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近代中外女权运动(解析版)

合集下载

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微专题7、近代中外女权运动【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1.背景(1)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以小农经济形态和宗法家庭的父系统治为社会基础。

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创造极少的财富,她们几乎丧失了经济地位。

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妇女完全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2.中国女性意识的萌芽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主张男女平等,开创了解放女性之先河。

他在《天朝田亩制度》里规定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还主张女子不缠足,曾颁发妇女禁裹足布告。

3.中国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1)维新变法期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的出现,主张女权者纷纷显现,如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先后发文倡导并组建了不裹足会,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了女权运动的按钮。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并获准施行。

(2)辛亥革命期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顺应女权运动和广大民众的要求,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3)20世纪初:1901年之后,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竞相出现;20世纪之初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堂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

(4)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发展。

女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留学及其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的权利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以往前所未闻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再婚自由权乃至禁止男子重婚等,不仅获得社会承认,更被明确载入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次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

(5)中共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妇女解放做了以下工作:①建立妇女团体和妇女组织,促进妇女解放的实现。

在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早在建立初期就成立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党外,大革命时期,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

②创办女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

女权运动.ppt1

女权运动.ppt1

第二波
• 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主要目的:在思想文化领域反抗对女性的无形歧视 主要特点: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广泛的妇女群众运动密 切结合。妇女的社会权利、社会地位和福利保障成为运动 的主要目标,议题几乎扩大到与妇女相关的社会保障、房 屋、教育、医疗、社会服务制度以及家庭、生育、性生活、 私人生活空间等各个方面。
永恒之女性,引我们上升。 歌德 国与国的竞争,乃是女人与女人们的竞争。 梁晓声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苦难的旧社会

装修房子时的决定权
女权运动(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概况
• “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 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 的主张; • 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 经日本中介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其研 究眼于男女社会权利的平等。 • 20世纪80年代,人们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 主义,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 的意思。
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女权运动)
以现代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通常是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 思想家为起源.
• 如玛丽· 沃斯通克拉夫特 (Mary Wollstonecraft) • 所著《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是 19世纪之前女性主义的著 作之一。 • 将女性比喻为高贵、社会 菁英,女性就应该被社会 所尊重,并且认为女性拥 有比男性多的权力是理所 当然的事情。
• 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还同时涌现了社会主义女性主 义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两大流脉。
第三波
• 起于20实际80年代
• 其放弃了对女性解放具目标的追求, 尽心去解构女性的社会意识、思维习 惯、即男权思想对女权主义的影响等 问题。运动重在解构理论,忽视妇女 解放的实践。 • 后现代是整个男权消解的时代,在这 时期,承认相对“平等”和绝对“差 异”比单纯追求“平等”将更有利于 妇女解放。

中国的近代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

中国的近代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

中国的近代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历程。

在传统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受到严厉的束缚和歧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妇女们开始抵抗压迫,争取平等和自由。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中国的近代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第一是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第二是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国的近代妇女解放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列强侵略、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传统的封建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妇女们开始积极参与反侵略斗争和社会运动,争取平等和自由。

1904年,中国第一个女性杂志《中国妇女》创刊,成为妇女们宣传妇女权益和抗议封建压迫的媒体平台。

1907年,中国第一个女性组织——中国妇女大同盟成立,标志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起步。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为妇女解放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的政权开始倡导平等、自由和民主的理念,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来保障妇女权益。

1912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以保护妇女权益为使命的政府机构——妇女会,为妇女争取平等的权利做出了努力。

然而,尽管有这些积极的变化,妇女地位的根本改变需要更加深入的社会变革。

20世纪2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妇女开始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如参政权和平等的劳动权。

中国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于1924年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妇女运动的崛起。

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女权运动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将妇女解放作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党的领导下,妇女得以参与政治活动和劳动,获得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女性地位得到了法律上的保障。

婚姻法的颁布,实现了男女平等婚姻、离婚自由和女性财产继承权,极大地推动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此后,妇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妇女权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保障和尊重。

然而,也不能忽视女权运动在人们觉醒和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考点微专题19 妇女解放和女权运动(全国通用版)

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考点微专题19 妇女解放和女权运动(全国通用版)

19 妇女解放和女权运动妇女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曾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

妇女的地位及思想观念不断变化,折射出历史的会的发展,最近在高考试题中频繁体现。

妇女问题不是教材的主要知识,零散于教材各处,但高考可以将其作为材料载体来考查其他主干知识,建议关注:1、妇女问题与社会经济: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与经济地位密切相关,所以以妇女地位的演变为载体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变革,尤其是工业革命时代妇女地位的变化,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2、妇女问题与主流思想: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束缚之下的妇女,其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均可以作为考试的材料来反映当时主流思想的演变,关于妇女的一些认识和观点也可以反映出时代的变化。

建议主要关注唐宋、明清两个时期;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女性参与社会劳动,必然推动欧美妇女自求解放,在启蒙思想中宣扬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理念为近代妇女解放提供了思想依据,刺激了女权思想的萌生。

3、妇女问题与民主推进:中国近代史中妇女问题的高频考点在辛亥革命前后,主要利用妇女地位、妇女思想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民主思想在中国社会人群中的推进状况;中国现代史部分则主要利用妇女地位,尤其是政治地位的改变来考查新中国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世界近现代史中妇女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是西方民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权运动与西方民主进程相互借力,共同推进。

4、妇女问题与史学方法:如果要从这个视角命题,多半会在主观题中出现。

可能的方式是利用妇女问题的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

比如“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孤证不立”、“双重证据”以及材料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之类的。

1.(2021·湖北高考·10)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

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近代中外女权运动【热点剖析】一、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1.背景(1)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以小农经济形态和宗法家庭的父系统治为社会基础。

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创造极少的财富,她们几乎丧失了经济地位。

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妇女完全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2.中国女性意识的萌芽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主张男女平等,开创了解放女性之先河。

他在《天朝田亩制度》里规定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还主张女子不缠足,曾颁发妇女禁裹足布告。

3.中国女权运动的兴起(1)维新变法期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的出现,主张女权者纷纷显现,如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先后发文倡导并组建了不裹足会,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了女权运动的按钮。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并获准施行。

(2)辛亥革命期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顺应女权运动和广大民众的要求,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3)20世纪初:1901年之后,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竞相出现;20世纪之初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堂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

(4)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发展。

女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留学及其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的权利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以往前所未闻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再婚自由权乃至禁止男子重婚等,不仅获得社会承认,更被明确载入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次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

(5)中共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妇女解放做了以下工作:①建立妇女团体和妇女组织,促进妇女解放的实现。

在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早在建立初期就成立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党外,大革命时期,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

②创办女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

近代西方与中国的妇女运动

近代西方与中国的妇女运动

近代西方与中国的妇女运动特别的尊重,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确立了男子的统治地位,妇女也沦为家庭和社会的奴隶,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一直贯穿于男权统治的阶级社会中。

直到资本主义时代,妇女沦为奴隶的历史终于发生了死水微谰的波动,女性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妇女运动也首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随之激起全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自身因素的作用,妇女运动也经历了产生与发展、高涨、成熟、低谷等几个重要阶段。

对比中西方的妇女运动史,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两者在女权思想形成、妇女运动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女权思想产生的时间与背景不同。

西方男女平等理论是近代人权思想的一部分,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浦兰·德·拉巴尔的《论两性平等》就明确提出了“性别平等”的主张;1791年,法国妇女领袖奥比伦·德·古日针对《人权宣言》发表了一篇《女权宣言》,标志着女权思想的产生。

179 2年,英国的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又写了《为女权一辩》的文章,把男女平权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联系起来,使女权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后来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又以男女平权理论使之系统和成熟。

到十九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及无政府主义者和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继续丰富和发展男女平权思想,最终形成女权主义理论,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武器。

应该指出的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并非仅仅局限在理论探讨的范围内,它的萌芽、出现、发展和最终形成也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进行,因此,在实际的斗争中,西方妇女运动的开始要早于其理论的正式形成。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不久,女权运动就开始了,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使西方妇女更加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两性差别,开始以种种方式争取与男子相同的政治、法律地位,诸如受教育、财产、就业、离婚等方面的权利,还对传统的大男子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从而动摇了父权制的根基。

凤凰四重奏——近代以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PPT文档46页

凤凰四重奏——近代以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PPT文档46页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凤凰四重奏——近代以来中国妇女解放 运动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承载着国家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

在这个进程中,妇女们为争取平等权益、解放自己而奋斗。

从晚清时期开始,女性解放运动异军突起,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带来了独特的影响力。

首先,女性解放运动在中国掀起了新的思想浪潮。

这场运动呼唤了妇女争取平等、追求独立的呼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众多女性媒体人如陆小曼、孙漫红等通过发表文章,向广大妇女普及妇女权益,并传递妇女解放的思想。

这些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晚清时期觉醒的女性有效参与社会运动,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力量。

其次,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

妇女的解放需要通过知识的获取和自我提升来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女性解放运动为中国教育体系的转型打下了基础。

曾子凌、陈寅恪等教育家主张普及女子教育,提出了以女性解放为目标的女子教育改革方案。

这些教育家通过推广教育、培养新一代的妇女精英,提供了解放和变革的思维和能力,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女性解放运动引领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改革。

在中国历史的某个时期,妇女劳动力一度备受剥削和压制。

然而,女性解放运动带来了革命的变化。

女性积极参与洗衣、新教育事业等行业,并积极争取自主创业和就业的权益。

此外,女性解放运动还勉励妇女争取平等薪酬和职业发展机会。

这些努力激发了广大妇女的工作热情和投入,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和经济增长。

最后,女性解放运动在社会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有许多有才情和智慧的女性,但她们往往受到封建迷信和不公正的待遇。

女性解放运动使得这些女性开始走出封闭的家庭,积极参与文化生活。

女性大学生、作家、艺术家等的涌现,发展了中国当代的文化产业。

女性解放运动维护了女性的权益,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平等、开放和多元。

总之,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为社会变革注入了活力和力量。

在这场运动中,妇女们不仅争取了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也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女性解放运动相互依存,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小专题7 近代中外女权运动【热点剖析】一、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1.背景(1)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以小农经济形态和宗法家庭的父系统治为社会基础。

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创造极少的财富,她们几乎丧失了经济地位。

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妇女完全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2.中国女性意识的萌芽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主张男女平等,开创了解放女性之先河。

他在《天朝田亩制度》里规定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还主张女子不缠足,曾颁发妇女禁裹足布告。

3.中国女权运动的兴起(1)维新变法期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的出现,主张女权者纷纷显现,如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先后发文倡导并组建了不裹足会,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了女权运动的按钮。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并获准施行。

(2)辛亥革命期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顺应女权运动和广大民众的要求,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3)20世纪初:1901年之后,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竞相出现;20世纪之初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堂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

(4)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发展。

女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留学及其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的权利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以往前所未闻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再婚自由权乃至禁止男子重婚等,不仅获得社会承认,更被明确载入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次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

(5)中共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妇女解放做了以下工作:①建立妇女团体和妇女组织,促进妇女解放的实现。

在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早在建立初期就成立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党外,大革命时期,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

②创办女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

党在建立初期,就积极鼓励先进知识女性赴法、俄勤工俭学,使她们回国后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

③创办刊物,宣传妇女解放思想。

在创办女校培养妇运人才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通过创办女性刊物来扩大宣传,专门探讨妇女解放和妇女问题。

④把国民革命与妇女运动相结合。

1924年3月8日,何香凝等人在广州组织了中国第一次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有近千人参加集会和游行。

此后,在统一战线领导下,妇女运动与北伐战争的洪流融在一起,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西方的女权运动1.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女性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2)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权和天赋人权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2.西方女权运动的启蒙西方女权运动的启蒙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女性意识首先兴起,继而是英国、美国,然后席卷欧美。

3.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进程西方的女权运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揭露性别歧视现象以唤起女性的独立意识;第二阶段:关注平等要求,强调性别差异和性别的独特性;第三阶段:着手建构自己的理论、追溯女性主义的源头、考察女性主义的特征和本质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并从性别差异入手旨在超越其原来的视界和观点。

【真题再现】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解析】1953年至1956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任务,且材料只是提及建设社会主义,无法体现以工业化为中心,故A项错误;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材料“奶奶的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漫画中只是提及“奶奶”和“阿姨”的作用,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主题时间1880—1889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解析】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不是《万国公报》,故A项错误;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与史实不符,因为封建专制的言禁传统扼杀了言论自由,故B项错误;知识界的宣传呼吁没有使得清政府革除陋习,只能说推动了陋习的革除,革除陋习是在民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表明知识界逐渐重视妇女问题,故D项正确。

3.(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女子缠足在当时仍然是普遍现象,故C项正确;“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脚带畅销,不是无人问津,故A项错误;《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B项错误;民国之后废止缠足才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与题干清末不符,故D项错误。

4.(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C【解析】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说明剪发齐眉影响到了全国各地,包括乡村和城市,材料仅仅提到成都妇女多剪发齐眉,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近代中国一直在提倡,并没有深入人心,政府认为对妇女剪发齐眉有伤风化,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妇女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政府的处罚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体现不了民国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

5.(2015·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B【解析】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但其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表现出了当时的有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对社会婚俗的态度,故C项错误;题干只能体现部分人依然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故D项错误。

6.(2014·福建文综·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B【解析】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即旗袍吸收西式服饰元素,也保留传统服饰特点,西式服饰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生活方式并没有完全西化,旗袍是典型例子,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有关,从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可以判断中华民国建立推动人们审美观念变化,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故B项正确;“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还没有城市化,故C项错误;“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不是社会原因,故D项错误。

7.(2010·江苏单科·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

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A和C错误;D项指婚姻仪式和题干婚约制定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8.(2009海南单科1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

这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答案】C【解析】19世纪中期,虽然欧洲民主运动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但保守势力仍很强大,所以当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时遭到舆论的遭难。

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国内劳动力紧缺,大量的妇女承担起主要的生产任务,为了方便生产,妇女服装开始简便化,裤装和短裙流行。

9.(2007山东,34,10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人,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

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

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的哪些内容?(4分)(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6分)【答案】(1)破处缠足陋习;提倡女子学文化;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