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虞世南部编版语文(人教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第1篇】《蝉》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蝉》。

说课的主题是“为你打开《昆虫记》的大门”。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秉承这些指导思想,本课设计将《蝉》与《蟋蟀的住宅》整合学习,注重学法的迁移和语言的鉴赏,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昆虫记》的方法。

教材分析《蝉》选自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从文体上来讲,为说明文或科普散文。

细读文本,与本单元其他文章相比,《蝉》在语言表达上有突出的特点,是把蝉当做人来写,大量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继而,我又翻阅了《昆虫记》中的其他一些文章,观看了《读书》节目对这部著作的介绍,发现这种特点贯穿整部《昆虫记》,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这部著作在文学著作中同样有很高的地位。

走进法布尔其人,他耗费一生的光阴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出一部长达十卷的著作,被誉为“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作为语文课,我们要带学生鉴赏的正是这“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进而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位科学家的可敬。

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这篇课文,对法布尔并不陌生,但是并没有接触过法布尔笔下的文章,即使有一些学生读过《昆虫记》,可能也仅仅停留在得到一些知识的层面上。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蝉》的说明内容和方法。

2、学法基础:通过日常课堂训练,学生每课前做预习,熟练掌握标画重点词句和批注的学法,能够小组交流讨论,但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方面稍弱。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能找出课文中的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年级语文《蝉》

五年级语文《蝉》

五年级语文《蝉》一、课文原文。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字词解析。

1. 垂緌(ruí)- 释义: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2. 藉(jiè)- 释义:凭借、依赖。

三、诗句理解。

1. “垂緌饮清露”- 这一句描写了蝉的外形与饮食习性。

蝉用像帽缨一样的触须吸吮着清澈的露水,给人一种清高的感觉,从外形和食物来源上体现出蝉的高洁。

2. “流响出疏桐”- 写蝉声的响度与传播。

“流响”描绘出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并且这声音是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上传播出来的。

梧桐在古代文化中也是一种高贵的树木,与蝉相映衬,更增添了一种高雅的氛围。

3.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蝉声传得很远是因为它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的吹送。

诗人在这里借蝉喻人,表达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凭借外在的权势、地位等因素,就能声名远扬,自身的高洁品质就能让他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仰。

四、主题思想。

1. 这首诗通过对蝉的描写,赞颂了蝉的高洁品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内在品质的高度自信,暗示出诗人自己也像蝉一样,不需要凭借外在的力量,凭借自己的高尚品格就能声名远扬。

2.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蝉的特点与人格品质相联系,使抽象的品质具象化,使读者能够通过对蝉的形象和习性的理解,更好地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写作背景。

虞世南作为初唐的大臣和诗人,身处宫廷之中。

当时的宫廷诗风多以绮丽浮艳为主,但虞世南的这首诗却独树一帜。

他一生经历陈、隋、唐三朝,在唐初深受唐太宗的器重。

他借蝉的高洁来表达自己虽然身处高位,但凭借的是自己的德才,而非攀附权势等外在因素,反映出他在当时复杂的宫廷环境中的一种自我定位和价值取向。

六、课后练习可能涉及的方向。

1. 诗句赏析。

- 要求学生对诗句中的字词进行分析,如“垂緌”“流响”等词语的妙处,以及对诗句整体意境的把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案与反(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案与反(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案与反(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案与反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理解文章主题。

(3)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再进行解析课文。

让学生既从情感上受到熏陶,又能学到行文布局的,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蝉》的学习明白:不论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的活。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

(2)借鉴文章的“先扬后抑”的方法。

2、难点(1)透过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在上课之前,我要先让同学们猜一种生物:这个生物只能生活在夏天,并且它还必须要经历一次蜕变,才能最终在树上唱出那最响亮的歌声。

明确:学生举手回答:《蝉》二、教授新课1、听录音,注意朗读时的语气以及生字词。

2、教师板书易读错的生字词。

明确: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3、学生朗读课文:(1)单个学生朗读课文(2)学生齐读课文,4、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问题一:作者对蝉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其中有没有变化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烦朋友的话宽恕(理解敬佩)第一段:知知不休(抑1)第三段和第五段:朋友的话(扬1和扬2)第二段:写病蝉(抑2)第七段:直接写对蝉的宽恕对蝉的厌恶外貌:透明的翅收敛着动作:身躯微微颤动抒写对蝉的赞美之情语言:没有声响最终目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托物言志问题二: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明确:千年的等待,换取的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就像烟花只为一时的璀璨,流星也只为一时的辉煌!但是,烟花的美丽,我们欣赏到了,流星的飞逝,带走了我们的梦想!所以,它们是幸福的!而蝉,同样也是在唱响自己的夏天,也在为自己幸福的生活着,那么,作为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呢要好好的活,要有意义的活,问题三:那是蝉的生命意义“那”具体指代什么呢明确:不论生命长短,都必须好好活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

3、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4、默读课文,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

2、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具准备1、搜集蝉的资料和。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介绍蝉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和资料,并说明从哪里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

3、导入新课:你们找到的资料可真多。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知道蝉的知识的。

二、提纲导入,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下面的要求,先在小组内学习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关于蝉的知识。

三、检查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一读,教师强调。

(2)教师再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学生读一读,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说说哪几个自然段合起来介绍关于蝉的哪些知识。

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写作者小时候通过捉蝉,了解蝉的叫声响亮的原因。

第二段(第4至6自然段)写作者通过捉蝉的游戏知道蝉的幼虫是什么样子。

第三段(第7至9自然段)写作者通过读书,知道更多蝉的知识,了解蝉的一生。

第四段(第10段)写作者对蝉的描绘和称赞。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蝉叫声响亮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么知道的?2、指名反馈。

(1)“蝉噪林逾静。

五年级下册蝉古诗

五年级下册蝉古诗

五年级下册蝉古诗1. 《蝉》 -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 《在狱咏蝉》 - 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3. 《蝉》 -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4. 《蝉》 - 刘克庄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5. 《蝉》 - 王安石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6. 《闻蝉》 - 耒鹄绿槐阴里一声新,暗托金盘坠露真。

先秋蝉一吟槐叶下,来饮清风一杯醇。

7. 《蝉》 - 贾岛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风叶闭于膺。

莫向高枝上,危时且自惊。

8. 《蝉》 - 白居易蜕形摇碧叶,变态转青枝。

响入疏桐上,声繁密竹时。

西风忽起尽,暮雨不胜悲。

惆怅无人见,吟来空自知。

9. 《蝉》 - 皮日休高柳蝉声晚,斜阳鸟影寒。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还。

衣润费炉烟,竹凉惊枕簟。

逍遥向谁说,时与懒相宜。

10. 《蝉》 - 徐夤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11. 《蝉》 - 陆游断角斜阳触思愁,长亭搔首晚悠悠。

世间最有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

12. 《蝉》 - 杨万里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

13. 《蝉》 - 项安世饮风餐露自为高,不向人间争宠褒。

声满四檐人迹少,日长三伏暑光遥。

14. 《蝉》 - 赵师秀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

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微风方满树,落日正孤城。

欲问谁同此,栖栖一病僧。

15. 《蝉》 - 朱熹高柳蝉声急,荷风送晚凉。

此时无一事,吟赏到斜阳。

《蝉》虞世南部编版语文(人教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蝉》虞世南部编版语文(人教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3、诗词创作最讲究炼字,你最欣赏诗 中的哪一个字或几个字?请举例说明并 说出理由。
(1) “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 佛使人感到了蝉鸣的响度与力度,突出了蝉声的 远传。
(2)“疏”字,体现了梧桐树枝干的高挺清拔, 与末句“秋风”相应。
(3)“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诗人简介
虞世南:唐代诗人(558年- 638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之一,字伯施 ,越州余姚人, 人称“虞永兴”,唐初政治 家,诗人,书法家,文学家。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 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 文词、书翰为五绝。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合作探究 理解诗情
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蝉的?诗 人笔下的蝉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了 怎样一个蝉的形象?
角度:形态、食性、声音 形象:品格高洁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句论蝉,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 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诗人借蝉咏怀说明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 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如权势地位),自能声 名远扬” 。
这一句从哪些方面写蝉?运用了什么手法?
流响出疏桐
翻译: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赏析:写蝉声之远传 。“疏”字,体现 了梧桐树枝干的高挺清拔,与末句“秋风” 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 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 象化了,体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虽只写 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 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表面上赞美了蝉的高洁品格,实 际上抒发了诗人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 阐明了一个道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蝉》这篇古文,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用古文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重点:1.了解《蝉》这篇古文的背景和主题。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古文的背景和主题,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作者的用意。

2.分组讨论:划分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写作指导:通过讲解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古文的了解和兴趣。

2.引入话题:通过回忆学生平时在夏天有没有听到过蝉鸣的声音,激发学生对夏天的印象和感触。

二、教学主体(30分钟)1.讲解古文背景和主题(10分钟):a.介绍虞世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简要解读《蝉》这篇古文的主题和意境。

2.分组讨论(15分钟):a.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

3.整合讨论(5分钟):a.邀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三、拓展阅读(15分钟)1.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其他与夏天或蝉相关的古文作品。

2.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将自己阅读过的古文作品进行分享。

四、写作训练(25分钟)1.分析修辞手法:讲解《蝉》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仗等。

2.引导写作:让学生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写一篇关于夏天蝉鸣的短文。

a.提醒学生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和意境,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b.鼓励学生多尝试使用古文的语言风格,提高写作的鲜活性和表达力。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写的短文。

2.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经验,强调古文的价值和重要性。

3.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古文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满足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蝉》虞世南 部编版(人教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

《蝉》虞世南 部编版(人教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

总结全诗
手法:托物言志 诗情:表面上赞美了蝉的高洁品格,实 际上抒发了诗人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 阐明了一个道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4、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评论,结 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 人形象?请简单描述一下。
用自己的博学多才和人格魅力来获得别人的认 可与赞扬。只要做好真实的自己,丰富自己的 内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个品质高尚 的人,要想声名远扬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句从哪些方面写蝉?运用了什么手法?
流响出疏桐
翻译: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赏析:写蝉声之远传 。“疏”字,体现 了梧桐树枝干的高挺清拔,与末句“秋风” 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 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 象化了,体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虽只写 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 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比兴)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翻译: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
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这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 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 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 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扬,强调人 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 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 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 的风度气韵。
后人评价
三首咏蝉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牢骚人语)
• 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 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 托,却独具特色,被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诗词创作最讲究炼字,你最欣赏诗 中的哪一个字或几个字?请举例说明并 说出理由。
(1) “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 佛使人感到了蝉鸣的响度与力度,突出了蝉声的 远传。
(2)“疏”字,体现了梧桐树枝干的高挺清拔, 与末句“秋风”相应。
(3)“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这一句从哪些方面写蝉?运用了什么手法?
流响出疏桐
翻译: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赏析:写蝉声之远传 。“疏”字,体现 了梧桐树枝干的高挺清拔,与末句“秋风” 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 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 象化了,体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虽只写 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 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比兴)
后人评价
三首咏蝉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牢骚人语)
• 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 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 托,却独具特色,被称为唐代文 坛“咏蝉”诗三绝。
合作探究 理解诗情
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蝉的?诗 人笔下的蝉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了 怎样一个蝉的形象?
角度:形态、食性、声音 形象:品格高洁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句论蝉,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 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诗人借蝉咏怀说明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 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如权势地位),自能声 名远扬” 。
垂緌饮清露
翻译: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 澈 甘甜的露水 。
赏析:“緌”古人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伸出的触 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蝉生 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垂緌” 暗示显宦身份,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 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 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贵” 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 藉“贵”作铺垫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翻译: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
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这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 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 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 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扬,强调人 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 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 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 的风度气韵。
总结全诗
手法:托物言志 诗情:表面上赞美了蝉的高洁品格,实 际上抒发了诗人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 阐明了一个道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4、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评论,结 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 人形象?请简单描述一下。
用自己的博学多才和人格魅力来获得别人的认 可与赞扬。只要做好真实的自己,丰富自己的 内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个品质高尚 的人,要想声名远扬只是时间问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诗人简介
虞世南:唐代诗人(558年- 638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之一,字伯施 ,越州余姚人, 人称“虞永兴”,唐初政治 家,诗人,书法家,文学家。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 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 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