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范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优秀范文(6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优秀范文(6篇)教学反思篇一一堂语文课,也应有意境。
语文课的意境应该是教学细节与师生情感互动共同融合形成的世界。
我着意从以下几方面来打造本节课的意境之美:1、诗意之境。
本课的诗意,在于导语的优美、朗读的抑扬。
在导语设计上,我切合生活实际,就3月27日在本地出现的罕见的双星伴月的天文奇观引入李白,显得活泼而富有趣味;对李白的才华及文章写作背景简介,我引用李白诗句、运用整句,使得语言精炼而富有感染力,给课堂营造了优美的氛围。
2、文化之境。
我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入诗文导入,并讲古代诗文和当代散文等经典名句名段融入课堂,增添了课堂的厚重感,使得李白诗歌的魅力得到拓展,得到延伸,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起了良好的熏陶作用。
3、思想之境。
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此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进行恰当地点评,在点评中引导、挖掘、补充、纠正。
这是课堂生成的环节,最需要老师的教学智慧。
在合作交流的环节里,课堂里冒出了思想的火花,就第2段的意境到底是激越还是飘渺进行了探讨,我力争在点评上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成为课堂的亮点。
当然,课堂在品读入境这一部分还显得不够充分,使得课堂留下了空白,不过这正好可以激发学生去反复地领悟诗歌,感受诗歌之妙境。
教学目标篇二1、知识与技能:积累意境的概念及鉴赏方法,了解吟这种歌行体特征2、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内容,欣赏丰富多变的意境,感受诗歌浪漫主义风格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讨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三【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把握欣赏诗歌运用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自主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全诗,讨论交流,结合背景与意象气氛,欣赏艺术特色与作者情感,学会独立鉴赏、概括、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说课。
【说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诗词。
这个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本诗的作者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以瑰丽的想象,在这首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迷离的梦境。
整首诗以七言为主,但不拘格律限制,行笔恣意洒脱,寄寓了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说学情】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侧重识记背诵,学生具备了一些文体知识,但还缺乏对古典诗歌进行系统性鉴赏的能力,进入高中阶段,需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本表层含义的基础上,深入解读诗歌、表达自己的见解。
【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我确立了这四个教学目标。
语言方面,要能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方面,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分析、感悟诗歌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要能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提高鉴赏能力;文化方面,要能够品味诗人情感,感受其追求自由、不慕名利的高尚人格。
【说教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引导点拨【说教学过程】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导入、诵读、品读、美读和背诵几个环节一、导入我会先以前人对李白的评价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杜甫说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描写其人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前者表现了李白浪漫奇绝的诗风,后者描绘了他“谪仙人”一般的人格特征,在导入环节突出李白的这种形象,可以为后续学生进入诗歌、理解诗歌埋下一个伏笔。
二、诵读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会带领学生先一起齐声诵读一遍诗歌,第一遍诵读,主要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做到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读过之后,再挑出诗中的重点字词齐读,帮助学生正字音、记字形,做好夯实基础的工作。
读完后,再请同学们把读错的字音标在课本上,以加强记忆。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优秀8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优秀8篇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解题:“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三、课文分析: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部编版(9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部编版(9篇)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推举)一学问目标把握诗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力量目标背诵全诗;情感目标感悟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简单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哀痛,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今日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一)析题梦游天姥吟留别1:内容:梦游天姥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有悲愁感慨之意,形式比拟敏捷,犹如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
如《游子吟》)3:内容:别东鲁诸公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
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抱负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品尝语言、感知内涵1、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全诗订正字音,并结合解释强调读音及意义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思索: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奇妙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大、对比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拔---掩倒----倾③神往布满神奇颜色、明知抱负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足语调适合)思索: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其次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大。
抱负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二课一首李白的诗歌。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学习本诗,既要结合“知人论世”又要联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作者的想象中感受他的超人天资和高洁不羁的心胸。
说学情一.已备能力学习了前两篇诗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和思想解读古诗的意识。
在课前准备中学生自己收集李白的生平经历、性格、理想抱负,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等材料,因此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人的情感。
学生也能够借助工具书与课下注解去疏通文意。
整体把握诗歌所表述的内容。
二.问题不足对作品深层情感的感受和把握能力不足,需教师在关键地方给出指引。
说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
2、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感受诗人的艺术风格。
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写作背景,体悟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2.赏析诗歌中描写景物的特点、手法、作用。
2、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丰富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其深层含义。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想要超脱现实的愿望,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人格。
说重难点重点:品读文本语言,从写作内容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难点: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和理想抱负理解感受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并揭示诗歌的主题思想。
难点突破借助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概念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论,搭建内容与主题、情感之间的桥梁。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通用9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通用9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通用9篇)引导语:《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作为老师,怎么才能更加生动形象的讲完这节课,让学生更高效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参考改正。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
(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三、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
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
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
“或”是“或许”之意。
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
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
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2)《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3品读,揣摩语言。
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
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4研读、明了手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诗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故而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他们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
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为何又要描绘梦境?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长安的音像资料,并引导他们回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记梦》,从而温故知新,明了本文托梦言志的写法。
最后,再问,既是记梦,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为何偏要游历天姥?这样引导他们归纳文中的对比、衬托的手法。
这样,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另一主要学习目标:明了手法。
5扩读、比较异同。
投影《西上莲花山》,比较二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设计这一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脉搏、链接高考。
6学海导航: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方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另外,诗歌鉴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故而在这一环节中引导他们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获举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练习:作业布置也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巩固所学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渠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改写题,选取梦游的一个片段,把它改写成散文;另外李白作为自屈原之后,我国文史上又一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的诗风是由他的浪漫的个性决定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1 一、【教材概述】二、【教学设想】〔一〕知识与才能目的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深化鉴赏诗的意境。
2、缘景入情,引导学生结合诗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目的1、课前布置充分预习:读准字音、疏通全诗、提出疑难。
2、诵读吟咏,整体感知诗歌,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3、自主赏析,引导学生再现、鉴赏诗中意境。
4、探究考虑,理解梦境对于诗歌主题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以历史的目光正确评价诗人,学习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鉴赏诗中“梦境”,进步联想想象与语言表达才能。
②体味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感情。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梦游天姥”与诗歌主题之间的联络,深化把握诗歌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经历,创设情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通过绘声绘色的场面再现,体会、把握诗歌意境;通过比拟讨论,层层推进,完成与教材的零间隔触,并到达知识稳固与迁移的目的。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并综合运用诵读、自主赏析、探究考虑等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诗歌美的意境中,产生感情的共鸣,进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把握诗歌的主题,从而有效地落实本课教学目的。
五、【教学过程】:〔详见教案〕〔一〕、导入〔二〕、解题1、“吟”:强调读音yín,是一种歌行体。
2、“梦游天姥”:诗歌的内容。
3、“留别”:写诗的动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班朗读课文:学生质疑,老师正音、释疑。
2、“梦游”本诗的主体,那么,这个梦从哪里开场又从哪里完毕呢?3、这是一首留别诗,诗人向东鲁诸公说明什么心迹呢?〔四〕、赏析梦境1、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
第二段便集中写诗人梦游的过程,这也是诗歌最精彩的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范文教材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鉴赏唐宋诗词。
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这节课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评相结合方式,使学生在横向联系中拓展思路,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情感目标。
具体操作是第四环节:齐心协力,强化成果—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传接棒技术的改进练习。
各组小组长组织本组进行练习,对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该环节的教学实施中我安排如下练习内容:学习重点: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方法: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第二个教学难点就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是学生固有的难题,主要是因为应用问题的题目冗长,学生很难根据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为此我首先用一道题目简洁、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真正走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消除畏难情绪,增强了信心.最后再形成应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模式,并尝试应用该模式分析和解决第二个应用问题——问题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了方法,难点自然突破.学习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方法: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教学思路:(一)、导入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先声夺人。
用余光中《寻李白》这首诗中的几行诗托出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第一诗人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突出诗人两点:一、承袭浪漫主义风格,学生刚学完10个世纪之前行吟汨罗江畔的楚地浪漫诗人屈原,所以提及这点,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二、唤起学生对李白这位盛唐诗人的回忆,先不作诗人生平的介绍,特地选择他的《将进酒》诗中的开头的起兴部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这首诗是学生两年前所学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非常相近,利于学生一下进入今天所要营造的课堂艺术氛围。
然后直接导入课文。
导语尽力做到简短精辟。
(二)、新课设计:利用远程教育设施获得相关教育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方便学生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问题的理解,因为本文内容发生的时间和学生相隔较长,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本文的教学目标。
对于古诗的学习,特别突出两点:一、反复吟诵;二、学生体悟诗的意境。
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学生作参考,与学生共享资料,探讨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三点:① “吟”;②“留别”;③“梦游天姥”。
在诗题的解析中第一次读诗。
①找出“梦游天姥”的诗句。
②找出“留别”的诗句。
③点出“吟”是一种古诗体。
因“吟”是新接触的诗体,所以先不说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诗体,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整一首诗的前提下,再来概述,留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到最后回答。
学生比较容易找出与“梦游天姥”与“留别”相对应的诗句,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到对诗本身的关注,引导全体学生吟诵整一首诗。
第一次吟诵的时候,借助小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作了查找,所以叫一位学生上讲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诵读课文,把握意境,这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把重点和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诗的内容以及诗人的情感,通过注释和课前预习扫清生字词,顺读全诗。
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丰富翔实的材料,来填充诗歌留下的审美空白。
A、设问:诗文哪一行点出了这是一首“梦游诗”?答案:“我欲因之梦吴越”让学生思考是什么激发了作者的游兴?除了情感上的适合外,在内容上隐含着许多的教育价值,既有前一课的乐理知识的深化应用,又有心得节奏型出现,只要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挖掘,就能对学生现有的认知和音乐表现技能有一定的提升。
学生可以从找诗文中找到,“瀛洲”“难求”,“天姥”“可睹”,天姥景之奇绝,熟悉李白的诗词有文学基础的学生在此会闪出自己的亮点,想到瀛洲是一座神山,天姥山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有的学生又易联想到李白一生喜踏访名山名水,所以对李白酝酿此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未起程,神思却已飞到了几千里之外的浙江。
释读完这第一部分,让学生齐读一次,再一次随着诗人的心情进入诗的意境。
B、诗人已游兴盎然,那么他是如何写他梦游的整个过程的呢?(设问)这一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
在朗读中我们会发现诗人有游山的路线,对传说中的天姥山展开了自己最丰富的想象。
所以让学生去找这些线索。
①设问:诗人是沿着哪条路如天姥山的?参考:梦游的路线(镜湖-剡溪-谢公道-天姥山)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条道,而这条道曾经在封建盛世即唐宋时期名躁一时,今人已很少知道,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唐诗之路”,对于这一段历史,教师要真正发挥“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的作用,及时对曾经发生在这条道上的故事作适当补充。
诗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饱览群书,自然知道这里的文化及掌故,诗人追慕前贤,蹑其踪而来,走上了这座既以天神“姆妈”闻名,又以高雅文化而著称的天姥山,以此加深学生对李白的认识及诗本身的认识。
②然后诗人想象天姥山的景色:李白自幼喜入名山游,诗人虽然身不入山,对名山奇绝的景色却已能历历在胸,大胆想象,兴至笔至,诗人对天姥山仰慕已久,所以形容此山妙词奇文纷至沓来。
诗人根据实地山水获得的印象也好,前人诗词中获得的印象也好,总之,在他的笔下,让我们瞧到了山独有的特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人梦中的天姥山。
这些一边听学生回答,一边板书。
再次让学生回到提出的问题:诗人的这些所见所闻突出了此山的什么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
因此我采用人性化的方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情性,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学生听、说、做、玩、画、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引导学生自由回答:在诗人笔下天姥山,奇、绝、险、静、幽,且充满神奇色彩。
教师引导:梦中之梦将全诗推向了最高潮,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人的这一份激情,再一次引导学生朗读“梦游”的整个过程,即朗读“我欲因之梦吴越”起至“仙之人兮列如麻”部分。
然后简单地把梦醒这一部分在释读中带过,诗人忽然梦醒,恍恍惚惚回过神来,原来还在床上,只觉耳畔身下凉凉的枕席,梦境烟消云散了。
这一部的教学思路陈述: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梦游”的整个过程,以设问的形式让学生一边朗诵一边思考,教师适当补充文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可能让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体。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③转入诗歌难点的阅读诗篇最后部分是诗人发出的由衷的感慨,在这里,诗人回到了现实之中,那么诗人对现实有什么看法呢?他现在身在何处?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呢?这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呢?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教师本人也借助于课外丰富翔实的资料,得出自己的想法,而课堂教学当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和教师在这会儿的差别只在于教师已先走了一步,掌握了这些信息,利用多媒体的板书展示李白三个时期的诗歌代表作品及生平资料和一生漫游之图,点出此诗的创作背景,总结诗人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特别是体会诗人在诗歌的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所积聚的情感。
④最后,解决新课一开始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诗歌形式?学生在诗中能找出一些:如字数不一,韵不止一个,有时出现对仗等。
教师再适当点拨:这样的形式比较自由,恰恰适合了诗人这种不羁的气质,适于其磅礴豪迈气势的抒发,使整首诗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总结:“吟”就是这样的一种古诗体,形式比较自由,适合情感的抒发,与我们所学过的“歌”、“行”体相似。
3、新课总结:以全体吟诵的形式结束。
教师制作在多媒体上的背景画面与背景音乐是对诗艺术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悠悠的古典音乐中体会诗的意境。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4、布置作业为巩固所学的诗歌,嘱咐学生抄写小黑板上理出的生字生词,并背诵整首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