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翻译

合集下载

从文化转向视角看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三》为例

从文化转向视角看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三》为例

从文化转向视角看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三》为例近年来,中国的单机游戏开始崭露头角,其中《古剑奇谭三》备受玩家关注。

作为一款充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古剑奇谭三》的字幕翻译对于传达游戏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起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文化转向视角来探讨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问题,并以《古剑奇谭三》为例进行分析和谈论。

起首,文化转向视角是指在字幕翻译中,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与译文所面对的文化相对应,以满足观众的理解需求。

在游戏《古剑奇谭三》中,充斥着大量的古代中国文化词语和典故,如“封印”、“九黎”、“玄女”等,这些表达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奇特的内涵。

在翻译这些文化词语时,需要重视恰当的传达其意义和情感。

在字幕翻译中,对于文化词语的翻译存在一些常用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和删译等。

直译一词,即将原文中的文化词语直接翻译成译文中的相应文化词语。

例如在游戏中,使用了直译的方法将“九黎”翻译成了“Nine Li”,以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让玩家能够准确理解这个词语的意义。

意译则是将原文中的文化词语转化为译文中更为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好地被观众接受。

而删译则是在翻译过程中,依据详尽上下文和情境,将某些词语删除或缩减其出现次数,以确保字幕流畅自然。

然而,对于字幕翻译而言,要在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思量观众对文化词语的理解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翻译文化词语时,译者应该多方面沉思,以获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例如,《古剑奇谭三》中还有一些特定地区文化的表达,如“汐月”,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名称。

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但对于外国玩家来说可能会不太理解。

在翻译这样的文化词语时,译者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帮助性的说明,以援助观众更好地理解。

此外,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词语也需要依据句子结构和语境来进行适当的转译。

例如,在游戏中出现的“不才”一词,原本指的是自谦之词。

依据不同语境的需要,翻译可能会选择将其转译成“talentless”或“nothing special”,以更好地传达文化内涵。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引言关于翻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理论,历来众说纷纭。

最近,维索尔伦(Verschueren)推出了顺应理论。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发展前途和应用价值的语用学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觉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

本文将从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顺应论出发,探讨顺应文化语境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一、理论概述:顺应论与文化语境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

语言顺应包括:(1)语境关系顺应;(2)语言结构客体的顺应;(3)动态顺应;(4)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

语言的顺应要依赖语境,故语境关系顺应是语言顺应的重要环节,语境关系顺应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要与语境顺应,顺应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

文化语境最早由Malinowski提出,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文化语境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Samovar et al.(1998:36)认为文化语境包括知识的贮存、经历、价值、行为、态度、宗教信仰、时间概念、空间关系、学科领域等诸多方面。

二、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研究王东风(1997)认为翻译是一种双重的交际活动。

译者要以读者的身份与原作者进行交际,这一过程的交际能否成功取决于译者本人有关目标文化的知识和经验是否达到或最大限度地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

本文将从文化语境顺应对具体词义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顺应文化语境与词义的选择1.文化语境是影响词义的最主要因素,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会使某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

因此,译者在选择正确的词义时必须顺应文化语境。

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语言中的词语往往富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

第七单元小结一、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洛(luò) 乾(qián) 焉(yān)卒(zú) 剖(pōu) 屡(lǚ) 混(hùn) 械(xiè)遣(qiǎn)(2)难写的字壶:下边偏旁是“业”,注意不要写成“亚”。

雁:里面是两个“亻”,不要写成一个“亻”或写成“彳”。

乾:右偏旁是“乞”,不要多写一横写成“气”。

囊:写紧凑些,注意下面不要丢掉“丿”。

恭:下边偏旁不是“小”,竖钩右边是两个“丶”。

贫:下边偏旁是“贝”,不要写成“见”。

窿:“隆”右下部“生”字上面不要丢掉“一”。

(3)多音字单{cℎán (单于)d ān (单独) 要{y ào (不要)y āo (要求) 盛{cℎéng (盛满)sℎèng (茂盛)数{sℎù(数量)sℎǔ(数落) 卒{z ú(卒业)c ù(卒卒) 估{ɡū(估计)ɡù(估衣铺)弹{d àn (枪弹)t án (弹琴)2.词(1)必须掌握的词行驶凌晨剖开窟窿混乱维持秩序岗位主宰调遣穿梭惊慌失措(2)近义词平明~黎明逐~追痕~印乾坤~天地倦~困博学~博识贫~穷以夜继日~夜以继日弃~舍逢~遇欲~想卒业~毕业照例~照样笔直~径直混乱~杂乱嘈杂~吵闹汹涌~澎湃违抗~抗拒争执~争论屹立~耸立调遣~派遣阴森森~冷飕飕失魂落魄~魂不守舍井然有序~井井有条惊慌失措~手足无措镇定自若~镇定自如纹丝不动~稳如泰山激烈~猛烈战役~战斗持续~继续凶猛~凶狠屡次~再三摧毁~捣毁愤怒~恼怒光荣~自豪艰巨~艰辛胜利~获胜顽强~坚强喷射~喷发惊天动地~石破天惊(3)反义词平明➝傍晚勤➝懒博学➝无知贫➝富笔直➝弯曲混乱➝井然嘈杂➝清静简短➝冗长违抗➝服从伟大➝渺小悲壮➝欢喜井然有序➝杂乱无章惊慌失措➝泰然自若镇定自若➝手忙脚乱激烈➝平和持续➝中断凶猛➝温顺摧毁➝修建愤怒➝高兴坚定➝动摇光荣➝耻辱艰巨➝轻易胜利➝失败顽强➝懦弱惊天动地➝万籁俱寂(4)词语归类①ABB式词语:阴森森类似的词语:眼睁睁恶狠狠水灵灵湿淋淋慢腾腾乌溜溜②ABCC式词语:小心翼翼类似的词语:威风凛凛书声琅琅白发苍苍来势汹汹言之凿凿③表示学习勤奋刻苦的词语:以夜继日铁杵成针囊萤夜读类似的词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昼耕夜诵④表示非常害怕的词语:惊恐万状惊慌失措类似的词语:不寒而栗心有余悸望而生畏骇人听闻毛骨悚然⑤表示水流很急的词语:汹涌湍急势不可挡类似的词语:惊涛骇浪奔流不息波澜壮阔大浪淘沙一泻千里⑥同时含有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词语:你推我搡类似的词语:大惊小怪东奔西走冷嘲热讽南腔北调南辕北辙⑦表示优良品质的词语: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类似的词语:乐于助人两袖清风大义凛然克己奉公大公无私⑧量词:一艘轮船一片漆黑一枚黑点一个幽灵一座山峰一片浪花一个窟窿一名服务员一名乘客一片混乱一段对话一个灵魂一次壮举一次阵地战一个火力点一发照明弹⑨动词:驾驶“诺曼底号”进入梦乡剖开窟窿解开绳索维持秩序违抗意志放下救生艇搭救人员下达命令听从调遣接到命令夺下高地占领山头摧毁火力点完成任务用尽力气张开双臂堵住枪口消灭敌人⑩修饰词:阴森森的船头你推我搡的势头猝然而至的变故威严的声音简短有力的对话伟大的灵魂可卑的利己主义惊慌失措的众人阴惨惨的薄雾英雄的壮举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激烈的阵地战凶猛地射击顽强地爬小心翼翼地驾驶愤怒地注视坚定地说心安理得地享受进行得井然有序二、佳句积累1.比喻句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以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德译为例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以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德译为例
中国色 彩 的政治 专有 项 ,可
按 照文化翻译 的观 点 ,保 留其文化特色 ,译 为 “ 中 国德语 ” 。 该 提法是笔者从 葛传槊先生在 1 9 8 0年首次提 出 “ 中国英语” ( C h i n a E n g l i s h)这一概念转用而来 。为了更好地在外宣 翻译 中保留 中国文化信 息 ,政治文化专有项 的德译 同样可 以采取 英译 界的观点 。以规 范德 语为核心 ,大胆使用 “ 中 国德语 ” , 采 用音译 、译借等 翻译 策略 ,形成具有 中国特色 的词汇 ,从 而更好 地实现对外宣传 的 目的。

三 、 中国 特 色 政 治 文 化 专 有 项 的 文 化 翻 译
以下将 以政府 工作报告的德译版为例 , 分析在意识形态 、 惯用法两方 面与 目的语 产生差异的 中国政治文化专有项 的德
译 ,借此体现文化翻译观在外宣翻译 中的导 向作用 。 ( 一 )体现 意识 形态差异的政 治文化 专有项 本 文根据 艾克西拉 对于文化专 有项定义 中 “ 意识形 态” 的提法 , 结合 “ 意识形态”于哲 学认识论 范畴的中性定 义 , 即 : “ 意识形 态” 为观念性活 动总称 , 是一种观念体系与价值体系。 那么不 同民族 的文化差异亦是意识形态差异 的一种表现 。 例: “ 米袋子 ” 、“ 菜篮子 ”
外宣 翻译运用 目的语为语言介质 翻译外 宣材料 ,使源语 国家信 息在 目的语 国家得 到传播 ,从而达到源语 宣传主体 的 意 图。政治文献 的翻译作 为我国外宣 翻译 的客体之一 ,其 中 的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 项是外宣翻译 的难点所 在 。在 当今 各 国文化交流亦更加 频繁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 专有项 中所蕴含 的丰 富文化特征应得到更 多的展示 。本文将 从 文化 翻译观 的视角 出发 ,结合 中国特色政治 文化专有项 的 外宣德 语翻译实例 ,阐释文化翻译观对政治文 化专有项翻译 的重要 指导作用 。

从文化传播视角看翻译策略

从文化传播视角看翻译策略
第3 5 卷 第7 期
Vo 1 - 3 5 No . 7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Ka i f e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Ed u c a t i o n
2 0 1 5年 7月 2 0日
J u 1 . 2 0 2 0 1 5
使 外 语 文 本 符 合 译 入 语 的文 的文 化影 响 力却 不 尽 人 意 。为 改 变我 国文 化 的弱 势 取 民族 中 心 主 义态 度 , 地位 , 国家 已将对 外文 化输 出提 到 发展 的战 略高度 。
化价值 , 把原作带人译入语文化。” 归化翻译能使译
翻译作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 , 是 文 化 传 播 文显得 自然 、 流畅 , 满足 目标语读者的审美和接受心 但 原 文 中的一些 民族特 色 和文化 特征 可 能会被 淡 的有 效 途 径 。翻译 质 量 的高 低 决 定 中 国文 化 在世 界 理 , 上 能 走 多远 。翻译 是 一 种 特殊 的跨 文化 交 际活 动 , 是 将 一种 语 言 文 化转 换 为 另 一种 语 言 文化 的过 程 。
化或 忽视 扰作 者 , 让读 者 向
翻 译 参 与 者 除原 文 、 译 者外 , 还 有译 文 和读 者 , 当读 作者 靠 拢 ”,“ 要 以原 语 文 化 为归 宿 , 译 文 偏 离 本 土
者在译 文中获得的信息与译者在原文中获得的信息 主流价值观 , 保 留原语 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 把读者带 相 同时 , 跨文化交际活动才得 以完成 。实现对外文 入到外 国情景 。” 异化策 略有利 于保 留原文异域 民 化 传播 , 翻译 时必 须 逾越 中西 文化 差异 障碍 , 生 动得 族 特 征 和 语 言 风 格 特 色 , 给读者一种 “ 别 样 的 阅 读 体地 阐释 中国故事 , 彰显 中 国特色 。如果 “ 传而不 体验”, 让 目标语文化见证不 同的价值观。但 “ 不流 通 ”, 或 效果 不 佳 , 就失 去 了对外 文 化传 播 的意 义 。 畅 ”的译 文风 格 可 能会 让读 者 产 生一 种 “ 陌生 感 ” 或 为此 , 本 文 尝试 从 异化 和 归化 两 种 视 角研 究 跨 文 化 “ 疏离感”。 交 际 中 的 翻译 策 略 , 以更 好 地 促 进 中 国文 化 的对 外 目前 , 翻译 界关 于 归化 和异 化 的争 论仍 在 继续 ,

从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处理

从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处理

从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处理作者:王魏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2年第06期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作为创造性叛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自新时期以来有回归之势。

本文在文化语境下,从媒介者和接受者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对异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予以肯定。

文化翻译创造性叛逆文化因素我国从清末民初开始大量介绍海外小说,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直到进入21世纪的今天,曾多次掀起文学翻译高潮。

毋庸置疑,文学翻译对新文化的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为现当代文学输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现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引进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本拟从文化视角,分析文学翻译中对原著文化的创造性叛逆,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信息的异化处理,及其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转变,并对异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予以肯定。

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这个说法源自意大利语,在意文中,“译者”(traduttore)和“叛逆者”(traditore)的发音接近,因此“译者”常被误指为“叛逆者”。

这个诙谐的说法恰好指明了翻译的本质。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一旦一部作品进入了跨越时代、地理、民族、语言的传播时,其中的创造性叛逆是不言而喻的。

这时的创造性叛逆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接受的范畴,它反应的是文学翻译中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可分为媒介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还有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谢天振先生在《译介学》一书中,将媒介者即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概括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

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四种: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和编译、转译与编译,但其中又有交叉。

本文仅就个性化翻译和有意识的误译展开讨论。

从文化交融的视角看翻译异化

从文化交融的视角看翻译异化
齐齐 Q q大 学 nvr哲 P 会科 学 版 i Ju 《 f iia u i》 i 学 社i ScS) oma o 哈 尔hr 学报e(t( h& o c) l sy
20 年 5 09 月
Ma 0 9 v2 o
●外 语 综 论
从 文 化 交 融 的 视 角 看 翻 译 异 化
M u gS NJ _ a Y 一 ,U e hI i l
(ntueo 0 ec ,h il G nsagU i ri , a lu3 0 1 ,hn ; Istt f mm r z iag o ghn nv sy H n l 1o 2 C i i C e j I e t o a
[ 中图分类号] 35 H l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8— 68 2o ) 3 10一 4 1o 2 3 (09 0 —03 o
FOr i I z tO i Tr I l tO r m he An l f CuIur lBlnd n eg l a in n a l a i n f o t g e O i s t a e i g
o r n lt n c n ta se 0e g e t rs a d t i o o e sn t e c h r n t sa g o a o g i e p isg tit te n i t sai a rn frfr in fau e n r t t n ’ ai u u e a d i ’ 0 d w y t an a d e n ih n o 0h r n a o as v c k rs a d as D d w y t rm0e clu a ln g T e e0e, a n h a c l r n k ut r l x h n e mo e c n e . u u e n l a g 0 a 0 p 0 t l t r l e 出n . h r fr i c n e c ut e a d ma e c l 丑 c a g r 0 v n o l b t u u e in r I _ o e t e t I mo℃fe u n . ad r

浅谈文化视角中的翻译

浅谈文化视角中的翻译

58浅谈文化视角中的翻译■贡保才让/西南民族大学摘 要:翻译不仅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的方式,而且是不同文化和语言沟通的理解方式。

将一种语言和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就是翻译的实质。

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而语言的内容则是文化,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是相互依存的的一个整体。

关键词:翻译 文化 语言一、翻译与文化(一)翻译的定义首先,翻译是一种技能。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就必然作为一种技能或技巧;其次,翻译是一种科学。

翻译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与各种不同的学科有着密切、有意义的联系。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金·A ·奈达(Eugene A.Nida )指出“翻译是一门科学,是需要用客观原则,来加以规范和描述的,翻译的活动是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的,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或规则,接收一定的制约。

”再次,翻译还是一门艺术,林语堂在1937年编写的《论翻译》一文中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中国学者张今,他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当做任务,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我们引用熟知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翻译”的——“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

”我国的翻译家黄龙先生认为:“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定义主要强调的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即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的内容与形式准确的表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视角看翻译
——《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书评【摘要】文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介绍和梳理《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这部着重介绍文化与翻译关系的书,通过对翻译定义的介绍引入对翻译和文化关系的阐释,从宏观上阐述了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接着从微观上分析了中英语言的词汇和结构差异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最后特别阐明了文学翻译的特色及在书中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与文化中英语言差异与翻译文学翻译的策略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信息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因此文化差异不仅构成了翻译的最大障碍而且也成了翻译界的一个主要话题。

而且,当今社会对于用现代翻译理论尤其是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水平和对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翻译书籍的需求急剧增加,《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一书应运而生。

本书由王恩科、李昕和奉霞编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

本书共十二章,从翻译与文化、翻译与语言等宏观层面下延到长难句翻译、段落衔接等微观层面,既通过宏大的视角审视翻译难题,又能恰当地选用翻译技巧处理疑难问题。

其中第一、二、三、四章分别从翻译与翻译研究、翻译与文化、翻译与意识形态、语言与文化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五、六章则从微观层面看中英语言的词汇差异、结构差异与翻译及动植物名称和颜色词的中西内涵比较;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章分别详细地从文学名著、历史典故与翻译策略,比喻与翻译,长难句是翻译,段落与篇章翻译等方面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翻译是基于语言的跨文化交流
正如书中所列举的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及圣经翻译家尤金•奈达对翻译的定义:“One way of defining a D-E translation is to describe it as ‘the closest natural e quivalent to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1该定义中的D-E translation指dynamic-equivalence translation,即“动态对等翻译”,也就是说翻译首先要做到对源语信息的对等,其次是译文语言的自然流畅,最后是信息和语言风格上达到最大程度的接近。

笔者认为,虽然奈达的定义不是最精确最完美的,但是在他的定义中提到了很重要的方面,即翻译对译文的自然程度和语言风格的要求。

而这便涉及到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据本书介绍,主要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

在第二章翻译与文化中,本书作者分别从文化的有机整体性、民族性、可习得性和兼容性四个特征,文化间的不平等性导致的不同语言间的不平等对话及文化的民族性与翻译的关系向读者们介绍了文化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笔者对于书中第二章第四节所讲到的文化民族性与翻译甚是赞同。

文中举例讲到由于中英文化对谦虚与张扬的不同态度引发的尴尬以及化解尴尬的方法,而这些尴尬,其实都源于文化差异,也证明了文化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译者必须凭借两种语言的文化知识寻找解决途径,要对两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笔者认为书中第三章对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阐述也颇为精彩。

第三章的第二节中讲到:“翻译的社会性,尤其是文学翻译的社会性,应服务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译文不得与当下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相抗衡;而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则涉及政治意图、文化心态、接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思想等诸多方面,表面看似平等友好的交流实际上往往是对抗之后妥协的结果。

”2例如,苏俄译品在建国初期一枝独秀,而欧美现代作品却芳踪难寻也反映
1转引自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2007:第2页
了政治取向能够有力操控翻译选材的事实。

所以,赏析一部作品的翻译,不仅要结合语言、文化因素,还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

因此,翻译是基于语言的跨文化交流,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更需要对文化、意识形态和时代背景等有所了解。

二、中英语言的词汇和结构差异与翻译
词汇意义方面,从宏观上看,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含义范围比较宽和丰富多变,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较大;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和精确,词义独立性较大。

也许我们会疑惑如此相反的两种文字如何相互翻译,但正如奈达所坚持的:“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3从微观上,该书将英汉语义之间的关系分为对应式、涵盖式、交叉式、替代式和冲突式。

针对英汉词义的特点,本书作者也为读者们归纳了几种文化词语的翻译方法:移植法、意译法、借用法、注释法、省略法、功能替代法等,方便读者们进行英汉的翻译。

笔者认为,读者们首先还是要对英国文化有所了解并熟悉英文词语的特点,方可真正灵活运用对这些方法。

词汇结构方面,汉语是意合语言,以字为基础,而英语是形合语言,以词为基础,所以英语遣词造句时注重形式连接而且连接手段和形式十分丰富。

本书作者分别从主谓结构与话题主语、逻辑主轴与意念主轴和逗号的使用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做了比较。

其中,笔者认为由于我们汉语注重意念主轴忽视逻辑主轴,所以我们的逻辑思维较差,而对于中英翻译工作而言,我们需要加强逻辑思维的锻炼以更精准地翻译。

三、文学翻译
文学大家茅盾先生说过:“文学翻译是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4文学翻译使用的是一种艺术语言,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语言。

关于文学翻译,罗新璋先生有“译事三非”之创说,即“外译中,非外译外;文学翻译,非文字翻译;精确,非精彩之谓。

”5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我们需要通过对外来的语言进行处理和美化,即使用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等方法以尽力再现原文的语言美。

在文学翻译中,又分为文学名著和历史典故的翻译。

书中对于英汉历史典故的翻译策略的讲解较为精湛,他们在借鉴了张培基等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的基础上归结出了关于典故翻译比较实用的五个方法:直译加解释法、直译联想法、意译改造法、对联增字法及等值互借法。

笔者认为该书对于这五种方法的归纳既系统又简练,同时书中对于这五种方法的介绍十分到位,既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法的适用之处,也举例说明,更为清晰简明。

《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一书从文化视角看翻译实践,由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由表及里,由大及小地探讨了文化各个要素对于翻译实践的影响;并且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用现代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使读者既能透过宏大的视角审视翻译难题,又能恰当地选用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处理疑难问题。

通过阅读本书,笔者认为笔者的翻译理论知识得到了扩充,翻译水平有所提高,推荐广大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各界翻译爱好者以及对中西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一览该书。

【参考文献】
3转引自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2007:第64页
4转引自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2007:第90页
王恩科、李昕、奉霞著,《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