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中利用外资情况

印度与中利用外资情况
印度与中利用外资情况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文明古国,有着太多的可比性,现在又都成为世人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同被视为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然而相比中国而言,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独具特色,很多方面值得中国借鉴。本文主要就两国利用外资的背景和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调整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印度中国利用外资

一、两国利用外资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大背景下,中国和印度先后逐渐认识到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条件。对于资金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意味着外资流入的机会大增。在全球化时代,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性大大增强,因此,更容易与本土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结合。

与印度相比,中国从1979年最早开始改革开放,致力于改革经济体制和调整经济结构,同时,中国也最先认识到全球化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积极加以利用,大力引进外资和开展外贸。而印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了在“华盛顿共识”框架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

不过中国和印度在利用外资的背景方面也有其共同之处:

一是两国独立建国以来的既有经济发展模式都走到了尽头,迫切需要寻求新出路。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了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5%,人均增长率只有1.3%,均大大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朝着自由市场经济方向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中国建国后20多年一直是一个经济封闭的国家,既存在所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发展所面临的极限和困境,又受到阶级斗争的折磨,经济大起大落,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极低。1978年中国终于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为目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道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是两国都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并且积极把握这个机遇。印度为了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相配套,强调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并开放了资本市场。中国实行的是进口替代与鼓励出口并举的外贸政策。进口替代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工业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促进本国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鼓励出口的政策目的,初期是为了解决外汇短缺的问题,随着开放进程的加速,逐渐形成了通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思路。

二、两国利用外资现状比较

(一)中国FDI流入量远远多于印度

中国FDI流入量增长很快,在1990年FDI流入量为35亿美元,到2003年该数字达到535亿美元,是1990年的15倍。印度吸引FDI流入量在1990年只有4亿美元,在2003年也只达到42.7亿美元。印度引进外资不论从流量角度还是从存量角度都远远少于中国。2003年印度FDI流入量仅仅是中国吸引外资的8%,截止到2003 年印度吸引FDI的存量也只是中国的6%。中国FDI流入占固定资本形成百分比和FDI存量占GDP百分比也都远远高于印度。

(二)中国和印度FDI流入产业结构不同

在中国,外资更多流向硬件制造部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购买力增大,对各类家用电器、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以及日常非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激增,对市场寻觅型FDI有巨大的吸引力。2002年,73.5%的FDI流入制造业。在高新技术方面,世界强手如爱立信、通用电器、日立、东芝、英特尔、摩托罗拉等,都已经把中国变成其高新

科技产品的硬件设计和制造的重要核心地。同时,FDI为中国制造业的商品出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1989年--2001年之间,中国出口的年增长率为15%,其中利用外资出口占到出口总额的一半。

在印度,FDI更多流向软件部门,流向离岸服务业。跨国公司最初主要在服务领域,特别是在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活动。印度的呼叫中心、共享服务中心、IT服务业和研究与发展项目等格外发展。位于班加罗尔的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在孟买和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预期目标是成为“世界办公室”,为世界各大公司提供办公服务。几乎所有的美国和欧洲主要信息技术公司都在印度活动,其中大多数在班加罗尔。外国公司在印度的呼叫中心行业中占领主要地位,其每年15亿美元的营业额中有60%由外国公司创造。相反,在印度制造业的出口增长中,外资的贡献则相对很小。印度的制造业一直保持依赖国内市场的模式,制造业领域很少有外资进入,主要是国内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FDI 相关联的出口只占印度制造业出口额的3%,即使在如今,该比例也只占10%以下。

(三)中国和印度总体引资环境差距较大

中国的引资环境总体好于印度。中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改革25年来,经济得到飞快地发展。从经济增长率看,1982 年到1992年十年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7%,1992年到2002年十年间为9%。整体投资速度增长也很快,2002年中国国内投资总额占GDP总值为41%。中国巨大的投资来源归功于利用外资和国内储蓄率较高两个方面。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物质基础设施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

印度成立于1947年,但其经济体制改革却比中国晚了10年,印度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逐步启动经济改革。与中国相比,印度在1982年到1992年之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5.6%,1992年至2002年间为6%,仅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二。2002年印度国内投资总额占GDP总值为22.8%,仅仅是中国的一半。国内投资较少的原因是印度的FDI流入量和储蓄量都远远低于中国。2002年中国FDI流入量是印度的17倍,中国的储蓄额也比印度高出3倍多。

三、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一)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1.中国未能像印度那样,始终立足本国需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准则。内外资管理体制上的两套系统以及由此而来的内外差别政策,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首要原因。内外资政策脱节,“为外资而外资”的问题近年仍然比较突出,表现在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上,内外资的差别待遇长期存在;有些部门和地区“唯外资是用”的行政倾向,进一步加剧了对内资特别是民营内子的政策歧视。而且,外资和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外资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和我国的期望有相当大的差距。相当多的外资企业都形成了产业壁垒,外资产业成为独立的循环系统,内资企业无法进入外资的产业链。

2.通过利用外资引进的先进技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总体偏低,利用外资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不理想。

3.随着外资政策宽松化,外商“独资化”的倾向更加明显,个别领域出现了外资垄断或垄断迅速扩大的苗头,大量投资利润汇出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潜在压力不容忽视。

4.对外投资与利用外资不协调,“走出去”相对滞后,削弱了中国对外资的平衡能力,不利于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

5.外资替代内资效应挤占了本来就薄弱的民间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增强了对外的依赖性。

(二)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1.注重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过去,中国政府比较注重引资规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

政府,评价外资的业绩主要强调三项指标:外资项目数、合同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事实上,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比单纯的规模更有意义。因此,需要从注重外资规模逐步转移到强调外资质量和受益方向上来。

2.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包括市场准入、限制措施、税收标准、反垄断措施等,内外资应该享有同等待遇。

3.加强中印互补性经济合作。中国和印度利用FDI的前景良好,两国都具备大规模国内市场、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低工资成本和巨大发展潜力。近年来,中国和印度之间也在进一步加强投资合作,2003年成立了中印软件协会。印度的几家公司因为印度国内成本不断上升而大举进军中国,将软件编程业务在中国完成,进而出口到亚洲其他地区。可以预料,中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很快成为软件业的强力竞争者。09-03-16 | 添加评论

一、两国利用外资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大背景下,中国和印度先后逐渐认识到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条件。对于资金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意味着外资流入的机会大增。在全球化时代,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性大大增强,因此,更容易与本土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结合。

与印度相比,中国从1979年最早开始改革开放,致力于改革经济体制和调整经济结构,同时,中国也最先认识到全球化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积极加以利用,大力引进外资和开展外贸。而印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了在“华盛顿共识”框架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

不过中国和印度在利用外资的背景方面也有其共同之处:

一是两国独立建国以来的既有经济发展模式都走到了尽头,迫切需要寻求新出路。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了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5%,人均增长率只有1.3%,均大大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朝着自由市场经济方向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中国建国后20多年一直是一个经济封闭的国家,既存在所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发展所面临的极限和困境,又受到阶级斗争的折磨,经济大起大落,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极低。1978年中国终于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为目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道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是两国都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并且积极把握这个机遇。印度为了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相配套,强调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并开放了资本市场。中国实行的是进口替代与鼓励出口并举的外贸政策。进口替代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工业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促进本国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鼓励出口的政策目的,初期是为了解决外汇短缺的问题,随着开放进程的加速,逐渐形成了通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思路。

二、两国利用外资现状比较

(一)中国FDI流入量远远多于印度

中国FDI流入量增长很快,在1990年FDI流入量为35亿美元,到2003年该数字达到535亿美元,是1990年的15倍。印度吸引FDI流入量在1990年只有4亿美元,在2003年也只达到42.7亿美元。印度引进外资不论从流量角度还是从存量角度都远远少于中国。2003年印度FDI流入量仅仅是中国吸引外资的8%,截止到2003年印度吸引FDI的存量也只是中国的6%。中国FDI流入占固定资本形成百分比和FDI存量占GDP百分比也都远远高于印度。

(二)中国和印度FDI流入产业结构不同

在中国,外资更多流向硬件制造部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购买力增大,对各类家用电器、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以及日常非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激增,对市场寻觅型FDI有巨大的吸引力。2002年,73.5%的FDI流入制造业。在高新技术方面,世界强手如爱立信、通用电器、日立、东芝、英特尔、摩托罗拉等,都已经把中国变成其高新科技产品的硬件设计和制造的重要核心地。同时,FDI为中国制造业的商品出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1989年--2001年之间,中国出口的年增长率为15%,其中利用外资出口占到出口总额的一半。

在印度,FDI更多流向软件部门,流向离岸服务业。跨国公司最初主要在服务领域,特别是在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活动。印度的呼叫中心、共享服务中心、IT服务业和研究与发展项目等格外发展。位于班加罗尔的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在孟买和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预期目标是成为“世界办公室”,为世界各大公司提供办公服务。几乎所有的美国和欧洲主要信息技术公司都在印度活动,其中大多数在班加罗尔。外国公司在印度的呼叫中心行业中占领主要地位,其每年15亿美元的营业额中有60%由外国公司创造。相反,在印度制造业的出口增长中,外资的贡献则相对很小。印度的制造业一直保持依赖国内市场的模式,制造业领域很少有外资进入,主要是国内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FDI 相关联的出口只占印度制造业出口额的3%,即使在如今,该比例也只占10%以下。

(三)中国和印度总体引资环境差距较大

中国的引资环境总体好于印度。中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改革25年来,经济得到飞快地发展。从经济增长率看,1982年到1992年十年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7%,1992年到2002年十年间为9%。整体投资速度增长也很快,2002年中国国内投资总额占GDP总值为41%。中国巨大的投资来源归功于利用外资和国内储蓄率较高两个方面。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物质基础设施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

印度成立于1947年,但其经济体制改革却比中国晚了10年,印度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逐步启动经济改革。与中国相比,印度在1982年到1992年之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5.6%,1992年至2002年间为6%,仅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二。2002年印度国内投资总额占GDP总值为22.8%,仅仅是中国的一半。国内投资较少的原因是印度的FDI流入量和储蓄量都远远低于中国。2002年中国FDI流入量是印度的17倍,中国的储蓄额也比印度高出3倍多。

三、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一)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1.中国未能像印度那样,始终立足本国需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准则。内外资管理体制上的两套系统以及由此而来的内外差别政策,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首要原因。内外资政策脱节,“为外资而外资”的问题近年仍然比较突出,表现在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上,内外资的差别待遇长期存在;有些部门和地区“唯外资是用”的行政倾向,进一步加剧了对内资特别是民营内子的政策歧视。而且,外资和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外资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和我国的期望有相当大的差距。相当多的外资企业都形成了产业壁垒,外资产业成为独立的循环系统,内资企业无法进入外资的产业链。

2.通过利用外资引进的先进技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总体偏低,利用外资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不理想。

3.随着外资政策宽松化,外商“独资化”的倾向更加明显,个别领域出现了外资垄断或垄断迅速扩大的苗头,大量投资利润汇出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潜在压力不容忽视。

4.对外投资与利用外资不协调,“走出去”相对滞后,削弱了中国对外资的平衡能力,不利于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

5.外资替代内资效应挤占了本来就薄弱的民间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增强了对外的依赖性。

(二)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1.注重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过去,中国政府比较注重引资规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评价外资的业绩主要强调三项指标:外资项目数、合同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事实上,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比单纯的规模更有意义。因此,需要从注重外资规模逐步转移到强调外资质量和受益方向上来。

2.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包括市场准入、限制措施、税收标准、反垄断措施等,内外资应该享有同等待遇。

3.加强中印互补性经济合作。中国和印度利用FDI的前景良好,两国都具备大规模国内市场、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低工资成本和巨大发展潜力。近年来,中国和印度之间也在进一步加强投资合作,2003年成立了中印软件协会。印度的几家公司因为印度国内成本不断上升而大举进军中国,将软件编程业务在中国完成,进而出口到亚洲其他地区。可以预料,中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很快成为软件业的强力竞争者。

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DOC)

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 (2015届) 题目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 学院国际商学院 专业会计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5年5月

浙江外国语学院 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正文………………………………(01~08页) (一)摘要 (二)关键词 (三)目录 (四)正文 (五)参考文献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材料……………………(09~12页)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09页 (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0页 (三)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表……………12页 (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13页

摘要 本文将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外国企业投资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概述。文章从外国企业的投资额,所投资的行业,投资国别等角度总结了近十几年来外国企业对国内投资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发展趋势,再根据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求提出适当的建议。当前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正处于从高潮阶段至稳步阶段的过渡期,这对未来吸收外来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决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合理吸收和利用外资,可以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利用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在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进程的加快,各国在经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受国内外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目前,外资在华投资增速减缓,步入了一个调整阶段。如何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外资,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当前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外资利用现状战略

全球开发区发展现状与趋势

全球开发区发展现状与趋势 时至今日,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区依然是一个范围广泛且划分模糊的综合性概念。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建有开发区,但各国政府或学术界都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定义,也缺乏统一的认识,仅是把各类功能区统称为“开发区”。一般认为,开发区是设区国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通过特定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开辟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特别经济区域。目前,开发区在各国的称谓有数十种之多,如特区、自由港、自由贸易园区、出口加工区、科技园、产业园、边境贸易区、保税区、投资促进区、科技工业园区等。在国内,开发区也有着不同的类型(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和层级(如国家级、省级及市、县甚至乡镇级),并在性质、目的和模式上各有差异。 设置开发区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一种方式,易于形成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国内外开发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一些典型开发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市场和政府在开发区中的作用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而有所差别。以比较研究的视野研究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和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升级的做法,可为目前我国开发区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一、世界开发区发展历史 开发区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及国际贸易发展的特殊区域,开发区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多种形式的开发区依托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需要不断演进,是国家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

结果。 (一)初步形成阶段:二战以前的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古典、传统开发区。 开发区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及对外贸易相联系,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腓尼基人将泰尔和迦太基两个港口划为特区,对外来的商船尽量保证其安全航行,不受任何干扰,这即为自由港区的雏形。l228年,法国南部马赛港在港区内划出特定区域,规定外国货物可以在不征收任何税赋的情况下出入这一区域。1367年,德意志北部的几个自由市联合起来,建立了历史上称之为“汉萨同盟”的自由贸易联盟,对参盟的各城市实行贸易互惠,并选定汉堡和不莱梅两地开展自由贸易。兴盛时期的“汉萨同盟”加盟城市最多时达160个。继后,1547年,意大利在其西北部热那亚湾建立雷格亨(Leghoyn)自由港,外国货物不缴纳关税便可出入港口区域,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命名的自由港。此后,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开始逐渐在西欧许多国家风行。 17—19世纪约200年的时间里,欧洲的贸易大国先后在一些主要港口创办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如意大利的那不勒斯(Naples)自由区、的里雅斯特(Trieste)自由区、威尼斯(Venice)自由区、热那亚自由港;德国汉堡(Hamburg)自由港、不莱梅(Bremen)自由区;法国的敦刻尔克(Dunkerque)自由区、马赛自由港;丹麦的哥本哈根(Copenhagen)自由港;葡萄牙的波尔图(Porto)等。这些自由港或自由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采取免除进出口关税等措施,吸引外国商品到此转口,扩大对外贸易,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 19世纪以后,当自由贸易政策相继为各国摒弃时,开发区的发展并未停止,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逐步从地中海沿岸,经波斯湾、印度洋扩展到东南亚地区。许多被殖民主义征服或强行租占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高科技园区在北美称“大学研究园区”,在其它英语国家叫“科学园”,在日本叫“科学城”,我国则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早的高科技园区诞生于本世纪中叶美国的硅谷,它在很短时间内创造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奇迹,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到了八十年代,高科技园区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亚洲蓬勃发展起来。至今世界比较规范的高科技园区已经有900多个,从业人员数百万人,成为本世纪最具生命力的社会经济细胞,并日益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认真研究、积极借鉴国外不同类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总结其成长的内在规律,将有助于加快我国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进程。 1.依托大学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奇迹——美国硅谷 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以南,北起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帕拉奥托市,南至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长48公里,宽16公里,有4000余家高技术公司,雇员总数超过100万人。硅谷是美国微电子工业的发祥地,集中了全美90%的半导体公司,生产电子工业所需的最基本材料——硅片。

硅谷原是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果园,1891年美国参议员斯坦福在此建立了斯坦福大学。1951年,在该校一位校长提议下,在其周围创建了一个高科技工业园。由于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资源、风险资本和创业精神为新兴的半导体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55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将研制和生产晶体管的公司迁至帕拉奥托市,致使该市成为美国电子工业的发祥地。此后,大批创业人才从东部和中西部涌来,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很快以晶体管和硅片为主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1956年IBM公司在圣何塞市开设研究与开发中心,为半导体进入计算机创造了条件。到80年代,以斯坦福科学研究园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研究生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为主的基地,高技术公司数量一度曾高达5000余家,成为袖珍计算器、电子玩具、家用电脑、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电子表等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地。近年来,几乎与电子工业沾边的所有新产品都出自硅谷,全区年营业额达2000亿美元。 硅谷成功的经验主要有:毗邻斯坦福大学及其研究机构;市场、厂房及设备等基础结构好;人才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生活环境好。硅谷是多种因素的自然产物,并没有一个硅谷发展规划,政府只是一个间接的支持者。 2.高技术企业集中发展的代表——美国128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硅路 波士顿第128号公路始建于1915年,位于美国波士顿郊区,

浙江省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宁波大红鹰学院 毕业论文 浙江省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所在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浙江省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除文中特别加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或者他人为获得高等学校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论文中不涉及任何知识产权纠纷。否则,本人将承担一切责任。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摘要 浙江省依靠长江三角洲的优势地理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已经成为促进浙江省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深入了解浙江省利用外资现状,对比分析上海、深圳、江苏等省市外资利用情况,讨论了其在外资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资源等一系列问题,并在文章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引导外资投向,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促进产业升级等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利用外资,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Zhejiang Province has taken an active part in foreig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ed the outward-looking economy on its strategic loc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scale of utilizing foreign funds is continually expanding.Utilizing foreign fund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pulling the economic growth of Zhejiang, increasing people's incomes and expanding employment.This paper has an in-depth insight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tilizing foreign funds,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Shanghai, Shenzhen and Jiangsu, discussed a series of questions, such as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area develops lopsided problem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utilizing foreign funds.And based on the problem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advice, such as correctly guiding overseas investment, importing advanced techniques and modernized management methods and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are given in the end. Key words:utilizing foreign funds,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1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1 毫无疑问,世界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硅谷。自从斯坦福大学在美国西部一条长约48公里、宽约14公里的峡长山谷中创办出科技园区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一座座科技园区在世界各地崛起。美国除了“硅谷”之外,还有闻名的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等;日本有筑波科学城、九洲硅岛;英国有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等;以色列有“硅溪”;台湾有新竹科技工业园,其被称为是硅谷模式在世界各地孵化的案例中成功的典范。一些进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也纷纷创建了一批科技园区,如韩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在“硅谷”效应的作用下,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相伴着世界性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波,全球兴起一股建设科技园的热潮,强有力地推动着所在都市的经济社会进展。对此,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在一篇题为《硅谷梦》的文章评判道:“文艺复兴之后所发生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阻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的技术。” 尽管人们对什么是硅谷模式尚存争议,但没有任何人怀疑硅谷在半个世纪里取得的成功。关于硅谷成功的因素,斯坦福大学的HenryRowen教授归之于它形成了待殊的优势,而专门优势的形成是因为它拥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有利的游戏规则。如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创新的制度; 第二,专门高的知识密集度; 第三,职员的高素养和高流淌性; 第四,鼓舞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氛围; 第五,开放的经营环境;

第六,与工业界紧密结合的研究型大学; 第七,高质量的生活; 第八,专业化的商品基础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硅谷成功的因素往往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得更清晰。美国学者在《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和硅谷》一书中对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尽管128公路地区的开端条件比硅谷好,但由于两个地区的运行机制、企业模式与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至了不同的结局。在文化氛围上,硅谷鼓舞创新并承诺失败,因此许许多多的小企业均把硅谷视为自己的栖息地;在治理上,这些创新型企业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其成员的个人追求,从而建立起社会无差别的共同体的模式。 进展特点 硅谷以及世界各地相继取得成功的科技园区,在进展特点上有专门多相似之处,要紧在于这些科技的园区具备了优越的区位优势、适于创新的各种机制、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有利于企业生存与进展的良好环境。 1.区位优势 依照世界各国兴办科技园区的体会和教训,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与通讯、靠近智力资源丰富的大学和科研单位,是科技园区自身进展所必备的差不多条件,也是直截了当关系到园区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世界上要紧科技园区一样位于大都市邻近交通便利、紧靠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区,如此使得科技园既不受大都市的干扰,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大都市优良的配套生产服务设施,依靠都市便利的交通、服务和优良的人力资源,减少非建设投资与经营成本。

论中国利用外资的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论中国利用外资的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利用外资是指“使用国外资本,包括现汇、实物、劳务、技术等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本国国力”的政治经济手段。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也产生很多的弊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利用外资的概况、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概况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方式 我国利用外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所谓直接投资方式(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外国企业、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中国有关的政策、法律在中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企业等从海外吸收任何形式的资本。包括外币现金、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本和专利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本”。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和合作开发。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 1978-1985年为起步阶段,我国政府设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等,对外商投资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借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等贷款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1986-1991年为稳定发展阶段;1992-1996年为大规模增长阶段,小平同志92年的南巡,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这一期间直接投资迅速增长;1997-2000年为调整阶段,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利用外资进入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的新阶段;2001至今为恢复性增长阶段,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稳定,政府逐步实现加入WTO所作的承诺,恢复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使得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有了恢复性增长。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吸引、利用外资的数量总体也在不断增加。除了受政治因素引起了一些波动外,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吸引、利用外资的影响也很大。 二、我国利用外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外商直接投资以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等一系列成熟生产能力和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为特征,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贡献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外商投资工业的迅速扩张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利用外资直接促进了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外商投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外商投资对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工业总产值构成的变化上。二十世纪初,国有经济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快速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提高到同期的25.72%。 (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 我国涉外税收中95%左右是外商投资经济创造的税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 的增长及其在我国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变化,与外商投资经济的工业产值增长和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基本是同步的。 (三)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1、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 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 2、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

评我国利用外资的新特点

评我国利用外资的新特点 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目的是提高自己民族工业的水平。外商来华投资近30年。外资这一昔日的禁区,今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一个亮点。不可否认的是,在利用外资的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曾有过许多的坎坷。中国利用外资的每一次飞跃,都相伴着一次思想的解放,纵观我国利用外资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相对人口而言相对小和少 仅从数量上看,经过20年发展,中国利用外资已具一定规模。但相对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中国吸收外资仍处于较低水平,人均利用外资额仅几十美元,远远低于东南亚国家,中西部地区人均额就更低,如上海与青海人均实际吸收外资相差600倍。由于国情特殊,外商投资中有60%以上来自港澳台,假如刨除这部分,中国引资规模就更小。 中国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资金短缺将是一个长期问题。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其国内资本量占世界资本总量还不到4%,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不吸收外资是难以填补的。同时,利用外资是一种系统引进,除了物质资本,还可引进先进技术、人才、科学管理、现代市场机制、国际销售渠道等,这是内资和外债所无法替代的。 二、外资与民族经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传统的民族经济概念始于二战后,是取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针对殖民统治而提出的,认定民族经济应完全由民族资本、民族企业组成。但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这一概念己悄然演变,其内涵随之扩大。可以说,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纯粹的民族经济理论上己不存在,像可口可乐就宣布它不是美国公司,而是总部设在美国的全球公司,因为其销售总额的80%在海外。

实际上,外资投资企业中有相当的国内成分。在广东外企,中方投资占到35%,而外贸中近70%又系港澳台资本。可见,所谓的“外”字,是相对于其中部分资金的来源而言,并非企业国界归属的标识,更非判断是否民族经济的准绳。 20年来,中国的外资经济与民族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国轿车生产在开放之前近于零,通过与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商合资合作,技术水准和档次显著提高,短短数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程。合资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意味着中方资产的增值,原来的蛋糕做大了,外方切掉一块,而中方得到的更多。中国利用外资最多的几年,恰恰是国有资产增值最快的几年,外资的介入促成了国有资产重组、改制,盘活了部分资产存量,使之在流动中开值。 无数事例证明,利用外资与发展民族经济并不对立,两者没有根本冲突,而是相辅相成,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担风险,共同发展。 三、外资促进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从总量上分析,外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并未形成垄断。其市场份额较大的一些行业,大多不涉及国民经济命脉,有的是国家统一规划利用外资搞的,如小汽车、移动通讯;有的属放开竞争行业,如饮料、洗涤剂、化妆品、啤酒、家电。外资带来了新技术、新产品,填补了原有空白,解决了进口替代;有些产品是外商投资企业最先推出的(如干白葡萄酒、寻呼机〕,启动了新的消费需求,开发了国内市场。显然,外资有助于这些行业的发展。 当然,开放市场的确给国内企业造成一定冲击,但平心而论,一些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失败,根子在其本身,而非外资的“抢滩”。比如,被高度保护的中国汽车工业,历经40多年发展,始终没能成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 [ 2008-1-21 17:09:00 | By: 蛛蛛 ] 科技园区是以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在政府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由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组织、相关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环境组成的一种组织形态。从这可以看出,大学和科研教育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是一个科技园区必不可少的四大主体要素;人才、技术、资金、政策是四大投入要素;制度、服务、环境、文化则是四大支撑要素。对于一个成功科技园区来说,这12大要素缺一不可,而对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来说,这些要素更是应该表现突出。 综合以上科技园区12大因素,结合文章选出的八个样本科技园区的特征,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依托一流大学和科研教育机构,培训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 科技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知识的密集、技术的密集、人才的密集,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则是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源泉。为此,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必然以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为基础。学校和科研教育机构是培训人才的摇篮,为科技园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科研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也是进行科技研发、创造科研成果的基础,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 从文中八大科技园区来看,无一例外的有一流大学与科研教育机构的支持。一流大学,尤其是一流研发型大学是科技园建设最基本的依托条件,也是许多科技园的最初倡导者,甚至是科技园的主导者。科研教育机构是培育科研人才,创造科研成果的源泉,离开了科研教育机构,任何一个科技园区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国硅谷有斯坦福大学、旧金山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波士顿大学以及近千家研发培训和教育机构;日本筑波有筑波大学、筑波国家研究材料中心、高能量加速器研究机构、国家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等48个国家级研究与教育院所;英国剑桥、台湾新竹、德国慕尼黑、澳大利亚西澳、印度班加罗尔,每一个科技园区都有着实力强劲的大学和科研教育机构,也只有这样,这些科技园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各行各业人才的供应和不断的科技成果创新。 (2)聚集一流企业和机构,提供一流服务,生产一流产品 企业是科技园区最基本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支持科技园区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然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为此,企业的科研力量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紧跟时代潮流,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运输、咨询、通讯、金融服务、餐饮、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娱乐、文教卫生等行业是企业间沟通的桥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发展的保障。一流科技园区内必定聚集了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介服务企业,并且不断培育者新的一流企业。这些一流企业不断为社会提供着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内必定聚集了世界一流企业,包括一流的高科技企业和一流的金融服务、咨询、通讯等中介服务性企业。一流科技企业为社会提供一流的产品,一流服务性企业和机构为社会提供了一流的服务。如硅谷聚集了英特尔、惠普、IBM、思科、网景公司等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全球高科技公司100强有20%在此驻足;新竹的高科技公司生产了全球80%的电脑主板、80%的图形芯片、70%的笔记本电脑、65%的微芯片和95%的扫描仪;索菲亚超过总企业数一半的服务性企业为该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到位的支持和服务,推动了高新

中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

题目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学生姓名:刘静学号:I01014147 院(系):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老师姓名:闵树琴职称/学位:副教授导师所在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论文提交时间:二○一二年五月

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摘要 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引进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利用外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我国引用外资的时间不长,经验不够丰富,出现了外资分布地区不平衡,导致东西部经济差异日益扩大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外资;利用外资;问题 目录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3) (一)引进外资总量 (3) (二)外资来源和投资方式 (4) 二、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5) (一)外资投向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 (5) (二)利用外资的同时未利用好内资 (5) (三)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 (6) (四)生态环境成本加大 (6) (五) 引进外资质量差,技术含量低 (6) 三、应对措施 (7) (一)充分利用内资 (7) (二)要重视“本土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 (7) (三)按照新的产业指导目标, 调整外商投资产业结构 (8)

(四)继续优化投资环境 (8) (五)实行地区政策倾斜, 吸收更多外商到中西部投资 (9) 结束语 (9) 主要参考文献 (10)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一)引进外资总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国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吸收的外资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并且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萌芽试探阶段(1979年一1984年),主要特征是外资来源以港澳台为主,投资规模也偏小。第二阶段:初步投资阶段(1985年一1991年),外资来源仍以港澳台为主,但已有欧美日公司来华投资。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一2001年)。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中国国内掀起了经济发展新高潮。以列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自此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仅在1992年当年便比1991年增加一倍以上,超过了100亿美元。到1996年,更是突破了400亿美元大关。外国直接投资逐渐居于主要地位。第四阶段:稳定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以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外商对华投资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来.中国每年新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都在三四万个左右,年均实际投资金额超过600亿美元。

江西省利用外资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加强与国际经济间的交流,吸引大量高质量的国际资本不断流入,借助外资经济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江西省利用外资促进了江西经济的发展、优化了江西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江西省经济体制改革。但同时也存在外商投资总量较低且外商投资领域单一、形式单一、来源单一、地区结构失衡等问题。因此,本文对江西省利用外资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江西利用外资的优劣势进行了总结。探求如何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应对之策,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并购区位优势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e must unceasingly reinforce the exchange with international economy to attract large amount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of high quality which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country’s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By using the foreign capital, Jiangxi Province has promote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optimized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elled it’s economic reform. But simultaneously, there’re also some questions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the foreign investment total quantity; the singularity of the domain, the form, the source of the foreign investment; the imbalance of local structure and so 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rys to analyze the question during making use of the foreign capital, to come to the summary of the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by using the foreign capital, to find out the way of how to use the foreign capital effectively and to promote the economical growth of JiangXi Province. 【Key Words】Jiangxi Provinc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国利用外资的理论分析

中国利用外资的理论分析 一、理论分析 (一)根据邓宁的生产折中理论,公司对外投资主要有三个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域优势。 (1)所有权优势,即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产品的生产工艺、发明创造能力、专利、商标、管理技能等。 所有权优势包括两大类: ①通过出口贸易、资源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所有权优势,如产品、技术、商标、组织管理技能等; ②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得以实现的所有权优势,这种所有权优势无法通过出口贸易、技术转化的方式给企业带来收益,只有将其内部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如:交易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产品和市场的多样化、产品生产加工的统一调配、对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垄断等。 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大小直接决定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2)内部化优势,企业为避免不完全市场带来的影响而把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内部化的起源,同样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性。 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结构性的不完全性,这主要是由于对竞争的限制所引起的。这 种情况下,交易成本很高,相互依赖经济活动的共同利益不能

实现; ②认识的不完全性,这主要是由于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信息难以获 得,或者要花很大代价才能获取这些信息。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有可能丧失殆尽,企业本身就存在对优势进行内部化的强大动力。只有通过内部化在一个共同所有的企业内部,并实现供给与需求的交换关系,用企业自己的程序来配置资源,才能使企业的垄断优势发挥最大的效应。 (3)区位优势,它是指跨国企业在投资区位上所具有的选择优势。区位优势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 所谓直接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等所谓间接区位优势,是指由于投资国和东道国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商品出口运输费用过高等。 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对投资地区的选择。 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区位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因此,可根据企业对上述三类优势拥有程度的不同,来解释和区别绝大多数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

广东省利用外资情况

广东省利用外资情况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2017年广东省利用外资情况 2017年,广东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企业)15599个,同比增长93.1%;实际使用外资229.07亿美元,同比下降1.9%,降幅收窄11.2个百分点。 一、第二产业利用外资增势良好,第三产业为利用外资主体 第二产业实际吸收外资78.67亿美元,同比增长10.0%,增幅同比提高47.9个百分点,占全省利用外资的比重为34.3%,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实际吸收外资62.11亿美元,同比增长7.5%,增幅同比提高51.3个百分点,拉动第二产业实际吸收外资增长6.1个百分点,主要是LG8.5代OLED显示面板、富士康10.5代显示器、日立汽车马达、东丽高新聚化材料、西门子智慧能源和卡斯马汽车系列等一批制造业项目加快落地,带动制造业实际吸收外资较快增长;建筑业实际吸收外资9.04亿美元,同比增长67.6%,增幅同比提高89.0个百分点,拉动第二产业实际吸收外资增长5.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实际吸收外资149.60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吸收外资的65.3%,同比下降7.0%。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吸收外资下降32.9%,金融业实际吸收外资下降2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下降15.3%。

二、亚洲国家和地区外资占八成,欧美等部分发达国家对粤外资增势良好 利用外资来源地以亚洲为主。2017年,广东利用亚洲实际外资188.37亿美元,同比下降0.8%,降幅同比收窄15.4个百分点。其中,利用韩国、新加坡实际外资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427.1%、28.8%。欧美等部分发达国家对粤投资增势良好,法国空中客车(中国)创新中心、英特尔中国南方创新中心、苹果深圳研发中心、宝洁中国数字创新中心、思科(广州)智慧城等高端外资项目成功引进。2017年,广东利用欧美发达国家实际外资24亿美元,增长19.1%。其中,利用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实际外资分别增长7.6倍、2.6倍,利用美国实际外资增长30.6%, 三、粤东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最快,自贸试验区外资集聚效应凸显 2017年,粤东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最快,同比增长153.5%,增幅比上年提高200.3个百分点。其中,汕头增长291.1%,汕尾增长 125.21%;山区增长9.52%,增幅比上年提高32.9个百分点;西翼地区下降2.46%,降幅收窄47.6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下降3.45%,降幅收窄8.4个百分点,其中,深圳、广州分别增长9.9%、10.3%。

浅析浙江省引进外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资料

浅析浙江省引进外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本文讨论了浙江省利用外资的现状,重点分析利用外资对浙江经济的贡献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成因,提出了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建议与对策。本文认为,利用外资应“张弛有度”,不要“盲目追求”。 关键字:浙江利用外资现状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是加速中国经济开发的有效途径。从可显示资料来看,吸引外资较多的城市大多集中于长三角洲地区,而浙江作为长江三角洲主要省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开放初期浙江第一家外资投资企业——中港合资西湖藤器企业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外资开始进入浙江。20多年间,浙江利用外资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利用外资对浙江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外资成为浙江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外资成为浙江协调产业结构、推动浙江经济工业化和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外资也促进了浙江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利用外资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浙江就业压力和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2012年浙江省利用外资情况 (一)外商投资2012年1-9月,浙江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97家,同比下降7.4%,合同外资金额132.9亿美元,同比下降7.8%,实际使用外资85.9亿美

元,同比增长0.1%。截至2012年9月底,全省累计共批外商投资企业50505家,合同外资金额2062.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072.5亿美元。今年以来,浙江省利用外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合同外资下降幅度逐渐收窄,实际外资出现拐点。1-9月合同外资下降幅度比1-8月回落9.3个百分点;实际外资扭转下降趋势,同比实现正增长。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有望走出低谷。大项目占据主导,500强企业引进有新突破。当年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91家,其中新批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144家。1-9月份,共批准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3家,其中新引进8家,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三产比重继续提高,产业比例趋于合理。二产合同外资61.93亿美元,实际外资41.23亿美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46.6%和48%。第三产业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2.8%和51.5%,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7.9和4.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科学研究等行业合同和实际外资均实现较大增幅,而房地产项目则出现较大降幅。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调整,产业间的比例趋于合理。欧盟、北美国家增势迅猛,日本投资有所放缓。1-9月,欧盟国家投资新批项目29个、合同外资10.9亿美元和实际外资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5%、91.3%和71.9%。北美洲国家投资新批项目135个、合同外资6.7亿美元、实际外资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6%、82.2%和18.4%。来自日本的实际外资今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同比下降5.5%,后续态势值得关注。 二、利用外资对浙江经济的贡献 (一)外资成为浙江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力 2008年以来,浙江省遵循党中央提出的“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总体要求,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

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其效应分析

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其效应分析 一、利用外资的概念 1、利用外资的概念 利用外资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 2、利用外资的必要性 世界近代史证明,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金、技术和资源。任何国家为了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与他国互通有无,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新生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些国家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必须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积累本国资金的同时,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逐步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更加需要利用外资,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利用外资的作用 从社会主义国家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外资,一般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①补充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经验,培养国内科技人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③加速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建设和落后地区、部门的开发,克服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④促进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善; ⑤促进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出口贸易的增长; ⑥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国民收入。 二、我国利用外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稳健的发展。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一直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遥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00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利用外资情况在经过前几年的告诉增长后,呈现出规模稳定、质量提高的发展态势,截至1999年12月底,全国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共达3078.51亿美元,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国投资者在我国投资更加有利。到2002年,跨国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进入我国,全年利用外资突破500亿美元。随着近几年我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我国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科技进步以及就业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下面是一组摘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简单明了的显示出我国几年来的利用外资的情况。(单位:亿美元)

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况及评价

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况及评价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引进的外资制造业为主要投资领域,外资投入产业结构,生产性项目仍占主导地位这可能与我国充足廉价的劳动力用很大直接利用外资超过借款关系。同时由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和交通比较便利,这是我国实行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结果。但是,沿海与内地吸引外资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投资地域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跨国公司成为我国外资利用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的发展很快,同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有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开发、建设-经营-转让和风险投资为主。外商直接投资有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独资经营三种形式。在这三种形式中,合资经营在投资项目和金额上在我国居首位。外商投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增长快,比重不断提高,外资来源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中国引进外资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有利于直接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高起点。有利于吸收外资,缓解国有企业资金不足矛盾。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管理和机制,移植到改造的企业中,管理落后和机制不灵活上阻碍国有企业发展的两大障碍。再引进外资和设备硬件、产品的同时,可以引进管理技术和经营体制等软件,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老企业焕发青春的活力。国外企业信息灵、观念新,经营灵活,有经营多年的国际销售网络和渠道。国有企业作为传统计划体制下的产物,受计划经济影响很大,市场观念淡薄,对国际市场不了解,合资后可以增强企业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与国际市场接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利用外商的出口渠道借船出海,加快、加大出口。有利于建立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机制,合资企业实现单一的国有制向混合所有制转变,新股东加入,特别是国外的投资者加入,使公司增添新的血液。国有企业法人股与外商股权混合,股东间利益和风险连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监督。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结构和调整投资方向,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结构问题相当引人注目。所谓经济结构最主要是生产要素结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目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存在一些矛盾,如劳动力多、设备利用率低、资金缺乏等等。引进外资改造国有企业有利于改善我国要素结构的比例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同时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外资投向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消化不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只用合理、科学的利用外资,才能将外资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