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赏析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译文(含鉴赏)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
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
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
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赏析【作者介绍】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绩最高的作家。
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
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特长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
著有《震川先生集》。
【解题】本文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市〕的项脊泾〔jīng〕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含有追念祖先之意。
轩,指小室。
志,就是“记〞的意思。
本文分正文和补记两局部,分别是作者18岁和30岁前后写的。
文章着重表达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把真挚的感情寄寓于琐事的表达之中,生动感人,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注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旧日的,原来的。
○着一“旧〞字,文章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室仅方丈,仅:只。
方丈:一丈见方。
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渗漉:从小孔渐渐漏下。
雨泽下注,雨泽:雨水。
泽,雨露。
下:往下,向下,作“注〞的状语。
注:灌注。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无可置者:没有可以安置〔书案〕的地方。
又北向,北向:朝北。
不能得日,得日:得到阳光。
日过午已昏。
○写修葺前的狭小、漏雨和昏暗,为修葺后的明亮、幽雅作反衬。
余稍为修葺〔qì〕,我略微做些修补。
修茸:修补。
葺,本义是用茅草覆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
使不上漏。
“使〞后省兼语“之〞。
上漏:从上面漏水。
上,作状语。
前辟〔pì〕四窗。
辟:开发。
垣〔yu án〕墙周庭,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垣,也是“墙〞的意思。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原名项炳鸿,字彭轩,号岩居士,祖籍江苏,安徽砀山人,明末清初布衣贫贱,大学毕业,留守砀山,乃至死,著有的《项脊轩志》无与伦比。
项脊轩志,体例随节,论及著作大多都属于政治、社会、历史发展论,文笔行云流水、言之有物。
他以事实为基础,以幽情为媒,能以抒发深厚的感情,气势恢宏;以及使用新颖的语言,使其文章充满张力和富有层次感,令人耳目一新,其志赞叹不已。
另外,《项脊轩志》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气氛,把人们带入古往今来的历史。
就好像是一道古色古香的稻草美食,吃得起来又美味可口,叫人难以忘怀。
他的描写往往借用简洁的语句,但却来归纳汇总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使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总之,项脊轩志与众不同,具有很强的史料性以及文学价值,以其诗意与历史情节的和谐结合能在历史的大宏图中体现出丰富的人性,使其成为文人必读的杰作。
- 1 -。
《项脊轩志》鉴赏

《项脊轩志》鉴赏《项脊轩志》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粗读之下并没有明显的过人之处,但它却能流传至今,我觉得清疏淡雅的笔调起了很大作用。
《项脊轩志》这种自然朴实的语言很值得琢磨,从细微处见真情,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琐事描写、言语描写等虽然平淡至极却表达了人间至情;明暗双线交错,简约中见谨严法度;描写与议论结合,从而达到抒情的效果。
我接下来的鉴赏也从这三方面展开。
一、“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文章第一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直接点出项脊轩其实是一间陋室,与刘禹锡的《陋室铭》相似,项脊轩小、旧,甚至漏雨、不见光,但是经过修葺之后就变得珊珊可爱。
第一段写项脊轩的环境,四言为主,夹杂三言、五言,甚至有六言,这种四言和杂言交错的口语化的语言类似于拉家常,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时紧时慢、富于变化,一气呵成。
这一气呵成的背后贯穿的是作者的感情。
项脊轩的老旧在他笔下不过两三句话,更多笔墨放在了修葺过程中的细节和修葺后的可爱环境。
这种详略描写本身就有感情倾向,倾向的肯定是后者。
对后者的描写中动与静、明与暗、有声与无声巧妙结合,比如鸟之动与墻之静、月之明与影之暗,这种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也是由于作者对环境的熟悉、适应与喜爱。
作者“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的典型应该就是人物描写了。
这篇文章不交代人物姓名、家庭、背景,而是选取了诸多琐事,并扣住人物语言来描写,仍能把母亲、祖母、妻子等形象立体地刻画出来。
文章选取的已经是生活琐事,还加上了印象最深的细节,亲切平淡的风格使人对细节感触极深,比如老妪口述母亲照顾我的片段,“一”叩“一”应的母子互动瞬间就体现了母慈子孝的感情,母亲连问两句,两个“乎”体现了母亲的关心、急切。
祖母的喃喃自语则是对作者的殷殷期盼,与妻子的一问、一学、一述则是夫妻感情深的表现。
作者对生活零星的、片段的回忆,是从细微处处见真情,朴素简洁却情真意切。
二、明暗双线交错,简约中见严谨《项脊轩志》在结构上采取了明暗线交错的结构,明线是项脊轩的兴衰,从百年老屋到修葺事后,再变得不常居。
项脊轩志深层解读

项脊轩志深层解读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
文章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写出了一系列家庭琐事,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母亲、祖母、妻子的深切怀念。
作者借轩写人,借轩抒情,将自己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以及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厚感情巧妙地融于轩的描写与叙述之中,通过对轩的描写,抒发了对往昔的怀念之情。
文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眷恋之情,清淡朴素而又韵味悠长。
文章最后一段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作结,寄托了作者对妻子的怀念和哀悼之情,读来令人动容。
此外,这篇散文还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他通过对项脊轩的描述,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意识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这种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时光的思考,使文章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的来说,《项脊轩志》是一篇充满深情、富有哲理的散文佳作,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光的感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项脊轩志》解析

《项脊轩志》解析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
项脊,因归有光先人所居之处—项脊泾(在今江苏昆山)而得名。
将这一书斋命名为“项脊轩”,有怀祖追远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志”或“记”属于“杂记类”文体,这种文体常常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
其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写“书斋记”(如《项脊轩志》),可以写“书画杂物”(如《核舟记》),可以写“亭台名胜”(如《喜雨亭记》),等等。
在描写对象时,形神兼顾;写法多样,随物赋形,言而有序。
本文第1一3段写于作者18岁时;第4、5段写于作者而立之年,是对前文的补充。
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作者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当年安于清贫、发奋读书的生活和志趣,并引出自己与亲人朝夕相处“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祖母、母亲、妻子深深的怀念。
与一般的“志”相比,本文较多着眼于生活中的细节琐事,将过去与现今连结记述,融人了作者深挚的情感。
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先后的不同风貌。
这段文字在对闲适清幽对理想书斋生活场景对描绘中,寄托了作者对往日闲适、静谧的生活无限眷恋。
第2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往事。
这段写出了家中变得凌乱不堪,每况愈下,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温柔慈爱以及祖母对孙子对关怀、疼爱和殷殷期许。
第3段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
回忆自己闭门苦读,以足音辨人的情境,项脊轩四次遭遇火灾的变故。
这一段是补叙,用极富生活实感的琐事写出作者的生活体验,与第1段相呼应,表达作者对人、对老屋的深厚感情。
第4、5段补写作者与妻子的往事。
原文及翻译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放置,动词)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阳光,名词),日(太阳,名词)过(超过,动词)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一“轩”寄情,试问怅恨深几许?——《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是明代“唐宋派”作家归有光的散文名作。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记录了修葺项脊轩前后的情况,描写了轩室的环境。
第二、三自然段写人事的变迁,追忆家中的亲人(包括“母亲”“祖母”);其中,对母亲的追忆是借老妪之口完成的。
最后两个自然段为补记的内容,主要追忆了“亡妻”;此部分内容虽为补记,但与前文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针对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
比如,可以从轩中的美景入手,欣赏景色之美,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可以从“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入手,探讨作者因何而悲,因何而喜;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探究文章的语言风格。
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都是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来思考。
对此,笔者则想从“为什么这么写”这个角度作一些探讨。
一些读者会从“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入手分析,认为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
上文记叙了作者整饬书斋,在轩中读书的事情。
这些都是“可喜”的。
下文追忆了“母亲”“祖母”“妻子”。
如今物是人非,的确“可悲”。
但是,我们如果深入地分析文本,就会发现,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悲喜交集的。
项脊轩有百年的历史,破败不堪;“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大家族分崩离析……这些都是“可悲”的。
但是,“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作者对家人怀有深情;“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作者劫后余生……这些都是“可喜”的。
作者并未将这些内容分开来写,因此“悲”与“喜”的情感也是交织在一起的。
在深入品读本文的过程中,读者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但他对自己在轩中读书的情景其实着墨并不多,而是用大量的笔墨来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他选择的人分别为“母亲”“祖母”“妻子”。
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仅仅是因为她们都来过项脊轩吗?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凭此轩而抒家族之憾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赏析【作者介绍】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
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
著有《震川先生集》。
【解题】本文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市)的项脊泾(jīng)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含有追念祖先之意。
轩,指小室。
志,就是“记”的意思。
本文分正文和补记两部分,分别是作者18岁和30岁前后写的。
文章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把真挚的感情寄寓于琐事的叙述之中,生动感人,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注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旧日的,原来的。
○着一“旧”字,文章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室仅方丈,仅:只。
方丈:一丈见方。
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雨泽下注,雨泽:雨水。
泽,雨露。
下:往下,向下,作“注”的状语。
注:灌注。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无可置者:没有可以安置(书案)的地方。
又北向,北向:朝北。
不能得日,得日:得到阳光。
日过午已昏。
○写修葺前的狭小、漏雨和昏暗,为修葺后的明亮、幽雅作反衬。
余稍为修葺(qì),我稍微做些修补。
修茸:修补。
葺,本义是用茅草覆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
使不上漏。
“使”后省兼语“之”。
上漏:从上面漏水。
上,作状语。
前辟(pì)四窗。
辟:开辟。
垣(yu án)墙周庭,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垣,也是“墙”的意思。
周庭:围绕庭院。
周,动词,围绕。
以当南日,以:介词,用。
其后省宾语“之”。
南日:从南面射来的日光。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日影:日光。
洞然:明亮的样子。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栏楯:栏干。
楯,栏干的横木。
亦遂增胜。
亦遂:也就。
两个副词连用。
胜:光彩,美观。
○写修葺后之不漏、不暗,且增花木之胜,为下文写读书轩中的情趣作铺垫。
借书满架,偃(yān)仰啸(xiào)歌,偃仰:安居,指生活悠然自得。
啸歌:长啸、吟唱。
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冥然兀(wù)坐,冥然:静默的样子。
兀坐:端坐。
万籁(lài)有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也泛指一般的声响。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
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阴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斑驳:错杂。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
○写读书轩中自得其乐的情景。
摄取庭前小鸟啄食、月夜风移桂影两个生动的镜头来表现项脊轩的清静幽雅,充满诗情画意。
记项脊轩及庭院的幽美环境,表现了作者读书轩中自得其乐的情怀,抒写了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切之感。
这段从“喜”字立意。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可喜:可喜之事。
“可悲”类同。
○这一句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枢纽。
“可喜”承上,“可悲”启下。
上文写“可喜”之事,只是对后文的衬垫,以下写“可悲”之事,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先是,先于是,这以前。
是:代词,这。
庭中通南北为一。
通南北:南北相通。
为一:成为一体。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迨:介词,等到。
诸父:伯父、叔父。
异爨:各自做饭,指分家。
爨,烧火做饭。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作状语。
东犬西吠,东犬:东家的狗。
西吠:对着西家叫。
西,作状语,向西。
客逾庖(páo)而宴,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
庖:厨房。
这是说分家后居住零乱,所以客人到这家去赴席要经过那家的厨房。
鸡栖于厅。
这是写分家后的混乱现象。
厅堂为大家公有,所以各家都让鸡栖息在客厅里。
庭中始为篱,始:副词,起初。
为篱:扎上篱笆。
已为墙,已:副词,然后,以后。
凡再变矣。
凡:副词,总共。
再变:变两次。
○写庭中由“通南北为一”演变到叔伯分家后庭院的凌乱反常和筑墙隔离,见出归氏大家庭的崩溃,此可悲者一。
家有老妪(yù),妪:妇人,多指老妇。
尝居于此。
尝:曾经。
此:指项脊轩。
妪,先大母婢(bì)也,先大母:已故的祖母。
先,对已去世的长辈的尊称。
大母,祖母。
婢:婢女,丫环。
乳二世,给两代人喂过奶。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先妣(bǐ)抚之甚厚。
先妣:已故的母亲。
抚:看待。
○由老妪引出母亲和祖母。
室西连于中闺,于:同。
中闺:内室。
先妣尝一至。
一至:来过一次。
妪每谓余曰:每:副词,经常,不止一次地。
“某所,而母立于兹。
”某所:每个地方。
所,名词,处所。
而:同“尔”,你。
立于兹:站在这儿。
兹,代词,此。
○极平凡的叙述中表达出最亲切的怀念。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姊:姐姐。
呱呱(gū)而泣,呱呱:婴儿的哭声。
娘以指叩门扉(fēi)曰:以:介词,用。
叩:敲。
门扉:门扇。
‘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板:门板,即指门。
相为:副词性结构,同“相与”,互相,彼此。
○细节传神。
一叩一问,充分表现出慈母的舐犊深情。
而老妪之相为应答,也于平淡的叙述中表现出逼真的情景,使人如闻其声。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由老妪对女主人的回忆,触动作者幼年失母之苦情,此可悲者二。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十五岁时。
古代男孩到了十五岁就束发为髻(jì),算是成童,因而以“束发”作为成童的代称。
一日,大母过余曰:过:探视,看望。
“吾儿,久不见若影,若影:你的踪影。
若,代词,你。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怎么。
竟日:终日,整天。
竟,终。
大类:很像。
比去,等到离去时。
比:介词,等到。
以手阖(hé)门,阖:关闭。
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久不效:长久没有收到成效。
意思是长期来没有人因读书而考中科举做官。
儿之成,则可待乎!”成:成就。
则:连词,表转折,却,倒是。
顷之,一会儿。
“之”字作为词缀附在时间副词后面,没有实在意义。
下文“久之”的“之”用法同。
持一象笏(hù)至,象笏:象牙做的手板。
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有事可记在上面备忘。
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太常公: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chǎng)在宣德年间做过太常寺卿。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
执此以朝:拿着这个象笏朝见皇帝。
以,连词。
他日汝当用之!”他日:别的日子,指以后。
他,旁指代词,别的,另外的。
○写祖母的三句话,既有怜爱,又有赞许,既有期待,又有鼓励,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老祖母疼爱孙儿的丰富的感情。
而“以手阖门”和“自语”,又以平凡的日常动作把老祖母写得神态毕现。
瞻顾遗迹,遗迹:过去的事情留下来的痕迹,如祖母站过的地方、用手关过的门扇、交给自己的象笏等。
如在昨日,令人长号(háo)不自禁(jīn)。
长号不自禁:忍不住放声大哭。
○追念祖母赠以象笏之事,隐含长辈遗训迄今未酬的慨叹,此可悲者三。
写项脊轩周围环境的变迁,追忆有关人事,抒发了对大家庭离析的感慨和对母亲、祖母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段从“悲”字立意。
轩东故尝为厨,故:副词,以前。
为:是。
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扃:关闭。
牖:窗户。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凭。
○本极平常事,作者娓娓道来,却表现出了浓厚的情韵。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能够不被焚毁。
得:能够。
焚:意念上的被动,被焚毁。
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
者:语气词。
回到项脊轩本身,补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轩凡四遭火得不焚的事,显出项脊轩的屡历劫数,是“悲”的补充。
余既为此志,既:副词,已经。
从这句以下,是作者在相隔十多年以后所作的补记。
后五年,吾妻来归。
来归:嫁到我家来。
旧时女子出嫁叫“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从:介词,向。
或凭几学书。
凭几:伏在几案旁。
学书:学写字。
○以轻描淡写之笔,形象地勾勒出了少年夫妻相依相伴、耳鬓厮磨的情状。
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述诸小妹语曰:这是妻子探望父母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话。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且:提起连词,那末。
○问话传神,童稚娇憨之态可掬。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把“室坏”与“妻死”互相联系地写出,有无限哀伤。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卧病:因病卧床。
“病”是“卧”的补语。
无聊:(精神上)无所寄托。
聊,依赖,寄托。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乃:副词,于是,就。
复:副词,再,又。
其制稍异于前。
其:它的。
制:格局,样式。
于:同。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自后:从此以后。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所手植:亲手种植的。
今已亭亭如盖矣。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盖:伞盖。
○结尾抒物在人亡的感叹,情意缠绵深永。
补写轩中可喜可悲之事,追忆夫妻间生活琐事,抒发了怀念亡妻的真挚感情。
【译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
房间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这是)已有百来年的老屋子,灰尘泥土(从瓦缝墙隙中)往下漏,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
又朝北,不能得日光,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
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漏水。
前面开四扇窗子,围绕庭院砌上垣墙,用来当着南面射来的阳光,阳光反射过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木兰、桂树、竹子和其他树木,先前的栏杆,也就增添了光彩。
借来各种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端坐着,室外什么声音都有,庭院的台阶上却静悄悄的,小鸟时常来啄食物,人来到了也不飞开。
十五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清风吹来,树影晃动,婆娑摇曳,十分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这以前,庭院中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等到伯叔们分了家,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院墙到处都是。
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在厅堂里栖息。
庭院中起初扎上篱笆,然后又砌成墙,一共变了两次了。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房间里住过。
这老婆婆是先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待她很好。
房间的西边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
老婆婆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的母亲在这里站过。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门板说:‘孩子感到冷呢?(还是)想吃呢?’我从门外跟她互相回答。
”话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哭起来。
我从成童之年起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身影,怎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去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道:“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成效,这孩子的成就倒是可以等待到了!”一会儿,她又拿着一块象牙手板来到屋里,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它朝见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