键技术,通过构筑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试验平台,建立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控制理论和开发实用的产品;(5 )汽车车身与空气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
该方向从事汽车造型、汽车空气动力学、汽车车身CAD/CAE/CAM 一体化技术和人机工程学在车身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
在“整体系统自行设计与集成,关键部件国外引进,一般部件国内配套,软件自行开发”的总体方案指导下,实验室成功地研制了我国首台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
新能源汽车实验室

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是一个以研究和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为主的研究机构。
它的建立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使用者体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汽车出行模式。
首先,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应具备一流的研发设施和实验设备。
例如,实验室应配备最先进的电池测试设备,用于测试和评估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同时,实验室还需要配备高效的充电设施,用于测试充电速度和效率,并进行充电设备的优化研发。
此外,实验室还需配备先进的电机测试设备,用于评估和优化电机的性能和效率。
其次,新能源汽车实验室还应具备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
这个团队应该由各个专业方向的研发人员组成,如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充电技术等。
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研发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有的研发设备进行各项实验和测试。
同时,实验室还应该吸引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提高研发团队的整体素质。
另外,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应该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包括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改进研究、电机控制策略的优化研究、充电设备的智能化研发等。
通过这些研究项目的开展,实验室可以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可靠性,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
另外,新能源汽车实验室还应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
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
例如,可以与电池生产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电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可以与能源公司合作,共同推动充电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可以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最后,新能源汽车实验室还应向公众普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会、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介绍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和特点,并解答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疑问和困惑。
这样可以增加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和认可,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应用。
总之,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机构,它的建立对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非常重要。
高铁列车车辆动力学仿真与实验研究

高铁列车车辆动力学仿真与实验研究摘要:高铁列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其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提高高铁列车的性能,需要对其车辆动力学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对高铁列车车辆动力学的仿真与实验研究,探讨了高铁列车的运行原理、优化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介绍了高铁列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然后对高铁列车车辆动力学建模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对高铁列车的动力学特性、运行原理和系统结构的描述。
接着,针对高铁列车的动力学仿真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高铁列车在不同条件下的运行效果和性能。
最后,对高铁列车车辆动力学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高铁列车;车辆动力学;仿真;实验;优化一、引言高铁列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具有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能耗低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铁列车的优势,提高其性能,需要对其车辆动力学进行深入研究。
车辆动力学是研究车辆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学科,通过对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控制性能和运行效率,保障行驶安全。
因此,对高铁列车车辆动力学进行仿真与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铁列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高铁列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铁列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铁列车技术,提高高铁列车的运行速度和安全性。
中国作为高铁列车技术的发展领头羊,目前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铁网络,高铁列车运营里程和车速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高铁列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初期的速度提升、技术革新到后期的系统优化、运行稳定的过程。
当前,高铁列车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成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车辆动力学特性不够明晰、运行效率有待提高等。
三、高铁列车车辆动力学建模高铁列车的车辆动力学模型是研究高铁列车运动规律的基础,建立合理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高铁列车的运行原理和性能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尾门锁控 制模块
基于LIN总线的电动车窗及中控锁控制模块原理框图
2016/6/5
Page 33
参与的项目——基于LIN总线技术的电动车窗控制系统设计 ——targetlink控制算法自动代码模型
2016/6/5
Page 34
参与的项目——基于LIN总线技术的电动车窗控制系统设计
本 案 例 基 于 众 泰 A00 汽 车 主 / 副 门 电 动 窗 控 制 器 硬 件 , 利 用 Matlab/Simulink/Stateflow软件和dSPACE的Targetlink自动代码工 具,完成对众泰A00副门嵌入式控制算法代码自动生成的研究。
混联式HEV驱动系统
Page 7
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
2016/6/5
Page 8
新能源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
通用-雪佛兰 Volt 增程式电动汽车
Volt 纯电动驱动系统
2016/6/5
Page 9
新能源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
E-REV动力系统方案确定及其工作模式分析
充电插头 充电器 蓄电池
增程器
采用串联式 动力系统结构方案
发动机 发电机 控 制 器 电机 驱动桥
电连接
机械连接
串联型E-REV的工作模式分析
蓄电池单 独驱动模 式 2016/6/5
发动机单 独驱动模 式
双动力源 驱动模式
行车充电 驱动模式
制动能量 回馈模式
Page 10
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
基于模型的自动代码开发平台照片
2016/6/5
Page 35
参与的项目——基于CAN/LIN总线技术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汽车车身智能控制器BCM软件平台
2016/6/5
Page 36
目前在研项目
1. 基于LIN通信的轿车四门电动车窗测试平台设计 2. 增程式微型电动车整车控制系统VCU设计与开发 3. 轿车无钥匙进入PKE关键技术研究
Page 21
参与的项目——增程式燃料电池微型车设计与开发
波特率500kbps CAN1_THDA 波特率500kbps CAN1_LCD 波特率125kbps CAN0_DC/DC 波特率125kbps CAN0_FC
Ex_KeyIn2 Ex_GND 模式转换 旋钮开关K
LCD显示器
+12V10W 供电
项目合作单位:郑州跃博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2016/6/5
Page 37
目前在研项目
4. 纯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5. 电动汽车锂电池组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项目合作单位: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
2016/6/5
Page 38
合作领域一 ——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
汽车车身智能控制器BCM设计与开发 基于LIN/CAN总线的汽车四门电动车窗控制系统设计与开 发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汽车各型组合开关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 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
2016/6/5
Page 26
参与的项目——十二五面向示范的燃料电池轿车及其关键技术
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的控制策略模型
2016/6/5
Page 27
参与的项目——十二五面向示范的燃料电池轿车及其关键技术
利用Cruise软件建立的FCEV整车模型
2016/6/5
Page 28
江淮纯电动汽车
Page 4
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的三大核心技术
动力电池的能量管理系统(BMS)
电机驱动控制系统(MCU)
2016/6/5
整车控制系统(VCU)
Page 5
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HEV)
混合动力轿车(上海)
混合动力轿车(Prius)
混合动力公交车
2016/6/5
Page 6
2016/6/5
Page 29
参与的项目——水下燃料电池电源系统方案设计
方案正视图
方案俯视图
2016/6/5
Page 30
参与的项目——基于LIN总线技术的电动车窗控制系统设计
某型汽车电动车窗LIN总线控制系统
2016/6/5
Page 31
参与的项目——基于LIN总线技术的电动车窗控制系统设计
燃料电池汽车是当今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商研究的热点
2016/6/5
Page 14
新能源汽车——技术瓶颈
动力电池性能及其管理系统
比功率,比能量较低,限制了续驶里程;SOC估计,电池热管理等
电机性能及其控制系统
外特性,机械结构的改变;高电压,大电流,控制算法等
整车能量管理
能量管理策略是整车控制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经济 性、动力性以及适应复杂工况的能力,是实现车辆低油耗和低排 放等目标的关键所在。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在传统内燃机汽车继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开发节能、环保的新能源电动 汽车已成为各国政府、汽车生产商、相关高校车辆专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地面交通工具技术路线图 2016/6/5
Page 3
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EV)
特斯拉纯电动汽车
宝马纯电动汽车
比亚迪纯电动汽车
2016/6/5
燃料电池基本原理
2016/6/5
Page 11
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
同济大学研发的燃料电池发动机
2016/6/5
Page 12
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
军工上的应用
空间领域的应用
家庭应用
2016/6/5
开发的燃料电池发电机组
Page 13
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
采用飞思卡尔及PHILIPHS单 片机,开发了带有LIN总线并 集成有车窗控制、中控锁控制 及射频接收功能的车窗开关。 四门电动窗控制 四门中控锁遥控控制 尾门中控锁控制 车辆防盗报警 遥控锁门自动关窗 防夹功能
某品牌开关 某品牌开关 某品牌开关
某品牌开关
某品牌开关
某品牌中控开关
2016/6/5
2016/6/5
Page 15
参与的项目——燃料电池应急电源系统设计与开发
采样点1
L N
市电220V50Hz KM1-T1 J2 KM1-T2 负载 充电控 制器 采样点2 DSP控制器 DC/DC 锂蓄电池组 KM2 氢 供 系 统 采样点3 减压阀 采样点4 采样点5 燃料电池 KM3 采样点6 隔离二极管 DC/DC N 继电器J1 DC/AC L
参与的项目——十二五面向示范的燃料电池轿车及其关键技术
动力源总功率为100kW时FCHEV混合度及部件参数列表
锂电池 容量 /A· h 0 5 10 功率/最大充 电功率kW 0 10/13.16 20/26.32 燃料电池功 率/最小功率 限制/kW 100 90/9 80/8 动力源部件质量
混合度
供 氢 系 统
+5V 压力、温度传感器 氢气泄漏报警 自动开关 软硬件故障自 动开关 Ex_KeyIn3 Ex_GND Ex_KeyIn4 Ex_GND
KM1
增程器 识别
Ex_KeyIn2 Ex_GND
+12V Ex_IO1
蜂鸣器
2016/6/5
Page 22
参与的项目——增程式燃料电池微型车设计与开发
KM1线圈
燃料电池应急电源主回路电气原理图
2016/6/5
Page 16
参与的项目——燃料电池应急电源系统设计与开发
开关量输 出及驱动 电路 模拟信号 调理电路 CAN总线 燃料电池控制 器 继电器、电磁 阀等执行器
锂电池电压 信号 锂电池电流信号 燃料电池电压信号 燃料电池电流信号 氢瓶压力信号 电堆进氢压力信号 电堆温度信号
70/7
60/6 50/5 40/4 30/3 20/2 10/2 0
0.3
0.4 0.5 0.6 0.7|max 0.8 0.9 1.0
87
116 145 174 202 231 260 289
280
240 200 160 120 80 40 0
2260
2249 2238 2227 2215 2204 2193 2182
THDA
+5V KM2
+12V18W 供电
EP100控制器 + -
+
+12V +
+
整 车 控 制 方 案
DC/DC80W 定做
36V
-
+ 24V
-
+ 12V
+12V
DC/DC100W SD-100C-24
DC/DC50W SD-50C-12
Relay2
39-52V Relay3 + 主DC/DC控 制器 + 25A保险丝 FC GND GND 主DC/DC + Relay1
基于dSPACE软硬件设备的硬件在环V模式开发(硬件部分)
其他基于单片机微控制器的特定功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
*含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算法编程,调试及试验验证,实车测试等。
2016/6/5
Page 39
基于dSPACE软硬件设备的HIL仿真设备(一)
快速原型控制器和仿真器dSPACE设备
2016/6/5
开关量输入信号
开关量处 理电路
TMS320F2812
LED显示
CAN总线 市电掉电监测电路
液晶显示器
键盘输入
SCI总线
LabView上位机 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