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里昂替夫之谜

合集下载

第三章第二节里昂

第三章第二节里昂
第二节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一、里昂惕夫之谜
(一)背景
二战后,世界经济和贸易迅猛 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显得脱离实 际。
1953年,里昂惕夫通过检验,提 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反论—里昂惕 夫之谜丰裕的 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违背 了要素禀赋理论,称之为里昂惕 夫之谜。
劳 动 182.313 170.004 173.91 167.81
(人/年)
人平均 13991 18184 12977
资本量
美国: 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13726
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一)劳动效率的差异 (二)人力资本 (三)贸易壁垒的存在 (四)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五)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复习思考题
1、请分析绝对优势论的优缺点。 2、请分析比较优势论的优缺点。 3、请分析相互需求学说中互惠范围和相互需求 法则。 4、请概述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 5、请评价要素禀赋论
6、简述里昂惕夫及里昂惕夫之谜。 7、概述经济学者们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8、为什么里昂惕夫之谜与H—O原理之间不存在 理论原则上的对立,而只是表明了理论和实践的 矛盾?
要素密集型逆转是指同一种产品在劳动力丰 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 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三、里昂惕夫之谜简评 (一) 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谜”和“谜”的解释说明,要素禀赋论已
不能对战后国际贸易的实际作出有力的解释。 (三)“谜”与要素禀赋论的论战是以对要素禀
赋理论前提的修正结束。
里昂惕夫,俄裔 美国经济学家, 第四届(1973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者。
(三) 里昂惕夫的实证检验 表1-3 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对国内资本和 劳动力的需求额

里昂惕夫之谜的合理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的合理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的合理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谜团,它始于法国里昂市的一家珠宝店,这家珠宝店名为惕夫(Tiffany)。

据传说,这家珠宝店在19世纪初期曾经发生了一起神秘事件。

当时,这家珠宝店的老板惕夫先生在店内被发现死亡,而他的遗体旁边却散
落着一些非常昂贵的珠宝首饰。

然而,警方调查后并未发现任何突破
性线索,这个谜团也就从此悬而未决。

对于这个谜团的合理解释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
可能是有人趁着惕夫先生不备将他杀死,并盗取了他店里的珠宝首饰。

然而,在警方调查时并没有找到任何突破性线索来证明这个假设。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惕夫先生可能是因为心脏病或其他自然原因去
世了。

而那些散落在他遗体旁边的珠宝首饰,则可能是他在去世前正
在处理的订单或是展示给客户的样品。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个谜团可能是一个恶作剧。

也就是说,有人
可能是故意制造了这个事件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或者是想要捏造一
个传奇故事来增加自己的名气。

总之,里昂惕夫之谜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

不过,这个谜团却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故事,并且在各种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演绎。

里昂惕夫之谜名词解释与原因

里昂惕夫之谜名词解释与原因

里昂惕夫之谜名词解释与原因里昂惕夫之谜(TheRiemannHypothesis)是一个数学的悬念,它被广泛认为是未被解决的最重要的数学悬念之一,也是被数学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数学问题。

它的证明即便能获得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也可能成为计算机科学的重大突破。

里昂惕夫之谜的诞生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当时德国数学家里昂惕夫(Bernhard Riemann)提出了关于素数(Prime number)分布规律的一个假设,即假设所有素数点值函数(zeta function)的特定值都在公式(formula)的实部(real part)中一半是有理数(rational number),另一半是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

这一假设表明着,所有素数和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规律的关系,就是它们都有一定的实部值,并且这些值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然而,里昂惕夫之谜却一直未能被证明,令许多数学家都为它发愁。

虽然里昂惕夫之谜的解决一直未能成功,但是它的解释却已被一些数学家根据其规律及它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假设。

其中,最受尊崇的假设莫过于“大数定律”,即“当给定一个正整数n时,素数分布规律可以用(log n)来表示。

”至于其他假设,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比如“非素数分布”,“质数分布”等。

尽管里昂惕夫之谜仍然无法被证明,但是它的理论依然存在着,并且它的一系列假设对于理解素数分布规律是有帮助的。

其实,里昂惕夫之谜的本质是源于素数分布规律的谜团,它也被许多数学家认为是一个未解决的传统问题,因为其在现代数学理论中仍然是一个未知的数。

它可能隐藏着一些未被发现的定理,或者它也可能只是一个无解的数学难题。

但是,无论如何,对于素数的深入研究都非常重要,以了解它们最终的分布规律,并为数学理论建立更完善的模型。

另一方面,有关里昂惕夫之谜的大量研究,也得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素数模式的可能性取决于越大的素数可能性,越复杂的数学问题可能会出现。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35“里昂惕夫”之谜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35“里昂惕夫”之谜
它的矛盾至多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在战后没有理论能取代以比较优势为理论,经过修 正的H-O定理在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主导理论。
在总资本中加入人力资本的因素,再来比较美国出口品 和进口品的资本含量,他们发现,里昂惕夫之谜消失了。
资本(1947年的美元价格) 劳动力(人/年) 资本—劳动力比(美元)
出口商品
进口替代商品
2550780
3091339
182
170
14015
18184
3.自然资源论
有些经济学家提出,里昂惕夫在计算时局 限于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忽视了自 然资源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
如美国就非常依赖矿产品和木材等几种资 本密集弄的自然资源进口。把这种因素考 虑进去,就可以解释反论。
资源条件是资源禀赋的基本出发点。
自然资源也是一种生产要素
4.需求偏好理论 第一次
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 美国不是大米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却是大
米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原因是美国人很少 食用大米。 美国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大于对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偏好肯定会 削弱,甚至抵销美国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 品方面的成本优势。
第五节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一)里昂惕夫之谜的由来
根据人们的直觉,美国的资本比较丰富,而劳动 力则相对稀缺。按照H-O定理,美国的贸易结构 应该是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 的产品。
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对H-O定理的正确性是深信不 疑的。
他想通过检验美国的贸易结构说明资源禀赋理论 的正确性。
资本(1947年的美元价格) 劳动力(人/年) 资本—劳动力比(美元)
出口商品
进口替代商品
2550780
3091339

用人力资本学说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用人力资本学说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用人力资本学说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一、里昂惕夫之谜根据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战后美国出口的应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战后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却发现,美国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与赫--俄模型刚好相反。

由于赫--俄模型已经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迷"或"里昂惕夫反论"。

二、人力资本学说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体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技能是社会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结果,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可以象有形资本重复地取得收益那样不断地取得收入,因而把劳动技能称作人力资本。

将劳动技能资本化的方法是,将技术熟练的劳动者与非技术熟练的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利息率加以折算。

按此法计算出来的人力资本与有形资本相加,构成一国的资本总额。

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克拉维斯(Irving Kravis)、凯南(Peter Kenen)、基辛(Kessing)等人。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或某一个人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所进行的投资,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为企业、厂房、机器、设备、技术发明等物质形态,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在教育、训练、医疗、保健、卫生、社区服务等各种人力资源开发(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上的投入。

前者为物质形态的实物资本(Physical Capital),后者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三、用人力资本学说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由于美国研究与开发风气盛行,教育与职业训练制度完善,因此美国比较外国拥有更多的技术熟练的劳动者或人力资本。

关于里昂剔夫之迷的分析

关于里昂剔夫之迷的分析

一,什么是里昂剔夫之迷依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赫-俄原理,结果发现美国出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依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赫-俄原理,结果发现美国出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商品,这一验证结果与赫-俄原理相反.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果后使西方经常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此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代商品,这一验证结果与赫-俄原理相反.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果后使西方经常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此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1.劳动力不同质2.要素密集度逆转3.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对于“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解释,同时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代表性的学说如下:1.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2.新要素贸易理论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

3.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何产生的问题。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八个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八个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八个解释在西欧文化中,里昂惕夫之谜(Riddle of the Sphinx)是一个传统的智力游戏,也是一个古老的谜语。

据传,这个谜语的形式是这样的:“What goes on four legs in the morning, two legs in the afternoon, and three legs in the evening?”个谜语有众多种解释,下面我们就谈谈关于这个谜语的八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历史文化解释。

根据古希腊神话,里昂惕夫(Sphinx)是一种有着人面、狮身、鹰翅的混合变种怪物,它住在古希腊泰坦神庙的山洞里,把它的谜语放在这个神庙的门口,阻止所有过往的人进入,只有回答正确的人才能进入这个神庙。

根据这一历史文化背景,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最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人类”。

第二种解释是社会文化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的回答将人类的生命经历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孩提时代,中年时代,以及晚年时代。

孩提时代,人类需要四条腿来学习生活;中年时代,人类需要两条腿来工作赚钱及完成日常工作;而晚年时代,人类需要三条腿来支撑自己的身体,抵抗衰老的影响。

因此,里昂惕夫之谜的答案也有可能是“人类”。

第三种解释是宗教解释。

根据宗教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人类在早期能够信仰四肢的神祗,而中年时期能够信仰两腿的神祗,以及晚年时期能够信仰三腿的神祗,这表明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也可能是“人类”。

第四种解释是学术解释。

Alice Martin她的著作《用神经系统解释思维逻辑》中指出:里昂惕夫之谜反映了人类的认知发展历程,在早期,人类的认知是由四肢运动驱动的;在中年,人类能够充分利用两条腿的运动来发展自身的智力;而在晚年,人类可以通过三条腿的步行来发展思维。

因此,里昂惕夫之谜的答案也可能是“人类”。

第五种解释是心理学解释。

在早期,人类是依靠四肢运动、外在刺激来发展自我意识和认知;在中年,人类能够使用两条腿的运动来发展自身的能力;而在晚年,人类可以通过三条腿的步行运动来发展自身的智慧。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一、问题的提出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发展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赫—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中,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即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趋向于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赫—俄理论一提出,即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经若干著名经济学家的再度解释,不断地得到完善与扩展,已奠定了其在自由贸易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并被人们公认为是继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之后,贸易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5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数据对赫—俄理论进行经验检验。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里昂惕夫期望能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

为了进行这一检验,里昂惕夫利用了美国经济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美国在1947年每一百万美元进口替代品和出口产品中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

(注:投入产出表是一种可以表示经济中每一种产品来源和去向的表格。

里昂惕夫对这种新的分析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奖。

)所谓进口替代品就是美国自己可以制造,同时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由于生产上的不完全分工),如汽车。

里昂惕夫被迫使用美国进口替代品的数据,是因为美国进口的外国产品数据不全。

即使这样,里昂惕夫仍能正确得出以下结论:如果赫—俄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品更加资本密集(因为美国的资本比其他国家相对便宜),但其密集程度仍低于美国的出口商品。

里昂惕夫的检验结果(表1)令人震惊,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比美国出口商品资本密集程度约高出30%,这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其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解释“里昂替夫迷之谜”?(出自第三单元)
一、该问题的提出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替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
二、对里昂替夫之谜的解释
(1)劳动力不同质。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之所以出现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因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2)存在人力资本。

H-O理论所说的资本要素仅仅包含实物资本,而完全忽视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投入教育、职业培训、健康保障等项上的支出;
(3)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

里昂惕夫的结论受到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影响。

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动要受贸易参加国关税及非关税的限剞,这就使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前提下H-O 理论不能成立;
(4)自然资源稀缺。

里昂惕夫进行研究时,只局限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影响;
(5)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三、里昂替夫之谜的相关学说
对于“里昂替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解释,同时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代表性的学说如下:
1.技术差距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2.新要素贸易理论
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
3.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何产生的问题.
4.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规模.
5.人力资本说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为产生里昂替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
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