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与中国体育强国梦

合集下载

体育强国梦之克难铸魂

体育强国梦之克难铸魂

体育强国梦之克难铸魂一、学情分析初中生是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接触事物广泛、性格多元化、认知处于表浅层,因此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物质观尤为重要。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通过“党课进校园”,我们讲述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的重要事件,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奋斗故事和感人事迹。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同学们应该着眼身边人、身边事,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传承体育强国之路勇往直前的精神。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从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教学目标1、从我国体育事业的孕玉、成长、创造三方面来解读,从而让学生能够明白体育事业发展的艰辛之路。

2、学习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对国家爱国之情。

在校园里,认真学习,强化体质,尊师重道。

3、从体育精神、奥运精神中体会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感悟体育强国精神的丰富内涵,继承品行正、体魄健、学力优的优秀品质三、教学环节本课主题主要从孕玉、成长、创造三方面讲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强国是中国进步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积极态度,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极大胜利。

1、孕玉篇:中国体育探索路孕玉的含义:当时中国体育的发展初期犹如有一颗默默无闻的石头,毫不起眼,甚至无人关心,但是经过时间的打磨、冲刷、精雕细琢,经历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它终将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

奥运三问其实就是有一本叫《天津青年》的杂志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时候能参加,获奖,举办奥运会。

1932年7月8日,中国的田径选手刘长春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成为第一位正式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中国首位奥运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同时,也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但最后一个追问,却让中国人用了整整100年来回答。

苏区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传承苏区精神 党史党课学习课件模板(完整内容直接使用)

苏区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传承苏区精神 党史党课学习课件模板(完整内容直接使用)

— 苏区精神绽放时代光芒党史党课 —D I RE C T O R Y 一是二是三是苏区精神的学习意义苏区精神的简要介绍苏区精神的内涵表现第一部分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党史党课是指土地革命战争中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人民和革命战士,在党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

苏区精神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的这一理想信念。

尽管苏区历史已成为过去,但这种既强调作风建设,又注重制度建设,使广大干部自觉地努力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成为广大群众所拥戴的好干部,仍然是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所需要的。

苏区精神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大革命失败后,进入民主革命阶段最长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如火如荼,遍及全国12个省、约150个县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即苏区。

至上个世纪30年代前期,影响甚大的苏区达13个,其鼎盛时期的面积共约40余万平方公里、辖人口3000万,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

它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表现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的文脉来说,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

第二部分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党史党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长河中,苏区历史是这长河中涡流险滩最多因而时显惊涛骇浪的那一段。

谱写这段历史的苏区精神也因之惊天地、泣鬼神。

苏区斗争已成为历史。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不仅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执政党。

苏区精神尽管是70多年前铸就的,但它历久而弥新,仍具多维的时代价值。

2021年体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

2021年体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

体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育精神,分析体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本文简介【摘要】苏区体育是土地革命时期XX政府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组织工农劳苦大众开展的体育运动。

而苏区体育精神作为苏区革命的宝贵结晶,其以人为本、服务大局、因地制宜等内涵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苏区体育精神进行分析、研读,从而悟出苏区体育精神的时代启示以促进体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本文内容【摘要】苏区体育是土地革命时期XX政府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组织工农劳苦大众开展的体育运动。

而苏区体育精神作为苏区革命的宝贵结晶,其以人为本、服务大局、因地制宜等内涵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苏区体育精神进行分析、研读,从而悟出苏区体育精神的时代启示以促进体育强国的建设。

【关键词】苏区体育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体育强国**同志指出“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求永远铭记、世代传承。

”苏区精神在体育领域的贯彻落实,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苏区体育精神。

苏区体育精神作为苏区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跨越了时代的长河,历久弥新。

在新时代,我们应以**重要讲话为指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分析、解读、领悟苏区体育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传承和发扬苏区体育精神,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从而为体育强国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一、苏区体育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本文就这两大部分来分析苏区体育精神。

(一)苏区体育精神生动诠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苏区体育精神是辩证唯物论的直接体现。

苏区体育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意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XX政府所提出的这一苏区体育工作方针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立足于土地革命战争这一基本国情和客观实际,结合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着眼于解决战争阴影下开展体育工作的目的性及针对性等问题所提出来的。

中央苏区体育精神解读

中央苏区体育精神解读
和现 实指 导意 义 。

胜一切敌人 ” ( 原 载《 青年 实话》 第二 卷第 1 8期 , 1 9 3 3年 6月 1 1日) 。 ]
1 9 3 3年 8月 6 日至 1 4 E l , 全 军 团赤 色体 育 运
动大 会 , 成立 了 “ 八一” 赤 色体 育 运 动会 筹 备会 。运
( 赣南师范学 院 体育学 院 , 江西 赣州 摘 3 4 1 0 0 0 )
要: 中央 苏区精神是 中国共产 党伟 大革命精神 的 重要 组成部 分 , 中央 苏 区体 育精 神是 中央 苏区精 神的 重
要组成部分 , 为革命 根据地的发展和巩 固做 出了积极 贡献。 中央苏 区体育精神的主要 内涵是体 育为 民、 集团精神 、 锻炼 筋骨 、 艰苦创业 、 军民同赛等。继承和弘扬 中央 苏区体 育精神 , 对加 强体育 强国和体 育队伍 的建设 , 具有很 强
作者简介 : 黄何 平( 1 9 7 7 一 ) , 江西鹰潭人 , 赣南师范学 院体育学 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中央中央苏区体 育。 网络出版地址 : h t t p : / / w w w. c n k i . n e t / k c m s / d e t a i l / 3 6 . 1 0 3 7 . C . 2 0 1 3 0 1 1 8 . 1 5 0 4 . 0 0 3 . h t m l
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增强红军 的体质、 丰富青少年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0 8— 2 4 网 络 出版 日期 : 2 0 1 3— 0 1—1 8
刺枪 、 投弹、 射 击、 障碍物 、 台球 ( 乒乓球 ) 、 足球 、 篮
基金项 目: 2 0 0 9年 江 西 省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0 9 J Y 2 0 5 )

苏区精神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1

苏区精神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1

苏区精神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有5千多年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丰富厚重。

在近现代,表现党领导民主革命历程的,除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外,还有苏区精神。

宣传和弘扬苏区精神是宣传和弘扬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第一,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二,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第三,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开拓进取,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状态。

第四,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第五,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

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历久而弥新的多维时代价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长河中,苏区历史是这长河中涡流险滩最多因而时显惊涛骇浪的那一段。

谱写这段历史的苏区精神也因之惊天地、泣鬼神。

苏区斗争已成为历史。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不仅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执政党。

苏区精神尽管是70多年前铸就的,但它历久而弥新,仍具多维的时代价值。

(一)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可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始经验,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苏区精神蕴含着党的建设丰富经验,为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历史之镜。

“苏区精神”的内涵与时代要求

“苏区精神”的内涵与时代要求

“苏区精神”的内涵与时代要求作者:徐卫华来源:《党政论坛》 2019年第4期在我们党的伟大革命精神链条中,“苏区精神”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继“井冈山精神”之后,我们党培育和造就的独立精神形态。

它承上启下,既是“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的延伸和发展,也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河和源泉。

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曾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首次明确使用了“苏区精神”这一概念,并以28个字——“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对“苏区精神”的内涵做了全面而精当的概括。

当前,我们正处于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如何开掘好党的革命精神宝库,并将其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为一体,与无产阶级世界观汇于一炉,让党的革命精神链条中每一种精神形态焕发出独特价值,从而营造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当务之急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进一步深化对“苏区精神”内涵的认识,激活红色基因,让“苏区精神”在实践中彰显当代价值。

一、“苏区精神”是一盏明灯,是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永恒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那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呢?简单而言,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更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所在。

实际上,自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起,每逢革命形势转折或红军遭遇挫折之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种疑问便不时冒头。

第一次发生在1927年冬,当时正值党的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红军中不少人对这一重大战略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斗争条件艰苦,频繁战斗减员,少数意志薄弱者人心浮动,以致发生师长余洒度离队,三团团长苏先骏开小差等事件;第二次发生在1928年“三月失败”后,井冈山除大小五井外被敌人占据一个多月,根据地人民饱受敌人烧杀掠夺之苦,红军和边界中再次弥漫悲观情绪;第三次发生在同年的“八月失败”后,边界各县概为敌据,白色恐怖遍布城乡,包括时任二十八团团长的林彪在内的党内外部分同志又一次对革命前途陷入迷惘,一度抱怨“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第四次发生在1929年初,当“敌人的第三次‘会剿’临到了井冈山的时候,一部分同志又有‘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来了”,“红军和地方党内有一种悲观的思想,就是中央那时也不免为那种表面上的情况所迷惑”①。

在传播中国梦中推进苏区精神教育策略分析

在传播中国梦中推进苏区精神教育策略分析

在传播中国梦中推进苏区精神教育策略分析温泉周子炜赣南医学院摘要: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力支撑。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依靠中国力量、坚持中国道路。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的极好诠释。

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的强力支撑,而苏区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

本文在传播中国梦中,对推进苏区精神教育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梦;苏区精神;教育策略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对历史、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苏区精神是我们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各个苏区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苏区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而这个内涵是延安精神的源泉,是苏区时期个性和特色的体现。

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彰显了党的纯洁性本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对苏区精神大力传承和发展,始终以强烈的使命感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一、推进苏区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一)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对苏区精神的传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占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民成就事业和理想的动力,是来源于一种无私的奉献。

实现中国梦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敢于创新。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辛勤耕耘,无私奉献。

党员干部要始终如一的恪守无私奉献的信念,将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不断提升。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祖国、民族和个人的命运。

作文体育强国与民族精神

作文体育强国与民族精神

体育强国与民族精神体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民族精神则是国家文化的灵魂。

体育强国与民族精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更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体育强国的意义一个国家要成为体育强国,不仅意味着在各类国际体育赛事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发展成熟的体育产业和广泛的群众体育参与。

体育强国的地位不仅仅反映在奖牌榜上,更体现在国家整体的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上。

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民族凝聚的有效途径。

一个体育强国能够为国家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

通过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国家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消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同时,体育运动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明星和体育赛事的影响力能够吸引国际关注,提升国家形象和声誉。

体育与民族精神体育事业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固有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基因,具有持久传承和发展的特点。

体育作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活动,能够深刻体现和传承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包含了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国家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而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的活动,能够在体育赛事中展现民族的团结、拼搏、奉献和友爱精神。

比如中国的乒乓球、跳水、田径等项目,都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努力拼搏的精神风貌。

体育还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体育交流和比赛,能够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共享。

体育赛事不仅是体育强国展示实力的舞台,更是各国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观念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增进世界各民族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体育与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国民素质和幸福感。

体育强国不仅仅是指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上获得金牌,更应该以全民健身和推动国民体质提高为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区精神与中国体育强国梦
摘要
苏区精神是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宝贵经验,是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领导苏区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支柱。

历史在渐行渐远,但苏区精神的强大精髓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复兴仍具鲜明的时代指导意义。

同时,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对于现在中国体育强国梦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体育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体育为民、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突破自我、重得旗帜,强身健体等。

继承和弘扬红色时代的苏区精神,对完善体育队伍建设,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苏区精神体育事业强国梦
一、苏区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1924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的风暴迅速席卷全国。

然而,处在探索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的理论和斗争的经验;党内右倾主义的错误使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帝国主义的干涉,国民党右派的不断镇压,1927年,在蒋介石四一二“清党”,汪精卫七一五“分共”等一系列的政变下,大肆镇压革命运动,迫害广大革命志士,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大革命失败后,进入民主革命阶段最长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年轻的共产党人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为挽救革命,针对国民党的武装清党政策,于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在江西南昌发动了武装暴动,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设武装力量的开始,是中国共产党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国民政府的标志。

之后由毛泽东、卢德铭等领导的秋收起义,叶挺、张太雷等领导的广州起义迅速把中国的武装革命推向高潮。

自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轰轰烈烈,革命之火迅速遍及全国12个省、150个县的广大地区,建
立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即苏区。

纵观古今,每段历史都具有其独有的特质,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民面貌和时代特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苏区发展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大的苏区人民和革命指战员同心同力、不畏艰辛、浴血奋战,打土豪、斗劣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建立起一座又一座的革命根据地。

在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也就是苏区精神。

它是广大苏区人民和红军指战员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武装革命斗争的真实反映。

可以说苏区精神是长征精神继承和发展,其基本内涵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二、反对“本本主义”,深入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

第三、“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努力进取,“创造第一”的工作的精神。

第四、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第五、勇往直前、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彻底革命精神。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红色年代虽已离我们远去,但留下的苏区精神却是新一代革命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的宝贵经验和精神动力,指引着我们为中华的振兴事业不断向前。

二、中国体育的发展及现状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游长江时写下的名句。

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苍夷,百废待兴。

在当时的国际是形势下,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全民体质”的口号。

此后,发展体育事业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

中国体育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旧中国时期,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低下,三次参加奥运会没有任何项目进入决赛。

1954年中国正式提出参加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1956年因为和奥组委因在台湾问题的政治立场上的不统一而拒绝参加本届的奥运会;1959年4月5日,年仅21岁的中国香港运动员容国团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得在前联邦德国多特蒙德举办的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这也是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十年内乱期间,运动队伍青黄不接,成绩严重下滑,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968年的奥运会中国只获得了一枚铜牌;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
许海峰夺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项目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00年的悉尼夏季奥运会,中国首次进入奥运会金牌榜前三名,金牌总数位居第三,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取得了无数个历史性的突破,第一次超越美国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最好成绩。

自此,中国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回顾新中国体育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总结这60年的体育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我国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建立专门的体育人才培养学院,各种体育科研机构,建成培养后备力量的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和体育中学达几千所,设有50多个运动项目,在校学生达三十万人,40多年来建设体育场馆50多万个,建立了全国性的竞赛制度,举办全国运动会和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全国职工体育运动会和全军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和全国农民运动会。

每年举行全国单项竞赛200多次,各级体委竞赛活动频繁,以1985年为例,举办综合性和单项运动会共达10万次,参加运动员有2000多万人次,基层竞赛更是活跃。

但是不难看出,在我国体育事业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与西方体育强国之间的差距。

虽然我国在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跳水、射击等传统优势项目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在马术、帆船、帆板、赛艇、田径、“三大球”等方面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的。

尤其是在今年六月份的中国国足与泰国的一场较量中,几乎全部主力出场的中国队竟然在主场1:5大比分输给了泰国国家青年二队,这是何等的耻辱,一时间激起全国人民对中国体育事业的质疑和声讨。

纵观全局,大力发展全民体育运动,振兴中华体育事业已成为我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三、苏区精神对体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生命在于运动,而体育运动的本质就是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自身的活动规律,通过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为社会服务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大众性、可观赏的社会活动,它的发展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同时也更需要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

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体育制度的建立还是不完善的,无论是在人员的培养还是
制度的建立,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不足。

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道路上的特色体质,在半个多世纪的运行上取得了辉煌的制度绩效。

但是,伴随着新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转型,特别是社会转型、我国的经济体制朝着市场经济方向转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调整,以及我国竞技体育规模不断扩大和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体育管理举国体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回避的矛盾和问题,暴露出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兴办体育的积极性不高
第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分配不均
第三、训练方式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第四、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的程度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