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发言稿3

高质量发展发言稿3

2017年12月12日是贾汪52万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第一次地方视察首选江苏,亲临徐州贾汪,称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提出“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既是对贾汪转型发展实践的肯定,更是为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们备受鼓舞和振奋。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持政治定力和历史耐心,推动生态旺、产业旺、心气旺,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贾汪真旺”成为新时代贾汪的黄金名片。

一、恢复绿水青山,让生态旺起来。贾汪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生态之殇曾是全区人民心头之痛。我们将生态修复治理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下大力气补齐生态短板。围绕恢复绿水青山,重点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大力整治采煤沉陷区。贾汪采煤沉陷区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我们以全市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潘安湖采煤沉陷区为突破口,以各级支持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22亿元,创新“基本农田整理、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建设”四位一体治理新模式,昔日采煤沉陷区变成了今日生态大花园。总书记在神农码头,看到潘安湖碧波荡漾,称赞“水很清嘛!”其实,当时花那么多钱进行生态修复还是有争议的,我们也担心投入的钱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市委、市政府依托潘安湖修复治理之后良好的生态

环境,在这里启动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未来将成为淮海经济区创新创业的高地。恒大集团等知名企业随之入驻,潘安湖治理前期投入成本陆续收回。下步,我们将遵循总书记指示精神,更大力度实施治理工程,今年实施月亮湖片区整治,在“十三五”内完成剩余5.66万亩采煤沉陷区治理。第二件事,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贾汪有大小山头283座,多为秃山荒山,缺水少土,森林覆盖率曾为全市末位。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向荒山进军,没有土就肩挑手扛、背土上山;没有水就接力翻水、引水上山,让每一座“秃头山”披上“绿衣裳”,森林覆盖率三年时间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第三件事,修复水生态再现泉城风采。贾汪因“汪”得名,曾有“小泉城”之称,有大小泉眼100余对,带“泉”字的地名多达30余个。但煤炭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泉城一度陷入无水无泉的尴尬境地。我们按照先打造节点、后串联成线的思路,实施“九路水进山、五路水进城”工程,疏通断头河、死水河,全面打通了“十纵五横一环”的水生态系统,真正实现了青山抱城、绿水绕城。

二、推动绿色发展,让产业旺起来。总书记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符合贾汪实际的转型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富民优势。工作中,我们有这样三点感受。第一,必须擦亮生态底色。做好“生态+”大文章,我们坚持生态+工业,坚定不移地推动冶金、煤化工、建材等

传统制造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腾笼换鸟、做出特色、吃干榨净,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在淮海经济区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装配式住宅结构、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坚持生态+农业,建成27公里长的农谷大道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民从种粮食变成“种风景”;坚持生态+旅游业,在6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功创建4个4A级景区和1个3A级景区,贾汪旅游从无到有,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7年来贾旅游人数突破900万人次;坚持生态+服务业,依托运河港口,提升双楼保税物流园区能级,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实现长江沿线重要港口航线全开通,建成淮海经济区大宗物资集散中转基地。第二,必须把好产业选择关口。近年来,我们累计否决了投资10多亿元的近百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落地,坚决避免将来为生态环境问题买单。第三,必须抓好项目建设根本。去年我们将徐州工业园区5000亩采煤沉陷区和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治理,建成100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筑巢引凤,让企业“拎包入住”,吸引了投资总额超100亿元的21个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落地。

三、牢记总书记嘱托,让贾汪干群心气旺起来。一个地区的发展,干部群众的精气神至关重要。贾汪资源枯竭了,思想和人心也曾一度枯竭,成为众人逃离的地方。这几年贾汪生态环境的大提升带来了百姓心气的大提升。贾汪老百姓普遍认为,最大变化是认同感、幸福感、自豪感的大幅提高。过去到徐州市区买房是贾汪人的首选,现在越来越多的市区人和贾汪人在贾汪购房置业。特别是总书记视察贾汪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