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利用课程设计任务书—2015
取水工程课程设计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设计任务书设计名称:取水工程大作业系别: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12给水排水班级:(1)(2)(3)2015年12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根据给水排水专业课程设计大纲制订本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取水工程课程设计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对城市一级泵站设计和工程制图的能力,对一级泵站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等环节进行训练,巩固和进一步领会所学的有关内容,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题目1、取水工程设计2、流量要求:一班40000~80000m3/d;二班80000~125000 m3/d;三班150000~190000 m3/d。
其中每5人流量相同,按学号排列,流量间隔为5000 m3/d。
3、构筑物设计:本次设计构筑物可以选择固定式和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具体同学可以自定。
三、课程设计时间及进度安排1、起止时间:2015.12.1-2015.12.312、进度安排表:四、设计原始资料某城市新建水源工程,采用固定式取水泵房用两条(根据设计数据确定直径)管线从江中取水,该江水中含有少量泥沙。
水源洪水位标高位27.00 m(1%频率),枯水位标高为22.20 m(按97%频率),最枯水位为21.80m。
一级泵站地面标高为30 m。
给水净化厂反应池前配水井的水面标高为38.00 m,江中心距泵房集水井全长150 m,泵站到净化厂的输水干管全长3000 m。
五、设计成果(具体要求内容供参考)1、设计成果:包括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图纸2、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的要求:①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包括:摘要,目录,设计任务和依据概述,取水头部的确定及计算,泵站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与选型说明,泵站平面布置与说明。
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文字要通顺、层次清楚、工艺方案选择合理、选定的参数要有依据、计算正确、各种符号应注有文字说明、必要时列出计算数据表格;③课程设计说明书一律采用手写,不接受电子计算说明书。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设计目的 (1)1.2 设计任务 (1)1.3 设计时间 (1)第二章计算说明 (2)2.1 基本资料 (2)2.1.1 河流自然条件 (2)2.1.2 地区气象资料 (2)2.1.3 工程要求 (2)2.2 构筑物类型确定 (3)2.2.1 取水构筑物分类及确定 (3)2.2.2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3)2.3 构筑物设计 (5)2.3.1 取水头部设计 (5)2.3.2 进水管设计 (7)2.3.3 集水井设计 (8)第三章结论 (13)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绪论1.1 设计目的1、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和系统化,培养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设计、制图、查阅资料、使用设计手册和规范等基本技能上得到初步训练。
2、使学生能通过设计掌握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基本计算方法。
3、掌握工具书的应用方法。
1.2 设计任务南阳市一取水构筑物的扩大初步设计1.3 设计时间2013年1月3日——2013年1月6日第二章计算说明2.1 基本资料2.1.1 河流自然条件1、河流水位:最高水位为 35.35 m, (频率P=1%);最低水位为 20.45 m (保证率P=97%)。
2、河流的流量:最大流量为 26500 m3/s;最小流量为 335 m3/s。
3、河流的流速:最大流速为 2.45 m/s;最小流速为 0.5 m/s4、河流的含砂量及漂浮物:最大含砂量 0.45 kg/ m3;最小含砂量 0.0013 kg/ m3。
有一定数量的水草和青苔,无冰絮。
5、河流主流及河床情况河流近岸坡度较缓,主流离岸 75 m,主流最小水深 3.9 m。
岸边土质较好,有一定的承载力,满足使用要求。
2.1.2 地区气象资料最低气温:-10℃,最高气温:39℃,最大冰冻深度15㎝。
2.1.3 工程要求净水处理厂供水量为 3.85 万m3/d,供生活饮用和生产需要。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 (2)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1. 背景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推进,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需要进行科学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
2. 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水资源规划和利用的研究,深入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掌握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3. 内容3.1. 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分析通过对全球和国内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发展方向。
3.2. 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通过对水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介绍,学习水资源的分析和评估技术,掌握水资源规划、保护和利用的途径和方式。
3.3. 水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各种水资源利用方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了解不同水资源利用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熟悉农业、工业和城市等领域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和管理方法。
3.4.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问题,深刻认识到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严峻挑战和紧迫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途径。
4. 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评估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综合考评的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个部分。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出勤和参与度等,期末考试成绩包括闭卷笔试和开卷论文两个环节。
6. 教学资源本课程设计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学PPT、案例分析资料、实验室设备和实习场地等。
7. 参考文献1.《水资源概论》(作者:刘开全)2.《水资源管理与规划》(作者:刘宪群)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者:杨建英)4.《水环境系统分析与模拟》(作者:王道久)8. 结语水资源规划和利用是当前和未来的重大课题,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水资源利用课程设计任务书—2015年

前言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
本设计以江苏省某县水资源和社会经济需水情况为背景(部分数据已做修改),要求学生对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作出评价,并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设计内容包括水资源评价、需水计算及预测、可供水量计算、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与建议等。
参考文献:(1)董增川,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
(2)梁忠民,钟平安,水文水利计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
(3)黄永基,马滇珍,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0年。
(4)全国水资源综合综合规划细则,2002年。
1设计内容1.1 自然地理及经济发展概况一、自然概况评价地区(某县)位于苏北西部,洪泽湖南岸。
总面积2492.8 km2,耕地面积113.3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70.99万亩,旱地面积42.32万亩。
全县水面积428.8 km2,陆地水面积133.3 km2。
该县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爽天高,冬季干燥寒冷,气象灾害频繁,洪涝汗渍热带风暴齐全。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68.34万人,农业人口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90.1%。
2010年工业总产值6.0亿元,比2005年增长219.0%,年递增26.1%。
二、水系概况该县境内河流、湖泊属淮河水系,境内河流有淮河和入江水道,淮河全长64.95 km2,水面积80多km2;入江水道全长20.5 km2,水面积约7.0 km2。
境内有湖泊8面,总湖泊面积约197.3 km2。
现有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20160万m3,兴利库容12168万m3,小型水库120座,总库容13681万m3,兴利库容7022万m3。
三、水资源供需平衡分区由于水资源供需条件在面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划分若干个计算单元。
本设计以县境为界,采取以流域水系分区。
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毕业设计(全部)

⽔资源规划与利⽤毕业设计(全部)⽔资源规划与利⽤--------- 沅⽔五强溪⽔库⽔利计算姓名:学号:专业:时间:⽬录1 基本情况 (3)1.1 流域概况 (3)1.2 开发任务 (3)1.3 设计任务 (4)1.4 设计前提 (4)1.5 设计内容 (5)1.6 设计原始资料 (5)2 兴利计算 (10)2.1 基本资料整理 (10)2.2 死⽔位的确定 (10)2.3 保证出⼒计算 (13)2.4 ⽔电站必需容量选择 (15)2.5 ⽔电站调度图绘制 (16)2.6 重复容量选择与多年平均电能计算 (20)3 防洪计算 (24)3.1 ⽔库调洪计算 (24)3.2 坝顶⾼程的确定 (26)附表 (45)附图 (70)1 基本情况1.1 流域概况五强溪⽔电站位于湖南省沅陵县境内,上离沅陵县城73km,下距常德市130km。
坝址控制流域⾯积83800km2,占沅⽔总流域⾯积的93%,流域⾬量充沛,⽔量丰富,坝址多年平均流量2060m3/s,年⽔量649×108m3,并有1925年以来的⽔⽂资料和核实的历史洪⽔资料。
坝址位于沅⽔⼲流最后⼀段峡⾕出⼝处,岩性坚硬,地形地质条件良好。
具备了修筑⾼坝的⾃然条件。
在沅⽔规划中,五强溪⽔电站为沅⽔⼲流最后第⼆个梯级,上游接虎⽪溪及⾣⽔的风滩(已建成)梯级,是⼀个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效益的综合利⽤⽔库,系湖南省最⼤的⽔电电源点。
1.2 开发任务五强溪⽔电站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和灌溉等效益的综合利⽤⼯程。
其开发任务分述如下:1.发电五强溪⽔电站建成后投⼊华中电⽹,主要供电范围为湖南省。
2.防洪沅⽔下游⾚⼭以西的桃源、常德、汉寿三县及常德市所属平原河⽹地区,统称沅⽔尾闾。
这个地区地势低洼。
全靠提防保护,共保护⼈⼝106万,农⽔159万亩。
现有河道的泄洪能⼒20000m3/s,如遇1927、1931、1933、1935、1943、1949、1954、1969等年洪⽔重现,河道均不能完全承泄,防洪标准仅为5年⼀遇。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

1 流域概况苍南县位于浙江南部沿海,与福建省交界,属浙中、南山区与沿海丘陵、平原的交叉地区。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区群山盘结,山涧峡谷陡峭;东部地势平坦辽阔,河网纵横交织,池塘星罗棋布。
海域辽阔,海岸曲折,多港湾。
沿浦河流域为苍南县东南部沿海一个独立入海水系,沿浦河发源于鹤顶山西麓,经十八孔水库下泄至马站溪下游与支流横路坑汇合,贯穿马站平原,经沿浦水闸排入大海。
云遮水库坝址位于沿浦河十八孔水库上游,坝址以上集雨面积8.03 km2,河长3.2km,河道坡降110‰。
坝址以上流域属中、低山丘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形递降,山峰高程大都在620m~990m,坡降大,溪流湍急。
流域水系见图1。
2 水文气象流域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全年季节变化明显,以温和、湿润、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
春末夏初(4月16日~7月15日)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与北方南下冷空气交綏,静止锋徘徊,形成连绵阴雨天气,称梅汛期;夏秋季(7月16日~10月15日)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热带风暴或台风活动频繁,经常发生大暴雨,称台汛期;10月16日~翌年4月15日称非汛期,除出现少数雨雪天气外,基本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
根据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18.1℃,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696h,平均无霜期达300d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1442.5mm,实测最大年降雨量为2527.3mm(1990年),最小年降雨量为770.9mm(1967年)。
文案大全图1 流域水系图3 径流量根据降水径流计算得到的云遮水库坝址1962年~2009年共48年径流系列,经P- Ⅲ型曲线适线,变差系数Cv=0.43,偏态系数Cs=2.5Cv,适线成果见表1、图2。
表1 云遮水库设计年径流计算成果表文案大全图2-2 云遮水库年平均流量频率曲线图99.9999.999.899.59998959080706050403020105210.50.20.10.050.01频 率(%)4 工程任务云遮水库工程是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及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水利工程。
水能利用课程设计 (2)

水能利用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标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水资源的认知和了解,探索水的利用和管理方法,让学生在课程中逐步认识到水的价值,了解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保护重要性,引导学生从“用水者”转变为“节水者”,强化学生“珍爱水资源”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
1. 教学内容
本课程可以分为“水资源意识教育”、“节约用水意识构建”等几个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1.水资源及重要性;
2.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3.水治理与保护;
4.节约用水知识;
5.智慧用水技术;
6.家庭节水知识常识;
7.大学生的节水行动计划。
2. 教学方式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室教学等。
其中,课程设计最重要的环节是“大学生的节水行动计划”,学生们将在此环节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1。
水资源与利用课程设计

水资源与利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2. 使学生了解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的能力;2. 提高学生参与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实践活动的能力;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水资源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情感;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其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地理学科,旨在通过学习水资源与利用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认识,培养其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水资源问题有一定的关注,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水资源的分布特点:讲解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影响,以教材中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地图、案例进行分析。
- 河流、湖泊、地下水的分布与特点- 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关系2.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介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引用教材相关内容,探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
- 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现状与问题- 节约用水、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与措施3.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阐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分析保护水资源的措施,结合教材内容,探讨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策略。
- 水污染防治、水源地保护- 水资源合理配置、跨区域水资源调配4.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讲解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教材相关章节为例,分析水资源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
本设计以江苏省某县水资源和社会经济需水情况为背景(部分数据已做修改),要求学生对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作出评价,并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设计内容包括水资源评价、需水计算及预测、可供水量计算、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与建议等。
参考文献:(1)董增川,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
(2)梁忠民,钟平安,水文水利计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
(3)黄永基,马滇珍,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0年。
(4)全国水资源综合综合规划细则,2002年。
1设计内容1.1 自然地理及经济发展概况一、自然概况评价地区(某县)位于苏北西部,洪泽湖南岸。
总面积2492.8 km2,耕地面积113.3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70.99万亩,旱地面积42.32万亩。
全县水面积428.8 km2,陆地水面积133.3 km2。
该县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爽天高,冬季干燥寒冷,气象灾害频繁,洪涝汗渍热带风暴齐全。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68.34万人,农业人口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90.1%。
2010年工业总产值6.0亿元,比2005年增长219.0%,年递增26.1%。
二、水系概况该县境内河流、湖泊属淮河水系,境内河流有淮河和入江水道,淮河全长64.95 km2,水面积80多km2;入江水道全长20.5 km2,水面积约7.0 km2。
境内有湖泊8面,总湖泊面积约197.3 km2。
现有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20160万m3,兴利库容12168万m3,小型水库120座,总库容13681万m3,兴利库容7022万m3。
三、水资源供需平衡分区由于水资源供需条件在面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划分若干个计算单元。
本设计以县境为界,采取以流域水系分区。
全县共分7个计算单元,即:仇集大涧片、沿淮河南岸片、沿洪泽湖片、沿入江水道片、铜龙河片、古城大涧片和河西片。
各片面积分类情况见表1。
表1 该县各片面积分类表单位:km21.2 水资源总量评价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总是要根据一定的雨情、水情或旱情来进行分析计算。
目前有两种方法,一种为系列法,即按照雨情、水情或旱情的历史系列逐年来分析计算;另一种方法为代表年法,即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分析,仅分析计算有代表性的雨情、水情或旱情的几个年份,不必逐年分析计算。
为简化分析计算工作量,本次设计采用代表年法进行计算,且以降雨量系列来选择代表年。
一、汛期雨量及年降雨量的统计本次设计选用该县水文站、该县气象站和三河闸水文站1978年至2010年的33年雨量资料系列,各雨量站降雨量统计见附表1。
统计三站逐年的降雨量和汛期雨量,取三站逐年年降雨量的算术平均值进行频率分析计算。
频率分析、适线时要求采用矩法,Cs=2Cv。
二、各种保证率代表年的选择用代表年来分析区域水资源的供需情况,要求所选代表年必须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区域不同来水情况下的水资源供需情况。
同时,代表年选择过程应该把握好年总水量和年水量分配两个环节。
根据规范,本次设计需要分析四种年型:(1)现状水平年;(2)平水年(P=50%);(3)中等干旱年(P=75%);(4)特殊干旱年(P=95%)。
根据上一节分析计算的年降雨量频率曲线,查算出三种不同保证率的年雨量,再从实际系列中挑选出年雨量比较接近的年份,选择对工程偏不利的年份作为代表年。
在年雨量接近的情况下,雨量过分集中(汛期雨量偏大)的年份对水资源的存蓄及供给不利,可考虑作为代表年。
三、水资源总量分析该县不同代表年的水资源总量包括该代表年产生的当地地表水、过境水和地=++。
下水三部分。
即W W W W总当地地表过境水地下(一)当地地表水资源根据实际情况,本次设计选取本县和邻近范围内的12个雨量站各代表年的逐日雨量资料和该气象站的蒸发量资料进行计算。
针对不同的下垫面,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对于水面:R 水=P -E 水 (1-1) 对于旱地,采用《江苏省暴雨洪水图集》中的模型公式:i R C = (1-2)式中, P 为片面雨量,水面、水田为日雨量,旱地为次降雨量(mm);Pa 为前期影响雨量,由公式,1,()a t a t t P K P P +=+逐日计算而得,其中平原圩区:K =0.93;Im =95mm ;山丘区:K =0.90;Im =75mm 。
C P 、C i 为模型参数,平原圩区:C P =20、C i =105;山丘区:C P =10、C i =72。
E 水为水面蒸发量(mm )。
当地地表水资源总量即为水面径流量和旱地径流量之和。
为减少计算工作量,本设计中该县各片不同代表年当地地表径流量可直接采用附表2的计算结果。
其中,6-9月为汛期,汛期按旬计算,即需将汛期时的径流相加转成相应旬的径流量。
其余月份的计算时段单位则为月。
(二)过境水1、根据淮阴市水利区划综合平衡后,不计引江水量,分配给该县的淮河、洪泽湖和入江水道50%、75%和95%代表年的水资源量分别为19.2893、20.1091和5.5188亿m3。
据推算分配给现状年该县的水量为18.2501亿m 3。
2、境外汇流量该县县南部的仇集大涧发源于安徽省嘉山县的分水岭水库,经仇集乡流入七里湖,境外集水面积185 km 2。
经推算,仇集大涧片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年汇流量分别为5341.0、4073.7、1779.7万m 3,其现状水平年境外汇流量为4219.9万m 3。
仇集大涧片仅考虑境外汇流量。
各片年过境水量分配见表2。
由于缺少过境水量月分配资料,各片不同代表年过境水量的年内分配参照各片相应代表年的当地地表径流量年内分配比例进行划分。
即,,,,,,i j i j i i W W W W =当地过境过境当地(1-3)式中,,i W 过境为某代表年i 过境水量(i 代表平水年、一般干旱年或特别枯水年,下同),(万m 3);,,i j W 过境为某代表年i 第j 个月过境水量(万m 3); ,i W 当地为某代表年i 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万m 3); ,,i j W 当地为某代表年i 第j 个月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万m 3)。
表2 该县各片不同代表年过境水量表 单位:万m 3(三)地下水该县地下水储蓄量约26.09亿m 3,本次分析的评价量以补给量为算。
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量、开采补给量和人工补给量三部分。
为避免水资源总量的重复计算,补给量只计算天然降雨入渗补给量。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量按下式计算:W f =0.1 *P *a *F (1-4)式中: W f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量, 万m 3/年;P――年降雨量,mm ;a――年降雨入渗系数, 本设计山丘区为0.05,平原区为0.1; F――计算区面积,km 2。
该县各片各代表年型年降雨量情况见表3。
表3 该县各片代表年型的年降雨量统计表 单位:mm该县各片不同代表年水资源总量为相应当地地表水、过境水和地下水水量之和。
1.3 供水工程调查分析一、蓄水工程该县蓄水工程包括中小型水库和塘坝。
各片蓄水工程兴利库容见表4。
二、提水工程全县共装机295处690台,总容量43410.6千瓦,直接从河湖提水能力达130.14 m3/秒。
据统计,2010年全县从境外累计提水23583.3万m3。
各片提水工程供水情况见表5。
三、水井工程据统计,全县可用井68眼,2010年开采量为506.0万m3,其中工业用水231.5万m3,生活用水274.5万m3,各片水井工程供水情况见表6。
表4 该县各片蓄水工程兴利库容表单位:万m3表5 该县提水工程供水情况调查表单位:m3/秒;万m3表6 该县水井工程供水情况调查表 单位:万m 31.4 用水调查分析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细则》,需水部门分为生活、生产及生态环境三大类。
考虑到实际情况,本次设计仅考虑生活(包括城镇居民生活和农村居民生活)、工业和农业三个用水部门。
在各用水部门中,工业用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受外界来水、降雨和旱情的影响较小,因此,同一水平年不同来水情况下(不同代表年来水)以上部门需水量可假定不变。
农业灌溉用水与自然界的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同一水平年,来水丰枯不同,其农业需水量亦不同。
本部分需要计算不同来水情况下农业需水量,各片生活、工业和农业需水量之和即为各片总需水量。
(一)生活用水生活用水包括两部分: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
其计算公式为:i i i W PK (1-5) 式中,i W 为某水平年城镇或农村生活用水量(万m 3); i P 为某水平年人口(万人);i K 为拟定的某水平年人均综合用水定额(m 3/人.年)。
求出该县年总用水量之后,各片生活用水量分配可参考各片行政面积占该县县行政面积的比例进行分割。
由于缺少资料,同时由于生活用水各月相差不大,可取各月相等,即按照下式计算各月生活需水量。
汛期各旬生活需水量为月需水量的1/3。
,112i j i W W =(1-6) 式中,i W 为预测的某水平年城镇或农村生活用水量(万m 3); ,i j W 为预测的某水平年第j 月城镇或农村生活用水量(万m 3)。
为了便于计算,本次直接综合两部分的用水定额。
2010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30 l/(人·日),城镇居民人口按照非农业人计算。
农村家庭生活设施水平较低,用水定额取90 l/(人·日)。
(二)工业用水该县工业需水计算方法采用定额法进行计算,即根据工业总产值和用水定额求出全县的工业需水。
见公式(1-7)。
假设县内各片工业分布基本均匀,故各片工业用水量分配可参考各片行政面积占该县行政面积的比例进行分割。
定额法考虑工业产值和万元产值用水量情况,该县工业需水量计算公式为: W q P =⨯工业县 (1-7)ii A W W A =县县式中,W 县、i W 分别为工业年用水量和某片工业年需水量(万m 3);q 为万元产值用水量(m 3/万元);P 工业为工业产值(亿元); i A 为某片行政面积(km 2); A 县为该县县行政面积(km 2)。
根据登记调查,2010年该县工业用水量为716.6万m 3,万元产值需水定额为162.5 m 3/万元;考虑今后工业结构调整,采用200 m 3/万元。
由于缺少资料,本设计中各片工业需水的年内分配系数采用各月相等的办法进行。
汛期工业需水平均分配到各旬。
(三)农业灌溉用水灌溉用水量是指作物生长期内天然降水不能满足需要而必须由水利工程提供的水量。
本次设计中,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水稻和旱作物两种类型的灌溉制度,再根据灌溉面积,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其需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