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授课教案

合集下载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引言
•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引出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概述本课程的目标和结构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1.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常见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3.微生物鉴定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4.实践操作:微生物鉴定实验
第二部分:环境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1.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特性
3.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能量来源
4.实践操作:微生物生长实验
第三部分:环境微生物的生活史和遗传特征
1.微生物的繁殖和生活史
2.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和遗传物质
3.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
4.实践操作:微生物遗传实验
第四部分:环境微生物的功能和生态学
1.环境微生物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2.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调控
3.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相互作用
4.实践操作: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实验
第五部分:环境微生物学应用与前沿研究
1.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环境微生物学在美食生产中的应用
3.环境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4.环境微生物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和趋势
结语
•总结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强调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和研究
以上是《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大致内容安排,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

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共同探索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发现。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系(部)食品科学系教研室质量与安全课程环境微生物学任课教师高秀芝
系(部)食品科学系教研室质量与安全课程环境微生物学任课教师高秀芝
系(部)食品科学系教研室质量与安全课程环境微生物学任课教师高秀芝
系(部)食品科学系教研室质量与安全课程环境微生物学任课教师高秀芝
系(部)食品科学系教研室质量与安全课程环境微生物学任课教师高秀芝
系(部)食品科学系教研室质量与安全课程环境微生物学任课教师高秀芝
系(部)食品科学系教研室质量与安全课程环境微生物学任课教师高秀芝
系(部)食品科学系教研室质量与安全课程环境微生物学任课教师高秀芝
系(部)食品科学系教研室质量与安全课程环境微生物学任课教师高秀芝
系(部)食品科学系教研室质量与安全课程环境微生物学任课教师高秀芝
北京农学院教案
系(部)食品科学系教研室质量与安全课程环境微生物学任课教师高秀芝
11。

0环境微生物学电子教案[4页]

0环境微生物学电子教案[4页]
环境微生物学 电子教案
郑平 胡宝兰 蔡靖 研制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电子教案与已出版的主教材《环境微生物学教程》 配套,系统论述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环境领 域的重要作用,深入讨论了微生物的起源与进化、微生物 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 遗传变异、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物质循环、微生物与环 境污染、微生物与环境净化、微生物与环境工程、微生物 与环境监测等内容。电子教案作为主教材的配套教辅,对 主教材内容进行了提炼并补充了相关素材,形式更加生动, 可为“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提供帮助。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微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第三章 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四章 原核微生物 第五章 真核微生物 第六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第九章 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十章 微生物与环境污染 第十一章 微生物与环境净化 第十二章 微生物与环境工程 第十三章 微生物与环境监测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微生物生态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微生物生态
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存在形式
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的类型
2.熟悉:
不同碳素的微生物降解
氮素循环中的微生物作用
3.了解:
不同生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种类
教学内容
及重点、难点,授课实施方案
序号
基本内容
时间分配
1
第三章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微生物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
2、微生物生态系统
3、微生物生态学
思考题:
参考资料: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ed Raina M. Maier,Academic Press
自我分析总结:
授课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授课中的经验体会,找出优点与不足,记入教案,以利于改进。
备注:
二、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1、微环境
2、稳定性
3、适应性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一、大气中的微生物
1、存在形式
2、来源
3、存在种类
4、大气微生物分布(数量与种类)的影响因子
二、水圈中的微生物
(一)淡水微生物
1、来源
2、种类
3、影响微生物在淡水中分布的因子
(二)海洋微生物
1、种类
2、分布
(三)水体自净及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
1、水体自净过程
2、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
2学时
2
第三章 微生物生态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三、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一)嗜热微生物
(二)嗜冷微生物
四、土壤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与微生物相互作用
1、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
1)微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先驱生物

环境微生物教案

环境微生物教案
环境微生物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微生物基础知识 • 环境中的微生物 • 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环境微生物技术 • 实验课程安排与要求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环境微生物学概述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意义
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种 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及其与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土壤肥力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动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 力,促进植物生长。
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适应环境
微生物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各种极端环 境中生存,如高温、低温、高盐、高酸等。
影响环境
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会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如二氧 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对环境产生影响。
生物修复
一些微生物能够降解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 行生物修复,改善环境质量。
病毒
空气中的病毒主要来源于人类和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可以通过 空气传播引起呼吸道疾病。
04
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物质循环
微生物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如碳、氮、硫、磷等元素 的循环,通过分解作用将动植物残体转化为无机物,供植 物再次利用。
净化环境
微生物能够降解各种有机污染物,如农药、重金属等,减 轻环境压力,维护生态平衡。
实验课程步骤与注意事项
01
3. 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 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
02
4. 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讨 论。
实验课程步骤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注意个人防护。 规范实验操作,避免交叉污染。
实验课程步骤与注意事项
认真记录实验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 性和完整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案教案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目标:1.理解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重要作用;2.了解环境工程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3.掌握微生物在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和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和技术。

教学内容:一、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重要作用1.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种类与功能3.微生物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二、废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应用1.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原理2.厌氧、好氧和微生物共存处理工艺3.常用的微生物处理方法:活性污泥法、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等三、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应用1.微生物在固体废物降解中的作用原理2.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处理工艺3.微生物堆肥工艺的优势和应用案例四、土壤修复中的微生物应用1.微生物在土壤修复中的作用原理2.微生物提供的生物阻隔修复方法3.微生物介导的生物降解修复方法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认识和理解。

2.案例分析:通过选取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和土壤修复方面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工程领域中微生物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3.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微生物处理废水、堆肥和土壤修复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实际体验和掌握微生物技术。

4.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让学生就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价方法:1.知识考核:通过闭卷考试检测学生对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分析能力。

3.讨论参与度评价:结合小组讨论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在思考和交流方面的表现。

4.课程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应用的课程报告,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资源:1.微生物学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3.实验室和实验设备;4.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案例和实际应用资料。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
宏基因组学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环境微生物群落组成、功能及动态变化。
元转录组学和元蛋白质组学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解析环境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情况。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揭示单个环境微生物细胞的基因组成、表达及代谢特征。
如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修复、基于人工智 能的生物修复等,为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 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THANKS
03
环境微生物生态学
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
01
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 等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02
不同生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及其影响因素
03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 性的研究方法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参与的污染物降解 与转化机制
微生物驱动的有机物分解 与矿化过程
微生物在碳、氮、磷等元 素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大气污染生物治理技术
生物过滤
利用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降解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 物、硫化氢等。
生物洗涤
将污染空气通入含有微生物和营养液的洗涤塔中,通过微生物的吸 附和降解作用去除污染物。
植物修复
利用植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减少大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如吸收二氧 化碳、释放氧气等。
06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前沿与 展望
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
营养类型
阐述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包括光能自养 、化能自养、异养等类型。
生长繁殖
阐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包括二分 裂、孢子形成等。
代谢途径
详细介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如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

大学环境微生物学教案模板

大学环境微生物学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授课对象: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生态学特性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原理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一、环境微生物学概述1. 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2. 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3. 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二、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 常用的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方法2. 微生物培养技术3. 微生物生理与生化分析技术4. 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分析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环境微生物?它们在环境中有哪些作用?二、讲授新课1. 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介绍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分类。

- 列举常见的环境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2. 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 讲解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如多样性、分布、演替等。

- 分析环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境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生态学特性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有哪些作用?2.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环境微生物?二、讲授新课1. 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介绍常用的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方法,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法等。

- 讲解微生物培养技术,如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等。

- 介绍微生物生理与生化分析技术,如显微镜观察、菌落计数等。

- 分析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分析方法,如土壤微生物学、水体微生物学等。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授课教案
Teaching Plan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第七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生态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作环境微生物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和揭示微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包括动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表达规律,探索其控制和应用途径。

主要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种群组成、数
量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微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等。

微生物生态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好地发挥微生物的作用,更充分地利用微生物资源,为解决人口膨胀、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生态学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手段等,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第一节碳循环
含碳物质有二氧化碳、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

碳循环以二氧化碳为中心,二氧化碳被植物、藻类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植物性碳;动物以以植物性碳为食,将其转变为动物性碳;动物和人呼吸放出二氧化碳,有机碳化合物别厌氧和好氧微生物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均回到大气。

而后,二氧化碳再一次被植物利用进入循环。

纤维素是葡萄糖的高分子聚合物,每个纤维素分子含1400~10000个葡萄糖基(β1-4糖苷键)主要来源于棉纺印染废水、造纸废水、人造纤维废水及城市垃圾等,均含有大量纤维素。

1.纤维素的分解途径
纤维素在微生物酶的催化下沿下列途径分解:
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好氧细菌——粘细菌、镰状纤维菌和纤维弧菌
厌氧细菌——产纤维二糖芽孢梭菌、无芽孢厌氧分解菌及嗜热纤维芽孢梭菌。

放线菌——链霉菌属。

真菌——青霉菌、曲霉、镰刀霉、木霉及毛霉。

存在于植物细胞壁的杂多糖。

造纸废水和人造纤维废水中含半纤维素。

2.分解半纤维素的微生物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大多数能分解半纤维素。

许多芽孢杆菌、假单胞菌、节细菌及放线菌能分解半纤维素。

霉菌有根霉、曲霉、小克银汉霉、青霉及镰刀霉。

三、淀粉的转化
淀粉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

直链淀粉由葡萄糖分子脱水羧合,以葡糖糖α1-4糖苷键组成不分支的链状结构高聚物(α1-4糖苷键直链;α1-6糖苷键支链;)
水中来源:以粮食作原料的工厂废水。

例如淀粉厂废水、酒厂废水,印染废水、抗生素发酵废水及生活污水等均含有淀粉。

首先在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然后被吸收作为微生物的能源物质氧化产能。

具有淀粉酶的微生物主要有:枯草芽孢杆菌和根霉、曲霉。

其他微生物则主要进行淀粉水解产物葡萄糖的进一步分解。

四、木质素的转化
木质素是植物木质化组织中的带有氧基丙烷支链的一种或多种芳香族聚合物。

极难降解,有毒污染水环境。

水中来源:造纸和人造纤维废水。

降解微生物:
真菌(主要)——干朽菌、蘑菇。

细菌(少)——假单胞菌的个别种
相比而言真菌分解木质素比细菌快,但与糖类分解的速度相比则慢得多。

五、脂肪的转化
脂肪是甘油与脂肪酸所形成的酯,存在于动、植物体中,是人和动物的能量来源,可作为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

水中来源:毛纺、毛条厂废水、油脂厂废水、肉联厂废水、制革厂废水含有大量油脂。

降解油脂较快的微生物:
细菌——荧光杆菌、绿脓杆菌、灵杆菌
丝状菌——线菌、分支杆菌
真菌——青霉、乳霉、曲霉
途径:水解+β氧化
六、烃类化合物的转化
石油是含有烷烃(30%)、环烷烃(46%)、芳香烃(28%)及少量非烃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

石油污染主要出现在采油区和石油运输事故现场以及石化行业的工业废水中。

1.石油成分的生物降解性
石油中的各种成分由于分子结构不同,降解速度也不一样,降解速度大小上有以下规律。

A.链长度
链中等长度(C10~C24)>链很长的(C24以上)>短链
(因有生物毒性)
B.链结构
直链>支链(支链多的>支链少的)
不饱和>饱和
烷烃>芳烃
链末端有季碳原子的烃以及多环芳烃极难降解或不降解
2.降解石油的微生物
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很多,据报道有200多种
细菌——假单胞菌、棒杆菌属、微球菌属、产碱杆菌属放线菌——诺卡氏菌酵母菌——假丝酵母
霉菌——青霉属、曲霉属
藻类——蓝藻和绿藻
3.石油烃的降解机理
A.链烷烃的降解
B.无支链环烷烃的降解
通常一些微生物只能将环烷变为环己酮,另一些微生物只能将环己酮氧化开链而不能氧化环己烷,两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将环己烷才能被彻底降解。

C.芳香烃
种类:酚、间甲酚、邻苯二酚、苯、二甲苯、异丙苯、异丙甲苯、萘、菲、
蒽等
水中来源:炼油厂、煤气厂、焦化厂、化肥厂等的废水。

芳香烃普遍具有生物毒性,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它们可以不同程度的被微生物分解。

a.苯和酚的代谢
苯、萘、菲、蒽的降解为如下图所示
酚也是先被氧化为邻苯二酚,这样各类芳香烃在降解的后半段是相同的,可表示如下:
第二节氮循环
自然界中氮素蕴藏量丰富,以三种形态存在:分子氮N2,占大气的78%;有机氮化合物;无机氮化合物(氨氮和硝氮)。

尽管分子氮和有机氮含量多,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只能利用无机氮。

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三者的协同作用下将三种形态的氮相互转化,构成氮循环。

自然界的氮素循环是各种元素循环的中心,这是由于氮元素在整个生物界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微生物又是整个氮素
循环的中心,尤其是一些固氮微生物更可称作开辟整个生物圈氮素营养源的“先锋队”。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铵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有机含氮物和氮气。

在以上五种形式的氮素进行循环转化过程中,微生物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 蛋白质水解与氨基酸转化
1.蛋白质水解
土壤中由于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生活污水、屠宰废水、罐头食品加工废水、乳品加工废水、制革废水及生活污水等均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

蛋白质分子量大,不能直接进入微生物细胞,在细胞外被蛋白酶水解成小分子肽、氨基酸后才能透过细胞被微生物利用。

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有好氧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及马铃薯芽孢杆菌;兼性厌氧菌有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厌氧菌有腐败梭状芽孢杆菌、生孢梭状芽孢杆菌。

此外,还有致病的链球菌和葡萄球
菌,曲霉、毛霉和木霉等真菌以及链霉菌(放线菌)。

2.氨基酸转化
脱氨作用:有机氮化合物在氨化微生物的脱氨基作用下产生氨,称为氨化作用。

脱羧作用:氨基酸脱羧作用多数由腐败细菌和霉菌引起,经脱羧后生成胺。

二、尿素的氨化
A.降解尿素的微生物
细菌——尿八叠球菌、尿小球菌、尿素芽孢杆菌等。

B.降解机理
尿素降解机理很简单,只有一种酶参与反应的催化。

三、硝化作用
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称为硝化作用。

四、反硝化作用
兼性厌氧的硝酸盐还原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即为反硝化作用。

五、固氮作用
在固氮微生物的固氮酶催化作用下,把分子氧转化为氨,进而合成为有机氮化合物。

第三节硫循环
硫是生命物质所必需的元素,其需要量大约是氮素的十分之一(在生物体内C∶N∶S=100∶10∶1)。

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贮量十分丰富,硫素循环类似于氮
素循环,其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微生物参与。

1、同化性硫酸盐还原作用由植物和微生物引起。

可把硫酸盐转变成还原态的硫化物,然后再固定到蛋白质等的成分中。

2、脱硫作用(desulfuration)指在厌氧条件下,通过一些腐败微生物的作用,把生物体的蛋白质或其他含硫有机物中的硫矿化成H2S的作用。

3、硫化作用:在好氧条件下,H2S可由Beggiatoa、Thiothrix(发硫菌属)等细菌氧化成硫或硫酸,游离的硫还可被硫化细菌Thiobacillus(硫杆菌属)的一些种氧化成硫酸。

而在厌氧条件下,H2S可被光合细菌Chlorobium(绿菌属)的一些种氧化成硫,或被Chromatium(着色菌属)的一些种氧化成硫酸。

4、异化性硫酸盐还原作用:在厌氧条件下,硫酸可通过Desulfovibrio(脱硫弧菌属)、Desul-fotomaculum(脱硫肠状菌属)等细菌还原成H2S。

5、异化性硫还原作用:硫通过Desulfuromonas(脱硫单胞菌属)等的一些菌种还原成H2S的过程,称异化性硫还原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