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印度引进外资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发展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客观上为外商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除此之外,张静还指出熟练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重要因素,中国拥有庞大的潜在市场,加入世贸组织为外商提供了更大的进入空间等因素。

张静同时分析了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外国直接投资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经济以6%~7%的增速发展。一些投资机构出版了关于印度的研究报告,研究证明印度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动力,并证实印度具有经济潜力。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为基础设施建设、国内投资环境改善等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加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使印度成为跨国公司关注的对象。另外,印度政府利用外资政策法规进一步自由化、规范化、简单化,改变了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印度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奠定了人才基础;印度IT行业一支独秀,拉动了外国直接投资在印度的发展;印度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中印引进外资的特点

王海燕在《引进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分析了中国近三年引进外资的基本特征:数量、总体规模由降转升,平均单个项目规模一路增大;独资企业占比逐年上升,投资区域逐渐扩大;投资领域呈扩大化趋势;外资流入稳步增长,2012年底创历史新高;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大幅增长。

而杨宏斌、杨志宁则在《印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特点及新发展》中阐述了印度引进外商投资的特点:始终立足本国需要,根据形势变化采取适度调整;注意本国经济安全;注重引导FDI流向知识和技术性产业;注重将FDI引向落后地区;注重将FDI引向国家优先和重点发展的行业。

(二)中印引进外资现状的比较

(一)两者引进外资的背景及其利用外资的现状比较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和印度都首先认识到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条件。对于资金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意味着外资流入的机会增大。经济全球化也使得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性大大增强。中国和印度地域相近,国情相似,两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却有所不同。

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了两国利用外资的背景。中国从1978年最早开始改革开放,致力于改革经济体制和调整经济

结构,同时,中国也最先认识到吸引外资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积极加以利用,大力引进外资和开展外贸。而印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了在“华盛顿共识”框架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积极引进外资。但两者在利用外资的背景方面也有共同之处:一是两国独立建国以来的既有经济发展模式都走到了尽头,迫切需要寻求新出路。二是两国都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并且积极把握这个机遇。

冯媛媛在《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探析》中和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都分析了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现状:1)无论是从流量角度还是从存量角度,中国FDI流入量远远多于印度;2)从产业结构方面看,外资在中国更多流向硬件制造部门,FDI在印度更多流向软件部门和离岸服务业;3)中国和印度总体引资环境差距较大,中国的引资环境总体好于印度。

而鲍洋在《“金砖国家”引进FDI的环境效应比较研究》中则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方面探讨“金砖国家”引进FDI环境效应的传导路径。印度引进FDI的环境效应是正向的,中国的是负向。这说明中国应向印度学习,控制FDI的负向规模效应,加强环境管制,提高引资门槛,提升引进的FDI的质量。陈涛涛、潘文卿、陈晓在《吸引外资对于对外投资能力的影响研究》中对中国和印度进行国家层面数据的尝试性检验,认为引进外资对中国的对外投资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印度的外资流入对本国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造成两国引资差异的原因

1.中国引进FDI规模和数量大于印度。

何济川在《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中指出,印度在吸引外国私人投资的政策偏严,条件苛刻,使得外商直接投资远远落后于中国。而冯媛媛则认为,印度经济体制改革比中国晚10年,中国经济发展较快,引资环境总体较好,使中国FDI流入量远高于印度。

2.印度资本市场化程度高于中国。

冯媛媛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购买力增大,对耐用消费品以及日常非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激增,对市场寻觅型FDI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印度的呼叫中心、共享服务中心、IT服务业和研究与发展项目等格外发达,因此,在印度,FDI更多流向软件部门,流向离岸服务业。鲍洋在《“金砖国家”引进FDI潜力指数比较研究》指出印度与中国国情相似,优势

因素相似,但印度高技术人才储备丰富,便于跨国公司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同时,印度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引进FDI的比重较大,其次是制造业,主要表现为资产寻求型;中国制造业引进FDI的比重较大,主要表现为效率寻求型。

3.印度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受外资流入影响比中国大。

陈涛涛、潘文卿、陈晓指出虽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多得益于政府的激励政策;而印度的对外投资更多是源于企业自身能力的积累。他们同时还指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大都属于我国的战略性行业,也是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溢出效应有限,所以这些行业中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的形成,与该行业中外资的流入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但在制造业中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而在印度的制药业和软件业中,跨国公司与印度当地公司合作,学习跨国公司的研发及管理经验并且在合作中跨国公司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因此,印度的的外资溢出效应在各行业是普遍存在的。

三、印度引进外资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与印度相比,中国要早十几年进行改革开放,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加以利用,大力开展外贸和引进外资。但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独具特色,在引进的外资水平和利用外资上都要先进于中国。

唐以今在《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之比较研究》中指出应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外资应向服务业转移,进一步改善经济环境,以更好的引进离岸服务业,同时加强中印互补性经济合作。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为了继续保持我国吸引FDI的优势,在目标定位、加强对高新技术的产业投入力度及重视人才培养和重视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方面应向印度借鉴经验。

聂平香、郝红梅在《当前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指出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性。利用外资是神话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是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有力支撑,是增强产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面对我国利用外资出现的问题,如:郑良芳在《引进外资的得与失问题研究》中指出:1)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和渗透,外资企业已经控制了我国一些重要的产业领域,影响到我国经济安全。2)跨国零售巨头挤占中国

零售业。3)“洋腐败”滋生新买办和洋垄断。4)有的跨国公司为了追逐利润,在我国公开排污等问题。聂平香、郝红梅认为:一是统一思想,坚持利用外商投资;二是转变观念,创新外资管理体制;三是规范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四是深化服务开放业,培育外商增长新优势;五是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中西部外资水平;六是创新外资方式,引导发达资本进入。

于增成在《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几点冷思考》中从国内角度出发,认为更好的利用外资需要:控制引进外资规模,积极促进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加强对国内企业的保护和扶持,保护民族品牌和民族企业;重视发展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依赖和迷信国外技术;改善我国利用外资的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和印度想要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资,都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注重引资质量和引资水平,把国内引资政策和国外投资行情结合起来,加强对在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指导,优化投资结构,以达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J].经济师.2011(12):66-67

[2]王海燕.引进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管理观察.2013,9

[3]杨宏斌,杨志宁则.印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特点及新发展.南亚研究季刊.2002(3):9-13

[4]冯媛媛.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探析.北方经济.2007(1):141-142

[5]鲍洋.“金砖国家”引进FDI的环境效应比较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8):128-136 [6]陈涛涛,潘文卿,陈晓.吸引外资对于对外投资能力的影响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11(5):4-13

[7]何济川.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亚太经济.1997(3):54-56

[8]鲍洋.“金砖国家”引进FDI潜力指数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2):46-50 [9]唐以今.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之比较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5):35-38

[10]聂平香,郝红梅.当前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国际经济合作.2013(2):48-51 [11]郑良芳.引进外资的得与失问题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1(3):4-9

[12]于增成.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几点冷思考.经营管理者.2014,6.上期:155-156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及其建议

中印对外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及其建议 最近几年随着中印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印度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各种经济利害关系也不断突出,印度频频对涉华商品设置贸易障碍,严重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小组对中印两国贸易摩擦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从双方历史原因以及各自的政治、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了两国贸易摩擦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相应的建议。 一、中印贸易摩擦及其现状: 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引起了世界的瞩目,甚至被誉为是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的一个奇迹,其GDP增长率在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9%左右。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已然成为了一个世界工厂。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发展迅速,由1978年的进出口总额206.4亿美元、逆差11.4亿美元发展为2004年的进出口总额5933.2亿美元、顺差320.9亿美元。这其中服务贸易总额由1985年的55.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28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8.2%,然而我国的服务贸易却始终处于逆差状态,2004年逆差达到108亿美元,并且最近几年有加大的趋势。而亚洲的另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的改革之后,也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印度已成为全球第十一大经济体。在印度的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003年其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250亿美元,占当年印度贸易出口总额的31.4%,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 印度跟中国一样GDP保持在8%以上.它也拥有着庞大的人口.也拥有着从那个相似的历史.从殖民地到被帝国主义统治到经济困难年代,到经济初步发展,到政府开始改革经济.制定经济改革计划.但是各自发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印度在美国的支持下承接着美国的软件等第三产业的转移.过去30年中国抢先占领制造业的时候,印度也类似的占领了服务业.在中国强大的同时也有着一个同样聪明的国家以对手的角色与我们竞争,合作. 随着中国与印度在经济上的崛起,两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更显重要。同时,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2000年不到20亿美元,2009年上升到433.8亿美元,年均增长33%,经济上的亲密度与日俱增。两国经济贸易显示了很强的互补性,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在对中印贸易规模、商品贸易结构、贸易摩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分析影响中印贸易有关的因素,两国之间的政治问题、边界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两国的交通状况会得到改善,以及两国都有加强经济往来的愿望都会使得中印贸易进一步发展。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然而服务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迥然不同。虽然印度的服务贸易在绝对数量上还比不上中国,但其竞争优势及发展潜力不可小视。但另一方面,两国贸易的发展之中还有一股阻碍的力量,印度的大国意识、竞争意识、两国国内的一些问题等因素妨碍了两国经贸的快速的发展

中国与南亚的关系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没有一天不是头顶暴风雨,脚踏泥泞沼泽,艰难前行。 南亚共有七个国家,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克什米尔地区同中国相邻;南亚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东、西和南三面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环绕。起源于我国的印度河和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恒河流经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汇入孟加拉湾。 中国和印度同属于世界文明古国,但近代以来的发展又同为举世瞩目。中印同为亚洲大国,但双方在外交上一直是风诡云谲、暗潮汹涌。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位于东部,对远在边陲的西藏,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文化都不可同日而语,对中国发展的戒心,对领土资源的执着,印度再也按捺不住。漫长的国界线,33500平方公里的争议面积,外交上的沉默,军事上的克制,助长了印度的气焰,最终导致了六十年代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但印度并不死心,不断蚕食争议区,建立军事隔离带,增派军队,迁入人口,总理视察,印度的实控范围更加的扩大,中国坚定主权,印度不还土地,边境问题最终成为一桩悬案,也成为中印外交的一块心病。中印领土之争实际上亚洲大国领导地位之争,是殖民主义思想对特权的维护,印度经历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思想行动基本与它的主人步调一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怀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对非法领土的得寸进尺心理,使中印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受的挑战,同时也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度,中印关系进入到了相持阶段,印度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妄图利用国际舆论压制住中国,拖住中国经济的发展,削弱中国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随着中印俩个人口大国的崛起,中印关系将成为二十年后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作为南亚的首要对话国,凸显出印度没有能力领导自己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地区,这会侵蚀印度作为地区地区大国的信誉。强敌环恃,岂可安寝? 巴基斯坦和印度、和中国的关系都非常微妙。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克什米尔之争,美国的抑巴扬印,使巴基斯坦走入了中国的阵营。三十年来,双方经常进行各种互访和合作,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双方都在第一时间为对方提供无偿援助。随着国际反恐,美英等国的势力渐渐深入,中巴关系的巩固也是有必要的。 尼泊尔和斯里兰卡从我国建国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渴望同中国培养出更深的友谊,中国也对此积极回应。马尔代夫作为旅游胜地,中国游客慕名而来的同时,也为中马发展关系揭开了序幕。 中国一贯以沉稳、中庸的大国形象来消除周边国家的不安全感,制订明确的行动计划以继续推动同南亚邻国的合作,以事实说话。而印度除美国外,同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潜力仍远远没有开发,除却军事带来的威慑作用,中国的“软实力”将为中国外交带来光明的前景。

中国利用外资的新形势与对策

第33卷第3期2010年5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33 No.3 May 2010 收稿日期:2009212201 作者简介:王丽娜(19752),女,辽宁辽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国利用外资的新形势与对策 王丽娜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吸引外资流入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复杂新形势,我们应该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创造更加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效率。关键词:利用外资;投资环境;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10)0320029204 The N e w Situation of Utilizing Foreign C apital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WAN G Li 2na (School of Forei gn L anguages ,L iaoning N ormal Universit y ,Dalian 116029,China ) Abstract :Attracting the inflow of foreign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pening 2up policy and one way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 2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China.The breaking ou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made th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 2broad change significantly.Conf ronted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we should inno 2vate the way of utilizing foreign capital ,guide the dire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create attractiv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or 2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utilizing foreign capital. K ey w ords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investment environment ;strategic measures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黯淡的增长前景、信贷紧缩和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都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了严重影响。受之影响,我国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采取措施有效规避风险,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吸收的外资规模不断增长。外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看,我国利用外资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1979年-1984年)。主要特征是外资来源地以港澳台为主,投资规模偏小。外资集中投向了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工业领域,教育领域也占了一定比重。 初步投资阶段(1985年-1991年)。外资来源仍以港澳台为主,但已有欧美日等国公司来华投资。这期间进一步加大了对能源、交通、通讯和原材料工业的支持力度。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1年)。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这期间,在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支柱产业的重点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快现有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步伐。 稳定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以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国外投资者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外商对我国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均呈持续增长态势,截至2007年底,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7471亿美元,连续16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 — 92—

全球开发区发展现状与趋势

全球开发区发展现状与趋势 时至今日,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区依然是一个范围广泛且划分模糊的综合性概念。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建有开发区,但各国政府或学术界都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定义,也缺乏统一的认识,仅是把各类功能区统称为“开发区”。一般认为,开发区是设区国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通过特定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开辟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特别经济区域。目前,开发区在各国的称谓有数十种之多,如特区、自由港、自由贸易园区、出口加工区、科技园、产业园、边境贸易区、保税区、投资促进区、科技工业园区等。在国内,开发区也有着不同的类型(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和层级(如国家级、省级及市、县甚至乡镇级),并在性质、目的和模式上各有差异。 设置开发区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一种方式,易于形成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国内外开发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一些典型开发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市场和政府在开发区中的作用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而有所差别。以比较研究的视野研究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和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升级的做法,可为目前我国开发区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一、世界开发区发展历史 开发区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及国际贸易发展的特殊区域,开发区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多种形式的开发区依托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需要不断演进,是国家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

结果。 (一)初步形成阶段:二战以前的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古典、传统开发区。 开发区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及对外贸易相联系,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腓尼基人将泰尔和迦太基两个港口划为特区,对外来的商船尽量保证其安全航行,不受任何干扰,这即为自由港区的雏形。l228年,法国南部马赛港在港区内划出特定区域,规定外国货物可以在不征收任何税赋的情况下出入这一区域。1367年,德意志北部的几个自由市联合起来,建立了历史上称之为“汉萨同盟”的自由贸易联盟,对参盟的各城市实行贸易互惠,并选定汉堡和不莱梅两地开展自由贸易。兴盛时期的“汉萨同盟”加盟城市最多时达160个。继后,1547年,意大利在其西北部热那亚湾建立雷格亨(Leghoyn)自由港,外国货物不缴纳关税便可出入港口区域,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命名的自由港。此后,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开始逐渐在西欧许多国家风行。 17—19世纪约200年的时间里,欧洲的贸易大国先后在一些主要港口创办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如意大利的那不勒斯(Naples)自由区、的里雅斯特(Trieste)自由区、威尼斯(Venice)自由区、热那亚自由港;德国汉堡(Hamburg)自由港、不莱梅(Bremen)自由区;法国的敦刻尔克(Dunkerque)自由区、马赛自由港;丹麦的哥本哈根(Copenhagen)自由港;葡萄牙的波尔图(Porto)等。这些自由港或自由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采取免除进出口关税等措施,吸引外国商品到此转口,扩大对外贸易,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 19世纪以后,当自由贸易政策相继为各国摒弃时,开发区的发展并未停止,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逐步从地中海沿岸,经波斯湾、印度洋扩展到东南亚地区。许多被殖民主义征服或强行租占

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DOC)

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 (2015届) 题目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 学院国际商学院 专业会计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5年5月

浙江外国语学院 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正文………………………………(01~08页) (一)摘要 (二)关键词 (三)目录 (四)正文 (五)参考文献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材料……………………(09~12页)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09页 (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0页 (三)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表……………12页 (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13页

摘要 本文将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外国企业投资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概述。文章从外国企业的投资额,所投资的行业,投资国别等角度总结了近十几年来外国企业对国内投资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发展趋势,再根据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求提出适当的建议。当前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正处于从高潮阶段至稳步阶段的过渡期,这对未来吸收外来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决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合理吸收和利用外资,可以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利用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在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进程的加快,各国在经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受国内外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目前,外资在华投资增速减缓,步入了一个调整阶段。如何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外资,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当前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外资利用现状战略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论文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 摘要: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于二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1],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1976年二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1979年印外长瓦杰帕伊(V ajpayee)访华,1988年12月印总理拉·甘地访问中国,之后高层互访开始渐渐增加。随着1998年5月印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武器试验后二国关系严重受挫,之后双边关系渐渐恢复和改善。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确认发展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1月二国举行首次战略对话,温家宝总理访印并签署《中印联合声明》,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2006年和2007年分别推出中印友好年和中印旅游友好年。中国与印度是世界贸易强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备受世界瞩目,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经济增长呈现下降或放缓的趋势。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愈加明显。我国作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成为印度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对象之一。中印两国将在未来经济贸易快速并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快速发展 一、中国对外经贸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对外贸易已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高科技园区在北美称“大学研究园区”,在其它英语国家叫“科学园”,在日本叫“科学城”,我国则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早的高科技园区诞生于本世纪中叶美国的硅谷,它在很短时间内创造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奇迹,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到了八十年代,高科技园区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亚洲蓬勃发展起来。至今世界比较规范的高科技园区已经有900多个,从业人员数百万人,成为本世纪最具生命力的社会经济细胞,并日益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认真研究、积极借鉴国外不同类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总结其成长的内在规律,将有助于加快我国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进程。 1.依托大学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奇迹——美国硅谷 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以南,北起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帕拉奥托市,南至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长48公里,宽16公里,有4000余家高技术公司,雇员总数超过100万人。硅谷是美国微电子工业的发祥地,集中了全美90%的半导体公司,生产电子工业所需的最基本材料——硅片。

硅谷原是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果园,1891年美国参议员斯坦福在此建立了斯坦福大学。1951年,在该校一位校长提议下,在其周围创建了一个高科技工业园。由于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资源、风险资本和创业精神为新兴的半导体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55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将研制和生产晶体管的公司迁至帕拉奥托市,致使该市成为美国电子工业的发祥地。此后,大批创业人才从东部和中西部涌来,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很快以晶体管和硅片为主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1956年IBM公司在圣何塞市开设研究与开发中心,为半导体进入计算机创造了条件。到80年代,以斯坦福科学研究园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研究生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为主的基地,高技术公司数量一度曾高达5000余家,成为袖珍计算器、电子玩具、家用电脑、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电子表等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地。近年来,几乎与电子工业沾边的所有新产品都出自硅谷,全区年营业额达2000亿美元。 硅谷成功的经验主要有:毗邻斯坦福大学及其研究机构;市场、厂房及设备等基础结构好;人才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生活环境好。硅谷是多种因素的自然产物,并没有一个硅谷发展规划,政府只是一个间接的支持者。 2.高技术企业集中发展的代表——美国128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硅路 波士顿第128号公路始建于1915年,位于美国波士顿郊区,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印度引进外资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1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1 毫无疑问,世界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硅谷。自从斯坦福大学在美国西部一条长约48公里、宽约14公里的峡长山谷中创办出科技园区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一座座科技园区在世界各地崛起。美国除了“硅谷”之外,还有闻名的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等;日本有筑波科学城、九洲硅岛;英国有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等;以色列有“硅溪”;台湾有新竹科技工业园,其被称为是硅谷模式在世界各地孵化的案例中成功的典范。一些进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也纷纷创建了一批科技园区,如韩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在“硅谷”效应的作用下,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相伴着世界性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波,全球兴起一股建设科技园的热潮,强有力地推动着所在都市的经济社会进展。对此,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在一篇题为《硅谷梦》的文章评判道:“文艺复兴之后所发生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阻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的技术。” 尽管人们对什么是硅谷模式尚存争议,但没有任何人怀疑硅谷在半个世纪里取得的成功。关于硅谷成功的因素,斯坦福大学的HenryRowen教授归之于它形成了待殊的优势,而专门优势的形成是因为它拥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有利的游戏规则。如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创新的制度; 第二,专门高的知识密集度; 第三,职员的高素养和高流淌性; 第四,鼓舞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氛围; 第五,开放的经营环境;

第六,与工业界紧密结合的研究型大学; 第七,高质量的生活; 第八,专业化的商品基础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硅谷成功的因素往往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得更清晰。美国学者在《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和硅谷》一书中对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尽管128公路地区的开端条件比硅谷好,但由于两个地区的运行机制、企业模式与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至了不同的结局。在文化氛围上,硅谷鼓舞创新并承诺失败,因此许许多多的小企业均把硅谷视为自己的栖息地;在治理上,这些创新型企业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其成员的个人追求,从而建立起社会无差别的共同体的模式。 进展特点 硅谷以及世界各地相继取得成功的科技园区,在进展特点上有专门多相似之处,要紧在于这些科技的园区具备了优越的区位优势、适于创新的各种机制、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有利于企业生存与进展的良好环境。 1.区位优势 依照世界各国兴办科技园区的体会和教训,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与通讯、靠近智力资源丰富的大学和科研单位,是科技园区自身进展所必备的差不多条件,也是直截了当关系到园区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世界上要紧科技园区一样位于大都市邻近交通便利、紧靠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区,如此使得科技园既不受大都市的干扰,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大都市优良的配套生产服务设施,依靠都市便利的交通、服务和优良的人力资源,减少非建设投资与经营成本。

论中国利用外资的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论中国利用外资的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利用外资是指“使用国外资本,包括现汇、实物、劳务、技术等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本国国力”的政治经济手段。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也产生很多的弊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利用外资的概况、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概况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方式 我国利用外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所谓直接投资方式(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外国企业、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中国有关的政策、法律在中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企业等从海外吸收任何形式的资本。包括外币现金、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本和专利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本”。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和合作开发。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 1978-1985年为起步阶段,我国政府设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等,对外商投资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借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等贷款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1986-1991年为稳定发展阶段;1992-1996年为大规模增长阶段,小平同志92年的南巡,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这一期间直接投资迅速增长;1997-2000年为调整阶段,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利用外资进入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的新阶段;2001至今为恢复性增长阶段,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稳定,政府逐步实现加入WTO所作的承诺,恢复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使得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有了恢复性增长。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吸引、利用外资的数量总体也在不断增加。除了受政治因素引起了一些波动外,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吸引、利用外资的影响也很大。 二、我国利用外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外商直接投资以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等一系列成熟生产能力和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为特征,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贡献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外商投资工业的迅速扩张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利用外资直接促进了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外商投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外商投资对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工业总产值构成的变化上。二十世纪初,国有经济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快速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提高到同期的25.72%。 (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 我国涉外税收中95%左右是外商投资经济创造的税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 的增长及其在我国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变化,与外商投资经济的工业产值增长和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基本是同步的。 (三)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1、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 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 2、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

形势与政策之中印关系

浅谈中印形势 姓名:齐明明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号2010040141068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即中国GDP为15000亿美元,印度大约为6000亿美元。PPP比较印度是中国的50%强。中国超过60000亿美元,印度超过30000亿美元。但我从另外角度观察,印度的农业占GDP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粮食产量2亿吨左右,中国最高超过5亿吨,去年为4.7亿吨以上。另外在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上中国远远超过印度,中国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蔬菜,5000万吨水果,5000万吨水产品,另外各种肉类、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国都远远超过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产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类生产非常少。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得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罗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印度与中国关系

印度与中国关系 近来,印度国内舆论出现一波渲染中国军事入侵的反华杂音。虽然印度总理辛格对此进行了公开澄清,但印度某些媒体和智库最近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甚至称“中印必有一战”,显然扰乱了中印关系正常发展的和谐乐章。 前几年,印度舆论曾出现一波宣扬中国经济威胁的喧嚣,新近又出现一股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歪风。印度官方智库国防问题分析研究所发表文章,称中国可能对印度发动一场“有限的战争”以“教训一下印度”;前国防部长、社会党主席穆拉亚姆-亚达夫更是煞有介事宣称掌握“中国正在为攻击印度做准备”的证据,危言耸听“攻击即将发起”,印度媒体迅速将这一消息放大发酵。 其实,不管经济威胁论还是军事威胁论,其实质都是冷战思维在作祟。从最近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不难看出,恐华、疑华和反华在印度国内仍有相当市场。不过,这些势力已经不能完全左右印度的主流观点,印度总理辛格就对“中国军事入侵论”作了公开澄清,主张理智看待中印竞争和理性推动中印关系发展的务实派也大有人在。 仔细分析这一波“军事威胁和军事入侵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印度舆论反华杂音背后的现实问题。这股杂音是中印关系发展到新阶段、共同利益增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印竞争面同步增多的背景下发生的。 中印关系僵化,与中国和印度的国家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说的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上提到,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决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对内实行社会经济变革、对外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纸老虎、帝国主义走狗等词语,是中国经常用来反对敌人的宣传策略。中国的国家利益概念有时候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来定义和解释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着感情上的同化,中国国家利益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的实用主义。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信念,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世界体系的看法,影响了他们用来维护和扩展中国国家利益的战略。 其实,中印共同发展已成共识,两国战略机遇期基本相同,彼此需要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中印之间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理解和互信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共同经济纽带增强,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印度媒体、学界和政治家,理应遵循瓦杰帕伊和辛格总理的设想,为构建中印“健康的竞争关系”,以“世界之大足以容下中印共同发展”的包容,抛弃冷战思维,多做有利于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工

我市利用外资完成情况汇报

我市利用外资完成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主题,着力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瑞士abb公司、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江苏雨润集团、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内500强企业相继入驻大同,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利用外资基本情况 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从1985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大同新联实业有限公司成立至今,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44户,合同利用外资累计达11.75亿美元,实际到位6.06亿美元。其中:合资企业180户,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73.8%;独资企业45户,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18.4%;合作企业19户,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7.8%。按规模分,注册资本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117个,100万美元-500万美元的项目74个,500万美元-1000万美元的项目23个,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0个。目前,正常运转的外资企业45家(不包括今年新批的3家外资企业),占累计批准企业数的18.4%。投资领域涉及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投资来源为香港、美国、台湾、澳大利亚、印度、英国、古巴、加拿大等14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投资比重占外商总投资的55%。 2009年,我市外商投资企业全年生产、销售收入为57.4亿元人民币,纳税额为3.16亿元人民币,就业人数为12371人。2009年我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完成972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5%,进口额完成743万美元,占全市进口总额的9%。 ”xxx”以来,即2006-2009年,我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3家,合同利用外资5.79亿美元,实际到位2.79亿美元。200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 [ 2008-1-21 17:09:00 | By: 蛛蛛 ] 科技园区是以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在政府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由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组织、相关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环境组成的一种组织形态。从这可以看出,大学和科研教育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是一个科技园区必不可少的四大主体要素;人才、技术、资金、政策是四大投入要素;制度、服务、环境、文化则是四大支撑要素。对于一个成功科技园区来说,这12大要素缺一不可,而对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来说,这些要素更是应该表现突出。 综合以上科技园区12大因素,结合文章选出的八个样本科技园区的特征,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依托一流大学和科研教育机构,培训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 科技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知识的密集、技术的密集、人才的密集,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则是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源泉。为此,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必然以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为基础。学校和科研教育机构是培训人才的摇篮,为科技园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科研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也是进行科技研发、创造科研成果的基础,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 从文中八大科技园区来看,无一例外的有一流大学与科研教育机构的支持。一流大学,尤其是一流研发型大学是科技园建设最基本的依托条件,也是许多科技园的最初倡导者,甚至是科技园的主导者。科研教育机构是培育科研人才,创造科研成果的源泉,离开了科研教育机构,任何一个科技园区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国硅谷有斯坦福大学、旧金山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波士顿大学以及近千家研发培训和教育机构;日本筑波有筑波大学、筑波国家研究材料中心、高能量加速器研究机构、国家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等48个国家级研究与教育院所;英国剑桥、台湾新竹、德国慕尼黑、澳大利亚西澳、印度班加罗尔,每一个科技园区都有着实力强劲的大学和科研教育机构,也只有这样,这些科技园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各行各业人才的供应和不断的科技成果创新。 (2)聚集一流企业和机构,提供一流服务,生产一流产品 企业是科技园区最基本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支持科技园区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然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为此,企业的科研力量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紧跟时代潮流,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运输、咨询、通讯、金融服务、餐饮、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娱乐、文教卫生等行业是企业间沟通的桥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发展的保障。一流科技园区内必定聚集了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介服务企业,并且不断培育者新的一流企业。这些一流企业不断为社会提供着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内必定聚集了世界一流企业,包括一流的高科技企业和一流的金融服务、咨询、通讯等中介服务性企业。一流科技企业为社会提供一流的产品,一流服务性企业和机构为社会提供了一流的服务。如硅谷聚集了英特尔、惠普、IBM、思科、网景公司等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全球高科技公司100强有20%在此驻足;新竹的高科技公司生产了全球80%的电脑主板、80%的图形芯片、70%的笔记本电脑、65%的微芯片和95%的扫描仪;索菲亚超过总企业数一半的服务性企业为该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到位的支持和服务,推动了高新

简析中国与印度关系

论中国与印度两国关系 中国和印度同为历史文明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四国之一,同处亚洲,边界彼此紧邻,历史上文化交流甚多,诸多的相同之处与意识形态上的相近本应造就两国对彼此的认同感与友好情谊,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在整体友好的大体局面中摩擦不断,甚至发生军事冲突。 查阅资料,我才发现原来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仅发生过三次军事冲突,第一次是648-649年间唐王朝与印度卡瑙季王朝的冲突,第二次是1221-1329一百多年中蒙古汗国对印度的侵略,最后一次就是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相对于欧洲大陆的名族间的征战,历史上的三次冲突也许只算是和平之道上的小坑小洼,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印两国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毕竟两国在帝国主义侵略运动中同为受难国也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运动,毕竟两国长期处于和平友好的关系。 通过资料的查找与借鉴,可以知道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深沉次的意识形态方面且不考虑,中印两国不稳定的关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 首先,政治上,印度于1947年宣布独立然而却是在1950年1月26日才真正成立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然而印度至成立独立国家之时都没有真正摆脱英国,最为明显的是其政治体制基本上都是由英联邦主导设定的,其政治路线更是由英国统治者为其谋划而成。英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然与刚成立的新中国不能共谋一席,于是在政治上设下中印两国最为尖锐的问题——政治体制的对立。政治体制的对立必定造成两国投靠不同的阵营,甚至是国际性的问题上相互抨击与不信任。 在经济上,由于两国成立的时间与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相同,例如两国都在前期的发展中不约而同地发展了工业,当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两国也进行经济的发展计划,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污染了环境。发展模式的相似必定给两国带来经济层面的冲突与不稳定因素。当然,不可否定,印度到80年代后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其轻工业相对较弱却极大地提高了电子科技的发展力。虽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不稳定时刻,但是总体上是贸易关系逐步紧密、贸易额逐年提升,同时也必须强调,经济上关系的不稳定原因与政治上关系不稳定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说到文化,不得不提宗教问题,这也是造成两国关系紧张与恶化的重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本文摘抄赛迪IT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一文目录纲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更了解印度有所帮助。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上篇国民经济比较篇 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2001年11月26日,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全国军校联合会成立52周年纪念会上说,印度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 一、地理位置与资源环境 (一)地理位置 1.印度:盘踞在南亚次大陆的雄狮,扼印度洋咽喉 2.中国: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 (二)资源与能源 1.印度:印度自然资源潜力大,海洋资源丰富 2.中国:中国能源蕴藏量大,但开发程度较低,人均量少 二、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概况 (一)中国比印度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快,规模总量大 1.1950年印度经济水平比中国高(印度国民收入为美国的 2.3%,中国为美国的1%) 2.1980年两国GDP总量几乎差不多,而且印度还稍领先 3.2001年,印度GDP为498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 (二)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共性 1.人口负担重,经济结构层次低 2.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中印同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生产水平高于印度 1.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生产率水平低,增长速度慢 2.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略高于印度,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提高工业生产水平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核心 1. 中国和印度共性是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2. 印度30多年来工业平均增长率5.8% 3. 中国从1952年以来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5% 三、中印对外经贸情况比较 (一)对外贸易规模中国占绝对优势 1.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32位;2001年提升至第6位 2.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而印度不到1% (二)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中国远胜印度 1.2001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FDI)468亿美元 2.印度利用外资不足,2000年利用外资2 3.2亿美元 3.中国外汇储备多,抗国际风险能力强(200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2001年底突破2000亿美元 4.印度外贸长期处于逆差,积累的外汇极为有限(2001年印度外汇储备约450亿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