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6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67张PPT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 百家”“我本楚狂人,凤 歌笑孔丘”
李白一生漫游图
长安
终南山

第一次漫游: 第二次漫游:

汉 襄阳

洛阳
齐 州
水安陆 荆 洞庭湖

姑苏 淮南 扬州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 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 /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 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 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主旨句?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1)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
(2)感情:主旨句,最直接、最彻底地表明 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这是诗人对长 安供奉翰林期间生活经历的总结,是对诗人眼 中那个个人才华无法得到施展,进仕之途充满 尔虞我咋、充满谄媚与迎合的黑暗政治现实的 抗争。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 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学生提问交流
问题梳理
1.主旨句是?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2.重点写了梦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课后,练习题一? 4.艺术特色?主题? 5.作者游踪? 6.梦游天姥与话别友人的关系? 7.本诗与其它留别诗的异同? 8.诗歌的结构?第二段写了几幅图? 9.开头,为何写瀛洲?第一段写景,作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优秀8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优秀8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优秀8篇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解题:“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三、课文分析: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部编版(9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部编版(9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部编版(9篇)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推举)一学问目标把握诗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力量目标背诵全诗;情感目标感悟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简单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哀痛,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今日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一)析题梦游天姥吟留别1:内容:梦游天姥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有悲愁感慨之意,形式比拟敏捷,犹如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

如《游子吟》)3:内容:别东鲁诸公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

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抱负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品尝语言、感知内涵1、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全诗订正字音,并结合解释强调读音及意义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思索: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奇妙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大、对比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拔---掩倒----倾③神往布满神奇颜色、明知抱负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足语调适合)思索: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其次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大。

抱负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通用9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通用9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通用9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通用9篇)引导语:《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作为老师,怎么才能更加生动形象的讲完这节课,让学生更高效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参考改正。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

(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三、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

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

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

“或”是“或许”之意。

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

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

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2)《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3品读,揣摩语言。

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

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4研读、明了手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诗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故而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他们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

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为何又要描绘梦境?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长安的音像资料,并引导他们回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记梦》,从而温故知新,明了本文托梦言志的写法。

最后,再问,既是记梦,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为何偏要游历天姥?这样引导他们归纳文中的对比、衬托的手法。

这样,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另一主要学习目标:明了手法。

5扩读、比较异同。

投影《西上莲花山》,比较二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设计这一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脉搏、链接高考。

6学海导航: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方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另外,诗歌鉴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故而在这一环节中引导他们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获举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练习:作业布置也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巩固所学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渠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改写题,选取梦游的一个片段,把它改写成散文;另外李白作为自屈原之后,我国文史上又一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的诗风是由他的浪漫的个性决定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说课。

【说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诗词。

这个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本诗的作者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以瑰丽的想象,在这首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迷离的梦境。

整首诗以七言为主,但不拘格律限制,行笔恣意洒脱,寄寓了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说学情】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侧重识记背诵,学生具备了一些文体知识,但还缺乏对古典诗歌进行系统性鉴赏的能力,进入高中阶段,需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本表层含义的基础上,深入解读诗歌、表达自己的见解。

【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我确立了这四个教学目标。

语言方面,要能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方面,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分析、感悟诗歌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要能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提高鉴赏能力;文化方面,要能够品味诗人情感,感受其追求自由、不慕名利的高尚人格。

【说教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引导点拨【说教学过程】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导入、诵读、品读、美读和背诵几个环节一、导入我会先以前人对李白的评价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杜甫说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描写其人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前者表现了李白浪漫奇绝的诗风,后者描绘了他“谪仙人”一般的人格特征,在导入环节突出李白的这种形象,可以为后续学生进入诗歌、理解诗歌埋下一个伏笔。

二、诵读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会带领学生先一起齐声诵读一遍诗歌,第一遍诵读,主要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做到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读过之后,再挑出诗中的重点字词齐读,帮助学生正字音、记字形,做好夯实基础的工作。

读完后,再请同学们把读错的字音标在课本上,以加强记忆。

把握节奏,指导学生要知道在诵读时应该在什么地方停顿,什么地方该快,什么地方该慢,什么地方该重读,什么地方该轻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1 一、【教材概述】二、【教学设想】〔一〕知识与才能目的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深化鉴赏诗的意境。

2、缘景入情,引导学生结合诗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目的1、课前布置充分预习:读准字音、疏通全诗、提出疑难。

2、诵读吟咏,整体感知诗歌,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3、自主赏析,引导学生再现、鉴赏诗中意境。

4、探究考虑,理解梦境对于诗歌主题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以历史的目光正确评价诗人,学习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鉴赏诗中“梦境”,进步联想想象与语言表达才能。

②体味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感情。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梦游天姥”与诗歌主题之间的联络,深化把握诗歌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经历,创设情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通过绘声绘色的场面再现,体会、把握诗歌意境;通过比拟讨论,层层推进,完成与教材的零间隔触,并到达知识稳固与迁移的目的。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并综合运用诵读、自主赏析、探究考虑等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诗歌美的意境中,产生感情的共鸣,进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把握诗歌的主题,从而有效地落实本课教学目的。

五、【教学过程】:〔详见教案〕〔一〕、导入〔二〕、解题1、“吟”:强调读音yín,是一种歌行体。

2、“梦游天姥”:诗歌的内容。

3、“留别”:写诗的动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班朗读课文:学生质疑,老师正音、释疑。

2、“梦游”本诗的主体,那么,这个梦从哪里开场又从哪里完毕呢?3、这是一首留别诗,诗人向东鲁诸公说明什么心迹呢?〔四〕、赏析梦境1、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

第二段便集中写诗人梦游的过程,这也是诗歌最精彩的局部。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1一、说大纲和课标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

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

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

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

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一、说大纲和课标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第二单元的宋词,通过学习本课,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提高鉴赏宋词的能力。

生: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002 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

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

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

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

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

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

此为“物我相对”。

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

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

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

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

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思路和方法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1导入,创设情境。

让学生充分准备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组织班内交流、研讨课堂过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

趁热打铁,把课堂引向另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难点):本案引发的思考?让学生领悟“创新求活,守旧必死”的主题。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

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 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

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

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

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

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

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能力目标: 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情感目标: 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3 品读,揣摩语言。

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

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4研读、明了手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诗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故而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他们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

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为何又要描绘梦境?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长安的音像资料,并引导他们回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记梦》,从而温故知新,明了本文托梦言志的写法。

最后,再问,既是记梦,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为何偏要游历天姥?这样引导他们归纳文中的对比、衬托的手法。

这样,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另一主要学习目标:明了手法。

5扩读、比较异同。

投影《西上莲花山》,比较二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设计这一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脉搏、链接高考。

6学海导航: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方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另外,诗歌鉴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故而在这一环节中引导他们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获举一反三的效果。

7 探究练习:作业布置也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巩固所学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渠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改写题,选取梦游的一个片段,把它改写成散文;另外李白作为自屈原之后,我国文史上又一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的诗风是由他的浪漫的个性决定的。

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对这一环节涉及较少故安排这一练习以弥补不足。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8、除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本文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注重感情投入,以请激情。

当代诗人海子曾说:“诗是抒情,抒情是血。

”如果说“情”是诗歌的生命,那么,“情”也是诗歌教学的生命。

教学中,我们只有投入真情,设身处地的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融入诗人的情感空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感染学生畅游诗的海洋。

二、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诗歌教学犹应如此。

在教学实践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燃学生诗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认为,这堂课,不仅要书声朗朗,还要诗意盎然,故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过度。

如学习“梦境”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小节:仙人如麻,仙乐阵阵,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可这毕竟只是一个梦,魂悸魄动之后,梦醒了,梦断了,梦碎了,重回浊世的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再如,结束可以这样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