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预防及护理

合集下载

寒露节气中的温病预防与免疫增强

寒露节气中的温病预防与免疫增强

寒露节气中的温病预防与免疫增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寒露节气的特点和传统习俗;2.了解温病在寒露节气中的易发特点;3.了解预防温病的方法和免疫增强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温病。

二、教学内容1.寒露节气的特点和传统习俗;2.温病在寒露节气中的易发特点;3.预防温病的方法和免疫增强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寒露节气的特点和传统习俗,如气温逐渐降低,天气转凉,人们开始穿秋衣秋裤等。

2. 温病易发特点(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介绍温病在寒露节气中的易发特点。

如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受寒邪入侵,易导致感冒、咳嗽等疾病。

3. 预防温病的方法(15分钟)a. 饮食方面:合理搭配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增强免疫力。

b. 着装方面: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

c. 锻炼方面: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d. 居住环境方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干燥。

e.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和细菌。

4. 免疫增强的重要性(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免疫增强对于预防温病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等。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预防温病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其他节气中的温病预防与免疫增强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是否能积极发言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有效建议。

3.练习评价:布置一些与温病预防和免疫增强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寒露节气的特点和传统习俗,了解温病在寒露节气中的易发特点,并掌握预防温病的方法和免疫增强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医护理:温病的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温病的中医护理

1、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光线柔和,避免一切刺激。

2、注意观察体温、口渴、出汗、脉象及各脏腑的功能变化。

3、高热时可用冰敷,酒精擦浴、或用生石膏水灌肠退热。

4、口渴甚时应多喝凉开水,多吃西瓜。

5、出汗多时应及时擦干或更换衣服。

6、高热不退可在耳背及十宣针刺放血。

7、必要时用退热针剂肌注。

8、保持口腔清洁,因发热病人多有口腔粘膜干燥,加之全身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口腔炎及粘膜溃疡,故应在晨起、睡前、饭后协助病人漱口,口唇干燥者可涂甘油或植物油。

9、注意神志的改变,若见心烦不安则是病情加重,应报告医生。

网校辅导:2013年执业护士辅导状元班、榜眼班招生套餐
2013年护士执业考试无忧通关班:当期考试未过,下期免费重学
网校2011年卫生职称考试辅导通过率
考试软件:2013版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宝典2013版主管护师考试宝典(专业代码:368)2013版外科主管护师考试宝典(专业代码:370)2013版儿科主管护师考试宝典(专业代码:372)。

湿热类温病的要点

湿热类温病的要点

湿热类温病的要点
1.病因:
2.发病机制:
湿邪主要指环境中的湿气或食物中的油腻物质,热邪主要指体内的热毒,当湿邪和热邪入侵人体,会互相融合,形成湿热之邪,堵塞经络,破
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从而引发湿热类温病。

3.临床表现:
4.辨证要点:
5.辨证论治:
针对湿热类温病的不同症状,中医常采用辛凉解表、清热化湿的治疗
方法,例如可以使用白芷、菊花、连翘等药物来解表清热,使用茵陈、苦参、泽漆等药物来清热化湿。

6.饮食调理:
7.调整生活习惯:
8.预防:
预防湿热类温病的关键是加强自身免疫力,保持个人卫生,不吃不洁
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合理调理体内阴阳平衡。

总之,湿热类温病的要点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要点、辨证论治、饮食调理、调整生活习惯和预防。

了解并掌握这些要点,有助
于更好地认识和处理湿热类温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提高患
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温病的传变一般遵循由表入里、由阳入阴的规律,可发生多种传变,如寒邪化热 、热邪伤阴、耗气伤津等。
02
温病的预防
提高机体免疫力
合理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 劳累。
合理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 跑等,以增强免疫力。
保持心情愉悦
减轻心理压力,避免情绪低落或过 度紧张。
合理饮食
均衡膳食,增加营养,多摄入维生 素和矿物质。
西药治疗
01
02
03
对症治疗
针对温病的症状,选用相 应的西药进行对症治疗。
控制感染
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温病 ,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 头孢菌素等控制感染。
退烧止痛
对于温病引起的发热和疼 痛,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布 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身体的穴位,调节气血流通,达到治疗温病的 目的。
温病的分类与表现
温病可根据其病因、病位和病势的不同而分为多种类型, 如感冒、风温、湿温、暑温、秋燥等。
不同类型的温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恶寒、咳 嗽、呕吐、腹泻等,其中发热是温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 一。
温病的发病机制
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邪从外来、由表入里,侵袭人体各脏腑经络,扰乱人体正 常生理功能,导致气血津液失调,产生病理产物。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出现呼吸困难或咳嗽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04
温病的治疗
中药治疗
辩证施治
根据温病的类型和症状,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 行治疗。
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材包括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 叶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凉血化瘀
针对温病过程中出现的血症和瘀血症,选用凉血 化瘀的中药材如丹皮、赤芍等。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温病是指由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中暑三种疾病。

预防和护理是防止温病的发生和减轻其症状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温病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确保室内通风良好,可以通过开窗、开启空调、使用电风扇等方式增加空气流通,带走热气。

2.合理控制室内温度:室内温度不宜过高,最好保持在26℃左右。

可以进行适当调整空调温度、使用遮阳窗帘等方式控制室内温度。

3.适时进食高水分食物:温病患者应适当增加进食高水分食物的比例,如水果、蔬菜等。

这样有利于补充体内水分,防止脱水。

4.多饮水:多喝清凉水或含有盐分的水,以补充身体所需水分。

但要避免饮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因为这些饮料会加重脱水情况。

5.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在高温天气条件下,应尽量减少长时间的户外活动,特别是在中午时段避免户外运动。

6.穿着合适的衣物:选择轻薄、透气的服装。

避免穿着过多或过紧的衣物,以便保持体温平衡。

温病的护理:1.冷却措施:对于出现温病症状的患者,可采取冷却措施,如用冷却贴敷在额头、脖子或其他易出汗的部位;或用毛巾擦拭身体,并用凉水冲洗身体来降温。

2.补充水分:温病患者因大量流汗会造成脱水,要及时补充水分。

可以给患者喝清凉的水或含有适量盐分的电解质饮料,以补充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丧失。

3.卧床休息:温病患者应立即休息卧床,避免继续活动加重症状。

同时,保持室内通风,调整室内温度,提供适合的环境。

4.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神志清晰程度和其他症状的变化。

如体温继续上升,出现虚脱、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应及时报警,寻求医疗帮助。

5.固定补液:对于严重脱水的温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固定补液。

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给予液体补充,以快速恢复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总之,温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控制室内温度、适时进食高水分食物、多饮水、减少户外活动时间、穿着合适的衣物等。

同时,对于出现温病症状的患者,还应采取冷却措施、补充水分、卧床休息、观察病情以及固定补液等措施进行护理。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成熟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成熟

中医护理学的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公元1368~1840年,正值明清时代,中医护理学已进⼊了成熟阶段。

李时珍与《本草纲⽬》 《本草纲⽬》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不仅对药物学作了详细记载,同时对⼈体⽣理、病理、疾病症状、卫⽣预防及疾病护理⽅法等都作了正确的叙述。

温病护理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类急性外感病的总称,因其发病急、传变快,并且有的还具有传染性(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性的,⼜称为“瘟疫”),因⽽严重危害⼈们健康,引起众多医家重视。

⼈痘接种术 天花是波及⾯⼴,危害重,流⾏史最长的烈性传染病。

我国在公元四世纪时,⽂献上就已描述到天花这种病,当时称为“时⾏病”。

1695年的《张⽒医通》及1742年的《医宗⾦鉴》对接种⼈痘的⽅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述,有痘⾐法、⿐苗法、旱苗法、⽔苗法等。

旱苗法和⽔苗法,由于使⽤的痘苗是天花患者痊愈期的痘痂,接种后也能产⽣⼀定的预防作⽤。

以上⽅法虽然不是很科学,但可喜的是已经有了这⽅⾯的尝试。

养⽣保健护理 明代,养⽣保健护理有了进⼀步的发展,《修龄要旨》是集⽓功、养⽣、保健、护理等内容的专书,阐述了四时调摄、起居调摄、四季却病、延年长⽣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六段锦、⼋段锦导引法、导引却病法等。

《寿世保元》则更系统论述了养⽣及⽼年护理的内容。

另外还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谱》是饮⾷调养与护理的专书;尤乘的《寿世青编》则是养⽣保健的专书。

清代钱襄的《侍疾要语》则是中医护理学的专书。

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840年鸦⽚战争以后,随着西⽅医学的逐渐传⼊,医院、医护学校的设⽴,中医护理开始吸收了新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妄图消灭中医,致使传统的中医护理受到严重摧残并停滞不前。

温病的治疗和预防 PPT

温病的治疗和预防 PPT

知常:强调区分温病的病变阶段、 层次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达变:灵活运用
1.泄卫透表法 3.和解表里法 5.通下逐邪法 7.开窍息风法 9.固脱救逆法
2.清解气热法 4.祛湿清热法 6.清营凉血法 8.滋阴生津法 10.外治法
概念:通过解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 病初起在卫分病邪的一类治法。 适用范围: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作用:发汗、疏表、透疹。
解热作用
兴奋肾上腺皮质 功能
改善微循环及抗 血凝的作用
轻清宣气:栀豉汤加味 辛寒清气:白虎汤 清热泻火:黄芩汤加减
代表方:栀豉汤加味 主治:邪在气分 热郁胸膈 用药主以轻清 “展气机以轻清” 邪热较重—味较轻薄的苦寒清热药 表邪犹未尽解—透泄之品
代表方:白虎汤
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 津气耗伤—白虎加人参汤 湿困阳明—白虎加苍术汤 邪热壅滞骨节—白虎加桂枝汤 暑热之邪—清暑透热之品 邪初传入阳明而表邪未尽—透表之品
是否都要发汗 误汗 不失汗 必须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兼挟
概念: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 分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 法”。
适应证:温病气分里热盛,但尚未与 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
作用: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 里解。
祛除病原微生物 的影响 提高免疫功能 抗炎作用 抗休克作用
解毒作用
解热 抗菌 消炎 疏肝利胆 调整胃肠功能 人体免疫功能
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 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 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 (达原饮 化裁)
代表方:蒿芩清胆汤 主治:邪郁少阳 胃失和降 与小柴胡汤在功用主治上有同有异 视湿与热之偏重而进行加减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针对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的治法 上中下三焦一齐分消、 中心病位在中焦 虽为湿热兼夹 、以痰湿内阻和气滞偏重 对邪热较甚的病证加用清化之品

温病的预防ppt课件

温病的预防ppt课件
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乙类(25种)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 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炭疽、 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甲类传 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 染病管理。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 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 报。 其余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 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 疟疾。 内完成网络直报。
温病的预防
目的要求:
• 了解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和温病有关的 预防方法。
教学内容:
• 1. 简述中医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及成就。 • 2. 介绍中医预防温病的方法。
第一节
历代医家在预防温病方面的 认识及成就
一、对预防温病的思想奠定于《内经》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 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 锥,不亦晚乎”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 状相似”。 ——《素问• 刺法论》
• 简答题(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
1、为什么说温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2、历代医家在预防温病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3 、在温病的预防方法中,从哪四方面达到培固
正气,强壮体质的目的?
4、预施药物以防止染病的方法有哪几种?
传染病种类及疫情报告时限表
分 类
甲类(2种)
传染病种类
鼠疫、霍乱
疫情报告时限
谢谢大家
《素问》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方法
“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二、历代医家在预防温病方面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出血的护理
对有出血见症的患者,当令绝对静卧,并密切 观察其出血量、血压、脉搏和神态变化。对咯血者, 尤须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对有出血倾向者,应注 意观察,如发现应警惕有大出血和气随血脱的危证 发生。
(八)厥脱的护理
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要注意经常巡视,观察血压、 呼吸、脉搏的变化,如发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 烦躁不安或明显嗜睡、肢冷汗出、脉细数或微细者, 应注意厥脱的发生。元气暴脱、血压明显下降厥逆 者应注意保温。
温病预防及护理
时行疾病=全民恐慌?
如何预防
控制 传染源
切断传 播途径
保护 易感者
我国自古以来,在认识到温病是可以传染和发 生流行的基础上,积累了预防温病发生、传染和流 行的许多经验。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把 “预防为主”作为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五十多年 来,大力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 运动,推广了预防接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温病 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谢谢大家!
(五)邪入心营的护理
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情况,如发现烦躁不安、 神识昏蒙等现象,应注意邪入心包的可能,并及时 采取救治措施。对邪闭心包而已昏迷的患者,尤其 应该精心护理,并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咽喉 分泌物过多时,应进行吸痰,防止痰涎阻塞气道, 引起窒息而导致变证。
(六)动风的护理
如发现患者易激惹,或局部有抽搐者,应警惕动 风的发生。如已发生痉厥,应取平卧位,头侧向一 边。如口噤咬牙者,可用开口器,或压舌板缠纱布 后置于口腔,以防咬破口舌。在床边要设床栏,以 防患者从床上跌下受伤。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呼吸道 通畅,喉间痰多者要及时吸痰。
天花、鼠疫、脊髓灰白质炎==被消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霍乱、疟疾、猩红热、斑 疹伤寒等==大大下降
事实证明 温病是必须预防的 又是可以预防的
传染源
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讲卫生 灭四害 保水源 理垃圾 重饮食 强身体 打针防 看中医
1、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又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三)咳喘的护理
对咳嗽较甚或伴气喘者,取半卧位,咯痰不爽 时,可给予拍背,以空心掌自下而上,由外而内轻 拍。可适当服萝卜汁以助化痰,必要时可用竹沥水 雾化吸入,每2次。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发现呼 吸困难,唇甲青紫,应立即吸氧,必要时作气管切 开。
(四)吐泻的护理
如病变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呕吐泄泻,应对患者的 排泄物、便具、餐具等用1:200的“84”消毒液或 其他消毒水浸泡消毒。同时应观察和记录大小便的 性

勤剪指甲常洗手 餐具消毒灭蝇虫 管好水源和粪便 防止病从口中入
防之 驱之 杀之 灭之
3、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预施药物是指在温病流行期间,在
一定范围里,对可能感染温邪的人群使 用药物,以防止温病的发生与传播。
对温病的护理除了一般的护理要求,还要针对 温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根据中医学理论, 对温病的护理十分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把温病 患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的同 时,及时运用中医的基本诊断方法,掌握简单的外治、 针灸以及心理护理等方法,配合药物治疗,以提高疗 效。在温病进入后期时,尤当重视调摄,以免病情出 现反复,加速病人的康复。以下介绍温病一些基本的 护理要求。
现代开展的大规模人工免疫接种,也可以看作是增强人 体正气的一项有效措施。事实证明,推广预防接种是预防乃 至消灭许多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
2、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早期发现 •早期隔离 •早期诊断治疗 •及时报告 •控制传播 •防止发生流行。
患者隔离 接触者隔离观察 有效处理污染物品
根据温病的感受途径不同,对各 种温病可采取不同的措施来阻断其感 染传播的途径。
一是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气功、 •太极拳 •五禽戏 •八段锦 •保健按摩 •武术运动等
二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 《内经》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又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是避免过度消耗正气 《内经》又说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四是注意环境、个人、饮食卫生
应经常保持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整洁卫生,居处要空气新 鲜、阳光充足、温度适宜。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 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在饮食方面,不饮生水,不食用不 洁及腐败变质食物,不过食辛辣炙煿之品,不嗜烟酒等。
(九)局部病变的护理 如大头瘟头面部红肿处应加以保护,注意局部卫
生,严禁挤压肿痛处及用灸法治疗。皮疹消退而有 皮肤脱屑瘙痒时,宜用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十)恢复期的护理 温病患者在体温基本恢复正常时,可根据病情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鼓励多饮水,饮食以易消化、 富营养、清淡不腻为主,适当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自我防护
(一)一般护理要求
患者生病期间要注意休息,发热时要定期测定 体温,卧床休息,不要当风而卧。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室内温、湿度要适当,光线应柔和。在气温较 高的季节,室内有条件者可安装空调,或者采用在 室内放置冰块、地面泼洒冷水、用电风扇吹风等方 法以降低室温。
观察体温变化,每4 小时测体温一次。体温较高 者,不宜覆盖过厚衣被,同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 酒精擦浴,或以紫苏叶、葱白浸渍白酒,外擦四肢、 胸腹、躯干等,可使体温有所下降。也可用冰袋敷于 头额、枕部、腋下,但对无汗身热者,一般不宜用, 而可用温水擦浴。如高热而面色苍白,肢冷者,亦宜 用温水擦浴。如发热而自汗多者,应及时用干毛巾拭 干,更换湿衣、床单,避免受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