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普通微生物学46
2023年上海市复旦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2023年上海市复旦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超级细菌”是指对目前临床使用的绝大多数抗生素均具耐药性的病菌,抗生素滥用是产生“超级细菌”的重要原因。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超级细菌”具有细胞壁,能抵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产生“超级细菌”的根本原因C.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加速细菌的进化D.“超级细菌”的出现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2.已知某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所以女性人群中致病基因的频率大于男性人群B.若男性群体中患者的比例为3%,则女性群体中纯合子患者的比例为1.19%C.女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既可来自祖父,也可来自外祖父D.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既可来自祖母,也可来自外祖母3.下图分别为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a中,NADH与氧结合形成水发生在有折叠的膜上B.图b中,直接参与光合作用的膜上有色素的分布C.两图所示意的结构中与ATP形成有关的酶都在内膜和基质中D.两图代表的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并可共存于一个细胞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血友病、21三体综合征都是常见的遗传病,下列与三种遗传病的特征均符合的是()A.都是父亲或母亲减数分裂异常造成的B.在男性或女性群体的发病率相同C.都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D.都出现异常的酶影响代谢正常进行5.有一种名贵的兰花,花色有红色、蓝色两种,其遗传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见微知著——微生物学细菌归类

长链状
C/多糖抗原 (分群依据)
葡 (+)
菊 (-) 有无有无 灰白、光滑 胆汁 边缘整齐 (-) 完全透明溶血环(β)
M 蛋白 (致病性)
触酶 P/核蛋白抗原 (-)
草绿色α溶血环 菌落中央下陷呈脐状
混浊生长 后期变澄清
葡麦 乳蔗 (+) 有无有无
胆汁 (+)
荚膜多糖抗原 (荚膜多糖疫 苗可作预防) 菌
外毒素: 志贺毒素(Stx)
细菌性痢疾: ①我国多 B/D 群引起 ②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③只在肠道,不侵入 血 ④发热 腹痛 水样腹 泻 脓血粘液便 里急 后重
急性中毒性痢疾: ①多见于小儿 ②表现为全身中毒, 微血管痉挛、导致 DIC、器官衰竭
D 可迟缓分解 乳糖,产酸不 产气
BCD 群均能发 酵甘露醇,仅 A 群有鸟苷酸 脱羧酶
分解 反应
表面抗原
普通琼脂 直径 2mm 半透明
平板
光滑型菌落
O (四群分类
依据)
葡
(+)
短
兼
小
性不
G-
杆
厌高
乳 无无有无
(-)
菌
氧
动力
S.S 琼脂培 无色半透明菌落
养基
(-) K
毒力因子
所致疾病
备注
侵袭力: ①黏附于派氏淋 巴结 M 细胞 ②向上皮细胞、 巨噬细胞分泌蛋 白诱导内吞 ③胞浆内繁殖并 进入毗邻细胞 内毒素: ①作用于肠黏膜 使其通透性增高 ②破坏肠黏膜, 促炎症 ③作用神经系统
周
科
Serratia
小杆菌
G-
般
无
菌属
高
红色
身
无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不少于5种)
作者
教材或参考资料名称
出版社
出版年月
贾文祥 等
医学微生物学
3.微生物的发展史
4.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1.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2.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 细菌学
第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形态及排列方式;细菌的多形性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内物质、核质的组成及其功能;细菌的L型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
6.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7.培养基的种类及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8.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教学要求
1.掌握菌落的概念、细菌分裂方式、繁殖速度和生长曲线的分期及意义
2.掌握对氧要求的细菌的分类,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不生长的原因
3.熟悉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常用的细菌生化反应,熟悉与医学相关的合成代谢产物及 意义
7. 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和杀菌机制
4.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的使用、常用细菌染色法,主要是革兰染色法和抗 酸染色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肽聚糖和脂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细菌染色、致 病及抗生素等作用的关系
2.掌握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四种特殊结构和质粒、核蛋白体等胞质内含物
3.掌握革兰染色法的方法、原理及实际意义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重点学科有哪些?-复旦热门专业排名-复旦大学哪些专业报名人数最多?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重点学科有哪些?——复旦大学哪些专业报名人数最多?关于复旦考研,复旦大学的重点学科、王牌专业及专业排名一直是各位考生及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
重点学科一般是指高校或学术性科研机构,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某些学科,以实现人才和技术上的突破,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专科建设与发展的一席之地,学术气氛浓厚,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
换言之,当你决定报考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时,复旦大学的重点学科或王牌专业必定是你的首要选择。
就热门专业而言,报录比可以直接反映出某专业的火爆程度,有的高校特别是名校,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多,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还是要谨慎报考。
所以,选择专业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切勿一味追求热门。
不过,还有一些高校中的个别专业实际录取人数多于招生人数,复旦也有这种情况存在,报考前,分析下目标院系及专业有无扩招的传统,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基于此,鸿知复旦考研网()为各位报考复旦的考生整理了复旦大学重点学科、热门专业及排名情况等信息,为你的考研之路添能加油。
欲知更多复旦大学考研真题资料,请点击进入【复旦考研真题答案】。
院系专业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含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3个专业)、思想政治与教育法学院法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类(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5个专业)鸿知复旦考研网链接地址:/【复旦考研真题答案】链接地址:/kaoyan/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专业)物理学系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系核技术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类(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2个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2个专业)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信管理学院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统计学7个专业)临床医学(8年制博士学位)、临床医学(含临床医学5年制、基础医学、上海医学院法医学3个专业)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5年制)、公共事业管理鸿知复旦考研网链接地址:/【复旦考研真题答案】链接地址:/kaoyan/学科建设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复旦大学是中国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单位之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
微生物学及相关专业

31
贵州大学
A
6
华南理工大学
A+
19
南京工业大学
A
32
南开大学
A
7
北京化工大学
A+
20
北京工业大学
A
33
哈尔滨工程大学
A
8
上海交通大学
A+
21
陕西科技大学
A
34
浙江工业大学
A
9
中国石油大学
A+
22
燕山大学
A
35
新疆大学
A
10
南京理工大学
A
23
青岛科技大学
A
36
中北大学
A
11
四川大学
A
24
浙江理工大学
C等(5个):名单略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56)
排名
学校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中国农业大学
A+
5
华中农业大学
A
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
2
江南大学
A+
6
华南农业大学
A
10
河南工业大学
A
3
西南大学
A
7
江苏大学
A
11
福建农林大学
A
4
合肥工业大学
A
8
河北农业大学
A
B+等(17个):石河子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浙江大学、江西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
谭兴和简介谭兴和,博士,1959年出生,教授。果树学、园艺产品采后

谭兴和简介谭兴和,博士,1959年出生,教授。
果树学、园艺产品采后处理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生导师,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食品科学学科硕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1983年在湖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在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系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开始在湖南农业大学攻读果树学专业博士学位,自1988年起至今一直在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现为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湖南省跨世纪技术与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后备人选、湖南农业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园艺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食品科技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星火计划促进会会员。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食品加工新技术2、农产品贮藏工程3、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联系方式:*****************主要论著目录:1、2001年9月,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酱腌泡菜与熏腊菜加工技术》,主编。
2、1999年9月,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果蔬保鲜与加工新技术》,主编。
3、2000年6月,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新技术》,主编。
4、1997年9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食品成分分析手册》,主要编者。
5、1996年8月,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果蔬加工工艺学》,副主编。
6、2002年6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果蔬加工工艺学》全国十五规划教材,副主编。
7、2002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出版,《软饮料工艺学》全国面向21世纪教材,副主编。
8、2002年8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果品蔬菜贮藏运销学》全国面向21世纪教材,副主编。
9、2003年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酱腌泡菜与脱水菜配方》,主编。
10、2003年3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园艺产品加工学》,编者。
学术成果:先后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3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2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3等奖1项、地市级科技进步1等奖2项、学校科技进步2等奖1项、学校教学成果3等奖1项;主持完成了省级鉴定研究课题2项,鉴定结果为填补国内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主持承担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1项,承担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项,承担国家948科研项目1项,主持教学研究课题2项;主持横向科研课题5项。
复旦大学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工程系专业介绍

微⽣物学与微⽣物⼯程系
微⽣物学和微⽣物⼯程系是⽣命科学学院五个系科之⼀,它于1986年⽣命科学学院成⽴时,由原来的微⽣物教研室和病毒学研究室合并⽽成。
微⽣物学专业是国内建⽴最早、课程设备最完整的专业之⼀,微⽣物学集中在微⽣物⽣理及微⽣物分⼦遗传两个⽅向;病毒学专业集中在分⼦病毒学、昆⾍病毒学、植物病毒学、病毒⽣物⼯程等⽅⾯。
经修订后,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向:分⼦病毒学、分⼦免疫学、微⽣物遗传学及遗传⼯程,其主要的课程有分⼦病毒学、分⼦免疫学、遗传⼯程进展、现代微⽣物学专题。
全系承担着微⽣物学⽅向的本科⽣、研究⽣的教学和培养⼯作,还负责⽣命科学学院本科⽣及研究⽣的有关课程的教学⼯作。
本系的教学和研究⼯作在复旦有悠久的传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辈学术带头⼈王鸣岐、盛祖嘉、李君璎等教授对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极⼤的贡献。
本系拥有从事微⽣物学研究所需的设备,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省市部委的重⼤科研课题,从1978年以来,已发表350余篇论⽂,22项国家、省部委奖励。
出版教材40余本,其中《微⽣物学教程》获国家优秀教材⼆等奖。
本系现有教授5名,兼职教授2名,副教授6名。
现任系主任为赵国屏教授,副系主任为徐德强副教授。
2022年复旦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复旦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解释细菌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学说称为______,系1972年由______ 等提出。
2、一般地说,动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以______和______为主,植物病毒以______为主,噬菌体以______居多,而真菌病毒则都是______。
3、呼吸保护是指______菌科的菌种能以极强的______作用迅速将周围环境中的______消耗掉,使细胞周围围环境处于______状态,借此保护固氮酶。
4、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5、叶绿体的构造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组成。
6、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表现在:① ______,② ______,③ ______,④ ______,⑤ ______,⑥ ______,⑦ ______。
7、按照微生物与氧的关系,可把微生物分为五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8、植物根际微生物对植物有害的方面有______和______等。
9、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______型、______型和______ 型。
10、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判断题11、支原体与L-型细菌极其相似,但后者具有恢复形成细胞壁的能力。
()12、用稀释摇管法分离获得的微生物均为厌氧微生物。
()13、与乳酸发酵分成同型、异型相似,微生物的酒精发酵也有同型与异型之分。
()14、嗜肝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复制均存在逆转录过程。
()15、担孢子是担子菌亚门的有性孢子,外生。
()16、“三域学说”是根据对大量微生物DNA的测定后而提出的。
()17、厌氧罐技术对研究严格厌氧菌是一种既十分方便又极其合适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接合还可发生在不同属的菌种之间,如E. coli与Salmonella typhimurium之间或S. typhimurium与Shigella dysenteriae之间
• E. coli的F因子:决定性别的质粒,属于附加体(episome),可以通过接 合作用获得,也可以通过丫啶类化合物、溴化乙锭或丝裂霉素C的处理而 消除。
F′× F–
F′ + F′
F因子转导(F-duction):
• 通过F’菌株与与F–菌株间的接合,就可以使后者转变成F’菌株,为次 生F’菌株。它是一个部分双倍体,具有一个不完整的F因子,缺少部 分基因,仍可进行与F–菌株间的接合。
• 由F’因子来传递供体基因的方式,称为F因子转导、性导(sexduction) 或F因子媒介的转导(F-mediated transduction)。
离心洗涤后
[-] Met+bio+thr+leu+
U型管实验:
A [-]
B 过滤器
[-]
F因子的存在方式
根据F因子在E. coli中的有无,及与染色体的关系, 可将E. coli分为四种类型:
① F– (“雌性”)菌株: 细胞中不含有F因子, 细胞表面不具有有性纤毛。 可以通过与F+、F’或Hfr菌株接合而接受供体菌的F因 子、 F’因子或Hfr菌株的部分或全部遗传信息,相应 地可以转变成F+菌株、 F’菌株或重组子。 据估计,从自然界分离到的2000株E. coli中约有30% 是F–菌株。
约120分钟。由于种种原因DNA转移过程常会发生中
断,所以越是前端的基因进入F– 细胞的机会越大。F 因子位于线状DNA的末端,进入受体细胞的机会最小, 故这种接合引起转性的频率最低,但可以出现各种重
组子。 Hfr× F–
H fr + F– (在大多数情况下)
Hfr× F–
H fr + Hfr (在极少数情况下)
• 研究方法:1946年J.Lederberg等采用E.coli的两株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 奠定了方法学基础;也为以后的微生物遗传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存在范围:
• 细菌:G – 较为多见如E. coli、Salmonella、Shigella、Serratia、 Vibrio 、Azotobacter 、Klebsiella和Pseudomonas等最为常见
1、接合及其发现
接合——两个亲本细胞通过直接接触来转移遗传物质的基 因重组方式。通过接合而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就是接合 子(conjugant)
Met-bio-thrޚ年用E.cAoli的两个营养缺陷型所作的实验: B
[-]
混合培养
[-]
[Met.bio.thr.leu]
② F+(“雄性”)菌株:
细胞内含有(1~4个)游离的F因子,
细胞表面存在与F因子数目相当的性菌毛。
与F– 相接触时,可通过性菌毛将F因子转移到F– 细 胞中,使之也变成F+菌株。 F因子以很高的频率 传递,但含F因子的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一般并 不被转移。
F+× F–
F++ F–
③Hfr(高频重组,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菌株:
④F’菌株: 细胞中含有游离的、带小段染色体基因的环状F因子,可与F–
菌株接合,使其成为F′菌株。 F′菌株的形成:由Hfr菌株中的F因子在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核染
色体组时所形成,并因此造成细胞染色体发生缺失, F因子 也缺失一段DNA. 由Hfr异常释放所生成的F’菌株,称为初生F’菌株; 由F– 接受外来F′因子所产生的F′叫作次生F′细胞; F因子转导F-mediated transduction: 利用F’菌株与F–接合可将 供体染色体DNA传入F– 菌株,从而使F– 既获得供体菌的若 干遗传特性,又可获得F因子。这种接合方式叫做F因子转导, 又称性导sexduction. ——因为F因子可在细菌的染色体多位 点整合,所以F因子转导可实现不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接合中断试验与染色体图:
• Hfr菌株与F– 菌株接合与F+ 菌株相似,区别在于F因子被 分隔在核染色体组两端,F因子的头先进入受体细胞,然 后是核染色体组,只有核染色体组完全进入受体细胞之后, F因子的尾才能进入受体菌细胞,完成DNA的传递。
• Hfr菌株与F– 菌株的接合随时都可能被中断,所以极少出 现转性的结果,而是形成各种各样的重组子。
图 :初生F’菌株和次生F’菌株的由来
接合的一般过程:
• 接合时F+细胞与F– 细胞相遇,性菌毛与F– 细胞表面发生吸 附而形成接合管;
• F+细胞内,F因子的一条DNA单链在特定的位点上发生断裂; • 断裂后的单链逐步解开,同时以另一条留存的环状单链做
模板,通过模板的滚动,一方面把解开的单链以5’为先导通 过性菌毛推入F– 细胞中,另一方面,在供体细胞内以滚动 的环状模板重新合成一条互补的环状单链,以取代传递到 F– 细胞中的那条单链。这种DNA复制机制称为滚环模型 (rolling circle model); • 在F– 细胞中,以外来的供体DNA线状单链为模板合成一条 互补单链,并随之恢复成环状双链F因子。 • 至此,原来的F– 菌株变成了F+ 菌株。原来的供体仍为F+ 菌 株。
(二)接合(conjugation)
• 定义:供体菌(“雄”)通过其性菌毛与受体菌(“雌”)相接触,前者 传递不同长度的DNA给后者,并在后者细胞中进行双链化或进一步与核 染色体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 接合。
• 通过接合而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就是接合子(conjugant)
含有与染色体特定位点整合的F因子。
因该菌株与F– 接合后的重组频率比F+ 菌株高几百倍而 得名。
Hfr菌株与F–菌株接合时,Hfr染色体双链中的一条单链 在F因子处发生断裂,F因子位于线状单链DNA的两 端,整段单链线状染色体从5’端开始等速进入F–细胞, 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全部转移过程的完成需要
• 接合中断试验:由Wollman和Jacob首创(1955),首先 认识了原核微生物染色体的环状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