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 院内感染控制方案

合集下载

ICU院内感染控制策略

ICU院内感染控制策略

d i1 . 99 j i n 10 —64 . 00 o:0 3 6/. s . 0 7 s 1x 2 1.
2 O 6. O】
者 的良肢体位 , 翻身 、 叩背、 吸痰 ; ⑤严格执
行无菌导尿技术并 使用 闭合性集尿系统 ;
加强 IU 院 内感染 的管理 , 未发 C 从 生 同菌种 3人 以上 的感染 , 收效 甚好 , 总 结我科医院感染管理经验 ,C IU医院感染
性质和量 , 估感染 程度 , 即做痰 培养 评 立
及药敏 , 选择 敏感抗生素 , 症治疗 , 对 无感 患者病情危重 合并 糖尿 病 、 肺心 病、
染征象者则根据病 情进 行常规用药 ; ②观
察 留置尿管患者小便色、 、 量 性状 , 定期进
高血压等基 础病 多 ; 意识 障碍 、 咳嗽吞 咽


通 过 对 IU 院 内 感 染 易 感 原 因 C
的 评 估 , 施 了加 强 对 IU 院 内 感 染 的 实 C
<20 f/ 0 cug或 lO m , 得 检 出致 病 微 Oc 不

关键环 节 在
进 行 了切 断 传 染 源 , 阻断 传 染 途 径 , 护 保
送检 , 回报 异 常 及 时 处 理 。 I U医 院 感 染 预 防 措 施 C
的反应 , 及时做好各种标本的 留取与送检
工件 。
其他控制 院内感染 的措施 : ①长 期住
IU的患者 , 密切观 察 有无 感染症 状 , C 应 如体温 、 脉搏 、 白细胞总数等 ; ②加强抗药 性很强 的微生物感 染监测 , 早期发 现 , 及 时处置 ; ③发现个 案感染 者 , 及时 与 医院 感染监控组织联 系 , 以防止及控制暴发 。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医院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问题。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因此,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预防医院感染的角度,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方法。

一、加强手卫生1.1 定期洗手:医护人员应该时常洗手,特殊是在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

1.2 使用洗手液:在无法用水洗手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该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消毒。

1.3 规范手卫生操作:医护人员应该按照正确的手卫生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包括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时间。

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1 佩戴手套: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该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

2.2 使用无菌器械:在进行手术或者其他操作时,医护人员应该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2.3 定期更换器械:医护人员应该定期更换使用的器械,避免器械的污染导致感染。

三、保持环境清洁3.1 定期清洁洗手间:重症监护病房的洗手间应该定期清洁消毒,避免细菌的滋生。

3.2 定期消毒工作台:医护人员使用的工作台和器械应该定期进行消毒,避免细菌的传播。

3.3 控制空气质量:重症监护病房应该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空气中的细菌传播。

四、合理使用抗生素4.1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

4.2 定期进行药敏试验:医院应该定期进行细菌的药敏试验,选择对患者有效的抗生素。

4.3 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医院应该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当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5.1 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医院应该定期进行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

5.2 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医护人员应该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感染。

5.3 加强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团队合作,共同努力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加强培训和监测,保持环境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才干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GICU_医院感染控制方案

GICU_医院感染控制方案

6、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各种仪器表面、桌椅、床边、门窗、地面等湿式打扫,如有血 液体液等污染时用有2000mg/L消毒液擦拭。
7、病人的安置将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特 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对特殊感染病人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如MRSA、VRE等感 染患者,应严格实施“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严格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三、空气消毒
(一)病房空气消毒为十万级层流,出风口每天 检查,每周二清洗,并记录;每日治疗室、处置 室空气用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如有条 件24小时持续开启空气净化器,保持环境整洁, 空气新鲜。
(二)中央空调管道系统每6个月清洁消毒一次。 (三)每季一次空气培养,由专人负责,每月20
GICU 消毒隔离制度
一、对工作人员的要求:
㈠进入病室必须穿戴好工作服和鞋帽,外出时换外出服和外出鞋。 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规范。 ㈢严格执行洗手制度: 1、治疗室内有非手触式龙头,每张床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2、使用洗手液,掌握洗手顺序。 3、每次诊疗前后均要认真洗手,不便洗手时须用快速手消毒剂。工
2.采样时间:每月15日前,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 动之前期间采样。
3.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4.布点方法 :室内面积≤30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即中
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2,设东、 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5.采样方法: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 15min后送检培养。 6.细菌菌落总数检查: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即37℃培养24 小时。
4、医务人员诊疗活动中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5、工作人员进入ICU要穿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点(2023)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点(2023)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点(2023)背景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治疗过程中,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感染了新的病原体。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中高风险的感染源之一。

为了减少和控制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与控制要点。

预防措施1. 卫生手消毒:- 医护人员进入ICU前,务必用75%酒精搓手,每次2分钟,确保彻底消毒。

- 对于ICU患者,医护人员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应进行手卫生。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医护人员在处理患者或执行任何有可能产生飞溅体液的操作时,应佩戴帽子、口罩、手套和隔离衣。

- 使用一次性防护设备,并按规定进行更换。

3. 患者隔离与分流:- 根据感染程度和传染途径,对ICU患者进行合理的隔离和分流措施。

- 分流患者需考虑其感染风险、传染途径和病情,确保感染患者不会传播给其他患者。

4. 环境清洁和消毒:- 在ICU内,保持环境清洁和卫生,经常擦拭表面、地板和设备。

- 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日常消毒,并定期检查消毒效果。

5. 定期手卫生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手卫生培训,确保正确消毒的操作方法和频率。

控制措施1. 感染监测与报告:- 构建健全的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ICU内的感染病例。

- 对感染病例进行排查和调查,分析感染原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2. 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 执行临床治疗指南,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遵守抗生素使用的规范。

- 定期评估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手卫生和消毒监测:- 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和消毒情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 对ICU内各个区域的消毒情况进行抽样检测,并进行常规监测。

4. 经常性会诊与培训:- 定期组织ICU的专家会诊,分享和交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最新经验和技术。

- 对ICU相关人员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提高其预防和控制感染的能力。

结论重症监护病房作为高风险的感染源,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通过正确的手卫生、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患者隔离与分流,环境清洁和消毒,以及监测和培训等措施,可以降低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医院感染风险。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发生在院内的感染。

引起院内感染的致病菌较多,且大多为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珠,往往感染严重,有效控制率低,病死率高。

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易感人群和易感因素的集中地,也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域。

文献报导ICU院内感染远远高出普通病房3~4倍[1]。

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ICU院内感染患者210例,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ICU住院患者680例,男450例,女230例;年龄3~97岁,平均62.3岁。

疾病包括重型颅脑损伤,高位颈髓损伤,胸部疾病,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发生院内感染210例,院内感染率30.88%。

其中呼吸道感染133例(63.33%),泌尿系感染50例(23.81%),颅内感染6例(2.86%),伤口感染8例(3.81%),败血症8例(3.81%),感染性休克2例(0.95%),其它感染3例(1.43%)。

病原体包括鲍曼不动杆菌、热带假单丝酵母菌、肺炎克雷白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杆菌、白色念球菌及其他少见菌种。

ICU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内在因素:①患者自身易感性:ICU内多为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老年患者,且病情较重,自身抵抗力较差,易受周围环境中感染因子的侵入;其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等有创操作,破坏了患者自身的天然屏障,使ICU 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

②易感部位:呼吸道是ICU院内感染的首要部位,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和颅内感染及伤口感染。

外在因素:①ICU内环境因素:ICU内危重患者较多,各种监护设备及操作仪器多;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相对较多,流动性大;ICU空间相对狭小,空气污染加重,导致呼吸道感染率增加。

不合理的建筑设计及不洁净的病区环境易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病机会。

②ICU内的交叉感染:ICU内患者的病情复杂,致病菌种多,且大多为生存力及繁殖力较强菌株,易在病区内交叉传播。

二级医院icu感控年度工作计划

二级医院icu感控年度工作计划

二级医院icu感控年度工作计划一、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 ICU(重症监护室)作为最重要的医疗场所之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随之而来的是感染控制问题,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可能对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造成传染。

因此,加强 ICU 感控工作,是医院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目标1. 提高 ICU 内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2. 减少医院内部感染的发生率;3. 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三、工作内容1. 组建感染控制团队根据 ICU 的特点,组建由医师、护士、微生物专家和感染控制专家组成的感染控制团队,制定感染控制工作计划,并负责实施和监督。

2. 建立感染控制标准制定 ICU 感染控制的相关标准,包括手卫生、设备消毒、个人防护等规范,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遵守相关规定。

3. 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建立 ICU 内的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例,避免感染扩散。

4. 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开展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提高手卫生和使用个人防护设备的频率。

5. 加强环境和器械的消毒对 ICU 内的环境和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6. 加强患者管理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包括定期更换床单、保持患者个人卫生等,减少感染的传播。

7. 开展医院内感染监测和研究对 ICU 内的医院感染进行规范化监测和研究,了解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分布规律。

8. 强化危重病患者的防控对于危重病患者,加强对其的防控工作,包括使用抗生素的规范化管理等。

四、预期效果1. 有效降低 ICU 内的感染发生率;2. 提高 ICU 内的患者满意度和治疗效果;3. 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4. 提高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水平。

五、投入与保障1. 资金投入:医院将根据感染控制工作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2. 人力保障:医院将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 ICU 感染控制工作,包括医师、护士、感染控制专家等;3. 设备与物资保障:医院将根据 ICU 感染控制的需求,提供必要的设备与物资支持,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024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2024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2024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方案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最为重要的医疗部门之一,也是患者病情最为严重的地方。

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常规操作多,医务人员接触频繁,ICU感染成为ICU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感染监测方案对于降低ICU感染率、提高ICU患者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一、感染监测对象范围:所有住院ICU患者和入住ICU的高危人群(如手术后患者、危重症患者等)。

二、监测指标:1.医院感染发生率(包括院内感染和院外感染)。

2.不同病原体感染率(如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等)。

3.感染部位与种类(如呼吸道感染、血道感染、尿道感染等)。

4.不同感染菌株的耐药性情况。

5.感染控制策略的实施情况。

三、监测方法:1.临床检测:定期进行ICU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包括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监测。

2.实验室检测:定期对ICU感染患者进行痰培养、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等常规实验室检测,明确感染病原体。

3.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定期进行ICU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感染变化趋势,找出感染源头和传播途径。

4.耐药性监测:对ICU感染患者的病原体进行耐药性监测,确保对感染的有效治疗。

四、监测频率:1.每周定期举行ICU感染监测例会,对各项监测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

2.每月发布ICU感染监测报告,反馈给医院管理层和各科室,提出改进建议。

3.每季度对ICU感染监测方案进行审定和修订,保证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五、监测内容:1.感染发生情况:分析ICU感染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找出高发感染部位和高发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2.感染菌株分布: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ICU感染菌株种类及分布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感染传播途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找出感染传播途径,加强环境清洁和感染防控措施。

4.耐药性分析:根据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ICU感染菌株的耐药性情况,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

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方案

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方案

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方案在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产生的各种感染,包括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都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医疗机构需建立健全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方案,确保全面有效地开展相关工作。

1. 制定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计划:医疗机构应建立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

工作计划应包括院内感染监测、消毒灭菌、医疗废物管理、医院环境清洁等方面。

2. 完善院内感染监测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院内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院内感染病例。

监测内容包括院内感染类型、感染发生部位、感染病原体等信息,为感染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3. 加强医疗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医疗设施和器械的清洁卫生。

特别是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易感染区域,要加大消毒频率,确保医疗环境的无菌状态。

4. 强化医务人员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包括消毒灭菌、手卫生、个人防护等方面。

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技能,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5. 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的制度,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医疗废物不会成为院内感染的传播源。

6. 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控制检查: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院内感染控制检查,对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

7. 形成良好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氛围:医疗机构应通过宣传教育、奖惩措施等手段,形成全员参与、共同努力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氛围。

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自觉遵守院内感染控制规定,共同维护医疗机构的安全环境。

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医疗机构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建立健全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机构的安全与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 院内感染控制方案
1.科室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关于院感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各级医护人员院感知识。

2.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各项院感培训。

3.科室成立院感工作小组(唐建国、杨春辉、余缤红)。

4.掌握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认真填写《院感登记表》。

5.做好定期空气培养(1次/月),做好ICU消毒(1次/天);空气≤200cfu/m2。

6.根据病人病情允许,定期开窗通风,每次30分钟。

7.台面、地面、墙面等物体表面用500mg/L有效氯擦洗两次/天,物体表面≤5cfu/m2。

8.感染区与非感染区分开。

9.床头柜与床单位做到一人、一巾、一单元。

10.仪器、设备(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泵等)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洗。

11.严格执行手消毒法(六步法或快速手消毒液)。

12.每天更换床单被褥,遇污染及时更换。

13.定期洗涤窗帘、床单元隔帘。

14.各类侵入性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术:导尿、留置胃管、深静脉导管、胸穿等。

15.按规范留取各种标本。

16.按指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按指南预防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

对导尿管相关感染严密监测并登记。

17.防治手术部位感染。

18.新拟诊感染病人积极寻找感染源,定期痰、尿、血、体液培养。

19.定期了解本ICU细菌学变迁及抗生素敏感性。

20.定期更换呼吸机环路及气切导管,呼吸机环路及部件按规定消毒。

21.按指南及指导意见制定ICU抗生素使用方案
22.管理好工勤人员、配膳员、探视者的卫生管理
23.掌握自我防护知识,预防锐器损伤等职业暴露
24.发生院感爆发流行,按疫情规定汇报,II级12h内汇报,III 级2h内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