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一、输血前准备工作1.1输血准备前的检查工作1.1.1确认输血医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1.3确认输血设备完好、齐全。
1.1.4核对输血者的身份、血型,与输血医嘱和血液制品匹配。
1.1.5与输血者沟通,告知输血的目的、风险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1.1.6检查输血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记录在病历上。
1.1.8配置输血设备,包括输血管、输血装置、抽血装置等。
1.2输血操作前的准备工作1.2.1通过消毒洗手,戴上手套、面罩和帽子,进行换装。
1.2.2准备输血所需的消毒液、药物和输液器材。
1.2.3按要求使用消毒液对输液器、输血管接头等进行消毒,保持无菌状态。
1.2.4准备输血所需的电子秤,用于测量血液制品的净重。
1.2.5对输血者的皮肤进行局部消毒,确保无菌合理。
1.2.6准备输血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急救设备和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1.2.7建立输血者的输血卡,并进行记录。
二、输血操作过程2.1输血操作顺序2.1.1打开输血液体包装,将血袋悬挂在输血架上,连接输血管以及输血装置。
2.1.3进行清底负压法抽取适量空气,保持血液管路通畅。
2.1.4利用血液程控泵等装置,进行血液制品的输入,注意输血速率和滴数。
2.1.5定期观察输血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记录在输血卡上。
2.1.6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确保输血过程稳定。
2.1.7输血结束后,及时停止输血,拆除输血装置和输血管,做好消毒处理。
2.2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2.1输血速度应适宜,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输血反应。
2.2.2严密观察输血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输血30分钟内。
2.2.3注意观察输血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
2.2.4不得将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使用,以免引起输血反应。
2.2.5注意观察输血者的皮肤黏膜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出现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予以处理。
2.2.6输血者在输血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迅速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临床输血操作规程

临床输血操作规程一、临床输血操作规程(一)临床输血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坚持合理用血、科学用血、安全用血的原则,节约用血。
(二)临床输血申请1、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2、输血申请单一式两份,由经治医师填写。
申请血型、品种、数量、申请日期、医生签名。
一份交采供血机构,另一份交输血科(血库)备案。
3、确定输血后,由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采供血机构,做血型鉴定、交叉配合试验等。
紧急输血时,可先报告,后补送输血申请单。
(三)取血1、取血与发血的取送工作由医护人员担任。
为了防止差错,取血时必须由医师本人亲自到场,以防给错而造成医疗事故。
取血时,应有两名医护人员在场,以防发生问题时互相证明。
如一人取血时,必须请他人来取。
2、取血时,取血人员和送血人员都需仔细核对血液制品标签上的各项内容,包括品名、规格、数量、有效期,应与输血申请单相符。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4、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5、输用前先轻轻倒掉一些,以检查有无明显凝块。
有凝块血液绝对不能输入人体内。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6、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制品时,前一袋输完后再接下一袋血液制品继续输注。
输注血小板时例外。
7、输血完毕后,由医师填写输血记录单(即输血卡),包括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供血者姓名、血型、品种、采血日期、有效期、实际采血时间、开始输注时间、结束输注时间、用量等;由医师记录输注开始和结束时间;将血液制品取回后放入冰箱保存24小时备查。
8、凡发生过敏反应的,应做好记录;过敏反应严重者应及时通知送血站或医院领导;如系血液质量问题应向领导及时汇报情况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输血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输血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救治病人、改善病人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操作规程,以规范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以下是输血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的内容。
一、输血前准备1. 确定输血指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保输血是必要和适宜的。
2. 召集输血人员:医护人员、实验室人员和输血人员等参与输血的相关人员要提前召集,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3. 进行血型鉴定:医护人员要从输血人员身上获取足够的血样,并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相符合。
4. 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将输血人员的血样与所需血型的供血者试验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检测出是否存在配血不符的情况。
5. 检测血液指标:对输血人员进行一系列血液指标的检测,如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等,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二、输血操作步骤1. 确定输血途径: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医生要确定输血的途径,可以是静脉输血或者动脉输血。
2. 输血器材准备:准备好输血所需的器材,如输血管、输血袋、输血针等,并确保其在使用前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无菌处理。
3. 输血前验血型:在输血操作前,再次对输血者的血型进行验证,确保输血者的血型和供血者的血型相同,避免因输血型不符而引发的不良反应。
4. 开始输血:医护人员要按照操作规范,将输血袋与输血针连接好,将针头插入输血者的静脉或动脉,将血液缓慢地注入输血者的体内。
5. 监测输血过程: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输血者的反应情况,特别注意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感染和输血不良反应等,并及时报告医生。
6. 完成输血:当输血袋中的血液全部输入输血者体内后,医护人员要及时关闭输血管路,并将输血针拔出,处理好相关器材。
三、输血后处理1. 输血结束观察:结束输血后,医护人员要继续观察输血者的情况,特别关注是否出现输血反应等,以及血液循环、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恢复情况。
2. 病情评估和记录:对输血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记录,并将结果报告给相应的医生。
医院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申请标准操作规程1. 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2. 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3. 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4.亲友互相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 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和监护。
6. 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7. 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8. 临床医务人员有义务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献血法》有关规定。
9. 确定输血的申请医师交代患者家属到输血科缴纳互助金。
互助金为血液成本费的2倍(420.00元)。
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标准操作规程1. 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输血申请单上必须注明标本采集时间及采集人。
特急输血用血常规管(盖紫色)采集,非急输血用普通管采集(盖红色)。
2. 用药者注明用药情况。
3.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其他人员禁止送血)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并签字。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一、前言
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但是,输血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规程旨在规范输血技术操作,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二、操作要求
1. 输血前,医护人员需确认患者的身份和输血单信息,确保患者的血型和配血信息准确无误。
2. 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随时监测患者的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输血时,应注意传染病的防控,确保输血器材的洁净和消毒。
三、操作流程
1. 患者的身份确认:医护人员在输血前需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检查输血单上的相关信息,确保配血信息和患者的血型相符。
2. 输血器材准备:医护人员需准备好所需的输血器材,包括输血管、采血针、输液器等。
3. 输血操作:医护人员须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输血,确保输血速度和血液温度的适宜。
四、注意事项
1. 输血器材的使用需符合卫生标准,采血针和输血管使用后应严格消毒并适时更换。
2.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如果出现过敏反应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 输血后,需严格按照规定的处置方式处理输血器材。
五、总结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是保障患者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
同时,定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也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保障。
输血技术操作规范(SOP)

输血科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 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目的】正确鉴定血型,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
【范围】所有送检需要鉴定ABO和RhD血型的标本。
【职责】输血科负责临床患者的血型鉴定。
【程序】ABO血型鉴定(1)原理:根据ABO血型分类原则,即红细胞上带有什么抗原就称什么血型、同一个体内抗原与抗体互补。
根据含某抗原的红细胞与含相应抗体的血清混合可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之不发生凝集的原理,利用分型血清或分型红细胞鉴别血型,前者称为正定型(又称红细胞定型),后者称为反定型(又称血清定型)。
通过正反定型可准确鉴别ABO 血型。
(2)试管法a)取洁净小试管(内径10mm×60mm)5支,分别标明抗-A,抗-B,A细胞、B细胞和O细胞。
b)抗-A,抗-B管中分别按标记加入相应抗体血清2滴,并加入受检者3%~5%红细胞悬液1滴,混匀。
c)A、B和O细胞管分别按标记加入相应3%~5%标准红细胞盐水悬液1滴,并加入受检者血清2滴,混匀。
d)以1500r/min离心1min。
e)轻轻摇动试管,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必要时须用低倍镜检查。
(3)微柱凝胶法(卡式血型鉴定)a)将代待检标本配成(0.5%~0.8%)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
b)将微柱凝胶卡标号。
c)正定型:将待检红细胞标本分别加入第一至第三支微管中,或第四至第六支微管中,每管50ul;d)带反定型的微柱卡:将待检红细胞标本分别加入第一至第三支微管中,第四至第六支微管中分别依次加入O型、A型、B型(0.5%~0.8%)标准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后再加入待检血清,每次加50ul。
d)即刻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5min,2min900rpm,3min1500rpm,取出后判定结果。
(4)结果判定a)试管法正定型(细胞定型)反定型(血清定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检者血型抗-A 抗-B A细胞 B细胞 O细胞+ O O + O AO + + O O BO O + + O O+ + O O O ABb)微柱凝胶法正定型(细胞定型)反定型(血清定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检者血型抗-A 抗-B DVI Ctl A细胞 B细胞+ O + O O + A,RhD+ O + + O + O B,RhD+O O + O + + O,RhD++ + + O O O AB,RhD+规格:抗A效价≥128;抗B效价≥128;抗D效价≥64【注意事项】1.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操作,认真核对标本并做好标记。
完整版)医疗机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修订稿)

完整版)医疗机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修订稿)医疗机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修订稿)旨在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安全、有效地使用血液资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本规范制定。
输血具有急性、迟发性并发症和输血传播传染病的潜在风险。
医疗机构应在保证临床救治患者生命的前提下,权衡输血利弊,在恰当的时机、以适宜的剂量将正确的血液成分用给最适合的患者。
血液是人类稀缺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
异体输血只应用于可导致病人死亡或引起病人处于严重状况而不能通过其他方法有效预防或治疗的疾病。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做好用血前评估和输血后的评价。
医疗机构应完善临床输血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明确管理职责,建立输血管理的持续改进机制。
医疗机构应依据医疗实际确定临床用血的原则和要求,建立血液储备计划、应急用血、非同型输注、输血不良事件和用血评价等关键环节。
同时,完善血液预警响应机制、应急用血保障机制和用血调剂机制,以维护正常医疗用血秩序和医疗安全。
医疗机构应建立特殊情况下的血液配合性输注管理程序,包括RhD阴性的输血及型红细胞成分的使用、AB型血浆成分的使用。
在不输血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或患者处于严重状态而又无其他方法有效治疗时,可启动同型配合输注和非同型配合性输注程序。
按照用血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临床用血原则要求,制定具有院级管理有效力的覆盖临床用血过程的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开展输血治疗的医疗机构应根据功能、任务、规模设置输血科或血库,配备和提供与输血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和设施。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其他医疗机构设置独立血库。
输血科和血库应按照《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进行诊疗科目注册校验。
输血科应开展血型鉴定、输血检测、输血治疗、血液贮备等相关工作。
负责血液预订、接收、贮存、发放、输血相关免疫血液学检测;参与输血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导临床输血;开展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宣传输血新知识,推广输血新技术。
静脉输血技术及操作规程(标准版)

静脉输血技术及操作规程静脉输血技术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人体内的方法,其目的是:①补充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回升血压,促进循环。
②增加血红蛋白,纠正贫血,促进携氧功能。
③增加血红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渗出和水肿。
④供给各种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有助于止血。
⑤补充各种抗体,增加机体抵抗力。
⑥促进骨髓系统造血功能。
【操作评估】1. 评估医嘱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到床旁,当面核对患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或急诊号、血型和诊断,查对输血卡、交叉配备单,血型、交叉配备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和输血剂量。
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2. 评估患者(1)全身情况:患者目前病情、治疗、用药情况,意识状态等。
(2)局部情况:评估血管及皮肤组织情况,皮肤有无瘢痕、感染等,静脉是否显露、有无炎症,肢体的活动情况等。
(3)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自理能力以及合作程度,有无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
( 4)健康知识:了解患者对静脉输血的认识及接纳程度。
3. 环境评估与准备环境要求清洁、安静、舒适,光线充足,符合输血要求。
4. 操作者自身评估评估操作者对静脉输血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着装整洁,熟悉患者病情。
5. 用物准备与评估(1)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准备用物:注射盘内放无菌持物钳、无菌持物缸、一次性输血管1套、等渗无菌盐水、同型血液、交叉合血化验单、网套、止血带、治疗巾、小枕、弯盘2个、皮肤消毒剂、棉签、胶布、启子、砂轮、剪刀、输液卡、输液架、无菌手套,,必要时备夹板和绷带,便盆。
(2)取血时准确核对:凭取血单与血库人员共同做好”三查(查血液的有效期,查血液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对患者姓名、床号、性别和年龄特征、病历号或病室门急诊号、血型、诊断、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在交叉配备试验单上签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技术操作规程护理部2012年1月一、常用的成分血种类1 、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悬液)这是一种从全血中尽量移除血浆和抗凝保存液后的高浓缩红细胞,然后加入红细胞添加剂制备成的,红细胞压积可高达0.90.保存期随添加剂成分不同而异,一般为21-35天。
悬浮红细胞制剂浓度高,能提高携氧能力,输注量少,可避免循环超负荷,2、洗涤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是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除去全血中80%以上的白细胞和99%以上的血浆,保留了至少70%的红细胞,在洗涤过程中同时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和微小凝块等,血小板也随血浆被去除。
主要适用于有输血过敏史、血身免疫性盆血及IgA缺乏等;对已产生白细胞抗体的病人,而又需要输血时,可输洗涤红细胞,以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
3 、浓缩血小板手工分离血小板,采集新鲜全血后立即分离制备而成,外观淡黄色无明显可见的红细胞,如同混浊的血浆,每200ml全血制备的血小板为一单位,含量2.4×1010个血小板,容量25~30ml.机器单采血小板是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献血者采集血小板,纯度高,外观半透明,橙黄色,目前主要用机器单采血小板,主要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人。
4 、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是血液采集后6-8小时内分离出来,在-20度以下快速冰冻而成,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保存期为1年;普通冰冻血浆是血液采集8小时以后分离出来,在-20度以下快速冰冻而成,保存期为5年。
其主要是适用于抗休克、止血、解毒、免疫功能低下和肝病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等。
5 、冷沉淀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4℃条件下融化后分离制备出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其容量为20~30m。
主要成分为Ⅷ因子、第XIII因子、纤维蛋白原和血管性血友因子等,在-30℃以下冰箱内贮存有效期1年。
主要用于儿童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患者。
二、输血护理操作规程(一)输血前的护理1、充分评估现存病人的病情(如疾病的诊断、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有无休克和肝肾衰竭等)、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
2、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的信心;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让病人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二)采血1、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必须事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或交叉配血通知单上的联号(必须完整、规范填写病人的住院号、病床号、姓名)。
2、检查病人在输血前,医生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并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3、准确、无误采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标本(禁止在病人输液管处采集标本,以保证交叉配血标本质量)。
如果同时为2名以上的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标本,应加强核对,避免混淆,按一人一次一管的顺序逐个完成。
4、抽血完毕,应记录采血时间,并将标本尽快送输血科或血库。
(三)取血1、护士接到取血通知(最好能记录通知时间和通知者姓名),应凭取血凭证尽快到输血科(或血库)取血。
2、与输血科(或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输血科(或血库)的登记、交叉配血单、血袋标签等内容,并仔细检查血液质量。
确认无误后应签名并登记取血时间,以备查验。
3、取血过程中避免剧烈震荡。
(四)输血及输血过程中的护理1、取回血液后,应尽快输注。
2、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到病人床前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即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
如果病人处于昏迷、意识障碍状态,必须反复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3、输血前询问病人血型,如病人不知道自己血型,应告知病人,嘱其牢记,并悬挂血型牌。
4、记录核对和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以备查验。
5、在输血过程中加强巡视,以尽早发现异常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和顾虑。
(五)输血后的护理1、输血完毕,妥善保存血袋,统一送回输血科(或血库),以备查验。
2、多关心询问病人,密切观察病人是否出现迟发性的输血反应。
三、各种成分血的输注注意事项(一)红细胞的输注和护理1、选择比较粗大的静脉穿刺;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合。
2、严格掌握输注时间,先慢后快,输注时间一般不超过4h;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必须在2h内输完,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冰箱保存24h。
3、红细胞内不能加任何药品,尤其是乳酸钠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否则会发生凝固、凝集或溶血,两袋血之间心须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管路。
对于有ABO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应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幼儿也尽可能输注洗涤红细胞;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血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二)血小板的输注和护理1、20~24℃震荡保存,严禁置4℃冰箱,严禁静置或剧烈振摇,以免血小板聚集、破坏。
2、血小板从输血科取回,必须立即输注。
输注速度越快越好(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准),一般80~100滴/分。
(三)血浆的输注和护理1、保存条件为-20℃以下,融化后应尽快取回。
2、输注前必须检查血浆外观,正常应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如颜色异常或有絮状物则不能输注。
3、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输注,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丧失活性。
4、输注速度一般为5~10ml/min;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不可再冰冻保存,如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能超过24h。
(四)冷沉淀的输注和护理1、冷沉淀融化后,应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一般应在30min内输注完毕。
2、未能及时输注的冷沉淀不宜在室温放置过久,不宜放于4℃冰箱,也不宜再冰冻保存。
四、常见的输血反应与防治措施(一)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
1、原因:(1)可由致热源污染引起,如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源污染。
(2)受血者在输血后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所致的免疫反应。
(3)违反操作原则,造成污染。
2、症状: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2h内发生,有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可达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1-2h后缓解。
3.防治(1)预防: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处理:反应轻者,减慢滴数即可使症状减轻。
严重者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并通知医生。
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二)过敏反应1、原因:(1)病人是过敏体质,输入血中的异体蛋白同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
(2)献血员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使输入血液中含致敏物质。
(3)多次输血者体内产生过敏性抗体。
2、症状:大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将结束时。
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中度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3、防治(1)预防:①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②献血员在采血前4h内不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宜清淡饮食。
(2)处理:①过敏反应时,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②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③根据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或地塞米松等(三)溶血反应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1、原因:(1)输入异型血,多由于ABO血型不相容引起,献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2)输入变质血,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如血液储存过久、血温过高,输血前将血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受细菌污染均可造成溶血;(3)血中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能影响血液pH变化的药物,致使红细胞大量破坏所致。
(4)输入Rh因子不同的血液2、症状:典型的症状在输入10-20ml血后发生,随输入血量增加而加重。
开始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
第二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症状。
第三阶段:因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又因为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导致肾小管阻塞。
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3、防治1、预防:认真作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仔细查对,杜绝差错。
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使用变质过期血液。
2、处理:(1)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2)维持静脉输液通道,供给升压药和其他药物;(3)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4)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能衰竭处理;(6)出现休克症状,即配合抗休克治疗。
(7)Rh系统血型反应中,一般在一周或更长时间出现反应,体征较轻,有轻度发热伴乏力、血胆红素升高。
对此种病人应查明原因,确诊后,尽量避免再次输血。
(四)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大量输血一般指在24h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
常见的反应有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等。
1、循环负荷过重其原因、症状及护理同静脉输液反应。
2、出血倾向(1)原因:长期反复输血或超过病人原血液总量的大量输血,由于库血中的血小板破坏较多,使凝血因子减少而引起出血。
(2)症状:表现为皮肤、粘膜瘀斑,穿刺部位大块淤血,或手术后伤口渗血。
(3)处理:短时间内输人大量库血时,应密切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粘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
可根据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以补充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3、枸橼酸钠中毒反应(1)原因:大量输血随之输人大量枸橼酸钠,如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尚未氧化即和血中游离钙结合而使血钙下降,以至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
(2)症状:表现为手足抽搐、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率缓慢,心室纤维颤动,甚至发生心跳停止。
(3)处理:①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
②输入库血1000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lOml,以补充钙离子。
(五)其他如空气栓塞,细菌污染反应,远期观察还可有因输血传染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疟疾、艾滋病等。
五、一次性输血器的操作流程(一)操作步骤:1、检查每支产品小包装密封完好,核对产品型号,静脉针规格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