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一

合集下载

图解从力学根本原理学习钢筋《平法》

图解从力学根本原理学习钢筋《平法》

图解从力学根本原理学习钢筋《平法》《力学》是学习《平法》的根底知识,只有掌握了力学,才能理解平法为什么要那么做。

比方说梁的钢筋,为什么上部钢筋只能在梁跨中搭接?而下部钢筋就只能在支座旁边三分之一跨的长度范围内搭接?如果不知道原理,不多问一个“为什么”,就不能真正说“懂”。

下面我就举两个“力学在钢筋设计中的根本原理应用”的例子,希望读者指出缺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希望读者“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一个原理反射理解到其他地方,培养在思考中学习的好习惯。

1.梁的上下部钢筋搭接位置原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梁最根本的一种破坏时的情形。

一根梁,两端都有支座(等于在柱子上),我们在中间施加压力,想想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果你知道答案是梁最终会断裂,那么,想想裂缝最先出现在什么地方呢?很明显,梁的下部会最先出现裂缝。

力学实验证明,下部钢筋会断,上部钢筋会在中部被挤压成“灯笼”。

请看下面的力学示意图。

可以想象,假设梁的下部钢筋在跨中处搭接,结果会是怎么样?结果一定是在跨中搭接,受到梁内部最大的拉力,of course 容易断裂了!可以引出《平法》中那些经验做法:①梁上部要有支座负筋,并且通常伸入支座三分之一跨长②梁的上部钢筋要在跨中搭接;下部钢筋要在支座两边三分之一跨长处搭接③支座的两端往往需要箍筋加密(抗震加密)2.锚固、搭接的力学原理在理想情况下,钢筋当然是能不需要搭接最好,就像混凝土能最好一次性浇筑一样,一个整体总会比两个结合的内力要强。

但因为混凝土有水化热等等原因,并不能一次性把整栋大楼浇筑好;钢筋因为生产、运输等原因,并不能长到刚刚好的长度。

所以标准的市场里,钢筋一般是9米,或12米的规格。

这是从市场层面解释为什么要有搭接。

我们想想为什么需要锚固?把一个小木块架在墙上,或者用铁钉钉在墙上,结果是不同的吧?用铁钉当然比单纯架在墙上更能稳固木块,问题是:铁钉要多长才能做到固定木块,又不浪费呢?力学上有专门的计算公式,需要根据钢筋的直径、外表粗糙程度、受力大小等,计算出锚固的长度。

广联达砌体结构平法学习

广联达砌体结构平法学习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九——砌体结构的计算设置介绍砖混结构的特点:承重主要是砖、砌块,混凝土的马牙槎柱、拉结筋与圈梁一起使建筑更整体、更坚固。

目前,框架结构中砖混部分,主要是用于填充墙、跨度较大墙、阳台、屋面女儿墙、出屋面构筑物等。

在施工过程中,一般是先扎好构造柱钢筋,再砌墙,布置砌体加筋、圈梁、过梁,最后浇注构造柱混凝土,或者分段浇注。

在框架结构中,一般是在有构造柱位置,框架梁顶和底预留钢筋,在框架柱上预留砌体拉结筋。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砖混结构中各构件的特点及钢筋的计算:一、算量基本方法:一、构造柱:构造柱的计算与框架柱是有区别的。

框架柱各构造都可参照03G101图籍计算,而构造柱较多是大样直接给出了长度等值,所以构造柱创造性很大,基本没有严格的规范,但是也有规律可循。

构造柱分类:砌体结构计算设置中,第8项【是否属于砖混结构】。

选择“是”,按照砖混结构构造柱计算;选择“否”,按照框架填充墙构造柱计算。

下面就分别介绍两种结构中构造柱的算法:(一)砖混结构:1.基础层(1)纵筋①构造柱下有混凝土基础或圈梁,构造柱则以混凝土基础或圈梁生根,纵筋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顶标高-基础底标高-混凝土基础厚度或圈梁高度+基础内锚固lae+Lle;构造柱内纵筋的锚固长度Lae、搭接长度Lle在03G363图籍第5页中给出了取值:根据03G363图籍第22页,构造柱锚入混凝土基础。

在软件中,通过【节点设置】中【构造柱遇混凝土基础插筋节点】中节点一来实现,见下图:其中节点二是按传统算法,即纵筋伸至基底弯折,与框架柱相似,但此处的弯折一般会在总说明或备注里给出,而不需要像框架柱那样去判断。

②构造柱下无混凝土基础或圈梁时,构造柱伸入基础砖墙内。

底层纵筋长度=500+室内外高差+Lle (其中:Lle是楼层(首层)地面标高以上的搭接长度)根据03G363图籍第20页在软件中,通过【节点设置】中【构造柱遇非混凝土基础插筋节点】来实现,见下图:绑扎:底层纵筋长度 = 当前层当前位置柱顶标高−当前层当前位置柱底标高 - 保护层 + 上层露出长度 + LlE焊接:底层纵筋长度 = 当前层当前位置柱顶标高 - 当前层当前位置柱底标高 - 保护层 + 上层露出长度(2)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2+2*弯折长度+8*d构造柱遇混凝土基础:根数=2(取计算设置中的设定值)+ceil((基础层高-基础厚度-起步)/加密间距)+1注:当(基础层高-h)<=0时,N=2(取计算设置中的设定值)构造柱遇非混凝土基础:根数=ceil((底层纵筋长度-起步)/加密间距)+12.中间层:(1)纵筋截面无变化:中间层钢筋连续通过:纵筋长度=层高+搭接(绑扎),纵筋长度=层高-500+500(焊接)截面有变化:有两种情况。

GTJ-剪力墙的计算学习

GTJ-剪力墙的计算学习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剪力墙的计算学习剪力墙分为墙身、墙柱(暗柱和端柱)和墙梁(暗梁、连梁和边框梁)。

剪力墙墙身中的钢筋一般有水平钢筋、垂直钢筋和拉筋。

墙柱的钢筋有纵筋、箍筋和拉筋。

墙梁的钢筋也分为纵筋和箍筋,有时候还有拉筋。

下面主要介绍剪力墙的钢筋算法,墙柱的算法见柱/墙柱计算设置介绍,墙梁的计算比较简单,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一、剪力墙算量基本方法:(一)水平筋的计算(图集规定):1、长度计算:水平筋计算,需要根据端部是暗柱或端柱,取不同的做法。

6G101-1第71页:水平钢筋伸至端部弯折10*d一字型端部无暗柱时水平筋端部做法,见1--转角墙(斜交转角墙)水平钢筋做法:见16G101-1第71页。

--翼墙水平钢筋做法:见16G101-1第72页。

----有端柱的墙水平筋做法,见16G101-1第72页。

2、根数计算:--根数=(ceil(墙高-起步)/间距)+1,扣洞口;当梁(框架梁、连梁、暗梁、边框梁)属性中输入了侧面钢筋时,也需要扣减。

起步距离:见16G101-3第64页,图集规定为50mm,取计算设置第22项。

(二)垂直筋的计算:1、长度计算:1)基础层:插筋长度=露出长度(按规范计算,见计算设置第14项)+搭接长度+基础厚度-保护层+弯折(按规范取,见计算设置第15项)垂直筋长度=层高-本层露出长度+上层露出长度,见16G101-1第73页。

2)中间层:垂直筋长度=层高-本层露出长度+上层露出长度,见16G101-1第73页,同上图。

3)顶层:--垂直筋长度=墙高-本层露出长度-节点高+锚固,见16G101-1第74页。

2、根数计算:根数=(ceil(净长-2*起步)/间距)+1,扣洞口。

(三)拉筋的计算:1、长度计算:墙身范围内拉筋长度=bw(墙厚)-2*保护层+2*拉筋弯勾长度边框梁范围内拉筋长度=hb(边框梁截面宽度)-2*保护层+2*拉筋弯勾长度2、根数计算:1)计算拉筋应扣除连梁、洞口范围;2)当墙上有暗梁、边框梁时,且暗梁、边框梁输入了拉筋时,则需要扣除暗梁、边框梁的范围;3)当墙上有暗梁、边框梁时,且暗梁、边框梁没有输入拉筋时,则不扣除暗梁、边框梁的范围,同时边框梁范围的拉筋长度应根据边框梁的截面宽度进行计算;4)计算拉筋数量时,还需要根据节点设置中拉筋的布置方式进行排列计算;5)基础锚固区内拉筋数量和墙身部分分开计算。

钢筋平法计算手册(一)

钢筋平法计算手册(一)

钢筋平法计算手册第一章钢筋计算相关知识一、“平法”基本原理“平法”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基础结构、柱墙结构、梁结构、板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和相对完整性。

1、层次性:基础→柱、墙→梁→板,均为完整的子系统;2、关联性: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关联;梁以柱为支座→梁与柱关联;板以梁为支座→板与梁关联;3、相对完整性:基础自成体系,柱、墙自成体系,梁自成体系,板自成体系。

二、“平法”应用原理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非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2、设计工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3、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广义标准化》方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

正是由于“平法”设计的图纸拥有这样的特性,因此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首先结合“平法”的基本原理准确理解数字化、符号化的内容,才能正确的计算钢筋工程量。

三、钢筋计算原理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其最终原理就是就算钢筋的长度。

如(图1)(图1)四、钢筋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GB50010-2002注:表中直径d=8.2mm的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仅适用于有纵肋的热处理钢筋五、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GB50010-2002注:1、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直接由本表确定抗震等级;其他设防类别的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调整设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确定抗震等级;2、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3、框架-剪力墙结构,当按基本振型计算地震作用时,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框架部分应按表中框架结构相应的抗震等级设计;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按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确定其抗震等级。

钢筋平法知识及计算手册

钢筋平法知识及计算手册

钢筋平法知识及计算手册钢筋平法知识及计算手册第一章钢筋计算相关知识一、“平法”基本原理“平法”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基础结构、柱墙结构、梁结构、板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和相对完整性。

1、层次性:基础→柱、墙→梁→板,均为完整的子系统;2、关联性: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关联;梁以柱为支座→梁与柱关联;板以梁为支座→板与梁关联;3、相对完整性:基础自成体系,柱、墙自成体系,梁自成体系,板自成体系。

二、“平法”应用原理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非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2、设计工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3、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广义标准化》方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

正是由于“平法”设计的图纸拥有这样的特性,因此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首先结合“平法”的基本原理准确理解数字化、符号化的内容,才能正确的计算钢筋工程量。

三、钢筋计算原理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其最终原理就是就算钢筋的长度。

如(图1)(图1)四、钢筋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GB50010-2002称直径(mm) 不同根数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mm2) 单根钢筋理论重量(kg/m)1 2 3 4 5 6 7 8 96 28.3 57 85 113 142 170 198 226 255 0.2226.5 33.2 66 100 133 166 199 232 265 299 0.268 50.3 101 151 201 252 302 352 402 453 0.3958.2 52.8 106 158 211 264 317 370 423 475 0.43210 78.5 157 236 314 393 471 550 628 707 0.61712 113.1 226 339 452 565 678 791 904 1017 0.88814 153.9 308 461 615 769923 1077 1231 1385 1.2116 201.1 402 603 804 1005 1206 1407 1608 1809 1.5818 254.5 509 763 1017 1272 1527 1781 2036 2290 220 314.2 628 942 1256 1570 1884 2199 2513 2827 2.4722 380.1 760 1140 1520 1900 2281 2661 3041 3421 2.9825 490.9 982 1473 1964 2454 2945 3436 3927 4418 3.8528 615.8 1232 1847 2463 3079 3695 4310 4926 5542 4.8332 804.2 1609 2413 3217 4021 4826 5630 6434 7238 6.3136 1017.9 2036 3054 4072 5089 6107 7125 8143 9161 7.9940 1256.6 2513 3770 5027 6283 7540 8796 10053 11310 9.8750 1964 3928 5892 7856 9820 11784 13748 15712 17676 15.42注:表中直径d=8.2mm的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仅适用于有纵肋的热处理钢筋五、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GB50010-2002结构体系与类型设防烈度6 7 8 9框架结构高度≤30 >30 ≤30 >30 ≤30 >30 ≤25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剧场、体育馆等大跨度公共建筑三二一一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度(m) ≤60 >60 ≤60 >60 ≤60 >60 ≤50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剪力墙三三二二一一一剪力墙结构高度(m) ≤80 >80 ≤80 >80 ≤80 >80 ≤60剪力墙四三三二二一一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层框架二二二一一不应采用不应采用剪力墙三二二二一筒体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三二一一核心筒二二一一筒中筒结构内筒三二一一外筒三二一一单层厂房结构铰接排架四三二一注:1、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直接由本表确定抗震等级;其他设防类别的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调整设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确定抗震等级;2、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3、框架-剪力墙结构,当按基本振型计算地震作用时,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框架部分应按表中框架结构相应的抗震等级设计;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按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确定其抗震等级。

钢筋计算平法秘籍

钢筋计算平法秘籍

平法钢筋计算一、平法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平法对我国目前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设计表示方法作了重大改革,被国家科委列为《“九五”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项目编号:97070209A)和建设部列为一九九六年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项目编号:96008)。

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

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

按平法设计绘制的施工图,一般是由各类结构构件的平法施工图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构成,但对于复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尚需增加模板、开洞和预埋件等平面图。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需增加剖面配筋图。

按平法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必须根据具体工程设计,按照各类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在按结构(标准)层绘制的平面布置图上直接表示各构件的尺寸、配筋和所选用的标准构造详图。

出图时,宜按基础、柱、剪力墙、梁、板、楼梯及其它构件的顺序排列。

2.应将所有各构件进行编号,编号中含有类型代号和序号等。

其中,类型代号的主要作用是指明所选用的标准构造详图;在标准构造详图上,已经按其所属构件类型注明代号,以明确该详图与平法施工图中相同构件的互补关系,使两者结合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图。

3.应当用表格或其它方式注明包括地下和地上各层的结构层楼(地)面标高、结构层高及相应的结构层号。

其结构层楼面标高和结构层高在单项工程中必须统一,以保证基础、柱与墙、梁、板等用同一标准竖向定位。

为施工方便,应将统一的结构层楼面标高和结构层高分别放在柱、墙、梁等各类构件的平法施工图中。

注:结构层楼面标高系指将建筑图中的各层地面和楼面标高值扣除建筑面层及垫层做法厚度后的标高,结构层号应与建筑楼面层号对应一致。

4.按平法设计绘制施工图,为了确保施工人员准确无误地按平法施工图进行施工,在具体工程的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必须写明以下与平法施工图密切相关的内容:⑴选用平法标准图的图集号;⑵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年限;⑶有无抗震设防要求;⑷写明各类构件在其所在部位所选用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钢筋级别,以确定相应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及最小搭接长度等;⑸当标准构造详图有多种可选择的构造做法时,写明在何部位选用何种构造做法。

广联达软件-基础钢筋学习资料

广联达软件-基础钢筋学习资料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六——基础的计算设置介绍基础主要包含: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形基础、基础板带、集水坑、桩承台、柱墩。

条基中的钢筋有受力筋、分布筋;独基中主要有受力筋,有些会配置短向加强筋和柱间配筋,带短柱杯口的在短柱中会配置纵筋和箍筋;筏基中一般有底筋、面筋、中间层筋、非贯通筋;基础板带主要有上下部受力筋;集水坑一般有底筋、面筋、坑壁水平筋、斜面钢筋;桩承台的钢筋有横向、纵向、侧面受力筋、加强筋;柱墩主要有纵筋、箍筋。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基础中各构件的特点及钢筋的计算:一、算量基本方法:一、条形基础:1.受力筋:受力钢筋的长度应根据计算设置中所设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条基宽度>=设定值,L=条基宽度*0.9;条基宽度<设定值,L=条基宽度-2*bhc。

2.分布筋:条基分布钢筋的计算需要考虑条基的主次:主条基(贯通条基):L=条基长度-2*bhc;次条基(非贯通条基):(1)两端都与主条基相交:L=次条基净长度+2*L1;(2)一端与主条基相交:L=次条基净长度-bhc+L1。

次条基净长度:两端与主条基相交时为两相邻主条基之间的净空尺寸,一端与主条基相交时为次条基长度扣除相交的主条基的长度;L1取计算设置中的第8项所设置的值,系统默认为150。

二、独立基础:1.受力筋:受力钢筋的长度应根据计算设置中所设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还需要考虑钢筋的弯折设置:基础底长>=设定值,L=基础底长*0.9+2*Lw;基础底长<设定值,L=基础底长-2*bhc+2*Lw。

三、筏形基础:说明:基础板带的算法同筏板钢筋的算法,当遇到筏板变截面时,按照相应的筏板变截面节点计算;当筏板钢筋遇基础梁构件时,按照梁板式筏形基础节点计算;当筏板钢筋遇剪力墙构件时,按照平板式筏形基础节点计算,在此主要讲述梁板式筏板钢筋的计算。

1.端部构造:(1)端部等截面外伸:(2)端部变截面外伸:节点一:节点二:(3)端部无外伸节点:(4)中层钢筋端头节点(包含遇集水坑的情况):2.变截面部位构造:(1)筏板顶部有高差:(2)筏板底部有高差:(3)筏板顶部、底部均有高差顶:顶部、底部的钢筋均按相对应的节点计算;(4)中间层钢筋变截面构造:3.筏板遇集水坑:按下图节点计算:4.筏板遇承台、独基、柱墩:按下图节点计算:相关计算原则:筏板钢筋扣减独立基础、桩承台:(1)当独基或桩承台与筏板顶面和底面都相交时,按实际的三维体计算筏板钢筋扣独基和承台;(2)当筏板/板的底标高与承台/独立基础相交或相切,则底筋取属性设置,且从筏板/板底标高与承台/独立基础相交位置进行扣减;筏板钢筋扣减柱墩:(1)对于下柱墩,优先按与筏板底标高相交的范围,计算筏板钢筋的扣减;当与筏板底面不相交,而与顶面相交时,按与顶面相交的范围计算钢筋扣减;(2)对于上柱墩,优先按与筏板顶标高相交的范围,计算筏板钢筋的扣减;当与筏板顶面不相交,而与底面相交时,按与底面相交的范围计算钢筋扣减。

广联达平法计算设置

广联达平法计算设置

——柱/墙柱的计算设置介绍柱/墙柱是指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柱、剪力墙结构中的暗柱、端柱。

一、算量基本方法:柱/墙柱钢筋的计算主要是纵筋和箍筋的计算,并因所处楼层的不一样,计算也略有不一样;一、基础层:(一)柱/墙柱主筋: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插筋弯折GGJ2009中,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可通过调整第18项来设置,插筋弯折长度可通过第16项设置;(二)基础内箍筋: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

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

二、中间层:(一)柱纵筋:中间层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二)柱箍筋:中间层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顶层:顶层框柱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且不同位置的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

(见03G101-1第37、38页)(一)边角柱:边角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边角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顶层边角柱外侧钢筋节点顶层边角柱内侧钢筋节点(二)中柱: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二、软件计算设置:一、公共设置项:2.柱/墙柱在基础插筋锚固区内的箍筋数量:来源:04G101-3第45页;说明: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两肢箍,通常按2根进行计算;影响范围:基础内箍筋的数量;3.梁(板)上柱/墙柱在插筋锚固区内的箍筋数量:来源:03G101-1第39页;说明:简单说就是从梁上起的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一——柱/墙柱的计算设置介绍柱/墙柱是指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柱、剪力墙结构中的暗柱、端柱。

一、算量基本方法:柱/墙柱钢筋的计算主要是纵筋和箍筋的计算,并因所处楼层的不一样,计算也略有不一样;一、基础层:(一)柱/墙柱主筋: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插筋弯折GGJ2009中,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可通过调整第18项来设置,插筋弯折长度可通过第16项设置;(二)基础内箍筋: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

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

二、中间层:(一)柱纵筋:中间层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二)柱箍筋:中间层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顶层:顶层框架柱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且不同位置的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

(见03G101-1第37、38页)(一)边角柱:边角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角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边角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顶层边角柱外侧钢筋节点顶层边角柱内侧钢筋节点(二)中柱: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二、软件计算设置:一、公共设置项:2.柱/墙柱在基础插筋锚固区内的箍筋数量:来源:04G101-3第45页;说明: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两肢箍,通常按2根进行计算;影响范围:基础内箍筋的数量;3.梁(板)上柱/墙柱在插筋锚固区内的箍筋数量:来源:03G101-1第39页;说明:简单说就是从梁上起的柱。

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柱子传到下面它生根的梁上,然后梁再通过支撑它的柱子传至基础;一般是梯柱或构造柱。

一般是两肢箍,通常按2根进行计算;影响范围:梁上柱/墙柱存在时,梁内箍筋的数量;4.柱/墙柱第一个箍筋距楼板面的距离:来源:03G101-1第45页;说明:默认为50;在软件计算中,箍筋的排布是以单根柱为单位的,如第3层层高为2.9m,手动修改柱的高度为3.3m ,这时,排布箍筋时,从3.3开始,按此项设置值起排;而不是从层高2.9m起排;影响范围:箍筋的数量;5.柱/墙柱箍筋根数计算方式:说明:提供(四舍五入+1)、(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向上取整)、(向下取整)七种选择;当柱箍筋有加密和非加密两种箍筋时,例如“A10@100/200”,箍筋根数计算按照实际排布情况计算,不再取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柱加密区按照向上取整+1计算,非加密区按照向上取整-1计算。

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只适用于箍筋有一种形式时,例如“A10@100”。

影响范围:柱/墙柱箍筋的数量;6.柱/墙柱箍筋弯勾角度:说明:提供135°、90°、180°三种选择;箍筋135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的大值)+1.9d箍筋90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的大值)+0.5d箍筋180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的大值)+3.25d影响范围:柱/墙柱箍筋的长度;7.柱/墙柱纵筋搭接接头错开百分率:来源:00G101第25页(选择0时)03G101-1第34页说明:指在同一截面上的搭接接头的面积百分率;提供0、≤25%、50%、100%四种选择;影响范围: 纵筋的长度;不同的接头率决定不同的搭接长度修正系数;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锚固长度;接头率越大,修正系数越大,需要的搭接长度越长;8.柱/墙柱搭接部位箍筋加密:说明:提供是、否两种选择;影响范围:柱/墙柱箍筋的数量;只用于柱纵筋采用绑扎搭接方式,对于采用机械焊接搭接无影响;9.柱/墙柱箍筋加密范围包含错开距离:说明:提供是、否两种选择;通常,我们设计时不建议所有钢筋在同一截面断开;当接头率不为100%时,接头间的距离即为错开距离;如选择是,则该部分箍筋加密;如选择否,则该部分箍筋不加密;影响范围:箍筋的数量;10.绑扎搭接范围内的箍筋间距min(5d,100)中,纵筋d的取值:说明:提供上下层最大直径和上下层最小直径两种选择;影响范围:箍筋的数量;当纵筋采用绑扎搭接方式时,对加密区的长度和箍筋数量有影响;当纵筋采用套筒连接方式时,无影响;11.柱/墙柱螺旋箍筋是否连续通过:说明:提供是、否两种选择;选择“是”的时候,基础和顶层各增加一圈半的水平端;选择“否”的时候,每层钢筋开始和结束时各增加一圈半的水平端;影响范围:螺旋箍筋的长度;12.层间变截面钢筋自动判断:说明:提供是、否两种选择;选择“是”,软件自动判断钢筋是连续通过还是弯折;选择“否”,软件默认按钢筋在变截面连续通过处理,此项设置只针对矩形柱/墙柱,需要用户手动去调整哪些钢筋进行弯折;如纵筋2B20需要截断弯折,在其前面加*号,但需注意的是,需要在非全部纵筋中加,在全部纵筋中加无效;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13.柱/墙柱圆形箍筋的搭接长度:来源:03G101-1第40页;说明:当圆形箍筋长度超过搭接设置中设定的值时,需要进行搭接;搭接长度,软件提供max(锚固长度,300)和300两种选择;影响范围:箍筋的长度;二、柱:15.柱纵筋伸入基础锚固形式:来源:06G101-6第67页;说明: 提供“全部伸入基底弯折”和“角筋伸入基底弯折”两种选择;选择“全部伸入基底弯折”时,所有柱纵筋都按照“基础插筋节点”计算;选择“角筋伸入基底弯折”时,角筋按照“基础插筋节点”计算,其他柱纵筋按“一个锚固长”计算;该设置只对节点一、二、三、四、六有效,对节点五无效;无效的原因是节点五规定对所有钢筋都加一个锚固长;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16.柱基础插筋弯折长度:来源:04G101-3第32页;说明:默认“按规范计算”;对于基础节点形式选择为节点一、节点二当(基础底板厚-保护层)≥0.5*锚固长度时,弯折长度为max(12d,150)当(基础底板厚-保护层)≥0.6*锚固长度时,弯折长度为max(10d,150)当(基础底板厚-保护层)≥0.7*锚固长度时,弯折长度为max(8d,150)当(基础底板厚-保护层)≥0.8*锚固长度时,弯折长度为max(6d,150)对于基础节点形式选择为节点三、节点四当(基础底板厚/2-保护层)≥0.5*锚固长度时,弯折长度为max(12d,150)当(基础底板厚/2-保护层)≥0.6*锚固长度时,弯折长度为max(10d,150)当(基础底板厚/2-保护层)≥0.7*锚固长度时,弯折长度为max(8d,150)当(基础底板厚/2-保护层)≥0.8*锚固长度时,弯折长度为max(6d,150)用户可以输出具体数值或数值*钢筋直径或数值*锚固长度;影响范围:插筋的长度;该项不仅适用于基础的插筋,还适用于梁上柱的插筋;17.矩形柱基础锚固区只计算外侧箍筋:来源:04G101-3第32页;说明:提供是、否两种选择;选择是,基础内的箍筋按非复合箍计算;选择否,基础内的箍筋按柱内的箍筋计算;影响范围:箍筋的长度;18.抗震柱纵筋露出长度:来源:03G101-1第36页;说明:默认“按规范计算”;底层柱,露出长度=1/3*柱净高非底层柱,露出长度=max(1/6*柱净高,柱长边尺寸,500)用户可以输出具体数值或数值*钢筋直径或层净高/数值;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19.纵筋搭接范围箍筋间距:来源:03G101-1第40页;说明:提供min(5*纵筋直径)和箍筋的加密间距两种选择;影响范围:箍筋的数量;20.不变截面上柱多出的钢筋锚固:来源:03G101-1第36页;说明:适用于截面不变钢筋根数发生变化的情况;钢筋无法与下层钢筋连通,向下锚固时的锚固值;用户可以输入具体数值或数值*锚固长度或数值*纵筋直径;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21.不变截面下柱多出的钢筋锚固:来源:03G101-1第36页;说明:适用于截面不变钢筋根数发生变化的情况;钢筋无法与上层钢筋连通,向上锚固时的锚固值;用户可以输入具体数值或数值*锚固长度或数值*纵筋直径;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22.非抗震柱纵筋露出长度:来源:03G101-1第42页;说明:默认“按规范计算”;绑扎,露出长度=0焊接或机械连接,露出长度=500用户可以输出具体数值或数值*钢筋直径;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三、柱墙:24.暗柱/端柱基础插筋弯折长度:说明:与16.柱基础插筋弯折长度类似;影响范围:插筋的长度;25.抗震暗柱/端柱纵筋露出长度:来源:03G101-1第70页;说明:默认“按规范计算”;露出长度=500;用户可以输出具体数值或数值*钢筋直径或层净高/数值;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26.暗柱/端柱垂直钢筋搭接长度:来源:03G101-1第48页;说明:提供“按搭接错开百分率计算”和“按平法图集计算”两种选择;如选择“按搭接错开百分率计算”,搭接率≤25%时,搭接长度=1.2*锚固长度;搭接率为50%时,搭接长度=1.4*锚固长度;搭接率为100%时,搭接长度=1.6*锚固长度;如选择“按平法图集计算”,搭接长度=1.2*锚固长度;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27.暗柱/端柱纵筋搭接范围箍筋间距:说明:同19项;影响范围:箍筋的数量;28.暗柱/端柱顶部锚固计算起点:说明:提供“从梁底开始计算锚固”和“从板底开始计算锚固”两种选择;对柱、梁、板有重合的部分有效;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29.暗柱/端柱封顶按框架柱计算:说明:提供是、否两种选择;选择否,暗柱/端柱顶层节点按“墙柱纵筋节点锚固计算”;选择是,暗柱/端柱顶层节点按“顶层边角柱外侧纵筋”、“顶层边角柱内侧纵筋”、“顶层中柱”计算;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30.非抗震暗柱/端柱纵筋露出长度:说明:与非抗震柱纵筋露出长度类似;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构建绘制的一般顺序:框架结构:柱 ————梁————板————二次结构剪力墙结构:剪力墙————门窗洞——暗柱、端柱——暗梁、连梁框架剪力墙结构:柱————剪力墙————梁——板————砌体墙部分砖混结构:砖墙——门窗洞——构造柱——圈梁楼层绘制顺序:首层、地上层、地下层、基础层框架柱绘制:1、构件列表 2、点 3 、shift +左键(使柱位置偏远)4、镜像5、修改构件图示名称 6 显示构件名称 7、柱的标高修改 8、其他箍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