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不了2”与“不能V”语义句法语用对比分析
浅析现代汉语“V不了”结构

浅析现代汉语“V不了”结构“V不了”结构是现代汉语语法中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关于这种结构的语义、句法、语用的研究不胜枚举,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将对“V不了”结构进行考察,从其意义、结构的特点、教育教学方面进行论述。
现代汉语中“V不了”结构很常见,其中的“V”指的是动词,有关“V不了”结构的研究很早就有了,早在李宗江的研究中就有涉及,到现在,已经研究得比较深入了,出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陆意对“V不了”结构进行了分类,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且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其语法化的原因。
李红艳认为“V不了”表示动作或者动作的结果不会实现,她从“小三角”语法理论入手,从语里、语表、语用三个角度进行研究。
王瑜对“V不了+疑问形式”进行了详细考察,分别对其中常见的“V不了+多少/多久/什么”这三种格式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的研究。
李善熙认为“V不了”表达主观小量,列出了很多语料但是没有过多的分析。
可见,有关“V不了”结构的研究比较深入,但仍可以继续挖掘,下面本文将对其进行考察。
一、“V不了”结构的意义有关“V不了”的意义,不同的学者意见较一致,没有太大的差异,总的来看,其中的“V”表示的是动词,“V不了”表示的是动词表示的动作无法实现,不能做到或者不能实现动词表示的动作,有时能表达主观小量,有时可以解释为“不V”,但是有时候却不能,在分析其意义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以及其中的动词来判断。
通过观察语料库的语料,“V不了”结构在CCL语料库的语料中并不少,并且其中的“V”可以是多种不同的动词,例如:要不了三天你也得瘦一圈。
此例中,“V不了”结构中的“V”是“要”,其中的动词也可以换成“用”,“要不了”表示的是没有实现动词“要”所表示的动作,换成“用”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即不用三天也得瘦一圈,这里的“要不了”或者“用不了”都可以解释为“不要”或者“不用”,同时,可以看出“要不了”结构表达主观小量,这个结构中的动词有的时候可以换成别的,且有时候换了别的动词并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河北大名方言中“V不”式反复问句中的“不”的功能浅议

河北大名方言中“V不”式反复问句中的“不”的功能浅议“V不”式反复问句自西周中期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在普通话和方言里仍在不断使用。
本文试从汉语史和方言两个角度对其句尾的“不”的功能重新做出审视和分析。
关健词:反复问句语气语法化“V不”式反复问句最早出现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
《殷契粹编(上部)》425上部有如下二辞:“A:丁未卜,扶:又咸戊、学戊乎?B:丁未卜,扶:又咸戊牛不?”对此二例历史上有不同看法。
郭沫若说:“案此二辞,一缀以‘乎’,一缀以‘不’,盖均表示疑问之语词,不者否也。
凡卜辞本均是疑问语。
”(《殷契粹编考释》,P66)。
陈梦家也认为,句末的“不”是语气词(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P128)。
而裘锡圭(1988)则认为,“不”命辞中的验辞,而不是疑问语气词。
据确切考证,“V不”式反复问句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刘子瑜,1998)。
20世纪70年代,岐山董家村出土西周中期的五视卫鼎铭文中有“正乃讯厉日:‘汝贾田不?’”之语(《文物》,1976,(5):38)。
这里的讯辞,裘锡圭(1998)认为“显然是‘V不’式问句”。
此后,此类句式相沿许久,从先秦、汉、魏至明清都可看到此类例证:(1)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战国策·齐策》)(2)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史记·张仪列传》)(3)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汉书·于定国传》)(4)子经历诸山,宁睹太子不?(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2》《须大拏经》)(5)冀罪止于自身,二儿可得全不?(《世说新语·言语》)(6)禅师唤此以为庄严不?(《神会语录》)(7)万里得诗长揖去,他年挈笠再来不?(《陆游诗》)(8)知县又问:“曾引人奸骗你不?”(《拍案惊奇·卷二》)(9)这如今守着我,你看我许你打不!(《醒世姻缘传》)可以看出,“V不”式问句贯穿了汉语的整个历史,后来“否”“未”“无”相继进入此格式,见以下例句:(10)闻诸道路,不知信否?(《左传·定公四年》)(11)欲门伯春无它否?(《后汉书·马援传》)(12)还将得尊胜经来否?(《祖堂集·卷12》)(13)言出子口,入于吾耳。
留学生V不V句式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2023-10-29•引言•v不v句式概述•留学生v不v句式的使用偏误分析•留学生v不v句式偏误的教学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v不v句式的重要性v不v句式是汉语的一种常见句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交际性,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广泛的使用。
研究意义通过对留学生v不v句式的偏误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汉语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普遍性到中国学习汉语,掌握汉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技能。
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限制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关注留学生的v不v句式使用情况,重点分析其偏误类型和原因,不对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限制由于汉语水平和地域差异等因素,本研究的样本可能不够全面,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和增加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02v不v句式概述v不v 句式是一种常用的汉语疑问句形式,其中“v”代表动词或动词短语。
这种句式通常用于询问某动作是否发生或某状态是否存在。
特点v不v 句式具有简洁明了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易于理解和使用。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这种句式都十分常见。
定义v不v句式的定义和特点VSv不v句式的历史演变起源v不v 句式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
在古代汉语中,这种句式被用于表达疑问和不确定性。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v不v 句式逐渐发展并被广泛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句式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疑问句形式。
v不v句式的语用功能询问确认表达不确定性03留学生v不v句式的使用偏误分析语义理解错误语义搭配不当语法结构错误留学生在使用“v不v”句式时,可能存在语法结构上的错误,如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缺失或多余。
要点一要点二语态错误“v不v”句式通常用于表达一种询问或请求,留学生在使用时可能忽略了这种语态的转换,导致语法错误。
留学生在不适当的语境下使用“v不v”句式,可能导致表达的意思与实际意图不符。
语用策略不当“v不v”句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是最得体的表达方式,留学生可能没有掌握这种策略,导致使用偏误。
试析“V也不V”格式

试析“V也不V”格式现代汉语学界对于“V副VP”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对其下位格式“V也不V”研究却很少。
本文基于语料,试图从格式内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来分析现代汉语口语常用表达式“V也不V”。
标签: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或看到类似下面的句子:(1)他疲乏地闭着眼,动也不动地靠坐在后座上。
(2)他们看也不看望远镜,就肯定“这玩意儿并不十分可靠”。
(3)在入场和散会的时候,常恐得罪了朋友,怪我对人没有礼貌,见了面理也不理。
在这些句子中,“动也不动”“看也不看”“理也不理”有一个共同特点:动词“动”“看”“理”与它们的否定式“不动”“不看”“不理”分别分布在副词“也”的前面和后面。
据此我们将这种格式概括为“V也不V”,这类结构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繁,因此,本文将从格式内部特征、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等方面,对此格式加以分析。
在北大语料库①中使用“模式查询”检索“V也不V”,共出现1912条语料,其中,剔除了以下明显不正确以及不符合本文研究要求的。
如:(4)忽必烈道:“我既杀此人,却又赏他家属,你们不明白这中间的道理,是也不是?”诸将一齐躬身道:“请四大王赐示。
”(5)黄帮主带病在身,你乘危相逼,羞也不羞?(6)这是一个学究式的人,我心里想,对付这种人容易也不容易,他缺乏激情、缺乏活力和冲动。
(7)从这种意义上说,赛特的价格离谱也不离谱。
例(4)~例(7)中的“是也不是”“羞也不羞”“容易也不容易”“离谱也不离谱”都是同一个词在“也不”的前后分布着,我们暂且将其概括为“X也不X”,其中“X”可以是动词(以系动词“是”居多)、形容词、名词等,但是意义与本文所要研究的“V也不V”大相径庭。
如例(4)“是也不是”和例(5)中的“羞也不羞”意思是“是还是不是”“羞愧还是不羞愧”,即“X还是不X”,此类结构常出现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
例(6)则表示“既容易又不容易”,例(7)义为“从这种意义上说,赛特的价格不离谱”。
浅析现代汉语“V不了”结构

浅析现代汉语“V不了”结构作者:刘瑞卿来源:《牡丹》2016年第21期“V不了”结构是现代汉语语法中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关于这种结构的语义、句法、语用的研究不胜枚举,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将对“V不了”结构进行考察,从其意义、结构的特点、教育教学方面进行论述。
现代汉语中“V不了”结构很常见,其中的“V”指的是动词,有关“V不了”结构的研究很早就有了,早在李宗江的研究中就有涉及,到现在,已经研究得比较深入了,出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陆意对“V不了”结构进行了分类,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且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其语法化的原因。
李红艳认为“V不了”表示动作或者动作的结果不会实现,她从“小三角”语法理论入手,从语里、语表、语用三个角度进行研究。
王瑜对“V不了+疑问形式”进行了详细考察,分别对其中常见的“V不了+多少/多久/什么”这三种格式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的研究。
李善熙认为“V不了”表达主观小量,列出了很多语料但是没有过多的分析。
可见,有关“V不了”结构的研究比较深入,但仍可以继续挖掘,下面本文将对其进行考察。
一、“V不了”结构的意义有关“V不了”的意义,不同的学者意见较一致,没有太大的差异,总的来看,其中的“V”表示的是动词,“V不了”表示的是动词表示的动作无法实现,不能做到或者不能实现动词表示的动作,有时能表达主观小量,有时可以解释为“不V”,但是有时候却不能,在分析其意义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以及其中的动词来判断。
通过观察语料库的语料,“V不了”结构在CCL语料库的语料中并不少,并且其中的“V”可以是多种不同的动词,例如:要不了三天你也得瘦一圈。
此例中,“V不了”结构中的“V”是“要”,其中的动词也可以换成“用”,“要不了”表示的是没有实现动词“要”所表示的动作,换成“用”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即不用三天也得瘦一圈,这里的“要不了”或者“用不了”都可以解释为“不要”或者“不用”,同时,可以看出“要不了”结构表达主观小量,这个结构中的动词有的时候可以换成别的,且有时候换了别的动词并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浅析“不 V了”句法格式

浅析“不 V了”句法格式作者:蒙思颖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19期摘要:“不 V了”是个多义格式,通常可表达三个格式义,因此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句法特点。
本文基于“不 V了”的语义差异,尝试性地分析了“不 V了”的句法差异,最后总结出此结构在句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不 V了”;多义格式;句法差异“不 V了”格式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句法现象,这里的“V”指的是广义的动词,如“去、吃、玩”等。
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将此码简化为“不 V了”,既包括动词词组,也包括形容词词组。
“不 V了”结构通常有三个语义,但这里的语义是指该格式自身具有的格式义,是独立于语义规则之外的语法事实,因此,它是高度抽象的。
在这里,我们首先分析“不 V了”的语义差异,再探讨它的句法差异和规律。
一、“不 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不 V了”格式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表示三种不同的语义,我们分别记作 M1、M2、M3。
(一)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一般会用否定形式表示礼貌的拒绝,自然就会用到“不 V了”格式。
此时,“不 V了”的格式义 M1记作[ M1:谢绝]。
(二)在表示对某种意愿持否定态度时,我们也会用到“不 V了”结构,它通常表示“不打算…了”。
据此,我们把 M2的格式义记作[M2:打算]。
(三)“不 V了”还可表示“新情况的出现”即“情况有了变化”之意。
此时,我们将 M3写作[M3:变化]。
二、“不 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以上分析得出“不 V了”结构具有不同的语义表征,而这些语义表征势必会受到句法的影响和限制,下面我们探讨一下“不 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一)成分的省略成分的省略指“不 V了”结构中某些成分缺省,但并不影响语义的完整和一致,在这里主要指“了”的省略。
如[ M1:谢绝]句式中的“了”可以省略,因为省略后语义基本没变,只是语气略有不同。
M2和 M3中的“了”不能省略,因为省略后句子要么不成立,要么意思大相径庭。
认知视角下的“V不了”与“V不得”比较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V不了”与“V不得”比较研究
在汉语中,“V不了”与“V不得”作为动态助词,都用来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无法进行或无法达到的意思。
在认知视角下,这两个表达方式有着一些细微但重要的区别。
本文
将对这两个搭配进行比较研究。
从语法角度看,“V不了”是由动词与副词“不了”相结合而成,而“V不得”则是由动词与副词“不得”相结合而成。
这两个副词的使用频率不同,“不了”在日常口语和文
学作品中的使用比较普遍,而“不得”更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
从概念角度看,“V不了”通常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无法完成或达成,具有一种被动
的含义,强调外部条件或限制导致无法实现。
“你的计划因为找不到资金而实施不了。
”
这里强调的是外部条件的制约。
而“V不得”则更多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禁止进行或达到,具有一种主动的含义,强调规定或规则的限制。
“这个地方禁止吸烟,你不得在此地吸烟。
”这里强调的是规定的限制。
从语用角度看,“V不了”通常带有一种遗憾或无奈的情感色彩,表示对无法达到某
个目标或状态的失望或不满。
“他很想出国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实现不了。
”这里强调的是失望和不满。
而“V不得”则更多表示一种客观的限制或规定,没有太多情
感色彩。
“考试期间,不得噪音扰人。
”这里强调的是规定的限制。
《V也不是,不V也不是》构式研究

“V也不是,不V也不是”构式研究摘要:本文对较为口语化的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进行研究,分析其组配的构件及产生的构式义。
在语篇中进一步分析这一构式,了解语篇对构式的补充作用。
最后通过与其他类似构式比较得出的异同,从而使“V也不是,不V也不是”这一构式的语义更加明晰。
关键词:构式;构件;主观选择引言试分析下例:(1)武六一讪讪地愣在那里,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2)他们不断地大诉苦水,使交谈的人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3)小林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最后看了老乔一眼,还是跟女小彭走了。
在上述三例中,都出现了码化后形成的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
可见这一构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对其具体的意义并未明确。
本文对其语义展开研究,将其置于语篇之中了解语篇对这一构式的影响,并通过对比使之更加明确。
一、“V也不是,不V也不是”的构件分析“V也不是,不V也不是”构式包含三部分的构件:变项“V”、常项“不”、常项“也不是”。
(一)常项分析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主要包含两个常项,下面将通过例子对构式中的这两个常项的语义功能进行分析。
(4)武六一讪讪地愣在那里,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只听见他一个劲咽口水。
1.构件“不”的分析在整个构式中,共出现了三个“不”,其中两个出现在构件“也不是”中,另外一个单独出现在第二个分句的开头,即“不…也不是”中的第一个“不”,这是我们要分析的常项“不”。
它出现在第二分句中,引领该分句的语义。
“不”作为否定副词,其语义功能是对所修饰的动词表示否定。
如例(1)中,“不”对“说”进行了否定,并与前句的“说”呼应,形成对比。
2.构件“也不是”的分析构件“也不是”在构式的两个分句中重复出现,但其所表示的语义相同,因此可以分析为同一常项。
“也不是”是由三个词组成的短语,这个短语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一种无奈、为难、纠结的感情,从而表示说话人复杂的心理。
例(1)中前后两句的“也不是”表达出“武六一”的纠结、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