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阅读推进课详细资料
《草房子》阅读指导课教案详案

《草房子》阅读指导课教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以《草房子》为阅读材料,详细内容涵盖小说的全文阅读及深度解析。
具体章节为:第一章“男孩桑桑”,第六章“红瓦”,第十一章“艾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草房子》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重点: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引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草房子》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草房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小说背景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a. 展示草房子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草房子的印象。
b. 提问:你们知道草房子是哪部小说的吗?小说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2. 阅读引导:a. 让学生自主阅读第一章“男孩桑桑”,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3. 例题讲解:a. 以第六章“红瓦”为例,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b. 以第十一章“艾地”为例,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b.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教师点评指导。
5.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草房子》阅读指导2. 主要人物:桑桑、细马、纸月、杜小康3. 环境描写:草房子、油麻地、红瓦、艾地4. 主题思想:成长、亲情、友情、坚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你分析小说中桑桑、细马、纸月、杜小康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b. 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a. 人物性格特点分析示例:桑桑勇敢、善良、乐观;细马聪明、独立、敏感;纸月温柔、内向、善良;杜小康坚韧、担当、善良。
《草房子》阅读推荐课

桑桑吃完瓜,正想再回到河里去,但被突发的奇想留住了。他想:在这样的天气里,我将棉衣棉裤都穿上,人会怎样?他记得那回进城,看到卖冰棍的都将冰棍捂在棉套里。他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被棉套死死捂着,冰棍反而不溶化。桑桑往屋里瞥了一眼,知道母亲已在竹床上午睡了,就走到了院子里。他汗淋淋的,却挑了一条最厚的棉裤穿上,又将父亲的一件肥大的厚棉袄也穿上了身。转眼看到大木箱还有一顶父亲的大棉帽子,自己一笑,走过去,将它拿出,也戴到了汗淋淋的头上。桑桑的感觉很奇妙,他前后左右地看了一下,立即跑出院子,跑到教室中间的那片空地上。
(二)走进秃鹤
(1)猜猜看,哪个男孩子可能会叫秃鹤?为什么
(2)像大家猜得一样,这个孩子因为是秃头,其他孩子便都叫他为秃鹤,其实她叫“陆鹤”,他长得什么样?谁看着图来描述一下。一齐喊喊他!
(3)课件出示“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学生自由读,指名一生读。
桑桑的快乐(二)
那天,他在河边玩耍,见有渔船在河上用网打鱼,每一网都能打出鱼虾来,就在心里希望自己也有一张网。但家里并无一张网。桑桑心里痒痒的,觉得自己非有一张网不可。他在屋里屋外转来转去,一眼看到了支在父母大床上的蚊帐。这明明是蚊帐,但在桑桑的眼中,它分明是一张很不错的网。他三下五除二地将蚊帐改制成了一张网,然后又叫来阿恕他们,用竹竿做成网架,撑了一条放鸭的小船,到河上打鱼去了。
学生猜猜,并说说理由。师:这个办法当然没用。
(5)看书里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纯静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师:秃鹤并不是因为秘方有效成了英俊的少年,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就在书中。
《草房子》阅读推进课

《草房子》阅读推进课推进阅读目标:1.借助导引单回读《红门》(一)(二)章节,了解人物成长历程。
2.聚焦关键事件,讨论苦难与成长的关系,联系生活获得启示。
3.运用抓关键事件透视人物成长的方法,迁移回读其他章节。
研究准备:自主阅读完成《草房子》阅读单(一)教学过程:一、聊聊我眼中的XXX谈话导入,聚焦人物。
师:前一阶段,我们集中阅读了《草房子》中关于XXX 的章节――红门(一)、XXX(二),对XXX的成长历程有了充分的了解,而且还完成了一张导引单。
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对XXX的认识有没有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师:每个同学心目中的XXX都不一样,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我眼中的XXX”。
活动1:依托照片聊一聊师:老师会出示一组跟XXX有关的老照片。
看到这些照片,可能会勾起大家许多与XXX有关的记忆。
(以下依次出示皮带、白口罩、自行车、草垛、红门、芦苇荡等,学生充分交流。
)【点评:XXX?XXX先生的“阅读循环圈”实际强调,“回应”是阅读的关键环节。
本节课始,教师依托一幅幅老照片对学生阅读情形实时“回应”,既帮助学生唤醒对主人公的碎片印象,又启发学生之间互相传递自己的阅读体验,聊书模式就此开启。
】举动2:聚焦文字,定格画面师:一组老照片勾起了我们对XXX这么多的追念,读书的时候,如果能把文字转换为画面,更能丰富我们的感受。
师:当老师读完《草房子》中XXX的故事后,头脑中定格了许多幅XXX的画面。
比如,这一幅――(出示XXX独自站在断桥头上的文字,指生朗读。
)师示范:看着这段文字,天地间,断桥头上,独自,霞光,这样的字眼就会一下子跃入老师眼帘,让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XXX一人站在断桥头上的背影,联系前文我们知道,这是班里同学因为没有船无法渡河的情景,所有的人都不敢到这断桥头上,而XXX却可以,此时他的背影让老师不由得联想到了XXX武侠小说中的XXX求败。
在你的脑海里定格了与XXX 有关的哪些画面呢?静静地回想一下,也可以打开书找一找。
2024年《草房子》推介课教案

2024年《草房子》推介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以《草房子》为阅读推介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草房子》的文学价值,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学习作者曹文轩的写作风格,品读小说中的经典片段,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草房子》的故事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草房子》的文学价值,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品读经典片段,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草房子》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草房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草房子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剖析,讲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阅读小说中的其他片段,尝试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每组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角色,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草房子》推介课2. 主要内容:作者:曹文轩文学价值:描绘真实的生活,展现人性的光辉主题思想:关注成长,关爱弱势群体写作风格:细腻、真实、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阅读《草房子》原著,选取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并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以桑桑为例,分析其勇敢、善良、独立的性格特点,感悟其在困境中成长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发学生对《草房子》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曹文轩的其他作品,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练习。
组织一次关于《草房子》的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草房子》阅读指导语文教案通用

《草房子》阅读指文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草房子》,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至第六章。
详细内容包括:细数桑桑在油麻地小学的成长历程,深入了解他与杜小康、秃鹤等人物的友谊;分析曹文轩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探讨小说中对于成长、苦难和温情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草房子》的主要情节,能概述故事大意。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 感受小说所传递的成长力量和对苦难生活的深刻理解,培养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深入剖析人物形象,体验小说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草房子》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描绘乡村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草房子》所描绘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童年记忆的共鸣。
展示图片(3分钟)学生分享感受(2分钟)2. 内容梳理:快速回顾第三章至第六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故事脉络(5分钟)。
对重要情节进行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10分钟)。
3. 例题讲解:选取一段描写桑桑与杜小康友谊的文字,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系(15分钟)。
4. 随堂练习:学生选取一段自己喜欢的描写,分析其作用并简述理由(10分钟)。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5分钟)。
六、板书设计1. 主要人物关系图2. 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关系3. 小说的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以“草房子里的成长故事”为主题,写一篇读后感。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重点分析一个人物形象,结合自身经历谈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有了深入的理解,但部分学生在分析环境描写时还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曹文轩的其他作品,如《青铜葵花》、《蜻蜓眼》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草房子》阅读指导课教案

《草房子》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草房子》第四章“孤独的夜晚”。
详细内容包括:主人公桑桑在油麻地小学的生活片段,描述了他与杜小康、细马等同学的友谊,以及他在老师温幼菊的关爱下,度过孤独的夜晚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草房子》第四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关系,理解主人公桑桑在孤独的夜晚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掌握作品中的主要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草房子》第四章阅读笔记、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孤独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经历过的孤独时刻,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引导:让学生快速阅读第四章,了解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桑桑与杜小康、细马等人物的友谊。
3. 例题讲解:分析第四章中的一段描述桑桑孤独的夜晚的文字,讲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主人公的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例题,分析第四章中其他表现人物情感的部分,进行随堂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第四章中桑桑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感情变化,分享各自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章节:《草房子》第四章2. 主人公:桑桑、杜小康、细马、温幼菊3. 情感表现:孤独、友谊、关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第四章中桑桑与杜小康、细马等人物的友谊,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
答案要点:桑桑与杜小康、细马等人物的友谊在孤独的夜晚得到了升华,他们相互关心、相互支持,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暖。
孤独是一种正常的人生体验,通过友谊和关爱,我们可以战胜孤独。
2. 拓展作业:阅读其他描写孤独的文学作品,比较其与《草房子》第四章的不同之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阅读《草房子》第四章,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课外阅读课指导教案(草房子)

课外阅读课指导教案(草房子)第一章:引导阅读兴趣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草房子》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草房子》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1.2 教学内容:介绍《草房子》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分析《草房子》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草房子》中的重要情节。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草房子》的基本信息。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情节。
1.4 教学步骤:1.4.1 介绍《草房子》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1.4.2 分析《草房子》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1.4.3 引导学生关注《草房子》中的重要情节。
1.4.4 布置作业:阅读《草房子》第一章,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第二章:分析人物性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草房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草房子》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关注人物性格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4 教学步骤:2.4.1 分析《草房子》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2.4.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4.3 布置作业:阅读《草房子》第二章,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章:品味语言风格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草房子》,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草房子》的语言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
3.4 教学步骤:3.4.1 分析《草房子》的语言风格特点。
3.4.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
3.4.3 布置作业:阅读《草房子》第三章,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
整本阅读《草房子》整本解读与备课课件

人物
成长故事
(人物图)
《草房子》整本书阅读备课内容
《 草 房 子 》 教 学 目 标 定 位 教学(学习)定位
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
对大单元教学的促进作用
阅读与鉴赏 梳理与探究 表达与交流
1.能借助电影和写作背景,抓住小说三要 素阅读《草房子》。 2.能找出喜欢的主要人物并讲讲他(她) 经历苦难的故事。
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2.初步感知并分享小说主
旨、结构安排、人物设定、 语言秘密等文学价值,激发 读作家不同作品或同类成长
小说的兴趣和方法迁移。 3.联系自己的经历解决生
活中的一些困惑或困难。
整本书阅读相关书籍
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位优秀 的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具 备文学鉴赏能力,尤其是 对儿童文学的鉴赏能力, 这是我们做好阅读指导的 基础。
感悟苦难中的美好,学会爱和成长
——聊聊《草房子》整书解读与备课
作为一名整本书 阅读推广老师之 前,我们首先得 是一个读者。
聊聊《草房子》
4:3
乐山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训暨展评活动
整书解读内容
说课环节内容
1.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概述 2.整书内容构成与表达特点 3.典范形象赏析与细节品鉴 4.作品影响与阅读价值厘清
1.作品编排意图的课标确认(核心理念) 2.基于素养的育能价值聚焦(目标定位) 3.链接教材的阅读策略优化(能力发展) 4.整书导读的核心问题整合 (母题-议题-话题) 5.教学流程的探究式活动化 (导读-助读-共读)
备课思路
全过程阅读指导
选书
4
预热
通读
研读
展示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房子》阅读推进课
推进阅读目标:
1.借助导引单回读《红门》(一)(二)章节,了解人物成长历程。
2.聚焦关键事件,讨论苦难与成长的关系,联系生活获得启示。
3.运用抓关键事件透视人物成长的方法,迁移回读其他章节。
学习准备:自主阅读完成《草房子》阅读单(一)
教学过程:
一、聊聊我眼中的杜小康
谈话导入,聚焦人物。
师:前一阶段,我们集中阅读了《草房子》中关于杜小康的章节――红门(一)、红门(二),对杜小康的成长历程有了充分的了解,而且还完成了一张导引单。
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对杜小康的认识有没有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师:每个同学心目中的杜小康都不一样,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我眼中的杜小康”。
活动1:依托照片聊一聊
师:老师会出示一组跟杜小康有关的老照片。
看到这些
照片,可能会勾起大家许多与杜小康有关的记忆。
(以下依次出示皮带、白口罩、自行车、草垛、红门、芦苇荡等,学生充分交流。
)
【点评:艾登?钱伯斯先生的“阅读循环圈”理论强调,“回应”是阅读的关键环节。
本节课始,教师依托一幅幅老照片对学生阅读情况及时“回应”,既帮助学生唤醒对主人公的碎片印象,又启发学生之间互相传递自己的阅读体验,聊书模式就此开启。
】
活动2:聚焦文字,定格画面
师:一组老照片勾起了我们对杜小康这么多的回忆,读书的时候,如果能把文字转换为画面,更能丰富我们的感受。
师:当老师读完《草房子》中杜小康的故事后,头脑中定格了许多幅杜小康的画面。
比如,这一幅――(出示杜小康独自站在断桥头上的文字,指生朗读。
)
师示范:看着这段文字,天地间,断桥头上,独自,霞光,这样的字眼就会一下子跃入老师眼帘,让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杜小康独自一人站在断桥头上的背影,联系前文我们知道,这是班里同学因为没有船无法渡河的情景,所有的人都不敢到这断桥头上,而杜小康却可以,此时他的背影让老师不由得联想到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独孤求败。
在你的脑海里定格了与杜小康有关的哪些画面呢?静静地回想一下,也可以打开书找一找。
(学生跃跃欲试)
【点评:如果说“老照片”是在帮助学生唤醒碎片印象,那么回忆事件、定格画面就是在共同建构人物形象。
教师的精彩示范,点石成金,学生受到启发,由开始的碎片到清晰的事件,最后自觉在脑海里定格画面,把经典的印象固化下来。
这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学生的这一能力在教师的引领下正在逐步形成。
】
二、谈谈我的看法
活动1:梳理统整主要事件
师:红门(一)和红门(二)围绕杜小康写了许多件事,课前,同学们用列车图梳理了杜小康成长的主要事件,我们来看一位同学完成的列车图。
(出示)
杜小康有皮带――给班里拿镰刀――帮大家过河――
和桑桑练车、发生火灾――竞选班长――红门败落――和爸爸放鸭――帮爸爸赶鸭――校门口摆摊
师:对这位同学梳理的主要事件,有何建议?(师生讨论统整出现的问题:把家境介绍当成情节,把别人的事件混入,丢掉个别事件,或者把一件事拆解成多个事件等。
)【点评:对于整本书阅读,梳理情节山、情节梯、列车图是进行信息统整的重要方式。
以上教学,教师指导学生用列车图梳理主要情节,进行过程指导,实践统整策略,对学生学习宏观地架构一本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活动2:限时演讲,表达观点
师:在这些主要事件中,你认为哪一件最关键?(红门败落)像这样的关键事件,往往是书中的高潮,是转折点,需要我们停下来细细想一想,仔细琢磨一下。
师:一会儿,我们将进行一分钟限时演讲,说说红门败落对杜小康成长的影响,先表明观点,再用书中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
准备时间两分钟。
(学生积极准备)
【点评:以上环节,教师在渗透阅读成长小说的一般方法: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关注事件的转折、拐点,由此透视关键事件对主人公产生的影响。
类似的追问会带着读者走到作品深处。
妙的是教师用“限时演讲”的方式组织学生汇报,思维与表达得到了协同发展。
】
活动3:聚焦关键事件,辩证思考
师:你觉得红门败落对杜小康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1:我觉得红门败落对杜小康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杜小康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说它是坏事是因为杜小康不能上学了,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和同学们愉快地玩耍了。
生2:我觉得红门败落对杜小康来说是坏事,以前的杜小康是一个多么自信开朗的人,可是现在却变得十分自卑,为了看书,还悄悄地偷了同学们的课本……
【点评:此话题思辨而开放,如果说“一分钟计时演讲”是在表达对主题的初步理解,那么讨论“好事、坏事”就是
在叩问杜小康成长的秘密。
孩子讨论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叩问自己的过程:“面对苦难,我能做到吗?”在叩问中学生也在实现自我教育。
】
三、读书就是读自己
师:读书就是读自己,尤其是读成长类的小说,我们说读着《草房子》里的杜小康,不是在读别人的故事,因为他总能让我们联想到自己。
请你用一两句话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出示:读了《草房子》里的杜小康,他教会了我――【点评:读书就是读自己,学生与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同龄人,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通过读书,主人公的境遇、处理事情的方式等,都能?椭?学生正确处理未来发生的事情,指导他们更好地生活。
教师指导学生用“他教会了我――”的方式固化阅读感受,借助文学形象完成自我教育,最终受到人生启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妙哉!】
四、寻找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像杜小康一样经历着苦难,但依然努力成长的孩子还有谁?(学生交流:纸月、桑桑、细马、陆鹤等。
)师:如果说杜小康经历的最大苦难就是家庭的变故,那么其他孩子最大的苦难又是什么呢?(学生交流,教师呈现思维导图,梳理其他人物的困境、逆境。
)
师:用今天上课学习的方法,继续阅读《草房子》里的其他章节。
【点评:用思维导图揭示《草房子》各章节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同时渗透抓关键事件透视人物的阅读方法,对于后续阅读有积极意义。
这也体现了阅读推进课的重要价值――指导阅读方法,推进深度阅读。
】
总评:
整体看本课,教学板块清晰,话题开放、讨论深入。
教师用四个话题推进读书活动:1.“聊聊我眼中的杜小康”――师生共同建构人物形象;2.“聚焦关键事件,谈谈我的看法”――引发对主题的深度思考;3.“读书就是读自己”――反观自身,读出对于“我”的意义;4.“不同的苦难,相同的成长”――收束全课,开启后续阅读。
话题有空间、有弹性,学生的思维开阔,又不失深度,是一节很有质量的读书推进课。
阅读文学经典,也是在欣赏一门高超的语言艺术,阅读《草房子》,决不能错过它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后,师生还会做哪些方面的讨论呢?我们可以从这部小说的整体架构、环境描写、语言特色等方面给以着力。
例如《草房子》独特的叙事结构,它突破了传统小说线性的叙事结构,而是采用并列的叙事结构,每个章节相对独立,由中心人物桑桑关联起整部小说,丰富而连贯。
我们能否对比阅读《城南旧事》,发现两部作品叙事结构的密码呢?再如,小说唯美的水乡环境描写犹如一幅幅经典的风景画,且环境描写与小说情节、
人物命运紧密相连,能否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自然环境与主人公的成长联系起来?还有小说中对成人的描写,优缺点并存,那么真实、立体,能否选取一个分析其性格特点。
以上表达,都可以引导学生跳出作品评价鉴赏。
我们坚信,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品质、阅读能力,分析、评价、鉴赏等高阶思维一定能得到有效锻炼,他们也一定会逐步向“成熟的阅读者”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