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特点及新发展

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特点及新发展
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特点及新发展

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特点及新发展

如今,各个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都采取了积极的改革态度,大幅度提高市场准入程度并辅以优惠措施,同时改善投资环境,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来直接投资仍将继续增长。引进外资的竟争加剧,并对我国的外资政策提出挑战。印度与中国之间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很多的相似性。印度作为WTO创始成员国之一,早在1947年已经是关贸总协定成员,研究印度有关外国直接投资(FDI)政策的新变化,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我国作为WTO新成员,学习借鉴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印度直接投资政策的演变

印度自独立后从没中断过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但政府对外资利用也一直没放弃过引导。印度政府依据不同需要并结合时代背景采取相应的外资政策。印度从199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放宽限制和引进外资政策,这是印度直接投资大飞跃的开端。此后,印度一直实施旨在推行市场自由化,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经济改革,进一步放宽限制和引进外资。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取向的改革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使了FDI的大飞跃,为印度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改革以前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

从1947年独立到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经过了多次演变。(1)1947-1956年。独立后,由于殖民统治的烙印以及尼赫鲁经济思想的影响,印度政府对外资的引进带有矛盾的感情色彩。印度政府表面是对直接投资采取开放的态度,但实际上存在疑虑和不满。一方面,印度政府承认,为了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印度工业化,引进外资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它又在1948年4月的《工业政策决议》中明确指出:“作为法规,为了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主要股权应控制在印度手里,而且始终坚持培训旨在最终取代外国专家的合格印度人员。”

(2)1956-1967年。1956年4月,印度颁布了第二个《工业政策决议》,尽管印度政府在经济上开始逐步自由化,但其对外资的态度与1948年的《工业政策决议》相同。由于印度政府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要实现工业化的目标,这需要大规模投资,而国内资金不足,再者印度政府意识到利用外资不至于耗尽本国外汇储备,因此印度政府针对不同行业有选择的利用外资,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最多。

(3)1967-1980年。独立以来,印度对FDI一直都很谨慎,把外国直接投资严格控制在与印度已确立的发展思想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引进外资的行业大多是被认为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是确保产品出口的行业。直到60年代末才发生了第一次大的改变。三五计划失败,外汇短缺严重,卢比大幅贬值,印度政府对FDI的态度有了全面改观。1973年出台了《外汇管制法》,对直接投资政策有了改进。1973年的外汇管理法是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标志,其对外国直接投资政策有了一些变化:要与印度本国公司享有同等待遇,合资外国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0%;符合一定条件(如外国分公司全部产品供出口),通过政府的审批,合资外资股权可以超过40%;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标准来判断该行业与外资合作是否必要,在需要外国知识技术的行业允许外国直接投资。1977年3月的工业政策声明中,印度政府指出,与外国合作的项目中的大部分所有权应掌握在印度手里,印度政府能对其实施有效控制。

(4)、1980-1990年。80年代初期,印度面临困难的外汇形势,印度政府意识到应加强出口,而本国难以单独承担起此项责任,对外国进入印度的限制有所放松。1985年,印度开始执行经济开放政策,当时的拉吉夫·甘地总理与财政部长辛格制定了一套改革方案,放松了对外资的限制:产品出口的合资外资股权可达到100%;将《外汇管制法》的条款推广到消费品领域;1984-1985年间,印度对多种资本品取消许可证限制;1986年对矿区征收的税率从40%降到30%。1990年的工业政策提到,如果家认为有必要引进技术,只要对国内销售和出口征收分别不超过5%和8%的专利费,那么他就可以与外国合作而无须得到政府的批准。

2、1991年经济改革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

1991年,印度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近1亿美元的NRI(非本国居民外国投资)外逃,外汇储备只有10亿美元,仅够两周进口所需,在国际借贷市场的信用等级下降。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印度进行了根本性的经济改革,取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并建立了外国投资促进委员会来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取消外国投资必须进行技术转让的规定,如果技术引进一次性总付费用在1000万卢比以内,或从开工之日的7年内,专利费占国内销售额的5%或出口价值的8%以内,都可自动许可;允许优先发展产业、重点工业项目和引进先进技术产业的直接投资可以达到其股本的51%;允许主要从事出口活动的商贸公司外资股本过半,达到51%;许多以前外资限制在40%以内的工业,外国直接投资的比例达51%将自动许可;在一些行业如基础设施和电脑软件,外资股权可达74%;一些行业如运输基础设施甚至允许外资股权达到100%。1991年工业政策规定34个行业的外资股权可达51%并自动允许,但自动获准的条件是资本货物的进口由投资资金以外的外资提供以及红利外流在一定时期内由出

口收入平衡;取消合资扩大生产规模必须审批的规定;允许在国内市场使用外国商标出售商品;除24种消费品工业外,取消其它消费品工业投入生产后的头7年内外方红利的汇出须与出口所得持平的规定;取消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要求。另外一个值得提到的特点是:审批速度大大提升,有些只需7天。1991年经济改革使印度成为了对外资有吸引力的国家。

3、1996-20XX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

1996年,联阵政府对外国投资促进委员会进行了改组,将其划归联邦工业部领导,并授权该部可直接审批不超过60亿卢比的外国直接投资申请。更重要的是工业部制定了一套进一步扩大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新政策:在采矿服务、冶金、电力、非常规能源、交通、仓储等9个行业,外资比例不超过74%的合资项目申请将自动获准;将外资比例不超过51%的合资项目申请可自动获准的行业范围予以扩大,新增采矿、纺织、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家用电器、以及市场调查等16个行业。这标志印在1991年“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又迈出新的一步。

1998-1999年度,印度出台了几项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允许在国内使用外国商标或品牌;将免征5年税收的优惠扩大到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投资;允许外国投资者在印度设立处和代理处,部分或全部拥有子公司或合资的股权;减少对外国公司的歧视性待遇(外国公司长期资本所得税税率降低到20%;免征外国公司出口所得收入税);对发电、配电、道路、港口、隧道、桥梁投资,允许外资在不超过150亿卢比的条件下,外资股权达100%并自动获准;允许在一些非银行金融部门进行直接投资如信用卡业务、货币兑换业务;允许外资进入私人银行部门,但股权不得超过40%;政府允许在全球私人移动卫星通讯服务投资,经过审批,外资股权可达到49%。1998年7月,政府计划开放保险市场,允许外国直接投资进入印度保险业,股权比例可达26%。同年,印度工业部扩大了可自动获准的外资范围,并在某些行业,将外资股权比例上限从51%提高到74%,甚至100%。

20XX年,印度政府准许外国直接投资进入航空业和邮政业,除了公司所得税比印度本土公司稍高以外,给予进入邮政业的外资与国内邮政业相同的待遇。20XX年底,印度取消了对某些自动许可行业的红利平衡要求。

二、印度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1、始终立足本国需要,根据形势变化采取适度调整。20世纪80年代前,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印度对FDI控制较严,坚持主要利用自有资金进行国内经济的振兴。1985年以后为了本国工业化体系建立的需要,印度的FDI政策开始发生变化。90年代初,由于收支危机,外汇短缺,印度对FDI政策有了大的变动,

但仍然坚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与本国经济发展计划相结合,引进外资的目的是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在这种前提下,FDI的引进要求满足一些限制条件,如为了避免耗尽国内为数不多的外汇积累,要求直接投资用以进口资本货物的外汇需求。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快速发展,抗风险能力增强,对外汇需求也增加了。为了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国际市场上吸引到外国直接投资,印度进一步放宽引进FDI的政策措施,但仍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准则,其政策制定注重外资使用效率,鼓励通过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知识、管理经验和营销方式,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推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可见,印度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始终坚持在控制的基础上,立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适度放宽或从紧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将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与本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起来。

2、注意本国经济安全。印度经历过殖民统治,知道独立的重要性,独立伊始,印度就强调自力更生。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以及国防安全的部门,都限制或禁止外国直接投资。在1991年新工业政策中还明确提出把与国家的安全和战略至关重要的领域继续保留给公营部门。直至最近,印度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如工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报纸和广播业都不允许FDI的进入。一些行业如保险业,直到最近才允许外国直接投资达到26%。另一些行业如电信服务(播叫接受器、蜂窝式便携式手机、基础服务)直接投资外资比例只准许达49%。

3、注重引导FDI流向知识和技术性产业。早在1948年的工业政策中,印度就强调引导外资流向技术和知识行业,1977年的《政策声明》指出在主要面向尖端技术领域做变通处理,以便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991年,印度政府声明对雇请外国技术人员和利用外国人进行国内技术开发的合资可自动许可。长期以来,对投资于技术和知识性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印度政府不断提高其投资可占的比例、增加对其的优惠措施和减少对其的限制条件。

4、注重将FDI引向落后地区。独立后,印度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地区的不平衡发展状况,几乎在每个重要的经济政策中都提到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印度政府颁布措施鼓励FDI流向落后地区,以实现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印度政府规定在某些落后地区投资,政府要给予一些特别的优惠措施,如:给予相当于投资额的15%、总额在150万卢比以内的现金补贴,对收入的20%免税10年等。

5、注重将FDI引向国家优先和重点发展的行业。针对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发展重点的差异,政府对投向国家优先和重点发展行业的外资从政策上给予鼓励,采取免税、提高外资控股比例、给予与国内同等待遇等方式来吸引FDI。1991

年,印度就宣布在高度优先发展的产业部门中,股本在51%以内的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得到批准;对优先部门的外国技术合同,如果签约之日起10年内,其总支付占销售额8%的项目无需经过审批。政府后来又进一步声明,如果产品全部供出口,那么允许外资占股本的100%。

三、印度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新发展

印度始终坚持外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在注重外资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对政策加以调整,印度利用外资政策有如下新变化。

1、从外资优惠逐渐向国民待遇过渡。WTO有关投资协定(TRIMS)提出了外国投资适应国民待遇的要求。作为WTO初始成员国之一的印度,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取消歧视性政策,使FDI政策逐步转向国民待遇,使内外资待遇接近是大势所趋。印度已开始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取消了多项对外资的歧视性政策,如:出口限制、红利平衡、较高公司营业所得税等歧视性措施;1994-1995年财政年度预算将对外国公司的公司税率由65%降低到55%;在软件技术园落户的国内外公司,可享受印度政府对出口加工区的所有优惠;政府为出口加工区制定的所有优惠政策均适用于园区内的软件。在一些行业,印度甚至实施了有利于外国公司的政策,如电信服务业,印度90年代以来才向私人开放,但就要求新进入该行业的私人投资者必须与外资合作才能申请领取许可证。

2、对FDI政策总的是趋向放松管制。从90年代以来,WTO积极推动自由化谈判,经济全球化、投资自由化不断发展,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印度已被卷入了这一过程,对FDI政策不断开放。从90年代初开始,印度对FDI的政策不断进行修正,逐步放松对FDI的管制,扩大FDI进入范围,放宽股权控制,加大了吸引FDI的力度。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扩大了外资可参股的的范围(1991年有34个),并新开放一批可自动获准且外资股权可为74%甚至100%;进一步扩大了外资控股比例可达51%并自动许可的行业范围;扩大外国公司在印度的经营范围。总之,印度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是向着越来越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3、注重FDI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软件业。为促进外国直接投资流向本国软件业,印度政府对科技园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免除进出口软件的双重赋税;免除全部进口关税;允许外商独资经营;10年内免征所得税;全部产品用于出口的软件商可免征所得税;联经营业务向私营部门开放,并允许外资拥有不超过49%的股份;打破国家对电信业的垄断,允许外国人拥有独资的电信公司。而且,印度政府还特别注意通过建立和执行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产权标准维护直接投资的知识产权,以鼓励外国直接投资投向软件业。印度在1994年6月就对版权法作了较大修改和补充,明确规定了版权所有者的权利、软件出租者的行为规范、用户备份软件的权利以及侵犯版权的惩处和罚款条例等。

【参考文献】

①鲁达尔·达特,K·P·M桑达拉姆:《印度经济(上)》(中译本),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陈继东:《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罗晓向:“印度加快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南亚研究季刊》,1997年第1期。

④于江勇:“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流入:影响及政策选择”,《四川国际金融》,1996年第12期。

⑤Prabhu Nath Singh:Glimpses of Planning and Ec onomic in India,Delhi,1981.

⑥Exchamge Control Facilies for Investment by N on-Residect Indians,Reserve Bank of India,December,1984.

⑦常志宵:“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效应:理论和政策分析”,《世界经济》20XX年第2期。

⑧王邦宣:“对外资国民待遇的新思考”,《发展研究》,20XX年第8期。

⑨李鸿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政策变化及其比较”,《国际金融》,20XX年第11期。

⑩江小涓、杜玲:“国外跨国投资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世界经济》,20XX年第6期。

(11) :”A Stake in the road to modernisation”in

Accountancy Int.,December

1998.

(12) :India’s software industry,Sage Publications,1996,N ew Delhi.

(13) &L. M. :”India’s Economic Reforms 1991-20XX ”,Development Report,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Delhi.

(14) World Bank:”Country brief India 1998”.:/

(15) Satya P. Das:An Indian perspective on WTO Rules on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Http:s://.

2020年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 一、前言 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0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 2005年度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 2005年度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年度上半个年度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 ,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IT产业世界领先。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 3、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2010年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34家,位列全球证交所首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4、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印度的旅游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6年去印度旅行的游客多达440万旅游收益达67亿美元,旅游业的腾飞将也带动印度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 5、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 2002年印度制造业出口约370亿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亿美元。印度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改革重点,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成

印度投资政策及实务15页

印度投资政策及实务 一、引言 印度政府自90年代初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修改有关工业政策,简化政府审批手续,削减对外国投资的诸多限制,以吸引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近年来,印度更是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中国相比,差距还很大。据统计,2001-02年度(印度财政年度为当年4月到次年3月)印度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61.3亿美元,2002-03年度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46.6亿美元。据报道,2001年印度和中国吸引外资额分别为35.7亿美元和469亿美元。为实现“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九五期间仅为5.35%)的目标,印度计划2002-2007年间年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75亿美元。 《1999年外汇管理法》(FEMA)和《1991年工业政策》是印度外国投资指导性法规。以后根据《外汇管理法》此法制定了《外汇管理(外国人转让或发行股票)规定》。此规定和工业政策搭建了外国投资法规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外汇管理法》只是提及外汇管理,未对税收、合资企业管理等做出规定。税收和合资企业管理仍沿用《1961年印度所得税法》和《1956年印度公司法》。 二、外国直接投资政策 2.1 概述 印度政府希望促进外国直接投资(FDI)、印侨(NRI)和印侨控股的海外团体法人(OCB)投资,以弥补国内投资的不足。除22种股息平衡项目和有附加条件的外资项目外,一般外国投资收益可以自由汇出印度。 在行业外资政策规定的外资比例限制内,外资可以自由在所有领域(含服务业)投资,对于符合有关条件的外资,印度政府授权印度储备银行(RBI)按自动程序进行审核。对于其它外资,则需经印度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即在印度外资促进署(FIPB)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印度引进外资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

中国与南亚的关系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没有一天不是头顶暴风雨,脚踏泥泞沼泽,艰难前行。 南亚共有七个国家,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克什米尔地区同中国相邻;南亚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东、西和南三面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环绕。起源于我国的印度河和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恒河流经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汇入孟加拉湾。 中国和印度同属于世界文明古国,但近代以来的发展又同为举世瞩目。中印同为亚洲大国,但双方在外交上一直是风诡云谲、暗潮汹涌。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位于东部,对远在边陲的西藏,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文化都不可同日而语,对中国发展的戒心,对领土资源的执着,印度再也按捺不住。漫长的国界线,33500平方公里的争议面积,外交上的沉默,军事上的克制,助长了印度的气焰,最终导致了六十年代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但印度并不死心,不断蚕食争议区,建立军事隔离带,增派军队,迁入人口,总理视察,印度的实控范围更加的扩大,中国坚定主权,印度不还土地,边境问题最终成为一桩悬案,也成为中印外交的一块心病。中印领土之争实际上亚洲大国领导地位之争,是殖民主义思想对特权的维护,印度经历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思想行动基本与它的主人步调一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怀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对非法领土的得寸进尺心理,使中印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受的挑战,同时也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度,中印关系进入到了相持阶段,印度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妄图利用国际舆论压制住中国,拖住中国经济的发展,削弱中国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随着中印俩个人口大国的崛起,中印关系将成为二十年后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作为南亚的首要对话国,凸显出印度没有能力领导自己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地区,这会侵蚀印度作为地区地区大国的信誉。强敌环恃,岂可安寝? 巴基斯坦和印度、和中国的关系都非常微妙。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克什米尔之争,美国的抑巴扬印,使巴基斯坦走入了中国的阵营。三十年来,双方经常进行各种互访和合作,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双方都在第一时间为对方提供无偿援助。随着国际反恐,美英等国的势力渐渐深入,中巴关系的巩固也是有必要的。 尼泊尔和斯里兰卡从我国建国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渴望同中国培养出更深的友谊,中国也对此积极回应。马尔代夫作为旅游胜地,中国游客慕名而来的同时,也为中马发展关系揭开了序幕。 中国一贯以沉稳、中庸的大国形象来消除周边国家的不安全感,制订明确的行动计划以继续推动同南亚邻国的合作,以事实说话。而印度除美国外,同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潜力仍远远没有开发,除却军事带来的威慑作用,中国的“软实力”将为中国外交带来光明的前景。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大学 xx学院 国贸07Q1 一、xx经济现状概述 (一)xx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xx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 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 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 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 5.2%,工业增长率为 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 53.5%,较第一季度的

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 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 “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 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 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 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 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 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 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 (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 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72.4立方米/人和1130.1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

印度 海外市场国别资料

印度 印度共和国(以下简称“印度”)拥有将近12亿人口,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人口大国。82%的居民信仰印度教。近年来,印度政府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经济发展速度引人注目。中 印两国领导人互访密切,双方在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2005年4月,中印两国签署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1月,印 度总理辛格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了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 印度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印度政府已将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作为振 兴经济的重要手段。印度第11个五年计划(2007年4月~2012年3月)期间,预计用于基 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将达到5140亿美元。 依据政府发展规划,印度承包工程市场中交通运输、能源电力、电子通信、水利工程、石油化工和纺织业等领域存在较大的市场机会。 中国企业已经参与到印度工程承包市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交通建设、石油化工和电 子通讯等领域已经有较好的市场表现。目前,印度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未来几年将以 每年5%-6%的速度增长,在今后10年内,印度将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这为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提供了较多的发展机遇。

第一节 宏观环境 概念数据: 面积 297.47万平方公里 人口 1,186,200,000 (2008年) GDP 1.16万亿美元(2007/08财年) GDP 增长速度 9.0%(2007/08财年) 汇率 1美元=48.78印度卢比 (2009年8月28日) 外汇储备 2908亿美元 (2008年2月) 资源优势: 印度资源丰富,拥有云母、煤、铁、铝、铬、锰、锌、铜、铅、磷酸盐、黄金、石油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云母的产量和储量均为世界之首,铝土产量和煤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产业特点: 农业基本自给,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服务业发展迅速,占GDP 比重逐年 上升,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 重要出口国。 一、 政治环境 印度实行议会民主制,联邦议会由总统和两院组成。现任总理是曼莫汉·辛格(Manmohan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论文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 摘要: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于二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1],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1976年二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1979年印外长瓦杰帕伊(V ajpayee)访华,1988年12月印总理拉·甘地访问中国,之后高层互访开始渐渐增加。随着1998年5月印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武器试验后二国关系严重受挫,之后双边关系渐渐恢复和改善。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确认发展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1月二国举行首次战略对话,温家宝总理访印并签署《中印联合声明》,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2006年和2007年分别推出中印友好年和中印旅游友好年。中国与印度是世界贸易强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备受世界瞩目,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经济增长呈现下降或放缓的趋势。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愈加明显。我国作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成为印度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对象之一。中印两国将在未来经济贸易快速并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快速发展 一、中国对外经贸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对外贸易已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试论印度所得税法中的源头扣税制度

试论印度所得税法中的源头扣税制度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印度源头扣税制度的基本概念、目的及意义,详细说明了印度源头扣税的范围、税率、一般流程及减税证明,同时剖析了印度源头扣税制度的弊端与不足,以期对初涉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的税务管理活动有所裨益。 关键词:印度 源头扣税 税率 流程 减税证明 在中国,个人所得税实行代扣代缴制度,印度将其延伸应用到了整个服务业领域,并形成了从税款扣缴、纳税申报到证书颁发等一整套制度体系,称之为源头扣税制度。源头扣税制度在印度整个税法制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堪称最严厉的一项税收制度。 一、 源头扣税的基本概念 源头扣税(Deduction of Tax at Source),源头扣税是印度所得税的一种征收方式,《1961年印度所得税法》规定,任何付款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在实际付款或贷记受益人账户时(较早者),按照一定税率从付款额或贷记额中预扣受益人所得税,该预先扣除的所得税一般称为预扣所得税(Tax Deducted at Source),预扣所得税应在规定时间内存入中央政府国库,并按时进行纳税申报。 二、 源头扣税的目的及意义 一般来讲,纳税人须要在评估年就上一财年所取得的利润交纳所得税,因此,税收就会被延迟直至上一财年结束;甚至有时纳税人会趁机隐藏其实际利润以逃避所得税,造成政府税款流失,为解决这些问题,印度政府开始引入了源头扣税制度。 源头扣税制度在一定程度可以遏制纳税人的偷税漏税行为,印度政府本着“宁可多扣后退,也不少扣补交”的征税原则,根据不同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制定一个与该行业实际所得税纳税水平相匹配的扣税率,将大部分所得税通过第三方,即付款方提前征收入库。同时,印度政府还通过制定严厉的处罚制度,来加强付款方的扣税责任,从扣缴义务人的角度保证了税款的及时扣缴,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税款流失的风险,保证了政府的税收来源。 此外,源头扣税制度可以扩大税基,将一些潜在纳税人浮出水面,同时又可以加速税收,使政府能够早期收回税金,保证了财政支出,降低了财政资金成本。 三、 源头扣税的范围及税率 (一)源头扣税的范围 目前,源头扣税制度主要适用于工资薪金、债券及非债券利息、股息红利、彩票及赛马奖金、分承包合同、保险佣金、彩票销售佣金、佣金经纪费、租赁费、专业技术服务、不动产交

印度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印度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在印度的经济发展中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历来受到全世界特别是人口学家的密切关注。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印度人口得到了急剧的增长且目前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本文分析印度人口资源的特点,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就此进行原因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印度、人口增长、经济发展 一、人口资源的特点 1、总量巨大,人口增长率高 根据印度人口普查结果,2011年印度人口总数为12.1亿人,几乎相当于美国、印尼、巴西、孟加拉和日本的人口之总和。印度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7.5%,是仅次于中国世界人口的19.4%)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自20世纪以来,印度人口持续增长(见表1)。统计显示,1901年印度人口仅为2.38亿,1961年上升到4.39亿,几乎增加了一倍。1991年比1961年又增加一倍,达到了8.46亿。2000年5月突破10亿大关,2001到10.29亿。在其后的2001~2011年的10年里,印度人口又增加了1.82亿。据印度国家人口委员会技术小组对印度未来人口增长的预测,未来印度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无法逆转。使用PADIS-INT1预测,到2045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表1印度总人口和及其十年增长率(1901-2011) 1PADIS-INT是在联合国人口司指导下,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国际化人口预测软件。

2、人口素质总体水平偏低 在印度农村,一对夫妇生四五个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多数农村家庭文化素质低,生活条件和经济实力差,使得他们的孩子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导致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据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结果,男性和女性的识字率分别为75.85%和54.16%,总识字率为65.38%,也就是有近四成的人口是文盲,25适龄人口进入高等学校的比例仅为10%。另据联合国有关资料,2011年只有53%的印度人能读能写,并且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还在产生新的文盲,尤其是印度有将近1/3的女童上不了学。这样的人口素质,无疑制约着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 3、印度的男女性别比失衡,男多女少 由于社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印度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需要大量的男子从事农耕工作,更希望生男孩,而女孩在家或社会上会受到歧视。自1947年独立以来,女孩的出生率和存活率一直低于男孩,20世纪70年代印度全国男女性别比高达1000∶930(相当于国际通行算法的108),性别不平衡差距最明显(见表2)。近10年,这一状况虽有所改善,但男女性别比仍是处于失调状态。从各邦的男女性别比来看(见表3),达曼-第乌最高,喀拉拉邦最低,女性数量略多于男性,这是因为该邦文化教育水平高、社会保障较好的缘故。旁遮普、哈里亚纳和金迪格特等地区男女性别比偏高,分别,这部分地是由于印度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短,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印度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普遍存在早婚甚至幼婚现象。

印度的FDI政策及其演变[1]

—35— 印度的FDI 政策及其演变 陈晓君,张伟伟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独立至今,尽管印度政府几经更迭,但印度政府的FDI 政策却始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科技能力提升的前提下,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投资环境;引资政策〔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71(2007)04-0035-04 〔收稿日期〕2007-10-18 〔作者简介〕陈晓君(1980—),男,黑龙江省海伦市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2005级博士生。 张伟伟(1980—),男,吉林省长春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2005级博士生。 ①虽然在印度独立前期,英国迫于当时印度国内和国际压力,也被迫通过了符合印度国情的一些外资政策,但当时的外资 政策仅仅是一些应急性措施,并不属于本研究的范畴。 印度成为外国直接投资(FDI )东道国的历史可 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是由于殖民统治下的政治压迫,其自主外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还要从印度的民族独立算起①。尽管所有学者一致认同将印度1991自由化改革的时间作为印度外资政策由限制到自由化的一个分界线,但对1991年以前印度外资政策的阶段划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实际上,印度的FDI 政策以及全球化结构不单单是1991年以后印度自由化改革的一个现象,而是印度政府在全球竞争条件下针对不断变化的各种国内和国际压力调整的结果。在这里,笔者参照印度学者NageshKumar (1995)的观点,将印度FDI 政策的演变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1948——1967),明显自由化时期;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1968——1980),管制时期;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半自由化时期;1991年以来,自由化改革加速期。[1] 一、1948年——1967年的FDI 政策1.印度独立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FDI 政 策和背景(1947-1956) 1947年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在尼赫鲁领导下的印度政府遵循社会主义模式建立了一个管制和封闭的经济体制,“自力更生”这种单一的意识形态成为所有经济政策制定的准则。实际上,印度这一时期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保护经济不受外国任何形式的干扰。这是印度过去同英国殖民者交往的经验性结果:在英印两国合作期间,英国对印度经济的干预造成了印度国内产业的萎缩和自然资源的耗竭。[2] 因此,独立不久,印度政府为实现经济自主宣布实行国有化政策,为构建和发展本国产业开始了进口替代战略。由于手中掌握的英镑存款尚能满足外汇需求,所以此时的印度政府更加强调对外资加强控制,主张国家应当拥有或控制所有关键工业、服务业、矿产资源、铁路、航运、海运和其他公益事业。在1948年4月的《工业政策决议》中明确指出:“作为法规,为了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主要股权应控制在印度手里,而且始终坚持培训可以最终取代外国专家的合格印度人员”。1951年10月,印议会通过《工业(发展与管理)法》,把包括引进外资在内的经济活动

印度尼西亚投资市场调研之印尼税制

印度尼西亚投资市场调研之印尼税制 发布时间:2011/1/11 15:47:40 字体: 尼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课税制度,税收立法权和征收权主要集中在中央。现行的主要税种有: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奢侈品销售税、土地和建筑物税、离境税、印花税、娱乐税、电台与电视税、道路税、机动车税、自行车税、广告税、外国人税和发展税等。 主要税赋和税率所得税:2008年7月17日印尼国会通过了新《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35%降为30%,分为四档,5000万盾以下,税率5%;5000万盾至亿盾,15%;亿盾至5亿盾,税率25%;5亿盾以上者,税率30%。企业所得税率,2009年为过渡期税率28%,2010年后降为25%。印尼对中、小、微型企业还有鼓励措施,减免50%的所得税。 增值税:一般情况下,对进口、生产和服务等课征10%的增值税。 印花税:是对一些合同及其他文件的签署征收3000或6000印尼盾的象征性税收。 印尼对外国投资优惠税收政策根据2007年印尼《有关所规定的企业或所规定的地区之投资方面所得税优惠的第1号政府条例》,印尼政府对有限公司和合作社形式的新投资获扩充投资提供所得税优惠。 提供的所得税优惠包括: (1)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根据新《所得税法》,2010后为25%),可以在6年之内付清,即每年支付5%;

(2)加速偿还和折旧; (3)在分红利时,外资企业所缴纳的所得税税率是10%,或者根据现行的有关避免双重征税协议,采用较低的税率缴税; (4)给予5年以上的亏损补偿期,但最多不超过10年。上述所得税优惠,由财政部长颁发,并且每年给予评估。 投资促进政策自2007年1月1日起,印尼政府对6种战略物资豁免增值税,即原装或拆散属机器和工厂工具的资本物资(不包括零部件),畜禽鱼饲料或制造饲料的原材料,农产品,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苗或种子,通过水管疏导的饮用水,以及电力(供家庭用户6600瓦以上者例外)。 2007年2月,为吸引外商进入印尼,与当地企业合作从事鱼类加工业,印尼政府准备采取多项税收措施,具体包括免除国内加工鱼产品的出口税,减轻渔业加工机械进口税,减免收入税及增值税,在综合经济开发区和东部地区投资的企业还可获得土地建设税减免优惠。 2007年8月,印尼中央与地方政府实行投资审批一站式服务。实行一站式服务之后,每个部门都派代表到投资统筹机构办事处,以便加快办理审批手续。依据2007年第25号《投资法》第30条第7款,需要中央政府审批的投资领域包括对环保有高破坏风险的天然资源投资,跨省级地区的投资,与国防战略和国家安全有关的投资。 印尼劳动就业的规定印尼国会于2003年2月25日通过第13/2003号《劳工法》,对劳工提供相当完善的保护,但因部分规定过于偏袒劳工方,大幅提高了劳工成本,影响印尼产品之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济南大学 泉城学院 国贸07Q1 1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

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 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其中食糖,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 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天然2

关于印度的政治制度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来源: https://www.360docs.net/doc/3612162989.html,/ 摘要:在近20年的时间里,印度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印度号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的民主国家,其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包括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印度政治制度经济发展 印度位于南亚,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是南亚最大的国家。 人口l1.6亿(2009年),居世界第2位。印度自1991年开始实施改革,经济取得持续性的快速发展,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一、背景一)印度经济发展的背景印度1947年脱离英国统治,成为独立国家。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担任总理,并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的建设。 尼赫鲁十分推崇英国的议会制度,再JJu上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熟悉英国式议会制度的运行模式,所以将印度的国家政体确立为议会民主制。具体是指,对关乎国家命脉的产业实施国有化,对于其他产业,允许私有制度存在,但要经过政府的严格审批。在经济政策上,印度是“混合经济体制”,但一直非常强调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重工业几乎被国家垄断经营,直到年拉奥政府公布新的工业政策声明,才基本上取消对私营部门的限制。0从1991年至20o8年,印度的GDP年增长率达到6.4%。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长更为迅速。 二)印度的政治制度根据1949年制宪会议通过的宪法规定,印度的政治制度主要是:(1)印度为联邦制国家;(2)印度实行议会民主制,议会行使立法权;(3)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 (4)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其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力,行政权由总理以总统的名义行使;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二、印度的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一)选举制度使得执政党必须为选民负责,发展能为选民带来切身利益的经济项目印度联邦议会由总统及联邦院和人民院两院组成。联邦院由各邦与各中央直辖区的代表及总统指定的议员组成,类似英国的上议院;人民院由各邦选民直接选出。总理由在议会中的多数党或党派联盟领袖担任。 民主选举的制度决定了印度政党的政治斗争的主要目的是争取选民的选票。在政治活动中,各政党会积极控制自己的政治活动的范围及手段,以获得选民的支持与选票,而不会恣意行使权力,危害民众的个人权利。 选举制度的深层意义在于确定权力来源于人民,具体来说就是国家的权力是由选民赋予的。在此基础之上,执政党的政策就会倾向于通过满足选民的意愿,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保证自己的执政地位。 二)议会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尤其是稳定的政治环境。虽然印度存在许多复杂棘手的问题,如:种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政党文章编号: 问题等都可以成为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源。但是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合作双赢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印度,这些问题可以在议会进行讨论。类似种族、宗教等复杂的问题虽然在短期内不能解决,但至少也给民众一个探讨这类问题的场合。议会使得这类问题可以通过温和的而非暴力的方式解决(虽然由这类问题引起的暴力冲突仍然时有发生)。从而为印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三、印度的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在印度的政治制度中,也有一些内容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成熟的民主制度导致政策的不连续印度的民主制度发展仍然不成熟,具体表现为政党之间没有达成最起码的共识。当执政党提出一项提案时,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因,反对党

印度外国投资政策简介

印度外国投资政策简介

印度外国投资政策简介 (驻孟买总领馆供稿2003/12/09)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济改革以来,印度政府修改有关工业政策,简化政府审批手续,削减对外国投资的诸多限制,以吸引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近年来,印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与中国相比,差距还很大。据统计,2001至2002年度(印度财政年度为当年4月到次年3月)印度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61.3亿美元,2002至2003年度为46.6亿美元*。为实现“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九五期间仅为5.35%)的目标,印度计划2002至2007年间年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75亿美元。 《1999年外汇管理法》(FEMA)和《1991年工业政策》是印度外国投资指导性法规。以后根据《外汇管理法》制定了《外汇管理(外国人转让或发行股票)规定》。税收和合资企业管理仍沿用《1961年印度所得税法》和《1956年印度公司法》。相关政策和审批程序可到储备银行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3612162989.html,.in)和商工部工业政策和促进司工业援助处网站(http://dipp.nic.in)上查询。 一、外国直接投资政策 印度政府希望促进外国直接投资(FDI)、印侨(NRI)和印侨控股的海外团体法人(OCB)投资,以弥补国内投资不足。在行业外资政策规定的外资比例限制内,外资可以自由在所有领域(含服务业)投资。符合有关条件的外资由印度政府授权印度储备银行(RBI)按自动程序进行审核。其它外资需在印度外资促进署(FIPB)推荐的基础上,由印度政府批准。除22种股息平衡项目和有附加条件的外资项目外,一般外国投资收益可以自由汇出印度。 (一)自动批准类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之和占全球人口的1/3,而且两国经济的发展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而印度的服务业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从两国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上来看,中印两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空间很大。中国在经过多年的大量引进外资发展之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也已经开始提速,而与此相比,印度仍处于大力吸引外资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因此,中国已具备了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实条件和可行性。而对于中印双方来说,目前要明确的是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具有哪些动因,以利于中印双方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和对策。 一、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市场寻求型动因分析 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以稳定和拓展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为战略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1] 据UNCTAD(2006)调查显示,有51%的受调查公司将寻求扩展海外市场作为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动因。在中国企业中,有85%的企业认为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极为重要的。[2]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市场寻求型动因,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国内市场趋于饱和,而印度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要与跨国公司一争高下,这就迫使中国企业必须走向国际市场,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世界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中国企业想占有更大的份额,必须建立国际销售网络,在国外直接投资并按当地市场需求提供生产和服务。目前,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已经饱和。例如,国内的纺织业,生产能力为世界第一,但国内需求仅占其生产的1/3到1/2。但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发挥其优势,建立新的市场,并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从而可以为国内产业发展留出空间。 而印度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2006年,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亿,并且其GDP已超过9万亿美元。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印度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例如,在家电领域,印度每年的彩电需求增长率保持在15%,空调需求的增长率更是达到了20%—30%;在通讯领域,2005年,印度的千人电话线路仅为条,虽然用户数量增长迅速,但与中国的千人电话线路条相比,印度通讯市场待挖掘的空间仍很大;从钢铁业来看,印度在2011—2012年的钢材消费量将达到6 000万吨,中国的钢铁企业如能成功投资于印度钢铁业,将更有利于中国钢铁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3] 2.对印度进行直接投资,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实施本土化战略 印度国民喜欢自己国家生产的产品,所以相对于单纯的出口贸易,在印度本土投资建厂,其产品更受印度消费者欢迎。而且在印度研发和生产的产品能更好地适应当地需求,提高产品本土化程度。例如:国内的彩电声音输出功率一般为100W到200W,而印度消费者普遍认为彩电音量越大质量就越好,中国投资印度的彩电企业根据印度消费者这一需求特点将彩电声音输出功率提高,就会有效地带动在印度市场的彩电销量。因此,中国企业对印度直接投资,可以促进中国企业对印度市场本土化战略的实

印度与中国关系

印度与中国关系 近来,印度国内舆论出现一波渲染中国军事入侵的反华杂音。虽然印度总理辛格对此进行了公开澄清,但印度某些媒体和智库最近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甚至称“中印必有一战”,显然扰乱了中印关系正常发展的和谐乐章。 前几年,印度舆论曾出现一波宣扬中国经济威胁的喧嚣,新近又出现一股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歪风。印度官方智库国防问题分析研究所发表文章,称中国可能对印度发动一场“有限的战争”以“教训一下印度”;前国防部长、社会党主席穆拉亚姆-亚达夫更是煞有介事宣称掌握“中国正在为攻击印度做准备”的证据,危言耸听“攻击即将发起”,印度媒体迅速将这一消息放大发酵。 其实,不管经济威胁论还是军事威胁论,其实质都是冷战思维在作祟。从最近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不难看出,恐华、疑华和反华在印度国内仍有相当市场。不过,这些势力已经不能完全左右印度的主流观点,印度总理辛格就对“中国军事入侵论”作了公开澄清,主张理智看待中印竞争和理性推动中印关系发展的务实派也大有人在。 仔细分析这一波“军事威胁和军事入侵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印度舆论反华杂音背后的现实问题。这股杂音是中印关系发展到新阶段、共同利益增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印竞争面同步增多的背景下发生的。 中印关系僵化,与中国和印度的国家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说的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上提到,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决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对内实行社会经济变革、对外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纸老虎、帝国主义走狗等词语,是中国经常用来反对敌人的宣传策略。中国的国家利益概念有时候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来定义和解释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着感情上的同化,中国国家利益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的实用主义。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信念,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世界体系的看法,影响了他们用来维护和扩展中国国家利益的战略。 其实,中印共同发展已成共识,两国战略机遇期基本相同,彼此需要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中印之间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理解和互信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共同经济纽带增强,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印度媒体、学界和政治家,理应遵循瓦杰帕伊和辛格总理的设想,为构建中印“健康的竞争关系”,以“世界之大足以容下中印共同发展”的包容,抛弃冷战思维,多做有利于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