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辨析题预测汇总(分章节整理)
2021教资中学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教资中学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简述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 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 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5. 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6. 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7.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8.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021年教育知识能力辨析题

2021年教育知识能力辨析题汇总1.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答案】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这四个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非教育。
故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2.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答案】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包括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四项任务。
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说法是错误的。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
【答案】题干说法错误。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认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而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4.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
【答案】题干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或倾向。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因此品德的形成受情感的影响说法是正确的。
5.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答案】此题说法正确。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其中相对独立性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辨析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该表述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根据教育的概念可知,判断一个活动是不是教育,要满足:第一,有目的;第二,增进知识和技能或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题干中的说法,没满足“有目的”,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2】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该表述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题干中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所以是不全面的。
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3】教育者是教学的主体。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题干中的说法混淆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4】教育形态一定会跟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该表述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生产力发展,但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想落后于较为先进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种是生产力落后,但受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内容、方法等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简答题汇总(含口诀)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简答题汇总注意:各位考生们,2021年教资考试中学科目二的简答题我们标注了一级简答和二级简答。
其中,一级简答是指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时间,可以优先背一级简答题。
二级简答题是次重点,如果备考时间充沛,可以备考二级简答题。
第一章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二级)(1)教育的终身化。
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口诀:全(全民化)民(民主化)多(多元化)现(现代化)身(终身化)2.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二级)(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口诀:体(教育管理体制)内(教育内容)性质(教育的性质)两权(领导权和受教育权)一目的(教育目的)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二级)(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口诀:三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一训练,控制很全面4.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二级)(1)社会依据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文化传统;④人口。
(2)人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的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2021年下半年教资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简答题汇总(20道)

2021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20题汇总中学科目二简答题必背表中学科目二命题规律从题型上看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各占半壁江山,具体表现为辣析题(4) =教育学 (2) +心理学 (2);简笞题 (4: =教育学 (2) +心理学 (2);材料分析题 (2) =教育学 (1) +心理学 (1).简答题在教育学的每个模块都会出题,在心理学则侧重第四模块。
历年真题重复考的概率较低,目前仅有6道题重复,仅9%。
在明确出题规律之后,对照已经考过的厅年真题,我们的复习对策就是筛选出一部分考到概率较大的题目,提前背好。
背的时候不需要特别准确到一字不差的程度,而是背会最简洁的答题要点。
来,我们一起背。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笞:(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其表现为:(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看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看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其表现为:(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辩证关系笞:(一)政冶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其表现为:(1)政冶经济制度制约看教育的性质(2)政冶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冶经济制度决定看受教育的权利(4)政冶经济制度决定看教育的目的(二)教育对政冶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作用,其表现为:(1)教育为政冶经济制庋坛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冶经济的舆论力滋(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笞:(一)社会的政冶、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1.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2.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冶观点与政冶制度的制约3.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二)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三)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4.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笞: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1.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正确)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且具有先天而来的稳定性,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而逐渐发生变化.2.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错误)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错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是学习的结果,一些本能、疲劳、成熟等引起的行为的改变就不是学习的结果。
4.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错误)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的情绪反应.很多学生会考前焦虑,但是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动机,有利于生命潜能的发挥,但是过度焦虑会导致乱发脾气,坐立不安,手脚发凉,等生理心理反应,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
所以过度焦虑不利于学生学习.5.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错误)教育目的虽然考虑人的身心发展多种因素,但是并不是把人抽象的脱离了社会和历时来谈,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主要有: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因此要把个体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
6.德育过程是对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错误)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品德由这四部分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着四种品的心理因素使之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道德培养一般沿着内在顺序,但是由于社会生活复杂性,教育影响多样性,知情意行相互独立,因此,他们的发展水平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特征,个性差异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新最新2021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一、8 8 大必考模块知识点具体分析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点繁多,考生需要以全题型进行备考。
近两年考试中也涉及到全题型。
1 1 、从客观题的角度来说。
考生在复习时,对于人物的观点、著作等内容可以采用列表格、画结构图、编口诀、做笔记等方式加强记忆效果。
2 2 、从主观题角度来说。
本模块是简答题、辨析题考点集中的章节,建议考生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章节重点识记。
中学课程1 1 、客观题部分主要集中于课程概述,尤其是课程的分类,对于该章节考生可以通过做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
2 2 、主观题部分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分,对于该章节的知识点考生可以重点识记,利用编口诀、做笔记的方式来进行备考。
中学教学本章节的知识点考查形式多以主观题为主,一方面要求考生对于该章节知识点进行重点识记,集中于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一方面由于本章节考查的单项选择题以及辨析题也较多,建议对于该章节知识点进行重点理解,加强与生活实践、教育教学的联系。
中学生学习心理该部分内容考试涉及的知识点繁多,需要以全题型进行备考。
认知过程部分涉及到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其中注意分类与记忆类型比较重要,考生应结合生活实例去理解。
1 1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部分主要考查的是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分类,多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
2 2 、学习理论部分为各种心理学家对于学习的认识,理论色彩浓厚。
行为主义重点在于理解相关实验,认知主义重点可以放在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多为记忆类型题目,重点在于识记。
3 3 、学习心理部分知识点繁杂,建议考生重点理解学习动机理论、学习迁移分类以及学习策略分类,学习迁移理论注意结合实验理解学习,其余部分多为感觉一般规律、知觉分类、记忆分类等题目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该部分内容相对简单,考点也比较集中,主要围绕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辅导的方法两个模块展开, 每次1-2 个单项选择题,建议考生对此部分以理解为主。
【学辅资料】中学教资考试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高频考点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高频考点汇总一、教育的本质属性【知识点】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常考点】否认教育的目的性、否认教育的社会性【例1】凡是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此说法错误。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而没有目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如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就不是教育。
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例2】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此说法错误。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题干中说母猴带小猴爬树是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知识点】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历史性(教育古今不同)、生产性、民族性和相对独立性。
其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考察较多,包括四个小点:(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性;(3)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常考点】否认教育的某一属性、夸大教育的某一属性【例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此说法正确。
每一时代的教育,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它们尽管受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影响,但总体来讲,都与以往各个时代的教育有着继承关系,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是全新的。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在整个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都必然要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
【例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同步性。
但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
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例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