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社交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中国在世界是一个礼仪之国,在世人的眼中是一个礼仪之邦。

那么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常识有哪些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三: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中国式社交礼仪 回话术

中国式社交礼仪 回话术

中国式社交礼仪回话术在中国,社交礼仪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回话术,可以帮助你遵循中国的社交礼仪:1. 礼貌用语:- 你好,很高兴见到你。

(Nǐ hǎo, hěn gāoxìng jiàn dào nǐ):这是一种正式问候,用于初次见面或重要场合。

- 请问,你身体好吗?(Qǐngwèn, nǐ shēntǐ hǎo ma):这是一种关心他人健康的方式。

2. 谈论家庭:- 你有兄弟姐妹吗?(Nǐ yǒu xiōngdì jiěmèi ma):这是一种询问家庭背景的方式。

在中国,关注家庭是常见的社交话题。

- 你的孩子多大了?(Nǐ de háizi duōdà le):这是一种询问他人子女年龄的方式。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这是一个常见的话题。

3. 赞美与感谢:- 你的身材好棒啊!(Nǐ de shēn cái hǎo bàng a):这是一种赞美对方外貌的方式。

赞美是中国社交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 谢谢你的帮助。

(Xièxiè nǐ de bāngzhù):这是一种表达谢意的方式。

感谢是中国社交中重要的礼仪。

4. 尊称:- 先生/女士(Xiānshēng/nǚshì):这是对不熟悉的男性和女性使用的尊称词。

在正式场合或与长辈交往时使用。

5. 合适的问候:- 你们回来了吗?(Nǐmen huílái le ma):这是一种问候他人旅行归来的方式。

在中国,问候他人的行程或旅行是社交中常见的问询。

请记住,在中国式社交礼仪中,彬彬有礼且尊重他人非常重要。

使用这些回话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社交文化。

中国的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

中国的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

中国的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美好的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中国的传统礼仪和社交习俗。

第一节:尊重长辈和敬爱师长在中国文化中,尊敬长辈和敬爱师长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人习惯于以长辈之名称呼对方,并向他们行礼以示尊敬。

在学校,学生们对待老师也是怀有崇敬之情。

这种对长辈和教师的尊重体现了中国人的孝道观念和尊师重教文化。

第二节:宴会礼仪宴会在中国社交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举办宴会是一种表达感谢和建立关系的方式。

在宴会上,主人通常会提供精心准备的菜肴,并要求客人按照次序入席。

在进餐时,客人要注意与他人友好交谈,并遵守一些用餐礼仪,如不发出噪音、不夹取太多食物等。

在宴会结束时,客人通常会向主人道谢,并表达对主人的赞赏。

第三节:礼物文化在中国,送礼物被视为一种表达感谢和关心的方式。

人们常常在节日、生日或重要场合互相赠送礼物。

在选择礼物时,中国人会考虑到对方的喜好和身份地位。

在递交礼物时,要用两手呈送并表示诚挚的祝福。

接收礼物的人也不应立刻打开,而是应该表示谦虚并等待合适的时机才打开。

这种礼物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彼此之间关系的重视。

第四节:宴请客人的规则在中国,宴请客人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

宴请他人时,主人要事先精心准备并为客人营造舒适的环境。

主人通常会用餐前小吃和饮料款待客人,并在宴会开始前致以热情的欢迎。

在宴会进行时,主人要关心客人的需要,并主动提供一些服务,如倒茶、加菜等。

宴会结束后,主人应再次表达对客人的谢意,并帮助客人安排回家的交通等细节。

第五节:问候语和礼节用语在中国,问候语和礼节用语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例如,见到长辈或陌生人时,要用恭敬的语气致意,并称呼对方的称谓。

在道谢或表示歉意时,要用礼貌的措辞。

此外,在电话、邮件或短信中,也有一些特定的用语和格式要求。

中国传统基本社交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基本社交礼仪大全

没有人愿意和畏畏缩缩、不自信的人交往。

如果不懂怎样和人交往,必将是孤立的。

可以说,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礼仪,随时随地都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说话有尺度,交往讲分寸,办事重策略,行为有节制,别人就很容易接纳你,帮助你,尊重你,满足你的愿望。

交往礼仪中有一个重要的“三A原则”(即:接受“accept”、重视“attention”、赞同“agree”)。

就是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接受对方,重视对方,赞同对方。

接受对方,是要能容纳对方,不要排斥对方。

重视对方,是使对方感受到你尊重对方,而且在你心目中十分重要。

赞同对方,是要善于发现对方的长处,并及时加以肯定,既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刻意奉承。

一.交往礼仪为了获得更好的交往效果,我们要注意哪些礼仪禁忌呢?1.不要言而无信言而无信,只是图了一时的方便和嘴上的痛快。

长远地说,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就失去了最大的资本。

2.不要恶语伤人当对方脾气一触即发时,要临时回避,使对方找不到发泄对象,并逐步消火。

回避并不等于“妥协”,而是给对方冷静思考的机会,同时也证明了自身的修养。

3.及时沟通,消除彼此的矛盾恶语很难避免。

最好的是在事情发生之前或产生苗头之后,双方坐下来进行冷静的交流,借以消除双方的误解或矛盾,避免恶语的出现。

4.不要随便发怒医学认为,发怒时容易伤及自己的肝脾,易发怒的人平均寿命明显低于正常的人,更容易衰老,而且还会伤了彼此的和气。

所以,遇事要冷静思考,学会“换位”思想,冷静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考虑。

5.不要流言蜚语在背后流言蜚语的做法,不仅会伤害朋友或同事间的情谊,甚至会造成反目成仇的后果。

同时也反映出低下的品格。

所以要做到:不干涉别人的隐私,不传播小道消息,对别人的过失不要幸灾乐祸。

6.不要开过分的玩笑开玩笑是常有的事,但要适度。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把握:性格开朗、大度的人,稍多一点玩笑,可以使气氛更加活跃。

拘谨的人,少开甚至是不开玩笑。

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中国的社交习惯有何不同?

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中国的社交习惯有何不同?

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中国的社交习惯有何不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交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交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社交习惯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接下来,本文将展开对比,详细介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社交习惯的不同之处。

一、交际方式的不同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在交际方式上有较大的不同。

首先,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人在见面或告别的时候,都会握手或者拥抱。

在日本和韩国,人们则会行礼。

其次,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更喜欢面对面交流。

在西方国家,人们喜欢通过电话或者社交网络与朋友交流。

此外,在中国人与朋友约定时间相对灵活,一般都会晚到几分钟。

二、聚会活动的不同聚会活动是社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聚会活动上也有许多的差异。

在中国,聚会一般都是由人们相互约定时间、地点和菜单,然后到达场地后由主人进行接待,包括点菜、倒酒等服务。

在欧美国家,聚会则会较为自由,大家会聚在一起聊天、共进晚餐,没有明确的主人或者仪式。

三、礼仪方面的不同礼仪是社交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国家在礼仪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面对长辈或者重要客人时会有很多特别的礼仪,如行礼、敬茶等。

在西方国家则主要以点头致敬、亲吻、握手等方式表示尊重和敬意。

四、人际关系的不同人际关系是社交中一个比较复杂的方面,不同国家的人际关系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际关系比较注重亲密和互相扶持,包括亲戚和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欧美国家则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人们更注重个人之间直接的合作关系。

五、社交礼仪的不同社交礼仪也是社交活动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的方面之一。

在中国,人们在聚会时会有很多特别的礼仪,如谦让、退避三舍、客气等。

在欧美国家则注重个人之间的平等和礼貌,没有特别的礼仪,但是在餐桌礼仪方面则有很多规定。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的社交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方式、聚会活动、礼仪方面、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这几个方面。

中国传统基本社交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基本社交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基本社交礼仪大全
一、客套话
1、客套话的表达,不论你是什么人,讲不讲客套话都表明你的彬彬
有礼和文明,这是为了让他人感受你的尊重和迁就。

2、使用客套话,客套话可以被用来作为一种形式化的谈话技巧,也
可以作为一种有礼貌的礼节,来博取他人的敬意。

在中国文化中,客套话
的使用是一种礼节,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情感,更好地表现
他们的文明。

3、常用客套话,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客套话包括“您好”、“多谢”、“谢谢”、“请多关照”等。

无论是客套还是非客套,彼此之间都
应该用客气、有礼貌的语言进行交流。

二、自我介绍
1、不同的介绍,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你可能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介
绍自己,比如有的地方可能是简单的称呼姓名,有的地方可能是专业的自
我介绍等。

2、要素介绍,自我介绍中,你应该包括你的姓名、职业、休闲爱好、获得成就等要素,以便让他人对你有初步的了解,表现出自信和礼貌。

3、把握顺序,在表达自我介绍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一定的顺序,
先介绍显而易见的信息,再进一步介绍更加详细的信息,以免被人认为无
礼和无礼貌。

三、吃饭礼仪
1、洗手,进入餐厅前,要先洗手,这是有礼貌的行为。

2、礼貌坐下,进入餐厅后。

中国的社交礼仪与习俗

中国的社交礼仪与习俗

中国的社交礼仪与习俗社交礼仪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其社交礼仪与习俗更是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了解中国的社交礼仪与习俗。

一、宴请礼仪中国人非常注重宴请和接待的礼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场合,是人们交流感情、拉近距离的机会。

在宴请过程中,主人的地位和尊贵被视为最高,因此主人有责任为客人提供最好的款待。

在宴席上,主人要亲自为客人倒酒,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客人则要接受主人的款待礼,如端酒、敬酒等,以示对主人的敬重。

此外,中国人还非常注重宴席的座次安排。

座次的高低代表了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在宴席上,座次的安排需慎重考虑。

通常主人会安排客人坐在宴席桌的主位,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而对于宾客,要以礼让为准则,等待主人先就座后再坐。

二、交往礼仪在中国,交往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例如,当人们相互认识或互相问候时,他们通常会行一个有礼貌的问候礼。

在中国,常见的问候礼包括鞠躬、握手、拥抱等。

鞠躬是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低头鞠躬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示。

另外,中国人的交往礼仪也包括了对长辈和上司的尊敬。

在中国,年长者和上级被视为地位较高的人,因此人们在与他们交往时要表现出尊重和谦虚的态度。

在与长辈和上级交往时,人们通常采用称呼带有敬意的称谓,如“叔叔”、“阿姨”、“老师”等。

三、节日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习俗。

以春节为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特定的习俗和活动。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全家团聚,共享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在吃年夜饭时,有些地区有“团圆饭”的习俗,即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象征着全家团结和和睦。

除夕时,家人还会一起守岁,意味着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共同度过困难和挑战。

此外,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还有红包的习俗。

红包是一种给予他人祝福和好运的方式,通常是长辈给年幼的子女们给予现金作为压岁钱,也有亲友间互送红包的习俗,以祝福对方新年快乐、事事如意。

各国社交礼仪知识

各国社交礼仪知识

各国社交礼仪知识社交礼仪是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互动的关键。

了解其他国家的社交礼仪,尊重他们的传统和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

以下是一些国家的社交礼仪知识的概述。

1.中国-在中国,尊重长辈和尊重上级是常见的社交礼仪。

握手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但是在特殊场合,如见到长辈或重要客人时,鞠躬是一种示敬的方式。

在宴会上,中国人喜欢一起品尝多道菜,而不是个人点单。

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遵循一些禁忌是很重要的,如不要用筷子直接指向他人。

2.日本-在日本,社交礼仪非常注重细节。

握手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普遍,而是以鞠躬相互致意。

在日本,拜访他人的家时,脱鞋是必须的。

在用餐时,注意用纸巾擦嘴,不要直接用手。

在日本,宴会上的礼仪也非常重要,如预定座位、不吃完每一道菜等。

3.印度-在印度,家庭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长辈的尊重。

当与印度人见面时,握手和问候是常见的礼仪。

在印度,吃饭时通常使用右手,左手被认为是不洁净的。

此外,要尊重印度人的信仰和文化,不要触碰他人的头部,因为这被视为侮辱。

4.美国-在美国,握手是常见的问候方式。

美国的商务活动也注重时间效率,所以准时到达非常重要。

美国人之间在公共场合更注重个人空间,不喜欢身体接触。

当与美国人交流时,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是被认为是积极的。

5.法国-在法国,对于社交礼仪非常注重,特别是在正式场合。

握手和亲吻脸颊是常见的问候方式,但数量和次序有所不同。

在宴会上,法国人喜欢品尝多种美食,并注重与他人的良好对话和互动。

6.英国-在英国,握手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

英国人有一些固定的礼仪规范,如不要提到政治、宗教或个人收入。

在英国,喝茶是非常受欢迎的传统活动,尤其是下午茶。

7.巴西-在巴西,人们之间的身体接触是常见的,如亲吻脸颊和拥抱。

握手也是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

在巴西文化中,放松和享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8.韩国-在韩国,身份和地位非常重要,年龄比自己大的人需要给予更多的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社交:对陌生人说“不”
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4-10 17:15:58
梁唐/文
80%的中国大城市居民正用行动证明:他们觉得,和陌生人说话、交际也是莫大的风险。

并不是非得坐上一艘长得贼像宇宙飞船的喷气式飞机,来到亚马逊热带雨林和鳄鱼接吻才算冒险。

零点公司最近的统计显示,80%的中国大城市居民正用行动证明:他们觉得,和陌生人说话、交际也是莫大的风险。

这些来自上海、北京和广州的被访谈者,并不是拒绝城市空气和自来水的“反城市主义”分子,或者为乡土中国唱挽歌的文化老者,也当然不会是《古今大战秦俑情》里惶恐于民国十字街口如蝗疾走人群的秦将蒙天放;被访谈者,就是我们,以及与我们在弄堂、胡同、摩登办公楼里擦肩而过的任何人。

不和陌生人说话
似乎没有理由去恐惧陌生人。

不仅仅因为我们也是别人眼中的陌生者,法国社会学家弗里德曼这样描述现代社会的陌生性: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发生火灾了,陌生人扑灭燃烧的建筑物,是消防员;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是陌生人在电视、报纸和互联网上告诉我们地球另一面的新闻,重病住院是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
但中国人就是不和陌生人交际,宁愿在熟人的同质小圈里打转。

SuperCATI快速电话调查系统的近千个样本综合结果显示,以“世界大都会”为目标的上海,只有不到14%的人口在2005年参加过主要由陌生人构成的聚会;北京和广州也高不到哪去,都不到20%。

另一个数据同样说明问题:“最近一个月内的新结识人数”,是用来反映个体的人脉开拓能力的:近五成的受访者表示,数字为零,近三成市民的数目是少于三人,上月新结识人数超过四人的不到14%。

与此同时,由于亲戚圈承担社会职能最多(包括情感沟通、获取经济利益和事业发展),过去一年参加过亲戚间聚会的市民比例则靠近八成。

就各占人际网络的数量、比例来说,亲戚圈规模最大,渐次递减为同学圈、同事圈和社交圈。

如果把中国的情况称作“熟人社交”,那么西方人就是标准的“陌生人社交”了。

这一点,舒特在《消费者行为在亚洲》(《Consumer Behaviour
in Asia》)中亦曾概括。

他们分析,东西方的人际网络结构差异在于:美国人的私人社交圈较小,但是公共社交圈较大,而且往往有明显的分界,比如童年好友、同学、亲戚朋友和同事等基本上属于不同的沟通和交往的对象;而亚洲人的私人社交圈较大,但公共社交圈较小,且圈内的朋友没有明显的分界。

到底哪种交往方式更有拓展性效果?也许可从哥伦比亚大学敦肯·瓦茨研究小组基于“六度分离理论”(所谓“六度分离”,是指地球上任意两个人间可以通过五个陌生人建立起直接关联)创建的“小小世界”实验网站看出。

成功完成任务的志愿者,在人际链条的选择连接上多更倾向于专业人士而不是亲友。

“亲密度与效果是反比关系。


中式社交老三篇:聚餐、运动和唱“K”
社交半径的长短侧重不同,具体方式也有差异。

在京城一传媒公司担当资深编委的老杜回忆美国人的社交生活,通常是通过在家举办鸡尾酒会或家宴来引朋会友,结交新知。

活动的核心在于娱乐和认识新朋友。

而对于中国多数民众家庭甚少发生类似交际活动,他觉得和房屋居住面积并不宽敞有关。

旅访哈佛的李欧梵在其学术传记中也提及,在西方社交场所,只要见到生人,人们都会很礼貌地伸出手,自报家门,然后轻轻握一下手,就算是认识了。

而在亚洲文化圈,即便出席类似活动,如果主人不介绍,参加者很少会主动和其他客人打招呼,多是在低头吃东西。

零点的统计显示,国内大都市居民尽管多少视“陌生人社交”为畏途,但有意跨门而入的人群比例正在提高(从不足四分之一,到近四成)。

只是,方式方法仍略显单一,按鲁迅的说法,“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厨房”。

中国人的社交路径与饮食文化实在是分不开的:比如称不认识的人为“生人”,反之是“熟人”;再比如受重视叫“吃香”,混得不错叫“吃得开”。

京城名女人洪晃,甚至把霓虹灯拼成的“革命就是请客吃饭”镶在了家居的餐厅墙上。

而历史上的鸿门宴、杯酒释兵权等实况,更把饭桌标签成解决政治、军事、外交问题的最优场所。

“社交就是请客吃饭”,在中国乡村同样是颠簸不破的理论。

新年节庆、婚丧嫁娶、孩子上学、乔迁新居、转行跳槽———统统饭桌上见。

云南纳西人抬眼望不到边的“长街筵”,可谓饭桌社交的极致。

吃饭是主要套路,但还是有一些助兴类节目的:比如老一辈的麻将,中生代的“斗地主”,再就是都市白领和学生里盛行的“杀人游戏”———在人仰马翻中“杀”死陌生、建立情谊。

以量化方式衡量中国城乡居民借助媒体和人际网络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居民沟通指数年度报告》显示,除了到餐馆聚会,另两大人气社交选择为体育运动和唱卡拉OK,但选择人数只到聚餐栏目的1/4。

从这一点,也折射出大多数居民之所以倾向“熟人社交”,并非在于不愿结识新朋友,而是社交场所上能力有限,表现不佳。

于是只能诉诸于沟通内容单一的传统手段。

“派对动物”们说,“陌生人社交”要得体地穿着,展示仪态、知识和个性魅力,是一种综合素质。

同小舅子、三叔姨的相熟交往肯定会有不同。

在国外的社交场,派对主角往往是那些有创意却不过分的人,比如从马戏团借来小象骑进厅堂的,或者是像《美丽人生》中的圭多那样,“驾驶”染绿了的白马踱进鸡尾酒会。

“那些特长只是喝酒和猜拳的,以喷酒气为谈吐的,则多被鄙视为野蛮人。


“让兴趣成为灯塔”
有趣的谈话,以及让人感到收获的交流,是“陌生人社交”成为社会力量的必要条件。

如果你看过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就知道所指了。

不夸张地说,是“陌生人社交”让他坐上了总统的宝座。

其中最著名的是“复兴周末”:一开始只是美国南方家庭的小型聚会,后来,渐渐发展成吸引三百六十行精英参加的新年活动———包括金融寡头家庭、劳工界人士、奥林匹克冠军、艾滋病护理组织家庭。

在“复兴周末”的系列研讨会里,与会者和自己的孩子们在一起,讨论国际政治、社会政策、恐怖主义、就业机会等严肃话题,还交流各自生活遭遇和精神信仰,再就是打沙滩排球、在夕阳下慢跑。

“在这里兴趣成为灯塔,社交不仅仅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


再来看看零点统计出的中国都市居民在社交场合上谈论的话题。

不难发现,依然停留在与自身或所处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关的信息。

五大关心话题分别是:1.身边的人或事(62.43%),2.生活信息(55.35%),3.社会新闻(41.75%),4.奇闻轶事(21.02%)和5.时事政治(18.44%)。

情感、收入等较私密话题谈论的也较多,选择比例占17.4%,尤以女性受访者为主。

而对音乐、绘画、科技、财经、国际政治等事务的交谈频率则不高。

当然,这也有外部条件的制约,毕竟,找到兴趣相投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

新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比起前辈来已经幸运得多了。

用先进的网上聊天工具,能接触到海量的陌生人,不仅能在所处城市找到兴趣相投者,还能搜索到地球另一面的同质青年人。

同样对无线电感兴趣,在虚拟交往了一段时间后,不少线下活动很可能就此展开。

目前,网络成了(中国)青年实践“陌生人社交”的缓冲地带。

另外的观点认为,中国人热衷“熟人社交”以及地点多发生在餐馆,可能有另外原因。

文革后第一批赴北大读书的英国人甘博仁就以为,这可能与中国公共空间匮乏有关。

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公共空间其实并不鲜见。

比如,清民国时期的北京什刹海,还有全国遍布的各种会馆。

建筑一般比较宏大,像北京的湖广会馆中间大厅可容纳1000多人,多为寓居北京的官宦或商人修建的。

“主要
用于满足乡情乡谊活动的需求,但实际上却承担了公众聚会场所的功能。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