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 Vol. 2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5

──────────

收稿日期:2005-05-31

作者简介:刘淑芬(1981-),河北唐山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04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 38 -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刘淑芬

(广西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在语法分析中要区分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三个平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具有三位一体性。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要注意把握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从而使句子从静态分析达到动态分析,这也将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个平面”理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位一体性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6-0038-03

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际载体,一种极其复杂的符号体系。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分析语言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

进行。

[1]

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个具体的句子,总是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必须同时进行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才算最后达到语法分析的目的。如此才能使静态语法分析和动态语法分析相结合,达到全方位的语法分析,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主张自觉地既明确区分又相互兼顾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都有自己的形式和意义:“句法、语义、语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句法、语义、语用的意义都是语法意义。”[2]句法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句法意义,指的是词语与词语结合组成句法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显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义意义,简称语义,指的是词语和词语相互配合组成语义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隐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只有在一定的语义结构中才能形成,因此词汇意义、逻辑意义、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不属于语法范畴的语义。语用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用意义,指的是词语或句法结构体在语言实际使用中所产生或形成的语用价值或信息。语用意义往往体现着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向。

三个平面中,句法和语义是表里关系或显层和隐层的关系,这在抽象的句子结构里看得更为明显,句法结构同时也是语义结构的表现形式;而在具体的句子即交际中实际运用的句子中,语用成分或语用因素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内层和外层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至于三者在语法分析中的价值,三个平面

有三种结构,也就会有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它们在具体的句子中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句子的要素,三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由于着眼点和观察角度不同,研究中会有所侧重:“从说写角度看,句法是核心,是个轴。研究语法,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深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2]因此,句子的语法分析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而不应该是孤立的。

在分析一个句子合法不合法时,一是要看句法上词语间结合得妥当不妥当;二是要看语义上词语搭配得合理不合理;三是要看语用上词语安排得适切不适切。凡符合妥当、合理、适切三个条件的句子,可以说是一个合法的、有效的句子,反之,可能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或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由此可知,在对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求把句子放在交际的过程中观察,看语境对句子的语义和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采用静态的分析与动态的分析[3]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例如:“门把风吹开。”这句话从句法上看虽符合“主语(门)+状语(把风)+动词(吹)+补语(开)”的格式;但从语义上看,此句违背了“把”字句的主语必须是施事,而介词“把”介引的对象应为受事的原则,同样让人不知所云;再从语用方面看,此句所传达的信息是不真实的,而且由于缺少语气词“了”则不能表达陈述确定的语气,使人觉得一句话没说完,因此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如果转换成:“风吹开了门。”“风把门吹开了。”或“门被风吹开了。”无论从哪个平面上看都是合理合法的。而且,这三句的主语、施动者(或受动者)、主题三者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句子的主语兼有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因素,因而三个平面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在有些情况下,主语、施事(或受事)、主题并不是等同的,例如:“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都

刘淑芬: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 39 -

做完了语法作业。”这句话从句法平面分析“今天”是句首状语,“我们班的同学”是主语,“都做完了语法作业”为谓语;从语义平面来看,主语是施事,谓语动词的宾语是受事;从语用平面来看,句首状语“今天”是话题,口语中需要重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主语和话题并不重合,主语是在句子中与语义结构、语用结构密切相关的句法范畴,主语是相对谓语而言的,施事属于语义范畴是相对受事而言的,话题是语用范畴,是针对表达重点而言的。由此看来,语法、语义、语用是语言的三个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平面。语法属于形式,语义要选择一定的形式来运载。语法组合必须以语义的可组合性为依据。语用的不同往往决定了句子结构方式的不同和语义关系的变化。再看下面一组句子:

(1)风吹开了门。 (2)风把门吹开了。 (3)门被风吹开了。

从句法上看,他们分别属于三种句型,例(1)是一般的动词性带宾主谓句,例(2)是“把”字句,例(3)是“被”字句,三者结构各异。从语义关系上看,上述三个句子具有一致性,“风”是施动者,“门”是受动者,“吹”是动作行为,“开”是行为结果。但是从语用效果看,三个句子有明显的不同,例(1)属于对客观现象的一般叙述。例(2)突出了动词对受动者的处置意义,表达的重点是风吹门,出现了什么结果。例(3)突出了受动者的遭受义,强调“门”被怎么样了。在“把”字句中,施事“风”是主语,受事“门”是状语的组成部分。在“被”字句中,受事“门”成了主语,施事“风”成了状语的一部分。这三个句子结构不同,但有互相转换的关系,可以随着说话者的目的、意图的不同作相应的变换和调整,还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调整句子的重音和语气等语用因素,假如在句末加上“了”、“吗”、“啊”等不同语气词,语用功能就会发生变化。

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不但对句子的个案分析有效,也同样可以用于语法的系统分析中,因为“三个平面既是方法问题,又是理论问题,说它是方法问题,是因为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点,多层面地研究语法;说它是理论问题,是因为它是对语法本体论的认识,是一种本体论的认识观”。[4]

对句子作系统的分析,也要从三个不同的平面相对独立地抽象出句子的类型。“要从句子的句法平面抽象出句型、从句子的语义平面抽象出句模、从句子的语用平面抽象出句类。”[5]试以现代汉语主谓句中的动词谓语句为例:

(1)小王吃了一个苹果。 (2)小王吃苹果了吗? (3)小王吃苹果了呀! (4)小王快吃苹果。 (5)桌子上放着苹果。 (6)小王把苹果吃了。

(7)苹果被小王吃了。 (8)小王蹲在地上吃苹果。 (9)主人请小王吃苹果。 (10)主人给小王一个苹果。

上述句例,从它们的句法结构格局看,都属于动词谓语句,其下位结构又分为七种句型:(1)至(4)可分析为主谓句中一般的“主—动—宾”句型,(5)可分析为存现句,(6)可分析为“把”字句;(7)为“被”字句,(8)为连动句,(9)为兼语句,(10)为双宾句。

从语义平面看,根据它们的语义结构模式可归纳为七种句模:

(1)至(4)为“施事+动作行为+受事”,(5)为“处所+存现+施事”,(6)为“施事+介词+受事+动作行为”,(7)为“受事+介词+施事+动作行为”,(8)为“施事+动作(1)+动作(2)+受事”,(9)为“施事+动作+兼语+动作+受事),(10)为“施事+动作行为+关涉对象‘人’+动作对象‘物’。

在语用平面,根据它们的语用表达功能可以看到,每种句型都可能利用语调、语气词等语用因素变换出四种句类:

(1)至(4)分别为陈述句句类,疑问句句类,感叹句句类和祈使句句类。综上所述,对“小王吃了一个苹果”的语法分析是:表主动意义的陈述类动词性一般结构主谓句,对“桌子上放着苹果”的语法分析是:表存现意义的静态陈述类动词性特殊结构主谓句。

在这些句子里,句型是表现句模的句法形式,句模是句型所表现的语义结构;句型和句模相结合组成一个结构体,即句子的“句型—句模”结合体,可称之为句干;句类是黏合在句子句干上的句能(体现语用表达功能的要素)归纳出来的类。对一种语言的句子进行全面的调查以后,通过理性的抽象,可以建立该语言的句型系统、句模系统和句类系统。

目前,对语法结构的三个平面的分析大致有三种思路、三种模式,即“三个平面的成分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6]它们也是围绕三个平面三位一体性进行划分的,但笔者认为三个平面的成分分析法更加全面地体现了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这种分析模式分析句子时,首先要把“外层成分”和“内层成分”划分开来。所谓外层成分,包括主题(话题)、句首修饰语、外位语、提示语、游离语、语气词等等,这些都是语用成分。话题不同于主语,话题是外层成分,主语是内层成分。如:

(1)苹果小王吃了一个。 (2)小王吃了一个苹果。

这两个句子的区别形式仅在于“苹果”出现的位置不同。(1)中,“苹果”处于句子的外层,属于语用成分,充当的不是句子的主语,而是“话题”;而(2)中,“苹果”处于句子结构的内层,是句子的宾语。句子的外层成分对句型的确定没有影响,两个句子都是主谓句。分析句子时,分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