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在教学中应用
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迎来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与目标,如何进一步确保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数学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数学实验能够有效完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活动。
本文将简要分析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实验;方法措施引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理解数学知识,学生需要运用相关的操作工具来分析实验现象与数据,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素养的发展大有裨益。
教师要利用数学实验教学来让学生手脑并用的学习数学,放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感与愉悦感,使之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更多。
1、运用自然实验器材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各种自然实验器材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实验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等式性质”时,数学教材上给出了一个关于天平的实验,教师应了解教材这样编写的意图,意识到数学实验不应“从简”,如果只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各种数学实验而不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将难以保障数学实验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遵从教材的安排,为学生准备一个实物天平,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操作演示实验,或者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验操作。
这样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也能更加深刻具体的体验等式种种性质的“来历”。
随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这部分数学知识,学生不仅会感到亲切,同时也能更加专注。
又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教师同样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天平,设计数学实验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先让两名学生走上讲台,在自己的要求下操作天平,回答提问。
教师可以先提问:“如何用天平来估测一颗螺丝的重量?”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一边操作一边回答;随后教师继续提问:“如何表示这颗螺丝的重量?”然后让学生继续动手操作并回答。
探究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848100摘要:数学实验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通过对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分析了数学实验的困难,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数学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法,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数学实验;小学数学;教学应用引言数学实验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实验的应用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数学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法。
一、数学实验的定义数学实验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以验证数学理论、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活动。
在数学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方式,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力和实验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实验可以是简单的观察实验,也可以是复杂的设计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
二、数学实验的困难和挑战(一)实验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实验设备和材料的限制,有时无法进行一些复杂和高难度的数学实验。
这会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数学实验的范围和灵活性。
例如,某些实验需要特殊的实验器材或实验室条件,而学校可能没有相应的资源供教师使用。
这会导致教师在设计数学实验时受到实验资源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展示更多的数学实验内容。
(二)实验安全问题数学实验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实验安全预防工作,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指导。
教师需要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
例如,某些实验可能涉及到有毒或易燃物质的使用,教师需要确保学生正确使用和储存这些物质,并严格遵守实验中的安全操作规程。
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作为教学手段,二是作为学习方法。
作为教学手段,数学实验可以帮助教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和原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为学习方法,数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在几何学科中,数学实验可以用来验证几何定理和性质,如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在教授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使用尺规作图法验证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几何定理。
除了验证定理,数学实验还可以帮助学生探索几何问题,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时,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使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探究,发现平行线的判定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在代数学科中,数学实验可以用来验证代数定理和公式,如二次根式的性质、因式分解公式等。
在教授二次根式的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二次根式来进行计算和比较,验证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律,帮助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方法。
除了验证定理和公式,数学实验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代数问题,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
在学习因式分解时,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使用代数式进行展开和因式分解,帮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数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应该积极推广和应用数学实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浅谈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欲望制造 数学悬念 ,创设 教学情境 ,激 发学生的求 知欲,使 学生在学 习活动过程 中主体性得到 充分的发挥 。因此 ,首先
要 引导学生对 数学感兴趣 ,让学生喜欢 学习数学 ,学生 有 了
强烈的求 知欲 ,自然会认真地去看书 , 去理解 , 去总结。因此 , 在数学教 学中,要唤起学 习数 学的热情 ,激 发学生学 习数 学
数 学实验在数 学教学 中应用 十分广泛 。在数 学教学 中, 引导学 生动手操作 ,实验探究 ,分 析论证 ,归纳 总结,猜想 发现数学规律 ,思考验证数学实验原理 ,从中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能力 。在 数学教学 中,通 过 引导 学生观察和实验 ,可 以
对数学 问题 的形式、知识 结构和数量关 系进行辩证 的思维, 从而发现某 些规律或性质 ,帮助学生发 现数学真理和解 决 问 题的方 向和 途径 ,从而大大 提高学生 的学习效率 。从数 学的 发展史来看 ,许 多数学规律 或性质 的发现 都是从细致 的观 察 和科学 的实验 中得到 的。从这 个意义上 来说,数学实验 有助 于学生理解和 掌握数学概念 ,有助于透过数 学 问题去认 识事
雾攮澎 ・l l _
好 的学 习效 果;研 究性 强的课程,这类课程在理论方面具
有很强 的专业性 ,而且理论知 识一般难 以被学生所掌握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4 8 9 X . 2 0 1 3 . 3 1 . 1 O 9
理实一体化教 学实施 的原则 1 )以市场为 导向。中职 P L C教 学 的主 要 目标是 为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 的人才 队伍 ,这些人才要能够 很好地 适应市场的需要 。中职学校在设置课程 时,要将学 生 的就 业放 在重要的位置 , 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 的基础上 ,
浅谈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以苏科版课标教材为例

案例 1 在苏科版课标教 材七年级上 册 “. 24有理数的加法 与减 法”的教 学中 , 教材先列举 了 “ 两场足球 比赛净胜球 ( 将
赢 一 球 记 为 ‘ 1 ,输 一 球 记 为 ‘ 1 。 + ’ ~ ’
操作 1 :如 图 3 所示 ,拿出一张纸片 ,
操作 3 :参照以 匕 做法,在数轴上演示
一
图2
案例 2 在苏科版课标教材八 年级上
册 “. 1 5等腰 三角 形的轴对 称性 ”的教学 中,在探索 了 “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等于斜边 的一半”的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 引导学 生探究 “ 在直 角三角 形 中,3 。 O 角
算式表示 : ( 师每 次移动 笔尖后 ,都 问学生这 教 时笔 尖停 留在数轴上 的什 么位置 ,再让 学
—
r \ \
一
.
一
—
0+( 5 = 一)
—
.
—
【 设计意 图】 操作 3与操作 1 、2的不
同之 处在于 :操作 1 、2是 根据笔 尖 的两
C B
C( A)B C A) B C A)曰 F ( ( ()
图 3
先 向正方向移动 3 个单位长度 ,再 向负方 次 移动 列 出算式 ,表 示运 动 的过 程和 结 片 ,先对折 A B,使点 A与点 B重合 ,折 向移动 2 个单位 长度 ,这 时笔尖停 留在数 果 ,即由操作得 出算式 ;操作 3是先有算 痕为 E ;再沿 B F E对 折 ,则点 c 、F恰好 轴上的什 么位置 ?试用数轴和算式表示 以 式 ,让学生根据算式用笔尖在数轴上做相 重合. 应 的运 动从 而得 出结 果 , 即 由算 式到 操 上 过程 及 结 果 .
趣味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趣味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引言数学是小学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它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工具,还对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数学学习常常被认为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将趣味数学实验引入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趣味数学实验的优势1. 激发学习兴趣趣味数学实验通过互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过程中的游戏、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2. 加强理解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通过测量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和测量的意义。
3. 培养动手能力数学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趣味数学实验的实施1. 实验内容设计趣味数学实验的设计应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实验。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时,可以设计“制作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拼图活动,理解图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 实验过程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操作实验步骤。
例如,在进行“统计与概率”实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掷骰子游戏,让他们记录并分析结果,从中体会概率的基本概念。
3. 结果讨论与总结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帮助他们梳理实验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发现的问题。
例如,在“测量与数据处理”实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数据,并对比分析,从中找出测量误差和改进方法。
案例分析案例一:糖果分类实验在学习“统计与分类”时,教师可以准备不同颜色和种类的糖果,让学生进行分类、统计并制作柱状图。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能掌握统计与分类的基本方法,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实验在初中几何教学中应用

浅谈数学实验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几何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
初中几何中的实验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数学实验;初中几何;教学一、开展初中几何教学的意义(一)为学生学习高中的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奠定基础。
只有把初中的平面几何学好,才能掌握学习几何的基本能力,从而为高中阶段学习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奠定基础。
(二)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最佳时期,也是学习组织逻辑语言的最佳时期。
这一阶段是落实初中几何教学工作的重要时期。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把握空间与图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生存的空间。
直观图形、几何模型以及几何图形能直观呈现空间与图形的关系,也是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工具。
二、数学实验与几何教学数学虽不能将实验性的验证作为判断数学命题真假的充分依据,但在数学研究中可以通过实验收集新材料、获取新知识、创新数学理论。
长期以来,几何学的抽象性、严谨性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实验、操作似乎与几何相隔很远,人们普遍认为推理证明才是几何的主旋律。
事实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越是抽象和复杂就越需要形象和具体的辅助与配合。
实验操作在整个几何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实验或者经验几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教学各种图形的面积、体积时,教师可以使用割补、变换等方法把图形转换成易于计算的等积图形来计算。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常常通过这样的实验作为发现结论的过程:将圆锥内装满水或沙子,然后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内,从而使学生理解二者体积间的关系。
教学中,师生可以结合实验法对几何图形进行观察、操作和思考,使抽象的几何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让学生把新的数学知识内化到认知结构中,这是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几何教学中实施实验法的原则(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
浅谈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以青岛·泰山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为例

做 学课程标
除使用 了 “ 了解” 、
理解” “ 、 掌握 ” “ 、 灵活运用”等 目标性动 在新的情境 中检验所形成的概念或猜 “ 想的适 当性和普遍性.
二 、数 学 实验 在 教 学 中的 应 用
词来 描述学生对数学知识 、技能 的掌握 ,
案 例 2 确定 圆 的条件 的探索 过程
数学教学应倡导积极主动 、勇于探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在 经历 观察 、试验 、猜测 、验 证 、推理 、 的学习方式 ,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 版 《
新 课 改 的重 要 目标 之 一 . 长 期 的教 学 实 ( 在 以下 简 称 “ 材 ” . 教 )
教 学 中的应 用 @・o● ● ●
版 (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宾验教科节 ・ 数学》 为例
李树 臣 ( 山东省 沂 南县教 育局)
彭 金霞 ( 山东省 沂 南县 张庄 中学)
注 :本 文所有 案例 均选 自青 岛・ 山 展 ”的思路去指导学生积极探索 ,使学生 泰 交 流等活动的过程中 ,体验数学 知识的形
还使用了 “ 经历” “ 、 体验” “ 、 感受”等过程
图 2
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数学实 性 动词来 “ 画”不同 的数 学活动水平 .
验教学. 下面 ,笔者将结合对具体案例的 因此 ,数学教 学应重视知识 的形成过程 .
() 3 在纸上作不在 同一条直线上的三
深加工 ” ,按照 点 A、B、C ,经过 这三 点能作 圆吗 ?如 分析来 概括 、总结数 学实验 在教学 中的 教师应对 教学 内容进行 “ 应用. “ 问题情境一建立模 型一求解 、应用 和拓 果 能 ,怎样 经过这 三点 作圆 ?圆心在 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在这过程中,把抽象的数学化为生动、具体的数学,回归数学产生前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感觉到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种原始的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实验,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呢?
一、借用实验器材,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直观性教育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产生联想、概括和抽象的最好方法。
例如:初一“等式性质”的导出,教材安排了天平的实验,这样的内容,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切不可贪图简单,只用投影片讲解,而放弃把天平带入课堂。
因为七年级学生对天平还感觉新奇,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较生动、具体地体验等式性质的“来历”。
然后把它抽象成为数学知识,并不感觉陌生,还似乎是遇见了经过另一番包装后的老朋友一样,亲切依然。
二、制作数学模型,发现内在规律
教育心理学专家早已作论断,学生听,教师讲,只能记得15%。
如果学生自己看书,可以记得其中的25%,如果既看又听,效果不只是两者的代数和,而是65%,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让学生制作数学模型,首先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做前的准备
工作上,仔细地学习,仔细地观察,仔细地琢磨,甚至测量和计算,使在制作中体会到了其中内在的规律性。
例如,“数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师不妨在前一天布置同学回家观察温度计,并用卫生筷制作一支仿真的温度计。
然后在上新课时老师准备一些实验室里的温度计发给同学,让他们仔细对照检查是否有做得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尽可能让学生先说。
接下去老师提问:①温度计是否有刻度(包括零刻度线)?②刻度是否均匀?③刻度标法顺序是怎样的?④在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能
否再刻上更小的刻度线?⑤温度计上的刻度排列是否有方向性?
⑥这个温度计能否做得很长很长,刻度标得更多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观察一般能回答上来,然后我们把这支温度计抽象成一条向两方无限伸展的数轴,引出课题。
这样的导入,不光是让学生从实例中体会到了数轴的形象,而且感觉到了创造数学的过程。
对于数学目标来讲,数轴的三要素尽显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接下去画数轴,在数轴上找表示有理数的点和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以及下一节数轴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扫清了理解上的障碍。
三、精心设计实验,培养创造思维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现真理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学生发现那些在科学上早已被发现的东西的时候,他是像第一次发现者那样去推理的,这是被教育心理学家已经肯定的。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直截了当地给出数学结论,学生会感到乏
味,提不起兴趣。
例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学习时,课前先请同学准备三根细竹条和一把剪刀,先让学生首尾顺次连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可在投影仪上同步指导性操作。
设问: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接组成一个三角形?接着请同学各自量出三角
形三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最短的边剪去一小段,再去围三角形,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测量三边并记录,再剪去一小段,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再测量记录,这样重复到不能组成三角形为止。
根据实验和记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路:三边长度(数)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三角形(形)的变化的,在教师的诱导下,大部分同学会很自然地导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三边关系。
最后让学生口算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初步巩固实验结论,然而要理性地认识这个结论,还要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加以引证,找到它的理论根据来稳固实验结论。
这是学生动手、观察、想象、归纳和论证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训练,是学生再现了发现数学结论的全过程。
通过实验,手脑并用,既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程序,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分散教学难点,贴近实际生活
数学教学不能离开普遍见识。
“数学甚至在最纯的与最抽象的状态下也不与生活分离,它恰恰是掌握生活问题的理想方式”。
因此我们讲解数学的抽象内容也不应把数学与其来源割断,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对象的实际意义。
否则教学会变得贫瘠,数学会变得讨
厌。
教师的手段就是把数学尽可能变得生动有趣,首先让学生感到喜欢,然后化难学为易学。
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是本节课学生理解的难点,可举下例,既激励全班参与,诱发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团队精神。
为参加校元旦文艺汇演,我班将选拔几名同学(不论男女)组织一个舞蹈队。
但被选拔的同学应具备下列条件:条件1:身高要高于1.60米;接着请全班身高高于1.60米同学站起来,说明他们可以看成是在我们班级范围内x>1.60米的解集。
条件2:身高要低于1.65米;请全班身高低于1.65米同学站起来,说明他们可以看成是在我们班级范围内x<1.65米的解集。
谁能有机会成为庆祝晚会舞蹈队的一员,请两次站起来的同学再站起来,形象说明这些同学的身高范围就是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于是导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概念。
数学实验教学是一项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作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找出合适的切入点,合理地创设一些实验,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