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终审稿)
里昂惕夫之谜的合理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的合理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谜团,它始于法国里昂市的一家珠宝店,这家珠宝店名为惕夫(Tiffany)。
据传说,这家珠宝店在19世纪初期曾经发生了一起神秘事件。
当时,这家珠宝店的老板惕夫先生在店内被发现死亡,而他的遗体旁边却散
落着一些非常昂贵的珠宝首饰。
然而,警方调查后并未发现任何突破
性线索,这个谜团也就从此悬而未决。
对于这个谜团的合理解释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
可能是有人趁着惕夫先生不备将他杀死,并盗取了他店里的珠宝首饰。
然而,在警方调查时并没有找到任何突破性线索来证明这个假设。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惕夫先生可能是因为心脏病或其他自然原因去
世了。
而那些散落在他遗体旁边的珠宝首饰,则可能是他在去世前正
在处理的订单或是展示给客户的样品。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个谜团可能是一个恶作剧。
也就是说,有人
可能是故意制造了这个事件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或者是想要捏造一
个传奇故事来增加自己的名气。
总之,里昂惕夫之谜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
不过,这个谜团却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故事,并且在各种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演绎。
【最新精选】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在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后的一段时间里,H-O定理成为解释产业革命以后贸易产生的主要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首次对H-O定理进行实证检验,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
里昂惕夫的验证逻辑是: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L)X/(K/L)M表3.2 美国国内生产100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1947年)根据H-O模型,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The Input-Output Method),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得出了与赫-俄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反论”。
到底是H-O理论有问题,还是里昂惕夫的数据有问题,还是里昂惕夫的方法出了问题呢?(二)里昂惕夫之谜的其它解释1、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说认为,“劳动”要素过于宽泛,实际上,劳动有很多种类,性质不同。
一般劳动可以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类。
熟练劳动不是先天具备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后具有一定的技能。
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基辛(Donald Keesing,1966)将劳动分为8类,第一类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人力资本最高,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人力资本其次,最后一类为没有技术的工人。
基辛用美国1962年的贸易数据分析,通过检验美国进出口商品发现,在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第一类劳动的含量比例最高,在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第一类的劳动含量比例最低。
如何解释里昂替夫之谜

如何解释“里昂替夫迷之谜”?(出自第三单元)一、该问题的提出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替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二、对里昂替夫之谜的解释(1)劳动力不同质。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之所以出现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因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同;(2)存在人力资本。
H-O理论所说的资本要素仅仅包含实物资本,而完全忽视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投入教育、职业培训、健康保障等项上的支出;(3)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
里昂惕夫的结论受到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影响。
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动要受贸易参加国关税及非关税的限剞,这就使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前提下H-O 理论不能成立;(4)自然资源稀缺。
里昂惕夫进行研究时,只局限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影响;(5)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三、里昂替夫之谜的相关学说对于“里昂替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解释,同时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代表性的学说如下:1.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2.新要素贸易理论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3.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何产生的问题.4.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规模.5.人力资本说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为产生里昂替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
名词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名词解释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Leibniz)是著名的17世纪德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以及哲学家,他以其多样化的研究成就而闻名于世。
里昂惕夫的成就在今天依然令人瞩目,他的观点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奠基。
尽管里昂惕夫得到了普遍的肯定,但他却有一个神秘而充满误解的问题: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指的是里昂惕夫和他的哲学思想。
他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思想,其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是“总有一种统一的理性”,即,什么会发生,即使整个宇宙也在变化,总是有一种原则贯穿其中,能够解释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即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的原则。
因此,里昂惕夫之谜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概念,它蕴涵着里昂惕夫的哲学思想,数学、科学、物理和其他学科都能从里昂惕夫之谜中受益。
里昂惕夫之谜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安斯特海信提出的,他称里昂惕夫的思想令人困惑,甚至有些神秘。
安斯特海信引用里昂惕夫自己的话说:“任何人,对于大自然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以下特点:即,一种统一的原理,一切都可以用它解释,秩序与混乱之间的某种关系,以及潜在的动机。
”这也就是为什么里昂惕夫之谜曾被部分学者视为费马大定理的“另一面”的原因。
里昂惕夫之谜能够提供一种超越子孙后代和社会团体的观点,因此它对加强社会正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它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秩序以及未解之谜。
通过里昂惕夫之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从而更好地应对自然界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说,里昂惕夫之谜是宇宙的一个谜,它可能永远不会被解开,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
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因此,我们建议人们更多地探索里昂惕夫之谜,以期有所收获。
关于里昂剔夫之迷的分析

一,什么是里昂剔夫之迷依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赫-俄原理,结果发现美国出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依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赫-俄原理,结果发现美国出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商品,这一验证结果与赫-俄原理相反.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果后使西方经常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此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代商品,这一验证结果与赫-俄原理相反.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果后使西方经常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此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1.劳动力不同质2.要素密集度逆转3.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对于“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解释,同时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代表性的学说如下:1.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2.新要素贸易理论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
3.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何产生的问题。
里昂惕夫之谜名词解

里昂惕夫之谜名词解
里昂惕夫之谜,又称德国惕夫之谜,是一个在欧洲诞生的历史性谜题,它令现代研究者们着迷。
这个惕夫之谜由德国法学家里昂·惕夫发现,是一个复杂的宪法疑难,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等多个领域,当年被认为是最难解开的谜题之一。
里昂惕夫之谜的本质在于,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复杂琐碎的政治、社会、宪法学术等内容组织成一颗看似完整而又神秘的谜团,激发了西方世界新思想和宪法理论的探究。
里昂惕夫认为,任何宪法体系都是有缺陷的,尤其是宪法编撰通常是缓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导致其内在的荒谬立场,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填补这些缺口。
里昂惕夫更认真地思考,他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既然是宪法体系有缺陷,那么,在重新设计这个宪法体系之前,先要拆除原有的宪法体系,也就是里昂惕夫提出的谜题:如何将宪法制定单位解体,既不影响宪法体系中阐述的基本权利,又有效地确定新型宪法体系的基础。
里昂惕夫之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可谓是宪法理论发展的起点以及现代法治的里程碑。
它的研究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宪法,而且让法学界成为一个受人尊重、思想家尊崇的领域,这在现代法律哲学家中被认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视野。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八个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八个解释在西欧文化中,里昂惕夫之谜(Riddle of the Sphinx)是一个传统的智力游戏,也是一个古老的谜语。
据传,这个谜语的形式是这样的:“What goes on four legs in the morning, two legs in the afternoon, and three legs in the evening?”个谜语有众多种解释,下面我们就谈谈关于这个谜语的八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历史文化解释。
根据古希腊神话,里昂惕夫(Sphinx)是一种有着人面、狮身、鹰翅的混合变种怪物,它住在古希腊泰坦神庙的山洞里,把它的谜语放在这个神庙的门口,阻止所有过往的人进入,只有回答正确的人才能进入这个神庙。
根据这一历史文化背景,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最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人类”。
第二种解释是社会文化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的回答将人类的生命经历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孩提时代,中年时代,以及晚年时代。
孩提时代,人类需要四条腿来学习生活;中年时代,人类需要两条腿来工作赚钱及完成日常工作;而晚年时代,人类需要三条腿来支撑自己的身体,抵抗衰老的影响。
因此,里昂惕夫之谜的答案也有可能是“人类”。
第三种解释是宗教解释。
根据宗教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人类在早期能够信仰四肢的神祗,而中年时期能够信仰两腿的神祗,以及晚年时期能够信仰三腿的神祗,这表明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也可能是“人类”。
第四种解释是学术解释。
Alice Martin她的著作《用神经系统解释思维逻辑》中指出:里昂惕夫之谜反映了人类的认知发展历程,在早期,人类的认知是由四肢运动驱动的;在中年,人类能够充分利用两条腿的运动来发展自身的智力;而在晚年,人类可以通过三条腿的步行来发展思维。
因此,里昂惕夫之谜的答案也可能是“人类”。
第五种解释是心理学解释。
在早期,人类是依靠四肢运动、外在刺激来发展自我意识和认知;在中年,人类能够使用两条腿的运动来发展自身的能力;而在晚年,人类可以通过三条腿的步行运动来发展自身的智慧。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国际经济学)

里昂惕夫之谜的其他解释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为产生里昂惕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
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
肯恩在其1965年的研究中,指出许多关于H-O模型的悖论,包括里昂惕夫悖论都是因为传统贸易理论中采用特殊资本概念。
(注:由于贸易理论分析的是一种长期现象,因此,贸易理论中的资本是“等待”意义上的资本,而不是一系列的实物资产的集合。
肯恩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将“等待”意义上的资本作为一种直接进入生产函数的要素的作法是不妥的,是许多悖论和矛盾产生的根源。
)肯恩在瓦尼克、舒尔茨和贝克尔的研究基础上,拓宽传统贸易理论中资本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解释许多H-O 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
里昂惕夫之谜的另一种解释是里昂惕夫使用的是两要素(资本、劳动)模型,忽略了其他要素如自然资源(土地、矿藏、森林等)的影响。
一种商品如果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在两要素模型中将其划分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型,显然是不正确的。
Diab(1956)将美国贸易商品分为两类:加工制造品和初级产品。
他在研究中发现:(a)在美国进口替代品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约占65%,而出口商品却只占15%;(b)在美国,初级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大于制造品的资本—劳动比,而两类产品在相应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几乎是相同的。
由此,Diab认为美国进口替代品资本密集程度较高正是美国自然资源稀缺的体现。
Vanek(1963)为Diab的结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Vanek 发现,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所需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之比分别为,1.07、0.83和0.5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里昂惕夫之谜
一、问题的提出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发展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着名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赫—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中,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即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趋向于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赫—俄理论一提出,即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经若干着名经济学家的再度解释,不断地得到完善与扩展,已奠定了其在自由贸易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并被人们公认为是继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之后,贸易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51年,美国着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数据对赫—俄理论进行经验检验。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里昂惕夫期望能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
为了进行这一检验,里昂惕夫利用了美国经济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美国在1947年每一百万美元进口替代品和出口产品中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
(注:投入产出表是一种可以表示经济中每一种产品来源和去向的表格。
里昂惕夫对这种新的分析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奖。
)所谓进口替代品就是美国自己可以制造,同时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由于生产上的不完全分工),如汽车。
里昂惕夫被迫使用美国进口替代品的数据,是因为美国进口的外国产品数据不全。
即使这
样,里昂惕夫仍能正确得出以下结论:如果赫—俄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品更加资本密集(因为美国的资本比其他国家相对便宜),但其密集程度仍低于美国的出口商品。
里昂惕夫的检验结果(表1)令人震惊,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比美国出口商品资本密集程度约高出30%,这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其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着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的发现强烈地刺激人们去广泛和深入探求一种能解释这一结果的理论,产生一系列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有价值的研究。
下文将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一些有代表性解释作一简单介绍,其中着重介绍肯恩和基辛等人的人力资本解说以及利默尔等人利用瓦尼克贸易要素含量模型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表1 美国1947年每百万美元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和劳动需求
出口进口替代品进口/出口
资本 2550.780美元3091.339美元
劳动(年人工) 182 170
资本/年人工 14.010美元18.180美元 1.30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一)需求偏好差异说
该学说认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成立的一个前提假定是,贸易国双方的需求偏好是无差异的,消费结构因此也是相同的,由此,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便把需求偏好的差异对贸易方式的影响力给忽略了。
实际上,贸易各
国国民需求偏好是不相同的,而且这种偏好会强烈地影响国际贸易方式。
里昂惕夫之谜之所以在美国发生,是因为美国人不喜好消费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喜欢消费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消费偏好的力量使美国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外,把资本密集型产品留在国内消费。
我们假设本国国民喜好消费劳动密集型产品?
,美国国民喜欢消费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了简化分析,我们还假设本国与外国除了消费偏好不同之外,在其他一切方面相似,因此,我们可用图3-12说明由偏好不同所导致的贸易方式的差异。
图3-12 需求偏好与国际贸易方式的确定图3-12中,横轴表示资本密集型产品?,纵轴表示劳动密集型产品?。
,MN是本国与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因为它们除了消费偏好不同之外,在其他一切方面相似,因此可以合用同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由于本国国民喜好消费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品,美国则反之,因此,本国与美国之间发生了贸易:本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性产品,美国出口劳动密集性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后,两国的生产点都是,消费点分别是与——贸易使本国与美国的国民福利水平均提高。
(二)要素密度逆转说
该学说认为,支持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另一个假定是要素密度不发生逆转,即如果在一种要素价格比率下,一种商品较之其他另一种商品是资本密集型的,那么,它将在所有的要素价格比率下,也属于资本密集型。
这表明,商品的要素密度是一种特殊的技术规定,它不会随要素价格比率的改变而改变。
但在现实中,要素密度是会发生逆转的,即当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 (工资提高),美国进口竞争部门会用相对便宜的资本替代相对昂贵的劳动,由于资本替代劳动的能力很大,或者说进口竞争部门较之出口生产部门有很高的资本替代劳动的替代弹性,致使该部门生产的产品由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变成现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会有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结果。
这里,我们可用图3-13a和3-13说明。
图4-13a里,纵轴表示第i种商品的要素密度?
;横轴表示劳动与资本的价格比率,即劳动的相对价格;曲线表示A产品的要素密度同劳动的相对价格之间的关系;表示B产品的要素密度同劳动的相对价格之间的关系。
图4-13a反映了要素密度不发生逆转的情况,即当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时,A产品与B产品生产部门均用相对便宜的资本替代相对昂贵的劳动,以便节约生产成本。
但因两部门替代弹性相同,最终A部门生产的A产品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B部门生产的B产品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曲线同曲线相比较,对应于各种劳动的相对价格,总会有,即要素密度不发生逆转。
图4-13b显示了要素密度发生逆转的情况。
当劳动的相对价格上升时,A与B生产部门均发生用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
但因B部门用资本替代劳动的能力强于A部门的,即B部门的替代弹性大于A部门的,使?
与?曲线相交,交点为C。
在C点之左,B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F在C
点之右,B产品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故因两部门资本替代劳动的弹性不同,使要素密度逆转,从而发生了里昂惕夫之谜。
(三)人力资本说
该学说认为,里昂惕夫的统计检验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它只考虑了物质资本 (Physical Capital),忽略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即美国投入在劳动力的智力开发、技术培训及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资本。
美国在这方面的投入是超过其他国家的。
如果将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结合起来,里昂惕夫之谜会得到解释。
(四)自然资源说
自然资源学说仍是从里昂惕夫的统计检验方法上寻找突破口。
该学说指出,里昂惕夫的统计检验忽略了自然资源,而仅统计了资本与劳动的投入。
美国的出口产品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它们的开采、提炼与加工均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如果加入这部分资本投入量,那么,里昂惕夫不等式将会由?
改写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会同贸易实践相吻合。
(五)贸易保护说
该学说指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假设以自由贸易、完全争为贸易政策取向的。
但在现实中,保护贸易是最普遍的政策取向,美国也不例外。
美国劳工代表在国会中有强大的影响力,从而会使美国政策倾向于保护与鼓励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与出口限制外国同类产品的进口,从而使美国的贸易方式变为出口劳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深圳前海首华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是经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深圳市交
易场所监督管理联席会议批准成立。
交易中心立足深圳前海自贸区,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打造要素平台”为发展宗旨。
深圳前海首华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将为您准备更多的相关金融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对您产生帮助,感谢您的学习。
这些理论或是重新审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立论前提的合理性,或是深入思考里昂惕夫统计检验的有效性,努力保卫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崇高学术地位,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自由贸易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