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完整版)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1章地球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

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链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基者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

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

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

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绪论简答题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

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名词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整理题型:填空题1分*16=16分名词解释3分*7=21分作图题6分*3=18分简答题6分*6=36分论述题9分*1=9分二○一○年十二月➢绪论★1·地球表层的空间界限:大多数学者:上界为对流层顶,下界为沉积岩底部,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岩石圈的沉积岩部分,整个水圈和生物圈,共十几千米。

★2·地球表层的特征:P40-411 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主要发生在地表。

2 固液气三态并存于地表,且相互转化。

3 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生物,土壤层)--这是负熵增长的表现。

4,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3·环境:是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的,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章地球1·天体的概念广义的天体宇宙间各种物质客体通称天体,表现为多种存在形式: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等形式弥散在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堆积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态的积聚实体,如恒星、行星、彗星、星云等,称为积聚态天体。

通常将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积聚态天体在内的宇宙物质,统称为天体,而不包括电磁波。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序、运动特征、显著特点3·日地距离:1.496×108 km,一个天文单位。

★4·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并由此形成地球上的温度带。

这是地域分异规律得以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5·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版本一: 地球的大小适中。

如果太大,超过太阳质量的0.07,则产生热核反应,演变为恒星;如果质量太小,则无法吸引大气,不会产生大气圈,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不会孕育出生命,而且将会被小行星、流星和彗星撞击得千疮百孔。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题

《自然综合地理》期末测试复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与综合自然地理学两部分。

P122.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P243、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4、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区划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P1225、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P2086、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有: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经济可行性、资源的保护性、社会的可接受性。

7、无论是土地潜力还是土地适宜性,都取决于土地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土地的区位条件。

因此,土地评价因子包括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土壤、区位。

8、土地覆被变化现象可归化为三类: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

9、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立性指该系统自我供给、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10.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1.世界性的五大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自然资源与能源渐趋枯竭和环境保护。

(P337)12.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P36113.人类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能、改变地表反射率及进行人工降水等方式来实现对气候的影响的。

P34914、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原则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15、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6、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10分)1、( B )是强调地表的地域分异和特征的学派。

第三章 1地球表层系统PPT课件

第三章 1地球表层系统PPT课件
10
外生能: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占极小部 分者还有星际间的引力能,如太阳、月亮对 地球的潮汐作用,陨石堕落的机械能以及各 种宇宙线所放射的能量。
11
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12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3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大家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4
7
二、 地球表层特征
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场所: 界面机制、异质机制
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互相转化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8
三、 地球表层能量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层的能量循环
9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 内生能:内生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地球本身的引力
3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 层,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及岩石孔 隙中的地下水,最大厚度约20千米。水圈总 水量达1386000立方千米,海洋占地球总 面积的70.8%,占地球总水量的96.5%。 陆地水占总水量的3.5%,其中冰川占 1.74%,为淡水总量的68.7%;地下水占 总水量的1.7%,其他江、河、湖、沼的地 表水仅占极小部分,但却对人类具有重要意 义。
第三章 理论地理学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

第五节 人类活动的地理效应
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 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
1、人工地貌过程 城市、工程、采掘、战争
案例:荷兰的造陆工程 2、人类沉积物的形成 3、人类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侵蚀;盐渍化、沼泽化、沙化、退化;土壤污 染 4、触发地壳运动 高坝、深井灌水、采矿
5、生物—非生物循环实现途径 ——合成作用 ——分解作用
二、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1、地球表层的能源 热能、引力能、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的传输、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衡性)
2、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 (1)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大气、水体运动的动能,岩石风化、土壤形成的 动力 (2)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太阳能通过生态系统转换为化学能 林德曼与十分之一定律
(一)地质大循环
1、概念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 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 过程。
2、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过程 ——板块运动
3、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 风化、淋溶、搬运、沉积、抬升
(二)大气循环(大气的循环运动)
1、大气环流
——垂直环流圈(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呈环流形式
鄱阳湖面积 (km2)
期间按开垦 面积 (km2)
1954年以来 的累计开垦 面积 (km2)
5160 156 0
5004 4720 284 310 156 440
4410 4120 3914 3889 3859 290 206 25 30 750 1040 1246 1271 1301
圩堤保护面积达 : 5607 km2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构造 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转换

第八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第八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第8章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第1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第2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第3节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一、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结构六个子系统形成地表系统的空间序。

三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一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一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一个超有机子系统:人类圈或智慧圈每个圈层内部又有次级的组分和结构,形成一个有层序的整体,它们都属于开放系统。

(一)大气圈(atmosphere)1.包围地球,空间上连续的圈层;2.具有相对小的质量和厚度;3.具有较大的可压缩性,小的比热和密度;4.易于流动,具有很大的变率;5.对于外界扰动的响应时间最短;6.具有混沌性质——非线性;7.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传输的重要载体。

(二)水圈(hydrosphere)1.具有空间上不完全连续的性质;2.质量仅次于岩石圈;3.具有重要的热特性(如热容量高);4.生命过程的重要介质和活跃的外营力;5.不同水体对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差别显著;6.排熵最有效的介质;7.地球表层系统中的能量储存器和稳定因素。

(三)岩石圈(lithosphere)1.固体地球的一部分,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2.质量最大的圈层;3.通过地形对其它圈层的性质和状态产生影响;4.对外界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最长;5.除了地震和火山活动外,运动异常缓慢;6.地球表层系统中“不变”的因子。

(四)土壤圈(pedosphere)1.呈不连续分布,且质量很小;2.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交界面;3.大气、水、岩石、生物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循环、转化、交换的中心场所;4.对于外界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很长;5.地球表层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因子。

(五)生物圈(biosphere)(1)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命有机体及其占据的空间;(2)呈不连续分布,且质量很小;(3)使太阳能在地表系统中传输、转化的过程延长,效率提高;(4)将负熵流引入地球表层系统,促进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5)生物圈对于大气圈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响应时间从季节到数百年;(6)在人类活动的巨大扰动下,生物物种的数量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界
五、土壤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 关键环节
土壤的关键性作用表现在: 反映大气、水、化学元素及岩石地形之间紧 密的相互作用和综合影响; 又反映植物、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还反映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丘陵土壤
西藏纳木错湖畔湿地
大气决定着自然地理系统的上界: 大气活动的范围都是自然地理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 大气的对流层是上受宇宙因素――太阳能的 作用,下受行星因素-地球自转的作用,这两 种共同作用使得的对流层成为自然地理系统 中的活跃成分。
山中的大气现象:云雾
大气现象
三、水分是自然地理系统起联系作用的组成部分
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水是起联系作用的关键
的组成成分: 这是由于水是物质和化学元素的搬运者。 在地理系统中,水总是把推移质、悬移质从 高处带到低处,并且溶解化学元素,凝结、 径流等过程使能量发生转换,还通过水分循 环把能量进行传输。此外,水在参加绿色植 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 被分解成氢和氧,这 些氢和氧又是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水的联系机制:
第一章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地球表层的组成
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大 气、岩石、地貌、地表水、地下水、土 壤、植被、动物群落等)通过能量流、 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 成的 岩石地形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组成 部分 大气是自然地理系统的活跃的组成部分 水分是自然地理系统起联系作用的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有机界 土壤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 键环节
自然界中所存在的水
四、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有机界 自然地理系统核心的核心: 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是太阳能和水的“转换器”,绿 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并把它储存在 自然地理系统中,所以它又是太阳能和水的 “储存器”。 绿色植物还可通过光合作用把水裂解成氧和 氢。
生物有机体尤其是绿色植物是能量和物 质的积极转换者。所以应抓住自然地理系统 的关键组成成分――生物有机体,通过它对 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成分进行协调,以达到 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人们常把绿色植物当做人 类与自然协调的重要武器。
水从外部环境进入地理系统的局部单元 中,往往是以降水和径流的形式输入的,这 些降水和径流成为输入变量。这些水分输入 到自然地理系统的具体单元中,遭受一系列 转换,进而连接了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各个组 成部分。
水分输入表为{Ut} 水分输出表为{Yt} 那么系统的特征变换方程:
Yt =SUt
交换算子S是系统传递函数符号,它决定了系统的 转换方式。
岩石地形复合体决定着自然地理系统的下界:
不同的岩石地形复合体与各组成成分间,相互 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 如花岗岩常有较厚的风化壳,而石灰岩的风 化壳较薄。
花岗岩
石灰岩
沙漠
晶簇
二、大气是地理系统的活跃的组成部分 大气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作用: 一是通过大气的化学成分,尤其是碳、 氢、氧、氮的物质循环,把自然地理系统各 组成部分联结起来; 二是大气作为物质和能量的“载体”, 通过大气环流把大陆、海洋各部分在水平方 向上联结起来。
自然地理系统
湿地系统
农田系统
一、岩石地形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系 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岩石地形复合体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
1.岩石地形复合体既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成 分,又是自然地理系统形成的基础。
2. 重要的是它通过风化作用、成土作用、岩石 破坏产物的搬运及堆积作用,为自然地理系 统提供疏松物质及化学元素,这不仅使自然 地理系统这一“消极”成分转变为“活跃” 成分,而且使太阳能、大气、水分、有机体 和岩石地形复合体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更为积 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