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与奥斯特里茨战役
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战争(知识拓展)1.时间:拿破仑战争(1803—1815):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拿破仑一世帝国(1804—1814,1815)时期,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进行的战争。
这些战斗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
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
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
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是在侵俄战役惨败后,一落千丈。
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
2.背景:〖第一次反法同盟〗179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于埃及的时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
这次神圣罗马帝国联同英国、奥斯曼帝国、沙俄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任首席执政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
此後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列强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
‘3.主要国家:(1)法兰西第一帝国是拿破仑建立的一个君主制度国家,又被称拿破仑帝国,在19世纪的欧洲影响甚大。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1804年12月加冕,成为法国人民的皇帝(L'Empereur des Francais),结束法国执政府的统治。
第一帝国在对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胜利,击败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葡萄牙等国,其中包括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及弗里德兰战役(1807年)等。
欧洲战争于1807年7月,《蒂尔西特条约》的签订下结束。
法国对外的一连串战争被称为拿破仑战争,把法国的影响力扩至整个西欧及波兰。
历史趣谈:奥斯特里茨战役 拿破仑与此战役有何联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与此战役有何联系
导语: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拿破仑在乌尔姆战役之后又一次击败第三次反法联盟的一次重要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结果是拿破仑率领的法军打败俄奥联盟占领
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拿破仑在乌尔姆战役之后又一次击败第三次反法联盟的一次重要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结果是拿破仑率领的法军打败俄奥联盟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奥斯特里茨战役结果使第三次反法联盟没有得到有效的战果,联盟并没有打过强大的法军。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联军有两万七千多人伤亡,更是战死了一万五千人,一万人左右被俘虏。
在装备上,联军损失多达186门大炮,被法军拿下45面团旗。
而战胜的法军不仅取得全面的胜利,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小,阵亡人数只有1350人,伤亡总共只有七千人,损失了一面团旗,从这样的战果可以看出,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拿破仑战争生涯中最完美、最伟大的胜利。
当奥斯特里茨战役结果传到英国首相那里时,他看着挂在墙上的欧洲地图说有拿破仑在,这张地图十年里是没什么用处的。
事实也是如此,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十年里,战无不胜,直到远征俄罗斯期间,遭遇滑铁卢之战才走下神坛。
奥斯特里茨战役结果极大的影响到奥地利,奥地利在这次战役中首都维也纳被攻占,迫使奥地利国王弗朗茨二世与拿破仑谈判达成停火协议,并且就此退出反法联盟,第三次反法联盟也就此决裂,拿破仑从此之后真正成为欧洲的霸主,争霸欧洲将近十年之久。
拿破仑奥斯特里茨战役有何联系
拿破仑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法兰西第一帝国与反法联盟在奥斯特里茨展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把拿破仑奥斯特里茨战役结合在一起,可以
生活常识分享。
奥斯特里茨战役研究报告

奥斯特里茨战役研究报告
奥斯特里茨战役是1805年奥斯特里茨-萨冈战役的一部分,也
是拿破仑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
在这场战役中,法国大军与奥地利大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本战役于1805年12月2日在摩拉维亚的奥斯特里茨附近展开。
奥地利军队由弗朗茨二世率领,拥有大约8万人的兵力,而法国大军由拿破仑率领,拥有大约7.5万人的兵力。
奥地利军队
的目标是阻止法军向奥地利领土推进,而法军则希望能够迅速击败奥地利军队,打开通往维也纳的道路。
战役开始时,奥地利军队采取了纵队的阵型,试图以火炮轰击法军的步兵,并在两翼展开对法军的攻击。
但是法军很快展开了由中央军队和两翼军队组成的擒敌计划,通过迅速移动的步兵团和骑兵团,分别击败了奥地利军队的两翼,造成了奥地利军队的崩溃。
在战役的最后阶段,法军将奥地利军队推向奥斯特里茨附近的农村地区。
由于奥地利军队的溃败,法军获得了胜利,并迅速占领了该地区。
奥斯特里茨战役的结果对于拿破仑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这场战役标志着法军击败了奥地利军队,并进一步巩固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此外,奥斯特里茨战役也充分展示了法军的战争策略和组织能力,在后来的战役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奥斯特里茨战役是一场重要的战役,对于拿破仑战争的发展和欧洲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第3课 一代雄狮拿破仑 奥斯特里茨战役,打败第三

奥斯特里茨战役,打败第三次反法同盟
法军利用河川沼泽,以不足万人的兵力部署在右翼防线,牵制俄军,主力部署在中部和左翼。
为了诱使俄军分兵和推迟决战时间,等待达乌军团的到来,拿破仑果断地决定主动放弃普拉钦高地。
俄军轻取普拉钦高地后,果然分兵迂回,以主力四万之众开始攻击法军右翼,企图切断法军的后路。
拿破仑不失时机地抓住战机,12月2日清晨,以六万之众对中部及左翼的四万联军发起了进攻,形成了主要方向上的优势。
中午,在达乌军团到达后,法军再次夺回了普拉钦高地。
在右翼,法军依靠有利地形成功地抗击和牵制了联军。
普拉钦高地失守后,联军开始腹背受敌,溃不成军,慌乱地向萨地斯湖上的狭窄地区退却,遭到法军炮火猛击,冰破溺死、冻死和被炸死者甚多,俄国近卫军几乎全部被歼,沙皇与奥皇各自一方,落荒逃走,幸免被俘。
当天夜里,战斗结束。
拿破仑在他的一大群元帅和近卫军将军的陪同下,在士兵的热烈欢呼声中兴高采烈地穿过了广阔的平原,占领了奥斯特里茨。
──王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7000 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 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 法军亡仅1350人,伤6940人,损失1面团 旗。
假意撤退
拿破仑迅速集合 兵力,1 3 4 5 军, 近卫军,骑兵军 共7.3万人,火 炮220门
主战场地形
北翼
南翼 维也纳 方向
普 拉 岑 高 地
扎钱湖
北翼
5分之2
南翼(5分之3) 主攻
六 万 骑兵军,
近卫军, 预备队, 大本营
5
1
4 一 3 万
普 拉 岑 高 地
四 万
4
扎 钱 湖
四 万
集中兵力, 攻击联军 空虚的中 部
法军作战图
8.7万
俄奥联军 布迭约维策 监视费迪南大公 第 1军 第 4, 5军
2.1万俄国援军
从维也纳撤退下来 的奥军
布拉迪斯拉发 拿破仑的法军 第 3军
联军内部起分歧, 拿破仑假装畏缩 燃起沙皇骄傲之火 不等援军,焦急进攻 决战即将开始!
两军谈判,战前准备
俄奥联军的总兵力已达到8万6千人,其中俄军5 万3千人,奥军3万3千人,共有火炮350门。 12月1日,联军到达战场,迅速占领了普拉岑高 地,并作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
联军溃散,战斗 接近尾声。
拿破仑指挥法军主力对联军南翼3个军的翼侧和侧后实施了 最后的突击。法军呼喊着从高地的斜坡横扫下去。面对这一 无法抵挡的洪流,联军很快就溃散了。只有少数人逃往布尔 诺方向,大部分被压缩到了扎钱湖和莫尼茨湖之间的沼泽地 带。这些人员当中,得路逃生的不多。他们被赶到了刚刚结 冰的湖面上,人马车炮,拥挤不堪;而在这时,普拉岑高地 上的法军炮兵,开始向湖面进行猛烈轰击。顷刻之间,冰碎 炮翻,人员纷纷落水,据说有几千人葬身湖底了。在这样完 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联军士兵无可奈何,纷纷地放下武器, 当了俘虏。
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战争(知识拓展)1.时间:拿破仑战争(1803—1815):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拿破仑一世帝国(1804—1814,1815)时期,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进行的战争。
这些战斗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
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
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
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是在侵俄战役惨败后,一落千丈。
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
2.背景:〖第一次反法同盟〗179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于埃及的时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
这次神圣罗马帝国联同英国、奥斯曼帝国、沙俄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任首席执政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
此後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列强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
‘3.主要国家:(1)法兰西第一帝国是拿破仑建立的一个君主制度国家,又被称拿破仑帝国,在19世纪的欧洲影响甚大。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1804年12月加冕,成为法国人民的皇帝(L'Empereur des Francais),结束法国执政府的统治。
第一帝国在对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胜利,击败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葡萄牙等国,其中包括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及弗里德兰战役(1807年)等。
欧洲战争于1807年7月,《蒂尔西特条约》的签订下结束。
法国对外的一连串战争被称为拿破仑战争,把法国的影响力扩至整个西欧及波兰。
诱敌决战——评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的决策

后通牒仅余半月, 拿破仑非常担心俄军继续后撤而拖延决战, 再加
诱 改 决 战
— —
上法军战线 已经拉得过长 , 战略要点需要分兵把守 , 后勤补给出现 困难 , 他迫切希望尽早决战 , 以扭转不利的局面 。而此时 , 联军内 部就下一步行动出现 了分歧 , 发生 了激 烈的争论 。 以联军总司令库 图佐夫为首的大部分将领主张暂时避战, 如果法军来攻 , 应继续撤 退, 拖延战局 , 等援军到达和普军参战后 , 再以压倒的优势同法军 决 战。 可库 图佐夫的建议遭到亚历 山大一 世的坚决 反对。 亚力山大
5 0
拿破仑通过情报掌握 _ 『 联军内部的动向 ,亚历山大一世的吲 执 止是他求之不得的。 丁诱使敌 人与 自己决战 , 为 拿破仑命令法军
从前沿撤退 , 出打算退兵的样子。 做 同时又派使臣去见沙皇亚历山
大一世 , 建议进行停战谈判 , 并要 求与亚历山大一世单 独会晤, 或 请沙皇派出特使到法军大本营谈判。 当沙皇特使来到拿破仑的驻地
破提供了机会。1 0 年 1 85 0月,拿破仑挥师指最后往乌尔姆城( 今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境内) 将北线
奥军 5 万余人歼灭。随后继续东进,力求尽快抢 占维也纳 ,_ 图将 爪
已经进入奥地利的 饿军 3 万先头部队围歼在多瑙河 以南地区。 指挥
这支俄军的统帅库图佐夫明智地采取后撤行动 , 不断摆脱法军的追 击, 将俄军主力带到布尔诺 ( 今捷克境内) 尔后又退至奥洛穆茨 , ,
科学决 策月刊 2 0 年 2月 06
维普资讯
-
时, 他又像演 员一样装出一副信心不足和胆怯的样子, 这使亚历山 大一世认定拿破仑要逃跑,于是决定立即向法军发起进攻。
从 l 月2 1 7日开始 , 联军分成五路纵队从奥洛穆茨附近 的阵地
奥斯特里茨会战(1)

想报战败之辱的奥地利和不甘心拿破仑称雄大陆的沙皇俄国,共同组成了第三次反法联盟。
溃败的奥地利军队即将与俄国军队会合,总兵力将增加到9.3万人,而法军能投入战场的部队只有7.3万人。
不过这一点并不是令拿破仑最担心的,他充分相信(信------将)自己军队的战斗力。
他最担心的是一直保持中立而又犹疑不定的普鲁士这时有了加入反法联盟的趋势。
普鲁士的18万军队正在边境集结,很有可能从侧翼向法军致命一击。
法军要想取胜,就必须在普军参战前击败俄奥联军。
(索)11月20日,拿破仑攻入布尔诺。
此时奥皇弗兰茨和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也会合赶到前线。
两军对峙在奥斯特里茨的村庄附近。
他非常担心联军撤走和拖延战争(速战速决),为诱使敌人与他决战,拿破仑命令前哨部队开始撤退,做出不敢应战的姿态;又派使臣去谒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故意谦恭地建议短期休战,并恳请沙皇与拿破仑见面举行最高会谈;他还在沙皇特使面前装出一副信心不足却又故作高傲的样子(智------将)。
与此同时,拿破仑还故做假象,向前来试探态度的普鲁士特使表现出一副想求和的样子,而又找借口拖延时间,让特使滞留在维也纳以至迟迟不能回复普鲁士国王,使普王下不了开战的决心。
(能而使之不能-------诡道)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皇弗兰茨认定拿破仑已成强弩之末,非常有可能退回法国。
沙皇此时已完全被亲自击败常胜统帅拿破仑的迷梦缠绕住。
于是决定立即向法军展开进攻。
联军统帅库图佐夫是沙场老将,他坚决反对仓促决战,认为只有等普鲁士参战才有可能在决战中战胜法军。
然而他的建议却没有被理睬。
(要倾听前方统帅意见大胆放权使之佐其外)大战前夜,拿破仑亲自巡视阵地。
士兵们看到自己的皇帝,个个激动万分。
高呼"拿破仑万岁!大军万岁!帝国万岁!拿破仑通过与位老兵一问一答,使士兵都知道了明天是拿破仑的加冕一周年的纪念日。
拿破仑在夜色中遥望敌军阵地,发现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战场有两个特点(以战地为纲进行研究----经),一是利塔瓦河与哥尔德巴赫河的汇合处,这里的沼泽地带和几个湖泊,构成了战场南面的天然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拿破仑与奥斯特里茨战役
摘要:奥斯特里茨战役是世界近代战争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经典的一战。
本文主要从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背景、经过、结果与影响及其评价进行阐述。
关键词: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法国
奥斯特里茨战役是世界近代战争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经典的一战。
它于1805年12月2日发生在维也纳以北120公里奥斯特里茨西边的普拉岑高地,因为参战方主要有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兰西斯二世,因此也称“三皇之战”。
恩格斯曾这样评论说:奥斯特里茨被公正地认为是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它最为有力地证明了拿破仑的无以伦比的军事天才。
奥斯特里茨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
一、战争发生的背景
1805年4—8月,英国、俄国、奥地利、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了第三次反法联盟,积极准备对法国作战。
按照联军的计划,由奥地利和俄国军队担任主要突击方向,首先进入德意志境内,然后由东向西推进,把战争引向美国本土;瑞典军队在北线负责突击,牵制法军;英俄各组织一支远征军准备在意大利登陆,从南线威胁法军,以策应联军主力的行动;英国为同盟国提供财政支持。
这就是普鲁士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十几万普军正在向奥地利边境开进,准备加入第三次反法联盟,这样一来,法军就将受到俄奥普三
国军队的联合攻击。
1805年10月,法国海军和西班牙联合舰队,在直布罗陀西口同英国舰队进行了19世纪的最大一次海战。
结果,法西联合舰队基本上全军覆没。
经过这一海战,英国解除了来自法国的海上威胁,夺得了海上霸权。
从此拿破仑失去了海外竞争能力。
他的英国对手在海上实力方面拥有了强大优势。
这样,拿破仑不得不赶紧争取陆战场上的胜利,否则,整个欧洲大陆事态的变化,将是很难预料的。
此时,拿破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法国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
二、战争的经过
拿破仑进行重新部署,将主力部队掉头,由准备登陆英国本土到向东进发,准备在俄奥两军会和之前,各个击破。
此时,奥军也分成南北两路同时向前部署,一路南下意大利,防止法军突袭维也纳;另一路沿着多瑙河而上,在莱茵河广大地区进行防御,等待俄军。
但是,奥军的分兵部署,给了拿破仑各个击破的机会,1805年10月,拿破仑在莱茵河一线进行了一场战斗,将奥军北线的5万余大军全部歼灭,史称“乌尔姆大捷”。
随后,拿破仑挥师继续东进,企图尽快打入维也纳,将进入维也纳的俄军先头部队3万余人先行歼灭。
但是俄军的统帅库图佐夫采取明智决策,不断进行撤退,直到与俄皇亲自率领的一路大军会合。
而此时,从维也纳逃出的奥皇弗兰茨二世率领的大军也到达与此,与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汇合。
于是,11月,俄皇亚历山大一世统帅的7万多俄军,和奥皇弗朗西斯二世指挥的1万多奥军在奥斯特里茨
汇合,重新进行了战略部署,停止撤退,企图一举把拿破仑的军队埋葬在这里。
此时,拿破仑也停止了追击。
尽管俄奥联军在后撤途中损失一些兵力,但总兵力仍达有8.3万之多;而拿破仑所拥有的兵力不过7.3万。
奥军在南线的作战部队也在回撤中,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准备加入第三次反法联盟十几万普军正在向奥地利边境开进。
拿破仑分析战略形势:如果再让联军后撤或者是双方一直保持对峙局势,将对自己极为不利,因为联军的后援部队也会随后赶到,到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会拉的更大,而其自己是远离本土作战,战线拉得太长,战略要点需要分兵把守,后勤补给比较困难。
因此,拿破仑迫切希望速战速决,以扭转不利局面。
在拿破仑通过精心勘察地形之后,迅速进行了战略布置,已是万事俱备,就差联军发动攻击。
就在此时,联军内部发生分歧:库图佐夫为首的大部分将领主张暂时避战,拖延战局,等待救援军和普军,在进行大决战;而已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为首的部分将领认为应当马上开战,他们虚荣心极强,认为法军长途跋涉,接连作战,且兵力少于自己,实在不应再躲避。
而拿破仑刻意夸大了法军的薄弱,做出一副害怕要马上撤兵的准备,并且派使臣前去仪和,装成一副信心不足、胆怯的样子,引诱他们向奥斯特里茨村附近的预设地点发动攻势。
拿破仑为进一步诱敌到预定战场,放弃了唯一的制高点——领普拉岑高地,但是高地后面埋伏了一支大军。
1805年12月2日拂晓,俄奥联军开始大规模进攻,突进了法军
阵地右翼故意暴露出的空阔地带,即普拉岑高地和南部湖泊之间,然后拿破仑趁联军南移到中间空虚之机,集中法军主力在中段进行反击,并夺回高地,伏军骤然出击,拦腰将联军分成了两段,使联军陷入了包围,法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在拿破仑步兵、骑兵和炮兵配合进攻的压迫下,俄奥联军被逼迫到湖边,败退到冰冻的湖面上,拿破仑下令炮兵轰击,联军全线陷入崩溃,士兵们各自逃散,俄奥的两位皇帝眼看全军覆没,也慌忙逃窜。
此时,俄奥联军损失了两万七千多人其中被俘一点五万多人,俄皇和奥皇也险些成为俘虏,马赛曲胜利的军歌在欧洲上空回荡。
三、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完胜而告终。
1805年12月4日,弗朗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
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
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而反法联盟的组织者英国首相皮特也陷入了绝望,他甚至这样对自己的侄子说:“卷起这幅欧洲地图吧,10年之内它不会有用了!”为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法国用缴获的1200门大炮铸成了凯旋柱,并在巴黎的星形广场修筑凯旋门,纪念帝国大军的功绩,这座至今闻名于世的凯旋门于1836年竣工。
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法国掌握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在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联邦,开启了拿破仑从此达6年之久的
极盛时期。
四、战争的评价
奥斯特里茨战役使拿破仑赢得了欧洲第一名将的美誉,也是其军事生涯取得的最光辉的胜利,其用兵无论在战略方面还是在战术方面,都是无懈可击的。
他把谋略与冒险,勇敢与灵活有机的相结合。
作为政治家,他成功的利用了外交手段,为自己赢得胜利创造了条件。
作为军事统帅,他巧妙地运用作战指挥艺术,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击少,为彻底打败敌军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回顾奥斯特里茨,仍然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例如:战役筹划者必须洞观战略全局,必须着力于选择有利战场,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把握战机,果断用兵,必要时候有效地实施战略欺骗。
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老师。
奥斯特里茨战役曾被誉为战略上的一个奇迹,而拿破仑是这个奇迹的主要创造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资料:
[1]艾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m].花城出版社,1998.
[2]王朝田,梁湖南.从土伦到滑铁卢——拿破仑战争评述[m].解放军出版社,1985.
[3]蒲宁大校.诱敌决战——评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的决
策[j].科学决策月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