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式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全速控制策略
混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协同控制策略优化分析

混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协同控制策略优化分析随着对环境保护和能源效率的日益关注,混动汽车作为一种既具备内燃发动机又具备电动机的汽车类型,逐渐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混动汽车的核心在于动力系统的协同控制策略,使得内燃发动机和电动机能够高效合作,实现汽车动力的优化。
本文将对混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协同控制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
一、混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组成混动汽车的动力系统由内燃发动机、电动机、电池组和传动系统等组成。
内燃发动机负责提供动力,而电动机则通过电池组储存的电能进行驱动。
传动系统将两种动力源相结合,实现动力输出。
这种设备结构使得混动汽车能够在不同工况下选择最佳的动力来源,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混动汽车动力系统协同控制策略的原理混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协同控制策略是指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内燃发动机和电动机进行有效的协调工作,使其在不同工况下实现最佳的功率输出。
具体来说,协同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功率分配策略和能量管理策略。
1. 功率分配策略功率分配策略决定了内燃发动机和电动机在驱动汽车过程中所承担的功率比例。
对于加速行驶情况下,应优先使用电动机提供动力,以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效能量利用;而在持续高速行驶时,则应更多地依赖内燃发动机,充分利用其经济性能。
因此,合理的功率分配策略能够在不同工况下最大化动力输出效率。
2. 能量管理策略能量管理策略主要指根据系统能量需求和能源状态,对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控制,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和延长电池寿命。
在低速行驶或怠速时,电动机主要通过充电和回馈能量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将多余的能量储存到电池中;而在高速行驶或加速时,则将电池储存的能量直接转化为动力输出,以提高整体的能源利用率。
三、混动汽车动力系统协同控制策略的优化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混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性能和能源利用率,以下是一些优化建议:1. 结合车辆特性和驾驶需求,制定适宜的功率分配策略。
根据不同的行驶工况和驾驶模式,动态调整内燃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功率输出比例,以实现最佳的动力输出效果。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分析

Co r lS r t g e fPa a llH y i e t i e ce nt o t a e iso r le brd El c rcV hi l
ZH ANGl f uo oi n i eig Wu a nv r t o e h o g , h n4 0 7 , h a 1 S h o o t t eE g e r , h nU i s y f c n l y Wu a 3 0 0 C i ; A m v n n e i T o n 2 S h o o i l d ns ai , h n z o 5 0 , hn ) . c o l f v mi t t n Z e g h u4 0 C ia C iA ir o 1 1
p i td o tt a h r s n o t lsr tge r e s t a ef c ,n e o b mp o e .B n l z g s v rl tp c lc n rl o ne U h tt e p e e tc nr tae is a e ls h n p r t e d t e i r v d y a a y i e e a y ia o t o e n o s a e is te me i n a l ft e e c n r lsr tge r 0 n u.T e su y d rc in o o to t tg n f t r s t t ge . h r s a d fu t o h s o t t e is a e fu d o t h t d i t fc n r lsr e r t s o a e o a y i uu e i
d sg a e e i n td. Ke ywo ds:p r l l r a al ;hy rd ee t cv hil e b lc r e ce;o rto lm o i i pe aina de;c n r l ta e y o to r tg s
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的优化控制策略

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的优化控制策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的优化控制策略。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么,在这些环保节能的汽车中,优化的控制策略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
混合动力汽车的特点混合动力汽车是指搭载了内燃机和电动机的汽车,通过两种动力源的协同工作来驱动车辆。
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具有节能环保、动力性好、减少尾气排放等诸多优点。
然而,要发挥混合动力汽车的优势,关键在于合理优化控制策略。
优化控制策略的重要性优化控制策略可以使混合动力汽车在不同工况下实现最佳性能,包括提高燃油经济性、减少排放、优化动力输出等方面。
合理的控制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混合动力系统的优势,提升整车的性能表现,也能延长动力系统的使用寿命。
控制策略优化手段1.能量管理系统优化能量管理系统是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的核心,通过对内燃机和电动机之间能量分配的优化控制,实现对动力输出的有效管理。
优秀的能量管理系统需要结合车辆状态、驾驶要求和路况等因素,动态调整能量分配策略,以实现最佳性能。
2.车辆动力分配优化在混合动力汽车中,内燃机和电动机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优化车辆动力分配策略,可以在不同驾驶工况下实现动力输出的最佳匹配,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性能表现。
3.制动能量回收优化混合动力汽车在制动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动机将制动能量回收并储存到电池中,这有助于提高能量利用率和车辆的续航里程。
优化制动能量回收策略,可以进一步提升混合动力汽车的节能性能。
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的优化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优化能量管理系统、车辆动力分配和制动能量回收策略,可以提高汽车的性能、节能环保性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的优化控制策略,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优化控制策略是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提升性能、节能环保的关键,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
混动汽车控制策略

混动汽车控制策略混动汽车,结合了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优势,为现代交通出行提供了更加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混动汽车的优良性能,一套精确的控制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关于混动汽车控制策略的详细内容:1.发动机控制:混动汽车的发动机控制策略旨在优化发动机的工作状态,使其在最佳燃油经济性和最低排放之间达到平衡。
控制策略包括对发动机的启动、停止、加速和减速的控制。
2.电动机控制:电动机作为混动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控制策略决定了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控制策略需对电动机的扭矩输出、工作模式等进行调整,以满足驾驶需求。
3.动力分配控制:混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于发动机和电动机,动力如何分配是控制策略的核心问题。
控制策略需要决定何时由发动机提供动力,何时由电动机提供动力,以及两者如何协同工作。
4.能量管理策略:能量管理策略负责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合理分配和回收能量,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并减少排放。
这包括对电池的充电和放电的控制,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发动机或电动机更为经济。
5.充电与放电控制:对于有电池储能的混动汽车,充电与放电控制是关键。
控制策略需决定何时、如何为电池充电,以及何时、如何从电池放电。
6.驾驶模式切换控制:混动汽车通常具有多种驾驶模式,例如纯电动模式、混合模式、运动模式等。
控制策略需要根据驾驶需求和驾驶模式进行自动或手动切换。
7.故障诊断与处理:混动汽车的控制系统需要对汽车各部分进行实时监测,以发现潜在的故障。
一旦发现故障,控制策略需要快速响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故障扩大或对安全造成影响。
8.优化控制算法: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优化算法出现。
混动汽车的控制策略也需要不断优化,以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
9.安全保护机制:混动汽车的安全性是其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控制策略需要包含一系列的安全保护机制,以防止在各种情况下发生事故。
这包括对电池安全的保护、对驾驶安全的保护等。
10.人机交互与显示:良好的人机交互可以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

理 论研 究
混合 动力汽车结构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
李 莹
营口 1 1 5 0 0 0 辽宁营 口 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摘
要 :本文对 目前常用的 串联式 、并联式以及混联式混合动力汽 提 高发动 机 的效率 ,减 少废 气排放 。缺点 是能量 几经转 换 ,机 械 效 率较低 。故 主要应用 于大型 客车 。 分 为被动型控 制策略和主动型策略来比较分析,为进一步实现对 混合 1 . 2 并联式 混合动 力汽车 ( P H E V ) 并 联式 混合 动 力汽 车 是 由发动 机 、 电动/ 发 电机 或驱 动 电动 动力汽车控制策略 的优化奠定基础。为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发展提供 依据 。 机 两大 动力 总成 组成 ,P H E V 的驱动 系统 由它们 并联组 成 。此时 电动 汽 车可 由发动 机 或 电动 机单 独 驱动 ,也可 以由 它们 共 同驱 关键 词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 动。所 以,可以降低 对 电机 、发 动机 功率 的要 求 ,而 且 电池 的容 前言 量也 可 以适 当的减小 一点 ,从而 降低 制造汽 车 的成本 。在 P HE V 为 了解决汽 车所 带来 的C O, 排放 问题 以及油价 攀升 问题 ,全 中 。没 有像 串联式混 合动 力汽车 那样在 能量转 化 中的损失 ,而是 球汽 车 公 司 纷纷 转 向混 合 动 力和 电 动 系列汽 车 的 研究 和 开 发 。 采用 高效率 的机 械传动 系统 ,由发动机 直 接带动 P HE V 的驱 动 系 与传 统能 源动 力汽车相 比 ,混合动 力汽 车在环保 和 节能等 方面表 统驱 动P HE V 行 驶 ,发动机 始终 稳定 地运转 在低 油耗 、高效 率和 现 出明显 的优 势 ;与 电动汽 车相 比 ,混 合动 力汽车 的生产成 本较 低排放 的转 速范 围内。 并联式 混合动 力汽车 的驱动 装置是 发动机 HE V 的结构特 点 ,它有 三种 驱动模 式 。分别 是 低 。因此 ,混合 动 力汽车 异军突 起 ,成 为新 一代汽 车的研 究开 发 和 电动机 ,由于P 由发 动机单 独驱 动 、由电动机 单独驱 动和 发动机 与电动机 联合 驱 的热点 。 1混合 动力汽 车结构 及其特 点 动 。但是 一般情 况 下 ,P HE V 主要 由发动机 单独 驱动 。在 这种 驱 近些 年来 。由于 蓄 电池技术 的发展 ,由发电机 和 电动 机组 成 动模 式下 它的动 力特性 跟内燃机 汽车 更接近 。 由于两大动 力 总成 的 混合动 力系 统已经 发展 出串联 式 、并联式 和混联 式这三 种组成 是并 联 的 ,功率 可 以叠 加起来 ,发动 机和 电动机也 不需要 像 串联 方 式。 它们 因为有 着不 同的组合 形式 而各 自有各 自的优缺 点 ,串 式那 样采 用大功 率 的,只要是 并联式 混合 动力 电动汽车最 大 驱动 / 2 到1 之间 。 联 和并联 是 以前就有 的传统 的HE V 动 力系统 组成 方式 ,而混联 式 功率 的 1 并 联式结构 最适 合在城 市 间公 路和 高速公路 上稳 定行驶 的工 是 后来 发展起 来 的 ,它的特点 是有更 多的 工作模 式可供 选择 ,既 具 有 串联 式混 合动 力电动 汽车 的特征 ,又具 有并联 式混 合动 力电 况 。 由于 并联式 驱动 系统受汽 车行驶 工况 点影 响 ,因此 不适合 汽 动 汽车 的特征 。 车 行驶 工况较 多 ,较大 ;相 比于 串联结构 式 ,需 要变速 装置 和动 1 . 1 串联 式混合 动力汽 车( S H E V ) 力复合 装置 ,传 动结 构复杂 。 由于 它的尺 寸 比较 小 。主要在 中小 串联式 混合动 力 电动汽车 的驱动 系统 是 由发 动机 、发 电机 和 型汽车 上应用 。 1 . 3 混联式 混合动 力汽车 ( P S H E V ) 驱动 电动机 依 次 串联 组成 的 。S H E V 通 过发动 机起 动 ,然后 发电 机 组将 机械 能转化 为 电能 ,用 来驱动 电动机 或者 给 电池 组充 电 , PS HE V 既具 有 串联 式 混 合 动 力汽 车 的 结 构 形 式 与功 能特 这样可 以延长 串联 式混合 动力 动汽车 的行驶 里程 。 串联 式混合 动 性 ,又 具有 并联 式混 合动 力汽车 的结构形 式与 功能特 性 。混 联式 力汽车 发动机 的转 速控 制在一 定 的范围之 内 ,运 行工 况对 它没有 混合 电动 车 的动 力总 成 系统 包括 发动 机 、 电动/ 发 电机 以及 驱动 S HE V 的动 力驱动 系统 在车 辆 的行驶 速度 比较低 时运 任何 影响 ,所 以S H E V 能 够保 证 它的运 转状 态在任 何 时候都 是高 电动机 。 P H E V 相似 ;P S H E V 的动 力驱动 系统在车 辆 的行 驶速度 效率 的 ,同时能 量消耗 和排放 也 非常低 。串联 式混合 动力汽 车主 行状态 与S 要有 一种 电动机 驱动 模式 , 所 以它的控 制系统 和驱动 系统都 非 常 比较 高时 运行状 态则 与P HE V 相 似 。当混联 式混 合动 力汽 车起 动 简单 ,三 大动 力总能 够很 自由地在 底盘上 布置 ,它的动力特 性与 时 ,发动机 发动产 生驱动 转矩 ,其 中有 一些 由传动 装置传 送给汽 纯 电动汽 车 的更接 近。 S H E V 三 大动 力总功 率要 求与 它的最 大驱 车车轮 ,而 剩下 的就用来 给发 电机发 电 ,这 些电能 用动功 率相近 。 串联 式结 构适 用于频 繁起步 和低速 行驶 工况 ,可 以将 发动机 混联式 混合动 力汽车 的驱动 系统具 有S H E V 和P H E V 的驱动 系 调 整在最 佳工 况点 附近稳定 运转 ,通过 调整 电池和 电动机 的输 出 统 的优点 ,所 以它能够 在不 同的路 况下选 择不 同的工作模 式 ,实 来 调整 车速 的 目的 。使发 动机避 免怠 速和低 速运转 的工 况 ,从 而 现低 油耗 和低排 放的 控制 目的。混联 式混 合动 力电动汽 车 的结 构
并联混合动力系统驱动控制策略研究

控 制 策略 的有 效 性 , 解 决 优 化发 动 机 工作 点 、 高 电机 效 率 和 平衡 电池 荷 电状 态 的 问题 , 供 了一 个可 行 的 解 决 方案 。 为 提 提
关 键词 : 混合 动 力 汽 车
中图 分 类号 : 4 9 7 U 6 .2
模糊 控 制
仿 真
文献 标 识 码 : A
1 模 糊 逻 辑 控 制 策 略 设 计 思 想
并联 式混合 动力 汽车需 求转 矩 为发动 机输 出扭矩
和 电 动 机 输 出 扭 矩 之 和 , 是 发 动 机 输 出 扭 矩 和 电 动 但
2 模 糊 逻 辑 控 制器 设 计
如 图 1 糊 逻 辑 控 制 模 块 的 核 心 部 分 是 模 糊 控 制 模 器 。 糊 逻 辑 控 制 器 由模 糊 化 、 糊 推 论 和 去 模 糊 化 组 模 模
2 1 变 量 定 义 .
由多个 输人 参 数 , 按 照 一定 的法则 生 成 多种 模糊 规 并 则 来 实现 合理 调节 和控 制各 动 力元 件 间 的功 率 流 。 这
就 大 大 增 加 了控 制 的 自 由度 。
变 量 △ 的 描 述 为 {‘ 大 ” “ 小 ”, 零 ” “ ‘ 负 ,负 “ ,正
作为 双 能源 结 构 的混 合 动力 系统 , 二次 转换 过 在 程 中损 失 的能量 主要 是 电机 工作 时 的能 量 损 失 , 果 如 对 电机 的工 作 点没 有进 行 优 化 , 工 作 效 率可 能会 很 其 低 … 。 响 并 联 式 混 合 动 力 汽 车 发 动 机 工 作 在 高 效 区 影
目标 要 兼 顾 电 机 工 作 点 的 优 化 问 题 , 文 △T的 语 言 本 变 量 的论 域 范 围是 通 过 电机 效 率 特 性 图来 确 定 。 本 文 所 选 用 的 MC AC 9 流 感 应 电 机 在 相 同 转 速 条 件 _ 5交
轻度并联混合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的研究

驾驶模式解 释根据驾 驶员 的操作来决 定 H V E 的工作模 式 , 主要 的判 断条 件为钥 匙 位 置 、 速 踏 其 加 板位置 、 制动踏板位置、 离合器位置 、 挡位信号和发 动机工作状态等。根据这些判断条件 , 将车辆的工
的工作条件。
12 控 制 策略 的 目标 . 轻 度并 联式 混 合 动力 系统 控 制 策 略 的 目标 是 : 在 满足 车辆 行驶 要 求 的前 提 下 , 现 发 动机 与 电 机 实
制 。在每种控制模式 中, 根据车辆 动力系统状态 的 变化 , 能够 设 计 多 种 管 理 策 略 。例 如 , 于起 动 模 对 式, 根据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的高低 , 要分别执行冷起 动或热 起 动控 制 策 略 ; 于 行驶 模 式 , 有 巡 航 、 对 则 充
制 , 切换 动力 系 统 工 作模 式 。能 量 管 理 和分 配 根 并
日 舀 J l
据整 车动力 系统 工作 效率最 优 的原 则 , 定 H V 某 确 E
一
运行 状 态 时 各 总 成 部 件 工 作 模 式 和 状 态 。 当
混合动力汽车( E 有多种工作模式 , H V) 发动机 和 电机 的工作 会 根 据 车 辆行 驶 工 况 随 时发 生 变 化 , 须协调其工作才能满足高燃油经济性和低排放性。 确定 H V所有运行状态 和转换 的条件是其控 E
混 合 动力 系统 结构示 意图如 图 1所示 。
一 一
一
一
制动 略板
—
—
—
—
电池 状态 其它 信息
能量分 配 与 管理
负悃 荷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

串联式结构简单,控制策略也不复杂,开发难度小。但是,由于系统负载能力完全取决于电动机,为了保证汽车正常启动和爬坡、加速性能,电动机尺寸就会较大。从国内已开发的试验车数据来看,大部分串联式电动车排放有所降低,油耗基本和传统燃油车相当,爬坡、加速性能较差,一般只能用在短途轻载场所。如何控制发动机时刻工作在高效率区以及如何提高车辆爬坡、加速性能是串联式混合动力车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上述两种控制模式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其目的是充分利用发动机和电池的高效率区,使其达到整体效率最高。发动机在荷电状态值较低或负载功率较大时均会起动;当负载功率较小且荷电状态值高于预设的上限值时,发动机被关闭;在发动机关和开之间设定了一定范围的状态保持区域,这样可以避免发动机的频繁起停。发动机一旦起动便在相对经济的区域内对电动机的负载功率进行跟踪,当负载功率大于或小于发动机经济区域所能输出的功率时,电池组可以通过充放电对该功率差进行缓冲和补偿,采用该控制策略可以减少电能的循环损耗,避免电池大电流放电和发动机的频繁起动,降低了油耗,提高了排放性能。
2.4电动轮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
现在借助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直接控制各电动轮实现电子差速的控制策略,已经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独特方向。电动轮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核心控制技术在于实现电子差速的控制策略,电子差速器工作原理如下:当汽车直线行驶时,左右两侧车轮转速相等,通过车轮转速传感器测速后将信号送入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比较左右两轮的转速后,通知电机控制器,使之左右两轮速度一致,并且还要保证左右两轮滚过相同的距离。当汽车转弯时,根据转向盘给定的转角、路面道路工况和车轮转速情况,中央控制器及时计算,将两轮所需的转速信号送给电机控制器来实现对两轮的差速控制。
2.3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联式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全速控制策略
摘要: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综合了传统汽车和电动汽车的优点,不仅具有低油耗、低排放等优点,而且续驶里程不受限制,是目前最有希望替代传统汽车的方案。
因此,对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利用瞬态优化控制策略,通过对发动机、电动机、电动机在不同功率进行分配组合,来确定混合动力系统最佳工作模式和工作点切换。
本文利用混合动力汽车的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了前向仿真模型,进行整车控制策略的研究,并对全速范围的运行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MATLAB/Simulink 全速范围1 引言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主要由发动机、电动/发电机、电池组、能量管理系统等部件组成,与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不同的是,发动机和电动/发电机以机械能叠加的方式来驱动汽车,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功率输出模式。
发动机功率和电动/发电机功率约为电动汽车所需最大驱动功率的50%~100%,其能量利用率高。
因此,可以采用小功率的发动机与电动/发电机,使得整个动力系统的装配尺寸、质量都较小,造价也更低,行程也可以比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长些,但布置结构相对复杂,实现形式也多样化,其特
点更加接近内燃机汽车。
并联式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通常应用在小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上。
因此,并联式驱动系统最适合在城市间道路和高速公路上行驶,工况稳定,发动机经济性和排放性都会有所改善,和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相比较而言结构简单,价格也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因此,在电池技术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的情况下,它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汽车商业的主流产品。
2 并联式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兼具传统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优点,是二者的完美结合,这个结合的纽带就是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控制系统,整车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整车能量管理和混合动力系统的控制。
整车控制系统如同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脑,指挥各个系统的协调工作,以达到效率、排放和动力性的最优,同时兼顾行驶的平稳性。
整车控制系统根据驾驶员的操作,如加速踏板、制动踏板、变速杆的操作等,判断驾驶员的意图,在满足驾驶需求的前提下,最优的分配电机、发动机、电池等动力部件的功率输出,实现能量的最优管理,使有限的燃油发挥最大的功效。
目前的混合动力汽车都不需要外部充电,因此,与传统汽车一样,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全部来自于发动机的燃料燃烧所释放的热能,电机驱动所需的电能是燃料的热能在车
辆行驶中转换为电能后储存在蓄电池中的。
能量管理策略的目标,就是使燃料能量转换效率尽可能高。
燃油能量转换效率是指燃油所含的化学能通过动力装置、储能装置和传动系,最终转变为驱动车轮的机械能的百分比。
整车能量管理必须通过有效地控制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才能实现,此外,能量管理还需考虑其它车载电气附件和机械附件的能量消耗,主要的如空调、动力转向、制动助力等系统的能耗,以通盘考虑整车的能量使用。
3 仿真结果
图1为基于MATLAB/simulink的并联式型混合电动汽车仿真模型,电动机和内燃机两种不同驱动的合理控制,来提高整车的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电动运行基本不会排放污染物质,并且在低速情况有较高的并联式型混合动力汽车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电气部分,星形齿轮部分,发动机部分,车体部分。
其中电气部分由电动机,发电机,电池和DC/DC变换器组成。
由图2可以发现,电动机为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额定功率为50KW,弱磁运行状态最高转速可达6000 rpm;发电机的功率为30KW,最高转速可以达到13000rpm;镍氢电池的续航能力为6.5小时,最大输出功率21KW。
发动机部分作为整车的动力来源,最大功率为57KW,最高转速能达到6000rpm。
在控制系统中取决于汽车需要的
速度和转矩。
图2-3是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一个完整的运行过程:加速、巡航、能量回馈制动。
4 结论
本文详细描述了并联式型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结构,并以高效率和节能为目标,对全速范围运行进行了仿真,并给出相关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实现汽车全速范围的高效率运行与较快的瞬态相应。
参考文献
[1] 欧健,张勇,陈宝,邓国红,张志远.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8,22(2):10-15
[2] 舒红,秦大同,胡建军.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4(6):28-31
[3] 杨宏亮,陈全世.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公路交通科技. 2002,19(1):103-107
[4] 张嘉君,吴志新,乔维高. 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策略研究.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07:8-11
[5] 殷承良,浦金欢,张建武.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模糊转矩控制策略[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 40(l):157-162
[6] 浦金欢,殷承良,张建武. 并联式型混合动力
汽车燃油经济性最优控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40(6):947-951
[7] 王颖,陈全世,伦景光. 用于电动汽车的模糊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 清华大学学报, 1998, 38(8):96-99
[8] 孙冬野,秦大同. 并联式式混合动力车辆动力转换控制策略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2003, 34(1):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