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
荨麻疹指南:中外指南比较

康复指导
中外荨麻疹指南在康复指导方面也有所不同 。国内指南可能更加强调药物治疗的康复效 果,而国外指南可能更加注重非药物治疗的
康复手段,如心理治疗和康复锻炼等。
06 结论和建议
对中国荨麻疹指南的建议
完善指南的更新机制
强化患者教育
建议中国荨麻疹指南定期进行更新, 以适应医学研究的进展和临床实践的 变化。
荨麻疹的诊断和评估
诊断
荨麻疹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医生的 临床经验,有时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评估
对荨麻疹的评估应包括了解患者的病 史、症状的严重程度、伴随疾病等方 面,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和预防 措施。
03 中国荨麻疹指南
诊断和治疗原则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确诊荨麻疹。
康复指导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搔抓,穿宽松舒适的衣服,减少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
05 中外荨麻疹指南比较
诊断和治疗标准的比较
诊断标准
中外荨麻疹指南在诊断标准上存在一定 差异。国内指南通常依据临床表现和皮 肤划痕试验阳性进行诊断,而国外指南 可能更加注重过敏原检测和免疫学检查 的结果。
VS
治疗标准
荨麻疹指南:中外指南比较
目录
• 引言 • 荨麻疹概述 • 中国荨麻疹指南 • 国外荨麻疹指南 • 中外荨麻疹指南比较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治疗方法因地区和指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中外荨麻疹治 疗指南的异同,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Βιβλιοθήκη 背景荨麻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荨麻疹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食物过敏、药物反应、感染、物理刺激等,甚至 部分荨麻疹病例找不到具体原因。
中国荨麻疹治疗方案指南(2023版)

中国荨麻疹治疗方案指南(2023版)
简介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荨麻疹的治疗方案。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给患者带来不适与困扰。
在制定本指南时,我们结合了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旨在为荨麻疹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诊断
荨麻疹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和皮肤检查。
典型的荨麻疹症状包括刺激性瘙痒、红斑丘疹和水肿。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可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非药物治疗措施
1. 避免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激发荨麻疹病发的环境或物质,如过敏原、刺激性食物等。
2. 温水浸泡:荨麻疹急性发作时,冷热敷患处可缓解症状,但应避免过度刺激。
药物治疗
1. 口服抗组胺药物:推荐使用非扩血管药物,如西替利嗪等,
以缓解瘙痒和减轻皮疹。
2. 局部激素药膏:轻度荨麻疹患者可外用激素药膏,但长期使
用需谨慎避免副作用。
3. 其他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使用其他药物
如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等作为辅助治疗。
随访与复查
治疗期间,医务人员应定期随访患者,了解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患者症状缓解后,仍需定期复查,以监测疾病的复发情况。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中国荨麻疹治疗的方案指导,旨在帮助医务人员
为患者提供专业和有效的治疗。
但需注意,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
体情况个体化制定,并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14版)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国务院《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努力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开展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为做好麻疹监测工作,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3〕484号,以下简称《加强麻疹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二)掌握麻疹、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
(三)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路径。
(四)评价麻疹、风疹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一)监测病例定义。
监测病例定义为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或风疹的病例。
(二)监测病例分类。
1.实验室确诊病例(1)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
符合下面条件之一的监测病例,为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
①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②病原学标本检测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者;③恢复期血清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者。
(2)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
符合下面条件之一的监测病例,为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
①血标本检测风疹IgM抗体阳性者;②病原学标本检测风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到风疹病毒者;③恢复期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者。
2.临床诊断病例(1)流行病学联系病例①流行病学联系麻疹病例。
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但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②流行病学联系风疹病例。
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但与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2)临床符合病例①临床符合麻疹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长期管理荨麻疹患者,疾病评估要随行——《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解读

长期管理荨麻疹患者,疾病评估要随行
欧洲皮肤病学论坛(EDF)以及世界过敏组
织(WAO)共同制定的《2018荨麻疹的定
义,分类,诊断和管理》国际指南保持一
致,首先根据病程是否大于6周,划分为急
性和慢性,然后再根据诱因的不同分为自
发性和诱导性。
而针对慢性可诱导性的荨
麻疹,又可以进一步根据诱因细分为物理
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鉴别荨麻疹的具体特征,提出更为科学分类分型,以利于精准的治疗和判断预后。
以风团和血管性水肿为皮损表现的疾病,虽然以荨麻疹最常见,但和一些疾病鉴别也很有必要。
比如荨麻疹性血管炎,两者典型症状表现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荨麻疹是一过性的风团,荨麻疹性血管炎是可以表现为风团的血管炎。
虽然风团持续时间是否超过24小时是初筛的标准,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完全准确的标准,因为部分荨麻疹的风团持续时间可以超过24小时。
如果将风团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也叫做风疹、风团病等。
它的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瘙痒、大小不一的风团或斑块,有些会伴随着皮肤红肿、水肿、脱屑、表面积水囊等症状。
此外,荨麻疹还可能会影响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导致相应的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荨麻疹的病因和诊断荨麻疹是由身体对某些过敏源(包括药物、食物、化学物质、寄生虫等)发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皮肤病。
另外,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体内激素以及心理因素等有关。
因此,荨麻疹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进行测试和鉴定,从而找出可能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荨麻疹有时也会因为病史不清、诊断错误、误诊等原因而延误治疗。
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最好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常规检查包括皮肤病理学检查、过敏试验、血液检查等,并需要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荨麻疹的治疗原则荨麻疹的治疗原则是清除过敏源、缓解皮肤症状、预防复发,同时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
清除过敏源首先要清除过敏源,例如避免接触或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品或药物,清除体内的激素水平,避免过于紧张或焦虑等。
此外,平时也要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缓解皮肤症状治疗荨麻疹的主要手段是使用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肾上腺素能药、口服激素及其类似物等。
其中,抗组胺药是缓解症状最快,用量较小,且不易产生副作用。
因此,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首选。
对于激素类药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导致副作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跟踪监测,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应注意注重个人卫生,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避免使用含磨砂颗粒的沐浴露或洗涤剂等。
预防复发除了药物治疗外,预防荨麻疹的复发也非常重要。
对于过敏性荨麻疹的患者,在发病期间应避免接触过敏源,同时也要避免轻易地改变药物或化妆品使用。
中国荨麻疹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荨麻疹治疗指南(2023版)中国荨麻疹治疗指南(2023版)概述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关于荨麻疹治疗的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
诊断荨麻疹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以下特点对于荨麻疹的诊断很关键:- 突然出现的病情- 皮肤上出现丘疹、水泡或肿块,伴有瘙痒- 丘疹出现快速消退的现象- 可能伴有其他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腹泻等)如上述特点出现,且其他病因得以排除,则可以诊断为荨麻疹。
治疗原则荨麻疹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包括:- 避免诱发因素:对确定的过敏原、刺激性物质等进行避免,以减少荨麻疹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刺激性洗涤剂和热水,使用舒缓性护肤品。
- 药物治疗: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口服或局部使用的类固醇药物,以及其他辅助治疗药物,根据病情和严重程度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选择高效、非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例如赛庚啶、非洛地平等,口服或局部使用。
- 类固醇药物:对于病情严重、反复发作或难以控制的患者,可以考虑口服或局部使用的类固醇药物。
- 其他药物:如有需要,医生可酌情选择其他辅助治疗药物,如抗白细胞介素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预防预防荨麻疹的复发或加重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避免接触过敏原或刺激性物质- 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 注意饮食健康,避免摄入过敏食物或刺激性食物- 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需特殊注意请注意:本指南仅提供一般性的治疗建议,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进行决定。
参考资料:1. 中国荨麻疹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版)2.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rticaria (2017 update)。
(有答案)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方案与进展-087-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方案与进展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一)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临证体会1、慢性荨麻疹肝经郁热证的治法是()A、调和营卫B、散风清热除湿C、养血祛风D、疏肝清热[正确答案]E、解表散邪2、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的治法是()A、调和营卫[正确答案]B、散风清热除湿C、疏肝平肝,祛风止痒D、疏肝清热E、养血祛风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证A、肝经郁热证B、血虚风恋证C、营卫不和证D、肝旺风动证[正确答案]E、风湿热证4、根据《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风团反复发生,至少每周发作2次,持续≥()周者,即可称为慢性荨麻疹A、6[正确答案]B、4C、5D、3E、25、慢性荨麻疹肝旺风动证大便干结者,加()A、制附子B、炒山药C、生地D、生大黄[正确答案]E、生牡蛎6、慢性荨麻疹外风侵入常见()表现A、恶寒、发热[正确答案]B、肢体震颤C、偏瘫不遂D、头目摇动E、肢体瞤动7、中医认为,内风的产生多与()有关A、肝[正确答案]B、脾C、肾D、心E、胆8、慢性荨麻疹风湿热证的治法是()A、调和营卫B、散风清热除湿[正确答案]C、养血祛风D、解表散邪E、疏肝清热9、慢性荨麻疹风湿热证易感冒,畏寒肢冷者,加()A、蝉蜕、浮萍B、当归C、生牡蛎D、生黄芪、桂枝、制附子[正确答案]E、黄芩10、慢性荨麻疹肝旺风动证的治法是()A、调和营卫B、散风清热除湿C、疏肝平肝,祛风止痒[正确答案]D、疏肝清热E、解表散邪11、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的治疗方剂是()A、荆防四物汤B、桂枝汤[正确答案]C、散风除湿汤D、丹栀逍遥散E、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2、慢性荨麻疹血虚风恋证的治法是()A、调和营卫B、散风清热除湿C、养血祛风[正确答案]D、解表散邪E、疏肝清热(二)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技巧1、荨麻疹疹及全身,日久难愈者选()治疗A、半夏厚朴汤B、过敏煎C、玉屏风桂枝龙骨牡蛎汤D、消风散[正确答案]E、茯苓杏仁甘草汤2、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荨麻疹卫表不固型的临床表现()A、裸出部位易发风团B、大便溏泻,甚至恶心呕吐[正确答案]C、疹色淡微红或见苍白D、两手洗冷水亦起E、舌质淡,苔白3、以下对慢性荨麻疹的防治措施的认识,错误的是()A、忌食鱼腥虾蟹、辛辣刺激之物B、多饮药酒进行治疗[正确答案]C、积极防治某些肠道寄生虫病D、注意气温变化,自我调摄寒温E、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4、以下对慢性荨麻疹治则治法的认识,错误的是()A、重视活血疏风B、注意驱邪而不伤正C、注意滋阴补肾[正确答案]D、注意扶正固表E、注意调理脾胃5、胆碱能型荨麻疹体质偏热者选用以下哪个方剂治疗()A、八珍汤B、温清饮[正确答案]C、补阳还五汤D、柴胡桂枝干姜汤E、当归饮子6、慢性荨麻疹脾失健运型可用以下哪个方剂治疗()A、乌梅丸B、补阳还五汤C、柴胡桂枝干姜汤D、平胃散[正确答案]E、复元活血汤7、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是荨麻疹发作的常见诱因,六淫之中又以()邪致病最为常见A、暑B、湿C、风[正确答案]D、燥E、寒8、慢性荨麻疹风热型的治疗法则是()A、辛凉解表,疏风止痒[正确答案]B、益气固表,御卫止痒C、益气活血,通络止痒D、健脾燥湿,祛风止痒E、辛温透表,疏风止痒9、辛温透表,疏风止痒适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哪种证型()A、风寒型[正确答案]B、风热型C、卫表不固型D、血虚生风型E、气虚血瘀型10、物理性荨麻疹可选用以下哪个方剂进行治疗()A、温清饮B、当归饮子C、过敏煎D、补阳还五汤[正确答案]E、平胃散11、慢性荨麻疹气虚血瘀型可使用以下哪个方剂进行治疗()A、八珍汤B、温清饮C、补阳还五汤[正确答案]D、柴胡桂枝干姜汤E、当归饮子12、以下哪个方剂适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生风型()A、当归饮子[正确答案]B、补阳还五汤C、玉屏风散D、复元活血汤E、柴胡桂枝干姜汤(三)六经辨证治疗荨麻疹(上)1、荨麻疹急性发作剧烈,其疹红、肤热明显,使用葛根汤加()取效更捷A、半夏B、黄芩C、黄芪D、石膏[正确答案]E、赤芍2、《伤寒论》:恶风、汗出、口干,发热或未发热,()主之A、麻杏石甘汤B、桂枝加葛根汤[正确答案]C、小青龙汤D、越婢汤E、桂枝麻黄各半汤3、《伤寒论》:恶寒(风)、无汗、口中和,发热或未发热,()主之A、桂枝加黄芪汤B、麻黄汤[正确答案]C、桂枝麻黄各半汤D、小青龙汤E、麻杏石甘汤4、《伤寒论》:恶寒、无汗、口干而烦躁,发热或未发热,风团瘙痒剧烈者,()主之A、葛根汤B、越婢汤C、大青龙汤[正确答案]D、桂枝加葛根汤E、麻杏石甘汤5、西医治疗荨麻疹首选()A、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正确答案]B、阿司匹林C、抗病毒药物D、第三代头孢E、抗真菌药物6、以下哪项不是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治疗主证()A、发热或不发热B、无汗或微有汗C、口干而烦躁[正确答案]D、恶寒或恶风E、口中和7、青年女性之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时,常使用()合用当归芍药散A、麻黄附子细辛汤B、麻杏石甘汤C、小青龙汤D、桂枝麻黄各半汤[正确答案]E、桂枝加黄芪汤8、《伤寒论》:发热或不发热、恶寒(风)、无汗,疲倦甚、四逆、脉沉细者,()主之A、桂枝加附子汤B、葛根汤C、麻黄附子细辛汤[正确答案]D、真武汤E、桂枝人参汤9、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疗程一般不少于()A、1个月[正确答案]B、1周C、2周D、2个月E、3个月10、荨麻疹通常在()内消退A、2~24小时[正确答案]B、1~2天C、2~3天D、4~5天E、5~6天11、《伤寒论》:恶风、汗出、口中和,发热或未发热,()主之A、小青龙汤B、桂枝汤[正确答案]C、桂枝加黄芪汤D、桂枝麻黄各半汤E、麻杏石甘汤(四)六经辨证治疗荨麻疹(下)1、病在阳明,兼夹湿热者,()主之A、小柴胡汤B、茵陈蒿汤[正确答案]C、柴胡桂枝干姜汤D、大柴胡汤E、四逆散2、以下哪项不是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A、汗出口渴[正确答案]B、往来寒热C、胸胁苦满D、嘿嘿不欲饮食E、心烦喜呕3、病在阳明,兼入少阴者,()主之A、柴胡桂枝干姜汤B、大黄附子汤[正确答案]C、大柴胡汤D、四逆散E、半夏泻心汤4、荨麻疹若兼见上热下寒之口干苦、舌苔黄腻、呕而肠鸣、心下痞硬、或下利者,可选用()治疗A、五苓散B、茵陈蒿汤C、小柴胡汤D、半夏泻心汤[正确答案]E、大柴胡汤5、以下哪个方剂不适宜治疗在太阴者,多见脾胃系统的虚弱,及运化功能的不足导致气血的亏虚()A、半夏厚朴汤B、理中汤C、茯苓饮D、乌梅丸[正确答案]E、当归芍药散6、慢性荨麻疹夹饮,可用小柴胡汤合()治疗A、乌梅丸B、白虎汤C、五苓散[正确答案]D、半夏泻心汤E、大黄附子汤7、少阳、太阴证合病,可用()治疗A、柴胡桂枝干姜汤[正确答案]B、大黄附子汤C、大柴胡汤D、四逆散E、小柴胡汤8、病在厥阴者,多见寒热错杂之症候,可用()治疗A、白虎汤B、乌梅丸[正确答案]C、三承气汤D、茵陈蒿汤E、四逆散9、当归芍药散主治()A、少阳、阳明证合病B、少阳、太阴证合病C、少阳、太阳证合病D、太阴病之血虚水盛证[正确答案]E、太阴、少阴合病10、少阳、太阳证合病,常用()治疗A、柴胡桂枝汤[正确答案]B、四逆散C、小柴胡汤D、半夏泻心汤E、大黄附子汤11、荨麻疹发热、机体机能颓衰状态,可用小柴胡汤合()A、茵陈蒿汤B、四逆散C、麻黄附子细辛汤[正确答案]D、柴胡桂枝干姜汤E、大黄附子汤12、太阳、少阴合病,兼夹表证,可见()A、倦怠欲寐B、面浮肢肿C、发热,四肢沉重疼痛[正确答案]D、小便不利E、心下悸,头眩。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引言: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红色、瘙痒、隆起的疱疹,通常会消失和重新出现。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最新的诊疗方法。
第一部分:定义与病因一、定义荨麻疹是一种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特征为皮肤隆起的红色疱疹,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二、病因1.免疫介导荨麻疹: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免疫系统异常,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药物过敏等。
2.非免疫介导荨麻疹:与体温变化、运动、应激等因素有关。
3.特发性荨麻疹:病因未知。
第二部分:临床表现一、急性荨麻疹1.全身性瘙痒2.皮肤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3.结局良好,一般数小时至数天会自行消退二、慢性荨麻疹1.持续或反复出现荨麻疹疱疹,持续超过6周2.结局不一,有的会痊愈,有的会持续数年第三部分:诊断一、根据病史和症状1.病史:详细询问发作时间、消失时间、出现诱因等。
2.症状:红色、隆起的疱疹,伴有瘙痒。
二、实验室检查1.皮肤划痕试验:用尖锐器轻轻划破皮肤后观察是否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
2.血清IgE水平测定:可用于判断是否过敏反应引起的。
第四部分:治疗方案一、避免诱因1.避免与过敏源接触2.避免剧烈运动、高温等刺激二、药物治疗1.抗组胺药物: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如非那根、氯雷他定等。
2.变应原免疫治疗:适用于过敏引起的荨麻疹,如单克隆抗体药物。
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慢性荨麻疹,如环孢素A等。
三、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具体的药方根据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
四、其他治疗1.冷敷或温水浸泡:可以缓解瘙痒、减轻红肿。
2.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对于因精神压力引起的荨麻疹可进行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
结语: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诊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类诊断:结合病史和体检,将荨麻疹分为自发性和 诱导性。前者根据病程是否≥6周分为急性与慢性,后者根 据发病是否与物理因素有关,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荨麻 疹,并按表1定义进一步分类。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 荨麻疹在同一患者中存在,如慢性白发性荨麻疹合并人工荨 麻疹。
起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⑥对ASST阳性或证实体内存在针
类型 人工荨麻疹
表2部分诱导性荨麻疹的治疗选择
特殊治疗方法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荨麻疹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
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 荨麻疹的疗效确切,但因中枢镇静、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 限制其临床应用。在注意禁忌证、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 等前提下,可酌情选择。常用的一代抗组胺药包括氯苯那敏、 苯海拉明、多塞平、异丙嗪、酮替芬等,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 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 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奥洛他定等。
一、定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 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 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 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Ⅲ。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 现为间歇性发作。 二、病因
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Fra bibliotek素万方数据
主堡麈腿型苤盍2Q!垒生2旦筮垒Z鲞筮2期£丛!』旦!墅熊!!,』丛!1 2Q!生y丛:垒2,盟Q:2
515
表1荨麻疹的分类及其定义
夜发作规律,风团大小、数目,风团形状及分布,是否合并血 管性水肿,伴随瘙痒或疼痛程度,消退后是否有色素沉着,既 往个人或家族中的过敏史、感染病史、内脏疾病史、外伤史、 手术史、用药史,心理及精神状况,月经史,生活习惯,工作及 生活环境以及既往治疗反应等。 2.实验室检查:通常荨麻疹不需要做更多的检查。急性 患者可检查血常规,了解发病是否与感染或过敏相关。慢性 患者如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或对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治疗反
514
生堡座瓞型杂志2Q!垒生!旦筮垒2鲞筮2塑£h也』旦9婴堂!,J丛!Y 2Q!垒:yQ!!生!,盥!1 2
dermatitis:a randomized comparative study[J J.Pediatr Allergy Immunol,2008。19(7):614—618. 1 14 j Eberlein B,Eicke C,Reinhardt HW,et a1.Adjuvant treatment of
of
atopic
lJ J.Clin
Granlund H1,Erkko P,Sinisalo M,et a1.Cyclosporin in dermatitis:time Br
to
Dermat01.2012.37 Suppl 1:7—12. 19 Pariser D.Topical corticosteroids and 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focus
关性胃炎有关联的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⑤对疑为与食物相 关的荨麻疹患者,鼓励患者记食物日记,寻找可能的食物并
加以避免,特别是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添加剂可引
在发病中的作用b]。IgE介导的食物变应原在荨麻疹发病中 的作用是有限的,对变应原检测结果应该正确分析。有条件 的单位可酌情开展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物激发试验。
对FceRIa链或IgE自身抗体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 重时可酌情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 置换等。 3.控制症状:药物选择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规则使用的 原则,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推荐根据患者的病情 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见图1。 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
J
Baron SE,Cohen SN,Archer CB,et and clinical
a1.Guidance
eczema
on
the diagnosis
Exp
analysis[J].J 125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7,21(5):606-619.
atopic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14.02。10)
(本文编辑:颜艳)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在2007版…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 展,主要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成员反复讨
脏瓣膜、骨科的钢板、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等)以及运动等。
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包括肥大细胞对kE高敏感性、慢
论和修改而成,供国内同行参考。参加本指南修订的人员有
(排名不分先后):张建中、赵辨、毕志刚、陆前进、郝飞、顾恒、 郭在培、刘彦群、肖汀、徐金华、姚志荣、马琳、邱湘宁、邓丹 琪、杜娟、李惠、李巍、刘玲玲、陆东庆、潘萌、涂彩霞、谢志强、 李邻峰、金江、吕新翔、夏济平、张小鸣、张理涛、王培光、林有 坤、赵明、姚煦、杨慧敏、卢彬、冯爱平、杨玲、朱莲花、农祥、张 峻岭、宋志强、朱武。
4.鉴别诊断:主要与荨麻疹性血管炎鉴别,
后者通常风团持续24 h以上,皮损恢复后留有 色素沉着,病理提示有血管炎性改变。另外还需 要与表现为风团或血管性水肿形成的其他疾病 如荨麻疹型药疹、血清病样反应、丘疹性荨麻 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成人Still病、遗传性 血管性水肿等鉴别。 六、治疗
更改抗组胺药的缸剂量或联p…………孽…………是雩蠡蓼性
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在其他治 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 患者可能会受益。如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
应差时,可考虑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便虫卵、肝肾功能、
免疫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补体和各种自身抗 体等。必要时可以开展变应原筛查、食物日记、自体血清皮肤 试验(ASsT)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鉴定,以排除和确定相关因素
生烯酸代谢等;还有少数荨麻疹患者目前尚无法阐明其发病 机制,甚至可能不依赖于肥大细胞活化∞]。 四、临床表现及分类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其发作形式多样,多伴有瘙痒, 少数患者可合并血管性水肿。按照发病模式,结合临床表现,
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
明确。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2.3]。外源性因素多为 暂时性,包括物理刺激(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 物(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植物或水果类如 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腐 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 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
U,Klein
dermatitis
lJ].N
Engl
J
[23]Mrowietz 1 24 J
Sehmitt
CE,Reich K,et a1.Cyclosporine therapy in
Dtsch Dermatol
Med,2005,352(22):23 14—2324.
dermatology[J j.J
atopic eczema:assessment of
an
from atopic
clever
prokaryotes Am
to
inhibiting
caleineurin and treating
the
dermatitis[J].J
Acad Dermatol,2002,46(2):228—241.
GX,et
Ges,2009,(5):474-479.
[17]张建中.糖皮质激素皮肤科规范应用手册[M].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201h 1
18 31.
J,Schmitt N,Meurer M.Cyclospofi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topic eczem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组胺药——+
l常规剂量使用l~2周不能有效控制症状………~;
Jr 症状仍\ 更换抗无改董增加2。4倍委改善抗组胺药
/症状仍
:是
剂tit・一联合应用
诱导性奇麻疹的
特殊治疗
J症状仍无改善
三线治疗(环孢素、糖皮质激素、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生物制剂等) 图1慢性荨麻疹治疗流程
1.患者教育:应教育荨麻疹患者,尤其是慢
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o]。 诱导肥大细胞活化并脱颗粒的机制包括免疫性、非免疫性和 特发性。免疫性机制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 身免疫、IgE依赖的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系统介导等 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肥大细胞释放剂直接诱导,食物中
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
eczema
[15]马琳.润肤剂及居家护理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J]实 用皮肤病学杂志,2008,1(1):插1页. 1 16 J Williams HC.Clinical
practice.Atopic
(atopic dermatitis)Part
II
lJj.J
Eur
Acad
Dermat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