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理解句中重要词语
初中语文记叙文专项训练6—理解词语或句子含义

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项训练6——理解词语或句子含义一、考点解读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是近年来各地中考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
所谓理解词语、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语、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其深层意思。
二、考查形式典式:1.说说你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2.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变式:1.体会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2.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3.文章×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4.联系实际说说你对画线语句的理解。
三、方法指导A.理解词语的含义1.品析词语或短语含义,常用方法有:(1)语境推敲法。
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2)查找释句法。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查找。
(3)明确指代法。
紧扣上下文语境;寻找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对象和范围,先近后远逐步梳理,先句内后句外、语段及至全文。
确定指代对象后,将其代入原句试读,看语意是否畅通,指称是否吻合。
(4)巧用修辞法。
即紧扣目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反语、双关、夸张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答题格式:该词语的意思是……,其在句中的含义是……。
B.理解语句的含义(1)结合语境,前后勾连。
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
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一、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二、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三、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四、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讲练结合,并进行思维拓展,针对该考点进行相应训练。
教学思路:常见题型→考点例析(答题指津、答题范式、参考答案→思维拓展→考点训练→教参答案●常见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7) 记叙文理解句子含义(1)

参考答案:“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
集思广益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 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 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好听”一词突出反映了“我”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3分) (2)一个“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寐以求的词典的惊喜。(3分)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 “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 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 “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 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 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 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 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还原法
文中“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
却忽略了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 时刻”的含义是什么呢?
含义是:人们往往在幸福降临的时
候并不珍惜幸福,失去幸福之后才 回味幸福、追寻幸福。作者希望人 们能珍惜幸福。
小结: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 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5、联系修辞特点来理解词句的含义。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品析重要词语 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四品析重要词语(此考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通用。
)模板揭秘1.指出文中指示代词指代的对象。
①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
②在原文中找出所指代的内容。
指示代词,要从上下文中找,先往前找,再往后找,而且由近及远地去找,即“取近不取远”。
非指示代词的指代则从理解词义入手,来把握指代的内容。
找出所指内容后,可用“代入法”检验,即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直接代入原句中,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③明确指代内容的容量。
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可多可少,可指代一个词、一个短语、句子、句群甚至段落。
④辨认指代内容的位置。
“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
⑤归纳指代内容的含义。
找关键词或关键句,二者都没有的情况下,统览相关指代内容,理清关系。
再将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通顺。
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①双层含义法。
先理解词语字面意思,即词语的词典义;再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即词语的修辞义或象征义。
②词语指代法。
③语境推敲法。
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揣摩确切意义。
④巧用修辞法。
即紧扣目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反语、双关、夸张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如《背影》中,“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的“聪明”就用了“反语”修辞,在文中是“愚蠢”的意思。
如果是比喻、借代、拟人需结合语境,寻找本体;如果是双关则要注意两层意思。
作用:“××”一词原指……,这里指……,形象地写出了……,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心理)。
即明确词语原义→揣摩词语语境义→准确把握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紧密联系文章主要内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品格,故事情节、细节等)→联系文章主旨。
3.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修辞角度。
比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突出强调;排比——增强语势,加深情感等。
2020备战中考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加点字词赏析

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作用(一)基本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3.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4.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二)鉴赏角度从修辞角度、词语的运用、词的感情色彩角度来看表达效果:生动、形象、传神、准确地写出了……1.修辞角度、表现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答题格式: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一词这里指……(语境义),写出了……【例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偷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小草在不经意间已经破土而出的情态。
表现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2.用词角度。
(1)副词。
时间副词、程度副词等。
●答题格式:……词表示(时间长、惊讶、缓慢、强调),(表达效果)写出了……内容(在文中的内容),表达了……的情感。
【例】:真恨不得飞.上树梢,脸对脸亲口问问那咕咕啼鸣的鸟:“亲,你究竟..叫什么名字?”《谁能叫出你的芳名》“飞”把“我”比成鸟( 拟物),突出作者急切想知道鸟名的心情;“究竟”, 强调作者内心的急切。
(2)动词、形容词(更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或者心理)●答题格式:运用……词(动词、形容词),(表达效果)写出了……内容(在文中的内容),表达了……的情感。
【例】: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
运用“贪婪”和动词“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大口大口吃瓜果时的情状,表达了“我”对家乡瓜果的喜爱之情。
“心满意足”准确地写出了母亲当时看我吃瓜果时的欣慰,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3)叠词、拟声词。
【例1】:我“腾.”地站起来,电击了一般。
——《父亲的大学》虽然只是一个拟声词(象声词),却准确地描摹出了动作的突然性,表现了“我”听到消息之后的震惊、焦急与牵挂的心理。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方法策略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考点解析版A能力要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考生在整体阅读、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把握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含义,即词语的情境义。
B命题透视从近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看,本考点多以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所选材料多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以及自然科学短文,重点考查的词语主要包括:能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写作意图,表现作者感情倾向,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反复出现或概括性极强的词语;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等。
考查的内容是: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及效果;体会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指代义等。
C试题精选一、(2007年重庆中考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
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
”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
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
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
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记叙文阅读——理解关键词句.

记叙文阅读(三)——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对表达文章情感、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平时考试常出现的考查内容。
很多学生都对理解句子的题目存在不少困惑。
总的来说:一是不懂怎样去理解——面对眼前的句子却不知从何处下手去体会理解它的意思;对句子的理解不全面,以偏概全;二是不懂怎样去表达——自己心里知道是什么意思,却不知道如何说清楚,写清楚等。
理解句子是读懂文章的基础。
一篇课文,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学生一一去理解,那些应该重点理解的句子有难易之分,难懂的句子大致有这样几类:①内容距离生活实际比较远的;②结构较为复杂的;③含义比较深刻,对表达文章情感、思想有较大作用的。
理解句子的几种常用方法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轻蔑”一词,把帝国主义国家瞧不起中国工程人员,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的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
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
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
渔夫回家了,渔网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该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也不说话了。
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去世的消息告诉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
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3、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可爱”是形容人的外表或者行为的,用“可爱”来形容地球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养育着人类,孕育万物;而“破碎”一般形容玻璃、陶瓷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对地球的伤害。
与生活实际联系,这种的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4、从句子的修辞手法去理解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一)语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1、考点精析: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2、解题思路与技巧: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
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二)、理解语段中句子的含义A、考点精析: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它们之所以重要,或者是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或者是结构上的领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或者是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理解句中重要词语
【中考真题链接㈠】
一张船票的温暖
崔立
①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码头处的风特别大,我站在长长的码头上的长廊前无助地徘徊着。
越过长江的码头的对岸,就是我想回的家。
②看着购票大厅上方大红色的显示屏,不停在显示着下一班船的时间和购票金额。
而我,却是一脸的茫然和无助。
出来时走得急,忘了带钱包,身上的钱根本不够买一张船票。
③我眼巴巴地看着排着队购票的人群,希望能遇上一个认识的人。
④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蚕食着我那一点点的希望,看着越发变暗的天空和越来越少的购票者,我知道我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了。
接下来,我唯一该做的,就是赶紧去乘上公交车,回到我住的地方。
到明天一早,我再赶到码头来。
可我的住处离码头太远了,回去得转三辆公交车,花上两个多小时。
即便我在想着回去,我的眼光还是不自觉地在购票的人群中穿梭着。
⑤“先生,是不是有难处啊?”一个声音叫住了我。
⑥我看到一个戴着帽子的中年男人正看着我。
⑦我点了点头,告诉了男人没钱买船票的事。
男人问我需要多少钱。
⑧我说了个数字,男人二话没说就把钱掏给了我。
看着男人给的钱,我反而有些发愣了。
我居然问他,你为什么给我钱?
⑨男人笑了,说:“难道你不需要吗?”
⑩我从包里掏出纸、笔,要记下他的地址,好还他钱。
⑪男人制止了我,我有些急了,脸都涨得通红,说:“你不信我?”
⑫男人却摇摇头说:“不用还”。
男人想了想,又说:“下次如果你碰到像你今天这样没钱买船票的人,我希望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帮助他,让这张船票的温暖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男人边说,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如我一样曾经窘迫的他,一次遭遇过的,关于一张船票的温暖的故事。
我点了点头,说:“好。
”
⑬之后,我还真在码头上碰到了如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那是一个穿着有些时尚的学生,我能在他焦虑的目光中看出他和我以前一样的窘迫。
在他的惊讶中我毫不犹豫就给了他买船票的钱,在他一脸感激时我告诉了他如他一样的我以前的遭遇,并希望他能把这一张船票的温暖延续。
⑭那个学生很高兴地点着头,再三答应着。
⑮那次是我第一次帮助别人。
⑯而至今,我已记不清帮助过多少这样需要帮助的人。
但是不是他们真的会和我和曾经帮助过我的那个男人一样,去延续那一张船票的温暖,我始终有些怀疑。
⑰直到有一天,在购票排队的人群旁,有一个如我当年一样表情的人在不停徘徊着,满脸都是焦虑。
我刚想迈开步要去帮助他时。
在我身后的那个年轻人,居然先我一步走上了前。
⑱我很清晰地听到年轻人问清了那人的缘由,并且很快就把那人需要的钱给了他。
紧接着,我还听到年轻人和那人讲着一张船票的温暖延续的故事。
这很让我震惊。
⑲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被谁帮助过的,也许正是我帮助过的人帮助过的。
⑳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
㉑重要的是,我们帮助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㉒这比什么都重要。
【试题】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眼巴巴地看着排着队购票的人群,希望能遇上一个认识的人。
②在他的惊讶中我毫不犹豫就给了他买船票的钱。
【答案】①“眼巴巴”是“急切盼望”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渴望遇到熟人并渴望得到帮助的焦急心情。
②“毫不犹豫”形容人在处理事情上非常果断,没有片刻迟疑的意思,写出了“我”给学生买船票的钱时的果断利落。
【中考真题链接㈡】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
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
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
我画雪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大,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
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
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
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
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
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
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
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
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東手就擒的感觉。
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
”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
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
”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
”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
”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
”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
”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
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
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
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
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
”我说:“您已经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
”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
”她笑了,仲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
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
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试题】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①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瞄地我两眼
②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答案】①瞄是偷偷看的意思,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老太太俏皮的年轻心态,为后文老太太向我主动询可我是否在画她作铺垫。
②“扫”是粗略地看的意思,这里指老太太迅速地看了“我”的画,生动表现出她对我画作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