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翻译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翻译《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
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表达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两小儿辩日列御寇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辩日一作: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那么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拟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拟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注释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辩:争。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那么: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汤,热水,开水。
(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
)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
“知〞通“智〞聪明、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以下为全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文章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丰满具有具有鲜明的个性。
语言叙述简洁明快、语言幽默,颇具讽刺意味。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两小儿辩日词语解释(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
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启示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
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部编版语文六下《两小儿辩日》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六下《两小儿辩日》注释译文赏析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作者《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
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注释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东:向东方。
方位名词做状语。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争辩,争论.辩:争。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两小儿辩日》课文。

《两小儿辩日》课文。
一、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二、字词解释。
1. 东游:向东游历。
2. 辩斗:辩论,争论。
3. 故:原因,缘故。
4. 以:认为。
5. 去:距离。
6. 日中:正午。
7.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 及:到。
9.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10.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11.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汤,热水。
12. 决:判断。
13. 孰:谁。
14. 汝:你。
15. 知:同“智”,智慧。
三、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不能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四、文章主题与启示。
1. 主题。
- 这篇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
两小儿针对太阳距离人的远近这一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视觉和触觉感受)提出自己的观点。
- 同时也展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即使是博学的孔子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2. 启示。
- 启示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两小儿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这种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要敢于质疑,即使是权威也不一定无所不知。
《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翻译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太阳远中午太阳近近,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太阳近,中午的太阳远,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
[原文: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
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
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
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
那又是因为什么呢?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
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
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
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在学习的时候,可能老师都会说是一样的距离,但真正的答案却有2个:相对论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在一个点做对照。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译文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译文赏析赏析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而日中远也(2)及其日中如探汤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3.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2分)参考答案1.(2分)正午(2)热水2.(2分)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3.(2分)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二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两小儿辩斗()(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3)及其日中如探汤()(4)孔子不能决也()(5)孰为汝多知乎()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6、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7、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参考答案2、(1)争辩、争论(2)距离(3)热水(4)判断(5)谁通“智”3、孔子不能决也。
4、不能。
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5、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面来答等。
6、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
7、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
参考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
孔子就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看上去显得小而近的看上去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略带寒意,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小儿辩日课文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答案

两小儿辩日课文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答案《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极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则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列子及其弟子所编著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文题是后人所加。
此文记录的是春秋时期,两小孩与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的故事。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释:1.东:东方。
2.游:游历、游学。
3.见:看见。
4.辩斗:辩论,争论.5.辩:争。
6.其:代词,他们。
7.故:缘故,原因。
8.以:认为。
9.始:刚刚,才。
10.去:离;距离。
11.日中:正午。
12.初:刚刚。
13.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14.及:到。
15.则:就。
16.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17.为:是。
18.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19.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汤,热水,开水。
(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
)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20.决:决断,判定,判断。
21.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22.孰: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材料: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授课教师:郎仲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两小儿辩日》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孔子生平。
2.注意: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解古汉语知识。
重点词句应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二、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各位同学们,你们知道谁是孔子吗?
生:......
师:对,孔子呢,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
他呢,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件展示出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孔子是不是这样的人呢?《列子》中有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小故事——《两小儿辩日》(PPT展示)
2、齐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师: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朗读题目“两小儿辩日”
师生:——两小二辩日。
师:“辩”字中间带一个“言”字旁,意思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辩论、争辩的意思。
(可引导学生对辩进行组词)
生:辩论,争辩的意思。
师:好的~大家都很聪明。
请同学们再读题目,然后告诉我是谁在争辩什么?
生:《两小二辩日》
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
……
师:好,那么就让我们走近这个故事,去看看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吧!
3.读顺课文感知大意
(1)由教师进行有感情的泛读,学生找出不懂的字词。
(要求学生查看课后注释)
学:游—游历、游学东—东方辩斗—争论、争辩
故—缘故、原因以—认为始—刚刚、才
去—距离日中—正午车盖—车篷,用来遮挡风雨
及—到则—就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汤:热水,开水。
(古时还特指淋浴时的热水)
决—决断汝:你知(智)—智慧
笑—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2)教师再次泛读,请学生小声自由跟读。
【教师泛读,即让学生体会如何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又在文言文如何停顿断句上起到示范作用】
(3)学生大声朗读
(4)梳理课文大意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出色,有谁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
生: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大小的问题,去询问孔子。
师:A—同学们真聪明~ 那么在课文中还有不懂的句子吗?
B—大家的回答呢,说对了一半。
另一半啊,怪老师忘记帮助大家解决困难句子。
好,现在谁来告诉我,有那一句不懂呢?
(5)按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梳理两个小孩的依据
生:第一个孩子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生:第二个孩子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很会学习,现在我们已经弄明白了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和理由,现在请同学们看着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两小孩各自的观点和理由。
生:……
师:同学们,看来两小儿的理由都互相不能说服对方,那么富有智慧的孔子是怎么认为的呢?书上的话是——?
生:孔子不能决也。
师:听到这话两小儿开始犯了难,孔子这样的高人都不明白,我们该去找谁评理呢?于是笑着说——(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生:——孰为汝多知乎?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
这简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
”“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
师:孩子们,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
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谁能读出这种天真?点一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
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