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模板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优秀8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优秀8篇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解题:“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三、课文分析: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篇)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明确文体)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板书课题、作者)“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一)诵读并分析①段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板书:缘由)(二)诵读并分析②段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部编版(9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部编版(9篇)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推举)一学问目标把握诗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力量目标背诵全诗;情感目标感悟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简单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哀痛,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今日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一)析题梦游天姥吟留别1:内容:梦游天姥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有悲愁感慨之意,形式比拟敏捷,犹如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
如《游子吟》)3:内容:别东鲁诸公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
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抱负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品尝语言、感知内涵1、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全诗订正字音,并结合解释强调读音及意义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思索: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奇妙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大、对比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拔---掩倒----倾③神往布满神奇颜色、明知抱负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足语调适合)思索: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其次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大。
抱负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二课一首李白的诗歌。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学习本诗,既要结合“知人论世”又要联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作者的想象中感受他的超人天资和高洁不羁的心胸。
说学情一.已备能力学习了前两篇诗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和思想解读古诗的意识。
在课前准备中学生自己收集李白的生平经历、性格、理想抱负,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等材料,因此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人的情感。
学生也能够借助工具书与课下注解去疏通文意。
整体把握诗歌所表述的内容。
二.问题不足对作品深层情感的感受和把握能力不足,需教师在关键地方给出指引。
说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
2、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感受诗人的艺术风格。
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写作背景,体悟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2.赏析诗歌中描写景物的特点、手法、作用。
2、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丰富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其深层含义。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想要超脱现实的愿望,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人格。
说重难点重点:品读文本语言,从写作内容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难点: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和理想抱负理解感受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并揭示诗歌的主题思想。
难点突破借助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概念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论,搭建内容与主题、情感之间的桥梁。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通用9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通用9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通用9篇)引导语:《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作为老师,怎么才能更加生动形象的讲完这节课,让学生更高效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参考改正。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
(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三、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
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
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
“或”是“或许”之意。
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
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
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说稿

5、悟感情,领悟诗歌的价值取向。 再美好的梦,也总有醒的时候,梦 醒回到现实,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这部分是文章的难点,可结合写 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抓重点字词和句 子体会,如:失向来之烟霞——隐含诗 人的无奈、叹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 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对大自然名山 大山的追求,也是对自由的向往。
二、说课标、学情及教法、学法
新课标强调诗歌教学应加强诵读涵咏,引导 学生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以获 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同时 新课标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 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 解和感受。我教授的是高二两个理科班,虎山中 学理科班的学生虽然比较重理轻文,但大部分的 学生还是基础比较好,思维活跃,且经过前面五 本必修课本里古典诗词和文言文单元的学习,学 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和诗词鉴赏的方法, 面对选修课,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得到前所未有 的提拨,所以我决定: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诗歌鉴赏品味语言的 一般方法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充分发挥 联想和想象力,深入鉴赏诗的意境。 3、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的基本特 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夸张
过程与方法:
1、在课前反复诵读的基础 上,品味诗歌, 2、自主赏析,引导学生再 现、鉴赏诗中意境。 3、要学会寻找诗歌的关键 词句,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4、探究思考,理解梦境对 于诗歌主题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 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这是一首记梦诗,诗写梦游名山,立意奇特, 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 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 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 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 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 放。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 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 对梦境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体会到李 白不事权贵的傲岸品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获奖说课稿范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获奖说课稿范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获奖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获奖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获奖说课稿1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一、说大纲和课标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
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
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
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
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2)《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3品读,揣摩语言。
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
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4研读、明了手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诗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故而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他们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
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为何又要描绘梦境?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长安的音像资料,并引导他们回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记梦》,从而温故知新,明了本文托梦言志的写法。
最后,再问,既是记梦,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为何偏要游历天姥?这样引导他们归纳文中的对比、衬托的手法。
这样,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另一主要学习目标:明了手法。
5扩读、比较异同。
投影《西上莲花山》,比较二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设计这一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脉搏、链接高考。
6学海导航: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方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另外,诗歌鉴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故而在这一环节中引导他们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获举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练习:作业布置也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巩固所学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渠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改写题,选取梦游的一个片段,把它改写成散文;另外李白作为自屈原之后,我国文史上又一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的诗风是由他的浪漫的个性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模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
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
不足。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
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一、说大纲和课标
藤井树瑟缩在被窝里,这晚冷得要命,而她却患上重感冒。
她用一只眼瞟了一瞟床边
的闹钟。
快要十点钟了。
她病得很辛苦,全身疼痛不已。
树决定放假一天。
她是地区图书
馆的管理员。
电单车熟悉的隆隆声由远而近,邮差来了。
她穿上最厚的外套走出被窝。
邮
差哥哥是个跟树年纪差不多的少年。
打开门,她见邮差哥哥如常精神奕奕,拿着她的信。
她戴上面罩以免传染伤风,一手抢过他手中的信。
“我患伤风,快走。
”
2002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这就要求教师
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
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
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
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
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
成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
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
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
蒿人”,自信若此。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
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
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
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后
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
在短短的一年多的
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
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这一环节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在检查认读生字词时,重点抓“莞尔
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的写法;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
谈谈德国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所以文中既
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
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
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
此为“物我相对”。
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
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
此时,作
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
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
然而美妙的时光总
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
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
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
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
故而,教学
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
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
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对于古诗的学习,特别突出两点:反复吟诵;学生体悟诗的意境。
在课堂上让学生成
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学生作参考,与学生共享资料,探讨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独特的艺
术气质。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
带到特定的氛围中。
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
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
们的诗情。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
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
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
数学学习的主人。
2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
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
句的妙处。
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
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
因
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
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
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
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
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
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
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3品读,揣摩语言。
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
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
这样,既张
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