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J其它计算学习

合集下载

GTJ软件超高模板的计算方法详解

GTJ软件超高模板的计算方法详解

GTJ软件超高模板的计算方法详解1.网格生成:超高模板的计算首先需要生成一个合适的网格。

通常可以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离散化,将建筑结构分割为许多小单元,构成有限元网格。

网格的密集程度决定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密集的网格能够更准确地捕捉结构的细节变化。

2.材料力学参数:超高模板计算需要明确建筑材料的力学参数。

常见的结构材料包括混凝土、钢材等,其力学参数包括弹性模量、泊松比、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等。

这些参数将被用于描述材料的本构关系,即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3.荷载分析:超高模板计算需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结构受到的各种静力荷载进行分析。

常见的荷载包括自重荷载、活荷载、风荷载等。

对于超高建筑而言,风荷载的影响通常是最重要的,因此需要根据建筑位置、高度、形状等参数来确定风荷载的大小和分布。

4.边界条件:超高模板计算中需要明确结构的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是指结构与周围环境或其他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

常见的边界条件包括支座约束、节点位移约束等。

这些边界条件将被用于计算结构的位移响应和受力分布。

5.模型参数:超高模板计算需要确定结构的几何参数和约束参数。

几何参数包括结构的高度、宽度、厚度等,约束参数包括结构的支座约束、节点位移约束等。

这些参数将被用于构建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6.有限元分析:超高模板计算中常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来求解结构的位移响应和受力分布。

有限元分析将结构离散化为许多小单元,通过求解单元之间的位移和力的平衡方程来计算结构的整体响应。

有限元分析方法通常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计算,利用数值算法对大型矩阵方程进行求解。

7.结果分析:对于超高模板计算的结果,可以进行各种分析和评价。

常见的分析包括结构的位移分析、受力分析、破坏形态分析等。

结果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进一步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以上是关于GTJ软件超高模板的计算方法的详细说明。

这些方法的具体应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同时还需要考虑结构的实际要求和限制,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GTJ板的计算学习

GTJ板的计算学习

从计算设置学新平法——板的计算学习实际工程中,板中需要计算的钢筋主要包括板面筋、底筋、温度筋、负筋及其分布筋、马凳筋、拉筋及洞口加筋。

平法中06G101-1对板的相关钢筋进行了平法描述。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板构件的特点及钢筋的计算:一、算量基本方法:(一)受力筋1、长度计算:1 / 22图001图集06G101-1第99页对有梁盖楼面板和屋面板的受力筋进行标注,如上图,多跨布置的受力筋贯通布置,上部贯通筋在≤跨中l l区域进行连接。

负筋的长度按照设计的尺寸进行计算板受力筋端部支座做法如下图板在端部支座为梁时:2 / 22图002 板在端部支座为剪力墙时:分中间层和顶层图0033 / 22图0042、根数计算:受力筋根数计算,受力筋从梁边上开始排布,起始距离为1/2板筋间距(如上图001所示),然后按照间距排布。

根数=(板净距-2*起步)/间距+13、跨板受力筋计算与受力筋类似(二)负筋:1、长度计算:L=La'+左(右)标注+左(右)弯折,弯折长度默认取计算设置第9项,当用户在负筋定义中输入弯折长度时,则计算时用输入的弯折长度替换此弯折长度,当标注长度遇到洞口时,需要扣减洞口的尺寸。

2、根数计算:负筋根数计算,即是按照负筋的布置长度,以间距进行计算。

根数=(布置线长度-2*起步)/间距+14 / 22(三)分布筋:1、长度计算:根据计算设置第4项所设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遇到洞口时按伸至洞口边减保护层处理,2、根数计算:N=(左标注-50)/分布筋间距+1+(右标注-50)/分布筋间距+1(分布筋数量需要扣除洞口尺寸)(四)马凳筋:一型:图005长度:L=L1+2*L2+2*L35 / 22根数:1)若输入的钢筋信息为:数量+级别+直径时,直接取所输入的数量即可;2)若输入的钢筋信息为:级别+直径+间距*间距时,1)当该最小板块布置了温度筋和负筋或布置了面筋时,则马凳筋的数量按以下方式进行计算:马凳筋根据节点设置中所设置的马凳筋布置方式进行计算,(见下图所示)计算马凳筋时应根据间距算出各排的马凳筋数量,然后将各排马凳筋的数量累加即得出马凳筋的总数量;图0062)当该最小板块仅布置了负筋时,则马凳筋的数量按以下方式进行计算:使用负筋的布置范围(扣除范围两端与别的负筋相交的范围)除以马凳筋的间距(取最前面的间距)再乘以该负筋中马凳筋的排数信息即可得出马凳筋的总数二型:6 / 22图007长度:单根马凳长度:L=L1+2*L2+2*L3马凳筋起步距离该型马凳筋在计算每排数量时,不考虑起步距离,从支座边开始布置,按向上取整+1计算;但在计算排数时,第一排及最后一排距支座边的距离为s/2,按向上取整+1。

GTJ2018-板的计算学习

GTJ2018-板的计算学习

从计算设置学新平法——板的计算学习实际工程中,板中需要计算的钢筋主要包括板面筋、底筋、温度筋、负筋及其分布筋、马凳筋、拉筋及洞口加筋。

平法中06G101-1对板的相关钢筋进行了平法描述。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板构件的特点及钢筋的计算:一、算量基本方法:(一)受力筋1、长度计算:图001图集06G101-1第99页对有梁盖楼面板和屋面板的受力筋进行标注,如上图,多跨布置的受力筋贯通布置,上部贯通筋在≤跨中l l区域进行连接。

负筋的长度按照设计的尺寸进行计算板受力筋端部支座做法如下图板在端部支座为梁时:图002板在端部支座为剪力墙时:分中间层和顶层图003图0042、根数计算:受力筋根数计算,受力筋从梁边上开始排布,起始距离为1/2板筋间距(如上图001所示),然后按照间距排布。

根数=(板净距-2*起步)/间距+13、跨板受力筋计算与受力筋类似(二)负筋:1、长度计算:L=La'+左(右)标注+左(右)弯折,弯折长度默认取计算设置第9项,当用户在负筋定义中输入弯折长度时,则计算时用输入的弯折长度替换此弯折长度,当标注长度遇到洞口时,需要扣减洞口的尺寸。

2、根数计算:负筋根数计算,即是按照负筋的布置长度,以间距进行计算。

根数=(布置线长度-2*起步)/间距+1(三)分布筋:1、长度计算:根据计算设置第4项所设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遇到洞口时按伸至洞口边减保护层处理,2、根数计算:N=(左标注-50)/分布筋间距+1+(右标注-50)/分布筋间距+1(分布筋数量需要扣除洞口尺寸)(四)马凳筋:一型:图005长度:L=L1+2*L2+2*L3根数:1)若输入的钢筋信息为:数量+级别+直径时,直接取所输入的数量即可;2)若输入的钢筋信息为:级别+直径+间距*间距时,1)当该最小板块布置了温度筋和负筋或布置了面筋时,则马凳筋的数量按以下方式进行计算:马凳筋根据节点设置中所设置的马凳筋布置方式进行计算,(见下图所示)计算马凳筋时应根据间距算出各排的马凳筋数量,然后将各排马凳筋的数量累加即得出马凳筋的总数量;图0062)当该最小板块仅布置了负筋时,则马凳筋的数量按以下方式进行计算:使用负筋的布置范围(扣除范围两端与别的负筋相交的范围)除以马凳筋的间距(取最前面的间距)再乘以该负筋中马凳筋的排数信息即可得出马凳筋的总数二型:图007长度:单根马凳长度:L=L1+2*L2+2*L3马凳筋起步距离该型马凳筋在计算每排数量时,不考虑起步距离,从支座边开始布置,按向上取整+1计算;但在计算排数时,第一排及最后一排距支座边的距离为s/2,按向上取整+1。

gtj综合脚手架计算规则及计量

gtj综合脚手架计算规则及计量

一、gtj综合脚手架概述gtj综合脚手架是一种常用于建筑施工中的临时性支撑结构,用于提供操作评台和支撑作用。

根据不同的施工需求,脚手架的类型和规格也各不相同。

在使用脚手架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计算规则和计量,以确保其安全可靠地使用。

二、gtj综合脚手架计算规则1. 承重标准脚手架的承重标准是指脚手架可以承受的最大荷载,包括施工人员、材料等。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建筑规范,脚手架的承重标准应符合相应的要求,并应进行合理的计算。

2. 结构稳定性脚手架的结构稳定性是指脚手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外力作用而发生倾斜、塌陷等情况。

对于高层和大跨度脚手架,结构稳定性更为重要,需要进行专业的计算和分析。

3. 受力分析脚手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不同方向的力,如重力、风力等。

针对不同力的作用,需要对脚手架进行受力分析,以确保其结构不会发生变形或破坏。

4. 安全系数在对脚手架进行计算规则时,需要考虑到安全系数的因素,以提高脚手架的安全性。

合理的安全系数可以确保在实际使用中脚手架不会发生意外情况。

三、gtj综合脚手架计量1. 工程量清单脚手架的计量首先需要编制脚手架工程量清单,包括脚手架的材料、规格、数量等详细信息。

工程量清单是计量的基础,也是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进行验收的依据。

2. 施工图纸脚手架的计量还需要依据施工图纸进行,根据实际的设计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情况,对脚手架的数量和规格进行详细的计量。

3. 定额计算计量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定额计算,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建筑规范,对脚手架的材料消耗进行计算,并制定相应的定额标准。

4. 物料核算在脚手架的计量过程中,需要对所使用的材料进行核算,包括钢管、连接件、抠件等,确保在使用过程中材料的准确消耗。

四、gtj综合脚手架计算规则及计量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和建筑规范,不得随意更改脚手架的设计要求和承重标准。

2. 在脚手架的计算规则和计量过程中,应当由专业工程师或技术人员进行,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GTJ2018-基础次梁的计算学习讲解学习

GTJ2018-基础次梁的计算学习讲解学习

从计算设置学新平法基础次梁的计算学习基础次梁钢筋的计算主要是底部和顶部的贯通纵筋、底部非贯通纵筋、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和箍筋的计算,算法主要来源于一、算量基本方法:(一)、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04G101-3。

1、端部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端部外伸时上部第一排纵筋和下部最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弯折,弯折长度为85页和93页。

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次梁节点设置第一项“基础次梁外伸构造”来设置12*d ;底部非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即可;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一共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16G101-3 第端部等裁面外伸构造图001範E计茸:弼[1阳10仁筠朗丄翊阳匕頂誣姬与底部盘国加訓麦惜默认怪廛为150 ;廣韜E财EMi哺至崔fc &R.取消2、端部无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3第93页。

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次梁节点设置第一项“基础次梁外伸构造”来设置,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

端部无外伸构造〔一》S 1 £ J 、"性*L'■ ■ ■ ■ ■ ■1■ ■ 1*.■ * ■..................... n1、..1 —直証貫遴与京音博城館Uittt就计按檢.蓿吋OtLlMh端部无外伸构遗(二)图003端部外伸时上部第一排纵筋和下部最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即可,弯折长度为12*d ;底部非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弯折15d ;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16G101-选挥节点构i宣圏规范茸法:^iE16G 101-3^8553 ”曲次舉纵向髓筋与箍筋构塗亍爲上豳追跆固氏煙>bb/3且艺12七;下都報1W心座冃折・水平段长度默认为bb・bh「制题默认为1丹・歐消3、基础次梁顶部有高差时纵筋的计算:max (12*d , bb/2 );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16G101-3第87页。

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次梁节点设置下部纵筋连续通过支座;上部纵筋锚入支座,长度为第三项“基础次梁顶有高差构造”来设置。

软件中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

GTJ-剪力墙的计算学习

GTJ-剪力墙的计算学习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剪力墙的计算学习剪力墙分为墙身、墙柱(暗柱和端柱)和墙梁(暗梁、连梁和边框梁)。

剪力墙墙身中的钢筋一般有水平钢筋、垂直钢筋和拉筋。

墙柱的钢筋有纵筋、箍筋和拉筋。

墙梁的钢筋也分为纵筋和箍筋,有时候还有拉筋。

下面主要介绍剪力墙的钢筋算法,墙柱的算法见柱/墙柱计算设置介绍,墙梁的计算比较简单,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一、剪力墙算量基本方法:(一)水平筋的计算(图集规定):1、长度计算:水平筋计算,需要根据端部是暗柱或端柱,取不同的做法。

6G101-1第71页:水平钢筋伸至端部弯折10*d一字型端部无暗柱时水平筋端部做法,见1--转角墙(斜交转角墙)水平钢筋做法:见16G101-1第71页。

--翼墙水平钢筋做法:见16G101-1第72页。

----有端柱的墙水平筋做法,见16G101-1第72页。

2、根数计算:--根数=(ceil(墙高-起步)/间距)+1,扣洞口;当梁(框架梁、连梁、暗梁、边框梁)属性中输入了侧面钢筋时,也需要扣减。

起步距离:见16G101-3第64页,图集规定为50mm,取计算设置第22项。

(二)垂直筋的计算:1、长度计算:1)基础层:插筋长度=露出长度(按规范计算,见计算设置第14项)+搭接长度+基础厚度-保护层+弯折(按规范取,见计算设置第15项)垂直筋长度=层高-本层露出长度+上层露出长度,见16G101-1第73页。

2)中间层:垂直筋长度=层高-本层露出长度+上层露出长度,见16G101-1第73页,同上图。

3)顶层:--垂直筋长度=墙高-本层露出长度-节点高+锚固,见16G101-1第74页。

2、根数计算:根数=(ceil(净长-2*起步)/间距)+1,扣洞口。

(三)拉筋的计算:1、长度计算:墙身范围内拉筋长度=bw(墙厚)-2*保护层+2*拉筋弯勾长度边框梁范围内拉筋长度=hb(边框梁截面宽度)-2*保护层+2*拉筋弯勾长度2、根数计算:1)计算拉筋应扣除连梁、洞口范围;2)当墙上有暗梁、边框梁时,且暗梁、边框梁输入了拉筋时,则需要扣除暗梁、边框梁的范围;3)当墙上有暗梁、边框梁时,且暗梁、边框梁没有输入拉筋时,则不扣除暗梁、边框梁的范围,同时边框梁范围的拉筋长度应根据边框梁的截面宽度进行计算;4)计算拉筋数量时,还需要根据节点设置中拉筋的布置方式进行排列计算;5)基础锚固区内拉筋数量和墙身部分分开计算。

GTJ2018-基础主梁的计算学习

GTJ2018-基础主梁的计算学习

GTJ2018-基础主梁的计算学习从计算设置学新平法——基础主梁的计算学习基础主梁钢筋的计算主要是底部和顶部的贯通纵筋、底部非贯通纵筋、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和箍筋的计算,算法主要来源于16G101-3。

一、算量基本方法:(一)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1、端部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端部外伸时上部第一排纵筋和下部最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弯折,弯折长度为12*d;底部非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即可;上部非第一排纵筋不伸入外伸端,伸入支座对边弯折,弯折长度为12*d;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16G101-3第81页。

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一项“基础主梁端部外伸构造”来设置。

注意:基础梁底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隔开,如:2B25/4B28;则表示底部最底排纵筋是4B28,底部第二排是2B25。

软件还提供了多种形式可以选择.图001图002图0032、端部无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端部无外伸时,根据平法16G101-3第81页,规范算法要求基础梁底部和顶部纵筋成对连通设置,底部和顶部多出的钢筋伸至端部弯折,弯折长度为15*d;软件配备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规范算法,一种是传统算法。

传统算法,底部和顶部第一排纵筋伸至对边弯折,弯折长度为h/2,其余钢筋伸至端部弯折,弯折长度为15*d。

软件中两种方式可以通过节点的选择来完成。

图004图0053、基础主梁顶部有高差时纵筋的计算:下部纵筋连续通过支座;低跨上部纵筋伸入支座内,伸入长度为la;高跨上部第一排纵筋伸入低跨梁内,伸入长度为la;非第一排纵筋伸入支座内la。

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16G101-3第83页。

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三项“基础主梁顶有高差构造”来设置。

软件配备了二种方式,一种是规范做法,一种是常规做法,可以根据图纸来进行选择和修改。

图006图0074、基础主梁底部有高差时纵筋的计算:上部纵筋贯穿支座;下部最底排纵筋伸入高跨梁内,伸入长度为la;非底排纵筋伸入支座内锚固,伸入长度为la;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16G101-3第83页。

GTJ2018-其它计算学习

GTJ2018-其它计算学习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其它计算学习其它主要是指后浇带、栏板、自定义点、自定义线、自定义面等构件;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其它中各构件的特点及钢筋的计算:一、算量基本方法:(一)栏板:1、水平筋的计算:A 长度计算:水平筋计算,需要根据端部构件区分不同做法:1)栏板不与其它构件相交,自身绘制形成的L型、T型,包括端部的处理,此时栏板水平筋计算与剪力墙类似;2)栏板端部与柱、剪力墙相交时,会采用预留钢筋、预埋件、植筋的做法,可以参照计算设置第10项“水平钢筋遇柱、墙做法”设置;3)栏板端部为构造柱时,水平筋伸入柱内一个锚固长度;B 根数计算:根据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起步长度进行计算;根数=(栏板高-起步)/间距+1当顶部有其它构件时,需要算至其它构件顶(该构件贯通栏板顶部);2、垂直筋的计算:A 长度计算:1)生根部位,根部构件包括:梁、圈梁、暗梁、连梁、板、墙;目前提供两种做法,可参考节点设置;2)顶部处理:a.顶部无其它构件:栏板垂直筋直接伸到顶部封顶,具体做法可以参考节点设置;b.顶部有其它构件:栏板垂直筋需要伸到其它构件的顶部封顶,具体做法可以参考节点设置;(其它构件主要包括:压顶、梁、圈梁、暗梁、板)B 根数计算:根据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和起步长度计算;根数=(净长-2*起步)/间距+1需要扣减柱(框架柱、框支柱、暗柱、端柱)、构造柱、剪力墙、带型窗、带型洞构件,从上述构件边计算时,需要扣减起步距离;A 长度计算:拉筋长度=栏板厚-2*保护层+2*拉筋弯勾长度+拉筋调整长度B 根数计算:1)需要扣除相交构件:包括压顶、梁、圈梁、暗梁、连梁、板;以及柱(框架柱、框支柱、暗柱、端柱)、构造柱、带型窗、带型洞;2)计算拉筋数量时,还需要根据节点设置中拉筋的布置方式进行排列计算;拉筋布置如下:拉筋双向布置计算方法:1)N=ceil(净面积/拉筋面筋)+12)拉筋面筋=S1*S2拉筋梅花布置计算方法:1)N=2*[ceil(净面积/拉筋面筋)+1](二)自定义点、线、面:1、自定义点计算A 纵筋纵筋长度= 点高度-2*保护层纵筋根数= 所输入数值B 其它钢筋长度= 输入长度根数= 输入根数或根数= (点高度-起步距离-保护层)/间距)+1 (按照计算设置当中根数计算方式计算)2、自定义线计算A 纵筋自定义线纵筋区分水平方向纵筋和垂直方向纵筋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其它计算学习其它主要是指后浇带、栏板、自定义点、自定义线、自定义面等构件;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其它中各构件的特点及钢筋的计算:一、算量基本方法:(一)栏板:1、水平筋的计算:A 长度计算:水平筋计算,需要根据端部构件区分不同做法:1)栏板不与其它构件相交,自身绘制形成的L型、T型,包括端部的处理,此时栏板水平筋计算与剪力墙类似;1 / 212)栏板端部与柱、剪力墙相交时,会采用预留钢筋、预埋件、植筋的做法,可以参照计算设置第10项“水平钢筋遇柱、墙做法”设置;3)栏板端部为构造柱时,水平筋伸入柱内一个锚固长度;B 根数计算:2 / 21根据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起步长度进行计算;根数=(栏板高-起步)/间距+1当顶部有其它构件时,需要算至其它构件顶(该构件贯通栏板顶部);2、垂直筋的计算:A 长度计算:1)生根部位,根部构件包括:梁、圈梁、暗梁、连梁、板、墙;目前提供两种做法,可参考节点设置;2)顶部处理:a.顶部无其它构件:栏板垂直筋直接伸到顶部封顶,具体做法可以参考节点设置;b.顶部有其它构件:栏板垂直筋需要伸到其它构件的顶部封顶,具体做法可以参考节点设置;(其它构件主要包括:压顶、梁、圈梁、暗梁、板)3 / 21B 根数计算:根据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和起步长度计算;根数=(净长-2*起步)/间距+1需要扣减柱(框架柱、框支柱、暗柱、端柱)、构造柱、剪力墙、带型窗、带型洞构件,从上述构件边计算时,需要扣减起步距离;3、拉筋的计算:A 长度计算:拉筋长度=栏板厚-2*保护层+2*拉筋弯勾长度+拉筋调整长度B 根数计算:1)需要扣除相交构件:包括压顶、梁、圈梁、暗梁、连梁、板;以及柱(框架柱、框支柱、暗柱、端柱)、构造柱、带型窗、带型洞;2)计算拉筋数量时,还需要根据节点设置中拉筋的布置方式进行排列计算;4 / 21拉筋布置如下:拉筋双向布置计算方法:1)N=ceil(净面积/拉筋面筋)+12)拉筋面筋=S1*S2拉筋梅花布置计算方法:1)N=2*[ceil(净面积/拉筋面筋)+1](二)自定义点、线、面:1、自定义点计算A 纵筋纵筋长度= 点高度-2*保护层纵筋根数= 所输入数值B 其它钢筋长度= 输入长度根数= 输入根数或根数= (点高度-起步距离-保护层)/间距)+1 (按照计算设置当中根数计算方式计算)2、自定义线计算A 纵筋自定义线纵筋区分水平方向纵筋和垂直方向纵筋两种。

水平方向纵筋端部无节点构造5 / 21垂直方向纵筋端部无节点构造垂直方向纵筋L型相交构造6 / 217 / 21自定义线纵筋端部遇其他构件自定义线纵筋锚入平行墙(梁)节点8 / 21自定义线纵筋计算原则:一字相交:1)相同纵筋一字相交,平齐时,水平筋伸至相交位置截断,lae'(la')=0;(从长度来说,就是联通计算的,只不过钢筋是分为两段的)2)不同纵筋的自定义线一字相交,平齐时,水平筋伸入相临自定义线内lae;3)不同宽度的自定义线一字相交,宽出的纵筋伸至端部弯折,弯折按端部无节点计算;平齐一侧的纵筋按上述“1”“2”条的规则计算:窄自定义线的纵筋伸入宽自定义线内lae即可,lae'(la')=lae(la)。

自相交1) 水平方向纵筋L型相交:水平方向纵筋伸至对边;垂直方向纵筋L型相交取节点。

2)斜交、弧线相交:垂直纵筋采用L型相交节点。

3)T字形相交:垂直纵筋采用L型相交节点内侧钢筋算法。

4)十字形相交:连续通过计算。

自定义线遇其他构件锚固原则:9 / 211)当同位置有多种构件类型时找构件的优先级别顺序:梁、圈梁、连梁、板、墙、柱(梁包括:框架梁、屋面框架梁、框支梁、非框架梁)2)与其他锚固均从构件边开始算起。

3)与其他构件斜交、弧线相交均采用【纵筋遇其他构件端头节点】,自定义线中间遇其他构件:纵筋连续通过,横向钢筋在支座两边按起步布置。

B 横筋横筋长度计算:L=截面编辑所绘致长度横筋根数计算:根据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和起步长度计算当根数输入为固定数值时,输入数值计算两端遇其他构件时从构件边计算,需要扣减起步距离;3、自定义面计算A 其它钢筋长度= 输入长度根数= 输入根数(三)后浇带软件中处理的后浇带有:筏板后浇带、现浇板后浇带、外墙后浇带、内墙后浇带、梁后浇带、基础梁后浇带,且后浇带的形式又有矩形后浇带、下沉后浇带,外扩后浇带等,这里重点介绍矩形后浇带的算法。

1、板后浇带(现浇板后浇带)10 / 21A 加强筋长度 L=后浇带宽度+*lae根数 N=ceil(后浇带净长-2*qb)/jj+1 当输入根数时,取输入根数。

B 分布筋长度无支座相交 L=筏板(板)后浇带长度-2*bhc端部与支座相交 L=后浇带净长+2*(ha-bhc+15*d)根数 N=ceil(加强筋长度-2*qb)/jj+12、后浇带(基础梁后浇带)11 / 21A 侧面筋长度 L=后浇带宽度+2*lae根数 N=2*【ceil(h-2*jj)/jj+1】当用户输入根数时,取所输入的根数B 箍筋长度计算同梁箍筋长度计算,若输入了肢数,则按照输入肢数计算根数 N=【ceil(l-2*jj)/jj+1】当用户输入根数时,取所输入的根数3、剪力墙后浇带12 / 21A 加强筋长度 L=后浇带宽度+2*lae根数 N=ceil(Hn-2*qb)/jj+1 当用户输入根数,N取输入根数B 分布筋长度无相交L=墙高-2*bhc与其他构件相交L=Hn+锚固(lae)根数 N=ceil(加强筋长度-2*qb)/jj+1 当用户输入根数,N取输入根数二、软件计算设置:栏板1、起始水平钢筋起步距离:默认为s/2。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可输入s/整数(s为水平钢筋间距)或具体整数或s或s-bhc(bhc为保护层)或s-[1,100]的整数。

影响范围:栏板水平钢筋的根数计算。

2、起始垂直钢筋距柱、墙边的距离:默认为s/2。

13 / 21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可输入s/整数(s为垂直钢筋间距)或具体整数或s或s-bhc(bhc为保护层)或s-[1,100]的整数。

影响范围:栏板竖向钢筋的根数计算。

3、拉筋弯钩角度:提供三种选择。

来源:施工工艺不同。

说明:存在不同情况,可以提供用户修改。

影响范围:弯钩角度不同,按外边线计算时,拉筋长度不同。

4、栏板中间层水平筋计算方式:默认为“同栏板内侧水平筋”。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提供两种选择“同栏板内侧水平筋”和“同栏板外侧水平筋”。

影响范围:栏板中间层水平筋的计算方式。

5、一级钢筋末端弯折时带弯勾:默认为“是”。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提供两种选择“是”和“否”,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影响范围:一级钢筋的计算长度。

6、水平钢筋遇柱、墙做法:来源:施工方法不同。

说明:默认预留埋件。

提供三种选择:预留埋件、采用植筋、预留钢筋。

影响范围:水平钢筋的计算方式。

14 / 217、使用预埋件时水平钢筋端部弯折长度来源:常用算法。

说明:默认10*d。

提供两种输入格式:数字(0,200]*d、(0,10000]间数值。

影响范围:水平钢筋长度。

8、植筋锚固深度来源:常用算法。

说明:默认10*d。

提供两种输入格式:数字(0,200]*d、(0,10000]间数值。

影响范围:水平钢筋的植筋长度。

9、预留钢筋锚固深度来源:常用算法。

说明:默认30*d。

提供两种输入格式:数字(0,200]*d、(0,10000]间数值。

影响范围:水平钢筋的预留钢筋长度。

自定义点、线、面10、自定义点沿高度方向第一根钢筋距底部距离:默认为s/2。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存在不同的做法,所以提供该设置供用户修改。

影响范围:自定义点中其它钢筋采用“级别+直径+间距”输入方式时,钢筋根数的计算;可参考柱箍筋理解此项设置。

11、自定义线起始横向钢筋距端部距离:默认为s/2。

来源:常用做法。

15 / 21说明:存在不同的做法,所以提供该设置供用户修改。

影响范围:横向钢筋根数计算。

12、自定义线纵向钢筋计算是否考虑关联构件:默认为是。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提供两种选择,选择“是”时,纵向钢筋计算会考虑和相交之间的锚固;选择“否”,则不考虑,独立计算。

影响范围:纵向钢筋长度计算。

13、自定义线纵向钢筋端部采用预留构造:默认为否。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提供两种选择,选择“是”时,纵向钢筋端头按照预留构造处理,受第21项影响;选择“否”,则按照正常锚固处理。

影响范围:纵向钢筋长度计算。

14、自定义线纵向钢筋端部预留构造:默认为预留钢筋。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提供三种选项:预留钢筋、采用植筋、预留埋件。

影响范围:纵向钢筋长度计算。

15、采用预留埋件时纵向钢筋端部弯折长度:默认为10*d。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可输入数值*d(d为钢筋直径)或具体数值。

影响范围:纵向钢筋长度计算。

16、植筋锚固深度:默认为10*d。

16 / 21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可输入数值*d(d为钢筋直径)或具体数值。

影响范围:植筋长度计算。

17、预留钢筋锚固深度:默认为30*d。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可输入数值*d(d为钢筋直径)或具体数值。

影响范围:预留钢筋长度计算。

后浇带18、筏板后浇带加强筋起步距离:默认为s。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可输入[0,500]之间的整数或s/(0,10]之间的整数或s或s-[1,100]之间的整数。

影响范围:筏板后浇带加强筋根数计算。

19、筏板后浇带分布筋起步距离:默认为s。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可输入[0,500]之间的整数或s/(0,10]之间的整数或s或s-[1,100]之间的整数。

影响范围:后浇带分布筋根数计算。

20、筏板后浇带底部加强筋在与基础梁平行重叠范围内是否布置:默认为否。

来源:常用做法。

17 / 21说明:提供两种选择:选择“是”时,筏板后浇带底部加强筋满布,不考虑基础梁的影响;选择“否”时,在与其平行重叠的基础梁范围内不布置底部加强筋。

影响范围:底部加强筋根数计算。

21、筏板后浇带顶部分布筋遇集水坑弯折长度:默认为15*d。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可输入[0,1000]之间的数值或(0,200]之间的数值*d。

影响范围:分布筋长度计算。

22、筏板后浇带顶部分布筋端部锚固长度:默认为ha-bhc+15*d。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可输入函数max、min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直径;lae:锚固;lle:搭接;h:板厚;ha:支座宽;bhc:保护层。

影响范围:分布筋长度计算。

23、筏板后浇带底部分布筋端部锚固长度:默认为ha-bhc+15*d。

来源:常用做法。

说明:可输入函数max、min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直径;lae:锚固;lle:搭接;h:板厚;ha:支座宽;bhc:保护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