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节物质结构基础
物质结构(结构化学)

荧光屏 亮度 曲线
•衍射条件: △=sin(a) × d/2=λ/2, sin(a) = λ/d, Δx = d, ΔPx = sin(a)×P= λ/d× h/ λ= h/d
不确定关系式(测不准关系式): Δ结x论Δp:x≥h
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 (r~h),没有经典轨道。
•根源: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二.力学量算符方程 1. 薛定谔方程-------能量方程
2 2(r) V (r)(r) E(r) 2m Hˆ 2 2 V (r) 2m
Hˆ(r) E(r)
2 算符方程
A f x gx,
A f x af x
后者为算符 Aˆ 的本征方程;
当控制电子一个一个地射出 与电子束一次射出衍射图形一样。
(Born统计解释) 大量电子: (1)衍射强度大的地方出现的电子多 (2)衍射强度小的地方出现的电子少 单个电子: (1)衍射强度大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2)衍射强度小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少
物质波是几率波。
五 不确定关系
1927年,海森堡提出:微观粒子在某 一时刻同一方向的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确 定。
结构化学
主讲: 潘 秀 梅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参考书:
结构化学(面向21世纪教材),高教社 2003 潘道皑等 “ 物质结构 ” 高教社 1987 江元生 “ 物质结构 ” 高教社 1999 周公度 等 “结构学习基础” 北大出版社
1995
倪行等 “物质结构学习指导 ”科学出版 社 1999
绪
论
f(x) -- 算符 Aˆ 的本征函数(本征态);
a-- 算符 Aˆ 的本征函数f(x)的本征值。
3力学量的本征值和平均值
普通化学教案物质结构基础

表面吸附与反应
表面吸附的概 念:物质在固 体表面上的聚
集现象。
表面吸附的原 理:由于表面 分子的作用力 与内部不同, 导致气体分子 在表面上的聚
集。
表面吸附的分 类:物理吸附 和化学吸附。
表面反应的定 义:在表面吸 附的基础上, 表面上的分子 与其他分子或 离子发生化学
反应。
界面现象与性质
润湿现象:液体在固体表面 铺展的现象
相变:晶体在不同 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发生结构转变的现 象
晶体缺陷对相变的 影响:缺陷可以促 进或抑制相变的发 生
相变在晶体缺陷中 的应用:通过控制 晶体缺陷来调控材 料的性能和功能
晶体结构与物理性质
晶体结构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硬度、熔点、导电性等。
不同晶体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不同,如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 展性。
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率常数:描 述化学反应快慢的 物理量
活化能:反应进行 所需的最低能量
反应机理:化学反 应的步骤和过程的 描述
催化剂:降低反应 活化能,加速反应 进程的物质
溶液中的相变与热力学
相变:溶液中物质 状态的变化,如溶 解、结晶等
热力学基本概念: 如熵、焓、自由能 等在溶液结构中的 意义
振动与转动的能量:较低,常温下即可发生。
振动与转动的光谱特征:可通过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进行检测和研究。
分子的极性
影响因素:元素的电负性、 键的极性、分子构型等
定义: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 不重合,导致分子表现出极 性
极性分类:永久极性、诱导 极性、取向极性
物理性质:溶解度、熔点、 沸点等
分子光谱与分子能级
THANK YOU
汇报人:XX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抵抗变 形的能力
物质结构教案课件

物质结构教案PPT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2)掌握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等基本粒子的构成;(3)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4)学会运用物质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结构的特点;(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理解物质结构的内在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物质结构的兴趣和好奇心;(2)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关系。
2. 原子结构(1)原子的构成;(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
3. 分子结构(1)共价键的形成;(2)分子几何构型;(3)氢键对分子结构的影响。
4. 离子结构(1)离子的形成;(2)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3)离子晶体类型的判断。
5. 原子团结构(1)原子团的定义;(2)原子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3)常见原子团及其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2)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等基本粒子的构成;(3)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4)运用物质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2. 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分子几何构型;(3)离子晶体类型的判断;(4)原子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结构的特点;(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结构的内在联系;(3)结合实验、案例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1)PPT课件展示,清晰呈现物质结构的知识点;(2)实物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结构的奥秘。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其对物质结构知识的理解程度;(2)评估学生在实验、讨论等环节中的参与度;(3)收集学生作业、测验等,分析其掌握物质结构知识的情况。
《工程化学》课程大纲

《工程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工程化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Chemistry二、课程编码及性质课程编码:070181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32学分:2.0四、先修课程无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也可以供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学生选修。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本课程教学目的主要包括:1. 掌握基础化学理论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科学素质,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2. 了解化学学科的概貌,并能够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3. 了解材料制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基本化学问题,掌握基本化学原理和规律,能够运用化学基础理论解决材料工程技术中的相关化学问题。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从微观粒子的运动出发,讲授原子、分子以及晶体的结构,原子、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2)重点讲授热力学基本定律以及化学反应热,如何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3)重点学习溶液的通性以及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平衡,如何利用平衡关系实现沉淀的溶解和转化,电化学基础理论和反应方向的判断,如何避免金属的腐蚀。
4)重点学习的章节内容包括:第2章“物质结构基础”(7学时)、第3章“化学热力学初步”(8学时)、第4章“溶液化学与离子平衡”(7学时)、第6章“电化学与金属腐蚀”(6学时)。
教学难点:1)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复杂体系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和平衡关系,通过各章节内容的融会贯通,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学反应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含PPT演示,影像资料等),讲授物质结构基本理论和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突出化学原理的应用和重要性;(2)随机组织学生围绕某个具体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高中化学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1、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分子式为CH4,电子式为,结构式为。
2、有机物中碳原子的结构及成键特点(1)有机物中,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共价键。
(2)碳原子间成键方式多样①碳碳之间的结合方式有单键()、双键()、三键(—C≡C—)。
②多个碳原子之间可以结合成碳链,也可以结合成碳环(且可带支链)。
(3)有机物分子可能只含有一个或几个碳原子,也可能含有成千上万个碳原子。
注意:有机物中碳原子成键特点和碳原子间的连接特点决定了有机物种类繁多。
二、烷烃1.烷烃的结构(1)甲烷的结构甲烷的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位于4个顶点上。
分子中的4个C—H的长度和强度相同,相互之间的夹角相同,为109°28′。
(2)空间示意图是。
甲烷的球棍模型为,空间填充模型为。
2、烷烃——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1)示例:乙烷的结构式为,分子式为C2H6,丙烷的结构式为,分子式为C3H8。
(2)结构特点①分子中碳原子之间都以单键结合;②碳原子的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称为饱和烃,又称烷烃。
(3)分子组成通式:链状烷烃中的碳原子数为n,氢原子数就是2n+2,分子通式可表示为C n H2n+2。
(4)烷烃的一般命名①方法碳原子数(n)及表示n≤1012345678910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n>10相应汉字数字②示例:C4H10称丁烷,C8H18称辛烷,C12H26称十二烷。
3、同系物(1)概念: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
(2)实例:CH4、C2H6、C3H8互为同系物。
4、同分异构体(1)概念①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
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2)写出C4H10的同分异构体:CH3CH2CH2CH3和,其名称分别为正丁烷和异丁烷。
初中物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每章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课程,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以下是初中物理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理初步- 物理学的定义: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 测量基础: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 误差和精度:误差的概念,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如何提高测量的精度。
# 第二章:机械运动- 描述运动: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运动的图形表示: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
- 力的作用: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
# 第三章: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单位,以及基本性质。
- 力的测量:弹簧秤的使用。
-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 第四章:压强和浮力- 压强的定义: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 液体压强:液体压强的计算,连通器的原理。
-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
# 第五章:功和能- 功的概念: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
-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
# 第六章: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 声音的传播: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 第七章: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
- 光的折射:折射现象,透镜成像。
# 第八章:热现象- 温度的概念:温度的定义和测量。
- 热传递: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 热量的计算: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 第九章:物质的相变- 相变的定义:物质从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的转变。
- 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熔化热和凝固热的计算。
- 蒸发和凝结:蒸发过程,凝结现象。
# 第十章:电流和电路- 电荷与电场:电荷的性质,库仑定律,电场的概念。
-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及其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第七章是一个重要的章节,它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非常基础但也十分重要。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能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揭开物质变化的奥秘。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转化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转变为产物。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重新组合,从而使原有的物质结构发生变化。
化学反应的条件主要包括反应物、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因素。
其中,反应物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基础,反应物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反应的类型和进行的速度。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双替换反应四种类型。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例如,氧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水。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多种不同物质的反应。
例如,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置换反应是指一个物质中的原子或基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基团取而代之的反应。
例如,铁与硫反应生成硫化铁。
双替换反应是指两种物质中的原子或基团交换位置而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反应。
例如,氯化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和氯化钠。
三、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的化学式和产物的化学式组成。
反应物写在方程式的左侧,产物写在方程式的右侧,中间用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用加号或加号两侧的括号表示物质的状态。
例如,2H2 + O2 →2H2O 表示氢气和氧气生成水。
化学方程式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规则: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价守恒。
质量守恒指反应物的质量等于产物的质量,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电荷守恒指反应前后物质的总电荷保持不变。
原子价守恒指反应前后物质中原子的价态保持不变。
四、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这是由于反应物在反应中的化学键的破裂和形成引起的。
吸收能量的反应称为吸热反应,释放能量的反应称为放热反应。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篇一: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YUN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应用技术学部园艺系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应用技术学部园艺技术专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化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时】 68学时【学分】 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一门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原子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和四大平衡等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由该课程的地位、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所决定,在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作业、答疑为辅。
本课程计 2 学分,68 学时,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溶液和胶体一、学习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及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 2.掌握溶液组成不同表示方法间的换算; 3.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分散系第二节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物质的量及其导出量; 2.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几种溶液浓度表示方法间的转换; 4.等物质的量规则。
第三节稀溶液的依数性 1.溶液的蒸汽压下降; 2.溶液的沸点升高; 3.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4.溶液的渗透压。
三、课堂讨论题例1-1 、1-2、1-3、1-4、1-5、1-6。
四、课外作业选题习题 p19:1、2、3、4、5、6、7、8、9、10、11、12。
第二章电解质溶液一、学习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概念,Ki、pH、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和缓冲溶液等; 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值的计算方法; 3.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pH值的计算、缓冲原理; 4.掌握盐类水解的原理及水解平衡的移动; 5.熟练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6.掌握平衡移动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9
三、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
1、德布罗依假设 具有质量为m的微观粒子,运动速度为
v,其相应的波长为 mhv hp 。
结论:普朗克 常数h是联系宏观(p代表粒子性) 和微观(λ代表波动性)的桥梁。
2、实验结果(电子衍射图)
结论:电子具 有波粒二象性。
2020/4/14
并在多电子原子中和主量子数一起决定电子的能 级。
l= 0,1,2,3,4,…(n- l )
能级符号:
s,p,d,f,g,…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14
四、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3)磁量子数决定原子轨道(波函数)在空间的 取向。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15
四、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结论: 氢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线状光谱,具有量子化的
特征。 3、特点:
从长波到短波,谱线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且谱 线具有确定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4
一、氢原子光谱
v
RC
1 n12
1 n22
n 为大于 2的正整数
=1.097×107m-1×3×108ms-1 (212n12) =3.289×1015s-1 (212n12)
m:电子的质量
ψ :波函数
h:普朗克常数
x,y,z:空间坐标
解上述方程可以得到 ψ和E
合理的解必须满足的条件:量子数l=0,1,2,3,4…(n-l)
c、磁量子数 m 0,1,2L l
d、自旋量子数 ms 12or12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13
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b、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为 和12 12
(5)各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K层 n=1,l=0, m=0 L层 n=2,l=0, m=0
l=1, m= -1,0,+1
1个1s轨道,2个电子 1个2s轨道 共4个轨道, 3个2p轨道 8个电子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18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7
二、玻尔理论
②对于氢原子,当激发到高能态E2的电子跳回到较 低能态E1时所放出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E2-E1=hv
2.1791018 n2
2
(
2.179n121018)
hv
v3.2891015(
n112
1 n2
2
)
n2>n1 且n1=2,n2=3,4,5,6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6
二、玻尔理论
对于氢原子 E13n.26ev n≥1的正整数 或 E 2.179 10 18 J n≥1的正整数
n2
2、波尔理论的应用(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 ①氢原子在正常或稳定状态时,电子在n=1的轨道 上运动,称为基态E=13.6eV或2.179×10-18J,其半 径为52.9pm,称为玻尔半径。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10
三、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
3、测不准原理 △x·△p≈h
(△x确定粒子位置的不准量;△p确定粒 子动量的不准值)
结论:a、粒子位置的测定准确度越大,则相应的动 量的测定正确度越小,反之亦然。
b、微观粒子运动与宏观物体的运动不同,没 有确定的一成不变的固定轨道,轨道一词 在微观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020/4/14
1
一、氢原子光谱
1、实验 一只装有氢气的放电管,通过高压电流,则氢
原子中的1个电子被激发到高能态后,回到低能态 时,发出的光经过三棱镜分光后,得到如下图所 示的原子光谱。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2
一、氢原子光谱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3
一、氢原子光谱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11
四、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波函数(ψ) 波函数是描述核外电子在空间运动状态的
数学表达式(x,y,z) 2、四个量子数
三维空间内的薛定谔方程
2
x 2
2
y 2
2
z2
8 2m
h2
(E
V
)
0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12
四、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E:总能量=势能+动能 V:势能
结论:
a、 轨道名称 s
运动状态 简并度
1
非简并
p
3
三重简并
d
5
五重简并
f
7
七重简并
b、l相同而m不同的轨道称为简并轨道,简并
轨道是具有相同的能量,但在磁场中,
它们的能量却会显出微小的差别。
c、 ψ(n,l,m)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17
四、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4)自旋量子数ms决定了电子在原子轨道 中的取向 a、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8
二、玻尔理论
3、优点 冲破了经典物理中能量连续变化的束缚,用量
子化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决的原子结构和氢 光谱的关系,指出原子结构具有量子化的特性。
4、缺陷 由于没有考虑电子运动的另一重要特性——波
粒二象性,使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采取了宏观 物体的固定轨道,致使玻尔理论在解释多电子原 子的光谱和光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谱线的强度 等实验结果时,遇到了难于解决的困难。
四、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3、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1)主量子数n决定了电子运动的能量,n值越大, 能量越高。主量子数n相同的电子称为一个电子层, 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空间运动范围:
n= 1,2, 3,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L,M,N,O,P,Q
(2)角量子数l确定了原子轨道(波函数)的形状,
R∞=1.097×107 m-1 C=3×108 ms-1
当n=3时,得到Hα n=4时,得到Hβ 当n=5时,得到Hγ n=6时,得到Hδ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5
二、玻尔理论
1、理论要点: ①核外电子运动取一定的轨道,在此轨道上运动 的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
②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其能 量只能取某些由量子化条件决定的正整数值。
四、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M层 n=3,l=0,m=0
1个3s轨道 共9个
例如: 角量子数l=1的p轨道为哑铃形,在空 间有三种取向 m=-1,0,1 而角量子数l=2的d轨道为花瓣形,在空 间有三种取向 m=-2,-1,0,+1,+2 又角量子数l=0的s轨道,其磁量子数 m只能为0,因而在空间只有一种取向。
2020/4/14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
16
四、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