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合集下载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① 底部辐散型的双向环流,这种环流一般出现在枯水 位时的平直河湾。在中枯水位时这种河湾中的水流 一般来说中部流速快,两岸流速慢,形成微下凹的 水面,两岸表层水流向河中心汇聚,底层水为了补 充两岸流失的水量,向两岸流动,形成底部辐散型 的双向环流。 ②底部辐聚型的双向环流,这种环流一般出现在平直 河道的洪水期。在洪水期河床横剖面上河床中部的 水量往往比两岸的水增加的快些。这时的水面略呈 上凸形,表层水从河流中心流向两岸,而两岸水为 了补充河流中流失的水量,自底部流向中心,构造 底部辐聚型的双向环流。
第四节 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河流:在河谷中常年流动的水流。 河谷是由河流作用造成的长度远远超过宽度的 狭长形凹地。 河流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方式塑造 河流地貌
一、河道水流运动特征 二、河流的侵蚀作用 三、河流的搬运作用 四、河流的沉积作用
一、河道水流运动特征
水流 运动 特征
2)弯曲的河道中单向环流

在弯曲部分,由于水的流动呈弧形,那么 就会产生一个离心力,其方向指向凹岸。 水流在离心力作用下,主流线靠近凹岸, 这样就造成在弯曲边的水流横剖面上水面 存在比降,凹岸附近水面高,凸岸附近水 面低,比降的存在降造一个超压力,超压 力的方向指向凸岸。这个超压力正比于横 比降In
三、片流作用形成的地貌
根据坡地侵蚀与堆积的变化,自上而下,一般将 坡地分为: (1)不明显冲刷带 (2)冲刷带 (3)淤积带 在坡面径流的作用 下,冲刷带和淤积 带将逐渐向上移动, 使坡积裙向上发展, 导致整个地区的地 势日趋和缓。
(1)不明显冲刷带

位于坡地上部,接近分水岭的地带; 地貌类型以浅凹地为代表;冲刷量顺坡随径流 的增大而逐步加大,使浅凹地在具有一定纵向 倾斜凹槽的下端逐渐变深,转化为深凹地。

第五章 第一节流水地貌

第五章 第一节流水地貌

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形成的薄
层片流或细流,随地表起伏而流动,没有固定 的流路,因而面状而均匀地冲刷地表松散物质。 如果植被稀疏、地表物质疏松、降水量多且强 度大、坡面形态有利于加快径流流速和增多流 水,那么坡面流水的侵蚀就强烈。坡面流水冲 刷下来的物质或汇入沟谷与河流,是江河泥沙 的主要来源;或在缓坡、坡麓和洼地堆积,成 为坡积物。 当坡面流水和细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 汇集为线状集流,再进一步汇集成沟谷水流。 沟谷流水比较集中,有较固定的流路,其侵蚀 能力比坡面流水显著增强,是形成沟谷地貌的 主要营力。 沟谷进一步发展,或得到地下水补给,就形 成有常流水的河谷,河谷中的常流水就是河流。
(一)、河谷地貌 河流是一种经常性的线状流水,它有固定的流路,较稳定的流量和流 速,作用力比较强大,由它所造成的槽形谷地,称为河谷。 河谷是由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线状延伸的凹地,它的底部有着经常性 的水流,至于其他成因如构造运动所成的谷地如果没有河流出现,都 不能称为河谷。河谷的长短不一,大的河谷长达数千公里,如亚马逊 河为6516千米,尼罗河为6484千米,长江为6380千米。 1. 河谷的形态
(二)沟谷流水地貌 沟谷流水在不同的部 位其作用方式和强度都不 同,因而产生三种地貌: 即上游集水盆、中游沟谷 和下游扇形地。 (1)沟谷 它是沟谷 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 小的仅长10余米,大的可 达数十公里。按其发育程 度又可分为四种类型: 1)细沟:它是最初 发育的小沟,深、宽度不 及0.5m,沟的两坡没有明 显的沟缘(图6.18A), 纵剖面与坡面形态大致相 同。
2)切沟:由细沟发展而成,宽、 深度达到1~2m,长数十米以上, 横剖面是“V”形,沟缘明显, 纵剖面与坡面不一致,其下部 成为下凹形(图6.18B)。 3)冲沟:由切沟进一步侵 蚀而成,是沟谷发育的最盛期 的形态,下切作用强烈,深数 米至百米不等,长可达数公里 至数十公里,横剖面呈峡谷状, 纵剖面崎岖起伏,多陡坎和瓯 穴(图6.18C)。 4)坳沟:沟谷发育晚期的 形态,以侧蚀作用为主,谷坡 迅速扩宽,谷底堆积物增厚, 纵剖面比较平缓,横剖面呈宽 槽形。在我国南方的坳沟多开 辟成“坑田”(图6.18D)。

微课课件(流水作用与地貌)

微课课件(流水作用与地貌)
土壤和松散堆积物。
侵蚀作用
水流、冰川、风等外力对地表 进行侵蚀,形成沟壑、峡谷等
地貌。
沉积作用
风、水、冰川等携带的物质沉 积下来,形成各种地貌,如河
流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
地貌的演变规律
自然演变规律
地貌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地球运动 、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多种自 然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
人类活动影响
气候变化对地貌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地表形态和地貌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 气候变化对地貌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
地貌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地貌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研 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地貌研究的前沿动态
数字地貌分析技术
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数字地貌分析技术 在地貌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更精确地揭示地貌 的形成和演化机制。
特征。
记录与总结
要求学生记录观察到的地貌特征, 并总结河流地貌的形成因素和过
程。
河流地貌的模拟实验
实验设计
设计模拟实验,模拟不同流量、坡度、泥沙含量 等条件下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如水、沙子、石头等,以 及实验工具,如测量尺、计时器等。
实验操作与记录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 验结果,得出结论。
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04
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河流地貌的形成
河流地貌是由地表水流在地壳表面长期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 形成的自然地理现象。
河流地貌的演变
随着气候、地形、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 响,河流地貌会不断发生变化。

地貌学 第四节流水地貌PPT

地貌学 第四节流水地貌PPT
在下沉速度线左下方范围,那里水流速度既不足带 走床面泥沙,又不足以支持上游来沙使之继续在水中悬移, 因此来沙迅速沉积,成为沉积区;
在下沉速度和侵蚀速度带之间范围,是个搬运区, 流速不能侵蚀河底泥沙,但上游来沙却不致沉积下来,故成
四、流水的堆积作用
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直径0.06-2.0毫米的 相当于沙一级的泥沙颗粒最易受侵蚀,它的起动速度 最小,当流速为12~15厘米/秒时即可带走;小于 0.01毫米粒径泥沙(粉沙、粘土)是呈悬移状态,不易 沉积的物质。
2、悬移(suspension) 指较细小的泥沙,通常是细粉砂 及粘土,当河流中紊流的上升流速大于它 的沉速时,可以上升到距底床较高的位置 而随水流以相同的速度向下游搬运。
三、流水的搬运作用
3、溶移(solution) 溶解搬运是可溶性物质被水溶解,在河流 中呈均匀的溶液状态被搬运带走。它是一种重要搬 运作用,但对河流的地貌特点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溶解搬运的物质在河谷中沉积的数量是极其微少的, 几乎全部被河水带到海洋中沉淀。
(1)、弱冲刷带。位于分水岭地段,地形和缓,集水 量较小,片流冲刷能力很弱。 (2)、冲刷带。位于坡面中部,坡度较陡,片流水 量因沿程补给(雨水)而增大,冲刷强烈。 (3)、淤积带。位于坡麓,由于坡度转缓和流速降 低而发生淤积。
(一)、暂时性流水作用
2、暴流作用
暴流又称为沟谷水流,它是暂时性的线状流水, 有固定的流路,但它与另一种线状流水即河流又有很 大不同。它的水文特点是:
贵州黄果树瀑布
美国尼亚加拉瀑布
二、流水的侵蚀作用
(3)、侧向侵蚀(lateral erosion) 指流水对沟谷和河谷两岸进行冲刷的作用。任何一条 自然河流,由于地表形态的起伏和岩性差异,河床的发育 总是有弯曲的。弯曲处,流水由于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向 圆周运动的弧外方向偏离(即偏向弯道的凹岸),促使水流冲 击侵蚀凹岸。即使比较平直的河道,水流在地球自转偏向 力(即科里奥利力)的影响下,也可发生侧向侵蚀,北半球河 流偏向右岸侵蚀,南半球河流向左岸侵蚀。侧向侵蚀的结 果使谷坡后退,沟谷或河谷展宽。

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

流的溯源侵蚀而消失,所以是暂时性的、局部的。
• 后者是指海面,它是控制整条河流下蚀的最终基准面。不 过河口地区的河床深度往往在海面以下,这是因为河流人 海时,仍具有较大的惯性力冲刷床底之故。
侵蚀基准面
流水下蚀的极限平面。 可分为: 暂时侵蚀基准面; 终极侵蚀基准面。
湖面
海平面
侧向侵蚀(旁蚀):
• 指流水对河(沟)谷两坡的侵蚀。这种侵 蚀在弯曲的河(沟)床凹岸特别明显,因 为这里的水流离心力作用最强。在顺直 的河床中,水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 用,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南半球河流的 左岸侧蚀作用也较强。侧蚀作用的结果 使谷地扩宽、谷坡后退。
(一)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的概念:流水破坏地表物质,使它脱离原 位的作用。 侵蚀作用的方式有二种:
一是化学溶蚀:它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 二是机械侵蚀:它是流水以其动能产生推力和上举力, 物质脱离地面进入水中。
流水的机械侵蚀(类型及侵蚀结果)
①片蚀(面蚀):面状水流对地表的侵蚀,结果使 地面高度均匀降低;
②下蚀(下切侵蚀):线状水流对河谷或沟谷底部 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加 深;下蚀在上游及山地区最强烈; ③侧蚀(侧向侵蚀):线状水流对河谷或沟谷两坡进 行的侵蚀,结果使谷坡后退,河谷(沟 谷)拓宽;侧蚀主要发生在河(沟)床 凹岸;
④溯源侵蚀:线状水流向河谷或沟谷的源头进行的侵 蚀,结果使河谷(沟谷)伸长;
(2) 急陡的沟谷地形
沟谷是泥石流发生时排泄固体物质的通道,一般沟谷坡度越大, 所造成的动能也大,最有利于泥石流的发育。
(3)充足的水分
水是泥石流发生的必须条件之一,它不仅增加固体物质的重量和 下滑力,以及诱发泥石流的发生,而且还是加强泥石流发展的主 要动力。因此暴雨和冰雪融化季节,是泥石流发生频率最多的时 期。

24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24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河北正定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二十四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要点提示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海拔/m5 ()00 -4 000 -3 000 -2 000 -1 ()00 -1.河流侵蚀地貌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在河流的上游,往往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作用表现得最为强烈,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2.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地貌分布成因地貌特点图示冲积扇山前(山口处)河流流出山谷,水道变宽,地势变缓,流速急速下降,携带的物质堆积。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_ X#二P 汇集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废弃的河漫滩连接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河口三角洲河口地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二典型试题【必做题】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3题。

F面左图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

下面右图为该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4-5 题。

5.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河段的流向为自东北流向西南C.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

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前缘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1.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①侵蚀作用②搬运作用③溶蚀作用④堆积作用A.①②B.②④ C .②③2.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A.①④B.②④ C .①③3.河谷从发育初期到成熟期,卜列说法止确的是D.①④D.③④A.河流的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加强C.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B.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D.河谷横剖面由“ U”形变为“ V”形。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第二节 河床、河漫滩、阶地
河谷断面图
一、河床地貌
(一)河流的自我调节作用(水流——河床)
当水流所携带的泥沙量<它的挟沙力时,它就从河床上攫 S——夹沙力 2 K——常数 取泥沙,因而发生冲刷。 河床变宽 V——河流的流速
S K V
Q——流量 相反,如果水流挟沙太多,超过了它的挟沙力,其中一部
3.堰堤式河漫滩
在顺直或微弯河段,由于河水在洪水期漫溢河岸, 大量悬移质在岸边附近沉积下来,形成天然堤。在多次洪水 作用下,天然堤不断增高,河床也不断淤高,成为地上河。 天然堤后是低洼地,常形成湿地、沼泽或湖泊。
/programs/view/KWmDMFR1STc
(二)搬运作用:
河流携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移床底沙砾的作用。 推移:泥沙颗粒沿河床底滚动、滑动称为推移。 跃移: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悬移:水流中携带细小的泥沙以悬浮状态进行搬运。
溶解质搬运:河流带走溶解于水中的溶解质 。
(三)堆积作用
(河流能力降低时)
(河床坡度降低、河流流量减少、人工筑坝等)
Q V A 分较粗的泥沙就会堆积下来。
河床淤积
V——流速 A——河流断面面积 河床变窄
过水断面减少
水流夹沙能力 增强
水流夹沙能力 减少
过水断面增大
河床侵蚀
河流的自动调节作用(河床动力——形态反馈机制)
(二)河流纵剖面
1、河流纵剖面——从河源到河口,沿河床最低点所作的剖面。 一般河流,上游河段纵剖面坡度较陡,中下游坡度较缓, 从总体上看,大多数河床的纵剖面呈凹形。 2、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步失去侵
朔源侵蚀:
又称向源侵蚀,是线状流水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 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 其使河床伸长,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四章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2)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章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2)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从上游看彩虹桥
分 汊 型 河 床
游 荡 型 河 床
山 区 小 溪
河床底部的火山岩砾石(Arizona)
河漫滩
概念:分布在河床两侧,洪水时往往被淹 没的平整地面,叫做河漫滩。
沉积结构:河漫滩的表层往往为细粒的粘 土和粉砂,而其下往往是粗粒的河床沉积 物,具有典型的二元相沉积结构。
河漫滩的形成
鸟足状三角洲 尖头状(鸟喙状)三角洲 扇状三角洲 梳状三角洲; ……
三角洲的类型
根据三角洲的 平面形态和水动力 特征可以划分为: 鸟足状三角洲— —河流作用为主; 如经过波浪作用改 造形成扇状三角洲。 尖头状或者鸟喙 状三角洲——波浪 作用为主; 梳状三角洲—— 潮汐作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 过渡型三角洲— —两种以上的水动 力势力相当
1

2 雏形河漫滩阶段



3 河 漫 滩 阶 段
河漫滩类型
河曲型漫滩 汊道型漫滩 堰堤式漫滩
迂回扇形成的平面示意图——曲流运动与点沙坝的形成
河曲型河漫滩——迂回扇形成剖面
在河漫滩的近河床地带,由于水深突然变小,阻力变大,流速变小, 挟沙力降低,使泥沙沉积下来,形成贴近河床并与河岸平行的沙堤—— 河岸沙堤(滨河床沙坝)。由于河床的快速侧向移动,形成了多条大致 平行的河岸沙堤,它们组合成扇型,称为迂回扇。
流域地貌
水系和水系类型
河流干流及其所属各 级支流组成的河流系 统
人们通常采用分支法 和分级法表示干支流 之间的关系。
水系类型
树枝状水系 平行状水系 格子状水系 放射状水系 环状水系 分散洼地状水系 扭曲状水系
分水岭的移动与河流袭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水搬运的物质
侵蚀、搬运和沉积的关系
第四节 河流地貌
常年性的水流作用于地表,形成的地貌称 为河流地貌。宏观上一般表现为线形洼地, 称为河谷 河谷地貌 河床 河漫滩 河流阶地

河谷剖面形态发育阶段
谷坡逐渐变缓,谷底沉积增多,形成较为宽广平坦的谷底
河 谷 的 发 育 与 基 本 形 态
(a)河流在起伏不平的,主要受构造影响的原始地面上流动;(b)河流 比降趋于一致,湖泊、沼泽被疏干;(c)河床达到均衡剖面,河床两侧开 始发育冲积平原;(d)由于河流的侧蚀,冲积平原不断展宽,并向上游和 支流发展
科罗拉多大峡谷,部分岸段河岸陡立,呈嶂谷形态
河床地貌



河流平水期所占据的谷地部分称河床。 从河源到河口沿河床的最低点所做的剖面称河床 纵剖面。河床纵剖面的形态主要受侵蚀基准面的 控制。 侵蚀基准面包括终极侵蚀基准和地方性侵蚀基准。 在侵蚀基准面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经过相当长时 间的调整,河床达到了侵蚀与淤积的动态平衡。 整个河流纵剖面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时的 河流纵剖面称为均衡剖面。
坡度—侵蚀强度关系示意图
坡面坡度与坡面水层厚 度,是影响坡面流水作用 的主要因素。坡面坡度增 大,径流流速加快、动能 增大,对坡面的冲刷增强。 但当坡度增加到一定程度 时,却因为受雨面积减小 而使坡面流量减小,对坡 面的侵蚀反而减弱。据研 究,坡度在40度左右时, 坡面冲刷强度达到最大; 随着坡度的增大或减小坡 面冲刷强度逐渐减小。
河口分段及其特点
潮 区 界 近口段 潮 流 界 口 门
• 近口段尽管受到潮汐的 顶托,但仍然以河流作用 为主;
• 河口段河流与潮流共同 作用,双向水流和河床不 稳定是河口段的特点; • 口外海滨段以海洋作用 为主,除潮流作用外,还 有波浪和海流的作用。
河口段 口外海滨段
河 口 区
河口分段示意图
河口的水动力特点
地貌
流水作用
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 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这三种作用主要受流 速、流量和含沙量的控制。 当流速、流量增大或含沙量减少时,就会发生 侵蚀; 当流速、流量减小或含沙量增加时,就会发生 沉积。 当流速、流量的大小与所携带泥沙相适应时, 既不侵蚀,也不堆积。 概念: 地表流水通过侵蚀、搬运、沉积,形成 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称流水地貌。
1 边 滩 阶 段 3 河 漫 滩 阶 段
河漫滩类型
河曲型漫滩 汊道型漫滩 堰堤式漫滩

迂回扇形成的平面示意图——曲流运动与点沙坝的形成
河曲型河漫滩——迂回扇形成剖面
在河漫滩的近河床地带,由于水深突然变小,阻力变大,流速变小, 挟沙力降低,使泥沙沉积下来,形成贴近河床并与河岸平行的沙堤—— 河岸沙堤(滨河床沙坝)。由于河床的快速侧向移动,形成了多条大致 平行的河岸沙堤,它们组合成扇型,称为迂回扇。
旋回性阶地: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具备侧蚀 堆积-下切侵蚀旋回。包括上叠、内叠、 基座和侵蚀阶地。 非旋回性阶地:在阶地形成过程中不具备 旋回性。如构造阶地、河曲阶地、冲出锥 和洪积扇阶地等。

河流阶地类型—旋回性阶地
完全由基岩组成 的阶地叫做侵蚀阶 地,完全由河流沉 积物组成的河流阶 地,叫做堆积阶地, 下部为基岩上部为 河流沉积物的阶地, 叫做基座阶地。堆 积阶地还可进一步 分为上叠阶地、内 叠阶地和埋藏阶地。
坡面侵蚀强度
坡面径流对坡地的作用
在分水岭顶部由 于地面比较平坦,片 流较小,冲刷能力微 弱,成为微弱侵蚀带; 坡面的中段,坡度一 般比较陡,流量比较 大,冲刷强度也大, 成为强烈侵蚀带;坡 麓地段,因为坡度变 缓,流速变小,出现 了堆积现象,成为堆 积带,形成坡积裙。
坡面径流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
气候:降水量 地形:坡长、坡度 地表组成物质和植被

边滩与深槽:

主要形成在弯曲河段;由于环流作用,凹 岸侵蚀形成深槽,凸岸堆积形成边滩。
堆积 侵 蚀 凸岸
凹岸
心滩与深槽:

主要形成于河道宽段。河流从束窄段进入 展宽段后,由于流速减小,泥沙沉积形成 心滩。
展宽段 束窄段
束窄段
瀑布与跌水
瀑布与跌水的存在往往标志 着河流发育尚处在早期阶段。较 坚硬的基岩往往形成岩槛,此处 河流具有很大的落差,形成跌水 或瀑布。
达到均衡的河流会完全保持均衡吗?
河床纵剖面的变化
(二)河床微地貌——沙波


Fr=0.15-0.3 沙波; Fr=0.3-0.6 沙垄;
Fr=0.6-1.0 平坦床面;


Fr>1.0
弗劳德数:
逆行沙波
Fr V GH

沙波形态与水流速度等有关
(三)河床微地貌——浅滩与深槽
大型泥沙堆积体所在为浅滩,高度在平水 位以下。浅滩之间水深较大区域为深槽。 主要包括边滩与深槽;心滩与深槽。

弱 水 在 巴 丹 吉 林 沙 漠 形 成 的 冲 * 洪 积 扇
第三节 河流的作用
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变化取决于河道水流的 运动特征 河流作用与水流动能大小有关,水流动能: E=1/2MV2 水流主要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河流 地貌。

一、河水的运动特征
纵向运动:河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河槽不 断向下游流动,重力是决定河水纵向运动 的基本动力。 其它形式运动:河水在运动过程中,同时 还受到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机械摩 擦力等作用。产生层流和紊流,环流,漩 涡流等。
洪积扇
间歇性的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 到沟口堆积,形成半圆锥状或者扇形堆 积体,称为冲出锥或洪积扇。冲出锥的 规模不大,面积一般只有几百平方米, 坡度较大,向外坡度变缓。洪积扇一般 坡度较缓,面积较大。
干旱区洪积扇的结构
冲洪积扇组成物质分选较差(Indio Hills, California.)
河流阶地的成因
构造运动 气候变化 基准面变化

构造运动
1、大面积上升,河流普遍下切,整个流域都有阶地形成。 2、局部地区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则该地区阶地高度大,级数多。 3、同一时期,构造运动方向不一,上升区形成阶地;下降区无阶地形成。
气候变化
基准面变化
气候与基面变化
河流阶地类型
不同河段的河谷形态
上游:河流发育在山地或高原,下切强烈, 表现为嶂谷或隘谷 中游:山地丘陵与平原交界区,河谷宽阔, 谷底发育大片冲积平原 下游:主要流经平原地区,多由人工筑坝 约束河流,部分含沙量大的河流可以形成 地上河

在河流上游,下切强烈,往往形成隘谷或嶂谷 (金沙江虎跳峡)
大峡谷中的河流 切入到火山岩中,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Wyoming)

第二节 沟谷流水地貌

沟谷的发育:沟谷水流比较集中,有比较固定 的流路,其侵蚀能力比坡面流水有显著增强, 是形成沟谷地貌的主要营力。
细沟-浅沟-切沟-冲沟-河谷。 坳沟

沟谷地貌组合
集水盆:规模较大的沟谷,在上游发育有 汇水盆地。 沟谷主干:集水盆各支谷汇合成主谷,成 为水流及侵蚀物质通过的通道,多为冲沟。 洪积扇:间歇性的洪流通过主谷把冲刷下 来的物质带到沟口堆积,往往形成半圆锥 状或扇状堆积体,称为冲出锥或洪积扇。
试验得出河床平面形态与河床比降、河流曲折率关 系(冲积河床)
顺直型河床 底部地貌: 边滩与深槽:
(California)
弯 曲 型 河 床 自 由 曲 流
——
曲流与冲积平原地貌
(西 阿 西波 比罗 河 9 曲号 、所 )牛 摄 轭 湖 及 漫 滩 附 近 的 密
Mississippi
Vicksburg

山 区 侵 蚀 与 堆 积 地 貌
黄土冲沟与切沟(陕西洛川)
黄土高原的冲沟与切沟
半干旱气候下,沙页岩被侵蚀成深切沟谷(Canyonlands National Park, Utah.)
Plateau
出水 树平 枝层 状理 )形的 态石 ,灰 (岩 被 水 流 侵 蚀 切 割 Hadramawt
深切曲流

道桥深 (,切 桥曲 下流 为裁 取弯 直取 后直 的形 新成 河拱 Natural Bridges National Monument, Utah
彩虹桥是由科罗拉多河支流裁弯取直 形成( Glen 峡谷, southern Utah). 由砂岩组成的石拱高8.1米, 13 m 厚
从上游看彩虹桥
两种介质(海水、淡水): 淡水浮于海水之上流动,形 成盐水楔
三重作用(波浪、潮流、径 流):径流是带来泥沙物质主 要动力,波浪与潮流对物质起 着再搬运、再分配的作用
河口
双向水流:落潮流方向与 径流一致,涨潮流方向与径 流相反
快速沉积(顶托、凝絮、断面展宽): 有利沉积部位:涨落潮流的动力平衡 带——口门;多汊道的分汊口;河口盐 水楔顶端
Rakaia 河谷阶地, 近处的阶地面作为牧场,左侧远处可以看到两级高级 阶地(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第五节

河口地貌
河流入海、入湖或入水库的地段,称为河 口地区,简称河口。河流在河口地区主要 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做河口地貌。
河口区通常可以划分 为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 海滨段。
汊道型漫滩
A 雏形心滩
B 心滩
C 江心洲
堰堤式漫滩
天然堤
河漫滩洼地 地上河
河漫滩洼地
河流阶地

由于地壳上升、气候变化或者基准面的变 化,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一般洪 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称 为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形成
A 河流侧蚀堆 积形成河漫滩
B 河流下切侵 蚀形成阶地
河 流 阶 地 的 形 成
分 汊 型 河 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